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鲤鱼与绿鲤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随想录》读书笔记感想,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随想录》读书笔记感想,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 目录
篇1:《随想录》读书笔记感想
岁月不知过了几个轮回,历史的车辙滚滚向前,碾过了春夏的生命的开始和灿烂,碾过了秋冬的生命的丰收和凋零,留下了一道道永恒的车辙,向着亘古的,亘古遥遥的蔓延……我时常问自己,在中国的五千年的春秋岁月中我能发现什么,常常这个问题深深的困扰着我,是繁花似锦?是春花秋月?亦或是那战场纷纭?还是那英雄美人的故事?这些我发现的我都不满意,这些我发现的“车辙”,我都不能把它称之为最满意的答案,偶然间一部664页的大书给了我答案,这本书就是巴金先生的《随想录》。
“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还会再做梦吗?为什么不会呢?我的心还在发痛,它还在出血。但是我不要再做梦了。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下定决心不再变为兽,无论谁拿着鞭子在我背上鞭打,我也不再进入梦乡。当然我也不再相信梦话!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在书的开篇的序中巴金先生这样写道,打第一眼看这序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是啊,这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英雄也好,帝王也罢,穷凶的恶鬼也好,天上的神灵也罢,都是人的化身,都是人的编纂,这世上没有兽,也没有人,大家都是人。写人的书是好的,直面自己的人生,直白的说出自己的错误的书就是更好的,极好的。
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在这本《随想录》里巴金总结了浩劫中他的故事,他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剖析,进行反省。他把自己犯过的所有的错误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每天能忍受着无边的心痛写下着这些人性的文字,泣血的文字,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这是多么伟大的人的力量。
曾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最大的困难时面对真实的自己,错误的自己,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随想录》里让我时时听到回声的话是关于说真话的。说真话,几乎是一百五十篇文章中篇篇都讲的。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
说真话,做真事,好好的活自己的一生,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朋友,只有这样在百年之后,人之将死之时,我们的眼才能安详的闭上,才能心安理得的迎接死亡的绚烂,才能一生不留遗憾,这是真的力量,存乎于心,立于天地之间的大道。
篇2:巴金的随想录读书笔记
我想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__、造反、颠沛流离……这些对我们来说都太远了吧!但偏偏有两个人在不经意间将那场浩劫拉到我面前,一位是余秋雨,另一位就是巴金。
当一个儒雅、高尚的知识分子被侮辱、被折磨、被损害……时,这个世界干了些什么!最先剥夺的是过去的荣誉,然后是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再然后就是生存的自然权利。当年老体弱的巴金强迫去高强度的劳动,当应家境紧迫巴金被迫求人,当过去好友揭发他的“罪行”,当巴金被阻止见临终的妻子最后一面……但这他都熬过来了,世界没将他压垮,病魔没让他屈服。
我找不到当这一切都过去后他有什么理由不去抱怨,甚至报复曾经让他万劫不复的卑鄙小人。但他做到了,磨难与痛苦没有让他的心灵受污,反而将他的灵魂打磨的晶莹剔透。他坦诚,他率直,他真正做到了以德报怨。一个干净的灵魂占据着他已经被病痛掏空的身体,但他圣洁的光芒却辐射到每一个接触他的人。
现在这可灵魂终于自由了,我在厚实、质朴的书页中看到了他的背影。
篇3:巴金的随想录读书笔记
前段时间读巴金老人的《随想录》,有一些话很受启发,摘录如下:
不要轻视胡思乱想,思想有它自己的路。而且总是顺着思路缓缓前进,只有多用自己脑子思考的人,才具有真正的是非,才有认真的探索和追求。
未来就像一件有可塑性的东西,可以由自己努力把它塑成不同的形状。
产生希望的是努力,是向上、向前的努力,而不是豪言壮语。
纵然是年近八旬的老人,我也还有未来,而且我还有雄心壮志塑造自己的未来。
篇4:巴金的随想录读书笔记
一百五十篇随笔,更像是一百五十篇日记,一百五十次忏悔。
“我就这样给逼着用老人无力的叫喊,用病人间断的叹息,然后用受难者的血泪建立起我的‘__博物馆’来。”老人的晚年并不幸福,十年__的梦魇折磨着他,得不到一丝安宁。“我不曾灭亡,却几乎被折磨成一个废物,多少发光的才华在我眼前毁灭,多少亲爱的生命在我身边死亡。”
老人是孤独的,那从前的老友,那一生的挚爱,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悄然陨落,留下的,也在重创之后渐渐衰老、凋谢,而他,拖着病态的身体,破碎的心,遍体鳞伤地残喘着。也许,如果不是那一颗伟大的艺术良心,如果不是为了能站出来讲几句真话,他也会抵不住“伤口”的溃烂,早早收场。——“到了我不能保护自己的时候,我就像高尔基所描绘的鹰那样带着伤‘滚下海去’。”
