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

时间:2023-09-29 03:33:56 作者:yifan898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yifan89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

《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悟

《第一次的离别》的故事情境,有点像我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的东部乡村,生活简陋,就像一台永远在滚动播放《西游记》的电视机。不少人也会想到拉华加《旺扎的雨靴》、李睿珺《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杨瑾《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周新《西小河的夏天》。可是,以上所列儿童电影,都不会有《第一次的离别》来得特殊。

相对于院线片,或者发生在东部世界的强国,它就表现得,更像一部外语电影,维吾尔人保留着较为传统的耕种方式,希望维护着家庭团聚的传统,可是这一切,注定要被更为强大的力量所拆散。外面的世界,与此间的乡村,以截然不同的分秒速度在行进。

快的,会抛下慢的。慢的,只会原地更慢。随着塔里木河的水,一起消失,被蒸发。

篇2: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

故事发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也就是南疆。沙雅县地处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在上游交汇后,形成塔里木河,继续向东奔涌,直到蒸发断流。前段时间读斯文赫定爵士的游记,他几次从这条河上出发,探索漂泊的罗布泊(现已彻底干涸,后爆破新中国的原子弹)。

这段话并不是为了凑字数。

塔里木河周围的农垦区,意味着种植棉花有好收成。同时,号称千百年不死的胡杨林,也会出现在电影中。《第一次的离别》几次出现小孩子抱着小羊,坐在胡杨林上看风景。画面之中,小羊的生命是以天数为计,孩子们不过八九十岁,胡杨树的生命却是数百上千年。

那么,谁才是这片土地的见证者。

你可能会说是胡杨林,那我告诉你一个狡猾的答案,是电影。

无论作为命题作文,当下写照还是童年耳语,《第一次的离别》都见证了新疆的学习故事。红领巾、家长会、迟到被训、背诵王维的诗词……它们都完全是任何一所中国小学所会发生的景象。

学校以外,维吾尔小朋友一直在找东西。妈妈又笼又哑又疯,他一开始就找妈妈。结尾,风雪交加天寒地冻,他又驱马出门,找小羊。

他们的亲人,也在谋求一个更好的出路——寻找未来。有人想要去城市,那里有更好的生活,但年迈的父母不让。哥哥告诉弟弟,要考上新疆大学。那大学又是什么呢?能彻底摆脱这片土地?

“考上大学能干吗?”

“当干部。”

人们这么回答说。

汉语只考20分的小姑娘,因为迟到哇哇大哭。这显然是导演设计达成的真实反应,就像肯洛奇和是枝裕和,经常对儿童演员做的。

你要小孩子去演,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你可以捕捉到,他们真实的情绪反应。

对于如何学好汉语这件事,父母有不同看法。爸爸嘻嘻哈哈,说他小时候考的分数更低。妈妈回了一句,对啊,所以你现在种棉花,还要带坏小朋友。

最后,小姑娘坐着车后面,要被送去库车的纯汉语学校,学习,有一个更好的汉语成绩。只因为,库车和村子那一头的许多地方,都被描述为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们很难严肃去讨论汉语成绩很差很差这件事,因为篇幅和空间都不允许。那不如不说。

就像孩子们总在玩乐的天性上,会本能地排斥学习这件事,除非,他们真的能尝到学习的甜头。

篇3: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

HKIFF的手册上介绍说,它的画面上,吹拂着伊朗导演阿巴斯的遗风。它的名字,也会让人不小心以为是阿斯哈·法哈蒂的经典作品。有意或无意被模糊的辨识度,似乎再次说明,它包含了许多暧昧晦暝的空间。

如果只是模仿阿巴斯,其实不会有这篇评论。至于由《第一次的离别》所会产生的第一次、第二次……第十次“离题”,未必也是主创本意。

《第一次的离别》,到底更靠近一部主旋律电影,还是一部电影节电影?

