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夏流的吃瓜群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人生七年UPSERIES》观后感,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人生七年UPSERIES》观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 目录
篇1:《人生七年UPSERIES》观后感
《人生七年UPSERIES》观后感
过去的一周,一直到2月22日晚,断断续续地,我和孩子爹一起看完了纪录片《人生七年 UP SERIES》。
看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为了教育孩子而做的。孩子没有什么兴趣,我俩却很高兴地看了。
这部纪录片,从14个孩子的7岁时拍起,每七年一次。目前为止,已经拍到了他们也就是56岁。时间跨度大,人生轨迹清楚。本来导演的初衷,是想了解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可是,看这部片子,我们却看到了不同的人生:人生是由多元因素造就的,家庭背景、社会阶层、性格、追求、目标的设定、自我调适与改变、婚姻等等因素,都是造成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成分,他们的幸福与满足,他们的困惑与挣扎,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的。
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1、社会阶层并不是完全不可逾越的,但是要有很大的跨度,却是不大可能的:
下层可以上到中产,但很难到达上层;中产可以到上层,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沦到下层;但上层终究还是上层。
Nick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农场主的儿子成为了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下层的SUE从小就希望改变,通过努力,跻身中产;中产的NEIL却因为一个不算成熟的选择,从此生活无着落,一生相对境遇不好,等等。
上层社会的人,志向高远,见识广博,从小他们就接触不一样的教育,所以凤凰终归是凤凰。当然,除非他们不努力,可能会沦落到中产的行列。但是,一般来说,越是上层社会,他们对子女的管束越严格,孩子们也学习更加努力和刻苦,他们认为他们肩负着改变社会的责任,所以更加认真、执着。现在看来,我们应该多关注这类人的生活,他们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对我们更有意义。
2、人们也许从来都想象不到,父母、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终生影响。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各类孩子不同时候的不同眼神: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被放在带有慈善性质的寄宿学校里,一生都带着无助,这种无助一直影响着他们;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被送到国外,无论条件多么优越,她感觉到被抛弃,不开心;有的孩子因为小时候跟父母没有很多的交流,对那段感情相对陌生。
相比较而言,在家庭和睦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得到父母的陪伴更多,在人生中更从容、自信。
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与孩子的沟通是多么重要,这些影响孩子的性格,也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
3、步入婚姻的早晚,相对决定他们的人生成功与否,也决定他们的生活品质。
这个在影片中特别明显。来自下层社会的'三个女孩,其中的两个,19岁就结婚了,她们的此后的生活,就是生育子女、经营家庭、离婚、再婚、更早的有身体疾病等,另一个,因为希望先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其后再考虑感情的事情,她的生活就好很多,虽然她也经历了后来的离婚、再婚,但是一切还是相对完满,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生活。因为她更加清楚,过早地涉入婚姻,可能给自己带来羁绊,所以她作出了不同于同伴的选择。
4、人生中的重要决定一定得慎之又慎。
NEIL自小是多么自信、可爱的小孩,可是当他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决定退学并重新考,这个决定对于他来说可能是人生最失败的决定。他后来没有考上,父母也很不理解他的决定,他从此多年流浪在外。虽然很多年之后,他做上了志愿者性质的议员,但是他一生的贫困、潦倒,都跟那次不算谨慎的决定有关。试想,如果他读完了那个普通的大学,那么他的一生一定不同:虽然也可能很普通,但是起码是安宁的,会有家庭,有孩子,有稳定的收入,可惜他却流离失所,度过了暗无天日的多少日子。
5、家庭的稳定,是人们成功的重要保障。
片中的大部分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他们的家庭好像更加稳定、美满,离婚的相对较少,他们的事业发展也相对更加顺利。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他们的婚姻是在他们年龄更大的时候进行的,所以相对理性,也更加稳固。他们与伴侣一起更和谐,事业也更有成就。
6、在片中,我看到了英国的发达。
他们的下层人的生活,可能是我们国内很多中产的生活;他们的中产,也就是我们的上层了。物质的富足,环境的优美,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是我们国内很多人不能企及的。记得每次回国,初到的第一天,你会感觉到处都是灰灰的,那居民楼,感觉就像是贫民窟,当然一两天就都能适应了。有时候,朋友们对生活的那种满意,让我有种井底之蛙的感觉。说实话,人家的社会还是太发达了。我们需要多少年才能赶上。
7、片子给我们展示了活生生的人生成长轨迹,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突然害怕人生的衰老与死亡。
