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感人观后感

时间:2022-12-01 00:45:46 作者:Xuan哒哒哒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uan哒哒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感人观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感人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感人观后感

9月10日下午,昆吾小学组织全体老师到奥斯卡影院集中观影《一生只为一事来》该影片根据“感动中国人物”支月英老师的真实故事改编,以商人董大山的视角展开,讲述了支月英老师驻守大山38年、为乡村教育奉献一生的感人故事。整部电影温暖人心、感人至深,同时由有着让人忍俊不禁的笑点。

“我们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而是我们坚持了才有希望”,这是女主角的信仰和人生格言,在朴实的电影画面里,可以看到中处处都充满了这种“韧劲儿”。这位不服输的老师用自己的坚持,告诉董大山他们什么叫作“希望”,而在当她失落迷茫时,孩子们又成为了支撑她走下去的动力。影片有笑有泪,真情大爱,片中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以情节带动情感层层递进,渗透你的内心防线,点燃你的泪腺,整个放映厅被浓浓的真情大爱包围着。

浮躁的社会,能守一生清贫并择一生为一事的人不多,我们被支老师的执著与韧劲深深地触动着。支老师是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给支老师的颁奖词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她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自己的麻花辫。支老师的精神鼓舞着我们每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感人观后感7

为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在我国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9月9日下午,九江小学组织全体老师到影院集中观影《一生只为一事来》。

影片《一生只为一事来》以我省“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女教师支月英为原型创作拍摄。支月英在偏远山村的讲台旁坚守39年,从“支姐姐”变成了“支妈妈”,从“支妈妈”变成“支奶奶”,为大山深处的孩子带去充满希望的童年。

为庆祝我国第35个教师节,九江小学印发了《关于做好庆祝教师节的活动方案》,将观影《一生只为一事来》等教师题材影片纳入庆祝系列活动中进行师德教育,作为主题教育的一堂生动的“电影党课”。

此生为师,终生无悔。这次观影活动,对这次全体观影人员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升华。大家表示,要牢牢把握“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向先进模范学习,主动对标对表,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用实际行动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篇2:《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观后感

国产片的旁白叙事又来了。仿佛不旁白矫情就不是国产片。

平淡到就像一潭死水,一件件鸡毛蒜皮的碎事,没有任何的戏剧波动,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的成长改变,典型的国产片流水账模式。

支老师从城市来到山村支教的动机何在?没有一个合理合情的说明,显得这个人物很虚。看人家《放牛班的春天》,《教师日记》甚至《哪啊哪啊神去村》都不是平白无故就来奉献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爱的。而且这个人物由始至终是没有“成长”的,她没有因为什么困难而产生离开的念头,而且对父母绝情(丢下父母远走他乡是为不孝,与华夏的传统文化美德是背道而驰的,“大公无私”到牺牲自己的爱情、亲情、青春和未来,这样的人一点也不可爱,也不值得提倡!)。

这种拍了无数次的支教电影,但从没看过一部真正动人的。有一部《遥望南方的童年》,人家讲的不是支教,却将乡村教育讲得比谁都深刻有爱。

篇3:《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观后感

开始没报很大期望,但一行数人居然都看的流泪了,这是一部需要安静观看的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绚目惊艳的特效,它其实就像支老师的一生:平凡,素朴,但每一秒都饱含着创作团队的赤诚之心。

电影里,董大山是整部电影的主线,用他时间跨度巨大的视角来呈现支老师三个人生阶段的片断,其实这也是所有人的视角,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完整的看见支老师为孩子们奉献的每个日夜,正如电影里所说的:“我不知道那场大雨有没有淋到支老师,但我可以想象的到,在那段孤独的上山路上,在我们没有看到的许许多多地方,在漫长的年年岁岁、春夏秋冬里……她就是这样艰难无畏的独自跋涉,独自前行……”,没有人知道她究竟孤独的经历了多少,电影短短的108分钟同样无法完整展现,时间的局限性是电影的遗憾,同时这又是许许多多“支老师们”的伟大。一部感人至深的好片要静心品读。