又或者,根本无需回答这个问题,它只是一部儿童电影。所谓儿童电影,意味着它只会借助儿童的视角和眼光,去打量成人世界和周围社会。所以,孩童们理解不了大学,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好汉语。

他们做的,只是大人教他们做的事。

天真懵懂与幼稚可笑间,《第一次的离别》又难能可贵地,靠近了新疆的真实。与剧情片的影像相对应的,竟是东边世界对新疆的信息空白——这就是相当荒诞的现世景象,哪怕是再没有表达欲的电影,它都成功表达了什么。就像人们一度以为,独立电影会是挑战红线的主力,岂不料想,奇怪的松动、真实的记录,居然是来自“主旋律电影”。

篇4: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

故事发生在地大物博风景壮丽的新疆,艾萨是一个从小到大都在这里长大的土生土长的新疆男孩。艾萨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之中,母亲的患病让家里的经济条件雪上加霜,母亲的病不仅让她丧失了语言功能,还常常会离家出走不见踪迹,因此艾萨必须在上学之余格外小心的看护随时都会发生状况的母亲,因为艾萨深深的爱着自己的母亲,所以这点苦他从来都不放在心上。

凯丽比努尔是艾萨虽好的朋友,艾萨遇到了什么烦心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和她倾诉,两人还共同养育着一只小羊。人生海海,每一步都是两人相互扶持着走过,一路上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之前看过有关影片的有些报道、一直在期待上映、只看预告片就很想看这个电影了 、因为我也出生在塔里木沙漠边缘、很熟悉这种自然环境带来的快乐以及忧伤、突然想念小时候、想念小时候的小伙伴、影片景色很美、小演员表现的好自然、感染力强、希望今年在电影院有上映、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

篇5:《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

尽管有复杂的主题,却以其诚实、简洁之美脱颖而出。”这就是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评审PeterTeo对最佳影片《第一次的离别》的获奖评价。

继赢得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奖之后,《第一次的离别》再次入围第69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就是这样一部聚焦于儿童成长的影片,突破了重重商业片的包围,一次又一次的斩获佳绩。

入围第69届柏林电影节,《第一次的离别》胡杨林下的深刻成长

而这一部“主题复杂,却又有诚实、简洁之美”的儿童影片,到底是怎样将这众多评委的心俘获的呢?

相较于其他各类讨喜的商业题材电影,《第一次的离别》是新晋导演王丽娜对故乡新疆沙雅最真实的人文风情记录,不是由特效来产生画面震撼力,而是以新疆特色自然风貌去感染观众,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去刻意撩拨观众,而是用诗一般的口吻去讲述成长的故事。

两位儿童主人公,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小男孩艾萨小小年纪肩上就承担着照顾患病妈妈的责任。妈妈摔杯子,发疯大喊,还有时不时的出走,让他的童年过得极其艰难。

但是这种艰难并没有磨去他的童真,他的眼中总是藏有成人所没有的灵动光芒,他望向母亲的眸光总是如此的温柔。他坚强善良,坚毅勇敢,更和其他许多孩子一样,有着世间最璀璨的笑容,并且用这笑容,感染了大银幕前的观众。

篇6: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

很真诚的一部电影,新疆风物与配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导演的本意是要拍成一部纪录片,最后成为了一部把观众带入到生活场景中的故事片。从这个角度看,影片的片尾曲可能不太适合,加工色彩太过浓重的银色,让观众在灯光亮起之前就感受到,自己原来并没有设身处地去感受片中人物的悲喜,而是在现代化的影院中观看一场电影;

电影中两个孩子的视角出发,简单、敏感,对一切充满好奇,又解释不出太多道理,只能全身心地去感受,小男孩寻找妈妈时在黄昏中的奔跑呼叫,小女孩在离开自己家乡的车辆上脸上的苦涩;他们关于自我的意识并没有完全形成,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应该或者将要去到什么地方,孩子的心理总是希望抓住已经拥有的,以为这些就是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自己的妈妈、一起长大的玩伴、心爱的小羊,却想像不到竟然会有离别,而且来得如此之快,如此没有商量的余地;

离别是影片真正的主题,导演在见面会上也说,“不同的人可能在影片中看出不同次数的离别”,可是对孩子来说,每一次的离别都是第一次,慌张无措,委屈难过;可能对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而言,离别已经是已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麻木可以是一种极有效的自我保护,更何况人们也能为离别找到无数条非如此不可的理由;但也只有把每一次离别都当作第一次去感受时,才能更清楚知道这些选择背后的代价,以及眼前的生活为何如此;

