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四十年游记随笔

时间:2025-03-01 03:36:19 作者:还是崩溃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还是崩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骑行四十年游记随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骑行四十年游记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骑行四十年游记散文

骑行四十年游记散文

国庆假期,偶有闲暇,观看了一会儿热播的《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正好看了上海滑稽剧团选送的滑稽小品《共享单车的一天》,以一辆“共享单车”的视角来讲述它们的种种遭遇。“真没想到,我一辆小小的共享单车,竟成了照出社会百态的‘镜子’。”这句台词直指人心,令人反思。“本是为‘节约资源’而制造的‘共享单车’,为什么最终反成了浪费资源?”为整部小品点题,也成为留在观众心上的一道思考题。剧中退休工人志愿维修共享单车的举动,让人在冷颤中感到了温暖。老工人说:“40年前,我凭票买了第一辆自行车,是整个弄堂最早有自行车的。推回家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是倍有面子的事。”

老工人的话引起了我的回忆,想起了我与自行车的点点滴滴,越想越远一下子把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都串起来了。忽然觉得改革开放的40年,何尝不是骑行的40年……

40年前,我母亲坐着自行车嫁到了我们家,当年的自行车无异于现在的奔驰、宝马。外祖父家离我们村很近,于是乎不必赶马车,母亲就坐着“金鹿”过的门。当然,自行车不是我们家的,印象中我们家的第一辆自行车是1986年左右买的,一辆二手的“飞鸽”。我的童年也就在飞鸽横梁上度过的,那是儿时放眼世界的桥梁。随着父母进县城、走亲戚,觉得自行车无比神奇,比今天开车还要幸福得多。30年前的时候,我开始学习骑自行车,从推车跑到右脚踩着脚蹬子溜,再到左脚踩着脚蹬溜,最后才能在横梁下面的三角框里双脚离地骑起来。现在想想都感到憋屈,但当时的幸福无与伦比,一群小伙伴在土路上疯骑,尘土飞扬里遮不住欢快的笑声。

升入初中时,从横梁下提升到了横梁上,但还是坐不到车座,也开始了独立骑行。村里几位同龄人一起骑行在家与学校之间,掉链子、扎车胎时有发生,于是我们备有一套工具,扳手、钳子、螺丝刀时刻携带,随时坏了随时修。记得姐姐和我同校的一年,我们两个人骑一辆车,从家出来她带着我,到路途一半时换我带着她,坎坷的泥巴路,密集的庄稼地,被纷纷抛在后面,没有争吵没有抱怨,一言一语的对话中,就走进了学校,走过了少年。时常想起那时的情景,夏天的鸣蝉,林立的玉米杆,在记忆里感到很是亲切,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载着姐弟成长成人。现在的'孩子如何能够体会,他们各式各样的小车里迷茫,只知一味地索取,没有拥有的幸福!

前进入高中,自行车就不是很稀有了,舅舅家淘汰了一辆旧车。父亲好一番修理,更换了新辐条、新轮胎,用废旧机油擦得锃亮。于是,我就拥有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拉近了家与高中校园的距离。从学校到家应该有10公里左右,每4周让休息一天半,每两周的周六早放学两节课。两个多小时的空,我会飞快的骑回家,吃一顿饭,再赶到晚自习前回到学校。也不仅仅是为了吃一顿可口的饭,就是想家想回去看看,那自行车真的就是我的宝贝,一刻不停的穿越县城,经过起伏坑洼的“颠脏”田间小路,飞快的骑行,就像骑着赤兔马,驰骋奔放。最怕的就是车半路坏掉,但也避免不了的发生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能推着疯跑,跑着跑着就跑出了岁月,懵懂年少抛在了后头。

