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eweg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语文教案菜园小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语文教案菜园小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 目录
篇1:语文教案菜园小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和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学习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以小见大,记叙、描写、抒情融合的写法上。
2.难点:领会“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肥硕(shuo4)自给(ji3)姹紫嫣红(cha4)(yan1)槿(jin3)
甬(y6ng)稠(chou2)绛紫(jian4)
菜畦(qi2)侍弄(shi4)窖qiao4)
韭菜(jiu3)石窠(ke1)涔(cen2)
洌(lie4)濯(zhuo2)权(cha4)
矍铄(jue2shuo4)掐(qia1)腌渍(yan1zi4)
庶(shu4)抟(tuan2)苔(tai1)
煦暖(xu4)芜荽(yan2sui1)茬(cha2)
2.解释下列词语。
(1)姹紫嫣红:形容颜色好看。
(2)繁盛:繁荣兴盛。
(3)异香:异乎寻常的的香味。
(4)见缝插针:比喻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或时间。
(5)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好处、长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6)涔涔地:形容泉水不断地流出。
(7)夜雨剪春韭:见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shang1)(古酒杯)”。
(8)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
(9)西河南阳之寿:《礼记・檀弓》曾子谓子夏日。“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抱朴子》:“南阳都县山中有甘谷,谷中皆菊花,花堕水中,居人饮之多寿,有及一百四五十岁者。”课文指高寿。
3.(1)粗读课文,为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中心。
(2)思考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吴伯箫(1906一)原名吴熙成,曾用笔名山屋、天荪。山东省莱芜县人。抗战第二年赴延安。曾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科长,张家口华北联大中文系副主任,东北大学社科院副院长,文学院副院长,主编<东北文化>,全国解放后,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教社副社长,文学讲习所所长,<文艺学习>编委,中科院文研所副所长。代表作有<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吴伯箫曾在延安生活八年之久,亲身参加过大生产运动,据说还是一名纺线能手。对这段生活。他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他以此生活写了一组散文,是自己的所见所历,真情实感。
2.导语
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外闻名。在抗日战争那艰苦的岁月,为粉碎敌人围困,毛主席向延安军民发出“自力更生”的号召,于是延安军民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作者曾亲自经历这场伟大的运动并在60年代初期,国家暂时困难时期,高瞻远瞩,以深入开掘。带着对延安大生产运动深切的怀念和珍爱的心情,以小见大地写了一组回忆大生产运动的生活散文,<菜园小记>也是其中的一篇。
这一组包括本文在内的散文,发表后给当时的全中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也标志着吴伯箫散文艺术风格的成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菜园小记>,看看作者笔下的菜园那样清新和优美的描写,怎么就能表达那么广与深的思想内容。
三、正课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和中心。
讨论并归纳:全文以菜园种菜为线索,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引子。
第二部分:(第3至6自然段)菜地概貌。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至完)菜地劳动情况和乐趣。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第7自然段)写“我们种的那块菜园”的优越条件。第二层:(第8至10自然段)写种菜的艰辛与乐趣。(全文重点)第三层:(第11至12自然段)写菜、瓜的生长与丰收。
中心是:课文通过作者对当年在蓝家坪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难忘岁月的回忆,生动真切地反映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2.提问:引子部分把花和菜的作用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①突出菜的实用价值,说明种菜比种花更好。②表现不尚奢华,追求朴实的观点。③定下全文感情基调。④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3.提问:第二部分通过哪些方面写果园反映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讨论并归纳:菜园一果园一花园。对花、果树从品种、形态、颜色、香味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写出了这个园子生气蓬勃、美丽诱人的景色,反映了在这艰苦年代里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4.提问:课文第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作者用意何在?
讨论并归纳:介绍当时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作者的用意是把所记的小事放到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上、为赋予其革命的战斗内涵提供并取得依据。
5.提问:读课文、试说说当年延安人的精神生活。
讨论并归纳:课文从三方面谈延安人当年精神生活的“乐趣。”①劳动本身就有无限的乐趣,在刻苦学习和紧张的间隙里种菜,也是很有趣的生活,收获的愉快,更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②劳动使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劳动过程当中,很少人为了个人的什么斤斤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真正的幸福,同志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③劳动的过程当中,养成了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同志们亲手开荒,种的菜,吃起来格外香甜,也格外珍惜。在延安,跟困难作斗争,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是当年最崇高的精神生活,最大的精神欢乐。
6.提问:“我们种的那块菜地”优越条件中作者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详写的用意何在?
