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莱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西湖梦寻阅读理解及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西湖梦寻阅读理解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目录
篇1:西湖梦寻阅读理解及答案
西湖梦寻阅读理解及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题。(8分)
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以书邀余入山 (2)比出郭,日已夕 (3)濯足于惠因涧 (4)谒辨才于朝音堂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2.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2分)
(三)(8分)
20.(1)书:信。(2)比:等到。(3)濯:洗、洗涤。(4)谒:拜访。(4分,每小题1分。)
21.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2分,意思对即可。)
22.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2分,景的概述1分,作者情感体验的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篇2:张岱西湖梦寻阅读答案
张岱西湖梦寻阅读答案
《西湖梦寻》序·(明)张岱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①居他,已二十二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溪②,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③,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
余犹山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④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虀瑶柱⑤,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注释】①僦(jiù)居:租屋居住。②傒:同“奚”,仆役。③蘧榻纡徐: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纡徐从容缓慢。④海错:海产种类繁多,通称为海错。⑤金虀瑶柱:食品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阔:久不相见
B.一带湖庄,仅存瓦砾一:满,全
C.夙习未除,故态难脱夙:素有的,旧有的
D.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曹:少年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西湖今昔变迁的一项是()
①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②如……仅存瓦砾③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④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⑤旧役小溪,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⑥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各项内容与文章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本文为作者为自己文集《西湖寻梦》所作序言,作者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情感。
B.作者阔别西湖多年,当他再至西湖,却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西湖虽仍旧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但作者却只能作“第作‘梦寻’七十二则”以“以作西湖之影”。
C.作者认为,他对西湖的“梦寻”不同与李白的梦游天姥,他是“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而李白则是“梦所未见,其梦也幻”。
D.作者在文末以从海上归来作比,用“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再次表达自己对西湖的一往情深与写作本文的目的。
【小题4】
将阅读材料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译文:
⑵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
译文:⑴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是我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我所看到的西湖成如此景象,反倒不如保全我梦中的西湖,才是恰当的主意。
提示:得分点为“乃”“谓”“所见”“若”“得”“计”
⑵我只是对着冷清寂寞的蝶庵,从容缓慢地躺在粗席上,只求保全我的西湖梦,那么,先前一派西湖景色,仍像将人一样直坐不动。
提示:得分点为“但”“岑寂”“惟……是……”“犹”“端”
篇3:《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比较阅读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 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甲乙两文中,“ ”“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4分)
【参考答案】
26. (1)消失 (2)全、完全 (3)洗、洗涤 (4)拜访
27.C
28.(1)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29. 是日更定矣 是夕 湖中人鸟声俱绝 皆寂不闻人声
