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观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时间:2023-02-26 03:54:48 作者:chichimoo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chichimo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大学生观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学生观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大学生观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一张老式三人沙发,几根长条凳和几只小板凳,屋里黑黢黢的,没有卫生间。贡山县城一套46平方米的老房子,副厅级官员高德荣一家四口住了20多年。

州里曾多次要给老县长分配一套大点儿的房子,但他拒绝得很坚决,连现金补贴也没拿过。也不是不想住得好一点,他说:“想想老百姓还很贫困,想想孩子们受教育的条件还不是很好,想想独龙江发展中的困难还不少。”

时代在变,他一身行头30年没变,一块手表一戴30年,一件衣服一穿,还自诩为高德荣式“风格”。

老县长不愿多谈家事。当记者提起家里人对他的看法时,他就用“对家人是应该好一点”之类的话搪塞。但在家人眼中,他是“公家人”,没怎么管过家里的事。

儿子高黎明考公务员3年才考上,当州领导的父亲一点不帮忙。儿女结婚,他不仅不张罗,还明令婚礼不准大操大办,不准以父母名义请客。高黎明和妻子去昆明拍婚纱照,明明知道父亲也要去昆明开会,可知道父亲的脾气,愣是没敢开口提搭车的事儿,只好挤了一天长途汽车。

“公是公、私是私。”老县长对此不以为然。

可有的时候,他却忘了自己说的这句话。肖师傅回忆,有一次下乡前,老县长在车子前面搓着手不上车。后来,他一副拿定主意的样子,对屋里的老伴马秀英喊:“老婆子,没钱了,给拿点钱吧。”高德荣每次下乡都惦记着那些困难户的生计,他的工资,大半都“捐”给了贫困户。

面对整天奔忙不歇脚的老县长,亲人们理解,也很挂念。今年国庆,女儿高迎春带孩子去独龙江看望父母,看着老父亲在闲暇时与孙子逗闹的场景,高迎春又忍不住流下泪来:“其实父亲也很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只是他更牵挂乡里的百姓……”

这次回独龙江,高迎春在家待了4天,还是没能和父亲吃上一顿饭。

“他做人不失德、从政不失勤、为官不失廉,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在群众心中树立了崇高威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鸿燕被老县长的故事深深触动了。中央电视台记者崔晨韬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老县长对家人如此苛刻、甚至是不近人情,对群众却又如此亲近和关怀,让我非常震动。像他这样一心为公、坚持原则的人,我确实还是第一次遇到。”

约好早晨7点采访,他准时出现,刚聊几句,得知记者没吃早点,立马转身吩咐家人去准备吃的:“不吃早点对身体不好,吃完再聊。”一句话叫人心暖。

对群众,他真诚到纯粹。有一次,老县长拿着自己买的腊肉和米送到困难户迪白家,还嘱咐说:“这些东西是上级让我送来的。”迪白给每人倒满一碗水酒,老县长一饮而尽。同行的怒江报记者王靖生问:“为啥不说没吃午饭,喝不了酒?”老县长答道:“他要是知道我们没吃午饭,家里就算有一只鸡,也会煮给我们吃。”

与他共事过的人都评价“老头子又倔又真实”。他觉得对的一定会坚持,意见不合有时会“发飙”,可对事不对人,原则性很强。当县长期间,有位即将提拔的干部被他公开批评,第二天县委组织部长找到高德荣征求任免意见,他一听就急了,反问:“怎么就不能提拔?”

“老头子是有点‘硌’,但是刀子嘴、豆腐心。”稳宜金说:“有时老县长和我们吵得凶,但他回头会主动找你开玩笑,有事没事打通电话,或者约着一起吃早点、喝茶,那就是他表示友好了。”

对外来人才,他当作“宝贝”一样看待。12月,新招聘的16名教师和医务人员必须赶在大雪封山之前进独龙江。老县长亲自护送,并坐第一辆车为车队开路。晚上,车队在路边露营,老县长担心滚石或突发雪崩,不停地绕着车队走来走去查看情况,一夜没睡。

记者多次见到过他真情流露的情景——当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时,老县长带领独龙族同胞把一束束上山采来的野杜鹃花插在建设者胸前,笑得像个孩子;在上月召开的怒江扶贫攻坚工作汇报会上,听到有人说起独龙族以前在深山里过着猴子般的生活,现在终于过上了人的生活,他用手捂脸,泪流满面。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难怪人们形容他就像一架火塘温暖照亮了身边的人,就像一块磁铁把人都吸了过去。

去年省委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了向高德荣同志学习活动。当前,一场学习“时代楷模”高德荣同志的热潮又在广泛掀起。省委宣传部组织了高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各地宣讲,各地各部门组织专题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听报告、谈体会、写心得,对照标杆、查找差距。省政府办公厅机关干部朱兆荣说:“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就是要像他一样把自己的一辈子奉献给云南人民。”

篇2: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高德荣曾任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长期坚守在条件艰苦的独龙江畔,全身心致力于家乡建设发展,被当地群众誉为“一心为民的好县长”。从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转任后,他主动返乡扎根独龙江,一心扑在群众脱贫致富上。他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推动区域发展、引领百姓致富,是一名党员干部最大的职责。高德荣有一句朴实的话语,那就是总是吃低保是不行的、独龙族要靠自己的双手发展自己的致富产业,建设自己的“绿色银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像高德荣那样,把造福人民作为天职的思想境界,敢负责,能担当,有造福人民的情怀,有发展经济的本领,有过得硬的作风,切实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经营致富本领,让集体经济强起来、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百姓的生活好起来。事实上,一个地区的工作究竟做得怎么样,一个干部的政绩到底拿什么来衡量,主要看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快不快,广大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否得到改善,最大多数群众利益要求是否得到满足。

高德荣树立了一个“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标杆形象: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敬业奉献、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过硬作风。笔者认为党员干部都应当以高德荣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像他那样忠心耿耿为大家服务,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真心实意地做人民的贴心人。