因为片子是连续的,你突然能看到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人神似,但形已经不太似。你觉得,任何人都会衰老,上层、中产、下层,谁都不例外。人生是那么短暂,你要面对亲人的离去,你得面对慢慢的身体老化,体型的变化,容颜的巨大变化,对生活的承受力,等等。这会儿,才会真正感觉,人的衰老就在眼前,还有死亡。惧怕的感觉,悲哀的感觉。
如果可能,我打算再次看看这部纪录片,从头到尾。
篇2:人生七年观后感
看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为了教育孩子而做的。孩子没有什么兴趣,我俩却很高兴地看了。
这部纪录片,从14个孩子的7岁时拍起,每七年一次。目前为止,已经拍到了他们20也就是56岁。时间跨度大,人生轨迹清楚。本来导演的初衷,是想了解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可是,看这部片子,我们却看到了不同的人生:人生是由多元因素造就的,家庭背景、社会阶层、性格、追求、目标的设定、自我调适与改变、婚姻等等因素,都是造成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成分,他们的幸福与满足,他们的困惑与挣扎,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的。
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1、社会阶层并不是完全不可逾越的,但是要有很大的跨度,却是不大可能的:下层可以上到中产,但很难到达上层;中产可以到上层,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沦到下层;但上层终究还是上层。
Nick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农场主的儿子成为了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下层的SUE从小就希望改变,通过努力,跻身中产;中产的NEIL却因为一个不算成熟的选择,从此生活无着落,一生相对境遇不好,等等。
上层社会的人,志向高远,见识广博,从小他们就接触不一样的教育,所以凤凰终归是凤凰。当然,除非他们不努力,可能会沦落到中产的行列。但是,一般来说,越是上层社会,他们对子女的管束越严格,孩子们也学习更加努力和刻苦,他们认为他们肩负着改变社会的责任,所以更加认真、执着。现在看来,我们应该多关注这类人的生活,他们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对我们更有意义。
2、人们也许从来都想象不到,父母、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终生影响。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各类孩子不同时候的不同眼神: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被放在带有慈善性质的寄宿学校里,一生都带着无助,这种无助一直影响着他们;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被送到国外,无论条件多么优越,她感觉到被抛弃,不开心;有的孩子因为小时候跟父母没有很多的交流,对那段感情相对陌生。
相比较而言,在家庭和睦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得到父母的陪伴更多,在人生中更从容、自信。
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与孩子的沟通是多么重要,这些影响孩子的性格,也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
3、步入婚姻的早晚,相对决定他们的人生成功与否,也决定他们的生活品质。
这个在影片中特别明显。来自下层社会的三个女孩,其中的两个,19岁就结婚了,她们的此后的生活,就是生育子女、经营家庭、离婚、再婚、更早的有身体疾病等,另一个,因为希望先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其后再考虑感情的事情,她的生活就好很多,虽然她也经历了后来的离婚、再婚,但是一切还是相对完满,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生活。因为她更加清楚,过早地涉入婚姻,可能给自己带来羁绊,所以她作出了不同于同伴的选择。
4、人生中的重要决定一定得慎之又慎。
NEIL自小是多么自信、可爱的小孩,可是当他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决定退学并重新考,这个决定对于他来说可能是人生最失败的决定。他后来没有考上,父母也很不理解他的决定,他从此多年流浪在外。虽然很多年之后,他做上了志愿者性质的议员,但是他一生的贫困、潦倒,都跟那次不算谨慎的决定有关。试想,如果他读完了那个普通的大学,那么他的一生一定不同:虽然也可能很普通,但是起码是安宁的,会有家庭,有孩子,有稳定的收入,可惜他却流离失所,度过了暗无天日的多少日子。
5、家庭的稳定,是人们成功的重要保障。
片中的大部分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他们的家庭好像更加稳定、美满,离婚的相对较少,他们的事业发展也相对更加顺利。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他们的婚姻是在他们年龄更大的时候进行的,所以相对理性,也更加稳固。他们与伴侣一起更和谐,事业也更有成就。
6、在片中,我看到了英国的发达。
他们的下层人的生活,可能是我们国内很多中产的生活;他们的中产,也就是我们的上层了。物质的富足,环境的优美,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是我们国内很多人不能企及的。记得每次回国,初到的第一天,你会感觉到处都是灰灰的,那居民楼,感觉就像是贫民窟,当然一两天就都能适应了。有时候,朋友们对生活的那种满意,让我有种井底之蛙的感觉。说实话,人家的社会还是太发达了。我们需要多少年才能赶上。
7、片子给我们展示了活生生的人生成长轨迹,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突然害怕人生的衰老与死亡。
因为片子是连续的,你突然能看到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人神似,但形已经不太似。你觉得,任何人都会衰老,上层、中产、下层,谁都不例外。人生是那么短暂,你要面对亲人的离去,你得面对慢慢的身体老化,体型的变化,容颜的巨大变化,对生活的承受力,等等。这会儿,才会真正感觉,人的衰老就在眼前,还有死亡。惧怕的感觉,悲哀的感觉。
如果可能,我打算再次看看这部纪录片,从头到尾。
篇3:人生七年观后感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想法被证明是对的.