篇4:《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21~25题。(10分,每小题2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并湖:沿湖。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普宁、寿圣院:寺名。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上下一白▲
(3)濯足于惠因涧▲(4)谒辨才于朝音堂▲
22.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余:余住西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出没于鲸波万仞中D.乃:明日乃还/见渔人,乃大惊
23.请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4处。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24.翻译下列句子。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5.【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的高洁情怀和▲的生活态度。【乙】文中的“▲”“▲”两字与【甲】文中“独”字所流露的`感情具有相似之处。
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10分,每小题2分)
21.(1)消失;(2)全,完全;(3)洗,洗涤;(4)拜访。
22.C。
23.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每处0.5分)
24.(1)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25.特立独行,不随流俗;豪爽率真、潇洒超脱;寂;悲。(每空0.5分)
篇5:《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阅读练习及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21~25题。(10分,每小题2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上下一白▲
(3)濯足于惠因涧▲(4)谒辨才于朝音堂▲
22. 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余:余住西湖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3. 请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 4处。
道 旁 庐 舍 灯 火 隐 显 草 木 深 郁 流 水 激 激 悲 鸣 殆 非 人 间 之境。
24.翻译下列句子。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5. 【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的高洁情怀和▲的生活态度。【乙】文中的“▲”“▲”两字与【甲】文中“独”字所流露的感情具有相似之处。
答案:(10分,每小题2分)
21.(1)消失;(2)全,完全;(3)洗,洗涤;(4)拜访。
22.C。
23.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每处0.5分)
24.(1)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25.特立独行,不随流俗;豪爽率真、潇洒超脱;寂;悲。(每空0.5分)
篇6:《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 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 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3)遂弃舟( ) (4)濯足于惠因涧( )
14.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6.甲乙两文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甲文中“”字,可以概括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情感。(5分)
答案:
13. (1)消失 (2)还 (3) 于是,就(4)洗、洗涤 14.C
15.(1)我划着一叶扁 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16. 是日更定矣、是夕 、湖中人鸟声俱绝 、皆寂不闻人声、痴
篇7:《风雅西湖》阅读理解答案
《风雅西湖》阅读理解答案
①西湖风雅,其位在杭州之西。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够像杭州那样,拥有一个如此迷人的西湖。在西湖的游历中,我们能感受到她那令人怦然心动的神秘的美。
②在语焉不详中寻找历史;在茅道芦巷中叩访遗踪;在锈迹斑斑中擦拭亮光;与长眠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共同经历苏醒,与这块城市的湿地共同呼吸绿色空气,并沉醉其间,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③朋友们若第一次到杭州来,由我引领游西湖,我首先带他们去的,必定是孤山。我个人以为,凡到杭州来的游人,首先到的应该是孤山。用一到两天时间,把孤山初品之后,再散向湖上各处。都说纲举目张,孤山,就是西湖的纲。
④因为你在这里领略到了西湖的深度,文澜阁与《四库全书》是标志;你在这里见识了西湖的宽度,这里有苏小小的爱情和秋瑾的碧血,有许仙与白娘子的美丽传说,也有让你尘虑尽消的高僧与处士;你在这里将领略西湖的高度,西泠印社的金石书画会让你知道什么是艺术的高山仰止;你在这里还将见识西湖的广度,在此鸟瞰西湖,从四照阁上投下你的目光到三堤与三岛,你才知道什么是天城。当你缓缓归去的时候,无论走灵隐路,走白堤,还是走北山路,都是美不胜收的路径。
⑤尽管西湖有许多迫不及待要看的地方,我还是以为,看西湖,对西湖的'水的游历才是本质的。西湖里的每一滴水都有文化,历史在湖水里沉积,洇①熏着湖畔每寸土地,也滋养着湖边居民的心灵。因此,湖上,是你走向西湖的核心部分。