老人反反复复絮叨着那些个可怕的字眼,那些个恍如昨日的画面,那些个音容笑貌从不曾模糊的面孔,他恨自己没有勇气站出来为朋友说一句公道话,他恨自己唯唯诺诺逆来顺受,他恨自己浪费了十年光阴没能更多地为他所爱的国家和人民留下点什么,他要赎罪,于是,他用千斤重的笔划开历史的裂缝,扒开自己仍然在化脓流血的伤口,他惟一的心愿就是“化做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不少人受屈含冤痛苦死去,不少人身心伤残饮恨终身,更多的人怀着余悸活到现在。”老人像一只受惊的小动物,一边舔舐着伤口,一边怀疑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一点点动响都会吓得瑟瑟发抖。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吞噬着老人的健康,20__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老人安详地去了,他说了想说的话,他说了真话——“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
20__年老人九十九岁之时获选《感动中国》人物——“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篇5:巴金的随想录读书笔记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还是一个责任,还是在向人民,向读者负责啊!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民族,告诉国家,告诉未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望着书页最后老人坐在轮椅上极目远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着我们,注视着我们每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似乎在问,今天,你说真话了么;你做的事,是向着你所代表的人民负责任的么?!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将不能视事之前为我们写下了这本《随想录》,特别是写下他一生的感悟来,这样一本书,珍贵二字,怎么着也配得上了。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和良心。
篇6:《随想录》优秀的读书笔记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陆续读完了巴老664页的《随想录》,感触良多,巴老他以病弱之躯写得如此艰难,而我却懒散地读得拖沓。心里不禁觉得对不起他老人家。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主与法制”优势。”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 随想录》大的人,他反思的是受到了极大的煎熬。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但他又没有办法煎熬中走了出来。剂毒药后,我能知道他是我认为这不是他
一位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文学生涯“真”字。只有真,才有善,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事实证明了老人的担心不是多余。当我们看到今天处处呈现的由非真实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假冒伪劣事例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不断整治不断出现变着花样的虚假问题的局面的时候,不能不对老人近二十年前的担忧感到钦佩。只是这种钦佩也是苦涩的。
《随想录》让我最最佩服的,是巴老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三番五次地住院。但他要“弥补”社会的愿望十分的强烈,向读者说出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甚至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还有的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每每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感到佩服。巴老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社会,告诉国家,告诉未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望着书页最后老人坐在轮椅上极目远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着我们,注视着我们每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似乎在问,今天,你说真话了么;你做的事,是向着你所代表的人民负责任的么?!
读完巴老的这本《随想录》,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折服,是巴老的精神让我佩服。讲真话,是这本书告诉我的做人道理;做坚强的人,是巴老教我的人生道理!