影片的镜头一直停留在沙雅一个村庄里,但是外界的影响无处不在,从开头男孩父亲提到要去城市打工,家中长辈说起自己在电视里看到的敬老院生活,和女孩父母不断说到的能给孩子更好教育的汉语学校,这些内容都隐隐透露离别的原因,对眼前生活的不满、对目光不可及之处一些说不清的召唤、对于自己已经丧失情感于其中的人和物……虽然这并不是影片的重点, 导演希望的是给观众传递一种生活感受,而不是拍摄一部史诗;

提问环节一位观众提到,从当地语言的角度来看,片中的很多对话其实是很尴尬的,这也是两种语言下不可避免的尴尬,毕竟我们只是通过摄影机旁观另一种文化里的生活,离真正的进入和理解还差得很远;另外比较遗憾的一点在于,片中类似男孩骑着马在风雪中寻找走失小羊的史诗性的镜头,和电影整体上纪录片式的风格和生活化的落脚点,也有稍微有一些冲突。

篇7:《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

影片《第一次的离别》讲的是艾萨与凯丽的别离,却是导演王丽娜与故乡的重逢,也是没去过新疆的观众们与新疆的初遇。

将近四年的时间,从纪录片到电影,毕业于中传的王丽娜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转化为自己电影事业的“敲门砖”。

对于这部作品,王丽娜最初构想源于她对故乡沙雅和童年生活最深切的怀念,她希望在这片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胡杨林的美丽乡土世界,通过童真的视角去展现“爱与离别”的人生主题。

苍茫瑰奇的土地上,胡杨树挺拔的屹立着,就像王丽娜心中萦绕不去的乡愁,不会随时光的逝去随意变换。将乡愁寄托在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中,在离别中再现童年的美好。

“月光穿过窗子来 村子里 调皮孩子靠着胡杨树 原来他在赞美妈妈的味道 一个女人照亮道路。”影片结尾在月光下吟唱的诗,就像摇篮旁母亲的呓语,伴着孩子们入睡,伴着孩子们成长,只不过在新疆沙雅胡杨树下那个名为艾萨的小男孩的成长,比旁人来的些许艰难,些许深刻些。

《第一次的离别》观看心得

时光在不经意间就溜走,离别也在猝不及防中降临。一次次的离别,将成长的旅程走到头,像一块块被风吹干的馕,又向一步步走远的身影。

就算是无垠的沙漠中也有屹立的胡杨树,一排排胡杨树为沙雅的孩子们抵住黄沙,留下了一片成长的净土。可是当胡杨树成为离别的背景色时,心中对胡杨树的刻影,也就只剩哀愁。

在黄昏的玉米地里,身旁的小驴还怡然自得的嚼着草,但离别的思绪已经弥散开来。艾萨的哥哥要离开村子去城里读大学,这是艾萨第一次体会到离别的滋味。

在拿到20分的汉语试卷后,凯丽的爸妈终于决定还是送凯丽坐上开往城里学汉语的火车。患病的妈妈也在亲戚、邻居和爸爸的讨论下被送进了养老院,最后就连和凯丽一起喂养的小羊羔也在一个风雪天走失了。

凯丽写信告诉艾萨,火车上很干净,不仅有窗户,还有厕所。她告诉艾萨她在城里发生的事,却也改变不了艾萨被遗留下来独自面对离别的事实。成长对艾萨来说,实在是有些太过残酷。

离别来的迅速还汹涌,接连到来的离别让艾萨不知所措。他试图用他的手去抓住什么,就像他试图寻找他丢失的小羊羔一般。

他想和哥哥再踢一次球,他想给母亲再梳一次头发,还想再给小羊喂一把草,也想再和凯丽看一次天。可是离别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艾萨怎么找,也找不回时光,他能抓住的,至多就是与分别的人们重逢。

《第一次的离别》感悟

此前在2月12日举行对的柏林首映上,《第一次的离别》就反响热烈,得到国际观众和电影人的一致好评。现场观众表示“深深的被触动,被电影里面的每一幕感动,产生了强烈的共情;整体电影从孩子的视角切入,新颖、独到,看似故事线简单但是能让人一直回味。“

著名作家、编剧严歌苓、同样入围本次新生代单元影片《过春天》的导演白雪,以及著名演员齐溪在观看影片后都对《第一次的离别》给予了极高的赞誉。严歌苓认为它是一部质朴无华,以真挚情感打动人心的作品。齐溪则和大家分享了她的观影感受“很喜欢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好电影,感叹摄影、音乐的力量。风景太美,又美又有淡淡的忧伤,印象最深刻的是摘棉花的片段。“

