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碟中谍6》观后感

时间:2023-10-09 03:42:47 作者:释天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释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电影《碟中谍6》观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电影《碟中谍6》观后感,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电影《碟中谍6》观后感

《碟中谍6:全面瓦解》上映以来获得了一众好评,无论是IMDB还是豆瓣,评分都高达8点几,一般情况下,系列电影很少有这样的好成绩。

虽然情节还是老一套,发现危机、执行任务、出现叛徒、清理门户、拯救世界,但它仍然很好看,因为动作场面拍得生动、刺激、惊险、有趣!

高空跳伞、厕所肉搏、跳楼追踪和直升机追逐等等动作戏,都拍得无比精彩,而且阿汤哥都是亲自上阵,没用替身,脚踝骨折仍然坚持拍完,不得不佩服他的敬业精神!

就个人而言,最喜欢的动作戏还是厕所肉搏,一个亚洲面孔的接头人将前来对付自己的阿汤哥和超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拳拳生风,非常刺激,看得相当过瘾。

出于对这个片段的喜欢,去查了一下这个战斗力爆表的演员,原来他叫杨亮,来自中国哈尔滨,8岁就开始学武,曾在1995年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亚军。

杨亮担任过多部影视剧的武师,并以替身的身份出演过《碟中碟5》、《王牌特工》、《007大破天幕危机》、《火星救援》以及美剧《权利的游戏》。

这场厕所肉搏,还让我想起了一部好莱坞大片,那就是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实的谎言》,这部电影以前经常在多个电视台播放,相信大家应该不会陌生。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真实的谎言》开片不久,施瓦辛格就与恐怖份子上演了一场厕所大战,这场大战火爆刺激,那个如厕的老头,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在《碟中谍6》中,阿汤哥还表演了一场精彩的高空跳伞,而类似的片段在施瓦辛格主演的另一部电影里也出现过,这部电影就是上映的《蒸发密令》。

很多人都说,施瓦辛格在《蒸发密令》里的高空跳伞片段,是经典中的经典,因为它不但刺激,而且有趣!

另外,从《碟中谍6》里的摩托追逐、跳楼追踪,以及格斗方式,我还看到了另一部特工电影的影子。

这部特工电影就是马特·达蒙主演的《谍影重重3》,它也是一个系列电影,在这个系列的第三部里,也有摩托追逐和跳楼追踪等经典动作场面。

至于贴身肉搏,这个系列每一部都有,《谍影重重》系列的打斗以凶狠凌厉、冷硬写实的风格而闻名,《碟中谍6》也采取了同样的风格,这也是它好看的其中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我对《碟中谍6》的观后感是:炒了很多冷饭,但仍然很好看,有时间的话赶紧上影院观看吧!

当然,你也不能忘记道长今天说过的电影,一样的调料,不一样的味道,阿汤哥有阿汤哥的好,施瓦辛格有施瓦辛格的好,马特·达蒙也有马特·达蒙的好。

篇2:电影《碟中谍6》观后感

今天抽空去影院把《碟中谍6》看完了,又听到了熟悉的BGM,好激动。这部从19开始的特工系列,依旧可以把我牢牢地拴在电影院的座椅上,直到现在,我仍在纠结是阿汤哥帅,还是亨利卡维尔帅,而作为一个女同志,我不得不强烈推荐(还是因为颜值),这是一部可以让任何一个进影院的人拍手叫好的大场面硬派动作电影。(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后排的一个男生在开始的15分钟打出了呼噜声)

阿汤哥硬

听说在这部电影里,阿汤哥依旧是全部无替身实拍,作为一个颜狗,比你长的好看的人还努力,这简直是在用生命在战斗。HALO跳伞。25000英尺的高空跳下,2000英尺超低空开伞,一共跳了106次,还有楼顶飞跃,拍摄过程中,阿汤哥右脚踝骨折,竟然忍痛完成了这一镜头,从成片中也能到他在爬上楼顶后,脚是一瘸一拐的。

我觉得,阿汤哥的硬,不仅仅是身体,更是一名演员的气节,这种勇气与偏执将《碟中谍》系列的个人主义发挥到极致,如果世界上真的有超级英雄,阿汤哥肯定算一个吧。

动作场面硬

如果不是看了一眼票根,有一段我以为自己在看《速度与激情》,这部电影高难度特技比以往多得多,好莱坞永远是明白观众,逆向行驶、摩托穿越,这是经久不衰的动作场景。直升飞机360度俯冲飞行,直升机垂吊,命悬一线,为了完成这样的设计,都是他亲自上阵,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危险。