⑥湖上的白堤和苏堤,那就是天才大诗人写在西湖湖面上的大诗行,我们不去亲历,怎能心领神会呢?湖上的三岛,那海上仙境、理想世界的人问再现,是一定要登临的。由此,我们可以加深中国文化中关于至美至善世界的心身感受。
⑦西湖的水让西湖轻盈得飘飘欲仙,杭州的山则让西湖犀重如万卷史书。山水相依,水因山增色,山因水灵秀。杭州三面环山,山山各有风貌,我选中的那几座,则是人文和自然含量相对丰富的。我总是偏向于那些有人的精神渗透其间,有人的印记分布其间的景观。你浏览其闯,甚至不知不觉,把山本身都给忘了。因此,对杭州的山的欣赏,真的是从山脚的第一步就开始了,从山门就开始了。高度在这里不是标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杭州的山是不高的,杭州的山又是极高的,这就要看你用哪一种态度去登临了。
⑧西湖是没有人敢轻薄的地方。西湖光荣地被英灵们选中,是伟大的心灵最好的栖息地。要把游戏的心情放下,要带着虔诚的信仰去那里,要像朝圣一样地去朝拜岳庙那样的地方。我想起了瓦雷里②的诗句:多好的酬劳/经过了一番沉思/你终得放眼远眺于神明的宁静。也想起了钱塘乡亲袁枚的诗:赖有岳于双少保③/人间始觉重西湖。杭州在历史上是曾被称为东南佛国的。环湖的寺院,如今已经云散了许多,那存在的,便就成为越发庄严的国度了。就我个人而言,所有的宗教寺庙,都是艺术殿堂。西湖集中了三大宗教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是人们在湖上游历时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又启发智慧的好去处。
⑨古往今来,西湖的景色永远是这样柔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的力量是永恒的,它守住了西湖的美,也守住了我们的回忆。西湖以她穿透历史的和谐力量坚守住了中国第五大名湖的地位。
⑩西湖是一座书院,我们是书院的学子,我们在湖上走读。
注释:①洇(yīn):浸润、渗透。②瓦雷里:外国诗人。③少保:古代官名。“岳”指岳飞,“于”指于谦,两人都是民族英雄,都官至少保。
2l.“风雅”原指《诗经》中的 《大雅》《小雅》,后泛指与诗文有关的文化活动或形容“文雅”。在本文中“风雅”是形容西湖 的特点。(3分)
22.阅读文段④,完成下面表格。(2分)
23.文段⑦划线句子“杭州的山是不高的,杭州的山又是极高的”,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答:
24.为什么说“西湖是没有人敢轻薄的地方”?(4分)
答:
25.选文中,作者用优美而抒情的笔墨,主要介绍了 、、
及岳庙和寺院等优美的西湖景观,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名湖的风采。(3分)
26.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湖上的白堤和苏堤,那就是天才大诗人写在西湖潮面上的大诗行。
从修辞的角度:
(2)西湖里的每一滴水都有文化,历史在湖水里沉积,洇熏着湖畔每寸土地,也滋养着湖边居民的心灵。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7.为什么说“西湖是一座书院,我们是书院的学子”?“我们在湖上走读”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21.《国风》(1分) 景色优美(1分),人文底蕴丰厚(1分)
22.高度:艺术造诣高(1分)广度:登高望远,可总揽西湖全景(1分)
23.“不高”是指山的高度不高(1分),“极高”是指杭州的山人文底蕴极其丰厚(1分)
24.这里是伟大心灵的栖息地(2分),这里也有许多宗教寺庙(1分),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发智慧的好去处(1分)
25。孤山 湖上 山(评分:每空1分)
26.(1)以诗行比喻自堤、苏堤,新颖别致,形象生动(1分),也突出了白堤、苏堤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特点(1分)。(2)示例:“沉积”一词,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了西湖历史文化一点一点积累、越来越丰厚的特点(2分)
27.第一问:西湖人文底蕴丰厚,每一个游客都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知识(2分)。第二问:在游历西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发智慧(2分
篇8:寻酒记阅读理解答案 寻酒记阅读理解
运送桂花醇酒的骡马“高脚队”,在汉中北边的秦岭山麓,竟然被歹人劫了货。
那可是从湘西南都梁城运来的整整一百坛桂花醇酒啊,汉中桂花醇酒庄的邵掌柜,急得嘴角起了泡,他慌里慌张禀告老爷。原以为老爷会震怒,没想到老爷慢慢喝了口茶,说了句“你去查查吧”。邵掌柜抹了把汗,马不停蹄地带着小厮一头扎进了秦岭。
汉中素有“鱼米之乡”“天府之国”的美誉,老爷看中了这个地方,设了酒庄,把当年皇上封赐的“桂花醇酒”远销到这里。这种用桂花酿制的酒,绵甜清香,纯洁透亮,很快在汉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老爷一向很器重他,眼下出了这么大的事,邵掌柜哪能不着急?
在秦岭山麓寻了半个月,没发现一丝线索。苍苍莽莽、连绵起伏的大山,不要说一百坛酒,就是一千坛、一万坛酒,消失在大山里,也是泥牛入海难寻踪迹。
这天,邵掌柜在山里转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看见前面有一处低矮的茅草屋,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心里顿时一振。便与小厮策马前去。
屋内是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老妇人见了邵掌柜,憔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山沟沟里,还能遇见贵客,快请进。”老妇人揭开冒着热气的锅,锅里正煮着红薯汤。她盛了两碗给邵掌柜。邵掌柜心里一阵感动,这一年,汉中蝗虫肆虐,颗粒无收,哀鸿遍野,在这偏僻的地方能有一碗红薯汤喝,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喝了红薯汤,刚才还无精打采的小厮,顿时有了精神,他砸巴着嘴说:“掌柜的,要能喝上一碗酒,解解乏该多好。”邵掌柜苦笑着摇摇头,这小厮到底年轻,光惦记着喝酒,还不知道那些酒能不能找得到呢?