影片剧照

柏林首映结束后,《第一次的离别》收到了来自全球十几个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的邀请,影片受到国际影坛的持续关注与期待。

中国青年导演崛起 两获国际殊荣

《第一次的离别》的获奖,无疑是中国电影和中国青年导演的又一高光时刻,也为该片的柏林之旅画下了圆满句号。更为难得的是《第一次的离别》之前就已经斩获了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王丽娜作为一位初出茅庐的中国青年女性导演,第一次独立执导长片就两获国际电影节大奖殊为不易。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影片独特的艺术表达也代表了新一代中国青年电影人在国际影坛留下深刻足迹。亦如此前日本媒体《日本经济新闻》的评价“惊艳的作品,中国的新星崛起”。

柏林电影节评委会盛赞了《第一次的离别》在选题、拍摄、艺术表达等多方面独特的价值。

“这部即诗意又亲和的电影,带着我们去探究生活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织的两个不同家庭的不断演变的关系。电影画面非常优美,感人至深,它让我们思考亲密与距离各自意味着什么,以及影片中小主人公们如何通过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的离别而获得成长。“

篇8: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作文

在盆友圈的推荐下看了这部韩剧,“不要晚上看,会哭瞎”+剧照海报配图,这是朋友圈的评价。温暖明快色调的海报,最美的离别,会哭瞎,这几个点都让有点好奇,终于在西安初雪时,我开始看这部剧了。

任熙,一个普通的女人,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或许这是我认知当中大多数女人的缩影。在妍秀知道母亲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去找父亲的好友询问,自己能做些什么的时候,子欲养而亲不待,正是描述的这种心里吧!我想作为活着的人,或许比去世的人更加难过与煎熬吧?

任熙和郑博士之间的相处让我思考什么是爱情。我,除去小学过家家似的“恋爱”,已经单身。甚至在年底时,我仍然认为我没有“喜欢”的感觉,我不知道什么叫喜欢上一个人,我不知道什么叫心动,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很可悲的人。在第四集快要结束的时候,郑博士读起了他买的那本书,“白昼开始变长之时,我想在那黄昏之中与她赖在床上,便久久的看着书,她依偎在我的身旁入眠,院子里拉锯的声音渐渐平复……”我可以想象到这幅画面,说这或许就是我期待的爱情吧!然而这种爱情又是咋样的呢?是不是和友情一样?只不过对象是异性而已?或许曾经,把爱情想象的太过于遥远,太过难以接近,或许这就是我一直拒绝恋爱,拒绝追求的原因?

这是第一次写影评,影评,在现在的我看来,就是记录吧,记录你的状态,记录你的感受。我喜欢这样记录,尝试这样的记录,因为我想留下回忆,因为我害怕,我害怕到最后一无所有。

篇9: 《第一次离别》观后感

《第一次离别》观后感

20xx年的第一步电影。纯粹就是看时间段选的,去之前也不知道会是什么。就看到个2D国语,然后看小图感觉又像是个国外电影,所以一路很担心这电影的配音会很奇怪。

所幸开场就还蛮惊艳的,画面很美。后面更开心的是,还是在新疆拍的,一直向往去看看的地方。故事的教育意义还蛮大的。

开篇的时候,有人说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有些楼都是纯玻璃做的。然后老人问他,那里有家里人吗?去了那里就开心吗?像极了我们这些背井离乡在外讨生活的人,虽然不是悲情的'苦力劳动者,但是也是一样的在陌生的城市生活,为的是更好的明天,虽然也不知道明天在哪里。所以好像真的不值得,城市的繁华,很多时候与自己似乎也没太多关系。城市很大,我们的圈子也就那么点。所以离开自己原来的生活圈,去进入一个新的地方是否值得?那些所谓的眼界,更丰富的生活,真的就能比原来的生活更有意义?其实我们就是需要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折腾生活吧。但是又是谁率先把死水般的生活做了贬义处理?

