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信阳农业结构的思考

时间:2025-01-29 03:40:32 作者:雨燕服务公司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雨燕服务公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调整信阳农业结构的思考,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调整信阳农业结构的思考,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调整信阳农业结构的思考

关于调整信阳农业结构的思考

本文分析了信阳农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

作 者:张应香 柳世君 蓝黎明 方玲  作者单位: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信阳,464000 刊 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 TURAL COLLEGE 年,卷(期):2001 11(4) 分类号:F321 关键词:信阳   农业结构调整   市场竞争力  

篇2: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思考

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思考

毕业了,必须要提交毕业论文,合格方可毕业。现在的毕业论文要求挺高的,需要有理论部分,实际应用部分。毕业生们最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准备,写出有质量的论文。下面YJBYS给大家提供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摘要: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要确立正确的认识观念,要解放农民的思想,准确理解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握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其次,要找好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着手点: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优质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和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深加工

关键词:优化调整 农业结构 农业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增进农民收入,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历经自开始的建国以来第四次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尽管有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此,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仍然是我国的一项重大课题。这也正是近几年中央一号文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初两会、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反复强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因。本人认为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即确立起正确的认识观念,找好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着手点。

一、确立正确,科学的认识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无论做什么,人们的行动都受着思想观念的影响或制约。因此,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首先必须建立起一些正确,科学的思想认识

(一)要以解放思想的观念引领农民和农业结构调整

在我国,由于自然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农民固守着传统的求稳心态;建国以后,我们又长期坚持计划经济,导致人们思维封闭、僵化。这样,我国农民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缺乏创新意识能力。因此,要想实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调活农业结构,首先要解放农民思想,清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二)要准确理解农业结构调坚的深刻内涵

这次结构调整,相比以往有着很大不同。1.实施调整的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而过去主要是政府。2.农产品的供需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往结构调整是在整个农产品紧缺还是卖方市场的背景下进行的,但现在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3.调整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主要是在种植业内部做平面调整、只是调整面积粮经比例;现在则是一种复合型目标的立体式调整,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4.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以往主要是为了解决温饱,现在则因追求生活质量而提出了优质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三)要用普进联系的观点看待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面对这一国际局势,我国必须把农业结构调整置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之中,做到既取长补短又能扬长避短,在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同时,吸取外国的技术,以增加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其附加值。

(四)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握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目前,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方兴未艾,绿色食品热销走俏、效益好。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是人类对生态农业的理性回归,是人类对如何提高有限生存资源的利用率和如何提高生存质量的再认识。因此,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应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既要提高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应为子孙后代留好生路。

二、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着手点

当前,我同的农业结构调整应按照高产、优质、高技、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抓四个方面:

(一)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优质化

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再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考虑更多的是有营养、多样化和优质化。况且,农产品总量的增加,是以牺牲农产品的品质换来的。并且提高农产品质量,还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据专家分析,21世纪世界农产品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和先进技术,谁就能掌握质量竞争的主动权。从国内看,尽管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特优产品价格在超出同类产品价格几倍乃至十几倍以上仍然畅销。因此,无论是哪类农产品的生产,都应该把优化品种、提高质量作为自己的调整方向,而且这应成为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篇3:调整优化呼和浩特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几点思考

调整优化呼和浩特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几点思考

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背景分析 据统计,全市农业人口120万人;总耕地面积42.3万hm2,农作物播种面积37.4万hm2;全年平均气温8.0℃,降水量246.0mm,日照时数3026.0h.20第一产业增加值35.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2元.

作 者:王殿清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刊 名:内蒙古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4 “”(z1) 分类号:F321 关键词: 

篇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种植稻田蘑菇引发的思考

抓发展、促增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农村工作的核心工作,把抓发展、促增收贯穿于新农村建设令人深思。我们必须面对把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稳定增收的切入点放在何处这一历史性课题。否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小康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人民生活依然举步维艰。

