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心得〉》之感想

时间:2025-02-21 03:33:33 作者:叶落归水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叶落归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读于丹《论语〈心得〉》之感想,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读于丹《论语〈心得〉》之感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前言:关于读《于丹<论语>心得》的几篇文章,已经写出来几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拿出来发表。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写的不太好,想改。但是时间太久,自己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顾不到改它了,况且时过境迁,再花很多时间去改,恐怕也不妥当,就原样发表吧,不对之处请读者指教。

【正文】

继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闻名于世之后,又一颗新星北师大教授于丹也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而冉冉升起。他们的书也正在热卖。其实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了多年,在坛上讲课的专家、学者也不计其数,为何独有他们更火红呢?我想除了他们所讲的内容是家喻户晓的以外,在易中天恐怕是三国的故事,一般的老百姓都是从《三国演义》上所知,有人讲三国的真人真事则自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而在于丹则不只是听故事,找真实,其内在的原因,只怕是要归结到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方面了。

《论语》,人人皆知是孔子的语录,在旧的私塾里是孩子们必读的。尽管比较通俗,其实在儒家经典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儒家思想的始祖,不论是汉代的董仲舒疾呼“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人程颢、程颐倡导的“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孔子“仁”说的扩展。关于“仁”说,任继愈先生有一段概括地描述:“儒家之学,只是一个‘仁’字。只有体会到‘仁’的真义,才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才能把人家的痛苦当作自家的痛苦,与别人的生活不是分隔的而是相通的。这样,宇宙人生才不致分成两片,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存此‘仁’,即是忠,把此‘仁’推广,即是恕。忠是仁之体,恕是仁之用。所以说,忠因恕见,恕出忠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广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推而至于博施济众,万物各得其所,以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这都是恕的事。尽心以行,诚敬以守,无时无地不在推广此仁之心,这就是忠的事。”(《任继愈禅学论集》P.164)但是“二程”的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比孔子当初所倡导的‘仁’却走得更远了。

儒家学说或者说儒教,早在“五四”时期已得到了深刻的批判,为什么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来重提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果孔子的.学说不加以扩展,原汁原味的拿来,恐怕有用的东西所占的分量要比后来“新儒家(New-Confucianism)(见《任继愈禅学论集》P.171)”即“二程”、朱熹理学理论中所占的分量要多。因此,从孔子的《论语》中剔除糟粕以后,可以吸收较多的养分,以为今用;二来恐怕也是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

《论语》出现在中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其中除了阐述“礼”的规范以外,也还有许多有用的成分,和谐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也就是说,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当然。“礼”是当时的行为规范,与今天的道德规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也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一点是共同的。

不过,孔子不仅倡导“和为贵”,而且指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和是有原则的,不能为和而和,必须以礼为指导原则。今天,“和”是有原则的也是必然的要求。

孔子还提出了“信”的概念。于丹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论语》心得P.10)这一段话不仅是指出“民”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信”的重要。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使人民确立这种信念,并且自觉遵守这一规范,人人在这个规范内行事,违反法律的事自然也就少了。所以人民的信念是首要的。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应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规范建立了,并且教育官员与人民都去遵守它,那么,道德失范、违章违法、刑事犯罪的人自然就少了。所以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近些年,国学热在中国大地兴起,传统文化典籍备受推崇,不但大学里开设了国学课程,不少地方也开始出现私塾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活动,十分火爆。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电视媒体,解读被誉为中国人《圣经》的《论语》,当然会火起来。从这些看来,《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回归呢?

1月9日于 寓中书斋

3月9日发表

篇2: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敬爱的党组织

近日,党委组宣布向我院教职工党员和预备党员发放了于丹《论语心得》,要求大家认真阅读,做好笔记,并撰写一定数额的新得体会。虽然我还没有资格来领取该书,但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对此书及其影响早有所闻,这次又是党委统一组织学习,所以也利用空闲时间仔细品读了此书。

纵览全书我发现,作为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响传媒系系主任的于丹,虽然建有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两个学位,但书中对《论语》的解读和因之而对人生的思考,却更多的显示出:这一位从事现代影视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从当今市场经济的时代现实出发,站在圣贤关于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的角度,对时代和人生作出的一种反思。因此,我认为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并不值得肯定,也就是说此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对《论语》本身做出了多么深刻,全面的研究。此书的价值在于她用《论语》中的基本观点,对当代社会人们的心灵世界做出了一种剖析和内省。