作为外面世界的人,总是动不动就会同情这些尚未“开化”地方的人。然而他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足以让他们在自己的环境里感觉到充分的幸福和快乐。不曾见过,就不会有比较,所得即是全部。所以还满能理解,藏区少数民族对自己文化的保护行为的。这些人不断被汉化的过程,其实并非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进步。生活的改善,带来的是精神的摧毁。就是你有机会看人家的生活了,但是你可能有生之年都过不上这样的日子,所以何必了解?不要说努力就行,这个社会不缺努力,缺的是机遇和资源,而这些都不是努力可以得到的。

看到孩子们认真学普通话的样子,其实觉得蛮可惜的。一个是普通话跟方言比起来真的太浅薄了。还有就是为了适应这个社会去学一门语言真的不是件太幸福的事。本来好好的人,愣是很挫败。像极了学英语的我们。多会一门语言对个人是优势,但是对一种文化是莫大的伤害。最能被传承下来的好像就是那些可以创造价值的东西,文化也都是优胜劣汰。

故事最大的主题是离别,一共三次,第一次告别哥哥,第二次送走母亲,第三次和小伙伴分别。不得不说离别经历的多了,也真的是能麻木不少。一个朋友的微博签名是,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如果这样看,似乎每一次相遇都变的更有意义了。小时候的世界太小,经不起离别,长大了琐事太多,顾不上离别。而且成年人的离别都没啥仪式感,就是渐渐疏远。不像孩子们的,会伴随着一次搬家或者巨大改变。单纯的世界容易崩塌,复杂的世界又叫人心累。这大概就是生活了

很想去新疆看看啊,不管是黄沙还是满眼的绿,亦或是硕大的馕,总归要去看看的。

篇10:《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这是一部用维吾尔族语和汉语交织的抒情诗——留着山羊胡须的老汉缓缓地赶着一群山羊,沙地摩挲,手里牵着小黑骡,胡杨摇曳风中,维吾尔族特有的“朵帕”(花帽)在夕阳下透着金边。电影就这样悠悠地奏出了序曲。维吾尔族的小男孩艾萨好动,刚生下的小羊羔他就抢着喂奶,朋友的足球队他也是前锋,但他所有的温柔都给了躺在床上的母亲。患有脑膜炎,又被毒蜘蛛咬伤的妈妈不能言语,生活不可自理。艾萨的小伙伴凯丽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陶醉的时候可以围着篝火一圈圈的拉着花裙子跳舞。可她的中文不好,念课文结结巴巴的,她和弟弟是爸妈的心病,妈妈一心想要送凯丽和弟弟到喀什去读汉语,为着将来能有份好工作。

电影两条线索,两个小主人公,却让观众一次次感受到不能割弃的别离。先是艾萨要和去城里读大学的哥哥在玉米地里惜惜道别;之后妈妈也在亲戚、邻居的讨论下被送到了养老院。凯丽的汉语考试只有20分,爸妈终于决定送他们去学汉语,凯丽写了一封长信给艾萨,告诉他,火车也有窗,还有上厕所的地方。最后,艾萨精心养大的小羊在一个风雪天也走丢了,他一脚深、一脚浅地四处找,生活中的别离让他茫然不知所措。结尾在青芒月光下,艾萨瘦削的背影孤零零,伴随一首散文诗,“月光穿过窗子来 村子里 调皮孩子靠着胡杨树 原来他在赞美妈妈的味道 一个女人照亮道路。”

篇11:《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人生总会经历各种离别,包含着种.种复杂的情绪,让离别多了一种忧伤。在成长的离别主题中,融合着不同的情感,就如感情的告白,有亲情、友情、爱情。《第一次的离别》渲染了离别的情绪和氛围,在剧情上并没有高深的设定,但是直击观众内心,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在剧情上,影片以新疆为拍摄背景,讲述了关于新疆男孩艾萨的离别故事。艾萨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他帮助父亲照顾生病的妈妈。凯丽比努尔是他的好朋友,他们一起养了一头小羊。他们像所有青梅竹马的小伙伴一样,享受着天真而快乐的童年。但是随着成长的来临,第一次的离别也到来了。

篇12:《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于11月3号落下帷幕。

莫非影画声音团队参与制作,青年导演王丽娜执导作品《第一次的离别》,荣获本届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

评委颁奖时如此评价:

这部电影用如诗般美丽、简单、直率的方式讲述严肃而复杂的话题,观众仿佛中了魔法一般被吸引到故事中。电影完美地展示了电影之迷人,在现实中唤起了诗性。

作为王丽娜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影片《第一次的离别》可以说是导演对她的故乡新疆沙雅的一次献礼。