大学的前两年没有自行车,校园不大,南门喊一声,北门就能听见,根本用不着。可是到了大三时学校搬到了新校,新校面积很大,离市区也远,没有自行车甚是不便。同学们纷纷购买了二手自行车,因为仅剩一年,买辆新的没有必要。我是二手的也没用买,而是捡了一辆没人要的“古董”自行车。前,那种带着横梁的自行车很少了,学校的车棚尘土里埋没着一辆。我就推着找修车铺一番修理,成为了代步工具,并且是校园里的唯一,每每经过都引人注目,指指点点、比比划划随风而去,能省几毛钱就行了。我的“古董”自行车也有好处,别人的小车不能带人,我得带上人一样快速奔驰,到哪里一放就可,不用担心被偷盗。我就这样骑了半年多,去实习、去闲逛,不知不觉就毕了业。

毕业来到邹平时,我只带着一床被子、一个凉席,身无他物。级部主任树民兄照顾有加,把他的一辆小自行车送给了我。在私家车初兴、摩托车大盛的时期,我终于有了一辆比较先进的小自行车。也就这样一辆小自行车,让我熟悉了邹平山水,从孤身一人变成了四口之家。记得那时候邹平县城的山南正在大兴土木,我用这小自行车驮着妻子去玩,半路车胎没了气,从山南走回了山北。那时还处于被考察期,没有订婚也没有结婚,我想这回可能没戏了,谁能看上我这穷小子,就一辆别人送的破自行车,还让人家走了一路。谁知道她眼光独特,愣是没有放手,把我彻底俘虏了。

前,女儿从小三轮车,到两轮儿童车,一辆辆的购买,大大小小不下五六辆。买了很多,但骑得很少,陆陆续续成了废品处理了。现在儿子两周岁半了,满屋子的车琳琅满目,看见没有的就要买,咿呀不清地说:“爸爸,这辆车我还没有,我不要5辆,就要这一辆。”5在他脑子是最大的数,要很多就是5个。“爸爸,我还没有蓝色的翻斗车,还没有自行车……”“好,买。”小时候,不要说有玩具车,能够坐着自行车跟父母赶个集,到时给买两个肉包,就能够幸福小半年。现在孩子们各种车俱全,却幸福的时间只有一霎,玩一会就丢到一边,寻找别的幸福点了。

4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放在历史长河不过一瞬而已,回忆与自行车的故事,却又绵长深远,变化之大到惊讶。人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回过头看看过往,才发觉当下的幸福和进步,什么这个不平那个不忿,不过是满园花色的一点瑕疵,为什么那么多花不去赏心悦目,但盯着一点污迹流连忘返呢?“乌云在黑暗里哭泣,它忘记了是它自己遮蔽了太阳。”忆苦思甜、安贫乐业,何乐而不为之!

骑行四十年、穿衣四十年、饮食四十年、住房四十年……无不让我们幸福满满。

篇2:人生随笔:四十年,追梦人

四十年华凤和雨,十三亿人笑与泪。旋踵之间,距高考恢复以历四十载。四十年间,高考“斩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诚然,高考有它的缺陷。在以成绩为基础的选拔上,应试教育随之而生。许多人都批判高考使人愚钝和呆板。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高考所带来的好处是不能忽视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高考,中国将至少倒退十年。

自古以来,门第都是阻挡学子发展的关卡,高考恢复,使得所有的学子都拥有了平等的权利,都拥有了一个去公平竞争的舞台。高考,为所有考生,洒下了平等的清光。

“衰兰送客成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长吉(李贺)的悲叹,而导致他写下“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的,竟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字。一字避讳,李贺的一生便就此完结。相较于科举,高考更加的公平和客观,范围也更加的的全面,他给予我们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四十年来,创造了无数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的奇迹,为国家输送了难以衡量的.人才。

1977年,当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进入考场时,心中怀着的是对未来的憧憬还是迷惘,或许已元从得知。但我知道,如今我坐在考场,心中充盈着的,是对高考的崇敬;笔尖书写着的,是对高考的赞扬。敬畏他带个我的一切,歌颂他洒下的清光。