篇3: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高德荣是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亲身经历并见证了独龙族和独龙江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从“直过区”一路走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高黎贡山高,没有党的恩情高;独龙江水深,没有党的恩情深。”对党的深厚感情,让我们找到了高德荣带领独龙族同胞一心一意跟党走、矢志不渝投身独龙江地区发展进步的思想源泉。

高德荣幼年家庭贫困,是党和政府、独龙江的乡亲们养育了他。对家乡和独龙族乡亲那种与生俱来的血肉亲情,使他不管走到哪里,在什么岗位,都放不下对独龙江的牵挂。常怀感恩、满腔炽热,爱党、爱国、爱乡、爱民的赤子之心在他身上熔铸合一,锻造了一名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升华为一种坚定的信念追求、无私的大爱情怀。

正是这种大爱情怀,让高德荣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带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少数民族政策,以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繁荣进步为己任,38年情牵独龙江,多年如一日驻守在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独龙江乡苦干实干。正是这种大爱情怀,让他坚守对民族群众的深情厚谊和一同奔小康的奋斗目标,把独龙江乡亲的脱贫致富作为念念不忘的头等大事,尽心竭力投入独龙江的帮扶建设,为教育奔波、为环保呼吁、为民生解难,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好事和大事。

“我只想为独龙族群众发展进步多找点路子、多想点办法,让独龙族在小康路上不掉队。” 质朴的心声,让人敬佩感动。而高德荣更用一辈子不改本色的行动,体现了一名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忠诚信念、公仆情怀、务实作风,诠释了“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云南精神的深刻内涵,彰显了值得发扬光大的时代价值。

学习高德荣,就要体悟他的大爱情怀,像他一样,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融入边疆各族人民构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永葆本色、艰苦奋斗、身体力行,争当群众路线的模范实践者,为维护边疆繁荣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云南跨越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

1.观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2.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3.纪录片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4.收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5.观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三篇)

篇4: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高德荣的努力坚持了39年。他的很多经历在媒体报道之前就已成为“故事”,被当地老百姓口耳相传、津津乐道。从独龙江走出去,当上州级干部,却偏偏不愿离开独龙江,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独龙江乡,带领群众修路、建房、种草果……

他的理由是:“官当得再大,如果自己的同胞还穷得衣服都穿不起,别人照样会笑话你。”

高德荣,这位特别的独龙族干部,一生务实、一心为民、一身清廉,曾任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长期坚守在条件艰苦的独龙江畔,全身心致力于家乡建设发展,被当地群众誉为“一心为民的好县长”。他从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转任后,主动返乡扎根独龙江,一心扑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用实际行动努力改变着独龙江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的先进事迹在云岭大地上被党员干部和群众广为传颂,再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永葆政治本色、永葆公仆本色、永葆清廉本色的“时代楷模”。

不忘恩。“高黎贡山高,独龙江水长,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来比水长。”高德荣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常怀感恩、满腔炽热,爱党、爱国、爱乡、爱民的赤子之心和大爱情怀,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时代价值。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工作,都应该像他那样时刻铭记党的恩情,始终不忘组织培养,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践行者,做对党最忠诚、最牢靠的干部……

不忘本。“我退休了,但是,共产党员的身份、责任和义务永远不会退休!”简单朴实的话语,确暖民心、催人进。高德荣同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把百姓当作亲人,与群众心连心、共患难,勤勤恳恳干事创业,真心实意为民谋福祉,()鞠躬尽瘁、无私奉献。我们有这样的领导干部,还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真心实意,扑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帮助群众解决难题。

不懈怠。高德荣同志主动放弃城市优越生活,辞去刚选上的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把办公室搬到艰苦的独龙江,带领独龙族同胞修路架桥、发展产业。为把独龙江的产业发展搞起来,他建基地,搞培训,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育苗试种,终于获得成功,用事实说服了群众。他这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生动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精气神,传递了为民务实的正能量。

不妄为。高德荣同志虽然是一县之长,但是只有一套47平方米,没有卫生间的房子,一住就是20多年。子女结婚他严格要求不能以他的名义宴请宾客。工作中始终做到讲正气、守纪律、懂规矩,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的崇高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学习的榜样。

高德荣为我们树起了又一个示范的标杆,也为我们立起了又一面闪亮的镜子。作为党员干部,就要不忘恩、不忘本、不懈怠、不妄为,就是要忠诚党的信仰、奉行党的宗旨,身怀爱民之心、为民之心、富民之心,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深入基层体验民生,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解民忧、实实在在帮民富。

篇5: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汇总

1.学习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怒江大峡谷深处,一条独龙江从天而降,一个因江而生的民族,在解放后终于迎来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独龙族。千百年来一直守护在独龙江畔的独龙族,过着靠天吃饭、狩猎捕鱼的原始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独龙族同胞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进现代社会的繁华。

“官当得再大,如果自己的同胞还穷得衣服都穿不起,别人照样会笑话你。”一个从乡长到县长、再到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独龙族干部,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高德荣”,不因职位变迁,只因心中有百姓,如一面旗帜一样迅速飘扬起来。对独龙江畔独龙族的深入了解,源自对贡山“老县长”高德荣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收集图片,把关于高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认真读了个遍,当看到他的照片时,似乎有点老土,但这才是真正的接地气官员,一个人的高大,不在身材的高大或者着装的华丽。

两进两出高黎贡山,高德荣同志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条崭新的路途上,都是执着坚守,不计得失,从独龙江来,回独龙江去,一辈子苦干实干,倾心尽力为完成一件大事而来,那就是让4300名独龙族同胞尽快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独龙族父老兄弟姐妹是平等的,没有头人。如果有头人,那就是共产党。”高德荣如是说。在他身上从来就没有“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的说法,他自己就是群众,始终把自己看成一名群众,主动放弃城市生活,把办公室搬到艰苦的`独龙江,搬到豪爽的独龙族群众中去, 38年一如既往为民务实,不负党恩、不改本色。