这是十四个孩子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安德鲁,那个在第三集出现从小就开始看报纸的那个男孩子,他对自己的未来方向很明确,初高中上什么学校,大学上什么学校,以后要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业,他心里一直有个方向。
安德鲁的事业相当不错,同事关系非常不错,安德鲁社会地位也高。当然,安德鲁的婚姻也相当不错,两人在一起28年,双方没有离过婚(相比其他很多孩子的婚姻,安德鲁是个例外),安德鲁的收入水平可以让妻子在家安心当全职太太;两个孩子也在父母的栽培下,顺利成长,并受过好的大学教育,生活也过得非常好。
篇4:《人生七年》观后感
《人生7年》BBC的神级纪录片,它以纪实访谈的情势跟踪采访了104名来自不同阶级的孩子,包括富人、中产、普通和底层,从7岁开始,每隔7年,1直到他们56岁。这些人中,有人注定成功,有人逆袭,有人平淡生活,也有人在成长中迷失了自己。不过这部片子最令我震动的是,贫富阶级巨大的观念差别。
富人之所以延续富,穷人之所以很难翻身,与其说是由于钱,不如说是由于观念和眼界。7岁的时候,这类巨大的理念差异久开始显现,富人的孩子普遍有目标、知道自己未来一定会念大学,而穷人的孩子更多是斟酌自己未来做甚么样的工作,有些乃至不知大学是甚么。
14岁的时候,富人家的孩子都上了自己预计上的中学,对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计划,念法律、从政。而穷人的孩子虽然也在继续念书,但是对未来只有模糊的概念,比如幸福地活着。
21岁的时候,富人家的孩子几近都实现了自己7岁时的欲望,念牛津、剑桥,明白自己要承当更多的社会责任。而穷人家的孩子已开始工作,成为工人,对未来照旧没有甚么计划。
除目标和计划,金钱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富人的孩子普遍明白钱的重要性,知道钱是实现欲望、抵抗风险的一种工具,而穷人的孩子,大部份表示自己不在意钱,认为钱对生活而言其实不重要。
篇5:《人生七年》观后感
会看这部纪录片起初是因为知乎上有人强烈推荐,恰巧微博上也有人写了篇文章介绍这部片子。但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拍摄方式和内容,每七年一次拍摄,来记录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处在毕业之际,人生交叉口的阶段,难免有些困惑。因而不顾一切想要寻求一些东西消除我的困惑,而这部片子就是其中之一。但看完最新的《56up》后,我的困惑依然没有解除。
虽然这部片子没有什么直接的结论,但仅仅通过观察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但很长时间我不知道对这部片子写些什么。
首先是几位纪录片主人公的一些言辞一直萦绕在我耳边。“人们会误把我们当作代表,然后说他们就是这样的……”,“七年的时光,却要通过镜头前的10分钟展示,这太片面了……”。假设导演选了另外14个小孩拍了这部片子,这部片子又会变得怎么样呢?仅仅是14个人不同背景的人就能代表英国的阶级现状吗?他们的真实生活真的是镜头前所表现的那样吗?即使导演以最真实的手法来记录他们的生活,我还是不愿亲率地下定一些结论。
其次,如果不轻率地下定一些结论的话,那我只能从叙述主人公的生活入手。但纵观14位主人公从7岁到56岁的生活经历,我发现自己也很难写出什么。当然我可以写Paul和他妻子卖了房子换了辆房车环游澳洲,也可以写Bruce孟加拉国支教,但主人公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生活,生活,生活。结婚,生子,离婚,再婚,失业,换工作,亲人世,看着子女成家立业……
对这部片子的很多论述都集中在社会的阶级问题上,之前提到的微博上那篇文章就从这个角度写了很多。除了Bruce,Nick,Neil比较特殊外,其他11个孩子基本都延续了父辈的成长轨迹。当拍到《56up》时,他们的孩子也延续着他们类似的轨迹。Neil从少年起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一生比较坎坷。而Bruce和Nick家境一般,但他们通过另一种方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教育。
虽然有“阶级”的存在,但由于英国比较完善的社会制度,即使是那些工薪阶层都有着非常不错的生活。Tony是出租司机,在西班牙有一套度假房;Simon是单亲家庭出身的,他后来和妻子一起照顾一些暂时无家可归的孩子。即使是有精神疾病的Neil,靠着救济金也还过得可以,当然他也积极地做他议员的工作,还参与社区的活动。可能这也是“阶级”比较稳定的原因。
另外,我认为人的视野、格局和思维方式也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而家庭对此的影响非常大,父辈的生活、行为和思考方式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他们总是按照过的经验来指导你。不管你有意识和无意识地采纳了,都会让你走上与他们相似的人生道路。
篇6:《人生七年》观后感
在简七读财的微信订阅号看到简七君推荐的《人生七年》,这里引用微信推送的原话来开始今天的观看感受: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想法被证明是对的(至少在我三小时的观看感受得出的结论是这样子)。
这是十四个孩子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安德鲁,那个在第三集出现从小就开始看报纸的那个男孩子,他对自己的未来方向很明确,初高中上什么学校,大学上什么学校,以后要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业,他心里一直有个方向。
安德鲁的事业相当不错,同事关系非常不错,安德鲁社会地位也高。当然,安德鲁的婚姻也相当不错,两人在一起28年,双方没有离过婚(相比其他很多孩子的婚姻,安德鲁是个例外),安德鲁的收入水平可以让妻子在家安心当全职太太;两个孩子也在父母的栽培下,顺利成长,并受过好的大学教育,生活也过得非常好。
“父母在走的时候如果没有留下什么东西给你,而给你良好的教育,教育可以让你终身受用。”安德鲁在纪录片中这样说道(大意如此),“社会阶层难以改变,社会向来如此”安德鲁如此说道。这就更加印证了导演之前的初衷:英国的社会阶级是难以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受过良好教育,但眼光有时候确实不应该只局限于我们眼前,当我们有了儿子女儿,有了孙子孙女,他/她们的幸福未来,又该靠谁来争取和把握。我想我们可以在现在就开始努力,努力规划自己的人生,努力奋斗,为自己、为家人同时也为后代而努力拼搏!