篇7:《随想录》优秀的读书笔记
这段时间我读了《巴金随想录》书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他曾无根据地批判过人,他跟风而上发过言。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于是仍然自己煎熬着,也受时代煎熬着。直到十年动-乱结束,他才从这种煎熬中走了出来。想不出一个文字老人,一个体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颠倒这剂毒药后,是怎样地挣扎着过来的。但是从他几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样地耐受着岁月的浸蚀,怎样地步履蹒跚地熬过了那个时代。
《随想录》里让我篇篇都看到的是关于说真话。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他说这是“还债”。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他的童真。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遥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他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国家,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将不能视事之前为我们写下了这本《随想录》,特别是写下他一生的感悟来,这样一本书,珍贵二字,怎么着也配得上了。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和良心。
篇8:《随想录》优秀的读书笔记
我开始了解巴老,源于他的《鸟的天堂》。那时的我,上小学四年级。望着语文教科书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图,便幻想着自己是一只会飞的小鸟,我的家,就在远方小岛的那棵大树上。那时对巴老的印象,现在想来,更多的是快乐无忧,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岂不乐哉?
然而,当我读了《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份沉重。我是读巴老的文章长大的,知道《随想录》是他的暮年之作。在这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间中感悟着,使自己的心渐渐成熟。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随想录》总结了__,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_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经过十年的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解剖,进行反省。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取世人的指点。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读的前30篇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世纪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颤抖的笔尖书写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纪老人啊!
无论是对读者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巴老无疑是我们的榜样。但现实生活中,情况却不容乐观。现在不少所谓的“作家”,将文字作为名利的符号,用发行量、销售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怜的人们都去争相抢购。浮燥的人们,浮燥的行为,浮躁的社会。
这些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在现实中,对文学名著的冷落,对言情八卦书的痴迷仿佛一场文学瘟疫席卷文化市场,什么“快餐文化”,什么“速冻时代”,不得不让我们寒心。
还记得《随想录》连载不到十几篇,便遭香港大学生的强烈抗议。原因是他们反对巴老要让人们牢记“_”,他们要让人们忘记在我们国土上发生的那些事情。然而,巴老选择继续,因为他不想让人否认它们的存在,不想让人们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看做遥远的梦,希望国人有法国人正视过去的坦然(我想他在参观伊夫堡时曾想过吧。)为何他的愿望如此强烈?我想这来自于苦难的经历,“只有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政治的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自己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篇9:《随想录》优秀的读书笔记
今天在图书馆偶然间发现了巴金老先生的《随想录》合订本,这是非常难得的,现在市面上的大部分是节选本,并且还很贵,而这本三联1987版的书确只有8.8元,所以赶紧借来一看了。并决定从今天起把一位知识分子的良心展现于大家面前,也把自己的一些胡思乱想发一发。
总体感受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敢面对自己的本真。西方的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卢梭的《忏悔录》,俄国的托尔斯泰的《忏悔录》,都是伟大的哲学家面对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现。而巴金就是中国较少的敢于面对自己的大家,而《随想录》就是中国的《忏悔录》。它没有优美的词汇,有的只是一颗心,用这颗心构造了一个_博物馆。这就是我的初读随想录的最为真实的感受。
读随想录总序(20__-9-28)
感觉总序写的是言真意切,所以摘秒如下:
我年过七十,工作的时间不会多了。在林彪等人横行的时候,我被剥夺了整整十年的大好时光,说是要夺回来,但办得到办不到并没有把握。我不想多说空话,多说大话。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我先从容易办到的做起。我准备写一本小书:《随想录》。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变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由这篇总序,我感到巴金先生随想录只是想说自己应该说的话,至于结果如何,只有做为无力的叫喊留给世人评论了。
