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momo520lsj”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人间滋味的读后感,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间滋味的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 目录
篇1:人间滋味读后感
很早就听过汪老爷子的名头了,名头太响,高高在上的感觉,我都不敢看他的作品,怕自己的欣赏水平达不到那个高度,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看这类大家的作品的缘故。
前些日子,编辑朋友做了汪老爷子三本书――《人间有戏》、《人间草木》、《人间滋味》,并送了我一套。拿着《人间滋味》的时候,顿时惊喜,为什么呢,这种封面设计是我所爱的,白底、留白、寥寥几笔,一下子就找到了读这本书的兴奋点。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我最喜欢水墨和留白了,自诩为中国文人式的“毛病”――中国文人的拿手把戏没学会,“毛病”到染了一身。
随手一翻,看到了《萝卜》这篇,上来就是“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所以叫杨花萝卜”。没有客套话,不拿捏,有什么就说什么,还不罗嗦,三言两语就能把事情说明白。看汪老爷子的书之前,我是做了不少功课的,有关他的资料查了一堆,就怕看不懂。没想到,汪老爷子的作品竟然是这样的浅显易懂,实实在在。就好像,我做了很多的防护措施,心都蹦到了嗓子眼那,却见到了一位毫无架子的慈祥老人,跟你唠家常。用心交流,不做作,任谁来了,都会喜欢上这位老人的作品。更何况,老人平实的话语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东西,比如说阅历,光萝卜这篇,就把全中国的萝卜网罗进来,汪老爷子是在跟你唠嗑,但是他唠的`是全中国的嗑,一般人唠的起吗?
就谈吃来说,蔡澜也是我关注的一位,不过他的东西,我更多的是当做一种猎奇。汪老爷子的谈吃,更多的是描述了中国千百年来的一种传承,这么说好像有点虚,举个例子来说,9前,苏东坡说:“无竹太俗,无肉太瘦,若要不俗与不瘦,除非天天笋烧肉。”900年后能传承这种文人的情怀的,唯有汪老爷子一人矣。感染了这种情怀,再看汪老爷子的作品,他说的已经不仅仅是吃了,而是聊的人生。
林语堂先生说,人生不过如此。对于此话,我的理解是分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我今天以“看山是山”的境界,来赞叹汪老爷子的“看山还是山”,未免有点蚍蜉撼树的感觉了。各位朋友,不要听我在这瞎白话了,快读看看汪老爷子的文章,才是正事。
篇2:人间滋味的读后感
“谁人在微明中举火/最能温暖你的肠胃”
也斯的粥诗这样写道。他的食物散文也若此,“细语商量”,温熙动人。食物不是也斯创作的重点,但一定是重要的部分,因为专门关于食物,他已出版过两本诗集,一本小说。这次又有散文集,既非食家评点,也不关参肚鲍翅,重在讲述食物于记忆、人物、境遇、文学电影文本、东西诸样异类文化之间穿梭往来的故事,“散文的散步”。
也斯说过食物也是有灵魂的,“有时看到一枚水果、一棵菜、一盆用心做出来的食物、一篇好的散文、一首好诗,总令你眼前一亮,像看到一个出落得与众不同的人,有她独特的修养和容貌,让人心生爱慕,想一个生命也不容易完成她自己的个性,值得珍重”。珍重之风,一直见诸他的文字,而愈写,他的海阔天空、精灵鬼马也愈加融入通篇的温熙微明中去了。
写食物,更写面对食物聚在一起的那群人,有八方朋友,有菜园“农妇”,也有高人隐士,其各自携带的文化视野借食物暂处一席,错综广阔,“食物和文字不断旅行,做客的变成主人,主人有一天又变成客人”。流转之间,早过了千百出戏场,珍重之风,由是见诸也斯对眼前人物的用心,对生命之开阔的信任。他说过“小心文化偏食”,拿食物为例,则“随缘入座,由于不同机缘接触不同食物,同时也接触种种偏见,高尚和低俗、名牌和山寨、保守和激进,都可以各有偏见。我低头吃菜,饭桌上有高人也有隐士,能启发我的都是我师。我也愿意对话,却不好为人师,也怕自以为义”。
既是作家也是学者,也斯的散文自然偶尔述及学术和理论,但仔细读来,理论和思想都融入生活常事,实是一名学者之难得。原来他说:“我对权威理论都带点调侃,不管什么名士金句,要在生活中考验过,落实到生活里才有用。人家讲理论我都会听一听,但更有兴趣看讲话的人怎样做人、生活上采取什么态度。”