“哦,你说酒啊。”老妇人听了小厮的话,好像想起什么来。她颤巍巍地走向床边,在床底下摸索了一阵,抱出一个坛子:“你不说,我真忘了,这里有一坛酒。”
邵掌柜和小厮一见到那个坛子,两人顿时愣住了,这是一个造型古朴的陶瓷坛子,坛子上镶嵌着一个大大的隶书“桂”字,坛口蒙着一块杏黄色的布。“桂花醇酒!”两人差点失声叫出来。
老妇人看见两人惊诧的眼神,说:“这酒不好吗?”
邵掌柜连忙从老妇人手中接过酒坛,轻轻放在桌上。他看了看坛颈上垂下的那根红布条,红布上有一个“汉”字,这是销往汉中的标志。无疑,这酒正是那批被劫的酒。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邵掌柜按捺住内心的惊喜,对老妇人说:“这当然是好酒。只是你不喝酒,为何藏有酒呢?”
老妇人笑了,说:“这酒和红薯,都是前段时间儿子送来的。酒,我留给儿子喝。”
“那你儿子呢?”邵掌柜问道
“唉。”老妇人叹口气道:“媳妇和孙子都饿死了。他出去找活路去了,就留下我这孤老婆子守着这个家。这灾年,老天爷是不让人活呀。”
自从闹灾,秦岭山麓就多了一些打家劫舍的歹人,看来酒就是老妇人的儿子这伙人劫的。
两人不敢久留。回酒庄的路上,小厮欣喜地说:“掌柜的,快去报官吧,抓住了老婆子,就能抓住她的儿子,”
邵掌柜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是啊,总算能给老爷一个交代了。”
是夜,邵掌柜将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老爷,老爷重重叹了口气,久久不再言语。
邵掌柜揣摩不透老爷的心思,良久,才嗫嚅道:“老爷,明天我去报官吧?”
老爷摇头:“不用。明天,你去汉中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开设粥厂,赈济灾民吧。”
不报官,还要设粥厂赈济灾民?邵掌柜有些想不明白,但他不敢多问。
几天过去了,邵掌柜忍不住又想去报官,老爷依然是摇头不许。邵掌柜很无奈,却便不再提此事。
几日后,在酒庄的几个拐角处,陆续发现了那批被劫的酒,显然是被人送回来了。掌柜惊喜不已,连忙报告老爷,老爷淡淡一笑。
桂花醇酒庄设粥厂三个月,济灾民数万人。
让邵掌柜没想到的是,从此一批又一批的桂花醇酒运来汉中,路过秦岭山,再无被劫之事。
(选自《天池》20xx年第1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思想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简练精辟,寥寥几笔,三言两语,概述了桂花醇酒在秦岭山麓被劫的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铺开了后文叙事的.架势。
B.秦岭山麓,大山莽莽苍苍、连绵起伏,桂花醇酒被人劫了,消失大山、难寻踪迹,环境的选择,情节的开端,充满了传奇色彩。
C.文中邵掌柜和小厮在老妇人家中“差点失声叫出来”透露了两人发现线索后的惊喜,但最终没有叫出来是出于对老妇人的同情。
D.面对老爷的前后两次摇头,邵掌柜先是想不明白,却也不多问,后是很无奈,却也便不再提此事,两相照应,可见邵掌柜的忠诚。
7.下列对小说艺术技巧和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如“抹了把汗”“马不停蹄地带着”“一头扎进”等动作描写,形象传神地表现了邵掌柜在酒被劫后的慌张着急。