高德荣正在用他的实际行动努力改变着独龙江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口中喊出的口号,没有一句是空号,他勤勤恳恳用尽毕生精力的实践向大家诠释了一个独龙江儿女的高尚情怀。蒸蒸日上的独龙江,有了专家、学者、作家、民营企业家;通了电话、电视、手机、互联网,独龙族群众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从这些点点滴滴来看,“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临近寒冬,美丽的独龙江乡又被雪花妆扮得银装素裹,那里将成为世外桃源,独龙江人民将与世隔绝长达半年之久。岁月如梭,从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下来的“老县长”,为了打开一条独龙乡同胞的生命通道、发展通道,一头又扎进了独龙江乡,完成童年时期种下的梦想,开修一条长达6.68公里的独龙江隧道。

“老县长”的公仆形象,是高德荣同志一步一步在美丽的独龙江畔走出来的,如今早已牢牢定格在独龙族同胞心中。老百姓的一句“老县长”,凝聚的是群众对他的信任,也是他一生的自豪。他说:“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是他最大的快乐。” 学习高德荣,要学习他的价值追求,像钉子一样牢牢地扎在独龙江畔,把独龙族同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作为毕生追求。高德荣同志为我们树起了又一个模范标杆,也为我们立起了又一面闪亮的“活镜子。”

篇6:教师观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教师观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高德荣幼年家庭贫困,是党和政府、独龙江的乡亲们养育了他。对家乡和独龙族乡亲那种与生俱来的血肉亲情,使他不管走到哪里,在什么岗位,都放不下对独龙江的牵挂。常怀感恩、满腔炽热,爱党、爱国、爱乡、爱民的赤子之心在他身上熔铸合一,锻造了一名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升华为一种坚定的信念追求、无私的大爱情怀。

1.观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从独龙江往外走一点,或许就离繁华和舒适更近一点。高德荣却放弃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了回到独龙江,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修路架桥、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一件寻常衣服一穿十几年,一块普通手表一戴几十年;深入基层只要有个火塘就能安然而卧。不管置身何处,高德荣始终质朴实在、本色不改。勤勤恳恳忙碌了30多年,变化的是岗位职务,变化的是独龙江和乡亲们的'进步发展,不变的却是高德荣一身正气和对原则底线的始终坚守。

这身正气,让高德荣做人不失德、从政不失勤、为官不失廉,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他清如贡山月,洁似怒江云,始终艰苦朴素、不计得失,把独龙族乡亲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独龙江的脱贫致富当作毕生追求的事业。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始终无私奉献、不懈奋斗,想的干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过起来,想的干的都是一名党员干部肩负的责任担当。身为领导干部,他始终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从不以权谋私,从不搞特殊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维护着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形象。

学习高德荣,就要学习他一身正气,永葆清廉本色,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像高德荣一样,用一片丹心书写务实作风,用艰苦奋斗坚决拒腐防变,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为官,兢兢业业履职,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实现共产党人崇高的人生价值。

2.纪录片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高德荣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过两次大的抉择:风华正茂之时,放弃怒江师范的留校工作,回到独龙江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当选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主动请缨回到独龙江抓扶贫开发。从独龙江来,回独龙江去,高德荣用38年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坚守,鲜明地标注出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无限忠诚的政治品质。

理想信念不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幼年家庭贫困,靠党和政府以及乡亲们养育成才的人生经历,让高德荣这个独龙族汉子对党充满深情,与家乡人民水乳交融。正如熟悉他的同事所言:老高与党和乡亲那种血肉相连的感情,比独龙江水还深。一个人走出封闭的独龙江不是他的人生追求,带领整个独龙江乡和所有独龙族同胞摆脱贫困才是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为此,他从来不曾动摇过,从来没有停歇过。他心甘情愿回归到出发时的起点,却又以博大的胸怀找到又一个高远的支点;他一脚一步走进艰难崎岖的山路,却为家乡同胞蹚出一条通往幸福明天的坦途。这就是理想的光芒、信念的力量,这就是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生动诠释。

今天,当我们走进独龙江的历史、目睹独龙江的巨变时,才真正读懂了高德荣,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感佩之情油然而生。从高德荣这面闪亮的镜子中,我们看到的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找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答案。

学习高德荣,首先要学习他对党和人民一腔忠诚,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作为党员干部,就要牢记使命和责任,不忘来路、认清前路,始终带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往无前,以对党、对民族、对群众的深厚情感,在百姓中播种希望、传递温暖,行善举施德政,为云南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奋发努力。

篇7:观看纪录片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观看纪录片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曾任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高德荣,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为独龙族群众脱贫致富,竭尽全力、无怨无悔。他的事迹经媒体传播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读者、观众和网民在感动之余纷纷表示,他的形象可亲可敬、精神可感可学,既受到了强烈感染,又得到深刻启发。

高德荣本来有条件、有资格享受较好的物质待遇,但他舍弃了,甘愿回到条件艰苦的山区去,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奋斗在一起,事事冲在第一线,以此为乐;他本来可以正当合理地搞搞“家庭建设”,让自己和家人过得舒适一些,但他没有,而是时刻挂念着国家、民族、家乡和乡亲,只要“大家庭”过得好,他就开心;他本来可以含饴弄孙、旅游消遣,但他选择继续发光发热,把时间精力甚至工资花在为家乡建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上。

这么做的原因,在于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刻——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燃烧,人生的顶层快乐在于付出。

支撑他人生选择的动力,在于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信念驱使他追求人的尊严、人格的完善、人性的温暖、人生的充实;是信念塑造他执着无畏、无私无欲、真实质朴、敢作善为的性格。

现实中,也相当普遍地存在汲汲于个人私利、单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的现象,存在利己、虚华、飘浮甚至丑恶的价值判断。这些在高德荣精神世界的映衬下,就显得苍白和肤浅。

人非圣贤,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完全可以有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但人生的境界没有上限,却有底线。人要知廉耻、懂敬畏,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牢道德底线,守住纪律红线。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世界怎样变迁,对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如一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从来都不是生冷空洞的口号。