生活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人们,物质财富是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人们生活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之中,而判断他们是否在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主要就看他们积累或可支配的物质财富的多寡!这样,人们的眼光就过多的关注与身体之物;金钱、房子、权势、地位……以至于忘记了对情感,幸福这些内心世界的耕耘,使其一片荒芜,甚至使精神彻底成为物质财富的奴仆――人被不同程度的“异化”!因此,当人们沉浸于对金钱、房子、权力等等的无限度的挥霍和享受时,却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心灵的'寂寞和无助。

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www.gzzongjie.cn/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人们一方面在制造着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有竭尽全力的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方案有很多种,于丹的方案只是其中之一,但他获得了人们的共鸣!刨根究底,这本书中所告诉人们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应该让心灵去驾驭物质,而非让物质来奴役心灵!心灵依据自身的力量选择可以负重得起质量的物质存在形式,选择可以引起共鸣的物质生活方式,才可以获得持久的内定,安宁和幸福。无论是“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还是“交友之道”“君子之道”,于丹都在其中告诉我们,心灵如何与肉体,自我如何与他物,人如何与自然,个体如何与社会同时处在恰当的位置,并以上述的原则保持一种统一和谐的关系。

用通俗的说话来讲,就是在这么多需要相处的关系中,我们如何把握最根本的原则来获取自身的幸福。归根到底,幸福不是来自于某种身外之物,幸福是一种能力,一种在有限的物质资源当中能多大限度地汲取精神财富的能力。这就是《论语心得》中的于丹要告诉现代人的主要内容。

对于共产党人,从自身的角度定位出发,可以从书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是这样的吧,认真负责的处理好自己作为党员与普通群众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奉献和回报之间的关系,在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同时,自我价值也在其中得到了升华,心灵因而获得一种从容,满足的幸福感!

这是我的一点读书心得。

5月

篇3: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我不相信什么权威,也不刻意追随什么名人的“真理”,但今年寒假学习组织我们学习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一打开书,我即被其深邃的思想深深地震撼着我,使我没有任何拒绝看下去的理由。

于丹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活着,就应该学会去适应一切不尽如人意的事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自己的闪光点,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积极勇为的生活态度,在逆境中不断地修炼内心,提高自我,唯有自强不息方能有所作为。从她的书中,我读懂了一种解脱,读懂了一种希望与信心,自然也领悟到了一份真知。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特定的苦楚,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有其不为人知的烦恼,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于是,有人埋怨,有人放弃,殊不知天底下有更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 21世纪把我们带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脚步变得更加匆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淡,你不珍爱自己也就等于摧残自己,你不前进也就等于后退,你不自强就会变得懦弱,只要活着,我们就得去认识生活,去探索世界,心灵永远是自己的归属,何不好好活着呢?

一个禅师对前来问道的人说:“你拿起来吧!”那人一愣,问:“拿什么?”禅师说:“那你还是放下吧!”于是那人便有了顿悟。我没有那么深的智慧,但我想,人活在这个世界总得面对许多事情,乐也好,苦也罢,人总得前进,但前进不是用三言两语说出来的,你得战胜自己,我没有经历过生死与噩梦交集的“”洗礼,也没有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火熏陶,正如于丹书中讲到的:我们的时代政治最为稳定,经济空前繁荣,但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年代,犹如足球赛场一样,正因为有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也就有着惨烈的淘汰。鲜花与泪水同在,进步与落后共存,想要认识世界就得先认识自己;想要不败就得自强。身在教坛的我们应敞开心扉,放下顾虑,抛弃那些沉积在心底的虚无缥缈的幻想,寻找一种更为实在的生活方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情的释放自己的能量,在踏过黑夜的沉寂以后,笑一笑,天亮了!

生活是认识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心灵感悟的过程。而生活态度是心灵的滤色镜,你的生活态度端正了,你就会变得乐观,也自然会把平凡的工作视为光辉的职业,全心全意的投入进去,这能不快乐,能不充实和幸福吗?但若总是徒劳无功地埋怨与顾虑,何来快乐与充实?