阵容硬

IMF小组,是永远不会缺席的。

西蒙.佩吉,英国著名喜剧演员,头号玩家里也有他,在这里,整部电影里算是一个幽默担当,永远的一个话痨。

文.雷穆斯,从碟中谍1开始一直是憨厚踏实的老大哥,虽然没什么稀奇古怪的发明,但是每一次的每一件装备都让阿汤哥化险为夷。

最让我惊喜的是超人的加盟,这样的cp也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我以为亨利的角色会反转反转再反转,毕竟长着一张超人脸,看到在结尾处他被直升机的热油喷伤了右脸,然后竟然给了一个特写,全场的女生好像都在发出惋惜的叹声。

这样的主创阵容一边耍帅,一边拯救世界,而拯救世界从来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尽管主角一直在强调,我一定可以的,但是要完成任务,最难的一个词就是:信任。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里仍然存在不合时宜的孤勇,但是好莱坞就是这样,宣扬英雄主义我认为其实是他们的国家文化,在这里也就无可厚非啦,看完电影,我再次体会到,阿汤哥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因为努力,也不是因为用力,而是始终在拼命的挑战不可能。

九月的第一天,可以说是很强的仪式感了,

就一句话:爆炸好看!

篇3:电影《碟中谍6》观后感

《碟中谍》系列转眼间已经过了了,我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产业整合能力。在故事情节上总是留下各种伏笔,总之就是不想拍续集的好莱坞电影不是好电影。不过故事也不是凭空随便拍的,《变形金刚》系列就是典型的例子,最初很惊艳,之后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套路。

《碟中谍》系列也难逃此宿命,在《碟中谍6:全面瓦解》上我已经看到了《碟中谍》系列开始放弃治疗的情况,我在电影院看完了之后,立即听到有个女人说看这部电影时睡着了。

我其实不太喜欢谍战片,因为谍战片总是有各种看不懂的人物关系。你永远不知道编剧安排了谁做最终的隐藏Boss,谁是组织的内鬼,谁又是真正的好人。《碟中谍6:全面瓦解》索性放弃了在剧本上的打磨,执着于在动作大片上再进一步。

《碟中谍6:全面瓦解》除了是一部动作大片之外,似乎找不到任何亮点了。不喜欢动作大片的话,完全可以忽略。另外我觉得阿汤哥真的可以考虑一下退休了,毕竟年纪已经那么大了。

动作片的未来

坦白说,动作片毕竟已经算是一个老题材了。观众也有点审美疲劳了。早期的动作片没有太多的特效,很多演员都是实打实武功班底。引进特效之后,动作片似乎迎来了新生。像《皇牌特工》那样的电影,武打动作的视角可谓眼花缭乱。

不过我却认为特效最终会让动作片演员彻底消失,动作片不会消失,但动作片演员却会消失。《创战纪》的最终Boss是一位CG角色,完全以价乱真。不说的话完全猜不到是CG角色。事实上,在李连杰的《救世主》就已经显现出CG技术完全取代真人演员的趋势。

阿汤哥固然很喜欢挑战自我,但动作演员注定会消失,未来的电影将会是替身演员扮演再加上一张纯CG的脸。

谍战片的未来

我不敢说将来谍战片会不会没落,但是谍战片确实走向了无头路的情况。我实在想不出谍战片还能拍出什么新意。《皇牌特工》仅仅是第二部续集在情节上就出现了胡编乱造的的情况。

《谍影重重》三部曲堪称经典,但谍战片本身确实很难再有新的突破了。基本上从炫目的高科技、眼花缭乱的武打动作,再到从一个相貌平平的普通人视角出发,演绎一个救赎的故事。反正我不是编剧,我是想不到谍战片还能玩出什么新的花样。事实上,是整个好莱坞都面临了题材缺乏的窘境。

篇4:《碟中谍6》观后感

《碟中谍6》观后感

运行三值:张俊阳

《碟中谍6:全面瓦解》是由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克里斯托夫・迈考利执导,汤姆・克鲁斯、丽贝卡・弗格森、亨利・卡维尔、西蒙・佩吉、亚历克・鲍德温、安吉拉・贝塞特等主演的动作电影。该片讲述了伊森・亨特与团队遭遇到了核恐怖主义威胁,从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