篇4:《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观后感

我是乡下长大的,我的父母都是乡村教师,来看这个片子后感觉心里挺不舒服的。中国有很多很多村校好老师,却因为缺好的编剧和导演没办法把故事说出来。

1、细节处理不够真实。一处是河边狗一下在对面,一下在这一面。还有一处是小马过河,我是村里长大的,我们村里孩子没有过不了河的。更何况有大石头。支老师落水,水很浅,只要站起来就可以了。学生都在救老师,老师却躺着不动。八十年代的城里人再脆弱也不至于掉浅水里站不起来。狗是游泳好手,不会淹死。村里孩子不会说自己村的医生是赤脚医生。这个概念我们乡下孩子不懂,我们和尊重老师一样尊重医生。

种的树,太密了,长不大的。

罗如意妈妈一个农村大妈,纹眉很精致。

2、刻意煽情。很多地方没有尊重观众的感情脉络,逐步铺垫。支老师离开,就靠女同学的一次咆哮流泪,就让大山觉悟了。浪费了一个非常好的煽情点。

说下我童年的几个片段吧。

我表哥是在山顶教书的老师,只有三个年级,大概二十个不到的学生,春天笋会从教室里长出来,冬天孩子手上都是冻疮。学校没有自来水,水要靠老师自己挑。学生觉得我哥工作辛苦还要挑水太累,三年级的学生就每天早上起来主动帮哥哥挑水,这个传统一直延续。

山上没有完整的操场,城里人捐的足球不能踢,一踢就没了,哥哥就带着孩子们缝沙包,上课的时候就丢沙包,丢没了也不可惜。

四年级,孩子们就要去山下读书,我爸妈的学校里。山高路远,得住校。因为还小,会尿床,我妈妈每天下课时候就跑宿舍去摸床铺,把尿湿的被子悄悄拿出来晒。

村里人感谢老师,每次到了季节都会送一些自己家种的菜阿水果阿来,每次都和我爸妈说,孩子不听话,就打,我不心疼,只要肯读书,怎么打都没关系!

所以,我们小时候读书不认真,是要被打手心的,并没有觉得老师是什么体罚。

篇5:《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观后感

《一生只为一事来》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是:She Lights up the Mountain。“她点亮了这座大山”,这句翻译文艺而又准确地描述了支月英老师的奉献。 十九岁的年轻老师支月英来到泥洋小学支教。可村里顽劣的孩子大山得知这个消息后却表示,即使来了新的老师,也会像之前的陈老师一样受不了山里的条件,哭着下山的。

可是最终支老师就像泥洋的青竹一样,在大山里扎了根。 董支书带着支老师参观教室的时候,大山轻蔑地说“怎么样?是不是和你想的不一样?”然后又向往地说“城里的学校有单双杠,学校里还有树呢!”董支书便自豪地说“我们这也有树,我们这也有花,满山的野花,好看着呢!”

董支书对于泥洋小学的坚定的热爱和自信,看了令人心生感动,无比动容。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教育、对学校充满自信,相信教育和知识的力量是伟大的。 支老师在回宿舍的路上,停下来抬头看了一眼夜空。镜头在天空停住了两秒钟。可这短短的两秒钟,却能给我的内心带来震撼。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干净纯粹的星空,黑夜黑得纯粹,夜星亮得放肆。

