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24个比利》读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4个比利》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 《24个比利》读后感
《24个比利》读后感
看了24个比利,觉得世界真是无奇不有。比利的24个人格,就像是24个人。他们有着各自的思想,生存方式。就像是24个小人,生活在一个叫比力的巨人躯体。这24个小人在一定时期,可以成为巨人,掌管和操纵这个躯体。这个躯体因为操纵的能力高低,也有优胜劣汰。这样的想法虽然把他机械化了。但是,他的存在真的是一个奇迹。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会想,我们能有分身术就好了,可以一个一个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而不会因为分身乏术,而无法如愿以偿。
但是,比利的这种人格分裂,不是处于人类对于想要满足自身的愿望,而想要发生的事情。他是因为生活中遭受的苦难,为了逃避,而塑造的人格。人处于想要状态时,会以自己为主导,合理安排。但是,比利是由于被迫承受,是为了逃避,所以,他总是会处于一种混乱时期。甚至因此走向死亡。当他的.躯体有一个主导的人格老师时。他是处于一个相对平和稳定的状态,他使得他的每一个灵魂都在逐步进步完善。可是,世界太复杂,活生生的把他的主格灵魂逼的不再出现。让他一直处在混乱期,并逐渐走向死亡。
看了这本书,我想说能给别人最大善意的时候,就努力去给。因为,你不知道你间接拯救了多少灵魂。
篇2:24个比利读后感
据说。普通人对大脑的利用率只不过2%-5%左右。 如果大脑的2%-5%就足够支配一个普通人的正常人生。那么我们的大脑体积或许应该只有现在的10%大才对。而超额的未被开发的部分是用来做什么的。 如果说存在即合理的话。 它们应该是用来进化的吧。我猜想。 就像是未开启的密码一样。随着环境的改变而逐步开发。现在人类对于大脑的开发应该远比原始社会程度高才对。可是我们的大脑体积变化似乎也并不显著。 据说。具有多重性人格障碍的人。智商都非常惊人。 就拿比利来说吧。他拥有24个性格各异爱好不同智商参差不齐甚至连国籍都有差异的内在人格。有人精通电子技术,有人擅长绘画诗作有人能控制肾上腺素能激发超人的体力有人对医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这都是让人很难想象的。如果说我们利用大脑的5%创造了现有的性格智力以及所区别于他人的特征那么比利就是动用了大脑的其他未被开发的部分才创造了这24个内在人格。 专家门致力于对他的`治疗也就是统和他的内在人格。目的是让他与现有的社会相匹配。可是我始终觉得像比利这样的人或许是先行进化的新人类也不一定。只是因为他超前于我们的进程。成为了和我们分歧的人种。所以被视为异类。才需要被“治疗”。 在我看来那简直是对其天赋的抹杀。 天才往往因为其天分无法被世人理解而被称为疯子。 拥有多重人格是件多么奇妙的事情啊。想想看。在你的身体里似乎居住着和你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人生阅历信念和能力都不相同。在你遗失的时间里。不自觉的经历着别人的人生。哪天一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身处异地。眼前的人也毫无概念。像穿越了时空一样。在别人的叙述里重拾遗漏的部分。就像听爸妈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时总是乐此不疲一样。明明是听着别人的事情。却又真实的存在于自己的人生里。 可惜我没有比利的智商。 真想试着分裂出另一个人格来。
篇3: 《24个比利》读后感
《24个比利》精选读后感
因为无知,人类走了多少弯路,多少同胞饱受摧残,又有多少人犯下一生的过错……永远不要试图去反驳或是给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下定义,在你现有的知识里或许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请永远尊重知识,追求知识。
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比利因太过痛苦而分裂出不同的人格来承受,是因为他的精神太过敏感而脆弱,也因为卡尔莫带给他的压力之大到只能以这种方式保护自己,他无法依靠任何人,这对幼年时期的他来说逃避也许的.确是唯一的办法了。令人欣慰的是,后来在善良的医生们的帮助下他能意识到一味逃避的错误,能够主动承受并且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这样的比利令人无法不对他既赞赏又同情。人生就是这样,只有当我们意识到逃避一点用处也没有的时候才会努力站起身来独自承受,这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我一直把自己困在初中时期的阴影中,每回将要踏出去时心底总会有个声音在问我,“你真的准备好了吗?你认为你真的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像以前那样的事情吗?”许多次我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于是再次退回自己的小世界中自哀自叹,不愿寻求任何可能的帮助,自以为被全世界抛弃,没人愿意听我倾诉。我痛恨自己的矫情,所以上了大学以后一直在逼自己尝试以前从来不敢做的事情,直到现在,或许颇有成效。