一年以来,也斯身患一场大病。集中部分篇章作于生病之后,当其时,“素菜有余甘”,而他自称“生机病人”,一如继往“漫步尘世,观听往来”。他写“农家菜的故事”“蔬菜的秘密”,却不是“伤痕文学”和“疾病写作”,没有诉苦、伤感、特意的励志……有的是心物往来间的结晶,历久弥新、澹荡无休的人间色、香、味。
篇3:人间滋味的读后感
以一个非典型吃货对这本书的期待而言,实在是有点失望。
读到推荐说,也斯好吃,更好餐桌菜肴与人情交会的滋味,他会写留学时想念的一锅明炉白粥,令自己健康起来的新鲜蔬菜与贴心字条,有历史重量的柏林荨麻菜汤、代表和平舒畅生活山区手信……
仿若看到了济济一堂的美食故事。
实际上是我会错意了,书名《人间滋味》重的是那人情交会的滋味,而非美食的口感。只是以食物作为串联,写自己体会的人生味道。
读了下去总觉得有些不对。虽然我也欣赏书中所写的某些段落和感触,但总觉得隔了一层。正好最近在读龙应台的《目送》,这种比较就更明显了。
龙应台的散文集也浇灌了很多自己的情感,也有很多是“借题发挥”的故事,但是她的娓娓道来让人亲切温暖,心中熨帖;而这本《人间滋味》,却有很重的文人之气,很多地方我觉得过度矫饰了,文绉绉的好似在卖弄。就像他们都会提到各自的朋友,龙应台的朋友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朋友,扯东扯西,有时微言大义,有时言不及义:可是也斯写朋友总是显得很客气,颇有“君子之交”、“相敬如宾”的感觉。或者这么说吧,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之别。龙应台的文章读来,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人间滋味》很多地方文辞虽然优美,但总有矫揉装束之态,情感隔了一层。
但是我十分喜爱欣赏和书中的这些段落,这些才是真正的人间滋味,情真意切,让人回味无穷:
人回想自己年轻的日子,总会看见许多笨拙的姿势,给自己留下许多伤痕,好像新鲜的水果给碰得发淤了。但年轻的眼光凝视眼前的鲜果,想要捕捉其中的神秘,在真真假假的光影中滑跌,等到明白多一点,好似树已增添了年轮,开花结果四周落叶满地。又见新来者面对生命之果,踯躅徘徊,无法抗拒它的诱惑,无法参透它的神秘。
他知道什么是好的,但活在人群之中,你哪能有那么多要求?你只能接受这世界又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好好坏坏的蔬菜。只能尽量找他们的好处吧。有时,不健康的东西还不是照吃?
世界由许许多多好坏参半的分子组成,我们没法洁癖地不沾尘污,也不可能拥抱一切。这参差明暗也存在于我们身体之内。
什么对身体是好的,什么不是?你得从众多声音中,从自己的体验中去找出自己的食物,自己的爱情。
篇4:人间滋味的读后感
汪老对吃有一番话,每回读到这句话,就忍不住笑一会儿,他说:解放后我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过几年。那时文联编着两个刊物:《北京文艺》和《说说唱唱》,每月有一点编辑费。编辑费都是吃掉。编委、编辑,分批开向饭馆。那两年,我们几乎把北京的有名的饭馆都吃遍了。
我先生姓李,文雅地称呼他李先生吧。
李先生爱吃,也会吃会做,他老头儿更是会吃,爱吃个口味,菜做得好不好,他一筷子就知道。
一天下班回到家,看到铁锅里似乎炖着东西,李先生忙活着切什么,一问才知是羊头肉。李先生讲他逛超市,看到有不错的羊头卖,果断买了一只,回家就给卤了。他拌好调料,撒上切好的香菜,筷子夹给我一口:尝尝怎么样,口气不乏得意。我尝了连连大赞,口感咸香有嚼头,比我午餐吃的鸡排饭好吃多了。
羊头肉摆上桌,李先生的父亲夹了一块,吃完就把盘子推给儿子。说:这不是跟猪头肉一样嘛,早几年,我贩苹果的时候,搁活儿的老伙计爱吃这个。言下之意就是他老人家不稀罕这味儿。
不是第一回了,我这儿媳妇给老头做过拍黄瓜,他老人家吃过一筷,说了句:啥味儿?然后丢下半盆的黄瓜,专心吃自己炒的花生米。我吭哧吭哧吃完一根拍黄瓜后,不轻易尝试这个菜了。不然,下回我还得自个儿吃完一盘凉拌黄瓜。
李先生这个会吃的吃货,最得意的事永远是,在外吃个好吃的,回家就能自己做出来。嘴巴刁,下的什么料一尝就知道。一次,吃过一个麻辣面后,微信上发图片给我说好好吃。当天晚上就做给我。先是很好地利用了家里余下的半把碱水面,就是那种煮出来发黄的圆面条。然后用豆浆机打磨辣椒面、麻椒面。连调料都是真材实料现做,能不好吃吗?
