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3》榜样人物——宋书声

时间:2025-04-17 03:37:24 作者:sunny笑心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sunny笑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榜样3》榜样人物——宋书声,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榜样3》榜样人物——宋书声,供大家阅读。

篇1:《榜样3》榜样人物——宋书声

20“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初心台上的面孔在变,宣誓者的故事在变,不变的始终是使命和担当。《榜样》用“不忘初心”的方式再一次与观众相约。下面要介绍的人物是执着的翻译家——宋书声。

走过马克思

今年90岁高龄的宋书声老先生,出生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的第十年,

他17岁工作,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一辈子再也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

从1951年任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翻译,到从中央编译局的工作岗位上离休,

55年的马恩列斯编译工作,的中央编译局局长,

他的一生与马克思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为节目录制时,从马克思像前缓缓走过的宋书声老先生。

“不要采访我”

然而,来《榜样3》节目录制现场之前,在网上查找嘉宾资料,

关于宋书声老先生的信息,却寥寥无几。

原来,每次记者来,老先生都一再强调,

“不用采访我,不用关注我,

你们应该关注编译局这个集体,是他们为国家的编译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说,他之所以参加《朗读者》,参加《榜样3》专题节目,

是因为这是组织的要求,是因为编译局的同志们做了很多事儿,

而他恰好担任了中央编译局局长很多年。

“你说我听”

也因此,节目录制过程中,

已经90岁高龄的老先生,始终把节目录制当做党交给他的任务,

无论是长时间的静坐等待,还是一次次从台下走上舞台,

现场回答提问、走上初心台、宣读入党志愿……

他兢兢业业一步一步认真地完成,毫无怨言,从不说累。

最后一天,节目录制完已将近凌晨,

人群一点点散去,空空的舞台上,还有他默默补录的身影。

图为导演讲解“把手放在党章上”这一环节的注意事项时,认真听记的宋书声老先生。

闲谈时,他讲到自己入党的故事:

1942年,河北等几个北方省份同时发生旱灾、蝗灾和粘虫灾,

那一年他14岁,

为了吃上饭,只好到铺子里当学徒修自行车。

后来遇到了党领导的军队,才离开了自行车铺,有机会上中学、大学,

学俄文,有了今天的生活。

于是,毕业后,在去《实话报》工作期间,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在入党申请书中也写到这段经历,他说,

“如果没有党,我不知道自己现在会是在哪里”。

图为老先生在入党志愿书上签字。

节目中,他讲到自己选择从事编译事业一辈子的理由:

我是因为组织分配与马列编译结缘的,

我认为作为党员,服从分配就是一种选择。

党把我安排到哪里,我就去哪里;

党让我做翻译,我就做了55年的编译工作。

他亲眼目睹并感受到了旧中国的积贫积弱、苦难深重,

也看到了在艰苦求索的历史大潮中,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

从而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他从内心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为之笔耕不辍,躬身一生

平时的他,是最安静的观众

55年的马列编译生涯,

他安安静静地翻译马恩列斯著作,不求闻达,不求名利;

耄耋之年,他依然是等待期间最认真最安静的观众,

长时间的安坐和等待,默默无声。

偶尔,他也是“好奇”爷爷

一次节目录制间隙等待吃饭时,

大家围在印春荣同志旁边,好奇地指着他制服前的级别资历章,

问色条和级别星徽代表什么,军龄略章和资历略章有什么排列规则,怎么计算军龄等等。

一向安静端坐的宋书声老先生也转过身来,认真地听着,

并时不时像个小学生一样一句句认真询问。

图为好奇提问的宋书声老先生。

节目录制期间,他会惦念在家待其归来的老伴儿,

他们因编译工作结缘,一起赴东德留学,

一起回国从事党分配的事业,志同道合,相扶到老。

他爱好游泳,是“朋友圈”交口称赞的游泳健将,

如今90岁高龄,依然畅游不止。

对他而言,选择是一辈子的事儿

纵观老先生一生,他一旦选择了,就坚持一辈子。

编译事业如此,爱情如此,爱好如此。

老先生手腕上戴着的那块手表,是1983年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时,

中国驻德使馆带给他的,也已经35年。

对他来说,党的嘱托更是一生的使命

从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到民主德国马列主义研究院,

从大连《实话报》到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再到中央编译局,

岁月变幻中,他始终牢记着党的嘱托,记着曾经在入党志愿中许下的诺言:

我愿意接受党的任何工作,愿意在党的领导下贡献我全部的力量。

风吹雨成花,时间追不上白马。

任凭时光流转,依然紧握着年少时,那印在掌心中的话。

。点击此处☞☞获取更多2018《榜样3》最新的心得体会/观后感

篇2:2018《榜样3》人物事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者宋书声

他服从党的分配,一辈子专心编译马列著作,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面一起来看下2018《榜样3》的人物事迹。

宋书声:无声的选择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1928年出生的宋书声老先生也已至鲐背之年。

他17岁参加工作,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一辈子再也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

从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到民主德国马列主义研究院,从俄语到德语,他熟练掌握了马列编译最重要的两门语言,并将此作为了一生的工作。

从1951年任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翻译,到20从中央编译局离职休养,55年的马恩列斯编译,16年的中央编译局局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事业不断取得发展,他功不可没。

谈及为什么选择编译事业,他说,“我是因为组织分配与马列编译结缘的,我认为作为党员,服从分配就是一种选择。党让我做编译,我就做了55年编译工作。”

谈及个人的成就和贡献,他说,“编译马恩列斯著作是很严谨很专业的工作,不是靠一个人完成的,大家应该关注的是编译局这个集体,不要突出我。”

如今,九旬高龄的他,游泳依然是不变的爱好,“还好”“可以”“我自己来”“不用送我”则如同他的口头禅,体现了他“兢兢业业为党做事,不为组织添麻烦”的严格自律。

2018《榜样3》范文:书声如乐 却于无声处动人

青葱岁月,谁能耐得住寂寞日夜与纸与笔与灯火为伴?风华正茂,谁能以信仰为犁默默一世坚守那最初的誓言?人生苦短,谁能韶光不负为不朽的事业一生奉献?

他能,他是五十五年不忘初心无怨无悔以年华为笔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者,他是宋书声。

初心仍似少年时,岁月已暮。“党为我找到了出路,如果没有党,还不知道,我今天又在何处。党就是我的家,让我感到更大的力量。”二十一岁曾许下的誓言言犹在耳,当年的翩翩少年却早已迟暮。那些年,他年轻的脑海里满是祖国积贫积弱的景象。他见证了无数仁人志士满怀一腔热血为民族寻找出路,在黑暗中艰难求索;也看到了共产党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用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信念为祖国带来的那一缕曙光。他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的重要性,所以年轻的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枯燥乏味日复一日与文献纸笔为伴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道路,或许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这条路自己一走就是五十五年,但身为共产党人的他早已做好准备为此奉献一生。

赋予时光以生命,岁月不朽。岁月是一张砂纸,漫长时光中,有的东西磨灭了,有的却愈渐清晰。宋老先生深知翻译文献的工作是乏味的,更何况年复一年。但他更深知将国外著作引入国内是有意义的,更何况是翻译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马克思主义。老先生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他用一辈子做一件事——把国外的马列著作翻译至国内使用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翻译成外文向国际传播,但仅此一件事便超越了无数肤浅的意义。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岁月印记,但由宋老组织并亲身参与翻译的马列著作必将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淡泊中诠释信仰,岁月无声。宋老说“作为党员,服从分配就是一种选择,党把我安排到哪里,我就去哪里”。于是,整整五十五年,他安安静静地翻译马列主义著作,不求闻达,不求名利。有人问他,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精神支柱是什么?宋老说:“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信念,二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三是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无限热爱和执着。”就是这样朴素的情怀和崇高的信仰支撑着宋老在编译局默默奉献了人生中最精彩的五十五年,这也是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无声坚守的最崇高的意义。

用岁月刻一个字,一撇一捺,平凡的字眼要写好并不简单,但他写好了——以一生的年华。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翻译工作的枯燥乏味,不是每个人都能不慕名利奉献一生,但他做到了——以信仰之名!让我们向一生默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贡献的宋书声老先生,致敬!