支老师也笑着说“这儿的星星可真漂亮。”在这样美的环境中,连虫儿都不敢大声叫。不由得让人联想,大山里的山是绿的,水是甜的,小孩子是美的。简朴的环境造就质朴的人,但正是因为小孩子的内心质朴纯粹才更需要知识的存在。大山里的'交通与信息沟通都不如山外发达,许多人甚至几十年都没走出过大山,他们的眼中只有连绵不绝的山和需要解决的温饱,认为山里的男孩子能挣钱就行了,女孩子会干活能嫁个好人家就行了,读书的事情不重要。 在那个年代,支月英的存在就像是一个在前方封闭的山洞中奋力开挖的人。在她之前或许有很多人举起锄头砸向闭合的前方,但是他们都没有坚持下来。 有一名叫如意的学生读书很认真,她很热爱读书。在有一天如意缺课没来学校时,支老师在大山的带领下去到了如意家。去如意家的路十分难行,从傍晚走到天黑还没走到。大山说,山上的人都慢慢下迁了,但是如意的母亲生病了,没有搬迁。可是如意每天还是第一个到达班级的同学。因为如意热爱读书,就像董支书所说“若是心里存了条下山的道,那就什么都挡不住她下山的路。” 大山一直不信任支老师,认为她教不了多久,不仅处处与她作对,还在她的饭菜里放巴豆,把她最喜欢的红色笔记本扔进厕所,在她的窗外放稻草人吓唬她。直到支老师在如意与大山的陪同下,翻山越岭地走了17家,一家一家地劝说那些家长,让他们把孩子送去学校上学,大山才对支老师的印象有所改观。在回来的路上,如意的脊梁挺得比以前更直了,连辫子也甩成了一首歌。大山心中对于这位新老师的偏见少了,多了一份敬意。 支老师离开时,她站在随风飘荡的狗尾巴草中,回头留恋地看着,这时,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在喊“支老师”。原来是那个牵着牛的小孩子,他来告诉支老师,他的爸爸同意支老师的话,打算让他过年之后就去学校读书,他给支老师保证,他会认真读书。

小小的孩子,用劲全力地喊出来这些话,大山里的风儿和野草野花也会感动落泪。支老师之前翻山越岭地走访,秉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去确保尽可能多的孩子能够得到教育,虽然当时只有两家含糊其辞地说会让孩子去读书,但在之后肯定会有更多的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就是支教的任务之一。大山深处的许多孩子,因为家里贫穷无法读书,但也有一些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书。或许只是让孩子去学校认识几个字,这就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负起责任,劝说家长让孩子接受教育。支老师的劝说改变了大山里的一些家长对于读书的偏见。 后来,那个喊着“大山报仇,十年不晚”的孩子考了全乡第五,走过小河大喊“快乐”的如意考了全乡第三,但是如意因为母亲生病的缘故没能去读初中。支老师陪着如意在山坳里坐了一宿。那晚的月亮特别亮,亮得没人舍得哭。 大山大学毕业后回去看望支老师,这个时候的支老师已经变成与泥洋人民无二的一位教师了。她已经变成泥洋的毛竹,深深地扎根在了泥洋。那片留给毕业生的山坡已经栽满了树,那个最顽劣的孩子董大山已经走出了大山,那个曾经的“大姐姐”已经变成了泥洋小学的老教师。

她点亮了这座大山。支老师不仅改变了江西边远山区里的人们对于教育的态度,她也用一颗热忱的心和坚定的信念,软化了一个顽劣孩子的心,使他能够走出大山,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支老师说“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了希望。”她说,“再黑的夜,只要我们抬头就有月亮。”

一生只为一事来,教师只为教育来。

篇6: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近日,以奉新县乡村优秀教师支月英为原型拍摄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在南昌举行首映礼。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曹伴好出席并讲话。

曹伴好在讲话中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影片出品单位、全体主创人员及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祝贺!他指出,支月英老师近40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为点亮大山里孩子的希望,恪守初心、执着坚守、无私奉献,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称号。

支老师的事迹感动着全国人民,以她为原型拍摄的电影一定会成为“以电影形式讲述师德好故事”的成功典范。

曹伴好希望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充分认识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的重要教育意义,将其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堂生动的“电影党课”,纳入高雅艺术进校园、庆祝第35个教师节和“开学第一课”的活动内容,认真组织好观影工作,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和党员干部向身边典型学习,弘扬高尚师德和优秀品质。

曹伴好同时指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将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曹伴好希望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支持教育、关心教师,欢迎更多的新闻媒体和传媒公司开展教师题材作品立项,推出一批让人喜闻乐见、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发掘江西师德典型、讲好江西师德故事、形成强大的正能量。