各个历史时期,党和政府都在严肃而认真地对待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未能实现富民一方的目标。致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发展促增收遇到了新的挑战,各级干部既不想抓,又不会抓,更不敢抓;农民群众既不能干,又不会干,更不能有效地干。,广纳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大胆尝试,与巴中富康菌业公司按照“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稻田蘑菇200余亩(实际种植110亩)。目前,公司已收购14万斤,还有一个月的盛产期,可望再收购10万斤,亩均产量可达3500斤,每亩产值达4000余元,亩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个别可达5000元以上。种菇农户得到了切实的经济利益,真诚感谢党委、政府为他们办了一件好事和实事。实践证明,种植稻田蘑菇是低山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使我们看到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切入点,看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看到了农民增收的希望。同时,一年的生产实践,也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抓发展、促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干部群众就会在历史的阴影中徘徊、犹豫、举棋不定,就会产生畏难、怕烦和无处着手的情绪,就会产生发展不发展与我无关的消极情绪,群众就会产生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情绪,从而失去发展机遇,导致农民增收无望的后果。为此,广纳镇党委、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催粮催款、催种催收转移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来,把狠抓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工作,从机制上、体制上、利益上引导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增收。首先,要求各级干部思想上大解放、观念上大更新,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领导干部才是合格的领导干部,不能抓、不会抓发展的干部就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的观念,为顺利实施稻田蘑菇项目,党委政府组织了四次集中宣传动员会,邀请富康菌业公司、县科技局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对镇村干部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首先让各级干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种植稻田蘑菇的决心和信心,联系村镇干部对各村的稻田蘑菇项目实行包干负责,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奖励办法,逗硬检查验收,将检查结果纳入镇村干部的政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检验干部称职、合格与否的依据,从而解决不愿抓的问题。其次是重抓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但目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农村的劳动力状况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以会代课的形式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特别是对实用技术的培训,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通俗性。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山区意识、小农意识,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树立风险意识,树立技术是生产力的意识,形成主动求发展,主动找市场,主动学技术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主体、主人、主动作用,才能最终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为此,镇村干部不遗余力地狠抓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一是深入村、社、院户召开动员会,与他们谈发展、谈增收、谈市场、谈种植稻田蘑菇的可观效益和良好前景,激发群众抓发展、促增收的热情;二是注重示范引导,村社干部带头实施,让一部份思想先解放、观念先转变、积极要求发展致富的农户率先实施,让生产实践中很好的经济效益来激发其它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三是通过以会代课、送学上门、田间指导、技术咨询的方式加强对种菇农户的培训,教育他们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正确掌握种植稻田蘑菇的各项技术。20,稻田蘑菇在全镇11个村成功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种菇农户从生产中得到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从而消除了各级干部想抓不敢抓,试抓不敢大胆抓的疑虑,也提高了农民种植稻田蘑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农户积极申请种植稻田蘑菇。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正确引导,没有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大胆偿试,稻田蘑菇这一产业将很难在我镇顺利实施,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选准项目,突出效益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关

键问题

要促进一方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必须选准发展项目,在项目的选择上必须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方针,既照顾传统习惯,又充分考虑农村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一是要结合镇情,科学分析气候、资源、土地等自然因素,找准最适合本地乡情民意和自然条件的发展项目。二是要注意项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啥则啥。三是选择效益好、生产周期短的发展项目,让老百姓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较高的收益,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激活他们发展生产的主自觉性、主动性。四是能够防范市场风险,降低投入成本,解决市场流通领域过多占有生产利润的问题,为实现增收项目的生产、管理、销售、收入提供保障。为此,党委政府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比选和深入论证,确定稻田蘑菇为全镇抓发展、促增收的潜力产业,因为广纳湿润温暖的气候,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稿杆资源非常适宜稻田蘑菇的种植,而且种植稻田蘑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管理较粗放,很容易掌握和操作,符合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实际;蘑菇市场行情好,供不应求,市场前景乐观,风险相对较低,增收有保障;生产周期短,很快可见效益回报;走“定单农业”路子,公司解决了投入、技术、销售难题,老百姓不愁市场,不愁销路、不愁技术,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激发他们种植稻田蘑菇、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种植稻田蘑菇是我镇抓发展、促增收闯出的一条好路子,完全符合广纳镇情,有很大发展后劲,是广纳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潜在的优势产业。

三、政府主导,政策支持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动力问题

在群众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各级政府不能简单从事,一推了之,群众虽有求发展、增加收入的强烈愿望,但缺乏主动意识、风险意识和投入意识,在商品经济面前无所事从、束手无策,各级政府不起主导作用,群众很难靠自身力量闯出一条致富路。为此,党委政府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领航人的作用。一是要帮助农民找市场、选项目,避免农民发展生产的盲目性,规避市场风险。稻田蘑菇项目完全是靠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才引进广纳并形成产业。二是提供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做好种菇农户与“公司”的组织协调工作,党委政府参与了稻田蘑菇的规划、生产、管理、销售各个环节,并与公司和种菇农户保持紧密联系,适时协调解决各个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保证选项、生产、管理、销售的顺利进行;三是监督公司和农户生产合同的履行,为农户提供政策、法律支持,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加强对种菇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亨意识的教育,提高他们履行生产合同的能力和自觉性,保障厂方的利益;四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用项目带动和以奖代补的方式,连片发展,偏向大户,对种植面积在0.5亩以上的种菇农户给予资金、物资、技术方面的支持,鼓励规模生产、专业经营;五是制定政策,强化管理,提高各级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指导、督促、服务等作用,为“抓发展、促增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没有政策的支持,稻田蘑菇生产很难在我镇取得成功,很难达到公司、农户互利互惠、双方赢利的目的。

