【导语】“佩仟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西迁精神感悟,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西迁精神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学习“西迁精神”感悟
传承弘扬“爱国奋斗”的西迁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贯穿学院办学发展的全过程,开发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MOOC课程,面向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推出,覆盖面和影响人群达2.2万人。服务社会需求,学院努力探索建立“终身学习立交桥”,以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现有成人教育在册学生2万余名,网络教育在册学生16万余名,截止目前,学院累计培养各类毕业学生近40万人。每年开展各类企事业单位高端培训及职业技术教育3万余人次;每年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务员、党政干部等培训7万余人次;丝路专项培训覆盖110多个国家,惠及超过6000名留学生、工程科技人员和教育官员。
传承交大“爱国奋斗”的精神基因,学院涌现出一批爱国奋斗精神的典型人物及校友创业事迹,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西迁精神”,成为西迁精神新传人。网络教育管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薛莹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多项荣誉,并当选为中共十八大代表、十九大代表。网络教育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孙玲,负责公司的谷歌合作业务,办公地点在谷歌纽约总部。网络教育法学专业毕业生虎晓艳,现任宝鸡电视台总编办副主任。成人教育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董济民,现任西安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学院CEO研修班学员赵永安,现任湖北省工商联常务委员、西安天勤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学院自学考试会计专业学生刘琳,现任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电化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网络教育2017级法学专业学生冯宝奇,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脱贫攻坚一线,成为一名驻村干部。被宝鸡市委组织部、人社局、公务员局给予记三等功一次;被扶风县委、县政府授予“脱贫攻坚优秀干部”称号。网络教育2016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吴亮亮是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的一名保安,用专业、真诚、优质的服务为游客和市民着想,带领保安班组塑造了一道靓丽的西湖风景。被评为杭州市旅贸系统“特色品牌服务员”;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安服务有限公司优秀保安班组。
60多年前,交大老教授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迁往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青春年华。作为交大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继续教育学院将继续践行以“爱国奋斗”为核心的西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学院转型提质,培育更多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优秀人才。
篇2:学习“西迁精神”感悟
西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一种胸怀大局的精神。
那么回顾我们延长石油的发展史就不得不提在1938年延长石油在自身发展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向玉门油矿支援了两台钻机和22名钻井工人,次年,钻成了玉门老君庙1号发现井,拉开了玉门油矿勘探开发的序幕。延长石油胸怀全局,在坚持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克拉玛依、大庆、胜利、中原、长庆等油田多次输送了千余名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迁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从黄浦江畔的十里洋场,到黄土地上的寂寥古城,从东南自古繁华、已经扎根半个多世纪的上海,举校迁往三千里之外、之前没有任何姻缘的西安,这期间,在物质上和心理上要经历多大程度的落差,也许只有亲历者才能知道。但是只要党和国家一声令下,许多老教师义无反顾地卖掉了上海的房产,携妻负子来到西安。同样在我们身边,是不是有这么一些人,从兰州、甚至国外去到陕北来支援当年延安炼油厂的建设,扎根陕北,扎根企业,我们身边多少同事生于斯,长于斯。
我还记得同事杨晓丽给我讲的她的家庭“西迁”的故事。他们家来自兰州炼油厂,当年,兰州炼厂所在的城市已甚是繁华,已经住在小洋楼里的父辈们当年也是满怀梦想,艰苦奋斗的一代,为响应当时国家号召,支持老区建设,果断变卖房产,携妻负子,义无反顾的从一个大城市迁到一个小山沟里,至今她还清楚的记得在长途车上与自己生长多年的城市、与朝夕相伴的亲朋好友告别的那种不舍和伤感,记得初入黄土地的那一片荒凉,记得那片荒凉是如何一步步也开始高楼林立,繁花似锦。这可能也是她第一次理解什么是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什么是父辈们开拓奋斗的精神。像同事杨晓丽举家搬迁的事迹在当时支建的年代,不仅仅是个例,其实这就是我们老一代石油人最无私的奉献精神。
西迁精神是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这就更契合了我们延长石油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的企业精神。
我们的企业扎根在陕北这片红色沃土之上,使我们更懂得今日的辉煌来于前人的付出。
我们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想过去看今朝,我此起彼伏。
当下我们的行业面临着成品油供需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国际油价急转直下的困难,面对巨大挑战,我们还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从容么?