作为新疆沙雅人,王丽娜导演对家乡有着无限的牵挂。用导演的话说,新疆沙雅决定了她电影的源头。

在影片中,使用了大量非职业演员,甚至是本色出演,演员大部分是维吾尔族人,语言也是维语,节奏和色调也十分舒缓。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

虽然讲述的是“残酷”的别离,却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最动人的情感。加上新有的风土民情,展现了一幅温暖而诗意的南疆画卷。

新疆,沙雅县。

沙漠和平原是这里最常见的地貌,地势辽阔,风景壮阔。站在高处,能看到稀稀落落的村庄。

7岁的艾萨,是一个维吾尔族小男孩。

和同村无忧无虑的小男孩不一样,艾萨总是一副心事重重、愁容满面的样子…

艾萨的爸爸是个农民,成天忙着在地里干活;

妈妈是个残疾人,除了双耳失聪,还患有精神病,只能躺在床上咿呀乱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从艾萨记事起,无论是上学前,还是放学后,除了要帮爸爸干农活儿,还要负责照顾神志不清的妈妈,一不留神,妈妈就会溜出去到处乱跑,或是昏迷在路边,非常危险…

本该是玩乐的年纪,却承受着家庭的重担。村里人都说,艾萨这孩子,太可怜了。

尽管很累,可是艾萨却从来没有偷懒,他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妈妈,做饭,梳头,拥抱…

艾萨说:我天不怕地不怕,只害怕妈妈走丢…

这天,因为艾萨贪玩,妈妈跑丢了…

哥哥对艾萨大吼:我真想踹死你!妈妈要是出事了,我扇你耳光!

凯丽,是艾萨唯一的好朋友。

每当艾萨妈妈走失,凯丽都会陪着艾萨,翻山越岭地找人…

在那些妈妈走失的黄昏里,总是会在茫茫沙漠上,看到艾萨和凯丽两个小小的身影,披星戴月…

篇13:《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一年的追踪拍摄里,王丽娜从未干扰他们的生活,仅在旁记录。“那一年里,我什么也没干预。我住在他们家或更远的地方,就成为亲戚吧,让他们熟悉相机。”

长时间的相处,让王丽娜深入了解到每个孩子家庭的状况和或许会面临的一些变故。在翻看素材的过程中,王丽娜从中看到了许多美好珍贵的片段,也看到无数动人的故事。正是在这些记录素材的基础上,有了这部剧情片《第一次的离别》。

注定地,这部剧情片不同于过往。《第一次的离别》是虚构与真实相交的故事。一方面,王丽娜让现实中的艾萨、凯丽努尔比及其两个家庭出演故事中人物,并且重拍纪录片中的片段。比如艾萨给小羊喂奶、照顾母亲以及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凯丽努尔比的家庭日常等。

另一方面,虚构的部分源自对他们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戏剧性的提取。比如基于艾萨母亲无法自理的生病状况,设计了将之母亲送往老人院的情节。在一些小事件的设计上,导演会和凯丽努尔比的母亲提前沟通,“人为”造成凯丽努尔比上学迟到的状况以及艾萨母亲走丢的事件等。

这种虚实相交、虚实界限模糊的处理,得益于导演一步步的感悟。学新闻时,王丽娜曾对于何为真实较劲过;在接触纪录片时,一直也在探讨记录与真实的界限在哪儿。但当着手拍摄《第一次的离别》时,王丽娜反而放下了这些。“你知道你追求的这种纪实,并不是拍摄手法的纪实,而是重新建构生活的纪实。”

因此,《第一次的离别》有了一种新的质感。真诚地讲述生活所带来的真实感,虚实与共的处理方式所构成的“第一次的离别”故事,本身正是王丽娜对艾萨一家、对凯丽努尔比一家生活的读解。观众借助王丽娜的眼光感受到了她心底对人、对故土的温柔。

篇14:《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凯丽努尔比则因为汉语成绩太差,不得不转至库车县的纯汉语学校学习。从童年毕业的那一刻,似乎是伴随着与伙伴艾萨的离别到来的……

