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d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元节鬼节的由来,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元节鬼节的由来,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中元节鬼节的由来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中元节的由来
2.中元节的由来及中元节习俗
3.中元节(鬼节)诗词
4.中元节鬼节的习俗
5.中元节习俗: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6.鬼节(中元节)的习俗
7.中元节的由来及传说
8.中元节的由来作文
9.中元节的由来及习俗
10.什么是中元节 中元节的由来
篇2:中元节鬼节的由来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1.7月15鬼节中元节忌讳什么
2.中元节是鬼节
3.中元节的由来及中元节习俗
4.中元节鬼节的习俗
5.七月半鬼节禁忌及鬼节的由来
6.7月半鬼节的由来
7.七月十五鬼节的由来及意义
8.什么是中元节 中元节的由来
9.有关中元节的由来和习俗
篇3: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及由来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稀里糊涂成“鬼节”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佛教源于印度,但“目莲救母”显然是汉化后的传说,因目莲的母亲姓“刘”。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领导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
所以,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
果实对种子的感恩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传统中国一直以农耕为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先人们发现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一个果实的成熟,最终离不开种子的恩惠,所以,果实对种子,后人对先人,必须常怀一份感恩之情。这份浓烈的祖先崇拜情结,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
中元节就是这样的一个节日,它表达的就是感恩。古人并不忌讳“鬼”,在古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而已。人死了,就会以鬼的形式继续活下去,所以我们对他们,仍应保有一份虔敬之心。
在老北京,中元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不仅北京如此,全国各地都如此。
中元节传说
传说:一: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二: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篇4:中元节(鬼节)的由来及习俗
中元节(鬼节)的由来及习俗
主要有如下几种(各地亦有很大差异):
1.放“焰口”
“焰口”,传说是印度饿鬼的一种名称,这种鬼腹大如盆,喉如针小,而且能放出焰火,法师诵经是使它们的喉咙扩大,能咽下食物。放“焰口”属于普施的重要内容,民间有抛撒由米面制作的各种象形食品的习俗,并反复抛撒三次,谓之“济孤鬼、野鬼”。由此,斋主的亲属亡魂便得到超度而脱离饿鬼道途。这些食品有寺院制作的,也有民众供献的。在法师抛撒食品时,围观者必一哄而抢。传说,抢到这种东西意味着有福气、财气。若妇女抢到包子,即意味着“来年得子”,小孩子抢到则一生不受惊吓。特别是那个重达一斤多的面馃,更被认为是大财气而成为被抢的对象。过去,人们生活贫困,这些抢到的东西,往往被人们带回家当口粮。现在口粮富足,往往被带回家喂猪。传说,这种东西喂猪能使猪日大千斤,夜大八百。如今则主要是被当作一种文化在传承。放“焰口”活动,一般在午时进行。
2.放河灯
因河灯大多扎成莲花形,因而亦叫放荷灯,有的地方称水灯,是中元夜的重要活动。荷灯形式很多,一般是用彩纸做成的朵朵莲花,底下用半个茄子或小木板做托,在中心插上点着的蜡烛,使其飘浮水面。还有的是用西瓜、南瓜和苤蓝半个,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往河里一送,其灯自然顺水飘流而下。传说,从阴间到阳间的路程非常黑暗,若没有灯照亮,鬼是无法来到阳间的。放河灯的目的,就是用灯给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引路,让其顺利来阳间享用祭品。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鬼魂引过奈河桥的任务。这一习俗在沿海地区非常盛行。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因戏水或船员出海遭遇不幸。