比起比利,我的过去简直微不足道,我还有什么理由自我怜悯,继续矫情下去呢?就让过去的过去吧,我耿耿于怀的在那些人的记忆里或许早就化为尘埃了,就算我真有机会报仇了又如何,没人愿意看到那时的我的样子的。
篇4:24个比利读后感600字
可能很多人对心理学的关注,都是始于自身或者身边人的问题。这些人敏感、多思,承受着作为一个人难以承受的东西。有些事情痛苦了,就过去了,但并没有真的过去,你以为你忘记了,其实你只是“丢失了时间”。
比利是世界上首个被研究,被广泛了解的多重人格(现在叫做DID,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并且在犯下重罪之后因为这个原因被宣布无罪。可能很多人觉得难以接受,因为他毕竟犯罪了!犯下罪的不管是他的哪个人格,都是他!不过其实呢,“无罪释放”多半是媒体宣传的一个噱头,真实的比利最终被投入与监狱无差的精神病院(后改为监狱)受到严酷的“治疗”,本有好转的他从此终身受到多重人格病患的折磨。
在看比利的事情的时候,恐怕很多人都会觉得似曾相识吧……你有没有经常感到时间的丢失,过去某段时间的某些事情,完完全全想不起来?或者一觉醒来,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突然身在此处?你有没有突然感到灵魂出窍,好像自己看着自己在做一些事情,却毫无知觉?在可怕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有没有突然大脑放空,什么也听不见,看不见,思维停滞?
所以这样就是多重人格?那岂不是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你别说,还真有学者持这种观点,大概区别只是你的自我是不是足够强大,能否意识到甚至控制住其他人格的表演。说得更远一点,现在不是有很多人乐于在网上扮演不同的人吗?或许这与多重人格的精神疾病相距甚远,但正说明了每个人都有扮演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的冲动。
和比利的情况最像的,也许是民间传说中的“鬼上身”了,这种传说经久不息,是不是说明这种人格疾病由来已久呢?此外,民间的祭司在“鬼上身”之前,往往需要一些仪式和药物来帮助鬼附体,这在现代研究中也能找到共通之处:类似多重人格的症状,在正常人身上也可以通过药物、暗示等实验室条件制造出来——这成为很多人质疑DID的论据,可是反过来说,这难说不是因为,每个人身体内都居住着几个你不知道的沉默灵魂。
就像“认识你自己”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之一,可每个人看自己的时候,都像是隔着重重迷雾。没有几个人能记得小时候的事情,特别是重大的创伤往事。可经过催眠,很多人都能想起来。比利的全知人格“老师”甚至能记得婴儿时期的事情。你觉得这是天方夜谭?No,也许只是你的记忆被你的沉默的人格偷去了。
回到比利,他创造出的女性人格阿达拉娜,作为一个女同性恋,利用了他自己的男性身体,侵犯了别的女子(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这无疑是犯罪,可比利的不幸在于,他甚至从没学会过如何正确地活着(谁又学会了呢)。在承受继父的暴行、深受母亲不负责任折磨之后,他其实已然丧失了活着的理由,理性已经失败了,只剩求生的本能拯救了他;而他,也只能学会父母那种暴力的生活方式。
篇5:24个比利读后感600字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文章主人公比利,在父亲自杀,继父性侵百般虐待中终于分裂为24个人格,当他闭上眼睛时,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有8岁承受者戴维承受痛苦,有精通逃脱术的汤姆,有职业骗子凯文,有“家庭”管理者阿瑟……
其实我很心疼比利,在心理医生和专家眼中,比利是世间最可怜的受害者,但在大众和媒体眼中, 比利是一个将全世界玩弄于股掌的超级骗子。社会各界的争议声音,从未断过。有罪与无罪,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辞;伤害与伤痛,活生生摆在那里,没有人能够完全忽略;是弱者还是强者,是该被同情还是被毁灭,这样此起彼伏的声音,一遍又一遍,挑战着比利脆弱的神经。
但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本来就是我们人为去定义的一种标准,究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又是正常什么才是变态?