自打读了汪曾祺的《人间滋味》,简直长了一个汪曾祺的胃,遇到好吃的店就走不动。武圣羊杂割不错,白汤红肉绿香菜,泡上一个芝麻饼,满口鲜香,再搭配上小咸菜来两口,你说这么好吃,能不赚钱才怪。酒饱饭足之后,我和李先生就呆坐着给老板算账,一周来吃十回都嫌少的,老板得多赚钱啊。
功德林出产的大个儿菜团子,玉米面儿包上细粉、白菜、木耳、油炸脆,我吃一个就不用吃午饭。姚记米皮就是在冬天吃都是可以的,米皮是放在热水篦子上保温的,热乎乎的,浇上很红的辣椒油,吃的脸色都白中有红,吃饱了继续逛街都脚力大增。
一个人不讲究穿,再不讲究点儿吃,这一辈子得多亏啊!抱有这个共同的想法,我和李先生决定在发现好吃食上继续努力。
篇5:人间滋味的读后感
给我勇气,初次品尝豆汁儿的,正是汪老写的“豆汁儿”。虽然滋味描写不如老舍那般细腻形象,却道出豆汁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所以,喝过豆汁儿的我,总算到过了北京。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才晓得中国吃货何其多,而汪老更是其中佼佼者。不同的是,他不仅会吃,更爱琢磨,深厚的国学造诣让这些点评贯通古今,通过历史文献发现某种食物的更多吃法,兴趣盎然的下厨体验,不由想起一鸡汤:岁月不曾辜负你的努力。
同印象中不同,本书不仅提及吃过的美食,还对不同地域的风景习俗,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琢磨。正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辽阔的地界总能诞生奇妙的美食,而汪老总是用包容猎奇的心态来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这份酷爱美食的老饕之心是伪装不来的。
人们的生活质量,往往很收入挂钩。经历过战争动荡的汪老,收入水平实在算不上稳定。抗战时期,他见到了蒋介石,并分到2块面包,1块牛肉,1块榨菜。对此,他回忆“很好吃”。被打成右派时,装卸出口国外的山东大葱,也一度对此垂涎欲滴。所以说,即使已经出名,但汪老始终持有一颗吃货心。
人是群居动物,生活本身就是同其他人一起打交道。身为文人的汪老,则通过本书,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名人日常口味与习性。沈从文,黄永玉,老舍,闻一多,虽然关乎他们的记忆多与吃喝有关,却也变相让我们了解了特殊时期名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份真实,可不是参观纪念馆能收获的。
汪老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也见识了许多。他喜欢食物,也喜欢与食物相伴的人。虽然地区不同,口味各异,但食物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书中收录了汪老在不同时期的点评,书推,都很有特色。
作为吃货,汪老对食物的态度是认真执着的。不分贵贱,每样食物都有其独特意义。这种态度也贯彻全书,能从中发现汪老的认真天性以及对食物由衷的热爱。推荐大伙儿阅读
篇6:人间滋味的读后感
民以食为天,在写吃这件事上,向来不缺人才,古有苏轼大吃货,犹记得他写“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近来看汪先生的《人间滋味》,才渐渐明白吃货的背后都藏有热爱生活、眷恋生活的真性情!