B.小说中邵掌柜与老妇人的对话描写,既是邵掌柜在查找劫酒人的踪迹,也是作者借老妇人之口在交代劫酒原因,有言简而意丰的效果。
C.小厮在确认劫酒实情后回酒庄路上的欣喜与老爷从管家那里得知劫酒原委后的重重叹气久久不语形成对比,凸显了人性的冷漠与善良。
D.肖曙光的故乡地处雪峰山脉,天地有灵不乏传奇,作者受此影响写就了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笔记体作品,《寻酒记》便体现了地域特色。
8.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三折是小小说情节的典型特色,请简要概括本文情节安排的转折之处。(4分)
9.文学作品往往在弘扬正能量中彰显感化人心的价值,小说多处彰显“善有善报”的观念,请结合文本相关情节加以分析。(6分)
篇9:寻酒记阅读理解答案 寻酒记阅读理解
6. C(“没有叫出来是出于对老妇人的同情”分析有误,“最终没有叫出来”应该是尚未最终确认真相并担心被老妇人觉察)
7.C(“凸显了人性的冷漠与善良”鉴赏有误,小说整体基调是温情的,未触及人性层面的冷漠,小厮的欣喜是出于苦寻多日终于有果的喜悦)
8.酒被劫查访多日丝毫没有线索,却在老妇人家寻食时意外发现;苦苦探查到劫酒的那伙人,回到酒庄,老爷却拒绝报官反而设粥厂济民;放弃报官并设粥厂济民几日后,却惊喜发现酒被送回,至此运酒路过秦岭山不再被劫。(一点1分,三点4分)
9.大荒之年,劫匪的母亲老妇人倾其所有甚至抱出了一坛酒来待客的善良举动,换得了老爷得知实情放弃报官使劫匪逃过官府惩罚的回报;酒庄老爷得到线索不仅不报官、还开粥厂赈济的善良举动,换得了被劫的酒被原封送回且运酒不再被劫的回报;酒庄老爷的善举感化了被灾荒逼上抢劫道路的劫匪,传递了“善有善报”的传统文化正能量。(每点2分)
篇10:《乌镇梦》阅读理解及答案
《乌镇梦》阅读理解及答案
乌镇梦
吴玄
① 我到达的时候,是清晨,站在秋日的朔风里,我瑟瑟发抖。乌镇有一种幽冷暗香的气质。让人一踏上这块土地,便不禁于朦胧中梦一般走着。
②茅盾的故居依然泛着古朴的香气,人们纷至沓来,把主人的影像踩得更加模糊摇曳,又更加恢宏响亮。相传这宅院是先生用于《子夜》的稿酬所建,这部让作者自己贬评为“半瘫痪”的小说曾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而今在见此瑰宝遗物的开支散叶,抬眼中见主人旧像,目光越发温和可亲。
③“林家铺子”就在斜对面,三白酒、杭白菊,姑嫂饼、蓝印花布展示着传统的韵味,也张罗着现代的商品。嗅着文化气息而来的人啊,在镁光灯的闪烁中,是否有时间遥想起这里的进士举人先哲们的思索?
④铺子对面是一堵老墙,中间不过三四步,空间逼仄,我只能在铺子对面挨墙用微微惊蛰的姿势僵立着。在没有阳光的光线下眯起眼睛。相机捕捉不到任何灵气,除了人,还是人。这样的场景中,脑中竟幽幽地叹出一句:林小姐芳踪何在?
⑤物化的东西总是让人心痛。所以大部分时间我总是选择在那些保留尚完全的小巷和弄堂中徘徊。是什么在喧嚣中静下来?是眼前那片萎黄飘落的叶子的梵歌?是蓝印花布染出的韵味、大东街记忆的酒香?还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忽然入定入画?