罗曼·罗兰曾说过:“人总是要失望的,因为他想要的总比他得到的多。”高考成功与否,成绩高低与否,是每个人所关注的。有人成功就必定有人失败,成功者喜笑颜开,失败者痛哭流涕。但这些,并不是高考带给我们的全部。十年的奋斗与拼搏,艰辛和喜悦,磨砺与苦难,这才是高考带给我们的。真正彻悟之人,是不会纠结于是否为应试教育的,因为高考带给了我们更珍贵的精神财富。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维克多·雨果曾如是说。而高考,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机会。如果说对辛弃疾来说,他的“桂婆娑”是朝廷上的苟且偷安派。那么,对我们来说,我们的“桂婆娑”便是门第与内心深处的幼稚。高考“斩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停笔之时,清光洒进胸膛。

篇3:骑行看景赏梅记的游记随笔

骑行看景赏梅记的游记随笔

宅家拳缩了一冬天,难得遇到开春一个天暖的周六,几个人一约,下午骑行出去活动活动。

沿着梨花大道南行。开车、骑摩托、骑行郊游的人,络驿不绝。梨花大道宽阔的景观带里,有大人带小孩跑着放五颜六色风筝的,有在厚厚灰黄的蚂蚁草坪狂着玩的,有席地围坐闲聊喝茶的,还有几个女的跳健身舞的。

看到这种情景,我们也忍不住停车,在陈埠一桥附近转转。这里有一个依附大道“随物赋形”简易公园。不大的蚌壳形状的人工湖,环水边残留枯黄芦苇。芦苇丛根中,已有鲜嫩的芦芽钻出水面。清浅的水底里,有几枚小金鱼,或静止不动,或突然游远。湖周围有台阶,木亭,小桥,绿树,翠竹,垂柳,花草,可供人们在游玩赏景。

穿桥越过一道清寒墨绿的渠水,上到电站东坝,坝坡上既有去年的枯草,也有新发的绿草。站在坝顶,阴云遮罩的斜阳,在辽阔的水面上,洒下一道明晃晃的.亮光。波光闪动的库区周围,青灰的发电厂,泄洪闸,灰暗的村庄,灰白的大桥,城区鳞次栉比的亮丽高楼,依稀可见。

也许天气变暖的缘故,坝上面像黑芝麻一样的蠓虫,成团成阵,扑人脸面,眯人眼睛,沾人衣,如旋风围着人转,驱赶不及,令人有点些讨厌。几个由它们联想到《赤壁赋》朝生暮死的蜉蝣,不免也生苏东坡式“哀吾生之须臾”生命短暂之感叹。

继续前行,来到仙鹤社区。广场草坪上,有两株梅树还在花期。一株红梅,盛期已过,落红遍地,铁枝一样的枝桠间,粉红的残花朵朵,依然傲立在春寒峭料冷风中。好像非要坚定地等待的满春的到来,才算完成报春的使命。最吸人是一株白梅树,繁枝如束,花蕾如星,雪肌玉骨,清幽淡雅,清香四溢。王冕的“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发,散价乾坤万里春”白梅诗写出它的品格精神,令人品尝咂味不已。

沿光化大道回来,已是夜幕低垂,万家灯火之时。洗漱完毕休息,顿感浑身筋骨舒坦,倒床就睡,马上进入香甜的梦乡。

篇4:人间四月下青州游记随笔

人间四月下青州游记随笔

少了三月的微寒,少了五月的燥热,人间四月,冷暖适宜,旷野清朗,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样子。

一本《人间四月》从遥远的古城青州辗转而来。书的封面,春立枝头,怒放着诗意,让我想起梵高画笔下的杏花,那一层映衬在水蓝色天空背景下薄薄的粉白,透着生命最初的纯真,看得到春,嗅得到香,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林家才女徽因诗行里的爱、暖和希望。

这是我印象里看到过的封面、书名与内容最为和谐统一的一本书,一个“春”字,将人间四月驻满了整个篇章。

在青州大地上为百姓振臂高呼的欧阳修,科举之路屡屡受挫,仕途之上一再被贬,他的一生,并没有春天般的温暖与明媚。在崔斌的笔下,欧阳修的处境就是落寞的暮春:“在雨横风狂的三月暮春,门掩住了黄昏,无计留春停驻,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眼看着乱红飞过秋千去。在泪眼迷离中,我们依然看到了欧阳修诗性浪漫的心,痴痴地守望着生命的春天和走远了的故人。”