讨论并归纳:略写“土肥地整”,详写了“水源充足”。详写的用意是他们并不沾大自然的光,反而在思想上、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了高度的自觉性。利用优越自然条件、艰苦劳动,为革命多作贡献。这是他们的`“乐”。这就是延安精神。
7.提问,全文重点是第二层,找一找第8自然段中记叙的内容,表达感情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记叙的内容有①物质准备(积肥)⑦技术准备(请老农讲课,边做边学种菜、种瓜、种烟、烟菜加工的知识,技能),表达感情的语句有“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有”。“到现在我还有深刻的印象”等。
8.提问:第9段写播种,第10段写管理。作者并没有细写劳动经过,而是重在抒写艰辛劳动中的乐趣,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播种,写管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具体细致,自然亲切,充满生活气息。带着泥土芬芳,没有细写过程,重在抒发真正的“田园乐趣”,这种乐趣、决非古人消极避世、追求世外桃源之乐,而是在艰苦战争环境中,延安军民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闯渡难关,争取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提问:第三层色彩艳丽突出了瓜菜生长与丰收,想一想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并归纳:在这里作者主要运用“记叙”的方法,表达了劳动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与上文“真正田园乐趣”相呼应。
10提问:本文是“小记”记的事小吗?为什么?给这种写法起个名称。
讨论并归纳:课文记得是菜园几件小事,事小意义却很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战争中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艰苦奋斗”精神,这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即“以小见大”的写法。
11.提问:课文是怎么把记叙、描写、抒情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7.讨论并归纳:本文写的是种菜的事,在记叙中,对菜园的概貌,人们的劳动,瓜果的生长与丰收穿插了不少描写。这些描写增加了记叙的真实,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同时在记叙与描写中寄寓“田园乐趣。”这种抒情,显得自然而亲切,十分感人。如在文中有许多叠词的使用如:“伸伸腰”“擦擦汗”“看看苗”是记叙,也是描写,同时明显从中流露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更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小结
课文从整体上看,是围绕菜园这条主线来写的,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本文,我们还可以回忆在初二时学过的《记一辆纺车》,两篇文章时代背景,创作现实意义相同,今天,随着改革开放步子迈得更大,我们的社会物质条件更加优异,这种环境中,同学们我们仍要继承延安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让我们的国家在全社会奔小康的进程中,步子迈得更大。实现目标的时间更短,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篇2:语文教案菜园小记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学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章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导语 设计一: 以歌曲《南泥湾》及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图片导入 , 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导语 设计二:以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导入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蕴涵着诗人归隐的自豪与田园的乐趣。那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战士们曾经体验到的田园乐趣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和他战友的菜园,一起去感受战士们种菜的乐趣与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
二、解题
1.介绍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吴伯箫。
三、研习课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涵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录音朗读“干扰”的情况下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的起点。安排这些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2.抓住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一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是文章的引子。由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第二部分(3―6段),写菜园的概貌。
第三部分(7―12段),写种菜的乐趣。
(解说: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检查学生对生字难词的掌握情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写景中抒发内心感情的?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菜园小记》这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笔下充满田园乐趣的菜园,一起欣赏菜园的景,了解园中的事,体会文中的情。
二、研习课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菜园
篇3:语文 -菜园小记
语文 -菜园小记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本文记下了延安大生产时期垦地种菜的劳动过程,以及当时人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目的是教育和鼓励人们继续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战胜困难,度过难关。本文的激励和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作者并没有进行简单的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通过对开地种菜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进行细致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人至深的教育作用,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二、以小见大的写法
本文记叙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革命战斗生活,延安大生产运动,彻底粉碎了敌人妄想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大家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因为大家把种菜同整个革命战斗的胜利联系在一起,因此就“一亩园十亩田”这么大的劳动量来说,大家不觉得苦,反而认为是乐。吃菜是乐,种菜是乐,积肥是乐(早晚散步时做)等等无一不是乐,一点看不出苦,看不出累,足见延安当时“以苦为乐”的精神。本文正是通过一个菜园小记,反映了这样一种大的精神风貌。
三、记叙、描写与抒情的融合
本文写的是种菜的事,但记叙当中,对菜园概貌的勾画,对菜地与人们劳动情况的介绍,对瓜菜生长与丰收景象的描写等等,都非常生动形象。在记叙与描写中,又寄寓着一种“田园乐趣”,显得自然而亲切,十分感人。如第十段中,作者用动词重叠式“伸伸腰”“擦擦汗”“看看苗”等,流露出一种轻松愉快之情,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质朴,与所表现的生活是相一致的,同时也表现作者质朴的人格和纯熟的语言表达功力。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如:“有人侍弄过,算是熟菜地”“用柳罐打水,抬抬手就把菜浇了”“种烟要打杈、掐尖”“不要费太大的劳力”“平房的左右前边河边,……”等等,语言质朴还表现在引用农谚、俗语等方面。
质朴的语言自然也是明朗的,语言的明朗还因为句子多半短小活泼,或长短相间,讲究对称,或叠词运用,形成和谐节奏,浓郁抒情笔调。
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建议
比如学《菜园小记》,我引导学生这样想像:先看书,看书之后,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像。这图像越来越鲜艳,越来越逼真,越来越大,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周围。一行行的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飘来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菜的芳香。我问“踩上菜畦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地说:“踩上了!”“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过去闻过的土味、花味、菜味。于是便答:“闻到了!”“那么我们开始间苗吧!”于是同学们弯下腰去间苗,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愉快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 的想像感知过程中,品尝到了田园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魏书生)
《菜园小记》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学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章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一: 以歌曲《南泥湾》及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图片导入, 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导语设计二:以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导入: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蕴涵着诗人归隐的自豪与田园的乐趣。那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战士们曾经体验到的田园乐趣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和他战友的菜园,一起去感受战士们种菜的乐趣与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
二、解题
1.介绍.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吴伯箫。
三、研习课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涵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录音朗读“干扰”的情况下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的起点。安排这些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2.抓住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一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是文章的引子。由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第二部分(3―6段),写菜园的概貌。
第三部分(7―12段),写种菜的乐趣。
(解说: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检查学生对生字难词的掌握情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写景中抒发内心感情的?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菜园小记》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笔下充满田园乐趣的菜园,一起欣赏菜园的景,了解园中的事,体会文中的情。
二、研习课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菜园概貌?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种菜乐趣体现在哪些方面?重点写了哪些乐趣?