高德荣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幸福之上,把个人的尊严建立在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之上,他收获了有意义的人生,收获了群众的拥护,收获了同事和社会各界的尊敬。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也是美丽的。

一个人的气质,不在他的形象和着装;一个人的力量,与他的体格和身高无关;一个人是否高贵,不能看他拥有多少钱多少房,而要看他是否有尊严、有担当、肯付出、重使命。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收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2.电视纪录片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3.纪录片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4.老县长高德荣纪录片观后感

5.纪录片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总结

6.观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三篇)

7.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汇总(2)

8.观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篇8: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常人眼里,当官就是为了升官。人都是往高处走,水都是往低处流。但高德荣却是一个例外,人家都往高处走,他偏爱往低处去。

高德荣往低处走,不是他不想享受高处的优越生活,而是他把“一切为了独龙族同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作为毕生追求,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独龙江畔,为独龙族同胞的福祉尽心竭力。他的工作并不惊天动地,却在点点滴滴平凡的工作中展现出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高德荣往低处走,是人性的闪光点,是品质的磨炼石,是不事张扬的内敛,是大智如愚的聪慧,是实现自己一心为民的人生价值的具体实践。

学习高德荣,就是要学习他的价值追求,学习他谦虚谨慎的态度,淡泊名利、不事张扬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领导干部要放弃往高处走的传统思想,反其道而行,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静下心来、俯下身子,往“低处”走、往群众中走;要有一颗群众心,在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知民情、察民意、解民忧、暖民心。

篇9: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高山,雪域,峡谷,幽林、飞瀑……坐在电视机前的我情不自禁地被电视机里的美景锁定,定视良许,幡然回神,原来电视播放的是前几天相关部门要求收看的3集电视纪录片《老县长高德荣》。说实话,本人一直对“被收看”的系列电影、电视不太感兴趣,羽化的人物,拔高的道德,往往让人难以企及。这次却一反常态,没有跳台,眼球一直被唯美的景色吸引,心灵一直被电视中主人公的言行震撼和洗涤。

看过青藏高原苍茫的雪域,也曾醉心于洱海苍山、丽江古城、西子湖畔……电视镜头里炊烟袅袅的山村,清澈见底的江水,三山夹两江的独特地理景观再次征服了我。随眼望去,或浑青一片,或翠绿一顷,处处是仙境素材、美图元素,飞索,吊桥,崖道等一幅幅独特的人文景观,无一不令人神往,我只恨此时此身不在此中游。

美景陶冶情操,义举荡涤心灵。

“外面发展一万年,我们独龙族只是发展五千年”。一年365天有半年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看到这样的生存条件,你才不会对这句话产生歧义。直到上世纪50年代,独龙族长期生活在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中。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得不让人震撼。生活在陶渊明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里,是一种理想生活的惬意,而生活在仙境里的独龙人却不得不体会着现实的艰辛。

美景与艰险共存,考验的却是人的意志。1975年,作为第一个从大山深处走出的独龙族知识分子,留在州府师范学校任教,鲤鱼跃龙门,这是多少人的梦想。然而高德荣却做了一条逆流的鱼,申请调回独龙乡巴坡小学任教。,高德荣从贡山县调到怒江州府任职,人往高处走。然而,作为副厅级干部的高德荣再次选择做逆流的鱼,背着行李毅然回到独龙乡与群众住塑料棚,一心研究草果的育苗、种植。

“逆流的鱼,是天生的命运”这是当年一首流行歌曲里的歌词,我们听出了无奈。高德荣,这只逆流的鱼,他却要做一个改变独龙族历史命运的人,他要用自己的坚强打破现实的僵硬。90多公里的路其实并不长,但它把独龙人冰封了上千年。“地图县长”、“迪卡西装高德荣”,高德荣放弃城市生活,用逆流的执着、坚毅、朴实打通了独龙族与世隔绝的大门。,全国最后一条少数民族通乡公路--独龙江公路全线贯通,大雪封山半年公路不通的历史在高德荣及成千上万修路人的努力下终结,独龙族的历史由此谱写新篇。

高德荣的第一次逆流,也许是年轻的冲动,需要的是勇气。

高德荣的第二次逆流,需要的则是一颗纯净心和对家乡的情。身居高位,面对过太多的诱惑,他用回老家的行动,把仕途升迁、名车、豪宅等一切诱惑化于无形。我们从不缺高尚的思想,但最终大部分人做了思想的伟人行动的矮子。

高德荣是个什么样的人?

高德荣是无情的,经常到省城出差,但一次也没有到校看望在省城就学的女儿;高德荣又是有情的,全乡那家几口人有几亩地他都牢记于心。

高德荣是吝啬的,出差给妻子带的礼物是地摊上买的假珠宝;高德荣又是慷慨的,吃群众一个洋芋、鸡蛋就给几十、几百块钱。

高德荣是短视的,铲雪时他亲自在前面带路;高德荣又是胸怀全局的,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交通大格局在他心中早已谋划。

高德荣是落伍的,常年不变的迪卡西装永远显得不伦不类;高德荣又是时尚的,既要发展好经济又要保护好环境的现代发展理念在他心中一点也不含糊。

老县长高德荣的行动也许契合了当下某些高大上的提法,电视剧有意塑造典型的意图明显,说教的痕迹尚存,但都不影响他给我带来心灵的激荡和洗涤,除去高尚道德情怀的外衣,我看到的是老县长对家乡的情,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本真。

篇10:学习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赤子情怀赢民心。“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高德荣同志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首位,不忘党恩,不忘民情,他用质朴的情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共产党人的精气神洒遍每一个角落,他时常提醒自己:“我不仅是独龙族的儿子,更是全国老百姓的儿子”,他也的确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炙热的爱民情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许。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心里装着人民,走好群众路线,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只有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压低调子多深入群众,才能理解群众疾苦,倾听民生,才能为民办实事,好事;你办的实事越多,老百姓越信赖你,你越对老百姓关爱,老百姓越把你当成自家人,在老百姓心中的根扎得越深,越能蓄积奉献的力量。