众所周知,黑夜是阴谋的伊始,当黑夜降临之时,伊桑、享特又开始了他的新任务―阻止恐怖主义组织“使徒会”获得“钚”。而他的团队需与CIA杀手沃克进行联手,在“使徒会”得手之前抢先拿到钚。不过其中卖家要求享特交出他最大的敌人所罗门・莱恩,用以交换钚。曾经并肩作战的.前任队友―伊尔莎得到MI6指示要杀掉所罗门,局势变得错综复杂。还有CIA新头目的指令,前妻的安危都让已经中年的享特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同时在任务中,上级的怀疑,派系间的掣肘,朋友间的愧疚,叛徒的离间,心中的爱……这一系列的遭遇让享特体无完肤、伤痕累累,但他没有时间喘息,只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最终享特完成了这“不可能的任务”。

在我看来,碟中谍系列电影的成功关键所在是汤姆・克鲁斯。像在碟中谍6中为了动作场面的逼真效果,汤姆・克鲁斯拒绝绿幕特效,亲自驾驶直升机进行拍摄。驾驶直升机需要高超的技术,而让汤姆・克鲁斯亲身驾驶更是从未有人尝试过的特技。在拍摄前,阿汤哥专门前往专业公司学习直升机驾驶,以求在短时间内成为拥有2000小时飞行经验的驾驶员,但即使是成为新手驾驶员,也需要至少3个月每天8小时的训练量。这样的严苛标准需要汤姆・克鲁斯夜以继日地训练,终于达到了既定的驾驶标准。为了拍摄空中追逐这段危险动作戏,摄制组会有13架直升机同时飞行在空中,要拍摄的直升机在空中做特技时相距更是只有区区几英尺,危险系数直线飙升。除了汤姆・克鲁斯之外,碟中谍的另一个成功因素,我觉得是这个系列的故事总是辗转到世界各地去取景,并且总能把动作场面和城市地标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能做到这一点的动作电影,同样也是少之又少。

总的来说,碟中谍6纵使有些不足之处,但是在用生命去追求完美演绎的汤姆・克

篇5:生化危机6电影观后感

主角遇到更加难搞更加凶险的反派时,敷衍地完成一段又一段面临死亡威胁的情节,这种操作方式毫无意外地同电子游戏里的闯关设定如出一辙。保罗·安德森执导的这部最新电影在技术创新和氛围刻画上出现了失误,使得系列广阔的电影宇宙总是围绕着几个相同的角色和相同的地点展开。当然《生化危机6:终章》坚持完成了它片名里的结论,但不断削减的创意和持续增加的广告让片名里这一庄重的宣言看起来完全处于自私的考虑。观众对系列的欲求早就被糟糕的剪辑和毫无意义的怪兽——无论它们有着怎样的名字——消磨殆尽了。

米拉·乔沃维奇回归饰演爱丽丝,人类最后的救世主。在前几部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她在红后—一个操纵着保护伞公司所有设备的超级计算机—那里得知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解药,可以消灭让数十亿人类变成嗜血怪兽的病毒。仅存的人类将在48小时内被彻底清除,爱丽丝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到达保护伞公司的总部浣熊市。但在途中为了重新获得并释放解药,她与一心维护保护伞公司利益的亚历山大·艾萨克斯博士(伊恩·格雷 饰演《权力的游戏》)产生了冲突。爱丽丝联合一帮没什么能力的幸存者,假造了与红后的一纸协议,混进保护伞公司的总部,为阻止人类灭绝展开绝望的最终尝试。

无论如何,《生化危机6》终于提供了一些细节来解释导致种族灭绝的僵尸大爆发的起因。“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结束这个世界”的做法,的确是个能吸引回头客又让人感到好奇的经营策略。但是主创对《生化危机》故事的哲学根基的任何关注充其量只浮于表面,还不如加强对打斗场面的刻画。影片里乱麻一样的动作镜头无法让人形成对某个场景地理位置的持续认知,更别提搞清楚角色是怎么往返于各个场景里的。其中一段发生在灯光昏暗的`地牢里的场景,导演在拍摄拳头和脚的特写镜头时莫名其妙地加开了闪光灯,而在其他画幅更广的镜头里灯光依然暗沉,明亮的特写镜头完全没有帮助人们理解到底是谁对谁出了一拳,谁挨了谁一脚。