四、改变方式,创新模式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手段问题

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发展方式方法上,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新型模式解决产品市场,成本投入、生产技术,产品销售,利益分配一系列问题。在当前,“订单”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首选模式。2005年,我镇种植稻田蘑菇,实行“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其具体的运行方式是,村委会与富康菌业公司签订生产合同,镇政府监督合同执行,厂方垫付菌种、辅料等生产物资(1200元/亩),并负责提供技术指导(现场指导和村技术员培训),农户每亩缴纳10.00元保证金,投产后厂方一村一点按市场价(不低于保护价1.2元/亩)统一回收,厂方扣回成本后向农户兑付现金。公司的产前市场论证,产中技术培训、指导,产后的销售服务步步跟进,一环扣一环,有效解决了市场选择难、技术指导难、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市场风险,种菇农户收入有保障,使农民吃上“定心丸”,增强了他们放心放手大干的信心。实践证明,发展“定单农业”是适应农村产业良性发展,降低农业市场风险,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最好模式。

篇5:提高调整水平促进结构升级--江苏省大丰市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思考

提高调整水平促进结构升级--江苏省大丰市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思考

近年来,大丰市顺应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发展要求,不断探索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努力在提升层次、培育特色、提高效益上做文章,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态化、外向化、产业化“五大特色”,粮棉特的比例已由43∶34∶23调整为现在的40∶30∶30,多种经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78%提高到80%左右,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达到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788元,农民收入连续多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在调整的实践中,市政府主要抓了“四调四促”.

作 者:李驰 LI Chi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政府办公室综合室,大丰,224100 刊 名:贵州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0 28(5) 分类号:F3 关键词: 

篇6:包头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包头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一些大宗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卖难问题突出,农民增收趋缓,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市农业生产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生产单纯追求数量,不重视质量.

作 者:刘丽珍 穆宝芬 杨鹏飞  作者单位:刘丽珍(包头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内蒙古,包头,014030)

穆宝芬(包头市农牧渔业经营管理站,内蒙古,包头,014030)

杨鹏飞(包头市农牧学校,内蒙古,包头,014030)

刊 名:内蒙古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3 “”(5) 分类号:F3 关键词: 

篇7:海淀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关于海淀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今后几年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海淀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出发点,是以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中心,为园区发展创造一流的生态环境.要冲破“传统农业”、“生产农业”、“产量农业”的'束缚,重新审视资源,科学配置资源.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进行局部调整,而应是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在内的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调整.

作 者:伊欣欣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100088 刊 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GRICULTURE VOCATIONAL COLLEGE 年,卷(期):2002 16(2) 分类号:F323.8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   林业产业化   农民增收   海淀区  

篇8:调整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调整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学习心得

