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角 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时间:2022-11-25 16:20:54 作者:小芙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画角 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画角 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画角 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画角

教学目标:学会画角

教学重点:1,画角的一般步骤

2,如何画钝角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量角的度数,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来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呢?如:你能画一个65°的角吗?请同学们把这个角画在草稿本上,并记住你画的过程。

二, 新授课

1, 画角

2,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把这个角画出来的?

3,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出这个角,并板书出画角的步骤。

(1) 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度线和射线重合。

(2) 在量角器的65°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4, 学生读一下画角的步骤。

5,特别注意画角时应找到相对应的刻度(因为有两圈刻度)

三, 画一画

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1, 学生画,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全班集体纠正。

2, 指明学生板画

3, 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

四, 做一做

课后练习第2题

五, 作业

画出下面的角

55°         95 °       130°       40°

篇2:四年级上册《画角》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画角》数学教案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篇3:角的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公开课)

角的度量(公开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进而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使学生经历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使学生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度”,知道1°角的大小,能正确读、写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运用量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每个角相应的度数。

课前准备:量角器、课件

课前活动:打炮游戏

介绍游戏规则,学生游戏。

思考:要准确击中目标,什么最重要?(角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课件出示一个角。看大屏幕,这是一个( 角 )。

(1)、仔细观察,角怎么样了?(从中变小,然后在变大。)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两边叉开的角度有关系)

引入课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关于角的一些知识,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继续研究角,好吗?

2.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直角、钝角、锐角4个角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量角器

这就是我们测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1)、请同学们独立仔细观察,看看一量角器上有什么?我们看谁观察的最仔细,观察完后,把你观察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汇报交流。找1~2名同学介绍

(3)、了解量角器的构造,揭示名称。

课件出示:1度角的由来。

请看大屏幕,最初的量角器是由18个小角组成的半圆图形,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也是这18个小角共同的顶点,后来人们为了更精确的量出每个角的大小,又把半圆里的每一个小角平均分成了10份,变成了10小小角,整个半圆就被平均分成了180个小小角。看上去怎么样啊?密密麻麻的,突出显示,这样的一个小角就是1度,显示两个。在后来人们为了使它简洁和美观,又进行改造,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课件出示量角器图)。

(6)、加深认识。拿着量角器和你同桌说说吧,量角器上都有什么?

(二)、量角器量角

1.尝试量角

师小结:在角的大小比较接近时,用量角器量一量才能精确的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2、教师演示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2个角的测量方式,观察一下这两个角测量时有什么不一样啊?

说明:测量时角的一边,如果和内圈0刻度重合,我们读刻度时就要从内圈数起,如果和外圈0刻度重合,我们就要从外圈0刻度数起。

3、总结方法

同学们真的会量角了吗?

课件出示: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看谁量的又准又快!

(1)、独立测量。

(2)、集体订正

2、坡度练习

课件出示:例1的两个角。

(1)、请你估计一下,这两个角一样吗?

(2)、量一量。请你量一下38页上面的两个角。

结论:角的大小和这两条边没有关系,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组成的,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的。

设计意图:训练设计的量不在多,而在精。重复、机械的量角活动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这一环节设计中,安排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注意误差知识的介绍)学生通过活动可以加深对量角方法的理解,提高量角的技能,提升学习的认识。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角的什么知识?(补充课题:角的度量)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

课下延伸:这是一副三角板,请课后量出每块三角板的每个角的读数,然后加起来,看看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4:角的分类及画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周角。

三、教学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动的、有趣的。所以我从猜谜语入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来考考你们“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打-生活用品。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我的说是陀螺,有的说是风车,有的说是扇子。对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扇子!这时我出示三幅图,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角,请看大屏幕。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也为本节课后续学习做了铺垫。

2、演示操作、明确概念:

同学们,除了刚才找到的锐角、钝角和直角外,这把折扇中还有特殊的角。(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演示。请学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后板演平角的画法。)

现在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一把扇子,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周角的顶点,两条边在哪?(板演周角的画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活动一:动手实践、感悟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机会。

首先动手操作,用活动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然后再动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数。

这一环节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实践,为学习角的分类作了铺垫。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分类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万宝囊,快去找一找里面有什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数,并标明度数,小组研究怎样分类。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锐角小于90o

直角等于90o

钝角大于90o而小于180o

平角等于180o

周角等于360o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吗?学生情绪又一次高涨,纷纷举手说:

1个平角=2个直角

一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课堂练习:

1、排一排:(明白五种角的有序排列)

角<()角<()角<()角<()角

2、在46o、130o、90o、270o、25o、107o、180o、360o这些角中()是锐角,()是直角、()是钝角,()是平角()是周角。

3、你能只量一个角的度数就知道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吗?