首映礼上,导演张亚海和演员穆婷婷、徐梓涵等一起,与大家分享了影片拍摄过程中的故事和感受。

据了解,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宜春市委宣传部,奉新县委县政府等单位联合拍摄,是我省第一部以教师为原型创作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支月英老师坚守大山40年,为乡村教育奉献一生的感人故事。该片于10月在奉新县开机、11月在南昌杀青,并将于本月9日在全国上映。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看体会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第35个教师节,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先进师德典型的教育示范作用,9月4日中午,教育部直属机关组织近500名党员干部,在机关礼堂观看了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全程观看影片。

这部影片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拍摄,讲述了曾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央视“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称号的乡村教师支月英的真实故事。支月英在偏远山村的讲台旁坚守39年,从“支姐姐”变成了“支妈妈”,从“支妈妈”变成“支奶奶”,为大山深处的孩子带去充满希望的童年。

细腻的场景刻画、真挚的师生情感打动了观影的每一位党员干部。大家纷纷表示这部电影堪称中国版的《乡村女教师》,为支月英坚守大山,放弃优越生活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不少人留下热泪。

做一棵大树,守望一片远山,时至今日,支月英还在以最朴素的信念坚守着教育初心与大山的希望。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内容,本次观影活动让教育部机关党员干部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大家表示,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向先进模范学习,主动对标对表,切实查找问题、短板和不足,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担教育使命,学榜样前行,用实际行动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篇7: 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3月13日下午,我校全体老师聆听了最美教师李老师的感人报告,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的江西农村最美乡村教师代表支月英的视频。

听了李老师感人的故事让我明白什么是平凡中的不平凡,不忘初心坚持自我,她尽她自己的能力资助班里的贫困生、留守学生,她用她的爱心和耐心帮助学困生,她把每个学生都视如己出,管他们吃,还给他们买衣服,她不让班里的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不但都喜欢学习还非常团结积极向上。李老师把她的美好青春献给了她所热爱的人民教育事业。是我们成长的榜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她最好的写照,她身体不好经常晕倒,但她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她为工作忘记自我,心系着山里的娃。她是甘露、是清泉,她用自己的信仰征服了所有人,她可敬可佩。她用她的汗水灌溉出了教育之花,在一条平凡的路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就深刻诠释了执着和奉献。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她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的选择了远离故乡到海拔近千米的泥洋小学,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多少老师来了又走,但她却用36年的坚把人民教师这四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她在平凡的岗位但她却一点也不平凡。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最美教师李金荣和最美乡村教师代表支月英的感人事迹,让我们知道教师这个职业,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如盏盏明灯,点亮千家万户。这些榜样人物也激励着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把榜样力量化作精神动力,付诸工作实践,作出自身努力,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篇8: 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只要心中藏着一条下山的道,就谁都挡不住他。

好的电影总会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震撼,给人非同一般启发。让人久久不能忘记,他会深入人心来回飘荡。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真实。生活就是这样子的,或者说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的。朴实而平淡的场景,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竟然想起了自己的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我找到了他们的影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一直觉得,老师应该是个有情怀的职业,他离不开道义也离不开爱的传递。从小到大都知道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莫大的作用。看完这部电影后,支月英老师的身影一直未能在我脑海中散去。她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来到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乡村女教师。默默地教书,一代接一代,也热爱自己的学生和事业,为此奉献一生到底。她真的是《一生只为一事来》。她在一个看不到光明到处都是问题学生的乡村小学支教,从一开始的她就选择用真心真诚面对孩子,对待他们的错误,她选择感化,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无疑,孩子们是幸运的,碰到这样慈母般的老师。

巩汉林老师演的董支书为人朴实、善良、乐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大山里的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可是由于深山的条件实在太差、太苦,苦于现状却无力改变是他的真实写照,但是支月英老师的出现带给了他希望,他成为支月英老师教学理念的坚定支持者。说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一个老套的问题,关于奉献于收获。有的人总是奉献多,不在乎个人收获。我们爸妈那辈人就是这样。即使他们没有高楼,没有豪华的珠宝,但他们却过得很满足。有的人在追求收获,现在的很多人都这样。这也许是一种进步吧?不好说。

