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黄鹤楼

时间:2023-09-28 03:39:32 作者:甜美咖啡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甜美咖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语文教案:黄鹤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语文教案:黄鹤楼,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一是意境美

当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其

一、二两句第

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

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

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04~754),字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登楼所见所感,并抒发了久客思乡之情。

黄鹤楼是著名古迹,且有费祎在此登仙的传说,因此登上黄鹤楼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这一美丽而凄伤的神话。昔人即指费祎。昔人已乘黄鹤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以及那楼的上空终日飘浮无所依归的白云,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凉,则不能不令人感伤不已。前四句两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衬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一气呵成,纯用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的色调。

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汉阳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鹦鹉赋》的作者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因此鹦鹉洲显然并非单纯的景象,而是带有的诗人的浓厚的情感因素。最后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

篇2:《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3.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重点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时数1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

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问

1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 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3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乡、思故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

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再次朗读古诗

六、作业布置

篇3:《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

黄鹤楼

崔颢(hao4)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作背景]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青年崔颢给人的印象不好,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怎么个不好?

偷鸡摸狗了?喝酒不给钱了?调戏妇女了?没有记载,书上只是说“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

我猜小崔可能是喜欢写情诗,描写大胆,情呀爱呀地挤在诗里扎堆儿,让人感觉不正经。遗憾地是,小崔的这些不正经现在找不到,没留传下来。

但他有才,723年的进士科举,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小崔录取了。

又一个标签接踵而至:有才无行。

京城工作的崔颢,在士大夫们的眼皮底下,继续上演一幕幕“无行”节目。

1.喜欢赌博。(没有欠债记录)

2.经常喝酒。(没有耍酒疯记录)

3.离婚频繁。(离婚4次,没有狎妓嫖娼记录)

总之,小崔另类。

如果长此以往,崔颢也就是崔颢了,像无数人一样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充当无名分母。

查不到为什么?不正经的他从军了,从军入幕的小崔结果让我们眼前一亮。阅历真的改变人,从此崔颢粗犷的眼神里经常闪出不易察觉的愁,他变了。

刚参加工作时住单身,有一次拉肚子,拉得我浑身疲软,无精打采,在办公室里偶尔哼哼唧唧,领导同情俺,“回家养几天再来,不算旷工。”

推开家门,姐姐高兴地说:“真巧,咱家今天插稻秧,正缺人手。”

俺立刻大义凌然,捋胳膊往袖子,出发。

经过一天在水中的较量,没了,完好如初,从此总结一经验,“小病儿就是个屁。”

从军期间,诗人游历江面,到了黄鹤楼,豪放崔颢情不自禁,题笔写下这首名作。

[本诗简析]

解释题目。

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汉市的蛇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乘鹤的仙人。

这2句说明了黄鹤楼名字的由来,传说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停留,还有一传说是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总之,是因为有人曾经乘鹤光临而命名。

这2句就是简单的介绍,初读一般。

细读,感觉就不只是介绍,还有一种沧桑在内,这种沧桑的表现,作者用了一个“空”字。仙人乘鹤,那是何等的激动壮观,站在黄鹤楼上,诗人应该很憧憬那种场面,可惜今非昔比。

我们一般读诗,只是读字面,很少会带上文字的声调,除非这首诗的气场太强,令我们不得已,读李白时常常这样。

这2句有气场吗?

有。

表现如下:

1.“乘”和“去”字都是仄调中的入声,入声字读起来有一种急促感,所谓“入声短促急收藏”(古典诗词中的入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去声),尤其是一句中的最后一个字是入声时,顿挫感会比较明显。

2.“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字是理解这句整个字面意思的重点,它的发音是平声,有一种低沉的感觉,与“乘”和“去”形成反差。

3.最重要的是“黄鹤”的重复出现,这在诗中是比较忌讳了,但这首诗不同,它不仅是简单的字面重复,而是代表的意思不同,第1次“黄鹤”只是黄鹤,第2次代表的是“楼”,在读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区别,基本不会形成障碍。

仔细体会,2次“黄鹤”的出现,有了一种语感,再加上有“乘”和“去”2个入声字配合。

还有一个原因,“鹤”也是入声字。

想像着诗人写完这2句,肯定亢奋,好句子靠灵感,而灵感可遇不可求。写字的人都有体会。

律诗往往首联点题,习惯思维,这首诗是想表达人世的沧桑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有了前2句垫场,这2句想软下来也不可能了,看诗人是如何保持坚挺?