∠1=40o∠2=()

∠3=()∠4=()

4、时钟在十点时,时针与分针成()度角。

5、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篇5: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乌塔》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查找有关欧洲国家和城市的资料;教师制作教学幻灯片。

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内容,提出疑难,展示自学;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创设条件

1.置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确实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请结合课文内容,小组学习,谈一谈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三、组织研究

1.激情: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哪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呢?现在,请同学们自愿结组,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分组讨论:

(1)乌塔的说法和做法好不好? 我们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2)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3)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2.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3.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a、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b、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c、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五、布置实践作业: (任选两题)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回想自己游玩过哪些地方,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文并茂,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3.日记一篇:(题目)从《乌塔》想到的

篇6:四年级上册角的教案

【教材、学情分析】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习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2、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3、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4、经历用量角器画角方法形成的过程,在探索中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

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学会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PPT课件、量角器、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口算:

12×6= 25×3= 180×4= 15×6= 180-45= 60÷4= 36×2= 29×2= 17×5= 96÷6=

【设计意图】:口算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提高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因此,每节课都应在课前进行口算的热身训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运用课件出示口算,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会画五角星吗?

(课件出示)

一个标准的五角星以及五角星的两个基本数学特征:

①五条线段长度相等;

②每个顶角都是36度……

现在你觉得可以怎样画出一个标准的五角星?

如果会画36度的角,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板书:画角)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用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画标准的五角星进行新课的导入。我根据五角星的两个数学特征,每条边长度相等、每个顶角都是36度,引导学生画36度角,进一步探讨如何画指定度数的角。

三、探究画角方法。

1、摆角。

请同学们用小棒在纸上摆一个大约36度的角。

估计得接不接近呢?你准备怎样检验?(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摆出的36度角)

(三角板、量角器等)

看来要画一个准确度数的角是不能光用目测的,还要借助三角板、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2、尝试画角。

照着你所摆的36度角的样子,用工具试着画出36度的角。

3、交流是怎样画的角。

(借助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交流。)

4、尝试画60度、105度的角。

(多媒体出示画角的过程。)

5、怎样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学生交流画法。

【设计意图】:画准角的前提是脑海中有角的大致样子,因此在探讨角的画法之前先让学生通过摆角、估计角、辨别角等一系列活动做到“胸中有角”,以达到准确画出指定度数角的效果。使用实物投影等先进教学设备,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操作过程,直观、形象、准确、方便,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巩固练习。

1、用纸折角(90度、45度、135度等。)

折好后,问学生:你还能折出多少度数的角?

2、(多媒体展示)拼角:用三角板拼一拼,说一说,都能拼出哪些特殊度数的角,分别是怎样拼成的。

五、作业:

用今天所学的画角方法,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

四年级上册角的教案

篇7:四年级上册角的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角的大小同边的长短、两条边叉开大小的关系。

2、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并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的情境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角的正确度量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量角器等,人手一个量角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现在,请同学们画一个角。(生画角)

师:好,同桌之间比较一下,谁的角比较大?

师:觉得自己画的角比较大的同学请举起手来。(发现有些学生比较犹豫)同学们都知道,量线段的长短我们可以用尺子;量物体的质量可以用称;那么量角我们可以用什么呢?

(有学生会说量角器,教师直接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观察量角器,认识量角器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量角器,它是什么形状的?(生:半圆)

师:在量角器上面,你还观察到了一些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师:有没有同学来说说,这2个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是50°,不同点是它们开口的方向不同。

生2:它们边对应的内外刻度不同。

师:其实啊,我们主要看的是0刻度线,0刻度在内圈,我们就读内圈刻度,0刻度在外圈,我们就读外圈刻度。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个角的度数。

3、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试着量一量题纸上题二的角1吧。(生尝试量角,师巡视)

师:好,有些同学已经量出了角1的度数,让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量角的吧!

生:……(生边说量角方法,师利用投影仪展示量法,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量角)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为了方便记忆,老师把你们的方法归纳成了一首儿歌:“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刻度看另边,内外要分辨。”

让学生解释对这首儿歌的理解

学生量题纸上的角2,深化学生对儿歌的理解。

师:现在,我们一起观察下大屏幕上的两个角,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边的长短不一样。但是他们大小相等。

师: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啊?