篇7:《人生七年》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能够观看的完整电影系列仅有英国版,也是最早的母版。其他的如日本、德国、美国、瑞典版本的线上资源均不齐全。对我来说,《人生七年》是对我影响力最大的成长类纪录片(迄今为止)。
《人生七年》是英国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拍摄的系列纪录片,是影响半个世纪之久的开箱之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导演每隔七年采访记录一次片中人物的经历和变化。采访对象来自英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家庭;分别记录了他们7岁、14岁、21岁、28岁、42岁、49岁、56岁的生命轨迹。
影片从1963年伊始,时间跨度达50余年。《63up》即将上线。艾普特是拍摄了《纳尼亚传奇》的知名导演。他拍摄人生七年时,年仅20出头。如今已是80多岁的艾普特已经是享誉世界的英文导演。从一九六三年开始,他分别记录了14个孩子从童年到老年的成长经历。我可以在数小时内直观的感受到他们的生命轨迹和情感状态。影片看完后,我脑袋里充斥着两个字――震撼!
直击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冲击。
关于纪录片的内容我不再赘述。截止,人生七年系列电影已出完成八集拍摄,结构庞大,人物众多。关于人物的细节和情节走向,我记的并不清晰,这里我只谈谈这部片子对我的冲击。
第一:环境影响人的成长,并非是后天造成的。而从先天就已经开始父母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下一代。父母对改造环境的态度和改造环境后的变化,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毕生的。如果:我从富人的.家庭长大,成年的工作环境和情况状况不会太差;我从穷人家庭长大,即使我付出的努力几倍于我的同龄人,成年以后的境况也不会太好。(相较于精英阶层)
第二: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他的父母直接相关。自信开朗,健康活泼,优柔寡断,文弱内惧,我们都可以从我们的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其次,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间接影响人的性格。
我接受的教育、社区环境、成长中遇到的人、选择的职业与工作……也会间接影响我们的性格和与之对生活的态度。
第三:拥有长远目标的人更容易成就大的事业。在童年时期,有清晰职业追求的人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如同年的职业追求是医生、教师、律师等,我们长大后多数会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童年时有长期爱好和大理想的人,他们的职业追求更高、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但前提是真正热爱和长期喜欢的事物,且要有坚韧和积极乐观的性格。
所以,知道自己喜欢和真正想要的东西、有清晰的蓝图是十分重要的。这部纪录片还告诉我一件事:成年并不意味着成熟,成长是一生的修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面对生老病死和时代环境的变化,我们随时都要准备学习。在心智和智力进入成年以后,我们仍然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学习,更新。不断完善自我,才会具备成熟的人格。
且活着并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活着!
篇8:《人生七年》观后感推荐
看书累了,我喜欢看看记录片,那是另一种读书。
昨天看了纪录片《人生七年》,看完后感概万千。
片子是英国格拉纳电视台拍摄的,选择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14位7岁的孩子,每隔七年一拍,记录他们的想法和生活。从7岁到56岁,跨越半个多世纪,记录了他们的大半辈子。而这14个孩子的未来,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无一例外的过着优渥的生活;三个中产家庭的男孩,仅有一位进入牛津大学,其余两位仍旧中产;而那几个来自于底层社会的孩子,年老的他们无一不做着普通的底层劳动,甚至与失业相伴。
这本来是一个揭示英国阶级流动固化的纪录片,然而放在如今的中国何尝不适合?有人做过一个调查,清华北大的学生,其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比例远远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要多。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会在清华北大,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条件优渥。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结论,有人会说:你的意思是家里有钱的人才能上清华北大?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认为一个人的努力和他所能得到的资源是互补的。什么是资源?比如说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考试,每年都会有本科生期末考试的原题出现,而这些原题,本校的学生是要比外校的学生容易找到的多,这就是资源。
再举个例子,两个同样努力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也许差不多。到了暑假,有名师辅导班,一节课500,家境好的孩子眼不眨心不跳的可以掏钱补习。而家境差的呢?他或许要帮家里干活、或许要去发传单挣生活费……慢慢的、慢慢的,两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不是努力就可以弥补的。
老祖宗有句话叫“寒门出贵子”,确实现实中也是有活生生的例子的。往远一点说,有名臣宋濂之流,往近一点说,马云总算一个吧?然而中国十三亿人,宋濂马云之流有几个?为什么每出一个就会轰动一时、远近闻名?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呀,谁会巴巴地去报道哪个首富家的儿子开了什么公司(王思聪除外)?谁会去关注哪个二代出了什么成绩?因为在人的潜意识里,这都是正常的,只有那些辛辛苦苦从泥潭里爬起来并且走上人生巅峰的人,才会安慰吾等凡人的脆弱心灵。你看,寒门出贵子,我们努力了还是可以成为凤凰的。
我说“寒门难再出贵子”,还因为一个人的家境决定了这个人的眼界。在古代,交通不便,我没有见过的,就算你家境好也不一定见过,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或许你还在美术课上学习断臂维纳斯的美,人家已经站在卢浮宫自己领悟了。而片中,三个精英家庭的小孩说他们读《金融时报》、《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甚至已经有了隐隐地规划——做律师、上剑桥的三一学院。但是出生贫寒的小孩呢?他们远远没有如此眼界,他们只希望“见到爸爸”、“做个赛马骑手”。当然,理想没有贵贱,谁说想见爸爸不是孩子最纯真的愿望呢,只是阶级的远见性由此已经可见一斑了。
老一辈有一个说法:一个人的手骨肉匀称、细皮嫩肉,那么他是一个有福之人。以前觉得封建迷信,现在却觉得大有道理。为何呢?细皮嫩肉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很少干活或者不干活,那么他的家境一定不错,一个家境不错的人,只要不出大问题,将来再差能差到哪里去呢?