汪先生对食物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概括,我虽是北方人,因工作去了南方一段时日,近年来也慢慢由咸转为辣的癖好,可谓是无辣不欢,水煮鱼、辣子鸡、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等等每次休息日总是要比着菜谱做上一两个助助兴,边吃着边想起在南方的快乐时光。看书中汪先生对过去那些萝卜、豆腐、栗子,韭菜花、手把肉、元宵的描述,大抵也是带着些怀旧的眷恋吧!
我对美食是没有抵抗力的,尤其是拌黄瓜那一段“黄瓜切成寸段,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剩下带籽的瓜心不用,酱油、糖、花椒、大料……调匀。将瓜皮投入料汁,……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看到此处早已垂涎欲滴,想起了学生时代每月回家一次,母亲必会准备一罐我爱吃的腌黄瓜,用罐头瓶子装上,瓶口用塑料膜封的整整齐齐,每次返校都会起个大早,一一替我装好,还不忘叮嘱:和同学们分着吃!可惜,我早己离家多年,很难再吃到母亲亲自做的腌黄瓜!
许是时代不同,汪先生描述的很多吃食我大多没有吃过,在那个匮乏的年代,野菜、咸菜也许是一家人充饥的主要来源,很多人靠咸菜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蔬菜的冬天,“野菜多半带有一点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是最重要的是吃个新鲜”,先生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这家常菜的平平淡淡、从容淡泊。
汪先生在最后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咸东辣西酸”,都要去尝尝,希望年轻人多长见识,积累经验。现代的年轻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必操心每日的吃穿,亦不会为了饱腹挖野菜、腌咸菜,喝难以下咽的“咸菜茨菇汤”,吃食仅仅是吃食,是美食,带来的只是味觉上的快乐,很难体会吃食背后的文化。
愿我们的人生都有酸甜苦辣,也不枉来这世界走一遭!!!
篇7:人间滋味读后感800字作文
闲来无事,便浅尝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滋味》。若粗鲁地翻阅,便仅仅认为此书是一本“满汉全席”,而捧起细细地咀嚼,会品见不俗的乐趣。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篇《端午的鸭蛋》,仔细品读,味蕾上都残留着咸鸭蛋的咸香,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孩子们还用络子挂起鸭蛋,为端午节增添了许些明亮的色彩。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咸鸭蛋,貌不惊人,但滑入口中的绵软,总能将人带进故乡的温情。咸鸭蛋,也许就是牵着远方孩子的络线,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刻刻牵动着心中的念想。一个小小的鸭蛋上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此滋味?
食物具有不一般的力量,它总能勾起人心中的各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食物和情感,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缠绵。
汪老先生用最朴实最纯粹的语言将祖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娓娓道来,却更多的是让我们体会到各地的人文和情怀,人间最美的滋味一开始也许并不能获得你的青睐,但它的味道总是萦留在你的记忆中,在某个不经意间迸发,令人回味无穷。
“口味单调一点,耳朵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社会兴趣要广一点。”汪老先生在《吃食和文学》中写道。这对不能出门这些的这些日子,尤其有些启发。
在目前滋味隔离,足不出户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日子里,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丧失了不少往日的滋味。唇齿间少了街边小吃,应酬的酒水,电影院爆米花的味道,倒是多了几分自己炊饭的清香。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创造的想象力,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清闲的生活总会多了几分滋味。
想象力如何发挥呢?例如在一碗热气腾腾的水煮面中搁几片蔬菜叶,成为了“农家风味”放上几条鳕鱼片,就成了“海景”,再淋上一勺辣椒油,便成为了“香辣农家海景面”呢,生活因你而有了滋味。