⑥风景在这里却有曼妙之处。乌镇百步一桥,鼓楼雕花栏木还不见腐朽之气,身前落叶印在淡绿的荷面上,船儿被风拖着轻轻碾过。那人家多为勤劳的水乡儿女,借着宝地的生意人当然不少,但你一路走下去,看木格子窗撑开在那里,看雕花栅门半掩在那里,编草鞋呀,绣花呀,翻丝棉棉袄呀,做纸伞呀,一路的风景。那些花甲老婆婆在用古老的织机纺纱的场景简直就是一首落在时空夹缝中的歌!歌声中忘了自己的存在。
⑦ 一木之隔,幽湿且流动的中午的光线美轮美奂,亘古久远;楼梯口的香味随着一个上菜的女子一路飘过来,那是个典型的南方水乡女子,穿着蓝印花衣,身姿透着纤细、柔弱的.美。蓝色衣角惊鸿一瞥,勾起人对上个时代江南女子的所有美丽想象。蓝印花布,江南最普通的布料,却贯穿了旧式江南女孩的一生美丽的情结。
⑧想起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蝴蝶于其中的江南,想起一个诗人的表妹身穿窈窕的蓝印花布衣裳,上身是短短的小袄,大脚口的七分裤,连裤也是蓝色印花娇俏样子,想起她衣襟上别着一枝梅花采桑叶的美好样子。在历史的世界里邀游,有些陈旧、隐秘和檀香古色的朦胧。自己也就入画了,只有背景无意义地歇在白纸里呻吟。我的画板支着,白纸里还有白纸。
⑨地上的落叶堆积,其实哪里的落叶到了秋天还不是一样?却依然固执地拾起一枚端详,有几抹萧瑟的暗黄,叶脉沧桑地深红着。丢入河中,不见一丝涟漪,却蓦然看到一个婆娑的树影早已端坐水中。
⑩ 有些思想不能停滞,怀古伤今过于沉沦也是一种疾病。继续走出去,窄窄的街道是那样的幽深,沙灯样式的古灯沉默地看着川流的人群。嘈杂的世界里,我用心去倾听青石板上发出的自己的脚步声。
傍晚,转程去杭州的时候去乌镇站买票,车票居然售空,下一班要等上3个小时。苦笑颓然,想起修贞观山门两旁挂着一副楹联:“人有千算,天则一算”。人世间的事情,本就瞬息万变。
来来去去,都只是一种漂泊的旅程,而追寻的尽头,只是一种文化的缩影。这是一个梦——一个必须亲自抵达才能感知才能无憾的梦。这个梦是我爱着并深深眷恋着的,但是必须离开,离开也许是思念和记忆中的一种最美的样子。
1:作者在乌镇都看到了什么?请分点概括。(3分)
2: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在空间中穿行,时空结合,错落有致。请按照提示填空(3分)
时间的变化:( ) → ( ) → ( )
游镇的踪迹:( ) → ( ) → ( )
3:阅读第(8)自然段,说说作者在乌镇都梦到了什么?文题有哪几层含义?(3分)
4:以下两题任选其一,说说你的看法。(3分)
(1)第六段中的“曼妙之处”指什么?
(2)第二段中的“恢宏响亮”一词用得好不好?说明理由。
5:“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色彩。”乌镇在作者眼中、心中都有一种独特的味道。请将作者由本文传达的思想概括出来。(3分)
参考答案:
1: (1)依然泛着古朴气息的矛盾故居
(2)展示着传统韵味也张罗着现代商品的“林家铺子”
(3)保留尚完全的小巷和弄堂中看到的曼妙风景
2:清晨 中午 傍晚 茅盾故居 林家铺子 小巷和弄堂中
3:第一问:(1)梦到(想到)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蝴蝶于其中的江南。(2)梦到(想到)一个诗人的表妹的装扮。(3)在历史的世界里遨游。(4)自己入画
第二问:(1)在乌镇梦到了江南 (2)到乌镇参观是自己的一个梦
4:(1)“曼妙之处”指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具体指还不见腐朽之气的古楼雕花栏木,漂着落叶的乌镇河水、渔船等;人物之景指勤劳的水乡儿女;编草鞋的、绣花的,以及纺纱的婆婆等。
(2)“恢宏响亮”用得好。因为有人越多,对茅盾先生的了解越多,感念怀想越多,茅盾先生因而更为人们所了解熟知,自然声明愈发响亮、恢宏。或:用得不好,“主人的影像”可以显示得模糊摇曳,但不能显示得“恢宏响亮”,显然搭配不当,应改。 (言之有理即可)
5:来来去去,都只是一种漂泊的旅程,而追寻的尽头,只是一种文化的缩影。这是一个梦——一个必须亲自抵达才能感知才能无憾的梦。这个梦是我爱着并深深眷恋着的,但是必须离开,离开也许是思念和记忆中的一种最美的样子。
篇11:乌镇梦阅读理解及答案
乌镇梦阅读理解及答案
乌镇梦 吴玄
① 我到达的时候,是清晨,站在秋日的朔风里,我瑟瑟发抖。乌镇有一种幽冷暗香的气质。让人一踏上这块土地,便不禁于朦胧中梦一般走着。
②茅盾的故居依然泛着古朴的香气,人们纷至沓来,把主人的影像踩得更加模糊摇曳,又更加恢宏响亮。相传这宅院是先生用于《子夜》的稿酬所建,这部让作者自己贬评为“半瘫痪”的小说曾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而今在见此瑰宝遗物的开支散叶,抬眼中见主人旧像,目光越发温和可亲。
③“林家铺子”就在斜对面,三白酒、杭白菊,姑嫂饼、蓝印花布展示着传统的韵味,也张罗着现代的商品。嗅着文化气息而来的人啊,在镁光灯的闪烁中,是否有时间遥想起这里的进士举人先哲们的思索?