名利观念显党性。一直以来,老县长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放着“高大上”的城市生活和令人羡慕的职位不要,偏偏跑到交通闭塞、教育落后的大山里来。如果没有淡薄名利、一心为民的公仆意识,就无法在这高与低,得与失中做出选择;“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如果没有担当务实之理念,又怎会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其实,只要党性意识强烈,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就能够一心为公、一心为民,踏实做人、务实做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就是群众路线的模范实践者,就是“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篇11: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高德荣是吝啬的,出差给妻子带的礼物是地摊上买的假珠宝;高德荣又是慷慨的,吃群众一个洋芋、鸡蛋就给几十、几百块钱。

高德荣是短视的,铲雪时他亲自在前面带路;高德荣又是胸怀全局的,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交通大格局在他心中早已谋划。

高德荣是落伍的,常年不变的迪卡西装永远显得不伦不类;高德荣又是时尚的,既要发展好经济又要保护好环境的现代发展理念在他心中一点也不含糊。

老县长高德荣的行动也许契合了当下某些高大上的提法,电视剧有意塑造典型的意图明显,说教的痕迹尚存,但都不影响他给我带来心灵的激荡和洗涤,除去高尚道德情怀的外衣,我看到的是老县长对家乡的情,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本真。

篇12:观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在学习了高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感触很深。高德荣同志一心为公、一心为民,踏实做人、务实做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真心为群众谋利益。通过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

首先,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 。高德荣同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通过对他的学习,我们就要像他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其次,树立高度责任感。我们常讲没有责任的事业是没有希望的事业,责任是一个人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的体现,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我们而言,工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事业的'责任感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珍惜生命,珍视未来的表现,是对事业忠诚的具体表现,责任是动力,责任也是压力,有了责任心,动力大,活力足,就会自我加压,责任心强,什么问题都不会放过。只有抱着高

度的责任心,时刻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事业第一工作第一的思想,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才能提高工作的整体效果,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最后,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学习、实践、总结,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负重托,做好每一项民政工作,完成每一项领导交办任务。严格遵守单位上的规章制度,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敢于担当,切切实实的为人民着想,将服务群众落实到实处。在工作中,要时刻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一切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殚精竭虑地为党和人民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无愧于时代的重托,无愧于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厚爱。

今后,我要高德荣同志为榜样,认真对照检查不足,切实改进提高工作,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中国梦”,身体力行践行云南精神,为谱写好“中国梦”新篇章贡献一份力量!

篇13:观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毛主席的一席话深刻的诠释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本色的真谛。高德荣同志敢于担当,沉下身子到最需要自己的基层一线,为民谋福利,默默地用他们榜样的光芒,点亮我们基层工作者前行的路。

身子往下沉,掌握一线情况:高德荣同志毕业后,可留任学校,他却申请返回独龙江,在独龙江畔,一钉就是40年,高德荣同志的目光在基层,心在基层,掌握了解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从中寻找工作的重点。身子往下沉,是一种担当精神,更是一种思想自觉到行动自觉的具体体现,在“中国文明网—好人365”网页中,讲述一位位像高德荣一样的基层战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基层工作者更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务实担当,在平凡的岗位,贡献自己不平凡的力量。

劲头往下使,解决一线问题:沉下了身子,就得使劲,以具体的措施,高效的执行力解决基层问题。高德荣同志“少伸手要多放手干”的工作准则是务实的最好体现。面对交通闭塞、教育落后等问题,高德荣同志敢作脊梁,带领独龙族群众一点一滴建设好家乡。而劲头往下使,也是基层工作中落实主体责任的具体体现。柴生芳任临洮县长9个月跑300个村,绘制临洮县“作战图”,地图中每个乡村的地理位置处画着各式图形符号,有牛、羊、猪、鸡,有马铃薯、中药材、瓜果。这是柴生芳提出的“强村抓提升、弱村抓培育”的产业培育思路。高德荣和柴生芳同志都以劲头下使得务实精神解决这一个个基层一线问题。

“为政,通下情为急”,党员干部只有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工作,才能淋漓尽致彰显党员本色,有所作为。像高德荣同志一样的党员干部都是一面面镜子,照出了一个个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形象,我们应以他们为镜,深学、细照、笃行。

篇14:观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基层干部,特别是边疆特困地区的基层干部,当面临地方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闭塞、教育落后等诸多发展困难时,多半都会想着伸手要,而像高德荣同志一样敢作脊梁放手干的却不多。

如何变伸手要为放手干,这需要转变作风、完善制度和敢于担当。

一是要巩固活动成果,防止“四风”反弹,切实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刹住了“四风”,但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四风”的存在,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使政府在做民生、社会等其他公共事业时捉襟见肘,以致原本可以不必向上要的到了不得不向上要的地步,故基层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做一个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与民同甘共苦的基层“省钱”干部。

二是要加强基层财务公开制度建设。公开是把利剑,基层财务公开,财务收支情况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个别干部才不敢乱作为,惠民资金才不会跑偏了方向,跑进个别干部的腰包里。人民群众的钱本来就要用之于民,上级下拨的资金若能不打折扣地全部用于建设项目,如此做了,项目却还不能落地,那找出问题向上汇报向上要也就不属于伸手的范畴了。

三是要以“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开展为契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伸手要实质上反映出部分基层干部思想顾虑多,不敢迎难而上,不敢放手去担当。基层干部,特别是总想着伸手要的干部,要从严从实,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上“过关”,从思想上对党忠诚,完成党组织交付的工作任务,干干净净做事,像高德荣同志一样敢作脊梁、尽职尽责、敢于担当,最终带领当地群众一点一滴建设好家乡,向着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迈进。

篇15:学习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学习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学习老县长高德荣有感_【1】

在学习了云南省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原县长高德荣的先进事迹后,给人最大的感受不是慷慨激昂、激情澎湃,而是诚心诚意想为“老县长”点赞。