从学生回答中归纳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量一量上课开始我们自己画的角,同桌之间再比较下,到底谁画的角大,大多少?

2、量一量生活中的角。

师:我们看下书本38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来看看这面少先队队旗。谁来估计一下,角1大概有几度?角2呢?角3呢?

(学生量角,交流)

师:我们再来量量,五角星上的角4和角5分别是几度。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延伸:找一找、量一量生活中的角。

篇8:四年级上册角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

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已知∠1=45°,∠2=90°,求∠AOB=?

(1)师: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4)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2=15°,求∠AOB=?

已知∠3=∠1+∠2, ∠1=18°,∠2=72°,

求∠3=?

师:根据已知条件,完成上面两题,同时注意书写格式。

学生练习并汇报。

2、探究二

已知∠AOB=63°,∠1=30°,求∠2=?

(1)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师: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3)练习书P73/2练

已知∠AOB=152°,∠1=70°,求:∠2 =?

已知∠3=∠1+∠2,∠3=80°,∠2=50°,

求∠1 =?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角的计算,知道了通过角的度数的加减可以求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下面就请大家完成后面的练习。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填空

(1)若∠AOB+60° =平角,则∠AOB=( )度;

若周角-∠1=60° ,则∠1=( )度。

师:说说你是如何想的?(结合加减法的关系分析引导)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 )度。

师:这一题该如何求?

①可通过钟面上数刻度得出度数。

②通过用12时20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的度数减去12时10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的度数来求。

2、练习二

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师: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大家对于角的计算更熟练了,那么下面的角你能否很快计算出来呢?

四、本课小结

根据已知角和未知角的关系,再利用加法和减法的互逆关系求未知角。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67~68

篇9:四年级上册角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角的计算。

2.通过对一些特殊角的计算和探索,为以后有关角的性质作铺垫。

3.小组合作,通过验证得到相等的角,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通过计算找到相等的角。

能从平面图形中找出相等的角。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昨天我们复习了角,并求了角的度数,下面我们先来做一道练习

已知∠COB=90°∠COD=38°,求:∠AOD=?

生1:∠AOD=∠AOB-∠COB-∠COD

=180°-90°-38°

=52°

生2:∠AOD=∠AOC-∠COD

=90°-38°

=52°

师:为什么∠AOC=90°?

因为∠AOB是一个平角,∠COB是一个直角,所以∠AOC必定也是一个直角。

∠COB和∠AOC都是90°的角,它们是一组相等的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出示课题:相等的角。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师: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几个角?在这四个角中有什么小秘密吗?

例:如图,两直线相交,得到的角分别为∠1,∠2,∠3,∠4,如果∠1=30°,∠2,∠3,∠4这三个角中哪一个角能马上知道度数了,为什么?

∠3是不是等于∠1的度数呢?能不能用我们已有的本领去想想办法能证明呢?四人小组讨论。

生1:解:因为∠1+∠2=180°,

所以∠2=180°―30°=150°,

因为∠2+∠3=180°,

所以∠3=180°―150°=30°。

生2:解:因为∠1+∠4=180°,

所以∠4=180°―30°=150°,

因为∠4+∠3=180°,

所以∠3=180°―150°=30°。

小结:有的同学先利用平角求出了∠2的度数,再根据∠2与∠3的关系求出了∠3的度数;也有的同学是先利用平角求出了∠4的度数,再根据∠4与∠3的关系求出了∠3的度数,不管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3=30°。

师:在你们刚才的探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

生3:(∠2和∠4也是一组相等的角。)

跟进练习

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两组相等的角,这个结论是否带有普遍性呢,还是仅仅是偶然?下面我们把这一题的条件做些变化,请你再一次通过计算,看看是否存在两组相等的角?

例:如图,两直线相交,∠2=145°,请你通过计算验证一下∠1和∠3,∠2和∠4是否是两组相等的角。

学生独立练习。

生:(略)

小结:两条直线相交,必能形成两组相等的角。

探究二

生:解:因为∠1+∠2=90°,

所以∠1=90°―60°=30°,

因为∠2+∠3=90°,

所以∠3=90°―60°=30°,

∠1=∠3=30°。

师:如果∠2=65°,∠1与∠3还相等吗?