安德森坚持用让人眼花缭乱的方式呈现打斗的方式也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影片里很多逻辑硬伤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动作场面中被遗忘了——对忠实粉丝来说,这部电影可能会像系列前几部一样让他们感到满意,但作为独立的冒险电影来说,《生化危机6》只是集结了所有让人感到眼熟的情节,就好像一条已经被探索了五次的小镇道路,不值得被记住。(肖恩·罗伯茨、露比·罗丝和日本模特Rola作为配角的表演在影片中出现时间太短,开始让人怀疑他们当初为什么要接这些角色。)

但是《生化危机》《黑夜传说》这类女性角色主导的动作电影发展成良心系列,对观众和电影人都是件鼓舞人心的事,希望它们的成功能为一些真正值得人们花时间在大银幕上观看的电影铺平道路。同时《生化危机6:终章》虽然无法掩盖太过套路和毫无创意的本质,但如果它不是这个毫无前途的系列的最后一部,那才是真正让观众感到失望至极的。

篇6:生化危机6电影观后感

作为游戏改编电影,《生化危机》应该是游戏电影史上最长寿的系列,其凭借着游戏超高的人气,丧尸题材的固定受众以及米拉深入人心的打女形象,一直都能保本,相对于那些动不动一亿大制作的大片来说,《生化危机》这种打肿脸充大片的电影系列反而收益稳定。

事实上《生化危机》系列每一部在好莱坞当中都是中小成本B级片,制作成本从3000万到6500万不等,而这部所谓的众望所归的终结篇其实预算仅仅4000万,基本上可以看出制片商对这片子的信心也没有那么足。

同样的,《生化危机》系列在北美本土也从来没有过惊艳的表现,最好票房的也就是收获了6千万的第四部,也就是第一部引进内地的《生化危机》,但是好就好在《生化危机》系列凭借全球市场还是可以收获不错的票房,尤其是亚洲市场的支持。

但是即使这样也掩盖不了系列各方面严重的狗尾续貂,如果说前三部还算可以看看的优质动作片,第四部第一次把3D和僵尸出色的结合了一下,的第五部以及今天要吐槽的完结篇简直就是游戏改编电影史上最大的灾难,原本以为第五部的空洞无物已经让人很崩溃了,没想到最后的完结版直接把整个系列做成了一个相当恶心人的冷笑话。

《生化危机》系列也很神奇,每一部的风格都不一样,比如大家都比较喜欢的第一部,走的就是密室逃生的路线,比较还原游戏的感觉,恐惧感和惊悚感都不错,而且僵尸元素玩得很正点。

第二部则是一个超能力动作片,满屏飞舞的子弹和爆炸。

第三部是废土风格的荒野公路动作片。

第四部是高清3D效果测试片,节奏慢但是好歹有点新鲜感。

第五部则是完全复制第四部的超冗长难度巨低的闯关游戏。

结果到了我们的这部完结篇,导演干脆把之前每一部的风格杂糅在了一起,打造出了一部恐怖公路废土风科幻动作伪大片,而且,前两部出色的3D效果和节操一样完全消失了。

《生化危机6》只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不是圆系列的各种坑,而是用最糊弄的态度最后榨取一次游戏IP的价值,结果,这一次原本应该大惨败的生意却被我们美丽的大中华给拯救了,一天干出了北美上映一个月的总票房,真心祝大家吊死在情怀这棵烂树上。

总的来说,《生化危机》其实除了第一部和第二部以外,其余的几部都已经没什么故事可言了,没有勾人的悬念,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主线,而且导演和编剧还加入了各种神乎其神的超能力和克隆人的元素,到最后,其实啥也没有说清楚。一开始,小爷其实有点期待最后一部,因为第五部的结尾,人类在白宫望向数以万计的僵尸和怪兽,感觉大战就要爆发了,心想着完结篇怎么也得来一场世纪之战吧。

结果,编剧们倒好,第六部的故事从白宫沦陷就剩下爱丽丝一个人活下来开始讲,我特么想看人类阵线大战僵尸呀,你他妈直接跳过了是什么意思呀?与其看6,老子倒想看看5.5,5s,5plus说的是什么呀!