“影片更像散文,里面包含了很多层面。我倾向于点到但不说透,‘离别’是母题,但不是表达的唯一。在这个母题之下,开满了生活的枝枝蔓蔓。”王丽娜分享到。

离别串连起了两个家庭的真实生活境况,除了艾萨、凯丽努尔比以及凯丽的弟弟外,家庭内外成年人群像也一一展现。“片子里追求真实感,但真实的生活不是一条线,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问题。”

凯丽努尔比父母对于改变生活现状的讨论,教育问题,贫困现实与诗意内在的对照、成年人对婚姻的妥协、孩子们单纯美好的友情等等,均与胡杨林、棉花地、沙漠等自带诗性韵味的风景融为一体。

结语

《第一次的离别》是从沙雅那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故事。

王丽娜恰巧是这个故事的最佳讲述者。因为,外来者无法抛弃对新疆奇观的迷恋和符号化的想象。而18岁后离开故土的王丽娜,将记忆、情感与平实的观察融进她女性视角当中,用敏感细腻的影像,诉说着关于童年、关于真实、关于生命的故事。

篇15:《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心得

这是一部用维吾尔族语和汉语交织的抒情诗——留着山羊胡须的老汉缓缓地赶着一群山羊,沙地摩挲,手里牵着小黑骡,胡杨摇曳风中,维吾尔族特有的“朵帕”(花帽)在夕阳下透着金边。电影就这样悠悠地奏出了序曲。维吾尔族的小男孩艾萨好动,刚生下的小羊羔他就抢着喂奶,朋友的足球队他也是前锋,但他所有的温柔都给了躺在床上的母亲。患有脑膜炎,又被毒蜘蛛咬伤的妈妈不能言语,生活不可自理。艾萨的小伙伴凯丽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陶醉的时候可以围着篝火一圈圈的拉着花裙子跳舞。可她的中文不好,念课文结结巴巴的,她和弟弟是爸妈的心病,妈妈一心想要送凯丽和弟弟到喀什去读汉语,为着将来能有份好工作。

电影两条线索,两个小主人公,却让观众一次次感受到不能割弃的别离。先是艾萨要和去城里读大学的哥哥在玉米地里惜惜道别;之后妈妈也在亲戚、邻居的讨论下被送到了养老院。凯丽的汉语考试只有20分,爸妈终于决定送他们去学汉语,凯丽写了一封长信给艾萨,告诉他,火车也有窗,还有上厕所的地方。最后,艾萨精心养大的小羊在一个风雪天也走丢了,他一脚深、一脚浅地四处找,生活中的别离让他茫然不知所措。结尾在青芒月光下,艾萨瘦削的背影孤零零,伴随一首散文诗,“月光穿过窗子来 村子里 调皮孩子靠着胡杨树 原来他在赞美妈妈的味道 一个女人照亮道路。”

相比于“显学”的西藏电影,比如正在上映的《阿拉姜色》,之前的《冈仁波齐》《塔洛》《旺扎的雨靴》《喜马拉雅天梯》等,新疆电影并没有在新世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挖掘。但不可否认的是,导演万玛才旦、松太加等领衔的关注西藏人情的系列电影已经在电影节和商业市场得到了肯定,也是对之前过于说教、猎奇西藏的很多电影的一种自觉反拨;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生、成长在新疆的汉族导演王丽娜的《第一次的离别》也是类似的有益尝试。虽然处女作还有不足之处,但胡杨树下的期待不会太久。

民族电影是新中国电影最大的一个特色,而西藏的《农奴》,新疆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新时期以来,民族、民俗和民生是新的创作方向。然而无论是西藏、新疆、内蒙等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都要面对“奇观化”与“家乡情”以及“抒情性”和“戏剧冲突”这两对核心的表象方式上的矛盾。在《第一次的离别》中尤为突出。王丽娜的镜头感很强,常常用大远景,沙漠,胡杨林下铺满金黄树叶,艾萨和小伙伴们就放肆地走在沙地脊梁,伴着胡琴,特别悠扬、绵长。这是故乡,也是观众的渴望。

篇16:《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心得精选

此前在2月12日举行对的柏林首映上,《第一次的离别》就反响热烈,得到国际观众和电影人的一致好评。现场观众表示“深深的被触动,被电影里面的每一幕感动,产生了强烈的共情;整体电影从孩子的视角切入,新颖、独到,看似故事线简单但是能让人一直回味。“