而这“农家风味”,“海景”不就来自于故乡的味道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面的世界的食物是多么的诱人,经常游荡在美食街上的你多久没有吃过家乡的味道了?吃多了山珍海味,心中不免想起故乡的美食。食物不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种感情寄托,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家常便饭,街边小食还是玉盘珍馐,在满足人们生理的同时,寄托了我们或浓厚或淡薄的情感。
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情感,只需一口便可以唤起沉睡的记忆,只需一口就能让人泪流满面……
食与情,缠缠绵绵。
篇8:人间滋味读后感800字作文
是沈从文的关门弟子,“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是西南联大的天才学生,逃课偷懒却才气逼人;是文人中的美食家,再平淡的食材在他的勺中也胜过如何任何珍馐……汪曾祺这一本《人间滋味》依然延续了轻松有趣的'文风。书页上跳跃的文字使我们恍若身临其境。
书中更多讲述的是一些地方的果蔬。譬如水中爽脆异常的花菜和气味浓郁的山韭,无一不写的鲜美诱人。再低落的心情,想必只要读一读这本书,都会烟消云散的吧。
汪曾祺写了许多令人愉悦的文章,却并没有得到愉悦的人生。同古今中外的许多文人墨客一样,他也是怀才不遇。从老家江苏到昆明求学,又到成都任教,曾辗转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他的生活中奔波多于安定。骨子里又还保留这文人的清高正直,所以家境始终贫困,连吃肉都是有数的。但是,这又如何?买不起较贵的肉,便吃些嫩滑的牛肝菌,还不忘借“少放葱使人晕倒”作调侃;吃得只是咸鸭蛋,却怡然自乐地道:“论咸鸭蛋还是高邮的好”;吃得杂便自诩:“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他尝尽人间百态,心中却只留蜜糖。
做人为何不做汪曾祺?日日笑口常开,摔一跤也只是打一个哈哈。何必在春天之际也要哀吟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人生是要靠“过”的,你将它过得欢欣,自然觉得自己幸运。如果整日怨天尤人,这一辈子还能找出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吗?
是《记承天寺夜游》中被贬仍以“水中藻荇交横”为乐,成就了苏轼;也是《桃花源记》中战火连天仍期盼“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就了陶渊明。自古乐观为主宰,没有乐观,何以生存?
人间世事万千,我们能改变的却寥寥无几。若整日以泪洗面,你便必定短寿。倘若你活得如汪曾祺一般快乐洒脱,再糟的人生也是一首史诗。热忱诚然可贵,历尽千帆的热忱更加可贵。何不细品“人间滋味”呢?
篇9:人间滋味读后感800字作文
这两天闲了下来,万籁俱静之时,总觉的有些空虚寂寞,有时候真的什么都不想干,连心爱的手机都不愿滑开。这冰冷的世界,有些令人畏惧。
在橱柜上,用手指轻轻滑过书的封面,莫名其妙的,选中了汪曾祺的《人间滋味》。怀着平和的心态翻开,摩擦着。久违的,第一次摸书却感觉到很舒服。一篇篇短文的形式,一个个味蕾的诱惑,一个个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坦白地说,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揣测着一定又是讲述社会的纷繁错综,人间的知情冷暖,而结果却令我出乎意料,出奇的,食物,一种种,我刚开始觉得这是一部菜谱,以致于我怀着欣赏美食的角度读完了整本书。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本书也给予了我回赠——温情与故乡。
看了很久,几乎是抱着字典读的,好多生字词,我懵了很久,称得上步履维艰。飞速发展的时代,好多旧时的记忆被遗忘在角落。看着汪老的书,突然觉得朴素才是真的美,我想去效仿,但是又怕哗众取丑,东施效颦。高邮的鸭蛋,老北京的萝卜菜…汪老的文章没有一点鱼腥,不掺杂太多华丽的辞藻。过去的我,一直认为只有华丽才能驾驭他人的眼光和胃口。这篇文章,我把过去那种为了想一个词花了半天的感觉放下了,充斥着的只有内心的轻松。汪老交给我们很多,整本书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流溢的故乡之情。无论是袁才子的记录还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故乡虽小,故乡虽比不上蓬勃的大城市,但却有着最纯真的味道。这种观念,我想许多人都有。落叶归根,人之常情,只有故乡才是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真正的家。
许多人觉得读一本课外书就如看了一遍别人的智慧,然后进行称赞,总觉得比不过别人。有的人,惧怕生活,对生活点头哈腰,为了几张纸,甚至出卖自己的祖宗,舍弃自己的故乡。著名球星科比曾说过,总有一个人要赢,那为什么不是我呢?难道人敌不过生活么?