明确:作者抓住菜园是果园又是花园的特点,运用铺陈的手法,先果园,次花园,最后落笔到菜园。作者在文中告诉读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施肥,松土,整畦,下种等等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重点写了播种、管理与丰收的乐趣。
(2)合作探究:文中对果园与花园美景的描写以及对延安军民开荒种菜背景的介绍是否偏离了中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明确:课文关于菜园面貌的描写、开荒种地背景的介绍都表现了延安军民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偏离中心。本文着力写菜园,旁及果园和花园以及开荒种地的大生产背景,粗看似乎有点散,但从整体来看,所有这些都是围绕菜园这条主线来写的。作者极力渲染环境是为了渲染心境。繁茂热闹、花团锦簇的菜园美景既烘托了劳动的乐趣,又表现了艰苦年代里解放区军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第7段中对开荒种菜的描述,介绍了当时大生产运动的背景,这样由点到面,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可见一斑。本文题为“小记”,写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及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几件小事与个人的劳动感受,但是作者把它放到当时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来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的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作方法是极其可贵的。
(解说:学生由搜集信息到对有效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作出结论。这种思维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一定的刺激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2.品读课文,鉴赏文中的意境美与情感美,学习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1)朗读课文第3、4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果园与花园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中心?
明确:作者笔下的果园“热闹”、“繁盛”;花园中草花品种繁多,长得“繁茂泼辣”,显得生气蓬勃。其中“热闹”、“繁盛”、“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密密丛丛地到处都是”等词、句以及描写波斯菊的句子最能表现解放区军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劳动乐趣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重点品味第9、10段。
①学生闭目听课文配乐录音朗读或教师、学生声情并茂的范读,同时想像作者播种的情景、幼苗出土的情景、新苗争绿的情景以及作者暮春中午间苗中耕、夏季畦头乘凉夜谈的情景。第9、10段内容读完后,音乐可再持续放一两分钟,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尽情想像、体味田园劳动的
篇4:菜园小记教案
菜园小记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延安军民以苦为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菜园小记》教案设计。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和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4。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情境激趣法、冥想入境法、诵读品味法、点拨互动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
总体构想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学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章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导语设计一:
(媒体显示:MTV歌曲《南泥湾》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场景。)
由我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首唱的歌曲《南泥湾》曾经传遍神州大地,唱响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深受人民的喜爱。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曲调悠扬、旋律动听,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的接班人。我们今天学习的《菜园小记》也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表现了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
导语设计二:
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蕴涵着诗人归隐的自豪与田园的乐趣。那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战士们曾经体验到的'田园乐趣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和他战友的菜园,一起去感受战士们种菜的乐趣与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
(解说: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运用音像教学手段或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菜园小记》教案设计》。)
二、解题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为了扼制我党我军的发展,在陕甘宁边区聚集重兵,对延安军民实施严密的经济封锁,边区军民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甚至到了“每天要买到蔬菜就买不到油盐柴火,要买到油盐柴火就买不到蔬菜的地步”。在艰苦的年月里,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他们自己动手开荒、种地,纺棉、织布……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菜园小记》写的就是作者对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莱岁月的深情回忆。
吴伯箫,现代散文家,山东莱芜人,著有《烟尘集》《北极星》等散文集。1938年4月到延安,曾参加1941年到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当时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国家处于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在延安生活了8年的人,“有责任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他应的要求,先后写了包括《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在内的一组散文,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人民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三、研习课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涵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录音朗读“干扰”的情况下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的起点。安排这些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2。抓住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一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是文章的引子。由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6段),写菜园的概貌。
第三部分(第7段至篇末),写种菜的乐趣。
(解说: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检查学生对生字难词的掌握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绛紫自给石窠腌渍煦暖姹紫嫣红韭菜涔涔精神矍铄窖藏沁人心脾五彩斑斓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姹紫嫣红繁盛泼辣煦暖见缝插针精神矍铄老当益壮万头攒动傲然不群沁人心脾五彩斑斓耀眼争光
(解说:将字词检查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为了避免破坏导入新课时创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马上进入对文本的感受阶段,有利于保持学习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作
篇5:语文课文菜园小记教案
语文课文菜园小记教案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本文记下了延安大生产时期垦地种菜的劳动过程,以及当时人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语文教案-菜园小记。目的是教育和鼓励人们继续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战胜困难,度过难关。本文的激励和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作者并没有进行简单的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通过对开地种菜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进行细致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人至深的教育作用,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二、以小见大的写法
本文记叙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革命战斗生活,延安大生产运动,彻底粉碎了敌人妄想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大家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因为大家把种菜同整个革命战斗的胜利联系在一起,因此就“一亩园十亩田”这么大的劳动量来说,大家不觉得苦,反而认为是乐。吃菜是乐,种菜是乐,积肥是乐(早晚散步时做)等等无一不是乐,一点看不出苦,看不出累,足见延安当时“以苦为乐”的精神。本文正是通过一个菜园小记,反映了这样一种大的精神风貌。
三、记叙、描写与抒情的融合