一是赞“老县长”的实践精神。“绝不让一个兄弟满足掉队”,于是他放弃了在城市生活的机会,把办公室搬到条件艰苦的独龙江畔,带领着家乡人民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将自己38年的青春岁月钉在独龙江,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二是赞“老县长”的朴素生活。“一件衣服补了又补也舍不得丢”,“一块手表带了30多年”,正是老县长的真实生活写照。现如今的社会环境,追求舒适是人之常情,但“老县长”把精力都用在了群众的大事小事上,对自己的生活则显得那么“苛刻”。

三是赞“老县长”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干净纯洁。“我身为一县之长,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如果不为百姓做事,对不起党,对不起百姓,对不起自己”,老县长是这样“定位”自己的。他把人们群众切实放在了心里,将“带领独龙江百姓过上小康生活”作为终身奋斗目标。

学习老县长高德荣有感_【2】

近日,我认真学习了高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材料,觉得高德荣同志以下几个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

一、高尚品质和政治情怀。高德荣同志坚信共产主义,牢记党的宗旨,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向高德荣老县长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高德荣同志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到不谋私利,克己奉公。一门心思为百姓谋利,扎实践行“为民”二字。不当县长好多年,老百姓仍亲切称他“老县长”。这一句老县长,是群众对他的信任,对他的认可。称他是群众路线的模范实践者,因为“老县长”主动放弃享受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把“办公室”搬到独龙江畔的田间、地头、施工现场、火塘边。他从带领群众种植草果起步,到现在草果、重楼、蜜蜂、独龙牛、独龙鸡、漆树、蔬菜等一批产业发展壮大,再到带领乡亲修公路帮助他们勤劳致富,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好的例证。他总会说“自己的私事再大也是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一大堆计划不如为群众办一件实事”。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偏远山区,脚踏实地,始终坚持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一切为了独龙族同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作为毕生追求,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独龙江畔,为独龙族同胞的福祉尽心竭力。高德荣同志为我们树起了又一个示范的标杆,也为我们立起了又一面闪亮的镜子。

三、忠诚、为民、奉献的可贵精神。高德荣同志始终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带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带领群众一心一意跟党走,对党忠诚,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我们要学习他爱党、爱国、爱家乡的赤子情怀,始终保持坚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头脑,时刻把群众的疾苦记在心间,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四、踏实做人、务实担当的优秀品质。高德荣同志一句“官当得再大,如果自己的'同胞还穷得衣服都穿不起,别人照样会笑话你。我只想为独龙族群众发展进步多找点路子、多想点办法,让独龙族在小康路上永不掉队”,展示了共产党员务实、担当的优秀品质,我们要以高德荣同志为镜子、为标杆、为榜样,扪心自省,查找差距,见贤思齐,从思想深处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学习了高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对照检查自己,找准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笃行,就是向高德荣同志看齐,把“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作为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融入党性修养全过程,贯穿于工作实践各方面,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始终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为人民群众做更多的贡献。

学习老县长高德荣有感_【3】

高德荣是所有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他的先进事迹令人叹服。一个老县长,一个在独龙江畔“一钉”就是40年的“钉子官”,以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边疆;他以“独龙族儿子”最质朴的群众观,干出了独一无二的大事、实事。

钉子精神放光芒。为了实现“修一条公路,打破与外界割裂的历史现状”和“发展一个产业,让独龙族群众尽快富裕起来”两个梦想,他义无反顾为家乡建设奋战了40年,人生能有几个“40”年?但在老县长看来,只要敢想敢拼,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也没有淌不过去的独龙江;只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节,就是再苦再难再累,也会把有限的青春奉献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该以老县长为楷模,发扬“为官一任,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的精神,在乐于奉献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在苦中寻找到最大的乐趣。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电视纪录片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2.学习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2)

3.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汇总

4.纪录片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5.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6.收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7.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汇总(2)

8.观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赤子情怀赢民心。“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高德荣同志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首位,不忘党恩,不忘民情,他用质朴的情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共产党人的精气神洒遍每一个角落,他时常提醒自己:“我不仅是独龙族的儿子,更是全国老百姓的儿子”,他也的确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炙热的爱民情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许。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心里装着人民,走好群众路线,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只有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压低调子多深入群众,才能理解群众疾苦,倾听民生,才能为民办实事,好事;你办的实事越多,老百姓越信赖你,你越对老百姓关爱,老百姓越把你当成自家人,在老百姓心中的根扎得越深,越能蓄积奉献的力量。

名利观念显党性。一直以来,老县长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放着“高大上”的城市生活和令人羡慕的职位不要,偏偏跑到交通闭塞、教育落后的大山里来。如果没有淡薄名利、一心为民的公仆意识,就无法在这高与低,得与失中做出选择;“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如果没有担当务实之理念,又怎会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其实,只要党性意识强烈,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就能够一心为公、一心为民,踏实做人、务实做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就是群众路线的模范实践者,就是“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篇16: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心得体会

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心得体会

高德荣的成长,伴随着独龙族群众从“直过区”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因为独龙族长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与帮扶,他把对党的深厚感情化作对事业的无私坚守和对人民群众的血肉亲情,无论在什么岗位,始终带领独龙族同胞一心一意跟党走,全身心投入到独龙江地区的发展中。感恩之心、宗旨意识熔铸成“老县长”爱党、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政治品格,升华为一个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理想信念。

【范文一】

“多一段路、多一座桥,就能尽快连通山外发展的‘大动脉’,彻底改善交通条件,这是我和所有独龙族群众最大的心愿!”