记住,当你累了的时候,回到家乡,吮吸那一片破土地的空气,那是你最好的归宿。
当你撑不下去的时候,吃一份家乡的菜,那是你成功路上的支柱。
篇10:阅读推荐:人间滋味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间滋味》。
起初我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它是一本写美食的书,后来越读越觉得有滋味,书中没有什么名贵的菜品,只是将家常菜娓娓道来,将我们日常的小菜、豆腐、青豆、苋菜都写得那么特别,更与众不同的是,汪爷爷从家常的萝卜、土豆到节庆时的元宵、鱼肉,从现代的吃法到古人的饮食文化,随手拈来,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处处透露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他通过对生活细致地观察,敏锐地体验,写出了平常人人都在经历,但却没有认真去思考的生活。
读了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增长好多知识,知道好多趣事,学着象老爷子一样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用质朴的语言去记录生活。
公众号: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篇11: 读人间滋味有感
最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滋味》。当初,只为写批注而读,并没多少“滋味”可言,然而,当我前几天得了肠胃炎,过着“禁食”般的日子时,却顿悟了书中的滋味。
《人间滋味》写了许多家常小菜、地方风味,无论是萝卜、豆腐、马铃薯,还是火腿、腊肉、东坡肉,都很常见,似乎都算不上人间美味。也不知道是我喝了几天白粥,吃了几天白饭,到了一谈白粥白饭就反胃的地步,还是汪老爷子的文章是用魔杖写的,读来却让我垂涎三尺。
这也让我想起清代袁枚写的《随园食单》。无论是《杂素单》的豆芽、菠菜、豆腐皮,还是《小菜单》的莴苣、酸菜、酱王瓜,其实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只是家常小菜,却也让人看了口水直流,还成为许多人争相仿效的“菜谱”。
这古今两本书只写家常,却又引人入胜,为什么我平常吃着同样的食物,却完全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味,如今饿了几天,突然就深有感受呢?也许是因为心的不同。
平时,心中装着其他,吃的时候不能细细品味,食山珍也无味;而这几天饿久了,心也静下来了,吃的时候也能细细品味,连白粥也能吃出味道。以一颗“静心”品味人间滋味,这也是本书“滋味”的来源。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翁同说的。有“静心”、“静气”的人,不仅能品味人间美食,更能以一颗平静的心面对人间百难。若韩信没有“静心”,怎么可能忍受胯下之辱,并在井径背水一战?怎么可能水淹龙且三十万大军?怎么可能为汉朝打下半壁江山?正是有了这颗“静心”,他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名垂千古。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有一颗“静心”,遇事从容,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以平常心看待世间万物,以“静心”品味人间百味。
佛曰,“相由心生”,百味,亦由心生。
这是苏文军同学在晚修课上完成的作文。作为一篇读后感,文军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同学的“阅读经历――介绍作者――概述作品――联系实际”结构。他从得肠胃炎中反观阅读经历,纵向得出作品给他的启示,从汪曾祺的《人间滋味》到袁枚的《随园食单》,横向比较作品的异同,得出“以一颗‘静心’静心品味人间滋味”的结论后,又引用翁同的名句以及韩信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文军在学习上是个有主见的勤奋的男孩。反映在写作上,他也是一个尊重自己内心,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的作者,也是个有阅读、有积累的学生。记得上学期讲《周亚夫军细柳》时,一讲完课文就让学生试背全文,结果文军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了。一问才知道,原来还没学课文,他就先背下来了。如果文军能一直保持并发扬这种精神,相信他以后的路会走得更远更稳。
篇12:人间滋味作文700字
人间滋味作文700字
美食,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物品,人靠吃东西而活。我吃过不少美食,我寻找着,幻想那地方的美味,今日,我终于尝到了。
那是一个晴天的早上,我们饱受太阳的虐待,恨不得找一条缝钻下去,中午十分,我们的肚子也咕咕地叫了。妈妈领着我们走进一家空调气氛凉爽的小餐馆。我冲进去就坐在一张金色且舒服的小椅子上,爸爸拿来菜单,让我挑了几个菜,这里的菜可真丰富啊!我迫不及待翻了翻,点了蜜汁叉烧,烧鹅,鸡翅,墨鱼饼……爸爸觉得够了,一把把菜单拿过来,他点了土猪汤,豆腐,薄荷牛肉渣……话不多说,爸爸点完就拿几颗花生磕开皮吃了起来。
服务员上菜了,土猪汤是第一个,我迫不及待拿起勺子勺了一口喝,这土猪汤有它的好处与坏处,好处是对身体健康,让我不满的是,这汤有点微苦,而且猪肉吃起来有点没那种香味儿。第二道菜就是蜜汁叉烧了,这可是我点的么