在大宋青州的版图上,垂暮之年的范仲淹,用黄素小楷手书了韩愈的《伯夷颂》,将自己的忧乐悲喜倾注于字里行间,从宋到清,得到近百人题跋,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大奇观。可惜,这样的春天范仲淹并没有看到,他所经历的,是一生三次被贬、扶疾上任、病死途中的凄凉。这一次,崔斌并没有将太多的悲情赋予诗人,他这样写:“诗词中他没有太多的闲愁,诗文中依然是‘百环春满地,二麦雨随车’的胜景”——这是只有心中盛满春天的人,才会看到的春的胜景。

在青州春的胜景里,李清照的才情与爱情灼灼盛开,那些遗落在宋朝青州的红雨飞愁、离情悲欢被才女收藏进书卷,在归来堂和易安室里摇曳生姿,成为青州春景里一道靓丽的.风景。正如崔斌所写:“来到青州,远离京城喧嚣,女词人对生活充满了喜悦和希望。春天来了,梅花乍开未开,泡一瓯春茶,与花影淡月相伴,青州的春天,应当格外珍惜。”

读《人间四月》的时候,正值隆冬,室外寒气逼人,室内温暖如春。读着比春更春的文字,青州的轮廓逐渐清晰——原来,编纂《齐乘》的于钦生在青州,撰著《水经注》的郦道元长在青州,陈从周、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来过青州;原来,东汉隐士严子陵、明朝显宦钟羽正曾避世于青州;原来青州的千年古村圣裕口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疗伤之地;原来明朝第三代衡王朱载圭三女儿的婆家就在美丽的井塘古村……其实,我也曾到过青州的,却只流于视觉和味觉的表象,行走在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昭德古街,惊叹于真教寺的鳞次栉比和民族书画院里的铁笔银钩,惊喜于刀切糕、绿豆糕的甜而不腻,也不忘千里迢迢带回蜜三刀和牛舌酥,独独忘了走心,忽略了齐鲁大地厚重的历史人文。

幸好,《人间四月》带着崔斌温润的笔触从青州款款而来,时而豪放,“军粮赈济,聊城购粮,他积极的作为不减当年,让人想起范小老子征战西夏,想起叱咤的庆历新政,让人砥砺振奋起来。”这样的描写,轻易地就把我的思绪拽回近千年前,范仲淹率兵攻打的西夏,正是此时此刻踩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时而婉约,“在复苏的街道穿行,身上依然是厚重的冬衣。在春天窥视的眼睛里,人有些可笑,寒意在某天早晨蔓延,在温暖和轻便之间,我们选择了温暖。”时而是小女子般的感性,“满心里都是萤火虫映照下的善良明媚的眼神。一天怎样,一月又怎样,一年怎样,情愿一生都活在那样温润渴望的微光里。”时而是成熟男子的理性,“对于名人大家的敬仰,需要一个度。名人的作品也就未必篇篇都是好文,稀松的文字也是有的。看得出好,也要懂得哪些是不好的。这就是读文章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缘由了。看着,尽可以评点,优者取之,劣者防之。切不可乱花迷了眼。”……一只妙笔里兼具了男性的刚毅和女性的细腻,使得整本著作透着人间四月的舒适与雅致。

我对一本书的喜好,有点像相亲,注重第一感觉,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首因效应。如果一本书正文的前几页不能吸引我,我是绝不会再看下去的,虽然事实证明,我也曾因此错失过大部分精彩的内容,但一直无心悔改,这就是我给自己完整地读完《人间四月》找到的一个最合适的理由。

《人间四月》,冷暖适宜,在寒风凛冽的日子,读一本比春更春的书籍,无疑是这个冬日里最惬意的一件事情。

同学四十年聚会班长发言稿

相遇游记随笔

寄情鄱阳湖游记随笔

黄山游记随笔散文

科技馆游记的随笔

森林公园游记的随笔

田园之恋游记随笔

风雨骑行散文

骑行经典励志签名

公司骑行活动方案

骑行四十年游记随笔(通用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骑行四十年游记随笔,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