电影情节感人至深,回首我们当年上学那些快乐的时光,也许我们是问题小孩,也许我们并不完美,也许我们成绩很烂,功课差劲,但是,只要我们愿意相信,坚持热爱,一直等待,就会有希望出现。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枕,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平凡的一生,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平凡,在如今喧嚣繁华、纸醉金迷的环境里,让我们更加懂得去珍惜。在我们还年轻的时间里,学会爱,爱生活,爱身边的人,不要在生活的最后一个画面里留下一片空白。

我选择一个特别的日子来看这部电影,因为今天是新中国第35个教师节,祝天下老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你们辛苦了!

篇9: 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为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在我国教师节来临之际,9月9日下午,九江小学组织全体老师到影院集中观影《一生只为一事来》。

影片《一生只为一事来》以我省“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女教师支月英为原型创作拍摄。支月英在偏远山村的讲台旁坚守39年,从“支姐姐”变成了“支妈妈”,从“支妈妈”变成“支奶奶”,为大山深处的孩子带去充满希望的童年。

为庆祝我国教师节,九江小学印发了《关于做好庆祝20xx年教师节的活动方案》,将观影《一生只为一事来》等教师题材影片纳入庆祝系列活动中进行师德教育,作为主题教育的一堂生动的“电影党课”。

此生为师,终生无悔。这次观影活动,对这次全体观影人员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升华。大家表示,要牢牢把握“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向先进模范学习,主动对标对表,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用实际行动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篇10: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观后感

这种真情实感的教育题材电影真的应该大力推广,为支老师的坚守深深感动中,看了支老师本人的事迹更是感动。电影的画面很美,孩子们的演出也很赞,我相信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次深深的教育。我打算带儿子女儿再来看一遍,影院推广太弱了有点可惜,教师节到了,应该多多推广这么好这么正能量的故事!看很多影评说了技术漏洞什么的,但我更关注故事本身,很感人,希望能有更多真实的好故事被拍成作品呈现出来,让大众都能关注到!社会需要正能量。为导演和所有演员点赞!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三):她点亮了这座大山

《一生只为一事来》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是:She Lights up the Mountain。“她点亮了这座大山”,这句翻译文艺而又准确地描述了支月英老师的奉献。 十九岁的年轻老师支月英来到泥洋小学支教。可村里顽劣的孩子大山得知这个消息后却表示,即使来了新的老师,也会像之前的陈老师一样受不了山里的条件,哭着下山的。

可是最终支老师就像泥洋的青竹一样,在大山里扎了根。 董支书带着支老师参观教室的时候,大山轻蔑地说“怎么样?是不是和你想的不一样?”然后又向往地说“城里的学校有单双杠,学校里还有树呢!”董支书便自豪地说“我们这也有树,我们这也有花,满山的野花,好看着呢!”

董支书对于泥洋小学的坚定的热爱和自信,看了令人心生感动,无比动容。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教育、对学校充满自信,相信教育和知识的力量是伟大的。 支老师在回宿舍的路上,停下来抬头看了一眼夜空。镜头在天空停住了两秒钟。可这短短的两秒钟,却能给我的内心带来震撼。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干净纯粹的星空,黑夜黑得纯粹,夜星亮得放肆。