当前,农业经济已进入了一个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竞争时代。如何适应这一要求,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切入点、突破口,是推动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农民增收困惑的根本出路。我们应紧紧围绕把农业结构调优、调强这一主题,开创农业和农村经济新局面。从暖水镇的实践来看,要解决好这一难题,我们认为应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明确结构调整思路,实施积极有效的科技示范近年来,**镇领导层充分认识到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要性,利用当地区域和资源优势,彻底改变“粮猪安天下”的农业传统现状,摒弃“仓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小农意识,健全“区域基地论”,逐渐地形成了“四区五基地”。即:以东村、北水、曹家三个村为主的精品农业区;以双联、巷头村为主的千亩订单农业区;以白茫洞为主的特色农业区;以东江两岸、曹家、北水、蒋步为主的生态农业区;白沟山,巷头上蒋、下蒋的特优水果基地;白茫洞优质稻基地;双联、巷头的千亩订单农业基地;曹家、北水的特种养殖基地;东江库尾两岸的楠竹基地。但纵观产业发展来看,这些产业都属粗放型产业,科技含量低,内在潜力有待挖掘。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力创建农业示范园,实施积极有效的科技示范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在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工作中,务必做到“三坚持三要”。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和产品,完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服务纽带。二是坚持以科技为手段。推广良种良法,经营名特优农产品,建立与贫困山区相适应的科技体系,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给。三是坚持全方位、整体性的调整。既要调整好农业内部的经济结构,又要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实现农业经济内部结构的优化,实现农业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三要”即首先要搞好规划。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按粮、果、油、菜等主导产业的不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创建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而推动全镇农业发展。其次要创新体制。按照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有关的优惠政策。第三要充分发挥示范园内在功能。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村整体素质,确保引进一个,示范一个。要利用示范园进行科技开发,着力示范带动,将效益高的品种广泛宣传、推介,对农业专业户进行培训,让新产品尽快入户、生根、开花、结果。二、突出结构调整重点,推动特色、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要着力于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的目标是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新格局。二是要着力调整农村经济的整体结构。大力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农业走向市场化、效益化、现代化。三改良品种质量,扩大特色农业规模,增强商品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乡镇现有生产经营的农产品,品种多但规模小,难以形成优势。农村圈养的牲猪、小水果基地品质不优,而销售渠道畅通的食用菌项目和楠竹产业却规模不大。质量和规模上的差距,使得现有产业实现增收困难多、压力大。因此,把品种调优,把规模做大,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要引进优质种苗,集中一部分资金建设一个至两个上规模上档次优质的种苗基地。要做好种养业品改,优化养殖结构。要发挥本地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用“绿色”创特色,实现生产的优化布局。要突出专业建设,调整优化区域结构。三、落实结构调整措施,建立健全结构调整全程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调整措施之一,是抓好龙头企业带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牵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的题中之义。一方面要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的规范建设,把其建设为管理水平高、技术含量大、牵动能力强的“龙头”;要促进“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良性运作。另一方面要立足于视野宽、立项新、起点高、牵动能力强,培育创建新龙头企业。农业结构调整措施之二,是强化领导,认真办好样板。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制。对龙头企业要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坚持农业结构调整的骨干项目要有一名主管领导牵头。各村要努力创建优质产品基地;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采取财政挤一点、向上级部门争一点、农户筹一点的方式,搞好基地开发和重点加工业的引导。三是制定优惠政策。,**镇对全镇范围内种植巴西菇的'农户提供2000元的无息贷款,用优惠政策激发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今后,要继续加大力度,拓宽领域,用优惠的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四是办好样板。对我镇来说,要抓紧抓好“四区五基地”的长远规划,在质量和规模上实现大的突破,要层层组织搞好示范,不仅要抓好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示范,更要抓好产供销一体化的示范。农民进入市场,好的服务是桥梁,农民能否适应市场却决定结构调整成败。政府要转变职能,克服大包大揽,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一是抓好产前信息服务。调整农业结构,农民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调什么,怎么调。要建立信息网络搞好信息服务,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提供信息指导。二是抓好产中科技服务。组织一批技术力量雄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下到基层进行宣传、培训、示范,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三是抓好产后市场运销服务。要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以销定产,鼓励中介服务、服务经纪人、加工运销大户进入流通领域,把山区的农副产品销出去,特别是要注重抓好牲猪、水果及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的运输组织建设和市场开拓工作,为农民分忧解难。四、培育市场理念,搞活绿色农产品流通**镇有很好的地理区域优势,市场优势明显。笔者认为,培育市场理念,规范市场建设,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大作用。首先要抓好载体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按照统一、开放、有序的原则,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立一至二个规模较大、机制健全、功能完备、设施配套、辐射能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充分利用****的市场潜力,建成果菜批发市场。其次要找到营销窗口。通过各种形式的营销网络,收集信息,寻找客户,抢占市场,发挥报刊、电视、广告等媒介的作用,进一步扩大我镇绿色农产品市场空间和社会知名度,创造品牌效益。第三要组织中介运销。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鼓励私营企业参与中介运销,引导和扶持农民个体或联户从事绿色产品营销,使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实现有机对接,提高农民的市场理念。第四要整治市场环境。镇辖各职能部门要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对上负责协调,对下负责管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处理发展中的问题;坚持拆卡清障,杜绝“三乱”;坚持打击欺行霸市,敲诈勒索,开辟“绿色通道”,从而真正优化市场环境。     《[推荐]调整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篇9:我国将全方位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部部长陈耀邦今天说,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在种植业、畜牧和水产业等方面同时推进,在中部、东部和西部地区因地制宜,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陈耀邦说,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区域布局上,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城郊型农业,增加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特色出口农产品生产,形成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建立优质稳产高效的大型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时机,加快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特色高效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要把畜牧业作为一个大的产业来抓,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东部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规模生产和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畜牧业集约化经营,加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要下大力气健全良种繁育、疫病控制、饲料生产三大体系,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此外,还要继续优化渔业结构。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名特优新产品的比重;改革养殖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继续实施捕捞产量“零增长”计划。