站得高你才能看得远,终究寒门难再出贵子。
《人生七年》观后感
篇9:人生七年观后感
“七”是个神奇的数字。在西方文化中,七普遍被视为幸运数字,因而有Lucky7的说法。通用历法中的一周亦为七天。玛丽莲·梦露1955年出演美国电影《七年之痒》,讲述了一对夫妇结婚7年后出现的感情危机。人们爱情或婚姻生活到了第七年可能会因爱情或婚姻生活的平淡规律,而感到无聊乏味,到达倦怠期,要经历一次危机考验。而人的细胞平均七年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出现一些问题,做出一些改变。大概这就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选择将7年作为一个周期的原因吧。
我看这个纪录片的原因是因为推荐者说他很欣赏那些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国外很多人穷尽一生一世只为某一项小小的事业,有的人穷其一生只为证明一个定理,有的人尽其一世只做一种寿司。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太有限。一个人唯有专注一个方向钻研,才能做出成就,这样的人生才能爆出闪光点。这部世界上最长的纪录片,七年又七年,前前后后跨越大半个世纪,不脱节地记录了一代普通英国人的大半辈子。
那么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何在?拍摄目的颇有些“三岁看七岁,七岁定终生”的意味。“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该片意在证明阶级对人的影响:“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影片中也问到了其中几个参与者对该影片的评价。苏西说,这很荒谬,她14岁的时候就不想参与了,她感觉这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她的父母硬逼着她参加。尼松说:“出于观众收视需求,还有时间限制等等的局限性,以至于节目做不到完全属实。我想说这样,想说那样,结果电影拍的都是我的蠢事,从七天看七年简直就像圣经故事一样精简,过程充满紧张刺激,结果他们呈现的是短短的生活片段,搞得像是我的生活仅此而已。”当然也的确有人中途退出,因为观众的误解对彼得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干扰。当然彼得后来又回来了,他说他要为他的新歌做宣传哈哈。诚然,跟拍几天来透射七年本身就有些局限,更何况还要制作出影片,那样每个人在荧幕上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0~20分钟,作为观众能了解到的则更少。再加上处于收视率的考虑播放的都是些比较吸引人的东西,因而尼松说电影拍得都是他的蠢事;又或者是电影强加了导演意愿,展现的是他所想要展现给我们的观点。他们原本是取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但是也许最后才发现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具有“典型”性,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如此,这部影片的局限性就更大了。但是,科学定理尚且需要严苛的假定。对于影片,也许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环境不同,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是,又或者不是。但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生,这便足够了。
有网友说大半年后再次回头看这部影片,又重新有了自己的思考。回首自己曾经写下的文章,觉得肤浅可笑。可能我亦是如此,不过此刻确实想要留下点什么。
当谈及补助金救济这个话题时,56岁的杰基回答:“补助金缩减了,要求我去体检,回来之后,告诉我,我很健康,可以工作,让我很惊讶。无法用双手的我,能做什么。坐不了太久,站不了太久,走不了太远。我不知道他们怎么会认为有人会雇佣我。我都没法保证,一周能工作五天。我也算是幸运的了,起码我的三个儿子都在工作……不管怎么削减救济金,还是有些健康的人设法故意从这个体制里骗钱,而且他们这么做也没事,一直能得手。如果卡梅伦首相能给我找个工作,那我就去工作。如果他办不到,你告诉他过来,给我个工作,我做!”
听到这段话时,不禁泪流满面,就这样毫无防备地戳中了泪点。我联想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和我们这一代人,另一个是关于救济金与社会福利。等车的时候,一个大姐对我说:“你看这些环卫工人,这么大年纪了,大冷天的在这里捡一天垃圾,一遍又一遍的扫落叶,一个月才1000多块。有时候明明已经打扫干净可是别人把垃圾随手一扔,被领导检查到又要扣钱。”环卫工人大多是一些50多岁的大爷大妈,他们上了年纪干不了别的什么活,只能做这些。原本就上了年纪,一天又要弯那么次腰。他们每天如此辛苦,这么做说到底又是为了什么,不过是为了孩子。一天能多赚点就多赚点,不过是为了给孩子多攒点钱。他们受够了贫穷、挨饿的苦,因此希望孩子考事业单位,当老师,做医生,能有一个铁饭碗,工资不高没事儿只要能安稳的活着就可以。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却整天窝在宿舍里,看小说追剧打游戏虚度光阴。最近听了太多这种例子,上学的时候大家一起不学习、整天玩、挂科是常事儿。可到了毕业的时候,有关系的找关系工作了,家里有钱的出国留学了,只剩下你自己一无所有,于是一事无成,回家啃老。不过,影片中展现的没有那么消极。当然,现实会很残酷。
这段话让我想到的第二点是关于救济金与社会福利。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大幅削减社会公共福利。彼时,纪录片里的参与者们正处于22~33岁,正是工作的年龄。她大幅削减教育开支,使成为一名教师变得极为困难,让那个毕业于牛津大学想要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的尼松不得不离开本土,去了美国。撒切尔夫人的太多强硬政策引起民众甚至党内的不满,最终被赶下台。然而她的继承者却依然沿行了她所推行的经济变革。也就有了影片中的补助金救济一再缩减话题。杰基说的很对,不管怎么削减救济金,还是有些健康的人设法故意从这个体制里骗钱,而且他们能一直能得手。不禁想到北欧的“从摇篮到坟墓”高福利制度。大家一定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支撑着这样强大的福利系统一直走下去。《那么慢,那么美》一书的作者罗敷回答是“强大且透明的税收制度的支撑”。“全球知名品牌宜家家具的创始人英格瓦·坎布拉德,传老头子创业时为了避开瑞典高税收,而将公司注册在了避税天堂瑞士。如今年老恋乡,落叶归根搬回瑞典居住,被瑞典人民鄙视得狗血喷头:年富力强时逃税,年老时却要来享受瑞典的高福利,唾弃之!其实老头子身家千亿,自然不在乎一点老年福利。但对于向来不崇富的瑞典人,千万富翁和一介平民的价值是一样的,大家要的是公平奉献!”“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是北欧的运作模式,极大地缩小了贫富差距,比我们更早地实现共同富裕。不得不说迈克尔·艾普特导演将地点选为英国是极好的,若在瑞典也就没有意义了。
第二幕印象深刻的是一段采访对话:
“会不会遗憾没当成骑师?”