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很多生命本该得到起码的尊重,但现实却是一路被碾压。比利他是无辜的,他曾在黑暗痛苦的童年中遭受虐待,他曾在逃离与求生中痛苦分裂,他曾在媒体舆论讥讽中痛苦自责。上帝对他不公,他却始终温柔相待。
他给妇女和儿童捐款,拿起画笔绘画自己心中的美好,热心的关注着社会,他的灵魂险些坠入死亡之地,但他却依旧善待着周围的一切。他还为了将被困于电梯的小女孩救出来,耐心安抚女孩的情绪,同她谈论《圣经》。
最让我感到痛苦的是悲伤的结局,他仍然被囚禁在利玛医院当中,被变态戒护人员虐待、电击、殴打和敲诈,实在让人心中压抑。
“情出无奈,罪可赦免”。
篇6:24个比利读后感600字
当夜幕低垂、地面上一片寂静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这本书,他是一本寂寞且孤独的真实小说——《二十四个比利》。
主角是一个拥有二十四种人格的人,因为小时候比利曾经受过继父米查的待,而导致他有了后遗症,看到男人就会非常害怕,于是他的大脑想尽各种方式避免,就这样产生了好多人格,而真正的人格呢?却一直沉睡要内心世界,等到上帝愿意找个人当他的天使,他等了好久、好久,一天、一个月、一年,最后,他绝望了,他认定,这是一个世界可怕的地方,没有亲情、也没有温暖,只有他的人格愿意陪伴他、帮助他,他不相信这个无情的世界,他只相信他的内心。
不过最后比利终于破茧而出,他敞开心胸让别人进来,他了解了,世界好温暖,并不是所有人都怕他,并不是所有人都讨厌他,为什么没有人为他伸出援手?因为自己没有表现、没有向别人求救,他重新评估这个世界,这温暖美丽的世界,他庆幸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虽然一开始他痛苦、悲伤,但他还是高兴,他觉得自己好幸福,有好多人爱他、有好多人陪着他。
看完这本故事我了解到原来人生并不是永远快乐的!就算我今天、明天、年复一年都很快乐,但是快乐不可能是永远的!人生是很漫长的,一定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是重要的是,你怎么度过这些挫折,古人说:“要曾经受伤过,才会懂得珍惜”就是因为受了伤,才会知道要好好珍惜这宝贵的人生
篇7:24个比利读后感600字
因为无知,人类走了多少弯路,多少同胞饱受摧残,又有多少人犯下一生的过错……永远不要试图去反驳或是给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下定义,在你现有的知识里或许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请永远尊重知识,追求知识
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比利因太过痛苦而分裂出不同的人格来承受,是因为他的精神太过敏感而脆弱,也因为卡尔莫带给他的压力之大到只能以这种方式保护自己,他无法依靠任何人,这对幼年时期的他来说逃避也许的确是唯一的办法了。令人欣慰的是,后来在善良的医生们的帮助下他能意识到一味逃避的错误,能够主动承受并且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这样的比利令人无法不对他既赞赏又同情。人生就是这样,只有当我们意识到逃避一点用处也没有的时候才会努力站起身来独自承受,这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我一直把自己困在初中时期的阴影中,每回将要踏出去时心底总会有个声音在问我,“你真的准备好了吗?你认为你真的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像以前那样的.事情吗?”许多次我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于是再次退回自己的小世界中自哀自叹,不愿寻求任何可能的帮助,自以为被全世界抛弃,没人愿意听我倾诉。我痛恨自己的矫情,所以上了大学以后一直在逼自己尝试以前从来不敢做的事情,直到现在,或许颇有成效。