读“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P9)
这篇随想巴金先生回忆了文字狱、焚书的情况。那个时代,除了他们喜欢的和对他们有利的书以外,一切都不准印,不准看。他们还搞过焚书的把戏,学习秦始皇,学习了___。他们煽动学生“破四旧”,一切西方名著的译本都被认为是“封、资、修”,都被大破。结果导致那七、八、九年间很少有人敢于挨一下西方文学名著,除了江青,她只读了少许的可怜的几本书,就好象整个中国就有她一个读过西方作品了。自已无知还以为别人也同样无知,这的确是可悲的事情。
巴金先生还分析了多印的必要性。他说西方文学名著有汉译的本来就少,旧社会给我们留的少,十七年间出现过一些新译本,但数量有限,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经过破坏后,在书店发卖的西方汉译实在少得可怜。因此书店门前读者常常排队购买翻译小说。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是多么热爱知识呀,现在不用排队了,可是真正读书的人又有多少呢?巴金在文中还说:即使我们要批判地学习外国的东西,也得先学习,学懂了才能够批判。像他们那样连原书也没有挨过,就用“封、资、修”三顶帽子套在一切西方文学名著头上,一棍子打死,固然痛快,但是痛快之后又怎样呢?这使我想到了熊十力先生教训徐复观的几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可是效果却是不同的,徐先生因这几句话,而改变人生。而巴金先生的话却只成为无力的叫喊。
读“怀念萧珊”(P16)
这篇文章我是在中午应该休息的时候读的,我是含着眼泪来读的,我是满怀着对_迫害人性的怨恨而读的。读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巴金先生这篇文章,在真情中达到了对那个愚昧时代的控诉。
萧珊是巴金先生的妻子,巴金比萧大七岁,他们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却在那个没有人性的时代而永决。巴金先生评价萧珊:她比我有才华,却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作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萧珊曾经译过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巴金先生评价虽然这些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他们是一种享受。由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发现巴金先生对妻子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在这些话语里面包含了自己对妻子永恒的爱。
在这篇回忆中,我看来了_对人性的迫害不仅限于肉体,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打击。文中提到周信芳的夫人在逝世前经常被打手们拉出去当作皮球推来推去,打得遍体鳞伤。有人劝她躲开,她说:“我躲开,他们就要这样对付周先生了”。萧珊并未受到这种新式体罚。可是她在精神上给别人当皮球打来打去。这主要是想用自己多受一点精神折磨,可减轻对巴金先生的压力。
_把人性彻底暴露了,但是在那些丑恶嘴脸的背后,偶而也会露出有限的几张善良的关爱的面孔。为巴金儿子看病的护士长,萧珊曾经当作自己儿子照顾了很多年的一位亡友的男孩。这个男孩专门从北京赶来,只为了看她最后一面。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并不象钢铁那样。他得到电报后,他爱人对他说:“你去吧,你不去一趟,你的心永远安定不了。”_是人性之恶的突现,但是人性毕竟还有善,虽然少得很可怜。
_对于文化的迫害,影响巨大。巴金先生在文中说:为了纪念给林彪等人迫害致死的朋友,想到他们不能把个人的智慧和才华献给社会主义祖国,我万分惋惜。由此我想到了在_中死去的很多人,象顾准夫妇、傅雷夫妇。其实想一想他们只不过是知识分子而已,为中国解放立下汗马功劳的很多元帅、大将都不能幸免于难,何况一介小小的知识分子呢。我想_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人的消灭,更多的是对文化的摧残,这种摧残才是最要命的,因为他加重了文化的断层,中国现在已经具有很少的民族性了。
从巴金先生这篇随想,我认识到文学的作用,就在塑造灵魂,但塑造的过程要注意方法,读书的广度,才能保证自己不被书所害。
篇10:随想录读后感
从4月21日到10月30日,半年多时间里陆续读完了巴金先生664页的《随想录》。他以病弱之躯写得艰难,我则懒散地读得拖沓。放下书卷,心里不禁有些对不起老人的感觉。现在老人已经故去,他所留下的文字,应为绝唱。
认识巴老是从读小说《家》《春》《秋》开始的。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下被觉新们的命运所吸引,一口气就要读完一本书,读完了这本就想着另外一本。在那几天中,思想完全地被溶化进小说的情节里不能自拔。时间虽然过去二十多年,但是这一景况还是清晰地浮现。中国有许多大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征服了不少人。在我的认识里,好的作品就应当是用平淡的语言,老百姓常说的话,表达出一个时代的精神,让人们从中得到些什么的,不像现在有些作品,看过像一场风刮过,什么也没有了;且不说有些文字实在让人不知所云。
我读过的作品中,巴老的作品,鲁迅的作品,老舍的作品,孙犁的作品,《苦菜花》《林海雪原》《红岩》《上海的早晨》《平凡的世界》等就是这样的好作品。这些作品的最基本的好处就在于,让人觉着平实,简朴,有意义。从巴老的《家》中,让人看到了一个罪恶的吃人的旧世界的腐朽,自然地产生了向往推翻这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社会的思想。作品的伟大,不在于教导人什么,而在于让人自然地领悟到什么。这就是巴老这类大文学家的功力之所在。
《随想录》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甚至于看上来老人就是把自己的灵魂示众,让人们指点。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他跟风而上发过言。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于是仍然自己煎熬着,也受时代煎熬着。直到十年**结束,他才从这种煎熬中走了出来。想不出一个文字老人,一个体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颠倒这剂毒药后,是怎样地挣扎着过来的。但是从他几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样地耐受着岁月的浸蚀,怎样地步履蹒跚地熬过了那个时代。