(经济日报,xx年1月6日)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的途径一是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因为粮食生产是农业各部门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实现农业合理布局的关键,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对粮食生产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国人多耕地少和为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必须全面发展农业,使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二是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展地区优势。农业生产的地域性较强,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别确定不同的重点。首先要求农业各部门,各种农作物在地区上做到合理分布,即让每个部门、每种作物集中分布在生态条件最适宜的地方、经济效益最高的地方,其次要求每一个地区内部,有一个合理的农业结构。适当集中是根据我国人多地广,交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等现状,要求地区专业化规模不宜过大,要求专业化部门与辅助部门相结合,形成在空间上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区域,而不是在一个地区内搞单一化。三是加强农业资源调查,搞好农业区划工作。农业资源调查是对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条件进行深入调查,然后根据各区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划分农业区,为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提供重要依据。21世纪农业发展的8种类型21世纪,人类对农产品的要求是方便、营养、卫生、安全、回归自然。无污染、无公害、反季节性农产品将备受青睐。工艺型、风光型、保健型农产品也将应运而生。可以预见,21世纪人类农业将向8种类型发展。1.环境和发展要求:可持续农业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发生的几起“黑风暴事件”警示世人:“石油农业”“常规耕作”并不意味着现代农业。在美国出版的《犁耕者的愚蠢》一书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耕作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少耕、免耕技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与环境问题加剧,随着自然农业思潮的复苏、兴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跨越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超石油农业”等。随后,在生存环境和发展越来越被世人注视的形势下,“可持续农业”又出现在世界农业发展方向的标牌上。专家认为,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将呈多元化格局,不同的国情将产生不同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与模式。例如,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国为代表的经济、科技和资源实力型农业;以荷兰、以色列、日本等国家为代表的科技先导型农业;以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快速转变型农业;以非洲一些国家为代表的发展滞后型农业等。现代科学技术为农业发展的方式、类型提供了充足条件。从田间选择到太空育种,从传统种养业到试管组培、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衣食住行质量要求更高,迫使农业发展方式、类型必须跟上时代脉搏。2.复合生态系统要求:立体高效型农业常言道,高层建筑占天不占地。要想满足人口爆炸对粮食食品的需求,就必须发展立体高效型农业。它利用时间差、空间差立体种养,组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从平面、时间、多层次利用单位资源,生产出高产优质农产品。例如稻—萍—鱼共生,稻—菇—鱼立体种养,玉米(甘蔗)—食用菌栽培,藻(海带)—扇贝、海参共养,葡萄—高秆作物—中药材立体种植,多种作物间混套作等形式,可一地多收,高产高效。天津市南郊稻—菇—鱼立体种养,每公顷收稻谷7 288.5千克,鲜平菇17 416.5千克,鱼918千克,纯收入24 724.8元。3.超高产超优质要求:超级型农业超级型农业是利用高新技术、生物工程,培育杂交种,实现高产高效。每公顷产量达1 200~15 000千克的中国超级稻,产量高,米质好、抗寒、抗病、抗倒伏。超级型农业,具有超高产、超优质特点(例如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蛋白小麦、高碘蛋等)。超级方向一般有两种:一是大。例如:超级型畜禽,提供更多畜禽产品。利用高新技术把大型动物的生长基因,引入体形较小的动物体内,从而培育出个体粗壮的大型动物。