④铺子对面是一堵老墙,中间不过三四步,空间逼仄,我只能在铺子对面挨墙用微微惊蛰的姿势僵立着。在没有阳光的光线下眯起眼睛。相机捕捉不到任何灵气,除了人,还是人。这样的场景中,脑中竟幽幽地叹出一句:林小姐芳踪何在?
⑤物化的东西总是让人心痛。所以大部分时间我总是选择在那些保留尚完全的小巷和弄堂中徘徊。是什么在喧嚣中静下来?是眼前那片萎黄飘落的叶子的梵歌?是蓝印花布染出的韵味、大东街记忆的酒香?还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忽然入定入画?
⑥风景在这里却有曼妙之处。乌镇百步一桥,鼓楼雕花栏木还不见腐朽之气,身前落叶印在淡绿的荷面上,船儿被风拖着轻轻碾过。那人家多为勤劳的水乡儿女,借着宝地的生意人当然不少,但你一路走下去,看木格子窗撑开在那里,看雕花栅门半掩在那里,编草鞋呀,绣花呀,翻丝棉棉袄呀,做纸伞呀,一路的风景。那些花甲老婆婆在用古老的织机纺纱的场景简直就是一首落在时空夹缝中的歌!歌声中忘了自己的存在。
⑦ 一木之隔,幽湿且流动的中午的光线美轮美奂,亘古久远;楼梯口的.香味随着一个上菜的女子一路飘过来,那是个典型的南方水乡女子,穿着蓝印花衣,身姿透着纤细、柔弱的美。蓝色衣角惊鸿一瞥,勾起人对上个时代江南女子的所有美丽想象。蓝印花布,江南最普通的布料,却贯穿了旧式江南女孩的一生美丽的情结。
⑧想起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蝴蝶于其中的江南,想起一个诗人的表妹身穿窈窕的蓝印花布衣裳,上身是短短的小袄,大脚口的七分裤,连裤也是蓝色印花娇俏样子,想起她衣襟上别着一枝梅花采桑叶的美好样子。在历史的世界里邀游,有些陈旧、隐秘和檀香古色的朦胧。自己也就入画了,只有背景无意义地歇在白纸里呻吟。我的画板支着,白纸里还有白纸。
⑨地上的落叶堆积,其实哪里的落叶到了秋天还不是一样?却依然固执地拾起一枚端详,有几抹萧瑟的暗黄,叶脉沧桑地深红着。丢入河中,不见一丝涟漪,却蓦然看到一个婆娑的树影早已端坐水中。
⑩ 有些思想不能停滞,怀古伤今过于沉沦也是一种疾病。继续走出去,窄窄的街道是那样的幽深,沙灯样式的古灯沉默地看着川流的人群。嘈杂的世界里,我用心去倾听青石板上发出的自己的脚步声。
傍晚,转程去杭州的时候去乌镇站买票,车票居然售空,下一班要等上3个小时。苦笑颓然,想起修贞观山门两旁挂着一副楹联:“人有千算,天则一算”。人世间的事情,本就瞬息万变。
来来去去,都只是一种漂泊的旅程,而追寻的尽头,只是一种文化的缩影。这是一个梦——一个必须亲自抵达才能感知才能无憾的梦。这个梦是我爱着并深深眷恋着的,但是必须离开,离开也许是思念和记忆中的一种最美的样子。
小题1:作者在乌镇都看到了什么?请分点概括。(3分)
小题2: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在空间中穿行,时空结合,错落有致。请按照提示填空(3分)
时间的变化:( ) → ( ) → ( )
游镇的踪迹:( ) → ( ) → ( )
小题3:阅读第(8)自然段,说说作者在乌镇都梦到了什么?文题有哪几层含义?(3分)
小题4:以下两题任选其一,说说你的看法。(3分)
(1)第六段中的“曼妙之处”指什么?