第六部的开头也是非常称职的给大家回顾了一下前几部发生的情节,然后在一句“我是爱丽丝,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这样的独白中,前几部的片段被拼接成了一个TVB的厂标,要多low有多low。

紧接着的20多分钟,就是一段爱丽丝的独角戏,充满了毫无意义的jump scare,这个想必是为了致敬第一部吧,然后就是一段混乱并且打了鸡血的动作戏。

一开始,小爷还以为影片的预告片节奏快,镜头碎是为了吸引人,展现紧凑的那一面,结果一看正片,我靠,原来正片就是这样的,而且从头到尾都是这样的。

反正,本片在动作戏上面的处理和当年那部狗尾续貂的《飓风营救3》一模一样,镜头晃得要死,剪辑碎的要死,一个完整的动作都看不到,而且还时不时切入那些自以为很炫酷的大全景,火爆是火爆了,但是真的连个屁都看不清。

之后,爱丽丝就收到了一条信息,那就是人类即将毁灭,她需要在48小时之内回到浣熊市的蜂巢释放一种反病毒拯救世界,于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剧情就出现了,而且,之后除了这条情节什么也没有说,一路走到黑,简直是单调乏味,不要以为我看不出来你们模仿《疯狂的麦克斯4》然后失败了!

反正呀,之后整部电影都在打,很少有动作片能够看到观众希望角色们不要继续打了而是坐下来唠唠嗑的。

影片后面所有的情节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爱丽丝被人抓然后逃脱,被撞晕,然后遇到人类,然后几个人打败了艾萨克博士的装甲车和一大群丧尸来到蜂巢,都没什么大高潮电影就结束了。

反正,爱丽丝就是强,打不死,即使战斗力相比较前几部弱鸡到不行,还是可以完虐反派,而且这片子结尾黑色幽默的地方就是反派基本上就是把自己给玩死了。

影片最后揭开了一个事实上前后矛盾的真相,原来丧尸病毒的爆发是有意而为之的,为的就是毁灭人类建立新秩序,excuse me?不但给了一个敷衍并且感觉没必要藏6部的阴谋,而且还顺便把前几部的脸给打了。

然后就是最后解密了爱丽丝的身世,原来红色皇后的前身还活着,而自己就是前身的复制人,于是,三个人同框了,分别是幼年爱丽丝,完美复制人爱丽丝以及显老爱丽丝,三人联手解决了一切问题,连个boss返场小段都没有结束了整个系列。

强行煽情,强行结尾,强行拉低反派智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游戏和电影版中都颇具人气的反派角色威斯克,前两部中戏份不少的他一直是爱丽丝的死对头,两人打打杀杀实力相当,结果到了这一部,威斯克不但没有被安排什么动作戏,而且最后是被人给“说死”的。

这个地方很让小爷生气,因为“you are fired”这个梗出自小爷最喜欢的科幻动作片《机械战警1》,而且作为那一部的结尾情节,相当燃,相当解气,结果呢,到了本片里面显得滑稽可笑,被墙砸了一下的威斯克倒在地上结束了自己这个角色之后的命运,最后还像一个姑娘一样哭哭啼啼,卧槽,难道你特么是被米拉的老年妆给吓傻了吗?

由于是回到了蜂巢的关系,编剧实在是没得可编了,于是就在此开始消费第一部中的射线激光,让爱丽丝来一段花式杂耍,然后带着反派艾萨克博士的本尊一起来花式杂耍,两人一边杂耍一边唱着“又回到当初的起点,记忆中你青涩的脸。。。。”什么什么的,然后艾萨克就暂时嗝屁了。

其中,两人的打戏还玩起了《大侦探福尔摩斯》的脑洞模拟,一次次地预测两人打斗的情况什么的,导演一定觉得加一段这样的炫技很cool,但是很抱歉,小爷我看了只想笑。

最后,小爷就要说到影片最大的雷点了,那就是当爱丽丝准备释放解药的时候,刚刚被打趴下的博士又出现了,紧接着,另一个克隆人博士带着很多僵尸也出现了,两个博士面对一面二脸懵逼,克隆人不相信自己是克隆人,本尊还特么不嫌事儿大挑衅自己的克隆人。。。

然后。。。特么克隆人。。。就他妈。。。。把本尊给杀了。。。。爱丽丝就这么拯救了人类。。。。。。。、

我特么就操了好吗!

然后到了最后,吉尔和克里斯这样的人气角色也没有回归,只有爱丽丝和克莱尔两人牵起手走进新时代!

来来来,让我们欢迎一下开国元勋爱丽丝和她的爱人克莱尔!