比起比利,我的过去简直微不足道,我还有什么理由自我怜悯,继续矫情下去呢?就让过去的过去吧,我耿耿于怀的在那些人。
篇8:《24个比利》读书笔记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地方总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老板的员工等等,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处于不同角色的时候,我们的状态也总是不一样的。我们有时候需要强硬,有时候又需要软弱,我们切换自如,像是经过千锤百炼一样。那么,“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我”真正的性格,脾气,秉性是与哪个身份相同?《24个比利》回答了我们这个问题。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软弱和逃避是人类固有的劣根性,而这个世界又是带有伤害性的。我们无法看透所有的人的本性,我们所展现出来的,只是我们认为适当的一面。不能否认,这种“展现”是一种逃避,但是又是一种我们为人处世的手段。书中的比利就是因为对现实的逃避而衍生出了二十四个人格。但是是否将所有的样子综合起来就是真正的自己呢?并不是,这样只不过是给自己徒增了烦恼罢了。
人们总是神奇的,有虐杀自己孩子的父母,也有为了陌生人奋不顾身的陌生人。我们不应该以一种消极的、对抗的精神来面对这个社会,更不应该以抱怨的心态面对以适当的面孔对待我们的人。我们不必要对着社会叫嚣,更重要的是“重新学习认识生命的意义”,对世界宽容。
当夜幕低垂、地面上一片寂静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这本书,他是一本寂寞且孤独的真实小说——《二十四个比利》。
主角是一个拥有二十四种人格的人,因为小时候比利曾经受过继父米查的伤害,而导致他有了后遗症,看到男人就会非常害怕,于是他的大脑想尽各种方式避免,就这样产生了好多人格,而真正的人格呢?却一直沉睡要内心世界,等到上帝愿意找个人当他的天使,他等了好久、好久,一天、一个月、一年,最后,他绝望了,他认定,这是一个世界可怕的地方,没有亲情、也没有温暖,只有他的人格愿意陪伴他、帮助他,他不相信这个无情的世界,他只相信他的内心。
不过最后比利终于破茧而出,他敞开心胸让别人进来,他了解了,世界好温暖,并不是所有人都怕他,并不是所有人都讨厌他,为什么没有人为他伸出援手?因为自己没有表现、没有向别人求救,他重新评估这个世界,这温暖美丽的世界,他庆幸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虽然一开始他痛苦、悲伤,但他还是高兴,他觉得自己好幸福,有好多人爱他、有好多人陪着他。
看完这本故事我了解到原来人生并不是永远快乐的!就算我今天、明天、年复一年都很快乐,但是快乐不可能是永远的!人生是很漫长的,一定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是重要的是,你怎么度过这些挫折,古人说:“要曾经受伤过,才会懂得珍惜”就是因为受了伤,才会知道要好好珍惜这宝贵的人生,所以从今天开始,要好好的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这样才不会留下让自己无法接受的遗憾!
看书可以让我们更有智慧、更有文学教养,既然只要看书就能够得到这么多好处,也不坏吧!可能你很讨厌看书,但是,只要你每天看书以后一定会爱上它的,你会发现他的魅力,是无法抵抗的!好好加油!努力看书,以后成为这世上有用的人吧!