本文写的是种菜的事,但记叙当中,对菜园概貌的勾画,对菜地与人们劳动情况的介绍,对瓜菜生长与丰收景象的描写等等,都非常生动形象。在记叙与描写中,又寄寓着一种“田园乐趣”,显得自然而亲切,十分感人。如第十段中,作者用动词重叠式“伸伸腰”“擦擦汗”“看看苗”等,流露出一种轻松愉快之情,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质朴,与所表现的生活是相一致的,同时也表现作者质朴的人格和纯熟的语言表达功力。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如:“有人侍弄过,算是熟菜地”“用柳罐打水,抬抬手就把菜浇了”“种烟要打杈、掐尖”“不要费太大的劳力”“平房的左右前边河边,……”等等,语言质朴还表现在引用农谚、俗语等方面。
质朴的语言自然也是明朗的,语言的明朗还因为句子多半短小活泼,或长短相间,讲究对称,或叠词运用,形成和谐节奏,浓郁抒情笔调。
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建议
比如学《菜园小记》,我引导学生这样想像:先看书,看书之后,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像。这图像越来越鲜艳,越来越逼真,越来越大,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周围。一行行的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飘来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菜的芳香。我问“踩上菜畦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地说:“踩上了!”“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过去闻过的土味、花味、菜味。于是便答:“闻到了!”“那么我们开始间苗吧!”于是同学们弯下腰去间苗,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愉快的气氛,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菜园小记》。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 的想像感知过程中,品尝到了田园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魏书生)
《菜园小记》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学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章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一: 以歌曲《南泥湾》及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图片导入, 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导语设计二:以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导入: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蕴涵着诗人归隐的自豪与田园的乐趣。那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战士们曾经体验到的田园乐趣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和他战友的菜园,一起去感受战士们种菜的乐趣与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
二、解题
1.介绍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吴伯箫。
三、研习课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涵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录音朗读“干扰”的情况下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的起点。安排这些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2.抓住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一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是文章的引子。由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第二部分(3—6段),写菜园的概貌。
第三部分(7—12段),写种菜的乐趣。
(解说: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检查学生对生字难词的掌握情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写景中抒发内心感情的?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菜园小记》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笔下充满田园乐趣的菜园,一起欣赏菜园的景,了解园中的事,体会文中的情。
二、研习课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菜园
篇6:菜园小记
菜园小记
[教学目的]
1.学习延安军民以苦为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和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4.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情境激趣法、冥想入境法、诵读品味法、点拨互动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
总体构想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学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章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导语设计一:
(媒体显示:MTV歌曲《南泥湾》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场景。)
由我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首唱的歌曲《南泥湾》曾经传遍神州大地,唱响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深受人民的喜爱。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曲调悠扬、旋律动听,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的接班人。我们今天学习的《菜园小记》也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表现了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
导语设计二:
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蕴涵着诗人归隐的自豪与田园的乐趣。那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战士们曾经体验到的田园乐趣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和他战友的菜园,一起去感受战士们种菜的乐趣与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
(解说: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运用音像教学手段或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解题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为了扼制我党我军的发展,在陕甘宁边区聚集重兵,对延安军民实施严密的经济封锁,边区军民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甚至到了“每天要买到蔬菜就买不到油盐柴火,要买到油盐柴火就买不到蔬菜的地步”。在艰苦的年月里,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他们自己动手开荒、种地,纺棉、织布……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菜园小记》写的就是作者对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莱岁月的深情回忆。
吴伯箫,现代散文家,山东莱芜人,著有《烟尘集》《北极星》等散文集。1938年4月到延安,曾参加1941年到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当时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国家处于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在延安生活了8年的人,“有责任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他应《人民日报》的要求,先后写了包括《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在内的一组散文,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人民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三、研习课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涵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录音朗读“干扰”的情况下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的起点。安排这些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2.抓住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一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是文章的.引子。由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6段),写菜园的概貌。
第三部分(第7段至篇末),写种菜的乐趣。
(解说: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检查学生对生字难词的掌握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绛紫 自给 石窠 腌渍 煦暖 姹紫嫣红 韭菜 涔涔 精神矍铄 窖藏 沁人心脾 五彩斑斓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姹紫嫣红 繁盛 泼辣 煦暖 见缝插针 精神矍铄 老当益壮 万头攒动 傲然不群 沁人心脾 五彩斑斓 耀眼争光
(解说:将字词检查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为了避免破坏导入新课时创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马上进入对文本的感受阶段,有利于保持学习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写景中抒发内心感情的?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菜园小记》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笔下充满田园乐趣的菜园,一起欣赏菜园的景,・了解园中的事,体会文中的情。
(解说:精练的导语既创设了学习情境又简要交代了学习目的。)
二、研习课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菜园概貌?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种菜乐趣体现在哪些方面?重点写了哪些乐趣?