生活中我们总有太多不尽人意,重要是我们要用正确心态去面对所有问题。一个犹郁的人是不会有快乐的。每个人都是哭着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那意味着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的一刻开始,苦难艰辛就伴随着我们。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正如触手不及的明月,它有圆有缺。因为有它的缺,才能感受到它圆时的惟美。

篇4: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论语》的部分章节,过去曾经读过,但由于古文功底有限、社会阅历有限,总是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来偶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看到北大教授于丹讲的《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下来,认真学习,并结合这些年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对工作、对做人有一些初浅的感受,在此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乱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同样也适用于今天的普通人、公务员。我小时候是在批林批孔的氛围长大的,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思潮百花齐放,特别是由于地区、行业等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这些都给人们传统的固有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价值观、是非观比较混乱,各种非主流的东西泛滥,人们的行为标准缺少广泛遵循的主流道德规范。道德标准降低,是非观念混淆。有的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出卖国家利益;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不讲诚信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说明知故犯。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没研究这些,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而《论语》恰恰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如果能够用仁、义、礼、智、信来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社会就一定是个和谐的社会,单位一定是和谐的单位,家庭一定是和谐的家庭。

二是培养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等观念很有市场。我们的软环境不好是个不争的事实,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着力加强软环境建设,开展了很多活动,出台了很多问责措施,承诺制、公示制、责任追究制等等,但是为什么领导大会小会讲,百姓街头巷尾议,但权利寻租的问题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处于一个物质至上的社会环境,而公职人员工资长期徘徊不前,确实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以致于有的人在物欲面前不能把持自己,不再坚守“安贫乐道”的思想。

在一个鼓励创造财富、享受财富的大背景下,再提“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呢,我想不能这么理解。我们说“安贫乐道”,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对待现实的态度。我们所说的贫,也不再是缺吃少穿,不再是生活没有保障,而是相对于一掷千金的侈奢。我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有能力创业,有能力创造财富,我们尽可以心安理得地获得财富,享受财富,拉动消费,带动就业,扶贫济困,这是一种对社会有贡献的大作为。孙中山先生曾经崇尚实业救国的理念,但这是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层次和境界。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没有这样的机会,没有这样的运气,我们选择了公职人员的岗位,那就要安于本职岗位,乐于平凡琐碎的工作。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个人,更多的是代表部门形象,再说大一点,代表党的形象,我们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还要为部门负责,为党负责。不能因为我们的行为不检点,让自己这样一条鱼,腥了全党的一锅汤,不能因为我们的行为不当,砸了我们党这个“百年老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有的时候难免会觉得位卑言轻,所以我们更需要调整好心态,需要养成一种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心态。这不是唱高调,不是为了高尚而高尚,而是我们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保持平和快乐的精神动力,是一种面对现实提升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如果没有这种安贫乐道的心态,那我们看着别人奔驰宝马,一掷千金,难免不眼红,如果手里再有一点权利,就难免搞点权钱交易,难保不犯错误。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关爱、得到尊敬。但这种尊敬、关爱是相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投桃报李,授人玫瑰手有余香,都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习惯于颐指气使,习惯于唯我独尊,习惯于说上风话,别人就会敬而远之,决不会敬重你、爱戴你。如果我们感觉到周围的氛围不好,人际关系不和谐,那首先应该检讨自己,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已待人不够宽容,是不是自己态度不够温和,是不是自己对他人不够关照,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们就会多一份快乐,多一分宽容,多一点进步。我觉得我们的氛围非常好,从领导到同志,都非常谦和,非常平易近人,非常宽容包容,非常容易相处。能够生活工作在这样一个集体,成为这个团队的一份子,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幸福,我也会更加珍惜这种氛围,珍惜这种幸福,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努力地合作,为这个集体增加荣誉,增加合力。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我们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老文化的精神和魅力。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继续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篇5: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感想

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感想

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看于丹讲论语更是偶然,看过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个美女教授讲得太有水平了。正好校长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于丹《论语》心得作为新年礼物,作为一校之长,赵校长太了解我们的需要了,拿到这本书,便顿时觉得爱不释手。

假期中,有闲暇时便捧起书来读,读后有一下几点体会:

一、于丹把《论语》变成了大家都能看得懂的书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知道它的大多数典故呢?我们都知道,中国台湾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注意古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意义,许多的小学生从小就读《论语》,而国内情况就不容乐观。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专科毕业,对于《论语》也是知只甚少,想学也无从学起。于是在我的心中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便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二,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体现永恒的真理。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三、“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重塑自己的人生观。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地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的摸棱两可。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能纠缠在其中,使自己不能自拔,常言道“知足者常乐”,知足的女人是最幸福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个最幸福的女人呢?

教师读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

于丹《论语心得》心得体会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600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读后感

论语心得范文

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篇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感想(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读于丹《论语〈心得〉》之感想,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