高德荣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过两次大的抉择:风华正茂之时,放弃怒江师范的留校工作,回到独龙江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当选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主动请缨回到独龙江抓扶贫开发。从独龙江来,回独龙江去,高德荣用38年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坚守,鲜明地标注出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无限忠诚的政治品质。

理想信念不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幼年家庭贫困,靠党和政府以及乡亲们养育成才的人生经历,让高德荣这个独龙族汉子对党充满深情,与家乡人民水乳交融。正如熟悉他的同事所言:老高与党和乡亲那种血肉相连的感情,比独龙江水还深。一个人走出封闭的独龙江不是他的人生追求,带领整个独龙江乡和所有独龙族同胞摆脱贫困才是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为此,他从来不曾动摇过,从来没有停歇过。他心甘情愿回归到出发时的起点,却又以博大的胸怀找到又一个高远的支点;他一脚一步走进艰难崎岖的山路,却为家乡同胞蹚出一条通往幸福明天的坦途。这就是理想的光芒、信念的`力量,这就是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生动诠释。

今天,当我们走进独龙江的历史、目睹独龙江的巨变时,才真正读懂了高德荣,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感佩之情油然而生。从高德荣这面闪亮的镜子中,我们看到的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找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答案。

学习高德荣,首先要学习他对党和人民一腔忠诚,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作为党员干部,就要牢记使命和责任,不忘来路、认清前路,始终带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往无前,以对党、对民族、对群众的深厚情感,在百姓中播种希望、传递温暖,行善举施德政,为云南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奋发努力。

【范文二】

高德荣是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亲身经历并见证了独龙族和独龙江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从“直过区”一路走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高黎贡山高,没有党的恩情高;独龙江水深,没有党的恩情深。”对党的深厚感情,让我们找到了高德荣带领独龙族同胞一心一意跟党走、矢志不渝投身独龙江地区发展进步的思想源泉。

高德荣幼年家庭贫困,是党和政府、独龙江的乡亲们养育了他。对家乡和独龙族乡亲那种与生俱来的血肉亲情,使他不管走到哪里,在什么岗位,都放不下对独龙江的牵挂。常怀感恩、满腔炽热,爱党、爱国、爱乡、爱民的赤子之心在他身上熔铸合一,锻造了一名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升华为一种坚定的信念追求、无私的大爱情怀。

正是这种大爱情怀,让高德荣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带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少数民族政策,以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繁荣进步为己任,38年情牵独龙江,多年如一日驻守在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独龙江乡苦干实干。正是这种大爱情怀,让他坚守对民族群众的深情厚谊和一同奔小康的奋斗目标,把独龙江乡亲的脱贫致富作为念念不忘的头等大事,尽心竭力投入独龙江的帮扶建设,为教育奔波、为环保呼吁、为民生解难,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好事和大事。

“我只想为独龙族群众发展进步多找点路子、多想点办法,让独龙族在小康路上不掉队。” 质朴的心声,让人敬佩感动。而高德荣更用一辈子不改本色的行动,体现了一名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忠诚信念、公仆情怀、务实作风,诠释了“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云南精神的深刻内涵,彰显了值得发扬光大的时代价值。

学习高德荣,就要体悟他的大爱情怀,像他一样,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融入边疆各族人民构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永葆本色、艰苦奋斗、身体力行,争当群众路线的模范实践者,为维护边疆繁荣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云南跨越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17: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600字

曾任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高德荣,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为独龙族群众脱贫致富,竭尽全力、无怨无悔。他的事迹经媒体传播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读者、观众和网民在感动之余纷纷表示,他的形象可亲可敬、精神可感可学,既受到了强烈感染,又得到深刻启发。

高德荣本来有条件、有资格享受较好的物质待遇,但他舍弃了,甘愿回到条件艰苦的山区去,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奋斗在一起,事事冲在第一线,以此为乐;他本来可以正当合理地搞搞“家庭建设”,让自己和家人过得舒适一些,但他没有,而是时刻挂念着国家、民族、家乡和乡亲,只要“大家庭”过得好,他就开心;他本来可以含饴弄孙、旅游消遣,但他选择继续发光发热,把时间精力甚至工资花在为家乡建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上。

这么做的原因,在于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刻――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燃烧,人生的顶层快乐在于付出。

支撑他人生选择的动力,在于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信念驱使他追求人的尊严、人格的完善、人性的温暖、人生的充实;是信念塑造他执着无畏、无私无欲、真实质朴、敢作善为的性格。

现实中,也相当普遍地存在汲汲于个人私利、单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的现象,存在利己、虚华、飘浮甚至丑恶的价值判断。这些在高德荣精神世界的映衬下,就显得苍白和肤浅。

人非圣贤,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完全可以有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但人生的境界没有上限,却有底线。人要知廉耻、懂敬畏,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牢道德底线,守住纪律红线。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世界怎样变迁,对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如一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从来都不是生冷空洞的口号。

高德荣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幸福之上,把个人的尊严建立在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之上,他收获了有意义的人生,收获了群众的拥护,收获了同事和社会各界的尊敬。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也是美丽的。

一个人的气质,不在他的形象和着装;一个人的力量,与他的体格和身高无关;一个人是否高贵,不能看他拥有多少钱多少房,而要看他是否有尊严、有担当、肯付出、重使命。

篇18: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600字

他叫高德荣,一位在滇西北的大山深处,执着地带领独龙族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共产党员。他身材不高,但心气儿很高;他总躲着镜头,但给总书记写过信;他急了会训人,但十分关心人;他心心念念想搞产业,但不肯搞“没品位的产业”……

独龙江的变化日新月异,相比之下,带领独龙族跨越发展的“老县长”高德荣却显得一成不变。不变的,是那件有8个特大口袋,装满各种工具和药品的“订制款”外套、泛黄的白衬衣、永远沾着泥土的皮鞋;是认定的事情就要一干到底的倔脾气;是30多年来让独龙江不再封闭,让独龙族不再贫穷落后的初心。

人们说,独龙江巨变的背后,是高德荣守住初心的一生不变。

身份变了

民族的赤子心不变

清晨,燃了一夜的火塘早已熄灭,房间冷了起来,高德荣一骨碌从沙发上爬起来,在房前的自来水管捧了几捧水抹了一把脸,刺骨的冷水使他为之一振,此刻汽车已停在了路边。

一如往昔。

“出发。”高德荣扯着嗓子一声令下,大家纷纷跳上车,车子向着独龙江乡最北端的熊当村民小组驶去。

“今天就和去年一样,我们从北到南走一趟,给你们好好看看这一年独龙江的大变化。”高德荣笑眯眯地说。

眼前的高德荣已在今年6月份退休,但工作方式没有变,为家乡发展的心没有变,关心的问题却多了起来。

来到熊当村民小组,不等小组长李文伟开口,他就先说了起来,然而这次没说路,没说产业,却说起了环保。“现在大家都住进了新房子,我们的生活习惯、文明程度也要和大环境相匹配,村子要整得干干净净。有游客来了,一定要提醒他们注意保护环境,垃圾不能乱扔。”