而西迁精神,必将鼓舞更多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的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沿着前辈们爱国和奋斗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开创足以慰藉家与国的伟大事业和幸福生活。
交大人塑造出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并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几乎以一己之力,撬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又在后续的岁月里,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脊梁中光芒万丈的一段。
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家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西部能不能兴旺繁荣,决定了中国梦实现的速度和高度。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西安交大、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都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与责任。而西迁精神,必将鼓舞更多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的国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沿着前辈们爱国和奋斗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开创足以慰藉家与国的伟大事业和幸福生活。
篇3:2020西迁精神感悟
弘扬西迁精神心得体会例文(一)
传承好西迁精神
《瞭望》:在_余年的奋斗征程中,西安交大广大师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就要奋斗,奋斗为了爱国”。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意义何在?西安交大将如何传承好西迁精神?
王树国:西安交通大学肇始于18由盛宣怀在上海创立的南洋公学。作为中国最早兴办的现代学府之一,目的就是兴学强国。1956年至1957年,交大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没有中断任何教学,没有迟滞一届招生,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塑造出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这也成为交大人的精神血脉和不变底色。这种精神的生命力源于“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坚定理想,源于“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的崇高信念,源于“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执着追求。
西迁_年来,交大人始终传承爱国奋斗的精神基因,超过27万的西安交大毕业生中,有40%以上扎根西部,为建设大西北而奋斗,他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新时代交大人的精神风骨。
迁校以来,西安交大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研领域的第一,包括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个汽轮机、汽车制造、制冷与低温和压缩机专业,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处理芯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等;创造了29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有237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项,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落实“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建立“通识教育 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实行了书院、学院“双院制”培养模式;,学校又成立本科生院,落实“校-院-系”三级教学责任,建立“横向协作、纵向贯通、教书和育人统筹协调”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学校还坚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从1985年开始,先后创办“少年班”“钱学森试验班”“侯宗濂试验班”“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人工智能试验班”等。独特的教育理念,宽松的学习氛围,强大的师资配置,良好的教学效果备受学生和家长好评。
209月,西安交大入选全国36所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8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西安交大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截至目前已有39个国家和地区的155所高校加入。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挑战和机遇,西安交大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继续弘扬西迁精神,致力于培养国家和西部急需人才、顶尖人才,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引领“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合作,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依托,奋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流研究型大学,通过产教融合的“深水区”改革,探索中国21世纪高等教育的新形态和新路径。
弘扬西迁精神心得体会例文(二)
踏歌西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_年前,数千名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从黄浦江畔义无反顾地奔向条件艰苦的古城西安,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建起了一所享誉国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用激情和奋斗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大树西迁,葳蕤生辉。_多年来,“西迁精神”不仅成为了交大人传承不变的精神财富,也皴染着西安这座古城的精神底色。
可歌可泣的西迁奋斗者始终令人难忘。4月22日下午,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亲切看望西迁老教授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谆谆话语,殷殷希冀,令交大人倍感欣喜、振奋。“总书记对‘西迁精神’的高度肯定让我们深受鼓舞。”他们表示,继续传承发扬“西迁精神”,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新的智慧和力量,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弘扬西迁精神心得体会例文(三)
岁月流逝 犹记家国情怀
当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的西迁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西迁博物馆一楼,我们热烈鼓掌。总书记向我们老同志抱拳问候,关怀之情溢于言表。”88岁的西迁老教授卢烈英心情激动地回忆说,总书记和我们14位西迁老教授代表亲切交谈,他深情地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在交大西迁博物馆一楼,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老教授来信作出的重要指示镌刻在最显眼的位置。
2017年11月,西安交大史维祥等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西安交大人“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奋斗历程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总书记旋即回信,向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在随后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再次为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点赞。