生:因为∠1+∠2=90°,∠2+∠3=90°,

∠1和∠3都等于90°―∠2=25°,

所以∠1=∠3。无论∠2等于几度,

在这题中∠1和∠3的度数都是相等的。

跟进练习

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两把一样的三角尺摆一摆相等的角,对你的同桌说说理由。学生操作演示。

小结:要摆出一组相等的角,我们首先要找到三角尺中两个一样大小的角,将这两个角部分叠放,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两个小角它们必定是一组相等的角。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1:∠1 = ∠3

生2:∠2 = ∠4

练习二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2 = ∠3

练习三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为什么第三幅图中没有相等的角呢?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找了图形中相等的角,知道了当两条直线相交时会形成两组相等的角;还知道了将两个相等的角部分叠放在一起时,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角也是一组相等的角。

课后习题

五、课后练习

在你的生活周围有没有相等的角,请你找一找,并向你的伙伴们说一说。

篇10:<画 角 >教案及反思

<画 角 >教案及反思

课  题 画  角 内  容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29页 目  标 1、掌握角的画法,回用量角器正确地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2、能用三角板画出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和空间观念。 重  点 掌握画角的方法,并能用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难  点 利用一副三角板画出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  法 动手操作、尝试探究 教  具 三角板、量角器 过  程 一、复习铺垫 揭示新知        1、说一说一副三角板上的角各是多少度? 2、师生各自画一个角,并让学生量一量所画角的度数。 1)、师演示量角过程、方法。 2)、生复述量角的方法:点点重合、边线重合、看边读数 3、揭题:同学们已经学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反过 来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要你画出这个角,你会吗?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画法。(板书:画角) 二、尝试操作 探究新知 (一)用三角板画角 1、猜一猜  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直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生指三角板汇报,师板书:30°、60°、90°、45°)   师演示用三角板直接画特殊角:先画一条射线,再把 三角板所画角的一边与射线重合,顶点与射线端点重合, 最后沿另一边画一条射线,标出角的度数。 2、拼一拼 用一副三角板还可以拼出哪些度数的角?把它 画出来,并用量角器验证。(教师提示,拼角时,可以固定 一把三角板的一个角,用另一把三角板的各个角与它拼 角。) (展示汇报 师板书  75°=45°+30°  105°=45°+60°135°=45°+90° 120°=90°+30 °150°=90°+60°  180°=90°+90°……)           3、小结  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一些特殊角,如: 30°、45°、60°、90°、75°、105°、120°、135°、150°、180°…… (二)用量角器画角 1、想一想  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65°或70°的角吗? 要想画出以上的角,那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怎样画? 2、学一学  自学教材29页图2,仿照用量角器画60°角 的方法画65°的角。并与同桌说一说画法。 3、说一说  生汇报,师演示65°角画法 4、填一填  根据书中60°角和65°角的画法填一填   1)、先画一条( ); 2)、使量角器的( )和射线的( )重合; 3)、量角器的( )线和( )重合; 4)、在量角器( )刻度的地方点一点,以射线的端 点为角的( ),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最后标出 所画角的度数。 5、小结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简单概括) 1)、画射线  2)、点点重合 3)、线线重合   4)、找点连线  5)、标度数 6、试一试  用量角器画出70°的角 1)尝试完成,边画边口述画角过程  2)指名板演 三、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1、用量角器画出55和140的角 1)独立完成 2)同桌互检 3)指名板演 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的角 30°  80° 105° 160°  3、能力  用手中的学具画150°的角,看谁的画法多。 (拼60°+90°、45°+45°+60°、30°+30+90°、30°+60°+60°……量角器画) 四、全课总结 强化新知 1、谈收获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一副三角板 可以画出哪些特殊角?怎样用量角器画角? 2、质疑  还存在不清楚的问题吗?           对《画角》一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反思: 优点:1、在本课开头,从复习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及师生任意画角并用量角器自测、同桌互检的方法来复习量角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学习本课知识作以铺垫。   2、在学习用三角板画角,包括直接画角和间接画角。教学时,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自己操作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用量角器画角时,设计由学生自己看书自学,归纳画角步骤。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归纳能力。 不足:1、复习过程,有个别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不熟练。   2、在学习整个用三角板画角时,时间分配的不够合理,用时较长,导致在学习用量角器画角时,时间紧张,练习不充分。   3、在归纳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时,教师出示的填空比较抽象,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更好的表达。 改进措施:1、对于学过的知识,教师要经常复习、指导,加以巩固。   2、学习新知过程中,对于一些疑难问题教师适当的作以提示、引导,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3、教学时,根据学情适当的选择“自学”教学方式,慎重出示自学提纲。  