《随想录》里让我时时听到回声的话是关于说真话的。说真话,几乎是一百五十篇文章中篇篇都讲的。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事实证明了老人的担心不是多余。当我们看到今天处处呈现的由非真实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假冒伪劣事例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不断整治不断出现变着花样的虚假问题的局面的时候,不能不对老人近二十年前的担忧感到钦佩。只是这种钦佩也是苦涩的。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他说这是“还债”。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的幼稚,他的童真。在这里,我知道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这和我认识的一些作家截然不同,他们能编,他们不要真实地向读者汇报,他们只负责让文字成为名利的符号,从来不想对读者有什么影响,对社会有什么责任。这时候,我想起曾经学过的一句话,为什么人的问题,还真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一个为人民利益的人,与一个为了自己私利的人,实在是没有相比的地方。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无论是领导,还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的态度,将决定这个人是一个高尚的人,还是一个卑鄙的人。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还是一个责任,还是在向人民,向读者负责啊!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民族,告诉国家,告诉未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望着书页最后老人坐在轮椅上极目远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着我们,注视着我们每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似乎在问,今天,你说真话了么;你做的事,是向着你所代表的人民负责任的么?!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将不能视事之前为我们写下了这本《随想录》,特别是写下他一生的感悟来,这样一本书,珍贵二字,怎么着也配得上了。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和良心。
篇11:随想录读后感
从1979年开始,巴金已是古稀之年,却持续不断,历时8年时间完成了42万字、累计150篇的被称为“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五卷本的创作。《随想录》从艺术成就上属于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感性思考和追忆性的散文随笔,但从思想深度上具有划时代灯塔的意义,它的高度超过建国以来任何一部巨作。
在《随想录》中,巴金提倡和号召人们讲真话,他说:“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巴金的《随想录》提倡人们讲真话,说实话。这是因为经历了梦魇,一代人丧失了讲真话的能力,再也不敢说真话了。十年的的教训,讲真话只能给一个人带来数不清的麻烦,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但不讲真话,甚至讲一些违背良心的话,却反而能带给一时的利益和好处。正如鲁迅在《立论》中所讲的,“人家孩子过满月,大家都说祝福话,有坚持真理者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这个说真话的人遭来一顿痛打。”如今,我们每天都在提倡讲真话,说实话,可见我们离真话已经太远了。康德说,“世界上最使人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可今天呢?我们再也不敢听从内心道德的呼唤——讲真话,我们察言观色,讲人家爱听和喜欢听的话。
因为不讲真话,说实话,所以我们也是健忘的。今天还有几个人知道林昭、遇罗克以及张志新是谁呢?还有几个人能记得她们就因为讲了几句真话而惨遭毒手呢?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可离我们也就三十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可的悲剧呢?在一代人的记忆脑海中,只是历史的一瞬间,过去的永远过去了,凡事要一切要向前看。可我们忘记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可怜的,可一个健忘的民族那是可悲的。正如德国神父马丁所说,“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没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没说话;然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没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一个健忘的民族,一个不懂忏悔的民族,我们很难说,十年、二十年以后,类似悲剧将不在我们身上重演。
巴金在《随想录》中说,“建立现代文学馆和博物馆是他的两大心愿”。他大声疾呼,“全社会都应记住这历史悲剧,要讲真话。”他有一个梦想,“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人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要揩干每个人的眼泪,不让任何人落掉别人的一根头发。”这是作为“知识分子良心”老人的最美好的梦想。愿这位世纪末老人的梦想能够实现,愿悲剧永远成为历史。
篇12:随想录读后感
巴老在也被迫害过,他的爱人萧珊也在频繁被中病逝。可他还是“活了下来,而且还健康,头脑也不糊涂“.是他对正义的坚信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支撑着他熬过艰难的岁月,使他没有被压垮。