“让我们激动的是,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今天又来看望大家,充分肯定了当年西迁的贡献和历史价值,让我们感到无比兴奋、无比温暖。”86岁的老教授潘季说出了广大西迁老同志的共同心声。
“党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发,6000多人就搬过来了,从黄浦江畔到渭河之滨,谈何容易。”习近平总书记和西迁老教授见面时说的这段话让潘季和在场的老教授们十分感慨。
“西迁不易,交大人创业者奋斗的艰辛和奉献精神令人永远难忘。”潘季说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时,最年轻的金志浩教授80岁,最年长的史维祥教授89岁。西迁当年意气风发的知识青年,如今鬓已风霜、发已斑白,有的已长眠在大西北黄土地上。“无论岁月流逝,容颜改变,交大人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一直没变。”
弘扬西迁精神心得体会例文(四)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讲述他们上世纪_年代,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从黄浦江畔来到渭水之滨,扎根黄土地,开启建设西部科技高地和一流大学的故事。收到信后,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重提轰轰烈烈的“西迁”壮举。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轻以待己、重以报国。”西迁的教授中,“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以花甲之年赴陕,满怀豪情带着学生在一片空地上建起电机实验室;陈学俊教授和夫人西迁前将上海价值不菲的房产捐出,扎根在西北大地,为一事、尽一生……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交大西迁的史册上,成为“西迁精神”不可磨灭的注脚。总书记仔细端详交大博物馆的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并亲切会见了西迁老教授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代骄子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异乡,奉献给了祖国。这一场中国高等教育负重前行的西迁,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它彻底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工业类院校的格局,为西部振兴奠定了深厚扎实的科研基础,更磨砺铸造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激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要做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热血青春,永不凋零。这些西迁背后的故事跨越时空,至今依然让人热血沸腾,激励着当代青年奋斗前行,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今天,重新弘扬“西迁精神”,我们要心怀理想,心系家国,决不当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做善作善成的实干家,坚决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将命运融入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大潮洪流,在实践理想中实现自身价值。
伟大时代赋予伟大精神以新内涵。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让我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大力弘扬“西迁精神”,用活力、魄力和创造力面对逆境和挑战,在奋斗中谱写出新的历史弦歌,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弘扬西迁精神心得体会例文(五)
西安交通大学,1956年从上海西迁而来。西行之路铸就的“西迁精神”,也成为了交大人不变的精神底色。4月22日下午,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专门来到这里,了解西迁历史,看望西迁老教授代表。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15位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什么是“西迁精神”,它又是如何铸就的?
胸怀大局:到祖国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
1896年,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在上海创建,19改称交通大学,声名尤著,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内外形势和新中国高等教育、工业建设布局等方面考虑,决定将交通大学迁往西安。
消息传来,议论纷纷。尽管困难重重,师生们却在最短时间内就迁校问题达成一致。时年55岁的电机系主任钟兆琳先生,虽然年近花甲且身患多种慢性疾病,却一直是交大西迁最坚定的拥护者。
△ 钟兆琳先生(19—1990年)
留学美国,熟知美国西部大开发历史的钟兆琳深知开发西部对祖国的意义。西迁时,周恩来总理考虑到钟先生年龄较大、夫人卧病在床等因素,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但钟老却坚持只身一人前往西安。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怀着建设大西北的理想,交通大学在册的767名教师中有537人迁到西安,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
艰苦创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上世纪50年代的西安,发展水平与繁华上海判若云泥,整个西安还没有一条水泥路。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用水紧张……师生们笑称,是从十里洋场来到了穷乡僻壤。
△ 踏勘新址 建设校园
学校虽已初具规模,可以保证基本的学习生活,但因为还在建设中,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乡野之中喧闹的大工地。
△“我记得一村教工食堂还没有完工,我们就搭了临时的桌子。草棚搭起来的临时食堂,大家捧着个碗站在那里吃饭,那也很高兴。”
1956年8月10日,交通大学发出第一趟西迁专列。随后到1958年间,一趟趟专列从上海开往西安,列车上,举家西迁、两三代同迁是最常见的场景。尽管条件艰苦,抵达西安的教授讲师们几乎是一放下行李,就立刻投入紧张的教学工作。
△交大师生
即使在最紧张的迁校期间,交大师生们也没有少上一节课,少做一个实验。此后更是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无线电、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核反应堆等新专业,走在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前列。
走过荏苒时光,西迁以来,西安交大先后走出了42位两院院士,近30万名毕业生,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在西部工作。这一切,都为西部工业发展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础。
△陈学俊先生演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是交大西迁教授陈学俊生前最爱唱的歌。1957年,陈学俊夫妇带着四个孩子,注销上海户口、房产无偿上交后,随校西迁。在西安艰苦的条件下,他创办了我国的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开创了多相流热物理学科,一生为中国工程事业奋斗到底。2017年,陈学俊在西安病逝,享年99岁。
△陈学俊先生(19—2017年)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 这首歌是陈学俊先生,也是无数像陈老一样西迁老教授一生的写照。他们是黄土地的教育拓荒者,也是共和国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
△2011月,部分西迁老同志走在西安交大兴庆校区梧桐道上
_多年过去,曾经的热血青年也变成了耄耋老者。但由他们铸就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代代传承。
篇4:学习西迁精神心得感悟
12月3日下午四时,来自江浙一代的胡奈赛教授,带领我们回忆了“南洋公学”——988.211类西安交通大学的发展史。
1895年,南洋公学在上海建立,学校设施相对先进,学科覆盖面很广,文学,生物,物理等方面,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硬件设施完备,享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美称,也是当时莘莘学子们都希望光宗耀祖,兴富门第的好去处。毫不例外,上世纪50年代,胡奈赛也进入了这所高校。历史岁月的悠久,同时也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历史。
