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宁静的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花之咏》评课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花之咏》评课稿,希望您能喜欢!
篇1:《花之咏》评课稿
《花之咏》评课稿
我评课的内容是薛彬老师讲授的《花之咏》一课。在听完她讲的这一课之后,我觉得有以下优点值得我去学习:
1、老师的语言优美、诗化,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
2、老师抓住了本学段的'重点——词语的理解,引导学生质疑,并使用各种方法理解词意。比如在质疑课题时,问学生“咏”字的含义,改为“咏”花可以吗?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入去探究二者的区别。
3、因为本课是一首优美含蓄的诗歌,所以老师的重点放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上,比如自由读、比赛读、男女生读、老师范读、小组读等,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愿望。
4、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 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提高,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又指导学生仿写诗歌,
达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5、老师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学完了诗歌的第一部分后,教给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部分。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
在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部分时,学生的学习目标还不够明确,导致效果不理想。在课即将结束时检查学生的朗读时,感觉时间有些仓促。
篇2:咏华山评课稿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赵红老师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赵老师以新课标为指针,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书声琅琅。
一、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直观化。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读文,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赵老师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如播放华山的录象,让生动、传神的图象突出华山的险峻和高,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赵老师还把板书内容设计成了简笔画,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第二段中的重点句,轻而易举地看着简笔画背出了重点句。
二、感悟、推敲文字,真切体会意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赵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三、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赵老师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赵老师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重视思想教育,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诵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小寇准认真学习的态度……当学生把握不准时,赵老师及时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总之,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如果赵老师能针对学生实际,实施差异教学,相信一定能让课堂更加高潮迭起。
篇3:咏华山评课稿
我也有幸再一次听了本年级组董老师的课。相比本学期初的那次公开课,董老师的进步非常大,对文本的把握和课堂的驾驭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咏华山》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有着一种全新的课型——文包诗,即把一首古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里,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阐发。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先以“艰难地爬”暗示华山的陡峭高峻,接着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特点——高,再以具体描写展现这一特点。董老师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学生对华山的认识更加直观形象。在对诗句的理解上,老师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诗句的意思,再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诵、做动作等形式,既对诗句的意思进行理解也加强了背诵的练习。在这一环节,教师将本课的重点——理解和朗诵做的透彻到位。但是,对于华山“高”这一特点却强调不够。《咏华山》一诗没有一个高字,却句句体现华山之高!教师如隔纱观景,若隐若现,导致孩子最后总结部分,很少有孩子能够对华山之高留下深刻印象的。对教材的把握应该突出重点,还应该把握核心。
一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方法培养的关键时期,董老师班上的孩子词汇量很丰富,让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这与老师平时的练习、积累是分不开的。董老师在理解“情不自禁”一词时,由孩子的实际感受出发,再回到文本,引导孩子们认识这个词语,方法巧妙,适合低年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小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教会孩子说完整的话,不能一个词一个词的回答问题。课件上出示的词语应该清晰,第二课时复习词语可以去掉拼音了。课堂上应该如何合理的利用余下的时间等等。相信,董老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一定会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很快成长起来。
【咏华山评课稿2篇】
篇4:《花之咏》四年级说课稿
《花之咏》四年级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课文。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到作者对美丽与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并与自己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重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二、说教法
1、以读代讲,边读边想、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通过教师声情并貌的配乐朗诵、学生的配乐诵读,给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三、说学法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抒情、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较深的了解与感悟,而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借花表达自己对美丽对光明的追求,正是两种手法的有机结合。加上“花”是学生们身边十分常见的也是大家较为喜欢事物,学生对它们的形态外表以及生长习性比较了解,所以本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不难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学生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对课文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读后的感受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其他学生可适当补充,但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原文,再结合原文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和思维习惯。]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
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花之咏》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文笔清新、想象瑰丽、比喻新奇,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美对光明的追求。由于课文内容较简单,而且学生已经有了前两课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为主,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学完课文之后,学生对这种写法已经有所了解,这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前四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大部分学生的仿写都比较成功,能够做到基本相似,个别人的语言还相当精彩,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
孩子在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时,虽然老师告诉学生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绝大部分孩子都选择用语言来表述,而且表述缺乏个性,这很值得我思考。
★ 英语观评课报告
★ 400米的加油稿
★ 桃花之美作文
★ 荷花之美作文
《花之咏》评课稿(整理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