篇11: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要认识的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认识一个新部首立刀旁会写本课的8个字,重点指导两个字“利“和”“江”。

(2)正确朗读课文、流利读文。

教学重点:

会认13个要认识的字,学习新部首。会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学习生字,了解字义、词义

正确朗读课文、读顺课文。

体会看地图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看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知道是什么图吗?教师大屏幕出示(一张是世界地图,一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师:中国地图像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报晓的大公鸡)板书:“地图”两个字,学生认一认并找出好的办法记住它们。“图”:加一加,一口吃个大冬西瓜。

2.同学你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生:找发现(有黄色、绿色、蓝色还有许许多多的曲线)那你想知道它们都代表什么吗?师:通过看地图我们就能知道哪是大海,哪是陆地、平原、高山,还能看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你们觉得看地图有趣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看地图的乐趣一课,教师补充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在文中感知生字的读音。

1.请同学们快速地把书翻到33页看地图的乐趣一课,端好书请坐直。听老师读课文,注意预习中圈画的生字词正确的读音。

2.请学生们轻声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读不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请教同桌、老师把生字词多读两遍。生:练习读课文

3.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争取读通顺。生:练习读教师适时评价

三、学习生字

1.感知认读,在词语中了解字义或词义。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些这些词语读得更准吧。那我们就赶快把他们从课文中请出来吧。(课件出示词语带拼音)

同学们,你们先自己试着读一读。

(开火车读..齐读)(强调“彩、所、乡许的字音)

(2)现在老师把这些拼音去掉你们还认识吗?(师去拼音生读词指名领读)

请同学们把这些词语读给同桌听一听。

(3)现在老师要考一考你们记得怎么样?(师随便指词学生读或开火车读)

(指五彩):谁能快速读出这个词?看地图上有哪些颜色?五彩表示什么?(颜色多)

五彩还可以用哪些词来表示?(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在这些词中请学生选择喜欢的一个词说话。

(平原)指名读这个词。地图上绿色的代表平原。平原是指比较平坦的地区。

(高山)谁能读一读这个词?

有高山就要有平原,指“平原”一词读两遍。高的反义词是什么?高—低

(所有)谁能读这个词?

(意大利):谁能读这个词?

意大利是一个国家名。利是会意字,甲骨文利是由禾和刀构成,意思是能割庄稼的刀,由此产生刀口快的意思。指名领读一读

(北京):谁能读这个词?

北京是我国的什么?(我国的首都)

连起来说一说(教师引导说: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同学们8月8日在哪里举行奥运会?(北京)让我们一起为中国为北京加油吧!

(宝岛):指名读谁知道宝岛是我国什么地方?(我国的台湾)

同学们请看地图,这就是台湾,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总有一天,它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举世闻名)谁能读这个词?名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夕和口组成)

闻名的近义词是什么?谁能用闻名这个词说句话?指名说话

(家乡):学生齐读。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乡在哪儿吗?

我们的家乡在吉林省桦甸市。

家乡是指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教师指中国地图,请学生看看地图上鸡脖子的位置,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吉林。谁能用家乡一词说话?指中等生说一说

教师引导说:我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很美丽。

(喜欢)。谁能读这个词?你喜欢什么或者喜欢谁?

(许许多多)谁能读这个词?这样的词我们把它叫做aabb式的词语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叠词吗?指名说一说并及时给予肯定

学生个别认读再齐读词语。教师评价

2.理解识记生字。(字词句联系,以字为主)

同学们能把词语认得这么好,现在字宝宝要从词语中跳出来了,你们还能把它们认得更准更快吗?课件演示跳出的生字宝宝

(1)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许多好方法来记住它们吧,自己用心记一记,把一些好的识字方法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交流介绍给大家。(小组学习)

(2)汇报学习成果(记比说兼用,以记为主)学生记一个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个字卡

加一加:彩、利、宝、名、许

形声字:彩教师贴“彩”(“三撇”用蓝.绿.黄三种颜色书写)。谁还能给彩找朋友?(扩词)并用喜欢的词来说一句话彩、菜、采进行区别。选择正确的字填空(1)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五(彩)的天地。(2)今天妈妈买了我最爱吃的蔬(菜)。(3)我和姐姐在草地里(采)了好多的野花。

利:利是会意字,甲骨文利是由禾和刀构成,意思是能割庄稼的刀,由此产生刀口快的意思。谁能用利找朋友?