胡奈赛上大学期间,国家可谓是“内忧外患”。中国当前面临三大问题:一.东西差距较大,并进一步凸显,东西意识形态不一致,西部动荡风险较大,民生问题严重。二.中国经济重心成“”德国鲁尔区”形态,处于不友好军事辐射之下,成为军事打击的重心和薄弱地带。东南军国主义突出,越南,印度,菲律宾虎视眈眈,东盟兼顾三条岛链,封锁海路,雄霸海城的态势一时难以扭转。日韩美对东北辐射较大。三.台湾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港澳自治,港、澳,台处于中央的架空区域或是搁浅状态。虽然起到了联络中外、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战端一起,各生蹊跷。
交通大学西迁,是一次响应祖国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军。1956年,面对“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学生们义无反顾登上列车,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黄土地。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仅一年多,新校区从麦田中拔地而起。此后,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投身西部建设者达10万人之众。
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今年年近耄耋,忆起奋斗岁月,他们仍旧无悔青春,弦歌梦想。他们的人生选择明显不是一笔用物质公式可以算清的账。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谱系中,从来尊崇“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从来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好儿女志在四方”。中国人自小耳濡目染的诗文。敬仰崇拜的英雄,无不有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关键时刻为国担当、为国奉献。在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主义体制下,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礼仪后面,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其实是一种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鉴照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时代的如火热忱,永远在民族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辉。
今天中国的发展水平今非昔比,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仍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还是摆在全面小康社会之前的硬骨头。“西部开发”“乡村振行”等号召,呼唤着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去广阔天地中创一番事业。随着国家实力渐强,我们已经可以创造更好条件、提供鼓励、支持,最大程度免除开拓者的后顾之忧。
西迁故事距今已远,但西迁精神决不能丢。这样的迁徙故事,是中国独有的时代记忆,也是中国发展奇迹的密钥之一。眺望远路,让我们牢记“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并传承和弘扬!
篇5:西迁精神心得个人感悟
通过学习交大西迁精神,我知道了从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旨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西迁精神”。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很多老师都是西迁人,他们出身名门望族,资质资历都极佳,他们都选择了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西迁之上,并且义无反顾!这种无私的付出,令人热血沸腾!
我曾听过一句话:“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是祖国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在他们面前,这句话被诠释的恰到好处。他们几乎以己之力,撬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又在后续的岁月里,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蓬勃发展。
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家强。西迁精神,必将鼓舞更多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的国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沿着前辈们爱国和奋斗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开创足以慰藉家与国的伟大事业和幸福生活。
今天,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仍然要坚持这种信念,弘扬奉献的精神,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释放自己的能量,将自己在大学所学,从大学汲取的一切,投入到自己的岗位,贡献给社会和国家,不负期待,不负青春。通过阅读西迁故事,我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胸怀赤子之心、坚守报国之志,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的胸襟与情怀。以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舍小家、为大家,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青年一代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篇6:教师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感悟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部分由上海迁往西安。1400多名教职工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服从国家大局,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迁往大西北。西迁的开拓者们让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61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定位和目标,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况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它内涵丰富,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意义,彰显了交大师生爱国爱校、顾全大局,明大理、识大体,一心为国、不计得失的家国情怀。
“西迁精神”是我们交大人文化的魂,精神的根,是我们交大人共同的文化基因。虽然岁月变迁,但是这种精神却一直在代代延续。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生,一名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的工作人员,在交大创“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我将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西迁精神”的胸怀大局,“西迁精神”的无私奉献,“西迁精神”的艰苦创业教会我坚定信念,平时不仅应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更应将个人的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把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时代的如火热忱落实到行动之中,跟着党走,为国奉献。
新年贺词中提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要把今后的发展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已经扬帆起航,在交大创“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年轻的我们应弘扬“西迁精神”,为自己定好目标,明确自己人生理想的奋斗方向,并同时要付诸实际行动,要脚踏实地的干、要刻苦耐劳的干、要持之以恒的干,同时要发扬拼博精神,才能持续的激励自己去不断努力奋斗。眺望前路,我们应传承“西迁精神”,将个人奋斗步伐深深刻印在国家发展历程中,以厚重的奋斗底色托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高歌猛进、阔步前行!