篇7:碟中谍5观后感600字

碟中谍5还是很棒的,虽然2113阿汤哥老了5261,很多任务完成的很勉强,4102但是精彩程度反而越来越高,1653难度的设计在不断升级,节奏控制的也刚好,主题扣人心弦,徒手扒飞机,巨池水底憋气,飙车酷炫,摩托车公路追击,动作戏流畅刺激,全程无尿点,让人看的血脉喷张。阿汤哥用生命拍戏,帅得史无前例。女主颜值不算高,但性感耐看打斗戏带劲,值得一看。(最好的选择)

《碟中谍5》好过预期很多。居然用了60-70年代经典好莱坞谍战悬疑片的路子,笑点和配乐都是十分精准。标准的一部好莱坞工业片。当然碟中谍拍到第五部肯定不是为了看阿汤哥那张老脸喽,肯定是为了看最新一任女主角。新一任选的比上任碟女郎好更多,有些角度又神似泽塔琼斯。(茉沫儿)

碟中谍5这部电影带劲,扒飞机是实拍,跳水实拍,飙车也实拍,可怜了一皮卡的宝马m3.啊汤哥虽然50高龄,但是根本看不出来啊!!一身结实的肌肉。电影剧情不错!!情节环环相扣,虽然刺激度不如4但是!!好电影不是靠画面来定的~

作为一部以徒手扒飞 机开场的影片 来说,《神秘国度》立刻提起了观众的兴趣,而且迈考利在电影中让系列的全套传 统重回观众视野,经典桥段逐一登场:橡皮面具 、花哨的新式道具、异国风情游以及只有想不到 没有不做到的“杂技式”表演。更重要的地方在于 镜头始终追随着汤姆·克鲁斯,达到了某种纪实 感,观众把一切尽收眼底,不论是他用双臂吊挂 在飞机上,还是在水底一段几乎窒息的漫长连续 镜头,观众都真真切切地看在眼里:那是汤姆·克 鲁斯,不是别人,也不是什么骗人的摄影把戏。

篇8:碟中谍5观后感600字

美国媒体这两天持续用这个词形容《碟中谍5:神秘国度》带给人的观感。这也的确名副其实。它在两个方面值得称道:一是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伊森?亨特上演了前所未见的惊心动作场面;另一面是制造出了迄今为止最复杂神秘的烧脑谜团。

在首部曲诞生25年之后,作为系列的第五部,很多人以为这部影片将不可避免地显出疲态,即使汤姆?克鲁斯依然保持着一线巨星的地位。然而,阿汤哥总是拥有业内独到的眼光,总是能够找到最适合的导演与合作者,即使他们每个人的风格大相径庭。不断有新鲜血液的加入,使得《碟中谍》系列持续焕发青春,将观众早已耳熟能详的故事模式拍出新花样来。很多人都表示:《神秘国度》是该系列中质量最为上乘的一部。

电影一开篇,观众带着熟悉的感觉跟随着亨特,他像往常一样开始行动,为阻止偷走核弹头,这位超级特工徒手扒在飞机外壁。这段开场足够惊心动魄,而且52岁的克鲁斯没有用替身,亲自完成这一“敢死”行动。他要证明自己足够无畏足够疯狂,为了让观众耳目一新而无所不用其极。不过,这段戏份并非只是装饰性过场,而与情节密切相关:亨特很快发现,给飞行员发号施令的所罗门?莱恩(肖恩?哈里斯 饰)并非只是个想引爆核弹头一了百了的狂躁型坏蛋。他,没那么简单。

篇9:碟中谍5观后感600字

如果你不是阿汤哥的粉丝,等着看硬盘版就可以了。这部电影在电影院看和在家里看效果是差不多的。因为谍中谍5完全不是以动作场面取胜,而是以天马行空的幻想来驾驭整部电影。

最惊险的场面就是开场5分钟的阿汤哥打飞机,哦,应该是扒飞机。之后所有的动作场面基本都是敷衍了事,打不打,追不追,都不会影响剧情的发展。都什么年代了还在飙摩托,动作场面还不如十几年前的黑客帝国第一部。

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会在剧中由中情局局长亲口告诉观众:阿汤哥就是命运之神,全场开启上帝模式。全世界最牛逼的美国中情局局长和英国军情六处处长被阿汤哥一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英国首相也沦为木偶被阿汤哥肆意摆布。每一个看电影,特别是谍战电影的人最期待的是未知和反转。这部电影倒好,一开始就告诉你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然后用2个小时告诉你果然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每一段情节只要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完全不给任何观众有智商上的优越感。唯一让人没想到的是美国中情局局长和英国军情六处处长竟然可以这么愚蠢,中国随便去个村长就可以在智商和权术上碾压他们。