呢,夹起来咬上一口,那些汁儿瞬间在你嘴里爆出来,灌满整个嘴巴,那肉,纤细柔软……就三个字!超好吃!接着烧鹅来了,那层烤酥了的皮,咬起来还一股香味儿,那肉,味道正宗,这烧鹅可不容小视呢!薄荷牛肉渣来啦,我夹了快薄荷,还不错,味道甜甜的,酸酸的.。这对喉咙很好哦!紧接着牛肉也是入我的嘴,牛肉就是差了点,有点硬,不过加上薄荷那种香味还是没有损失呢!豆腐终于来了,我勺了一口,啊,辣辣的,但是葱味儿让它辣味又平分了点,外酥里嫩,豆腐嚼起来也十分的方便,十分合适新换牙的人吃。
吃完了,我们的肚子饱饱的,喝了几杯果汁,悠闲坐在椅子上,看着邻桌各吃各的,色泽鲜艳。
当我走出这家餐馆时,太阳毫不犹豫的对我发起来攻击。啊!我还想回餐馆里再吃几道菜,舒服舒服,人间滋味可真是酸甜苦辣咸啊!
篇13: 读《人间滋味》有感
最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滋味》。当初,只为写批注而读,并没多少“滋味”可言,然而,当我前几天得了肠胃炎,过着“禁食”般的日子时,却顿悟了书中的滋味。
《人间滋味》写了许多家常小菜、地方风味,无论是萝卜、豆腐、马铃薯,还是火腿、腊肉、东坡肉,都很常见,似乎都算不上人间美味。也不知道是我喝了几天白粥,吃了几天白饭,到了一谈白粥白饭就反胃的地步,还是汪老爷子的文章是用魔杖写的,读来却让我垂涎三尺。
这也让我想起清代袁枚写的《随园食单》。无论是《杂素单》的豆芽、菠菜、豆腐皮,还是《小菜单》的莴苣、酸菜、酱王瓜,其实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只是家常小菜,却也让人看了口水直流,还成为许多人争相仿效的“菜谱”。
这古今两本书只写家常,却又引人入胜,为什么我平常吃着同样的食物,却完全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味,如今饿了几天,突然就深有感受呢?也许是因为心的不同。
平时,心中装着其他,吃的时候不能细细品味,食山珍也无味;而这几天饿久了,心也静下来了,吃的时候也能细细品味,连白粥也能吃出味道。以一颗“静心”品味人间滋味,这也是本书“滋味”的来源。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翁同说的。有“静心”、“静气”的人,不仅能品味人间美食,更能以一颗平静的心面对人间百难。若韩信没有“静心”,怎么可能忍受胯下之辱,并在井径背水一战?怎么可能水淹龙且三十万大军?怎么可能为汉朝打下半壁江山?正是有了这颗“静心”,他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名垂千古。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有一颗“静心”,遇事从容,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以平常心看待世间万物,以“静心”品味人间百味。
佛曰,“相由心生”,百味,亦由心生。
篇14: 读人间滋味有感
“人活着,就得有些兴致。我不会下棋,不爱打扑克、打麻将,偶尔喝了两杯酒,一时兴起,便裁出一张宣纸随意画两笔。所画都是‘芳春’――对生活的喜悦。”――汪曾祺《人间滋味》
有人这样评价汪老的《人间滋味》:生活有情处,人间滋味多。
是的,看汪先生的散文,就像看到了一个出落得与众不同的人,看到了她独特的修养和容貌,油然而生爱慕之心。
翻开书页,开篇的几行小字就把我吸引了:“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孟子说,喜爱美好的东西,是本性使然。孟子的这个观点正好也印证了汪老对美食的态度――汪老对美食是颇有研究的。
汪老到过不少城市,对于他来说,每一座城市都是一种味道的标志。
他把每一道菜都和那座城的风俗文化相结合,融进自己的饮食习惯里,蕴蓄了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一叶知秋,乐山见智,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可以窥探到这个人的喜好和志趣。汪先生圆融豁达,生性随和,也许跟他的生活喜好有很大的关系吧。
都说一个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如汪曾祺所说:“一个人的口味要杂一点、宽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如此。”是的,把口味放开了,人走出去了,眼界自然也开了。
读罢全书,我尤其喜爱“四方食事,明心见性”这一篇章,其中讲中国各地有名的菜品,文字简单,很有生活气息。吃食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源自生活,发乎生活。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善于从这些细小的地方挖掘美好,就好像寻宝一样,在爱生活的人眼里,这个世界是很有趣的。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大多讲述花草林木,四方食事以及生活百态,他的文字里永远带着一股子烟火气息,平平淡淡的。我想他必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会在走过万水千山时记得:“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会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看到:“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放着。”
其实生活很简单,不过是一茶一饭过一生,不过是有一花一叶相伴而已。生活也是很好玩的,只是你愿不愿意在生活的角落寻找乐趣,或者是你有没有期盼在人生的拐角发现一份惊喜。