放水灯最有特色的要数台湾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了。放水灯队伍由寺庙出发,以乐队为前导,巡回街市一周,来到岸边,备齐三牲祭品,请僧道诵经致祭后,再将水灯放入水中。一时间千万盏河灯顺水而漂,随波荡漾,与河里倒影相映成上下双灯,摇曳闪烁,在天水相接之外,天上水面相映生姿,给整个法事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和遐想。相传水灯流得越快,该字姓人家当年运气逾好。基隆放水灯活动每年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观光,并且正朝着国际观光节方向发展。
3.烧法船
法船是佛经中一个常用的比喻词,其意为佛法就像大海中的一艘巨轮,让阴间众鬼渡过生死轮回之苦海,到达涅槃之彼岸。此谓之“慈航普度”。一般用纸扎成中国式楼船模型,连桨带舵一应俱全。小者一丈数尺;大者数丈。系由冥衣铺匠人用秫秸扎架,以彩纸裱糊而成。船头为猛虎图案,上站探身持叉的开路鬼,其身后是一对“黑白无常”鬼,对面而立。“白无常”亦称“活无常”,身穿白袍,头戴白色高帽,上书“利见大人”,手持哭丧棒。“黑无常”亦称“死有分”,身穿皂袍,手拿“勾魂牌”,上书:“你可来了,正要拿你。”每字还用朱笔圈点。舱内有十殿阎君(秦广王蒋、楚江王历、宋帝王余、五官王吕、阎罗王天子包、卞城王毕、泰山王董、都市王黄、平等王陆、转轮王薛)朝地藏王菩萨。船的桅杆上挂一面旗子,正面写“盂兰圣会”,背面则写“慈航普度”。另外,还要糊掌舵的一人,持桨划船的数人至十数人。
匠人们为了便于搬运,一只大型法船要分做若干节。船身通常为三至五节,抬至法会现场后,再拼连起来,用细铁丝拧上,船舱以及船上的人物、旗杆都是后绑上去的。拼好后四周还要用绳子拉上纤,防止被风刮倒。
焚烧法船意味着鬼魂依此升入了佛国天堂。
4.烧大士王
“大士王”又称“鬼王”。是一种用竹蔑扎架,以纸糊身,头项观音,额长双角,面目狰狞的武将打扮形象,样子十分吓人。
中元节,民间有烧钱纸、烧街衣供奉孤魂野鬼的习俗,为防止众鬼无秩序地哄抢,人们便想出了用“鬼王”来维持秩序的主意。在普度时, 将大士王供奉在大士王台上,用以镇摄众鬼,维持秩序。
普度结束时,人们要举行化“大士王”仪式,将大士王焚烧,大士王便随着轻烟离去。
5.烧包袱
在大陆,目前中元节最流行的恐怕要数烧包袱了。
烧包袱是一种敬祖的习俗,是活着的人趁鬼门大开的'日子给先亡宗亲送冥资,以备阴间过活。送的方式,就像阳间给亲朋好友寄信一样,先将冥资(即钱纸)折叠好,再用白纸包上(白纸包起着信封作用)。接着便是写“信封”(各地写法亦有不同)。写法式样如下(应竖写,此处为排版方便,故横写):
谨备中元化财(或金银锞锭) XX(数字) 包
考 公 □□(名字)大 冥间
故先 □(姓) 人
妣 母 □(姓)氏孺 受用
子 □□(名字)
孝 敬上
媳 □□(名字)
农历XXXX年七月XX日
不同的辈分,称呼亦有不同,一般上溯四代,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以示“慎忠追远”。尊称都是男右女左。自称亦自然随着改变,相对应的分别是:子、孙、曾孙、高孙。袱皮背面的交合处应写上一个大大的“封”字,以表示封口,其他鬼魂等不得随意拆看。除此之外,还得卷上一卷钱纸,用白纸包好,写上“挑夫专用”。“挑夫”即阴间的“邮递员”,如果没有挑夫,冥钱是无法送到的。
如今街市上已有制式袱皮出售,填写起来就简单多了。
焚化地点各地不一,有的在家宅附近,有的在寺庙,还有的在坟前。日期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十三两日。如果家中有新亡不满一年的,则在七月十四日。时间一般选在下午四点以后。
篇5: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及由来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稀里糊涂成“鬼节”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佛教源于印度,但“目莲救母”显然是汉化后的传说,因目莲的母亲姓“刘”。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领导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
所以,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
果实对种子的感恩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传统中国一直以农耕为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先人们发现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一个果实的成熟,最终离不开种子的恩惠,所以,果实对种子,后人对先人,必须常怀一份感恩之情。这份浓烈的祖先崇拜情结,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
中元节就是这样的一个节日,它表达的就是感恩。古人并不忌讳“鬼”,在古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而已。人死了,就会以鬼的形式继续活下去,所以我们对他们,仍应保有一份虔敬之心。
在老北京,中元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不仅北京如此,全国各地都如此。
中元节传说
传说:一: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二: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是古代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的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这就是中元节的由来了。
篇6:中元节(鬼节)的由来及习俗