说实话,在整个谍中谍系列中最让我失望的就是这一部了,要情节没情节,要动作没动作。看来就算是好莱坞,也会有想象力穷尽的时候。接下来比较期待的续集就是星球大战7了,不过有种不好的预感。卡梅隆呢?斯皮尔伯格呢?能出来拍个电影吗?别再当监制了。

篇10:碟中谍5观后感600字

其实我是冲着西蒙佩吉和阿莱克鲍德温去看的,想西蒙佩吉出演碟中谍4的时候我还对他无感,可是四年过去西蒙佩吉已经坐稳了我心中的男神位置。 电影剧情没什么好说的,依然是阿汤哥在执行一系列impossible missions,不过还是紧扣碟中谍,当阿汤哥用黑胶唱片播放高科技投影获取任务时,这其中的反差还是让我有些感概。剧情不能说紧凑,但也算是一环扣一环,那张虽然岁月明显刻下痕迹但依旧帅气的脸在荧幕多出现一些时间,又有谁能拒绝呢。 丽贝卡弗格森这个名字在此之前是没有听过的,查了一下百度给出的第一个演艺经历已经是30岁时的白皇后了,对于这种大器晚成的演员总有一种莫名的好感,而且我觉得长得很好看啊,最后那场拼匕首的戏我觉得挺好看的,至少不像有些电影比划半天谁也没伤到谁,最后主角一下解决战斗。 阿莱克鲍德温老了胖了也很有魅力啊,阔别007系列这么久又回去演中情局老大了,很棒啊。

轻松黑了俄罗斯卫星,军情六处老大说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也只有老美敢这么干了,英国人整出的错误,美国人帮你解决。 我男神包揽了全片几乎所有笑点,美国电影里简单夸张的搞笑虽然不像英国黑色幽默那样有抖机灵的感觉,但一样魅力非凡啊! 年近六十阿汤哥还是这么拼,爬飞机跳高楼的,确实值得尊敬,不是只刷脸的,打斗戏其实没有一刻让我稍微有心跳加速的感觉,但还是很过瘾,更多的是对阿汤哥不服老的感动吧。看到杰瑞米雷纳和阿汤哥全速追车还是很带感的,克雷格还有一部007的片约,挺期待雷纳能接档的,不过美国人估计是演不了詹姆斯邦德的。

篇11:碟中谍5观后感600字

整个《碟中谍》系列,伊森·亨特都在经历一次次险象环生,不断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强的敌人。在《神秘国度》里,莱恩不仅置亨特于生死关头,更在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织出一张无形大网,自己稳居于幕后运筹帷幄。面对这样的对手,亨特光是依靠化险为夷的身手还不够,还要搜集蛛丝马迹,去“潜入”莱恩的脑中,预测这位敌人的心思巧计,双方都在步步为营。这种智力竞赛使得《神秘国度》不同于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动作大片,其内在意义同样浓厚。

尽管如此,作为一部以徒手扒飞机开场的影片来说,《神秘国度》不能玩得太玄乎,为了烧脑而将《碟中谍》系列改装成“最强大脑”,那样只会令观众失望。迈考利在电影中让系列的全套传统重回观众视野,经典桥段逐一登场:橡皮面具、花哨的新式道具、异国风情游以及只有想不到没有不做到的“杂技式”表演。更重要的地方在于,镜头始终追随着汤姆·克鲁斯,达到了某种纪实感,观众把一切尽收眼底,不论是他用双臂吊挂在飞机上,还是在水底一段几乎窒息的漫长连续镜头,观众都真真切切地看在眼里:那是汤姆·克鲁斯,不是别人,也不是什么骗人的摄影把戏。

篇12:哈利·波特6电影观后感

昨天才看到哈6电影首映的新闻,一时间还反应不过来。作为那么多年的hp死忠fan,到现在才发现这个消息,确实有些不太称职~(呵)。快放暑假的时候曾经查过哈6的放映时间,似乎还有些日子,而且电影也曾经推迟过上映,就忽略了。没像到这么快就播,宅在家里看书也没出过门,差点就错过了…汗。急赶慢赶跑到电影院还是终于看完了,先感动下~