篇9:24个比利读后感1000字左右
这本书前部分讲了主角威廉·米利根在被确诊和治愈之前的故事,而中部讲了在他失落掉的7年里的所有事情。后部讲述他快被治愈时的悲惨遭遇。前半部分由24个人的中的几个断续着讲述和经历。中部由融合后的“老师”进行叙述(其实老师差不多就是威廉·米利根本人了)。后部就很令人揪心了,看的我很想打人(笔者平时是个很温和的人,但是看到这里尤其最后几十页的时候就很想打人)。
乍一看好像这种类似娱乐性质的心理方面的小说并没有什么值得写读后感的,但是,我觉得里面的有些东西确实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主角比利是二十四重人格,几乎每个人格都有他自己的特长。让我叙述一下几个受欢迎人格的特长(受欢迎是阿瑟判定的,根据是否守法、遵守约定以及利用时间的效益高低等,后来有所变化):
阿瑟(Arthur)自修物理、化学并研习医学,能流利运用阿拉伯文,。
里根(Ragen)会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语,武器和军事权威,精通空手道,对生物学感兴趣,看了阿瑟推荐的一本书学会了有效控制肾上腺素,画黑白画(因为他是色盲)。
亚伦(Allen)负责对外联络,口才很好,会打小鼓,画人像。
汤姆(Tommy)精通逃脱术,会吹萨克斯管,无线电专家,擅长风景画。
克里斯朵夫(Christopher)会吹口琴。
阿达拉娜(Adalana)会写诗,烹调,操持家务。没错,她是女人。
其他人也有特长(大部分偏向于艺术方面)
是不是很厉害?但是你看到后面会发现他们还不止这么厉害。
他们明明失落着时间,大部分时间没有自主意识,一睁眼可能就是完全陌生的场景和状况,但他们却用常人不到二十四分之一的时间,做到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事情。
让我最为震撼的是阿瑟,他意识到自己和很多人一起共用比利的身体,便制定出一些公约,以保证大家的安全。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第四条:
自我完善。不可浪费时间去看漫画书或电视,专业要精益求精。
阿瑟制定的规则
这个规定,类似于我们对自己规定不可浪费时间去看网络小说或者刷手机。我想,大部分人应该做不到这点吧。。。
还有一个情节很让我触动了。家里的电灯灯泡坏了,汤姆想学妈妈换个灯泡,结果被电了。按照常理电了一下也就算了。Tommy不是,他查看了电灯里电的来源,来自电线,然后开始找电线的来源,找到了街上,看到了电线杆,再找到了街边的高压电箱,看到上边印着一个公司的名字。然后他回家找电话黄页,找到公司的地址,然后第二天他去看了公司,发现只是个办公室。于是,他去图书馆里查找资料。才开始了解到电力的来源,水力发电或者火力发电,了解到水库等等。
有没有被外国小朋友的求知欲给折服?
反正我是服了,向他学习。
现在再让我说说为什么看到最后几十页想打人。由于当地不明真相的群众们觉得让一个杀人抢劫强奸犯并且可能有反社会倾向的精神病人(大多数普通民众、当地法官以及关押精神病犯人的医院甚至觉得比利的精神分裂是装的)出院走动太危险了,当地法院不顾众多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反对,将比利送到了看管严苛的精神病医院式监狱,还各种虐待比利(看得我心疼)导致比利好不容易要融合的人格又分裂了,最后几十页里,理性的阿瑟和负责守护的里根还有很多的人格甚至只能把自己永远封闭起来,因为监狱的环境实在让人无法忍受。幸好最后还留有一丝丝的希望,比利被转回了之前的医院,能够再次接受治疗。但是很明显,在利玛医院里的遭遇使得比利的人格很难再重新融合。这种伤害几乎是不可逆的。
这本书真的很棒哦,推荐大家!