支老师也笑着说“这儿的星星可真漂亮。”在这样美的环境中,连虫儿都不敢大声叫。不由得让人联想,大山里的山是绿的,水是甜的,小孩子是美的。简朴的环境造就质朴的人,但正是因为小孩子的内心质朴纯粹才更需要知识的存在。大山里的交通与信息沟通都不如山外发达,许多人甚至几十年都没走出过大山,他们的眼中只有连绵不绝的山和需要解决的温饱,认为山里的男孩子能挣钱就行了,女孩子会干活能嫁个好人家就行了,读书的事情不重要。 在那个年代,支月英的存在就像是一个在前方封闭的山洞中奋力开挖的人。在她之前或许有很多人举起锄头砸向闭合的前方,但是他们都没有坚持下来。 有一名叫如意的学生读书很认真,她很热爱读书。在有一天如意缺课没来学校时,支老师在大山的带领下去到了如意家。去如意家的路十分难行,从傍晚走到天黑还没走到。大山说,山上的人都慢慢下迁了,但是如意的母亲生病了,没有搬迁。可是如意每天还是第一个到达班级的同学。因为如意热爱读书,就像董支书所说“若是心里存了条下山的道,那就什么都挡不住她下山的路。” 大山一直不信任支老师,认为她教不了多久,不仅处处与她作对,还在她的饭菜里放巴豆,把她最喜欢的红色笔记本扔进厕所,在她的窗外放稻草人吓唬她。直到支老师在如意与大山的陪同下,翻山越岭地走了17家,一家一家地劝说那些家长,让他们把孩子送去学校上学,大山才对支老师的印象有所改观。在回来的路上,如意的脊梁挺得比以前更直了,连辫子也甩成了一首歌。大山心中对于这位新老师的偏见少了,多了一份敬意。 支老师离开时,她站在随风飘荡的狗尾巴草中,回头留恋地看着,这时,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在喊“支老师”。原来是那个牵着牛的小孩子,他来告诉支老师,他的爸爸同意支老师的话,打算让他过年之后就去学校读书,他给支老师保证,他会认真读书。

小小的孩子,用劲全力地喊出来这些话,大山里的风儿和野草野花也会感动落泪。支老师之前翻山越岭地走访,秉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去确保尽可能多的孩子能够得到教育,虽然当时只有两家含糊其辞地说会让孩子去读书,但在之后肯定会有更多的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就是支教的任务之一。大山深处的许多孩子,因为家里贫穷无法读书,但也有一些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书。或许只是让孩子去学校认识几个字,这就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负起责任,劝说家长让孩子接受教育。支老师的劝说改变了大山里的一些家长对于读书的偏见。 后来,那个喊着“大山报仇,十年不晚”的孩子考了全乡第五,走过小河大喊“快乐”的如意考了全乡第三,但是如意因为母亲生病的缘故没能去读初中。支老师陪着如意在山坳里坐了一宿。那晚的月亮特别亮,亮得没人舍得哭。 大山大学毕业后回去看望支老师,这个时候的支老师已经变成与泥洋人民无二的一位教师了。她已经变成泥洋的毛竹,深深地扎根在了泥洋。那片留给毕业生的山坡已经栽满了树,那个最顽劣的孩子董大山已经走出了大山,那个曾经的“大姐姐”已经变成了泥洋小学的老教师。

她点亮了这座大山。支老师不仅改变了江西边远山区里的人们对于教育的态度,她也用一颗热忱的心和坚定的信念,软化了一个顽劣孩子的心,使他能够走出大山,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支老师说“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了希望。”她说,“再黑的夜,只要我们抬头就有月亮。”

一生只为一事来,教师只为教育来。

篇11:《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一生只为一事来》里的那条山路,仿佛是一个象征。

每个人的遇见、选择和故事,都像是一条洞开岁月的路。“路”的意象,本身就带有一种时空穿越感。

于泥洋村而言,一条路在脚下,沟通着山里和山外;一条路在心里,连接着历史与未来。于支月英而言,还有什么样的人生大事胜于这样一条“心路”?还有什么样的使命担当胜于千家万户的孩子的命运?