例如,日本培育出一种马铃薯番茄新品种,株高10米,结果1.2万个,足有1 000多千克;培育出比普通米粒大3倍的新型水稻。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局认为,在今后一二十年中,肯定能培育出大象一般的牛,鹅一样大的鸡。另外,通过倍性育种,可以获得株高、茎粗、叶大的高产蔬菜或奇特的观赏植物。超级型的另一个方向是小。培育精、优、小巧的微型动植物品种。如墨西哥的微型牛,身高60~100厘米,饲养6个月体重150~200千克即可宰杀。这种牛生长快,皮薄肉嫩,产奶量大,适应性强。中国的小型猪,体重不超35千克。中国的矮马、矮鸡和英国的贵妇鸡等。美国培育出柑橘一般大小的瓜,产量亦高,吃时一口一个,十分可口。目前,畜牧专家正在研究和试验把猪、兔、羊育成小到可放在菜盘子里的微型动物。墨西哥还培育出大批量微型牛。其次是植物的矮化育种。如亩产达5吨以上的矮化苹果,两年即可结果。4.快节奏要求:快速型农业今后,利用组培进行脱毒苗工厂化生产草莓,5株原苗,8个月即可生产出30万株“组培脱毒原种苗”。这便是快速型农业。同时,快速还表现在育肥牛、肥猪、养鸡上。多种饲料添加剂、促长剂、埋植技术的应用,可使畜禽的育成速度加快,时间缩短。如用配合饲料养鸡,50天体重可达2千克。英国科学家正在研究食草猪。他们将牛、羊等草食家畜体内的一种酶基因,植入猪的受精卵,再把受精卵移植回猪的子宫里,产下的猪像牛羊一样以草为食,从而达到减少粮食消耗的目的。5.集约时空要求:设施型及无土型农业美国经济学家一再声言,美国的农业增产,不是靠资源,而是靠技术。像日本、荷兰、以色列、法国、德国、中国等人多地少或人均资源稀缺的国家,设施型、无土型农业则可能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多熟种植、一年数收受气候、季节、无霜期长短等因素限制,要变季节生产为终年生产,变平面生产为立体生产,最好的形式就是露地农业转向设施工厂化农业,有土栽培转向无土栽培(即用营养液培育植物)。从而,使露地单季单层生产变成工厂式多季多层生产,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6.休闲时尚要求:工艺型农业“饮食欣赏”“寓食于乐”则是新世纪人们的追求和时尚。中国厨师中餐巧制的各种“工艺”食品,使餐桌变成了“动植物园”。各种工艺造型巧夺天工,令外宾赞叹不已。活鱼上桌,让老外剪彩,老外刚一动筷,活鱼便张嘴飞眼,老外幽上一默:“who eats whom”(到底谁吃谁呀)?饮食欣赏成为欣赏饮食。如果说在桃、苹果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择时遮光或其他处理成“寿”桃、“福”果之类的“化妆”水果,而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及育种方法,却能生产出果汁不多、落地可以弹跳的番茄,方形西瓜,球状胡萝卜,方形树、蛋状香椿芽、鹌鹑鸡、猪肉狗等。7.健康意识要求:保健型农业现代人的健康意识与日俱增。诸如“家存万贯不如身体康健”“家有‘钱’仓不如身心健康”之类的常言已不绝于耳。无公害、保健型、营养型、食疗型食品,成为市场新宠。例如,未来将培育出美味可口,又有疗效的抗癌粮、防病瓜、长寿果、健脑鸡、保肝蛋、脱脂鱼等。据说,韩国食品专家成功培育出一种低胆固醇的优质肉猪。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技术生产的低胆固醇蛋、高碘蛋、高锌蛋、高铁蛋等功能性食品也颇受市场欢迎。8.观光旅游要求:风光型农业农业观光旅游、创收创汇,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一个新动向。将生产与游玩相结合,农业区内进行工艺美化,作物整齐一致,道路纵横交叉,花卉、瓜果相互点缀,山青水绿,河湖则可划船观赏莲、鱼等。21世纪中国农业面临的严竣形势与契机1.农业主导产品粮食供需结构发生根本转变由于受“以粮为纲”及“吃饱”的思想影响,每年粮食增长速度很快,结构不合理,且质次价高、品种单一,造成大量积压,农业增产不增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需求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更注重品种质量和营养,对“粗、次、劣”粮食需求减少。随着加入wto,优质价廉的粮食进口比重增加,我国将不再面临“粮食安全问题”压力,而是农产品竞争的局面。2.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农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相对不足,分布不均。资源质量不高占多数,开发利用难度大。垦殖程度较高,土地资源承受压力大。四荒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占全国耕地总面积2/3的中低产田没有很好综合治理。由于农业资源过度利用,乱砍滥伐,盲目开垦及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出现严重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环境污染加深。3.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存在污染的危险性大量的乱砍滥伐、毁林草种田,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大量生物种类消失。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有毒物质,使土质下降,水、气资源污染加剧。