明确:作者抓住菜园是果园又是花园的特点,运用铺陈的手法,先果园,次花园,最后落笔到菜园。作者在文中告诉读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施肥,松土,整畦,下种等等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重点写了播种、管理与丰收的乐趣。
(2)合作探究:文中对果园与花园美景的描写以及对延安军民开荒种菜背景的介绍是否偏离了中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明确:课文关于菜园面貌的描写、开荒种地背景的介绍都表现了延安军民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偏离中心。本文着力写菜园,旁及果园和花园以及开荒种地的大生产背景,粗看似乎有点散,但从整体来看,所有这些都是围绕菜园这条主线来写的。作者极力渲染环境是为了渲染心境。繁茂热闹、花团锦簇的菜园美景既烘托了劳动的乐趣,又表现了艰苦年代里解放区军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第7段中对开荒种菜的描述,介绍了当
篇7:《菜园小记》
《菜园小记》
教学设想这篇文章内容通俗易懂,阅读困难并不大,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感情难以有所共鸣。在教学时,可以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了解当年延安军民的战斗风貌,感受延安人民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乐观精神,把握课文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以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播放朗读带,学生在听读的时候,注音疑难字词的读音。
2.学生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并采用师生互相提问的方法解决其中疑难字词的字首。关于疑难字词的读音以及所摘抄的词语请参看“教学设计(A)”。
三、整体感知,品味文章的结构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思考:围绕着菜园,文章记叙了哪些事情?
3.思考: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应该如何划分?
4.思考: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5.思考: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四、深入理解,品味文章的内容美
1.提问:在“花”与“菜”之间,你喜欢哪种?文章为什么说“种花好,种菜更好’’呢?
2.提问:用一个字概括菜园的特点,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菜园的'这个特点的?
3.提问:用一个字来概括劳动的滋味,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出了这种劳动的滋味?
4.提问:朗读文章第6段,思考,在当时种菜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5.齐读课文第10段,思考:这一段一共写了几个画面?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画面之美的?
6.提问:散文强调“形散神不散”,请回答,这篇文章的“神”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时
二、寻读感知,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教师提示: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清新、朴实而又通俗,富有表现力,请大家细心体会。
2.学生体会: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是如何做到优美、清新、朴实而又通俗,富有表现力的?
请参看“教学设计(A)”。
3.学生自行默读全文,然后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4.指名多名学生先后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朗读后,教师要注意及时肯定学生朗读的优点,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以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习迁移
教师印发吴伯箫的散文《记一辆纺车》,指导学生阅读,并比较:《记一辆纺车》与本文有何异同?
注意,这两篇文章都是歌颂延安精神的优美散文,但写作角度不相同,如果说,《记一辆纺车》是从“丰衣”的一个侧面热情讴歌了轰轰烈烈的延安大生产运动,那么,《菜园小记》则从“足食”的角度热情赞美了延安军民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两篇文章都具有清新、优美、质朴的语言风格和浓郁的抒情特色。
篇8:语文 -《菜园小记》 示例二
语文 -《菜园小记》 示例二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理清.写作的层次,体会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61年,中国经济处于暂时的困难时期,为了鼓舞人们的斗志,渡过困难时期,吴伯箫写了一系列以回忆延安生活为主题的散文,《菜园小记》就是其中一篇,文章通过“小记”有关菜园的一些往事,用语清新,并插以适当的描写与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继承和发扬当年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可读性很强。
三、教学过程
1.由苏武《菜羹赋》导入,引出俗语:“吃鱼不如钓鱼乐”。其实,吃菜是一种享受,种菜的整个过程也其乐无穷。
2.听课文录音,要求:
读准音,感受清新的语言,以及在行文中运用谚语、俗语和古诗,使文章摇曳多姿,生动有趣。
3.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听读中的要求,并思考下面问题(投影):
概括每段主要内容,理清段落间的关系,并初步归纳文中“记”了哪些事,这些事都是怎样紧扣标题的?