篇10:24个比利读后感1000字左右
《24个比利》这本书所描述的真实的故事,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太多人世的沧桑。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并不只有一副面孔,而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随意转换,但是与比利比起来,则要相形逊色太多了。比利出生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中,幼年即受到继父的虐待及性侵,这样的生活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也如入炼狱,更别提幼儿比利了,成年人可以逃离,不能逃离的比利选择用一种更加辛酸的方式,如果我承受不了这种痛苦,那么就创造出另一个我来承受吧,直至创造出24种人格。这既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生存手段,让每个读者也许都不禁惊讶于人这种生物有如许强韧的生命力与适应力,也惊叹人类精神世界还有多少我们没有探索到的未知之地。
当然绝对不能因为比利的悲惨往事就给予他无底限的同情,因为他本身自带甚至可能遗传自父亲的软弱,让他在没有受到太多打击的时候就开始分裂出克莉丝汀这个人格。这样的结果一部分源于比利软弱的天性。而这样的童年也无法让比利的人格得到成长,似乎每个人格都无法承受正常社会中的生存压力。这样一个一个的分裂出的人格,他们所承受的也并不公平,戴维专门承受痛楚,这个小男孩太可怜了,如果说比利太痛苦了,那么他还有闭上眼睛逃脱的机会,而戴维的每次出现总是伴随着不知所谓的痛苦,他连逃脱痛苦的权利都没有,而其他人格也各有心酸,汤姆算得上是个善良的正常人,却连恋爱都无法进行,连做 爱的权利都没有;亚伦总要不知所以的收拾残局,里根与阿瑟本来可以在各自的生活中一展身手,他们却被幽闭于一人体内,如果说卡尔莫是比利的梦魇,而比利的存在何尝不是所有这些人格的梦魇呢?
这个故事还让我们感叹于身处的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带有伤害性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善良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变态的继父,也有愿意帮助陌生人的善良心理医生,这是一个公共舆论横行的世界,这也是一个越来越关爱个体的世界,我们应该感慨于成年人对于幼儿关怀的缺失吗?明明他们自己也承担不起这个世界的重量;我们应该谴责那些穷追不舍的媒体吗?关注公众安全也是他们的责任;我们应该责怪比利吗?明明他也是受害者;我们应该责怪这个社会吗?明明大多数人都能安稳的生活。在这个故事中为我们展现出的这个社会真是太过于无奈了。
或许是因为这事件太过于惊世骇俗,所以作者反而选择用近乎流水账一样平实的语言去叙述,但是就是这样平实的语境中,依然能够体会到作者力图尊重事实的用意,并且感受到比利人格碰撞的激烈暗涌。
当然,看这本书最大的一个争议也是如何看待这本书最基本的准则就是,这到底是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比利到底是一个具有悲惨人生的悲情角色,还是一个超级骗子,我想这个问题依然涉及到对于人性的追问,你是愿意相信善良,还是愿意相信险恶?我想这是比利的故事带给我们最浅也是最深,最初也是最后的拷问。
篇11:24个比利读后感1000字左右
《24个比利》是一部纪实类小说,它以美国历史首位犯下重罪,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威廉·米利根(比利)的真实故事整理而成。比利是位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他的体内竟然拥有24个不同的人格,这些人格不仅性格各异,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性别都各不相同,有只有3岁的克丽丝汀,有23岁的老师;有英国人阿瑟,有澳大利亚人瓦尔特;有精通空手通的里根,有擅长画画的汤姆。小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全新世界,让人叹为观止。
所谓多重人格,就好像在你体内还有别的灵魂,当你置身在某个地方,在闭上眼醒来之后,却又身处在另一个地方,连时间也失落不见了,但事实上这段时间你是醒着,只是有其它人格取代了你,做了“他”自己想要做的事。
怎么决定由哪种人格做现在的比利呢?原来是这样:所有的人格都居住在一个大厅中,谁走到大厅中心的一盏聚光灯之下,谁就是现在控制比利身体的人格,但这些人格互相都不会知道对方干了什么。而比利体内有24个不同的人格,他们粉墨登场,各自做着不同的事情,每一个人格的记忆都是断片的,可见比利的生活会有多么的混乱,他的行为在外人看来将是如何的怪异。