盲目引进发达国家转移的高耗高污染产业,盲目发展采矿业、化工业、造纸业等,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县工业及乡镇企业点多面广,科技含量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增多,毁坏资源。只追求产量、忽视质量而使用大量化学制剂,粗滥加工使粮食及农副产品出口检测超标受阻。城市大型工业企业排污治理差,三废直接排放,导致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甚至蔓延到广大农村地区。4.农产品质次价高,品种单一,竞争力差农业主导产品粮食(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棉花、食油、糖及羊毛,质差、价高、竞争力差,出口量日益减少。肉、禽、水果、蔬菜、水海产品、中药材等具有一定成本和价格优势,以独、特、新、优价低占有少部份国际市场。绿色食品越来越引起国际市场的重视和青睐,其价格可均高于普通同类食品的50%~200%,但我国占有额很少。污染食品将受到越来越大冷遇与阻挠。1997年英国疯牛病及1999年比利时、德国、法国等国二恶英食品污染事件而丧失很多市场,中国出口食品及其他生活用品也常因污染使出口受阻。5.加入wto农业面临压力与机遇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协议使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巨大压力,不仅受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在品种、质量、价格的影响,而且由于降低关税和关税配额量增加,逐渐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加重国际竞争及国内“卖难”问题的压力。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将削减农业补贴,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将增加进口产品外汇压力。国际市场对商品质量以及安全性、可靠性、卫生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将成为最难突破的贸易壁垒。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利用关贸总协定及国际贸易原则参与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加入wto必将加速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科技生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及品质优良、门类齐全的绿色农产品。加入wto后,我国生物物种多样性、农作物及畜禽品种多样性、绿色保健食品多样性将处于优势地位。单季稻一年只种一季稻的一种稻作制度。主要分布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北,长江流域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南方部分丘陵山区也有种植。单季稻可分为单季早稻、中稻、晚稻。南方的冬水田和海拔较高的地区,冬季实行休闲,每年只种一熟单季稻,一般均以单季早、中、晚稻与其他旱作物复种,形成一年两熟或三熟制。一年两熟制,一般第一熟为麦类、油菜、蚕豆、绿肥等冬作物,第二熟为单季中、晚稻,而以稻麦两熟最为普遍;亦有第一熟为春作物,例如大豆、花生、玉米、烟草、瓜菜等,第二熟为单季中、晚稻。还有第一熟为单季早稻,第二熟为荸荠、泽泻等水生作物。一年三熟制,一般第一熟为冬作物,第二熟为单季早稻,第三熟为秋作物,例如大豆、花生、玉米、甘薯、黄麻等。北方一熟单季稻,选用对光照反应不敏感的早熟早粳或早熟中粳品种;南方单季早、中稻选用优质、早熟、花期耐高温的籼稻品种为主,单季晚稻选用对短日反应较敏感的迟熟籼、粳品种。单季晚稻对短日照要求严格,不宜过早播、栽。双季稻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按其栽培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双季连作稻、间作稻和混作稻等。双季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最早见于公元前3世纪的《山海经》的记载。一般认为,古籍中常提到的“两熟稻”和“再熟稻”包括再生稻、混作稻、间作稻和连作稻等,反映了中国稻作制度的多样性。双季稻的出现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增加粮食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熟制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作物的种植方式,有旱地二熟与水田二熟之分。在中国主要类型有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小麦/玉米、小麦──甘薯及小麦──谷子、小麦──花生、小麦──烟草等旱地二熟制。在长江流域棉花区主要是麦套棉和蚕豆套棉的二熟制,华南南部地区还有玉米──甘薯、大豆──玉米等的种植方式。水田两熟制主要以水稻为主套种或连种其他作物。主要类型有:(1)喜凉的冬作物与水稻一年两熟。(2)水稻与喜温作物一年两熟制,面积最大。实行两熟制的主要技术是根据当地光热条件,选择适宜二茬种植的作物品种,使二茬作物既能适时成熟,又充分利用了光热资源。季节紧张的情况下,可采用二茬套种达到两熟。增加水、肥供应,满足二茬作物分耱,是提高总产量的重要手段。