明确:(1)1―2节,由种花好,说到种菜更好,引起对延安蓝家坪种的菜园的回忆,其中“延安蓝家坪”点明地点,“想起”表明是回忆。
(2)3―6节,按照由四围到中间先写果园,再写花园,最后写菜园,介绍了菜园特色概况,重点介绍了我们的菜地。其中5、6小节插入了一些说明,点出了延安开展大生产的背景。
(3)第7小节,介绍了我们的那块菜地在那儿的条件是最好的。
(4)第8小节,写了积肥与听课学知识的事。
(5)第9―12小节,分别介绍了蔬菜的种植、管理与收获。
4.指导细读课文,每个同学选读自己喜欢读的`语句或段落,并用简短的语言说说喜欢读的理由。
通过学生自由选读,进一步熟悉课文,亲近语言文字,并在学生简短的点评中体会在记叙中抒情、描写增强表达效果的特点。
例如:选读第1小节,可点评生动的描写,整齐的句式,以及引用俗话,语言亲切自然。
选读第9小节末尾,拟人、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的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在劳动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
选读第10小节,更是将抒情、描写、议论紧密结合,表现出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多说,也可参予学生的点评,并多给予肯定的评价。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从文章整体入手,通过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细读、选读进一步感受本文语言的整齐、优美、生动,同时体会到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的作用。
这节课主要感受到语言的美,其实文章中不少词语选用还十分精当,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这一点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品读,并在自己的习作中模仿、借鉴。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体会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比较阅读《菜园小记》与《记一辆纺车》,理解本文创作主旨。
二、整体感知
课文题目曰“小记”,其实“小”中有“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延安的精神而貌。在那个艰苦的年月里,大家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生产自救,一边战斗,一边生产,不仅从经济上保证了战斗,而且锻炼了大家的意志,培养了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吴伯箫在1861那个同样困难的时期写下这篇回忆性的散文,是希望能够发扬当年延安的这种精神战胜当前的困难。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一课有关知识,检查上一课作业。
2.进一步体会、品析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比如:成语的使用,姹紫嫣红、五彩斑斓、竞肥争绿等等,增加了语言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力。再如:叠词的使用,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窄窄浅浅、吸吸烟、说说话等等,使语言亲切自然。
3.比较阅读《记一辆纺车》与《菜园小记》体会本文创作主旨。
(1)研读课文5.6小节有关语句,结合《记一辆纺车》所了解的背景,明确这里点明了在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背景。
(2)研读课文9、10、11、12小节,抓住文中“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等句子,以“乐”来写种菜劳动,表现了以苦为乐,战胜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在劳动中产生的高尚情操与情趣。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品味语言:如“就从那里会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无不表现出劳动的乐趣。指导以“乐”’为中心进一步感悟语言,体会中心。
四、.总结、扩展
通过本节课的语言品味和与吴伯箫同时期的作品《记一辆纺车》的比较,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那种不怕困难,战胜困能的斗争精神和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在1961那个特殊的艰苦岁月里,多么需要那个时代的延安精神呀!这就是“小记”中蕴含的“大主题”。同时这篇课文中作者那清新、优美、精炼的语言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为了加深对本文语言的体会,可指导学生做这样的扩展题,《果香四溢的八月》、《菜场一览》等等,要求抓住花果、蔬菜的特点,从色、香、味等多种角度进行片断摹写。
五、布置作业(略)
语文教案-《菜园小记》教学设计示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9:菜园小记(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菜园小记(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王麟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散文,可以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细心体会文章的思路和线索,领悟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体会作品记叙、描写中浓郁的抒情特色和作者清新、优美、质朴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南泥湾》。上课后,由歌曲引入歌曲的背景,即1942年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再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2.介绍延安大生产运动。
1942年,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我们陕甘宁边区,妄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的经济极端困难:没有衣服穿,没有鞋子穿,甚至没有饭吃,其他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连毛主席也种了一块地。结果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听朗读带。
注意疑难字词的读音。
2.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
姹紫嫣红 木槿 甬路 菜畦
篱笆 自给 石窠 涔涔 沧浪
濯 雪茄 腌渍 畦垄 间苗
3.词语摘抄。
肥硕 绛紫 傲然不群 老当益壮 干脆爽口
煦暖 矍铄 万头攒动 沁人心脾
学会摘抄词语,有益于词语的积累,为语言表达作好基础准备。
4.要求学生从自己所摘抄的词语中选取三个词语说一段话。
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
2.讨论: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应该如何划分?
讨论后明确: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种菜比种花好。
第二部分(第217段):写菜园景象。
第三部分(第8-12段):写种菜的.全过程。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2.提问: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是第一句,即“种花好,种菜更好”。
3.作者从哪个角度强调了“种菜更好”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采用比较法,将“花”与“菜”进行比较,花美供欣赏,菜好供食用。种菜更好,是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强调的。引用俗语“瓜菜半年粮”便说明了这一点。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迅速画出能够大致表明每段中心意思的句子。
2.提问:第3-7段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请结合各段中心句回答。
读完后,明确:第3段--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
第4段--果园也是花园。
第5段--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
第6段--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
第7段--我们种的那块菜地,在那园里是条件最好的。
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上述中心句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提问:请用一个字概括本部分的中心内容。
明确:即“美”。这部分作者先从整体角度写了菜园的景象美,再从局部角度写了菜园的景象美。前后互相补充,全面具体地展现了菜园的景象。
4.第6段不写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这段文字交代了蓝家坪菜园种菜的特殊历史背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作品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意义也就得以充分体现,这就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部分各段依次写了菜园种菜的哪些事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8段,写了学习种菜的乐趣。
第9段,写了菜园播种的乐趣。
第10段,写了菜园管理的乐趣。
第11-12段,写了菜园丰收的乐趣。
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部分以种菜过程为序写了菜园劳动全程的乐趣,一幅幅画面流光溢彩,绚丽多姿,劳动的乐趣,蕴含在华妙美丽的画卷之中。
3.请用一个字概括这部分的中心内容。
明确:即“乐”字。
4.学生齐读课文第10段,思考:这一段一共写了几个画面?