讲故事;“名”字还有一个小故事想听吗?一个人在夕阳下看不清远处的人只好用口来呼唤人的名字。能给名找朋友吗?

猜字谜:老师出谜学生猜名:(一口咬去多半拉)岛:一只鸟落在山上。高:一点一横口,同字横没有。许:言午许。宝:家中有玉就为“宝“京: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小字下面有。

顺口溜许:言午许找朋友扩词

生活中识字:喜、所

数笔画:平乡

平请学生用手摸摸平平的桌面感受平平的。同学们知道平和谁长得像吗?区别平与苹。

乡家乡故乡学生读两遍

(3)孩子们你们能把黑板上的这些字帮助老师整理一下吗?学生边口述按其结构整理老师相机摆字卡

左右结构:彩所利许上下结构;高京宝喜名独体字;平乡全包围:图半包围:岛

(4)整理后学生抢读生字

3.反馈巩固生字。(音形义统一,以形为主)

(1)听音举卡游戏。

教师说一个学生找一个并读一遍,边找读边收好字卡放在学具袋里。(学生自带字卡)

(2)教师摘字卡:要求摘一个字卡学生读一个,

(3)教师抽读字卡学生认读要求:举高的大声读,举低的小声读

(4)字宝宝要来带来更多的词语朋友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出示34页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4.送回课文,复习巩固生字,读课文。

同学们,你们把生字认得这么好,相信课文不但能读得正确,还能读得更流利。

四、指导书写生字。(一看二写三反馈)

你们字认得这么好,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相信字也能写得更棒,我们现在就把字宝宝送回家。

(1)指导书写利、

请同学们看“利”字,在写字之前,老师先教你们一个新的部首:(立刀旁儿)齐读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利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利是正方形的字,禾占左半格,捺变点,立刀旁占右半格,左右一样高。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江”字,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江字从结构来看左小右大,三点水儿是弧形的

工第一个横起笔在上一线竖中线往左一点,第二横起笔在下一线左一线起笔,到右二线收笔。竖要短。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坐,姿执笔方法。

(2)展示优秀作品评一评取长补短再写一写

五.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这么多的生字真了不起,并把字写得很漂亮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骄傲。那你们感到看地图有趣吗?(学生说一说看题图的乐趣)说说地图上各种颜色都代表什么?

篇12: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1个部首,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到祖国的美好,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多种方法积记生字。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祖国的辽阔。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想到每个国家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实现这个美好的梦想。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师范读课文。生注意听准字音。

2、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轻音节读准音。

3、再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4、“经验小交流”,你喜欢哪个字?你是采取什么好方法记住它的?

5、学习一个新的部首,“立刀旁”。

6、生汇报每个字的学习方法。

7、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乡”。

三、练习:多音字(乐)

四、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游戏,小小火车开起来。比一比哪列火车读得快。

北京、江河、和平、图画、宝岛、名字

2、这们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生字宝宝从词语中走出来,你还能认识吗?

二、指导书写

1、左右结构:江、利,其中“江”左窄右宽,“利”左宽右窄。

2、上下结构:公、宝、京,注意每个字的最后一笔都是点。

三、讨论

看地图会给你带来哪些乐趣?

四、完成书后练习。

1、读词语,做游戏。

先请同学试着读一读,然后指名读,再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让学生按照数字顺序做游戏。

2、填标点。

世界上最深的洋是太平洋()

在祖国的地图上()这找到了可爱的家乡()

3、小组做找国家的活动。

五、课后作业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查字典。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1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观察立体图形(最多用4个正方体搭成),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从它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2.通过观察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获得这些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的形状可能完全相同的直接经验。

3.初步经历把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教法:

引导、观察法

教学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PPT,大小相同的正方体若干,较大的正方体4个(教师示范用),方格纸若干张,记号笔若干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

展示课件

师:下面是小黄人的三张照片,你能说说三张照片分别拍的是它的哪个面吗?