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复种是中国蔬菜集约化栽培的主要特点之一,能显著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是实现蔬菜高产种类多样、周年均衡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依各地区条件及生产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复种程度有明显不同,通常以“复种指数”作为量度的指标。旱地三熟制在同一块旱地上,一年内接连或套种三季作物的种植方式,简称旱三熟。中国早在18世纪,就有三茬套种的记载。旱三熟在中国主要分布在≥10 ℃的积温在5 000~8 000 ℃以上,无霜期250天以上至终年无霜,年降水量900 mm以上的长江流域和西南部分地区,为了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和土地,常用带状套作或留行套作的方式,将三种不同季节种收的旱地作物组成套作三熟。在热量条件充足,≥10 ℃积温在6 500~8 000 ℃以上的珠江流域,一年之内可以连续种收三季旱作物,成为复种三熟。旱地套作三熟,系由三种不同季节种收的作物组成的复合群体,其种植技术比旱地复种三熟和非带状套作三熟要求更高。以四川省比重最大的小麦/玉米/甘薯三茬套作为例,其技术要点为:按1.6~2 m复合带距为一单元,对等分为甲、乙两个种植带,第一年,甲带种小麦—甘薯,乙带种冬绿肥──春玉米+大豆—秋绿肥(或秋豆、秋菜),第二年甲、乙两带交替茬口,换带种植。如此往复循环,形成定期带状轮作。旱地三熟制高产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三季作物共生期间的矛盾。(1)选用矮秆、早熟、高产的品种,合理搭配。(2)采用管理方便,有利三季作物均衡增产的带距和带比,建立合理的复合群体结构与密度。(3)因地制宜,安排好多种作物,合理实行带状轮作。(4)适时套种,加强共生期的田间管理。农作物一般指在大田栽培下收获供人类食用,或作工业原料用的作物。又称农艺作物、大田作物,俗称庄稼。在古农书中称为“禾稼”。《诗经·幽风》有“十月纳禾稼”的诗句。“作物”这个词是从日语转借而来,20世纪初在中国农业文献中开始引用,随后逐渐普及。广义的农作物包括所有栽培植物(例如大田作物,果树,蔬菜,观赏、药用植物,林木等),狭义指以粮、棉、油为主的大田作物(如水稻、麦、棉、玉米、大豆、杂粮、油料、糖料、烟、茶、桑、麻、药材等农作物),以及绿肥、饲料和牧草作物。重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粱、粟、甘蔗等均属于禾本科。大豆、花生、豌豆、蚕豆、豇豆、苜蓿、紫云英等则属于豆科。其他如马铃薯、烟草属茄科,棉花属锦葵科,油菜属十字花科,甘薯属旋花科,甜菜属藜科,黄麻属椴树科等。按生长年限划分有: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作物。一年生作物为当年播种,当年收获,水稻、棉花、大豆等属此类;二年生作物也称越年生作物,为第一年种植,第二年收获,如小麦、油菜、蚕豆、甜菜等。多年生作物有苎麻、茶树等。按生长条件划分有:旱地作物和水田作物。旱地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水田作物有水稻。(一)粮食作物包括谷类作物、薯类作物或豆类作物,亦称食用作物。1.谷类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黑麦、高粱、粟等禾本科作物。2.薯类作物:包括甘薯、薯芋、马铃薯等。3.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等豆科作物。(二)经济作物亦称工业原料作物或特用作物、技术作物。按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纤维类作物:包括棉花、黄麻、红麻、大麻、苘麻、亚麻、剑麻、席草等,主要为纺织、编织、制绳索等提供原料。2.油料作物: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等,主要用于榨取油脂。3.糖料作物:包括甘蔗、甜菜等,以制糖为主要用途。4.饮料作物:包括茶叶、咖啡、可可等,含有咖啡碱,有刺激和兴奋神经的作用。5.药用作物:包括当归、人参、贝母、黄连、除虫菊等。6.染料作物:包括蓝靛、番红花等。7.香料作物:包括香茅草、薄荷、玫瑰等。(三)饲料与绿肥作物供畜禽饲用和直接肥田为目的而种植的作物。1.饲料作物:包括苜蓿、草木樨、紫云英、苕子、三叶草等豆科饲料作物,黑麦草、燕麦草、苏丹草等禾本科饲料作物,等等。大麦、燕麦、黑麦、玉米、粟、甘薯等作物,亦常作为饲料栽培。2.绿肥作物:凡是作物的茎、叶耕翻土中腐烂能增加土壤肥力的,都可归入绿肥作物类。如苕子、紫云英、黄花苜蓿、草木樨、柽麻、田菁、紫穗槐等。

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专用小麦

信阳博物馆作文

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考论文

加快罗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农场设施农业发展探索和思考论文

农业数据采集体系设计思考论文

农业科研院所绩效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结构浅谈

对我国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的思考

喝信阳毛尖有什么好处

调整信阳农业结构的思考(整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调整信阳农业结构的思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