篇7:教师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感悟
有一种初心,穿越历史云烟,却日久弥新,永产生机;有一件往事,已随历史远去,却行迹留痕,永久怀念;有一种精神,经用时代风雨,却日臻厚醇,永放光芒;有一种气力,穿透历史时空,却百折不挠,永久向前。
在那个时期发展却又弥漫着战争后的硝烟的中国,他们一群人迈着生气稳实的步伐,唱着欢快而又激人上进的歌曲,来到了祖国的西北部。他们不畏艰辛,艰苦奋斗,乃至于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致力于祖国西北开发。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情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份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有这样一名巨人,被誉为“中国机电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面对上海的无穷繁华,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返顾。他们都是如此使人敬佩的人,弘扬发展西迁精神。
如今我们国家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国梦,洗刷了近代西方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屈辱,扬起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中华的风帆。雅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当代史,就是一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突出主题的汹涌澎湃的奋斗史,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能突起?正是由于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股感天动地的精神,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为中华振兴而坚挺的脊梁,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在艰巨险阻的考验下奋勇向前。
建国早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材。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材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程,响应党的号令,情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资生活条件,拖家带口,决然毅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骚乱,任何风风雨雨曲折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良好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材培养范围进一步扩大。迁校最初间,输送人材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科学研究迅速发展,出现出许多人材。在当时那个条件艰苦的大西北,他们照旧奋勇前行动祖国出一份力,并衍生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西迁精神!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再腾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管身在何处,都要珍重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践行,将其发扬光大。
当前,国内外情势正在产生深入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大家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起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伟大成功。在工作实际中,我们要胸怀国家大局,以集体全局为重,忘我奉献,乐于奉献;在工作中要坚定崇高的人生信心,寻求完善的精神境地,不为物资利益所奴役。宏扬传统,艰苦奋斗。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没有国的富强,哪来家的安康。我们要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那些为我们坚强挺起的脊梁。
“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忘我奉献;宏扬传统,艰苦创业”。翻看西迁的始末,了解西迁精神的由来,不由对62年前,数千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令,告别繁华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的最可爱、可敬之人肃然起敬。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将自己的年华蹉跎。但是幸福却也是创造出来的!没有这些可敬之人,没有党中央的领导,何来本日之繁华兴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大西北,向科学进军”!他们当时喊出那坚定的口号,并也创造出来了幸福。
我们更应学习这类忘我的伟大精神,为祖国建设出一份薄弱的力气!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雄伟蓝图。古人曾说:知而不行,是不知也。因此我们要立足工作生活实际,认真践行熠熠闪光“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繁华富强而孳孳以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8:2020学习西迁精神个人感悟
交大西迁博物馆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1956年,交通大学6000多名师生教工,响应党中央号召,满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壮志豪情,主动放弃大上海的优渥生活,义无反顾奔赴古城西安,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西迁”。64年来,他们扎根西部,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格局,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铸就了爱国奋斗的“西迁精神”。
六十多年前他们离开了家乡,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大西北的建设当中,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西迁精神”诠释出西交大为祖国而生、为民族而生,党和祖国的发展需求就是西交大的奋斗目标。在深刻学习了习总书记作的十九大报告之后,我感受到了“西迁精神”与十九大精神的一脉相承。报告中习总书记专门就青年一代所承接的使命和奋斗,强调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主动实践当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西迁精神”正是老一辈的交大人在青年时期响应党的号召,满怀家国情怀,义无反顾的将青春梦想投入到家国建设当中,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的真实写照。
“党让我们去哪,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老前辈们对国家、对党的奉献精神,只因党的一句号召,交通大学全体师生毅然西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决议,党的方针指向哪,我们就走到哪;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里。他们的爱国情怀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提倡。
通过学习“西迁精神”,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追求个人奋斗,更要将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我们要更加珍惜党和国家以及老一辈大人为我们所创造的学习环境和幸福生活,明确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 女排精神感悟作文
★ 感悟长征精神征文
西迁精神感悟(整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