《24个比利》共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混乱时期,以报道的形式,叙述了比利的犯罪过程及审判经过;第二部分:老师诞生,从人格的角度,详细描述了人格的发展历程,犯罪的完整时间线;第三部分:超越疯狂,描述了比利的治疗过程,看他是如何经过艰苦卓绝的心理治疗,逐步融合各个分裂的人格,而这个过程中多么的艰难和坎坷。
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比川剧变脸还丰富,还突兀,真是让人目瞪口呆,一脸懵逼。认识了多重人格的真实存在,有了这个新奇的体验,也许我们不会再一昧地将此类人诉之为骗子、小丑了,鄙视、厌恶他们了,可能还会从心底生出丝丝怜悯:他也是痛苦的病人。《24个比利》让我们多认识了人类又一个真实的自我,感叹人类精神世界的变幻莫测与深不可测。
比利的故事其实是个悲剧,一个只有在文明社会,才会发生的悲剧。他多重人格的形成,其实是因为在孩童时期遭受了严重家庭暴力的所致。比利生父酗酒,使用暴力,在他自杀死后母亲改嫁,没想到噩梦还在继续,多次被继父殴打、威胁和强奸,还威胁要活埋他,这些非人的痛苦,使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来帮助他继续“活下去”。这两种力量纠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看完《24个比利》后,我才真切的感受到什么叫痛,那种痛,是浸入骨髓,是直达灵魂深处的。愿世间的孩子们都能被温柔对待。
《24个比利》留给我的,不仅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司法人对人性的充分尊重。
篇12:24个比利读后感1000字左右
一口气看完24个比利,作者站在同情比利的角度来撰写了这本传记,看完,心里五味杂陈,对于比利最终未能转院一事终究还是难以释怀。
比利是个悲剧,究其原因,还是社会的阴暗与人性的自私。
比利的精神分裂,来自于幼年时代的被忽视,与虐待,比利是个聪明的孩子,因而天生敏感以及想象力丰富,在外在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他迫切希望获得帮助,企图逃离,外在能力太弱,内心极度期盼强大,内心矛盾以及压力达到了他能承受的极限,以至于他的潜意识不得不不停地制造出不同的人来帮助他,代替他承受苦难,这是一种人性本能的体现,他的生存渴望十分强烈,于是,这种意识强迫比利,那个想要自杀的比利,必须沉睡,以保证其他人格的存活,因为他自己渴望存活,惧怕死亡——他的继父将他活埋,强暴,一系列的暴行都让他联想到死亡。
比利的继父,性格暴躁,残忍,忽视生命,极度自私,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几乎是人性阴暗面的代表,比利的母亲,软弱,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家庭暴力频发,比利成了一个牺牲品。
比利的每一种人格都是他自己某种欲望的体现,亚瑟是他的理智,亚伦是他对社交与融入人群的渴望,雷根是他内心的愤怒与对强大的渴望,克里斯汀是他内心中弱化了的自己,渴望通过弱化的自己获得同情……
作为一个人,他拥有人类的一切情感、欲望、恐惧,这些东西通过不同的人格体现出来,非完整的自己,丧失了对行为的控制,以及是非观念,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保证自己能活下去,并且渴望获得认同与爱,失去了自控能力的比利于是去犯罪,用最原始的方式企图在人性阴暗的丘壑中得以生存。
社会并不会理会弱者的反抗,除非这威胁到了大部分强者的生存。
避开比利所犯罪行来说,他是值得同情的,应该给予积极的治疗,于是,有众多医师站在职业的角度,用行动为病患争取利益,他们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是,社会并没有那么良善,媒体人渴望获得更多的关注,监狱企图从这个明星囚犯身上榨取利益,法院为了逃避民众的责难,大众的自私性,憎恨一切有可能危及其利益的可能性,他们不允许比利存活。
不管比利是不是值得同情,他是不是不能掌控他的行为,已经无所谓了,在旁人的眼中,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动物,一个怪胎,他只是一粒微尘,在掌权者眼中,微不足道,只用像一只苍蝇一样关起来就行了。
但,比利确实犯下了罪,对被害人造成了伤害。他应该就此提出道歉与赔偿,去尽力地弥补,而这一切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但是,即使有人愿意帮助他,舆论与社会不允许。
结局让人绝望,在痛苦与恐惧中死去变成了比利最后的归宿,也映射出了大部分社会底层人士的悲哀结局,在挣扎中死去。
★ 24个肚的成语
★ 网读后感
★ 读后感300
《24个比利》读后感(共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