电影在贝拉特里克斯尖锐的笑声中开始,记起了第五部小天狼星被杀死的事实。然后马上是食死徒闯进伦敦市区制造的恐慌,那几幕在hp电影中特效是算做的相当不错的。大概也是因为坐的位置特前排吧(就第3排),效果非常震撼。不过整部电影看下来,除了高潮邓布利多带着哈利去找魂器的.那一段比较忠实原著,其他的情节都平平淡淡,与原著相比,依旧删改了非常多的地方,甚至一些比较重要的情节也没有出现,很多地方看的人莫名其妙。

比起前几部,似乎场面更宏大了一些,但是在故事描述的部分,大卫·耶慈显然没有把一个比较真实的哈6展现出来。很不喜欢哈6被改成这样充斥着如此之多言情的电影,更过分的是这些言情有一大部分来的不明不白。哈利和金妮的暧昧更是产生得莫名其妙,有牵强附会的感觉。而哈利在片头与麻瓜女孩的互动完全是原创,可有可无的情节,比起这样的镜头,相信大家更希望看到更多与故事真正有关的东西。故事中表现混血王子的地方很少,记忆中伏地魔的过去非常少,冈特家族甚至根本就忽略掉了。

还有一点是魔法的痕迹逐渐减少。相比于魔法石里的魔法无处不在,混血王子的精奇小魔法就算很少了,连我们最期待的笑话商店也不过走个过场,让我有那么点失望。对于越来越靠近黑暗轴心的HP系列,我们的确是太需要可爱的小魔法来调剂一下心情了。但是不少大场面还是制作得很用心,起了不少小高潮。

演员们的演技中影像最深的是罗恩和德拉科的扮演者鲁伯特和汤姆。罗恩是因为他的搞笑令人印象深刻,德拉科却用不多的几句台词和深邃阴沉的眼神抓住我们的心。灰白的脸色,瘦削修长的身形,即使家族落魄也没有改变的傲气。不再有当年只知道欺负弱小的横冲直撞和霸道无忌,他变得低沉阴冷,一次次穿梭在学校的黑暗走廊和有求必应室之间,他急躁而茫然。在盥洗室偷偷哭泣的他用水遮掩着马尔福家族不应外露的无助脆弱,用魔杖指着邓布利多的他双眼通红,犹豫而痛苦。他是背负着沉重家族荣誉的少年,这一刻,我们没有人会去责怪他。

篇13:终结者6黑暗命运电影观后感

“一部情怀,一声再见” 不得不说,在观看《终结者-黑暗命运》这部影片的过程中,作为一名典型的80后,我是带有怀旧情怀去看的。这部影片的片头做的很不错,很是一部卡梅隆式的作品呈现样式,黑白色的调色搭配加上后期剪辑之后的效果,很是能够体现《终结者》以及《终结者-审判日》的一种色调怀旧的视觉感。

再来说说影片本身,从1984年第一部《终结者》作品,到1991年《终结者2-审判日》,这部间隔7年的作品,也是目前为止口碑最好的一部,堪称旷世佳作(不算最新这部《终结者》作品),期间也是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相关作品,但是都只能算作中规中矩,并不是那种让人能记忆深刻,耳熟能详的。直到目前最新的这部作品《终结者-黑暗命运》,2019年,这中间间隔第二部作品又长达了28年之久,而离最初作品长达35年。纵情使然,我一个80后,现在也在感叹这期间的时光岁月(不好意思,跑题了……)。影片中的演员阵容,也是空前强大,阿诺.施瓦辛格和琳达.汉密尔顿的回归,以及新老交替的过程,也是让人回味。70多岁高龄的两位演员,也是再给自己的《终结者》系列作品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两个动作场景,一个是在部队基地,他们准备登上运输机的那个场景,还有一个段落就是在空中大战的场景,在还原年代背景下,还能制作出难度系数如此之高的战斗场景实在是为难“卡神”了。相比这么精彩的动作戏,这里面也有让我潸然泪下的场景,比如,州长拿起了那副标志性的“墨镜”,但是又放下了,一句“I won't be back”……让我当时瞬间回想起了很多很多《终结者》系列的精彩镜头画面。再比如,最后的一副钢铁骨骼,T-800的牺牲,我们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了。

总之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一部经典的作品,一部耐人寻味可以走入所有人视野的作品。一部情怀,一声再见。

碟中谍观后感

榜样6观后感

生化危机6观后感

关于电影观后感

热门电影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范文

电影观后感

榜样6观后感200字

榜样6观后感600字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电影《碟中谍6》观后感(共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电影《碟中谍6》观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