主要有如下几种(各地亦有很大差异):
1.放“焰口”
“焰口”,传说是印度饿鬼的一种名称,这种鬼腹大如盆,喉如针小,而且能放出焰火,法师诵经是使它们的喉咙扩大,能咽下食物。放“焰口”属于普施的重要内容,民间有抛撒由米面制作的各种象形食品的习俗,并反复抛撒三次,谓之“济孤鬼、野鬼”。由此,斋主的亲属亡魂便得到超度而脱离饿鬼道途。这些食品有寺院制作的,也有民众供献的。在法师抛撒食品时,围观者必一哄而抢。传说,抢到这种东西意味着有福气、财气。若妇女抢到包子,即意味着“来年得子”,小孩子抢到则一生不受惊吓。特别是那个重达一斤多的面馃,更被认为是大财气而成为被抢的对象。过去,人们生活贫困,这些抢到的东西,往往被人们带回家当口粮。现在口粮富足,往往被带回家喂猪。传说,这种东西喂猪能使猪日大千斤,夜大八百。如今则主要是被当作一种文化在传承。放“焰口”活动,一般在午时进行。
2.放河灯
因河灯大多扎成莲花形,因而亦叫放荷灯,有的地方称水灯,是中元夜的重要活动。荷灯形式很多,一般是用彩纸做成的朵朵莲花,底下用半个茄子或小木板做托,在中心插上点着的蜡烛,使其飘浮水面。还有的是用西瓜、南瓜和苤蓝半个,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往河里一送,其灯自然顺水飘流而下。传说,从阴间到阳间的路程非常黑暗,若没有灯照亮,鬼是无法来到阳间的。放河灯的目的,就是用灯给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引路,让其顺利来阳间享用祭品。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鬼魂引过奈河桥的任务。这一习俗在沿海地区非常盛行。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因戏水或船员出海遭遇不幸。
放水灯最有特色的要数台湾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了。放水灯队伍由寺庙出发,以乐队为前导,巡回街市一周,来到岸边,备齐三牲祭品,请僧道诵经致祭后,再将水灯放入水中。一时间千万盏河灯顺水而漂,随波荡漾,与河里倒影相映成上下双灯,摇曳闪烁,在天水相接之外,天上水面相映生姿,给整个法事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和遐想。相传水灯流得越快,该字姓人家当年运气逾好。基隆放水灯活动每年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观光,并且正朝着国际观光节方向发展。
3.烧法船
法船是佛经中一个常用的比喻词,其意为佛法就像大海中的一艘巨轮,让阴间众鬼渡过生死轮回之苦海,到达涅槃之彼岸。此谓之“慈航普度”。一般用纸扎成中国式楼船模型,连桨带舵一应俱全。小者一丈数尺;大者数丈。系由冥衣铺匠人用秫秸扎架,以彩纸裱糊而成。船头为猛虎图案,上站探身持叉的开路鬼,其身后是一对“黑白无常”鬼,对面而立。“白无常”亦称“活无常”,身穿白袍,头戴白色高帽,上书“利见大人”,手持哭丧棒。“黑无常”亦称“死有分”,身穿皂袍,手拿“勾魂牌”,上书:“你可来了,正要拿你。”每字还用朱笔圈点。舱内有十殿阎君(秦广王蒋、楚江王历、宋帝王余、五官王吕、阎罗王天子包、卞城王毕、泰山王董、都市王黄、平等王陆、转轮王薛)朝地藏王菩萨。船的桅杆上挂一面旗子,正面写“盂兰圣会”,背面则写“慈航普度”。另外,还要糊掌舵的一人,持桨划船的数人至十数人。
匠人们为了便于搬运,一只大型法船要分做若干节。船身通常为三至五节,抬至法会现场后,再拼连起来,用细铁丝拧上,船舱以及船上的人物、旗杆都是后绑上去的。拼好后四周还要用绳子拉上纤,防止被风刮倒。
焚烧法船意味着鬼魂依此升入了佛国天堂。
4.烧大士王
“大士王”又称“鬼王”。是一种用竹蔑扎架,以纸糊身,头项观音,额长双角,面目狰狞的武将打扮形象,样子十分吓人。
中元节,民间有烧钱纸、烧街衣供奉孤魂野鬼的习俗,为防止众鬼无秩序地哄抢,人们便想出了用“鬼王”来维持秩序的主意。在普度时, 将大士王供奉在大士王台上,用以镇摄众鬼,维持秩序。
普度结束时,人们要举行化“大士王”仪式,将大士王焚烧,大士王便随着轻烟离去。
5.烧包袱
在大陆,目前中元节最流行的恐怕要数烧包袱了。
烧包袱是一种敬祖的习俗,是活着的人趁鬼门大开的日子给先亡宗亲送冥资,以备阴间过活。送的方式,就像阳间给亲朋好友寄信一样,先将冥资(即钱纸)折叠好,再用白纸包上(白纸包起着信封作用)。接着便是写“信封”(各地写法亦有不同)。写法式样如下(应竖写,此处为排版方便,故横写):
谨备中元化财(或金银锞锭) XX(数字) 包
考公 □□(名字)大 冥间
故先 □(姓) 人
妣母 □(姓)氏孺 受用
子 □□(名字)
孝 敬上
媳 □□(名字)
农历XXXX年七月XX日
不同的辈分,称呼亦有不同,一般上溯四代,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以示“慎忠追远”。尊称都是男右女左。自称亦自然随着改变,相对应的分别是:子、孙、曾孙、高孙。袱皮背面的交合处应写上一个大大的“封”字,以表示封口,其他鬼魂等不得随意拆看。除此之外,还得卷上一卷钱纸,用白纸包好,写上“挑夫专用”。“挑夫”即阴间的“邮递员”,如果没有挑夫,冥钱是无法送到的。
如今街市上已有制式袱皮出售,填写起来就简单多了。
焚化地点各地不一,有的在家宅附近,有的在寺庙,还有的在坟前。日期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十三两日。如果家中有新亡不满一年的,则在七月十四日。时间一般选在下午四点以后。
★ 鬼节禁忌有哪些
★ 中元节诗词
★ 中元节祝福语
★ 中元节寄语
★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 中元节要注意什么
★ 下元节是鬼节吗
中元节鬼节的由来(集锦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