明确:写了两个画面:暮春耕种图、夏夜纳凉图。
5.细心体会:这两个场面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明确:不同的是:前者侧重写白天劳动时延安军民心理感受的劳动愉悦,后者侧重通过晚上纳凉聊天展现延安军民的高尚心灵和远大理想。
相同的是:两个特写镜头都运用了记叙、描写和抒情三者结合的手法。无论是白天劳动,还是月下聊天,叙事均简洁洗练。阳光煦暖,春泥芬芳,蔬菜飘香,寥寥几笔,便描写出一派春光。而在这景物描写中,也散发出浓浓的喜悦之情。
6.学生自行朗读第11、12两段,体会作者种菜喜获丰收的快乐之情。
这个内容通俗易懂,可以只让学生自行体会,不必分析。
三、综合评价
1.品读文章的语言之美。
学生自行品读,明确: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主要是因为如下几个原因:
(1)词语的运用妥帖而富有色彩之美。
(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比如,那段对瓜菜新芽的描写,有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反问,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把一幅新芽图写得清新可爱,充满了诗情画意。
(3)恰当引用了农谚俗语和古人诗文,语言质朴简练。
(4)多处注意运用了叠音词语,使文句具有了音韵美,而且增加了表现力。
2.默读全文,感受菜园之美,想想:作者为什么能够将一个普通的菜园写得如此美丽?
3.提问:(1)你曾经参加过哪些体力活动?有什么体会吗?(2)作者把劳动写得充满乐趣,这样写是否有些失真?请谈谈你的看法。
以上两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求全面,只求了解;只求学生能够有所领悟,不求细致深入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篇10:菜园小记 教案教学设计
菜园小记 教案教学设计
8、菜园小记
吴伯箫
学习重点:
1、即小见大的写法
2、记叙文中的描写和抒情
3、叠词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1961年至1962年,吴伯箫陆续写了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生活》,分别从衣食住三个方面反映延安军民生活和劳动情景,选择在1961年前后撰写,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当时国民经济是严重困难时期,激励人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将困难置之度外,发扬延安大生产精神。《菜园小记》是从“食”反映延安生活的,让人感到劳动是美好的。
二、阅读课文
三、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本文写的是菜园,又为何涉及“花园”“果园”?说明菜园是果园,又是花园,有力地突出了“菜园”。
2、前五段写了什么内容?描写了菜园的环境和面貌,从总体到局部
蓝家坪菜园→我们种的那块菜地
3、第六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说明,介绍了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即小见大,起重要作用。
4、第七段至末尾写了蔬菜的种植与管理,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欢愉和物质上的丰收,具体说来有以下内容:
我们那块菜地条件好→学技术→播种享乐趣→除草→浇水→收获
四、归纳
本文写了劳动的美好。其实劳动是艰苦的,劳累的,不过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享受自己的成果时的确是愉快的,此时,回过头来看劳动就会感到劳动是美好的。
五、写作特色
1、即小见大的写法。题为小记,写的只是菜园,写了种菜的感受和体会,却放在了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下,反映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伟大号召的巨大作用,表现了延安军民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2、抒发了浓烈的思想感情。直接抒发的不多,作者善于把感情融会在记叙描写之中。如菜园的环境描写及种菜的各个环节的记叙和描写都有无限喜爱的感情
4、语言富有特色。
A准确生动,绚丽多彩。“花种得的好”--姹紫嫣红;“茎叶” --嫩绿;“块根” --肥硕;“果实” --多浆。十分准确
B、动词叠字,生动形象,读来十分亲切。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抬抬手、吸吸烟、谈谈话
C、富有色彩美。青萝卜、紫茄子、红辣椒、红黄西红
D、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童话里的宝瓶”“新诗(拟人、比喻、排比、引用、反问“一首更新的诗”)”
E、使用家谚俗语。“瓜菜半年粮”“一亩园十亩田”具有生动性和表现力。
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段落分析
附板书:
菜园,既是果园又是花园
菜园u 从整体到局部:蓝家坪到我们种的菜地 v强烈的思想感情
小记v 插入说明内容,对即小见大起关键作用 u无限的劳动乐趣
种菜:条件好、学技术(播种、除草、
浇水、收获)
篇11:菜园小记 教案教学设计
菜园小记 教案教学设计
王麟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内容通俗易懂,阅读困难并不大,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感情难以有所共鸣。在教学时,可以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了解当年延安军民的战斗风貌,感受延安人民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乐观精神,把握课文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以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播放朗读带,学生在听读的时候,注音疑难字词的读音。
2.学生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并采用师生互相提问的方法解决其中疑难字词的字首。关于疑难字词的读音以及所摘抄的词语请参看“教学设计(A)”。
三、整体感知,品味文章的结构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思考:围绕着菜园,文章记叙了哪些事情?
3.思考: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应该如何划分?
4.思考: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5.思考: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四、深入理解,品味文章的内容美
1.提问:在“花”与“菜”之间,你喜欢哪种?文章为什么说“种花好,种菜更好’’呢?
2.提问:用一个字概括菜园的特点,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菜园的.这个特点的?
3.提问:用一个字来概括劳动的滋味,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出了这种劳动的滋味?
4.提问:朗读文章第6段,思考,在当时种菜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5.齐读课文第10段,思考:这一段一共写了几个画面?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画面之美的?
6.提问:散文强调“形散神不散”,请回答,这篇文章的“神”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时
二、寻读感知,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教师提示: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清新、朴实而又通俗,富有表现力,请大家细心体会。
2.学生体会: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是如何做到优美、清新、朴实而又通俗,富有表现力的?
请参看“教学设计(A)”。
3.学生自行默读全文,然后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4.指名多名学生先后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朗读后,教师要注意及时肯定学生朗读的优点,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以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习迁移
教师印发吴伯箫的散文《记一辆纺车》,指导学生阅读,并比较:《记一辆纺车》与本文有何异同?