“我愿意用我的一切换得可以当骑师的机会。但我没那么优秀。我人生最大的满足是在坎普顿和雷斯特比哥同场比赛,我人生中最骄傲的日子。”
“你放弃了。”
“我放弃了。”
“如果当不成骑师会干嘛?”
“不知道。如果我知道我当不成我就退出,我不会困扰的。”
迎难而上愈挫愈勇固然很好,可能够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及时抽身也很重要。回顾托尼的大半生,他放弃成为骑师而后做了一名出租车司机的生活未必不好。他靠出租车发家致富,最后有了带游泳池的度假屋,夫妻和睦,儿孙满堂,承欢膝下,又未尝不是人生赢家。永远记得最初的梦想,无法取得大的成就,就让它只是爱好也是不错。
其实这篇观后感我最想表达的是接下来的话题,有点后悔前面写了太多文字,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七岁时同样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来要成为律师,考入剑桥大学法学院的两个精英阶层的后代如愿以偿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原本身处社会中层的孩子的彼得和内尔同样致力于考取牛津这样的名校。最后彼得没考上,上了一所普通大学,长大后成了一名教师。而内尔却在申请牛津失利后命运一落千丈。他辍学、在建筑工地当临时工,甚至一度流离失所。根据影片中彼得的自述,究其原因是性格问题以及随后所导致的精神问题。看到这儿,我们可能会说精英们为其后代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与条件。他们的子女理应顺着他们铺就的道路前行。然而事实是后来考入剑桥大学法学院的约翰,他的父亲在他9岁那年离世,母亲被迫外出工作养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他父亲的帮助。那么他的成功源自什么?大概是榜样的力量、正确的规划能力和良好的执行能力吧。不能说哪一样更重要一些,我却想到了彼得(我记得应该是彼得,又或者是内尔),他说他的优点是坚持而缺点是缺乏执行能力。大概这就是最初同样梦想着考取世界一流名校牛津剑桥的两个孩子最终却取得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吧!我一度着迷于高效学习法、日程本、网格网点工作法,下载了许多管理时间、高效做事的APP,尝试了很多东西,而所有的一切终于在寒假开始一周后全线崩溃。刚开始还能克制自己每天学习几小时,每天有什么安排计划。不过好像只有第一天做到了,随后的日子里逐级递减,直至完全放弃。每天什么也不想干,不想学习,也玩不进去,最喜欢看小说,现在也已厌烦。已放假将近20天了,而且就要过年了,每天刷着乱七八糟的网页也不知道自己都干了什么。再好的APP、再好的日程本、再好的工作法都不如两个字:自律。为什么会缺乏执行力?因为我们不够自律,因为我们足够拖延。因为不自律,所以每天都与别人拉开差距;因为不自律,所以会犯错误。时间一点一点流淌,人与人的差异越来越大。
行文至此,已接近尾声。本文如此,纪录片亦是如此。任何纪录片终究会完,哪怕故事本身未竟。七年又七年,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们竟这样坚持下来了。但就是这样没什么原因的坚持,成就了这部跨时最长的成长纪录片。它不直接的向人们倾诉什么道理,只是直接的把社会、把个人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外国的很多东西似乎都是如此。曾看过哈佛公开课Justice,教授始终不断地追问,让你反思,在你说出自己观点的时候又继续追问,最终所有人也没能统一意见。但这恰恰就是课程的意义所在,那就是思考。我们追求的是思考的过程,而不是一定要有一个结果。这就是国际一流顶尖大学教育与国内教育的差别。类比之下,该片也是。尽管影片可能确实存在极大的局限,但是这七年又七年的追踪拍摄已经实属不易,这部跨时最长的成长纪录片确实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不断反思。我们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生。而接下来要做的,则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体会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篇10:人生七年观后感
这是一部几个小时就可以带你体验跨越人生几十载长河的伟大纪录片,8个七年,让你领略人生百态,体验生活酸甜苦辣。
60年代,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保罗·阿尔蒙德还是刚入行没多久的小伙子,他们决心拍一部反映英国人和西方人文的记录片,于是在英国各地的学校采访并最后挑选出了14名7岁小孩进行拍摄并跟踪记录他们的生活轨迹,并此后每隔七年再进行一次拍摄和记录。
到今天为止,这个记录系列从60年代的时候开始的7岁篇,已经完成了14岁篇,21岁篇,28岁篇,35岁篇,42岁篇,49岁篇和56岁篇的拍摄。
每看一个七年,就迫不及待在期待下一个他们的七年会是如何,因为这强烈的好奇心,11集一口气在周六下午看完,我也非常期待他们的下一个七年,我也发现人类的好奇心似乎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
我们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如此清晰地去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每一个人生七年,这也是这部记录篇存在的意义,它让人可以更好的的从侧面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和脚下的选择。