离开熊当的路上,高德荣突然下令停车,他跳下车在路边捡了个食品包装袋紧紧攥在手里,拉长了脸。

自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工程实施以来,独龙江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变化天翻地覆,而今“老县长”又开始担心起环境保护。“独龙江公路隧道通车就在眼前,以后来旅游的人肯定多。旅游业能发展起来,老百姓收入能提高,我真心高兴。但游客的文明程度、环境保护意识和村民素质还有待提高,绝不能因为发展经济,就把独龙江的‘绿色银行’给毁了!”

“老爷子别气了,明年乡里的垃圾场和污水处理厂就建成了,州里的领导也说了,以后旅游发展起来,也会把控好环境承载量,把净土保持下去。”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国雄一番话,才让高德荣的脸色好转起来。

这一天,从熊当到钦朗当,最北到最南,6个村委会,看尽独龙江一年巨变。嘈杂的施工现场变成了一幢幢新房、草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收成越来越好,重楼逐渐扮演重要产业角色,部分土路已经变成了柏油路……回到老县长的家已近深夜,但这一路的所见所闻让大家谈兴正浓。

“大家休息吧。”高德荣下了“逐客令”.这可不是他的`风格,以前老县长聊起发展来,可是到凌晨一两点都打不住。

大家知趣地离开,出了门,司机肖师傅偷偷告诉我们:“这几年,老爷子天天不是在工地就是在草果基地,一天工作近20个小时,这种高强度的工作,铁打的也受不了。今年6月,他去巴坡村的麻必当电站,才一上去整个人就走不了路,是工作人员背下来的。去医院一检查,才知道空腹血糖比正常值高了一倍多。

透过窗户再看”老县长“,他抓起一把药就往嘴里送,疲态尽显。

”出发!今天我们去看重楼。“第二天一早,又是一声响亮的吆喝,高德荣浑身充满力量。

看着高德荣的背影,老伴马秀英说:”他身体越来越差,但还是忙得没有个头。他是独龙族的儿子,独龙族的事对他才是最重要的。“

一年前,当问及对退休生活的打算时,高德荣说:”我要留在独龙江,即使退休了,我的工作不会停、学习不会停。我还要与独龙族同胞一起建设家乡,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把独龙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裕、和谐。“

从老师到乡长、县长、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再到退休,高德荣身份在变,但他一颗始终为了独龙族的赤子之心没有变。

篇19: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600字

在独龙江历史上第一个不被大雪封山的冬季,我们再次走近老县长,采访他、品读他、感悟他,既是一种精神洗礼,也是一次党性锤炼。

忠诚 源于信念

今年6月,高德荣退休了。他给自己定下规矩:”职务可以退,党员义务不能退,我还要和独龙族群众一起干,干出活路来。“

对共产党员的身份,他视若珍宝。在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当被主持人问及获奖感受,他又一次脱口而出:”共产党恩情比天高,独龙江人民永远跟党走!“

不走进独龙江,不了解独龙族的历史,就无法真正理解老县长对党的感情为何如此真挚热烈。

初次见老县长,他讲过独龙族的”三次跨越“:一次是1949年贡山和平解放,独龙族由原始社会末期”直过“社会主义;第二次是独龙江简易公路修通,()独龙江终于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了;第三次从算起,我省启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三年行动计划“,省委、省政府庄严承诺――”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再进独龙江,依然山青水碧,却仿佛换了人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全线贯通,以前的茅草房、木头房、篱笆房没了踪影,一栋栋民族风格的小楼整齐排列。

这便不难理解高德荣人生的两次关键选择。年少走出大山,留校工作前程似锦,他却主动请求调回偏远的独龙江乡教书;年过半百,升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再一次向组织提出要求:”把我的办公室设在独龙江。“

”为什么不愿离开?“记者问。

”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我的今天。独龙族同胞还在受穷,我在外面享福,睡不踏实。“红彤彤的火塘边,老县长脸庞也红彤彤的。

篇20:收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学习“老县长”,服务农村“四件宝”。一学“老县长”心系群众,一心只当“公家人”。作为一名村官,就要像他那样,心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二学“老县长”真抓实干,敢想肯干为人民。作为一名村官,就要像他那样,真抓实干,不断学习,用所学知识,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学“老县长”无私无欲,无私奉献谋发展。作为一名村官,就要像他那样,无私无欲,带领群众抓住机遇,谋发展、搞建设、兴产业。四学“老县长”守住初心,为官一生为一方。作为村官,就要像他那样,一辈子不忘党恩,一辈子不忘本色,一辈子为了改变民族的命运而努力。

学习“老县长”,扎根农村有“四路”。一要坚定道路。既然踏上村官这条路,就要做好“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准备,不急不燥,安心扎根农村,坚定为“官”之路。二要理清思路。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积极深入农村,联系村情民意、资源优势、产业布局,理清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做好参谋角色,理清为“官”之路。三要摸到门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工作中缩手缩脚的'软弱弊病,改进工作方法,整合资源优势、扶持“能做事、会做事”的村民率先创业,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摸到致富门路。四要解决出路。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扎根农村,切切实实为群众办事,实实在在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待三年满踏踏实实自寻出路,绝不给组织添负担。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收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影片《独龙之子高德荣》观后感

学习高德荣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不动产学习郑德荣个人总结

观看榜样观后感

观看焦裕禄观后感

观看比赛观后感

观看老炮儿心得感悟

如何运动长高呢

《老炮儿》观后感

大学生观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精选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大学生观看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