注意,这两篇文章都是歌颂延安精神的优美散文,但写作角度不相同,如果说,《记一辆纺车》是从“丰衣”的一个侧面热情讴歌了轰轰烈烈的延安大生产运动,那么,《菜园小记》则从“足食”的角度热情赞美了延安军民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两篇文章都具有清新、优美、质朴的语言风格和浓郁的抒情特色。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篇12:菜园小记作文
我家屋旁有一块空地,由于长年荒芜,久而久之,自然杂草丛生了。
去年春天的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缠着爸爸把这儿的杂草拔掉,开辟出一片菜园。正巧,隔壁的大伯伯也想把这片荒地再利用,于是,大伯伯运来一些泥土,爸爸拔掉了荒草,我们便得到了一个五米见方的小菜园。我在上面种了西瓜、甘蔗和香葱,爸爸的朋友又送来两棵樱花树,我建议把它俩种在最前面,它俩就成了我家菜园的“门神”。
春天,西瓜苗抽出了细细的芽儿,春风一吹,芽儿像个刚睡醒的小孩子,摇摇晃晃地伸了个懒腰,还用自己嫩绿的小手掌揉揉惺忪的眼睛,有的还打个哈欠。甘蔗早已长出好几片长长的叶子,像个全副武装的小兵。香葱呢,它只刚刚探出了个嫩绿色的尖脑袋,奋力踮起嫩白的脚跟,好奇地向外面张望,看到这美丽的大千世界,它巴不得一长三尺高,好把这大好春光看个够。樱花树也抽出了几枝嫩绿色的芽儿,迎着春风微笑着点头。
不知不觉,阳春三月过去了,灼热的夏天来临了,小菜园里的植物都长大了,香葱已不是原来的小个子,它一下子蹿得老高,皮肤的颜色也从嫩绿变到深绿。它完全成了一个壮小伙。甘蔗更不必说,长得又高又壮,挺立在阳光之下,长长片泛着青光,活似一条条颇有年历的碧玉带。这个季节里最得意的要算西瓜了,翠绿的藤蔓和梅花形的瓜叶挤挤挨挨,似乎要霸占六月的领地。扒开藤叶,一个个西瓜,像喝醉酒的胖娃娃,露着绿肚皮,躺在藤下。妩媚的樱花也不甘落后,绿色的叶子中藏着一朵朵淡红色的花儿,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用绿纱绸遮掩着自己。
夏姑娘刚走,秋姑娘迈着轻快的步子来了,她所到之处,便被染上了美丽的秋色,我的小菜园当然也不例外,西瓜完成了开花结果的光荣使命后,黄色的老藤静静地卧在一边安度晚年,樱花谢了,偶尔风过,几片准备回归大地的黄叶便急急忙忙地随风而去。成熟的甘蔗则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黄绿色的光,砍下一棵嚼在口里,爽脆甘甜,满口汁水。
还没等秋姑娘起程,性急的冬老弟就来了,她给大地披上了一层厚实的白大衣。我的小菜园,披着美丽的白棉大衣,躺在大地妈妈的怀中,沉沉地睡去了……
我的小菜园是属于我的轻松一角,装满了我的快乐和收获。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绿色菜园!
篇13:菜园小记作文
今天,妈妈带我去附近的菜园里逛逛。在那里,我们遇到一位老爷爷,他正在锄地。我们就聊了起来。他退休不久,就自己整出了一块,种些蔬菜和水果。
这位爷爷很大方,想和我们一起分享他的劳动果实,就给了我们三样东西,我最喜欢吃的豌豆也在内。这些豌豆长得很矮,一开始还不太找得到,听了爷爷的话,翻开枝叶,下面果然有很多豆荚。妈妈说做人要像这豌豆,有货要放在肚子里,不要虚张声势。
他还让我拔莴苣笋,莴苣笋牢牢地长在地里,我用力拔它的时候,它仿佛在和我比拔河,看谁的力气大。第一棵我轻而易举地打败了它,但我却被第二棵降服了,最后还是爷爷厉害,用镰刀把它割下来。
爷爷还给了我们大把的香葱,一开始我和妈妈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有点不劳而获,但爷爷笑呵呵地说:“不要紧,你们多拿点去,这香葱还会从割去的地方重新长出来的。”听完这话,我们才放下心来,也就不客气地接受了。
我还惊奇地看见了一棵“生菜塔”,它长得和我差不多高,爷爷告诉我,这是因为他没把这棵生菜的菜籽给剥掉,所以它就会疯狂地往上长。
这个菜园里还有其他很多东西,如茄子、甘蔗、萝卜、四季豆、黑豆……它们现在还都是嫩芽,不久以后,这里就会有新的果实。我现在明白了爷爷经典一句的话:“劳动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
吃饭的时间到了,我们也该回家了,老爷爷,我们预祝您健康长寿。
★ 随笔小记
★ 老屋小记读后感
★ 国庆小记作文
★ 秋游小记作文
★ 运动会小记作文
★ 沙坡头小记散文
★ 排队小记作文
★ 随笔小记啥意思
语文教案菜园小记(精选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