我们或许真的应该把生活放在心上,流露在日子中。也许在二环路街边的.一份早餐,也许在冬日里一碗一个人的热汤面,都是生活带给我们的美好。可能下过雨的雾气蒙住了车窗,悄悄用手指画下的幼稚图画,或者趁没人注意一脚踩进小水坑里,眯眼看着水花四溅,这些都是生活中特殊的滋味。
人间滋味不仅是饭食的味道,更是对于生活的解读,酸甜苦辣咸绽放在舌尖,也存在于每一天的生活里。
但我想,若你怀有一颗汪曾祺一样热爱生活的心,你会觉得生活其实就是甜的。
篇15: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而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中华书局精装本《人间词话》上这样评论:“晚清以来影响最大的词学美学著作。”可见《人间词话》的地位之高。第一次知道王国维先生是在高中老师说“词有三种境界······”的时候,但高中忙于刷题中,根本没时间看,后来在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的节目上听到《人间词话》,在图书馆找了一下,却看见里面的文字,畏难放下。最后在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才将其看完。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说:“在近代学人中,我最钦佩的是鲁迅和王国维。”他还说:“他(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可见王国维先生的影响之大。
《人间词话》是在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做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然而事实上王国维却为这种陈腐的体式注入了新观念的血液,而且在外表不具理论体系的形式下,曾为中国诗词之评赏拟具了一套简单的理论雏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篇16:在人间读后感
我在署假时,有幸看了高尔基非常有影响力的一本书 —— 《在人间》。
这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
高尔基家境贫寒,父亲死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外祖父破产以后,他不得不走向“人间”,自行谋生。这是他还不到十二岁!
他在“人间”,什么活都干过:烧水、煮饭、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学徒、洗衣、搬运······还挨过打,住过医院。总之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
但他很顽强,很自信,能吃苦耐劳,特别是会思考, 学习异常刻苦勤奋。为了学习,他甘愿承受一切,包括被人凌辱、忍受饥饿,甚至是遭到毒打。但他从书本中汲取了力量,看到了希望与光明······如果他没有书本,没有顽强的精神,今天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高尔基了。他是真正的自学成才者,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高尔基在书籍的海洋里越游越畅,五年后,他走进了自己理想的大学。让我感受到了:书籍可以开拓我的视野,增长我的见识,丰富我的知识。我也要像他一样,热爱学习,孜孜不倦地看书,将来像他一样走向自己的理想!
篇17:人间草木读后感
我有的时候特别感谢这些作家们。人这一生让人烦恼的事情太多,感情、事业、家庭等等,让人应接不暇。读这些文字让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安静下来。
《人间草木》是真正的文人散文,没有空泛的大道理,没有宏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我们感受到的是诗意,是闲情逸致。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读来让人丝毫不会感觉到枯燥,反而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目前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是不是在人来人往中迷失了自己?是不是丧失了发现爱与美的能力?是不是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追求与爱好?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都是这样。工作的时候兢兢业业、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恰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这般,心才会沉静、人才能安静,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既能向前飞奔,又能欣赏途中风景。
真正的大家总是不去刻意的雕饰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实实在在的语言饱含深情,犹如与一位仙风道骨、阅历丰富、充满故事的老人在随意交谈。打动了我们的是真心诚意,是冷静与淡泊,无论是文字里莫名的深情与淡淡的忧伤,都会给我们带来感动。
★ 在人间读后感
★ 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滋味的读后感(精选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