(2)第二段中的“恢宏响亮”一词用得好不好?说明理由。
小题5:“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色彩。”乌镇在作者眼中、心中都有一种独特的味道。请将作者由本文传达的思想概括出来。(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依然泛着古朴气息的矛盾故居
(2)展示着传统韵味也张罗着现代商品的“林家铺子”
(3)保留尚完全的小巷和弄堂中看到的曼妙风景
小题2:清晨 中午 傍晚 茅盾故居 林家铺子 小巷和弄堂中
小题3:第一问:(1)梦到(想到)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蝴蝶于其中的江南。(2)梦到(想到)一个诗人的表妹的装扮。(3)在历史的世界里遨游。(4)自己入画
第二问:(1)在乌镇梦到了江南 (2)到乌镇参观是自己的一个梦
小题4:(1)“曼妙之处”指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具体指还不见腐朽之气的古楼雕花栏木,漂着落叶的乌镇河水、渔船等;人物之景指勤劳的水乡儿女;编草鞋的、绣花的,以及纺纱的婆婆等。
(2)“恢宏响亮”用得好。因为有人越多,对茅盾先生的了解越多,感念怀想越多,茅盾先生因而更为人们所了解熟知,自然声明愈发响亮、恢宏。或:用得不好,“主人的影像”可以显示得模糊摇曳,但不能显示得“恢宏响亮”,显然搭配不当,应改。 (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5:来来去去,都只是一种漂泊的旅程,而追寻的尽头,只是一种文化的缩影。这是一个梦——一个必须亲自抵达才能感知才能无憾的梦。这个梦是我爱着并深深眷恋着的,但是必须离开,离开也许是思念和记忆中的一种最美的样子。
(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归纳,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抓住“茅盾的故居依然泛着古朴的香气”““林家铺子”就在斜对面”“风景在这里却有曼妙之处。” “乌镇百步一桥,鼓楼雕花栏木还不见腐朽之气,身前落叶印在淡绿的荷面上,船儿被风拖着轻轻碾过。”“一木之隔,幽湿且流动的中午的光线美轮美奂,亘古久远;楼梯口的香味” 等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小题2:试题分析:从“我到达的时候,是清晨”“一木之隔,幽湿且流动的中午的光线美轮美奂”“傍晚,转程去杭州的时候去乌镇站买票,车票居然售空”可得到第一问的三个。抓住“茅盾的故居依然泛着古朴的香气”““林家铺子”就在斜对面”“所以大部分时间我总是选择在那些保留尚完全的小巷和弄堂中徘徊。”可得到第二问的。
小题3:试题分析:抓住第⑧段“想起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蝴蝶于其中的江南,想起一个诗人的表妹身穿窈窕的蓝印花布衣裳,……在历史的世界里邀游……自己也就入画了”,可以得到第一问。理解文题含义要结合“这是一个梦——一个必须亲自抵达才能感知才能无憾的梦。这个梦是我爱着并深深眷恋着的”这句话来理解。“这”是指到乌镇参观。在乌镇参观又梦到了江南,这是文题梦的含义。
小题4:试题分析:选择第一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第⑥段,这些语句“风景在这里却有曼妙之处。乌镇百步一桥,鼓楼雕花栏木还不见腐朽之气,身前落叶印在淡绿的荷面上,船儿被风拖着轻轻碾过。那人家多为勤劳的水乡儿女,……编草鞋呀,绣花呀,翻丝棉棉袄呀,做纸伞呀,一路的风景。那些花甲老婆婆在用古老的织机纺纱的场景简直就是一首落在时空夹缝中的歌!”可得到曼妙之处的。选择第二题:可以理解“恢宏响亮”是通感的用法,说明参观的人越多,对茅盾先生的了解越多,茅盾就更为人们所了解熟悉,声誉就恢宏响亮。
★ 醉梦西湖作文
★ 梦须寻初中作文
★ 西湖的绿阅读答案
西湖梦寻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