篇3:《榜样3》宋书声的人物事迹:传播真理的翻译家

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实践者

在从事马列主义著作学习翻译研究过程中,宋书声形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一生。宋书声认为,在编译局这几十年没有虚度年华。有人问他,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精神支柱是什么?宋老说,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信念,二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三是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无限热爱和执着。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这位伟人时指出,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经典著作的翻译和传播至关重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此默默付出,《榜样3》专题节目中的嘉宾、今年90高龄的宋书声就是其中一位代表。

宋书声从新中国一成立就开始从事马列主义著作翻译研究,曾经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他和同事们编译马列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系统、完整、坚实的文本基础,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传播到世界各地。他服从党的分配,一辈子专心编译马列著作,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宋老说,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坚持实践马克思主义并推动其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谱写新的 篇章。点击此处☞☞获取更多2018《榜样3》最新的心得体会/观后感

篇4:《榜样3》宋书声的人物事迹:传播真理的翻译家

20《榜样3》专题节目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通过先进代表访谈、典型事迹再现、嘉宾现场互动、分享入党初心等多种形式,着力讲好新时代新故事,用平凡故事讲述深刻道理。下面分享《榜样3》人物事迹:

宋书声,1928年出生于河北新河。1980年至期间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曾参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马列主义著作的翻译、审稿工作,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研究。

“如果没有党,还不知道我今天又在何处”

鲐背之年的宋书声向共产党员网《同学》工作室记者回忆起年轻时候的情形。1942年,那个时候很艰难,华北地区旱灾、虫灾严重,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为了生存,宋书声选择到自行车铺当了学徒,修自行车。1946年,共产党的部队把他带离了自行车铺,让他有机会进入北方大学学习俄文。大学毕业后,宋书声就被分配到位于辽宁大连的实话报社工作,成为了一名翻译,就在这里,他向实话报社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一名党员。他在自己的申请书里动情写下:“党为我找到了出路,如果没有党,还不知道,我今天又在何处。党就是我的家,让我感到更大的力量。”1951年实话报社停刊之后,组织安排宋书声到中宣部翻译室工作,后来又成立了中央编译局,在那里,宋书声待了一辈子,直到退休。

用一辈子做一件事

从1949年起,宋书声一直从事俄语、德语翻译工作,主要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除组织领导工作外,他直接参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部分卷次的翻译、定稿和审稿工作。翻译《马克思主义论国家》,重校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第2编(大部分)、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篇重要书信,主持编辑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本)等。其中,他带领重校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除少数地方需要修补外,一直沿用至今。除了将国外的马列著作翻译至国内使用,源源不断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力量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传播出去,也是宋书声的一项重要工作。点击此处☞☞获取更多2018《榜样3》最新的心得体会/观后感

篇5:2018《榜样3》介绍了哪些人物事迹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的人生故事各不相同,但都用不懈的努力践行着当初的誓言。下面一起来看下2018《榜样3》介绍了哪些人物事迹。

2018《榜样3》人物介绍

无声的选择

——原中央编译局局长宋书声

这是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他没有登上过国家级的领奖台,他不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叫宋书声,17岁参加工作,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一辈子再也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

宋老从1949年起一直从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1980年8月至1996年7月任中央编译局局长,他默默无闻几十年,是为党的编译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翻译家。

节目主持人问宋老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职业,他只说了一句话:“党的分配就是我的选择。”