著名作家、编剧严歌苓、同样入围本次新生代单元影片《过春天》的导演白雪,以及著名演员齐溪在观看影片后都对《第一次的离别》给予了极高的赞誉。严歌苓认为它是一部质朴无华,以真挚情感打动人心的作品。齐溪则和大家分享了她的观影感受“很喜欢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好电影,感叹摄影、音乐的力量。风景太美,又美又有淡淡的忧伤,印象最深刻的是摘棉花的片段。“

影片剧照

柏林首映结束后,《第一次的离别》收到了来自全球十几个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的邀请,影片受到国际影坛的持续关注与期待。

中国青年导演崛起 两获国际殊荣

《第一次的离别》的获奖,无疑是中国电影和中国青年导演的又一高光时刻,也为该片的柏林之旅画下了圆满句号。更为难得的是《第一次的离别》之前就已经斩获了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王丽娜作为一位初出茅庐的中国青年女性导演,第一次独立执导长片就两获国际电影节大奖殊为不易。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影片独特的艺术表达也代表了新一代中国青年电影人在国际影坛留下深刻足迹。亦如此前日本媒体《日本经济新闻》的评价“惊艳的作品,中国的新星崛起”。

柏林电影节评委会盛赞了《第一次的离别》在选题、拍摄、艺术表达等多方面独特的价值。

“这部即诗意又亲和的电影,带着我们去探究生活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织的两个不同家庭的不断演变的关系。电影画面非常优美,感人至深,它让我们思考亲密与距离各自意味着什么,以及影片中小主人公们如何通过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的离别而获得成长。“

篇17:《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心得

影片讲述两位在上小学的孩子各自的生活,他们共同养了一只小羊,开心和忧愁的时候会爬上已经生长了三千年的胡杨树分享。

孩子们的忧愁无外乎与大人们有关,艾萨的妈妈常年被疾病缠身,失聪让她不会讲话,脑膜炎让她神志不清,因此妈妈的走失是艾萨最担心的事情。

而凯里比努尔担心妈妈与爸爸再次离婚,担心普通话成绩,因为在普通话越来越重要的当今,凯里比努尔的妈妈想让她转学去库车的语言学校,这样一来,她不得不与家乡与好朋友离别,此般离别相当于与童年的告别。

或许艾萨早已与童年告别了,因为家庭原因,他照看羊群、照看母亲,而随着秋季到来,他的哥哥也要去远方上学,在分别前一日,他说出不似这个年纪的话:“等你回来的时候,妈妈那时候是好的还是生病,谁知道呢?”

他早已放弃孩子的特权,没有撒娇也没有埋怨,他想用妈妈这个连接向哥哥表达不舍,但迎接他的是更多的分离。

父亲因为身体不支将妈妈送去敬老院、朋友凯里比努尔要离开家乡、自己养了多年的小羊在一个风雪天走丢了,但艾萨又能做什么呢?学着大人的样子默默接受罢了。

影片就结束在艾萨经历过多次分离后独自寻找小羊的镜头,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也是我有了上述解读的原因。

与片头长达几分钟的固定镜头呈现不同,片尾剧烈抖动的镜头让骑在小马上的艾萨看起来更显颠簸,雾气中他一声声的叫喊更显悲凉。而我们返回片头,赶着羊群的爸爸从远景逐渐走近,艾萨给小羊喂奶,一切都是那么安稳、平静。

从安稳到悲凉的过度不会有情绪的断裂感吗?这就要看导演是怎样处理生活的细节。

在领略着沙雅绿树丛生的山间地貌和黄沙漫漫的沙漠风景时,我们对它在影像风格上的联想出现在阿巴斯的电影中,这位同样擅长儿童题材的导演有着从不迁就讨好观众的头衔,因此他的电影观赏需要观众创造精神的加入才能共同完成。

虽然[第一次的离别]对观众相对友好,但是不能否认它仍然与阿巴斯电影有着相近的观赏、理解理念。

第一次去电影作文

《人生第一次》观后感

关于《南京南京》电影的观后感

《愤怒的小孩》电影观后感

电影《少年雷锋》观后感二

5D电影观后感周记

《长津湖》电影观后感

观看《泰坦尼克号》电影个人观后感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

小兵张嘎电影观后感

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精选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