片中的14个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圈层:
富家三公子:John、Andrew和Charles,他们是典型的精英家庭的子弟,七岁的时候看他们的穿着和发型都是整整齐齐,非常有小绅士风范,一路私立学校,人生旅途一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高歌猛进,毫不含糊。不过其中的Charles在高考中并没有考上自己理想中的牛津,21岁之后也再也没有回归荧幕,不知道是否和考大学有关,当时观看的时候还是有点遗憾的,即使直到,现在也非常期待他可以在接下来的7年可以再次回归。
富家千金:Suzy,节目唯一的富家女,7岁的时候就过着优渥的生活,课余时间是跳芭蕾舞,学钢琴,不过14岁的时候说这个节目没有任何意义,还一度担心她后面会退场,结果很意外的是,她一集都没有落下,让我们看到更全面饱满的人生状态,还是为她点个赞吧。
伦敦东区平民三姐妹:Sue、Jackie、Lynn,普通的家庭出省,高中毕业后进入的是非常普通的职业学校,结婚都很早,成年的生活也是鸡零狗碎,她们似乎对人生没有太明确的目标,只是像很多普通人一样,被动的接受生活,过着普通平凡的生活。
来自于中产阶级家庭:Bruce,Peter,Neil,来自于老工业重镇利物浦,这其中最令人感到唏嘘的就是Neil,7岁的时候看到的他是感觉是最可爱的一个小男孩,眼睛很大眼神很明亮,超级卡哇伊,14开始就感受到了长偏了方向,也透露出对生活厌倦的情绪,然后人生一直都未进入正常轨道,人到中年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最后靠政府救济金生活,却告诉导演自己过得很好,其实还是很佩服其勇气,这样负重前行的生活还能坦然的出现在每一集的记录片中,换做是自己,真的去面对这一切吗?也许,生活是自己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要自己能接受自己选择生活的状态,每日能心安,那也没有什么不好
来自于于伦敦东区的:Tony,天生的乐观派,虽然都是小小平凡的职业,却也可以被其成为梦想,永远不会为打翻的牛奶瓶哭泣。尼克出身于约克郡的偏远农村家庭:Nick,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要打破阶级的枷锁,为读书不破!
福利院长大的,来自社会底层:Symon和Paul,他们在没有父母的庇护下长大,最大的印象就是人穷却生了很多孩子,终其大半生似乎都过得很辛苦,随着7年的递增,每次出镜,隔着屏幕都能感到他们生活的艰难气息。
说说自己的感受,看完这部唱片心中的感觉五谷杂陈,人的命运似乎从一开始是设定好的,大部分情况下,你的家庭,你的出生,你的性格,就决定了你一辈子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得部分感悟:
1、要想让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一点的人生,一定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氛围,破碎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陪伴的缺失,更多的是对其性格缺陷造成终生的影响!
2、穷人似乎从小就没有目标,他们得过且过,永远都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安排,这种生活注定不会有期待可言,所以终其一生始终挣脱不了穷人的枷锁。
3、知识改变命运,这个的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4、一个人的身材和体重和阶级有关,越穷越胖,越不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的打理,精英阶层则会更好的管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健康,皮肤和体重。
5、当自己太年轻还不懂得判断的时候,最好不要结婚,最好等到自己成熟到可以掌控生活在去选择一个对的人组建家庭。
6、婚姻的幸福似乎和知识水平貌似没有太大关系,更多是否遇到一个合适的人,和自己的情商性格关系更大。
7、给孩子留再多财产都不如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唯有知识这个东西是不能被抢到的,可以让孩子享受终生。
篇11:《人生七年》观后感
当我看到《人生七年8》的最后一幕,一个长镜头慢慢地从老Tony身上离开,那个记载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废的赌马场的新模样逐渐清晰,成为伦敦奥运会的主运动场的时候,时间的魅力聚焦在了这个小时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现在生活美满、子嗣绕膝的老头身上。我体会到,这56年的时光映照在了这14个人的身上,是多么神奇。
准确的说,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个系列片。在1963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为BBC拍摄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纪录片,他们挑选了来自伦敦的14个7岁的儿童,采用每7年跟踪拍摄的方式,通过跟踪他们的人生轨迹,来研究英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阶级凝固的问题。到,这个电影系列走过了56个年头,然而,导演达到目的了吗?