预设:生1:第一张照片拍的是小黄人的正面

师:正面。板书“正面”“第二张呢”

生:2:第二张拍的是小黄人的上面。

师:上面。板书“上面”“最后一张呢”

生3:侧面。板书“侧面”

师:侧面又分为“左侧面”和。......?生:“右侧面”

师:这个小黄人,从不同的方位去拍,拍到的形状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

2.展示课件

师:这个正方形是徐老师观察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所看到的形状。大家猜一猜,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

预设:生1:正方体;点正方形——变成正方体,正面一闪

生2:长方体; 点正方形——变成长方体,正面一闪

生3:棱锥;点正方形——变成棱锥,正面一闪

师:让我们来看看你们猜对了吗?点击正方形,形成长方体;师:原来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说明我们只从一个面去观察物体能确定它的全貌吗?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从正面,上面,侧面去观察物体。板书“看一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14: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画》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包昭昭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是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生刚入学,对小学阶段的学习充满热情和好奇。

教学准备:

1.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2.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两个字,认识2个偏旁。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指导看图。

1.激趣导入。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再睁开眼睛。”

(课件出示山水画)

2. 指导看图。

(1)指导观察图画,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图画的感受。

(2)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教师在课件上相机点出:山、水、花、鸟。)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导语:刚才我们欣赏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古人给这幅画写了一首诗,题目是《画》。让我们来听一听吧。

1.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

2. 出示课文,自由读。

师:小朋友们也想读吗?要想读得好要先过生字宝宝这一关。大家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哪些生字是你已经认识的,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

3. 再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4. 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5. 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注意区分平翘舌:“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远、近、还”。用给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无、人、近、来”。

6. 开火车认读带拼音的生字,齐读。

三.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导语: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他们设的关卡你们顺利通过了,可他们又调皮地跑回课文中去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1.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3. 指导朗读。

(1)齐背《一去二三里》,感受古诗朗读韵味。

(2)指导朗读,掌握好停顿和重音。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 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5. 背诵课文。

(1)教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2)依据山水画,自己练背,同桌互查。

(3)指名背诵,齐背。

四.再次复现,巩固生字。

1.开双轨火车读生字。

2. 摘苹果游戏:每个苹果后面都有一个学过的生字,把摘到的苹果后面的字读出来就会得到一个红苹果。

五.指导写字。

1.示要写的字“人、火”,认读,说说这两个字应该怎么样写,书空。

(注意笔顺规则:先撇后捺)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人”字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字第四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示范笔画的写法。

4.学生先描红,然后自由练写。

(注意写字姿势的指导)

5.同桌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回家把古诗《画》朗诵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等是意思相反的词。

2.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喜爱朗诵古诗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登山游戏:全班分为两个登山队,每队在山路上都会碰到关卡,只有读出关卡上的句子,才能通过。看哪一队先等上山摘到小红旗。

二.朗读感悟。

1.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诗意。)

2. 再读课文,想想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质疑。

(2)引导学生猜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

3. 读读演演。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个人的感悟设计动作,结合音乐进行表演。先同桌练习,再指名表演,最后大家一起表演读。

4. 小结。

师:小朋友表演的真好,朗诵出了这首古诗的韵味。每一首古诗都有它自己的韵味,我们今后要多读古诗。

三.学习反义词。

1. 理解“远”和“近”。

(1)出示两个词,让学生指着图,说说谁在“远处”,谁在“近处”。

(2)用这两个词口头造句,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2. 告诉学生“远”和“近”的意思相反,叫反义词。找出古诗中其他几组反义词。看谁找得快。

3. 扩展练习,说反义词。

(1)带头饰,做游戏:找朋友。完成课后的“我会说”。

(2)四人小组练习说反义词,看哪一组说得多。

(3)小组派代表汇报。

四.指导书写。

1. 指导认读“文、六”,说说它们的异同。

2. 观察“文、六”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按笔顺写生字。

(注意:“文”的第一笔“点”在上半格的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撇”从右上半格靠近竖中线处起笔,撇到左下半格,捺比较长。“六”的第三笔是“短撇”,最后一笔是“长点”。)

五.扩展练习。

1. 导语:你们喜欢这幅画吗?喜欢的话就动动你的小巧手把这幅画画出来吧!

(1)同桌合作画,或者独自完成。

(2)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作品。

2. 回家请教家长,或者在书中查找谜语。下节班队课开展猜谜竞赛活动。

教后感:

孩子对新学期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心,对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也是很好奇。孩子们对绘画本来就很有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和绘画相关的课程,学生的情绪也是高涨。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画》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四年级语文上册《乌塔》公开课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幼儿大班美术公开课《网格画》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分类》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公开课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练习题

画角 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共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画角 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