医生的守护

——乡村医生贺星龙

有这样一位“80后”医生,每天骑着摩托,驮着药箱,飞驰在山路上。他是贺星龙,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乡村医生。乐堂村山大沟深,偏僻艰苦,出行不便。以前,村里没出过一个专业医生。贺星龙卫校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为村民看病,并承诺24小时上门服务,不分昼夜,随叫随到。出急诊时,他因骑速过快在山崖边摔倒过,也因大雪天徒步走近路从100多米高的山坡滚落过。

这些年他免去父老乡亲们的出诊费、医药费等,加起来至少有三四十万元,他却一把火把账本都烧了。村里的老人们怕他离开,对他说:“星龙,你不敢走,你走了我们就活不成了。”对于这些,贺星龙都明白。他回村行医已经18年,他说他会继续坚持下去。他写下这样一句话——“在哪里当医生并不主要,最主要的看哪里最缺医生。”

喜乐为盖买

——盖买村党支部书记李元敏

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一个村庄以前被人评价为“谁都不来”,这个村庄就是新疆伊宁县胡地亚于孜镇盖买村。李元敏自幼年随父支援边疆,从山东牟平县来到新疆伊宁县盖买村——这个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维吾尔族人口占80%以上的少数民族村庄,这里承载着她生命的每一段时光,她也在这里倾注了内心所有的喜怒忧愁。

2010年,当时村“两委”班子长期软弱涣散,村子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她坚信没有私心一定可以让盖买村发展起来,在质疑声中临危受命,担任起盖买村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她视群众为亲人,把无钱治病的维吾尔族大妈当母亲照顾,把身患绝症的维吾尔族姑娘当女儿对待,将经营多年的店铺赠送给无收入来源的吾乎兰姆……

她为村子发展殚精竭虑,因为义愤掀翻过值班干部喝酒打牌的桌子,因为担心土地灌溉趴在被冲垮的渡槽边大哭……

抓班子强队伍,整村务清“三资”,重教育建设施……几年的时间,她让盖买村这个曾经全县141个行政村中倒数第一的“土窝子”空壳村,转变成了远近有名的富裕村和“治村强村”示范村。

她将内心最深厚的情感给了这个村子和这里的乡亲。她是村民心中的“杰米拉”(维吾尔语,意为美丽)。

青春逐星辰

——交通部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导航中心副主任王淑芳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从1994年项目启动至今,北斗导航已经走过了24年的攻关历程。而从做北斗到用北斗,这24年,王淑芳的每一步也都与北斗寸步不离。

说起“北斗”,有人会问:“什么是北斗?是天上的北斗星吗?”对于这个问题,王淑芳这样回答,“北斗还真是天上的星,不过它是人造星,是中国的GPS。”王淑芳认为GPS系统是美国的,具有选择可用性,美国选择让你用你能用,不让你用你就用不成,所以为了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中国必须建自己的导航系统。正因为如此,1994年北斗工程筹备组到北航招收学生,王淑芳毅然投身北斗事业。

她说:自己的青春换来北斗的成功,让中国崛起,让世界瞩目,就是付出再多也值得!

她说:科研就像打游戏,通关了很快乐,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参与进来。

英雄也情长

——公安部边防局司令部副参谋长印春荣

印春荣,从云南保山支队龙陵大队医务室一名军医,到奋战在缉毒一线让毒贩闻风丧胆的缉毒警察,他不是刑侦科班出身,却凭借超人的智慧和无谓胆识,成为侦办主力和公安边防部队缉毒第一人。

30余年军旅生涯,28年缉毒生涯,他游走生与死的边缘,历经血与火的考验。他曾数百次深入毒情最严峻的边境一线调研摸排,30多次打入贩毒集团内部侦查。他曾只身与毒贩周旋,也曾用身躯挡在毒贩强行冲卡的车前。他个人参与的缉毒量创公安边防部队之最。

2017年7月,印春荣获得全军最高荣誉——“八一勋章”。印春荣说,这个荣誉不仅仅是颁授给他一个人的,这是颁授给他身后的集体、他所有战友们的。他说,“我比我所有牺牲的战友都要幸运。”