在那个时代,外国的文化和艺术大多被认为是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是毒草,禁止在国内传播,国外突飞猛进的技术进步中国人也全然不知,中国人在一个禁锢的牢笼里做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建设世界第一的自我陶醉。
巴老一针见血地提问,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落后,还是关起门来做“世界第一”。这是他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关注。
巴老“不为个人命运担心”,可以忘记自己的苦难,但是他不能忘记民族的苦难和对苦难的深刻思考。
他说,40年代的纳粹集中营,那些折磨人的残酷设施还在,而有的年轻人还怀疑那曾经发生的一切,如果一点实物都不保留,人们就会遗忘。这是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和关注,是中国人中间的优秀者。
在《随想录》中,巴老不仅反思国家和民族,反思别人,还反思自己,忏悔自己。
相对于其他人的不忏悔和部分忏悔,巴老的忏悔是彻底的忏悔,这是巴老过人的胸怀和情操。巴老在中国文坛享有数十年的荣誉,但是他谦虚随和。他的自我介绍只有十个字:
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
初次接触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个多么成熟的年龄,只是进入初中时,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随想录》。当然大多是无法读懂的,所以对于仅少明白的几篇,记忆是不敢模糊的,
感动、启示自然不必多说,然而令我吃惊的却是当初读《随想录》时的成就感和一点一滴的感悟,还是没有丝毫的褪色。
整本书的文章我大致都过了一遍,这本书我不敢说他写的很好,但题材是很好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怀念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在生前他的为人、做人的原则以及人品和写作时的态度。文中说道: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虽然鲁迅先生已离开人世,可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对他的崇拜、仰慕、敬爱之情。因为鲁迅先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鲁迅一生写的全是关于真话的书,他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点是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把心交给读者,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表现!就因为如此,巴金也同样愿意投入并献身于写作,不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是为了真切地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承认错误。在整本书的后记中巴金也说自己的确欺骗过自己的感情,而且还犯过许多错。从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对于自己犯的错时他真诚、谦虚、质朴的态度。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学来的,这使巴金对待人生有了一种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来的写作上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其实他是在还“心灵上的债务”,为了洗清罪过,他的伤口在流血!怀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直到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这是一个怎样艰难的过程!
如今进入21世纪,我们同样应该为了真理而去奋斗,不应该虚构,更不能弄虚作假。看起来你这样做并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其实你已经在无形中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和巴金老先生一样,学习他们敢说、敢做、敢追求的品质!在此,我还想多说一句:人死不能复生。虽然鲁迅和巴金已离开了人世,但我想我会永远记住并怀念他们的,因为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就像《随想录》带给了我们希望和勇气,就像巴金老先生,斯人已逝,却留有余香!
篇13: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老舍先生的暮年之作。在这本书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绵延的感染力,使自己的心境渐渐升华。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经过十年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剖析,进行反省。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取世人的指点。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读的前30篇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世纪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颤抖的笔尖书写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纪老人啊! 无论是对读者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巴老无疑是每个人的榜样,敢于正对历史敢于正对自己,正是我们要不懈努力追求的方向。
★ 东西方思想随想录
《随想录》读书笔记感想(推荐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