教育的庄严和神圣,可能在时过境迁的岁月回眸中更能凸显。面对生命中不可想象的生命蝶变和人生可能,教育的意义才在“温故”之后而“知新”。当电影将闭塞、贫穷、破败、简陋的种种情境与细节一层层展开的时候,我的泪水不止一次盈满眼眶。――为群山阻隔的泥洋村,更为自己的当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小学条件会略胜泥洋村。不过,一年级教室里确实也是在泥砖砌起的土墩上搭起一块块乌黑的旧木板,据说那曾是拦猪的木板。

那地方叫云湾。校舍是当年贫下中农没收了那些大户家留下的祖宗家业。营构有制,冬暖夏凉。其外,白墙黑瓦,青树相拥。其内则回廊转曲,天井四合。特别是,学校有一个很大的礼堂,地上铺了小小的青砖,那是我们全校集会的地方。

当年我还有一篇题为《我为四化刻苦学习》的四年级作文以墨笔抄了,贴在礼堂的那个宣传栏里。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八十多岁的母亲依然还清晰地记得此事。

学校之于村庄,就是一束文化的亮光。童年里,我们曾在校园里流连。黄昏的时候,老师们在球场上打球,长发飘飘的年轻女老师蹲在冬天的花坛边洗头发,那种淡雅的芬芳仿佛还飘浮在空气里。至今我还记得校长汤楚健先生穿着灰色棉袄站在廊下敲钟的样子,记得钟声的急促和同学们跑进教室的气喘吁吁;我还记得李茹曼老师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给我们讲汉语拼音,她写在黑板上的字真漂亮。我还记得杨广雄老师教我们图画,他在黑板上画一个孩子坐在木盆里,并取名为《沐浴》,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知道洗澡的文雅说法叫“沐浴”,还有帅气的屈正乐老师讲水笼头放水或注水之类的数学应用题……

几十年过去,村小的老师们已是久违不遇。坐在电影院的那一刻,关于他们的记忆却全都苏醒了。他们,就是我走出故乡的那条“路”,那条开满了野花的“路”。

即使是今天依然在故乡谋食的同龄人,他们日后的生活里或许也遇到了种种自私与贪婪、愚昧和暴躁、怨愤及其脏污,有无数冷漠的灰色曾给过他们人生的奚落,然而,在学校的那些年,在大樟树下的那些日子,在铃声敲响的午后,他们都曾和我一起看见过文字里的光亮,看见过最纯的笑容。在昔日少年的柔软内心,曾种下过美与善的种子。那里有人间最浩荡的丰沛,最温暖的干净。他们至少都曾被开示过。

篇12:《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有些人,不是因为希望得到什么而去坚持,而是因为爱,才不放弃。”

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已经结束,我的心中却不能平静,这句话一直萦绕在心头,无法散去。

影片开头偏黑白的色调一下子把我拉入了那个年代。我看见一位与我年龄相当的女孩儿,抛弃过往的舒适和未来的光明,固执地走上通往深山的“路”。看到她历经冷漠和排斥后暗淡的面容,看着她离去后又不舍初心地猛然回首……

就是因为心中有这条“路”,所以不管离开多少次,都能回来。

xx世纪的中国,教育的落后让人难以想象,如果不是一位又一位“支教老师”出现,我们又如何能发展到现如今这样的盛景!

在剧中,曾经的顽皮少年变成成功商人后,为了效益计划铲除障碍,而在得知这个“障碍”就是教化他长大的小学后,他先是劝说自己的老师离开。被狠狠拒绝后经过很久的自我说服,他终于不顾反对地帮助了这个栽种希望的地方,不仅没有拆除它,还筹集资金重建小学,让它为更多穷苦孩子带来希望。

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到当今社会的矛盾所在。迅速发展的经济让一部分人富足起来,而他们不会想到,我们的国家中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人在为一间教室,一本书发愁。这时,像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一样,自愿下乡的有志教师,和奉献公益的成功商人一波一波不断涌出,正是有了他们的贡献,国家才因少年的强大而日渐繁荣!

《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已经结束,可生活还在继续。其实,每一位能够担得起“人民教师”称谓的老师,都值得被铭记一生!

影片已足够感人,可这竟然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难以想到,就真的有这么一个人,为了自己心中的“教育振兴事业”,甘愿去山村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简短影评以及观后感精选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高中生

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优秀观后感心得感想

看《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心得感想

当幸福来敲门励志电影观后感

当幸福来敲门电影观后感作文650字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观后感作文

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500字精选

电影里感人的话语

今生我来只为与您同行散文

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感人观后感(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感人观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