的确,好像是达到了。14个人之中,有4个人家境殷实,接受了私立学校的教育,他们的人生同样留在了上流阶层(除了其中有一个人自愿当了教师这一好像在英国不太赚钱的职业)。10个中产阶级以及穷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成功了,Nicholas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其他的9个人依然生活在底层或中产。然而他们都站在追求“幸福”的大厅里,而且他们幸福的“天花板”一样高。
John小的时候想要参政,14岁的时候他曾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极了残酷无情的独裁。然而42岁时,John没有成功参政,在成为一个律师之后,他喜欢上了园艺,脑袋半秃的他自己调侃说:“如果我20岁的时候说自己喜欢园艺,大家肯定以为我疯了。”
Neil大学辍学,21岁时他在伦敦建筑工地工作,28岁时他成为流浪汉,靠政府的经济金过活,在当时的采访中,从他不停抖动的身体和涣散的眼神中可以明显感到他的精神问题。然而后来,时间给了我们想不到的惊喜,56岁时,导演见到Neil,他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位议员,还应邀到澳大利亚发表演讲。
在21岁以后宣布离开这部纪录片的.Peter被当时的报纸抨击为“撒切尔夫人时代英国的愤怒共产青年”,然而56岁时他回来了,而是以一个崭新的身份。他成为了一个乐队的成员,而且还获得了音乐奖项,在音乐界获得了肯定。
你瞧,他们的生活也挺好的,就像一个走进迷宫的孩子,兜兜转转之后,总是能找到父母急切的拥抱。
《人生七年》就是这样一部片子,他平铺直叙,毫无矫揉造作,真实是他唯一的追求。真实在那三个女孩儿越来越发福的身材上,真实在那越来越多的秃顶上,真实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故事,每一处起承转合,伤感又温情。当我们看到他们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身材越来越走样,头发再也不像从前那么茂盛的时候,我们还会想起他们年轻时的模样。他们也曾经想改变生活,想成为演员或者政客,然而在时光面前,一切都变得圆滑。就像匠人手里的一把美工刀,把每一个人像玉一样磨得通体圆润,在时间这条湍急的河里,像一条灵活的鱼儿一样,不再跌跌撞撞。
这只是一篇普通的观后感,我希望,面对屏幕的你千万不要奢求从这得到什么。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评价别人的人生不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而且“从别人的人生里面得到有利于自己的经验”这个观点,笔者也持审慎的怀疑态度。毕竟对于文化环境、成长环境都不同的人来说,会有完全不同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它贫乏单调,但充满了生命力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这一点很重要,在笔者看来,比旁观这14个人的人生要更加重要。
篇12:《人生七年》观后感
看书累了,我喜欢看看记录片,那是另一种读书。
昨天看了纪录片《人生七年》,看完后感概万千。
片子是英国格拉纳电视台拍摄的,选择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14位7岁的孩子,每隔七年一拍,记录他们的想法和生活。从7岁到56岁,跨越半个多世纪,记录了他们的大半辈子。而这14个孩子的未来,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无一例外的过着优渥的生活;三个中产家庭的男孩,仅有一位进入牛津大学,其余两位仍旧中产;而那几个来自于底层社会的孩子,年老的他们无一不做着普通的底层劳动,甚至与失业相伴。
这本来是一个揭示英国阶级流动固化的纪录片,然而放在如今的中国何尝不适合?有人做过一个调查,清华北大的学生,其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比例远远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要多。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会在清华北大,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条件优渥。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结论,有人会说:你的意思是家里有钱的人才能上清华北大?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认为一个人的努力和他所能得到的资源是互补的。什么是资源?比如说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考试,每年都会有本科生期末考试的原题出现,而这些原题,本校的学生是要比外校的学生容易找到的多,这就是资源。
再举个例子,两个同样努力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也许差不多。到了暑假,有名师辅导班,一节课500,家境好的孩子眼不眨心不跳的可以掏钱补习。而家境差的呢?他或许要帮家里干活、或许要去发传单挣生活费……慢慢的、慢慢的,两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不是努力就可以弥补的。
老祖宗有句话叫“寒门出贵子”,确实现实中也是有活生生的例子的。往远一点说,有名臣宋濂之流,往近一点说,马云总算一个吧?然而中国十三亿人,宋濂马云之流有几个?为什么每出一个就会轰动一时、远近闻名?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呀,谁会巴巴地去报道哪个首富家的儿子开了什么公司(王思聪除外)?谁会去关注哪个二代出了什么成绩?因为在人的潜意识里,这都是正常的,只有那些辛辛苦苦从泥潭里爬起来并且走上人生巅峰的人,才会安慰吾等凡人的脆弱心灵。你看,寒门出贵子,我们努力了还是可以成为凤凰的。
我说“寒门难再出贵子”,还因为一个人的家境决定了这个人的眼界。在古代,交通不便,我没有见过的,就算你家境好也不一定见过,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或许你还在美术课上学习断臂维纳斯的美,人家已经站在卢浮宫自己领悟了。而片中,三个精英家庭的小孩说他们读《金融时报》、《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甚至已经有了隐隐地规划——做律师、上剑桥的三一学院。但是出生贫寒的小孩呢?他们远远没有如此眼界,他们只希望“见到爸爸”、“做个赛马骑手”。当然,理想没有贵贱,谁说想见爸爸不是孩子最纯真的愿望呢,只是阶级的远见性由此已经可见一斑了。
老一辈有一个说法:一个人的手骨肉匀称、细皮嫩肉,那么他是一个有福之人。以前觉得封建迷信,现在却觉得大有道理。为何呢?细皮嫩肉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很少干活或者不干活,那么他的家境一定不错,一个家境不错的人,只要不出大问题,将来再差能差到哪里去呢?
站得高你才能看得远,终究寒门难再出贵子。
★ 人生遥控器观后感
★ 七年铜婚贺词
《人生七年UPSERIES》观后感(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