只为百姓笑

——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

他是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也是乡亲心中的“文武书记”“PPT书记”和“火车头书记”。他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者,也是电视剧《青恋》中男主角的原型。

2011年,因为一份乡愁,在外经商办企业的他回村当选为安吉县鲁家村党支部(后获批村党委)书记,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下定决心抛开过去旧老观念,紧跟时代,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村里“脏乱差”,村账上负债累累,他就从改变村里的卫生环境入手,想尽办法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改变村庄的面貌。

村里没有名人故居、没有古村落、没有风景名胜、没有像样产业,他就依托鲁家村的山地丘陵地形,立足全局对村庄、产业、环境提升等统一规划,发展美丽经济……

从凭借一己担当回村建设家乡,到唤起村民信任,开办家庭农场创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六七年的功夫,鲁家村从一个脏乱差的浙北小山村蜕变成一个“出门皆风景,入眼是花园”的田园综合体,并开始辐射周边村庄。

他说:“鲁家村能有今天,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苦干加巧干,靠的是父老乡亲的支持,他们最可爱。”

他说,“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成果就是让农民富起来、笑起来。”

院士不高冷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

2016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

从当初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到如今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在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的今天,高温超导领域,赵忠贤院士和他的团队,不断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推动中国高温超导研究跻身到国际前列。

赵忠贤院士说,“核心科学技术,只能靠自己干出来。要把个人志趣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合作攻关,报效国家。”

他说,“我愿做铺路石子,让年轻的朋友大展宏图。”

只步测河山

——属国测一大队

一个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自1954年成立以来,在国测一大队党委的带领下,这支队伍的几代人满怀理想和激情,投身祖国的测绘事业,测天量地,只步为尺,用青春和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

建队64年来,他们先后六测珠峰、两下南极、36次进驻内蒙古荒原、46次深入西藏无人区,48次踏入新疆腹地,足迹遍布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徒步行程近60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测出了近半个中国的大地测量控制成果。

他们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大地控制网、高程网、重力网建设与维护,高程网、重力网建设与维护,开展了国家基本地形图测绘、海岛礁测绘、应急救灾与灾后重建测绘,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高精度的测绘产品。

他们是国家测绘事业的一支尖兵铁旅,也是长途往返的候鸟,一年出去10个月,回来待两个月,绿叶发时出征,树叶黄时归来。

他们是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英雄团队,也是天涯思亲的游子,也惦记着故乡的云故乡的风,还有故乡泥土吹来的芬芳。

耄耋新党员

——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

节目中还出现了一位明星嘉宾。他11岁起从事表演工作,参演过《龙须沟》《牧马人》《泉水叮咚》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影片,他就是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

他是在旧中国受苦受难下成长的城市贫民,年幼时父母双亡,靠哥哥接济。

儿时,他去了香港,看到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中国人民依然是受苦受难。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老一辈电影人发掘,在多部抗战爱国影片中扮演儿童角色,从此演了一辈子的电影。牛犇在从影生涯中,几乎没有当过主角,塑造的都是“小人物”,但无论多小的角色,他都用心对待,拍戏时,即便受伤也要坚持完成工作。他把一个个小角色演到了观众心里,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影坛常青树”。

他说,是共产党解救了他们的家,给了他新生活,他要一辈子跟着党干。

他说,“只有跟着党,才能把有限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

今年5月31日,上影演员剧团支部党员大会上,83岁的他被投票吸收为预备党员。

他是耄耋老人,也是一位“年轻”的党员。

榜样人物事迹材料

榜样人物介绍及事迹

榜样3人物介绍及颁奖词

榜样5内容榜样人物事迹简介最全

榜样3观后感

榜样5心得

榜样叙事作文

榜样5观后感

榜样阅读答案

电教片榜样观后感

《榜样3》榜样人物——宋书声(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榜样3》榜样人物——宋书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