“黄鹤”再一次出现,而且是在句头,这是最关键的,气场再次扬起。因为第

1、第2两句刚刚读完,“黄鹤”的重复,还在余音袅袅。

就像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字一样,前后紧连,语感突强。

尤其是又出现了入声字“去”,再一次加强,而且没完没了,低沉的“空”也如法重复,在后1句抑扬顿挫。

“黄鹤”、“去”、“空”竟然连续重复,由字识人,崔颢绝不是蔫蔫之辈,“放荡”的回肠。

还有,通过入声字“复”推波助澜,气场完全扬起后,“白云千载空悠悠”中没有一个入声字,与前1句造成强烈反差,而且最后用“悠悠”收尾,“悠悠”这2个字还是重复,让人意犹未尽。

恰当的重复和入声字的运用,是加强气场的主要手段。

难怪李白登黄鹤楼时也想题诗,看见了崔颢的这首后,把手缩了回来。李白诗气场最强,他是超级内行,能读出其中的奥妙,最后不得已怏怏而去。(没有一丁点小视李白的意思。)

一时想不起,有谁敢像他这样,在前4句里,竟反复重复。

“无限风光在险峰”,毫无忌惮的崔颢打破常规,勇敢地站出来“重复”,给我们做着示范表演。

中国古典诗词,让我们兴奋的时候真多。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江面。 历历:清清楚楚。汉阳:今武汉汉阳。

萋萋: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原在江中,现在与汉阳陆地相连。

这2句应该是实景描写。最后一个字“树”又是入声。

如果前4句表达的是一种沧桑,那么这2句为什么不顺承?而是笔锋一转,由远及近,绿树香草,一道盎然风景,他想表达什么?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关:故乡家园。

见景生情,汉阳树想起了家乡树,洲中草想起了家乡草,勾起联想之际,正是“日暮”时分,而“日暮”正是回家的时候。

最后一个字“是”还是入声。

乡愁,理不尽的思绪。

回不了家,才是愁,这愁就像江上烟波,浩渺无际,蒸腾弥漫。

最后那个字“愁”,才是本诗的中心。

前2句重复,第2联不对仗,而且平仄不规范。一般首联点题,尾联总结,这首诗也不是太协调(由沧桑逐步引出乡愁),不正经。

一个“不正经”的人写了一首“不正经”的诗,但气场飞扬,他的“愁”,唤起了的人们的共有,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曲径通幽”,另类精华。

历代公认的,写黄鹤楼最好的一首诗。

篇4:七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 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再次朗读古诗

六、作业布置

完成《点击》;背诵古诗

有关《黄鹤楼》的诗句汇编

《黄鹤楼》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望黄鹤楼》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处为:搴手换足】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处:王干】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莽莽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河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黄鹤楼》

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 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 空使含情对落晖!

宋之问

汉广不分天,舟行杳若仙。清江度暖日,黄鹤弄晴烟。

岳飞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跨黄鹤。

陆游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汉江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范成大

谁家笛里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

白居易

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刘禹锡

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王维

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黄鹤楼》复习指南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市蛇山。1985年在今址重建。传说三国时费祎于此驾鹤豋仙,因此得名。2.昔人:指传说中驾鹤豋仙的费祎等人。3.载:年。空:徒然地。4.悠悠:遥远,无穷无尽的样子。5.历历:清楚可数。6.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7.乡关:家乡。8. 烟波:水波渺茫,烟雾笼罩。

诗句大意:

首联:仙人驾鹤离去杳无影踪,此地徒然留下一座黄鹤楼。(怅然若失)

颔联:黄鹤一去不再回来,只有白云千年以来徒然地在高空中飘来飘去。(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颈联:天气晴朗,遥望汉阳,绿树清楚可数,江中的鹦鹉洲上芬芳的草生长茂盛。(美好,充满生机的景色)

尾联:已是傍晚,遥望远方,何处是我的家乡?这水波渺茫,烟雾笼罩的江景,使人油然而生思乡的愁绪。(思乡愁绪)

主题思想:通过写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思,抒发了(漂泊异地的伤感和)绵绵的思乡愁绪

篇5:七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再次朗读古诗

六、作业布置

篇6:《黄鹤楼》语文优质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一重要实词和虚词

二翻译重要语句

三背诵课文

学习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学习时数:2课时

黄鹤楼

历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文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动词,命名。《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述异》之志:即《述异志》.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了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舫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蓯:高耸的样子。倚:靠着。河汉:银河。重檐:两层屋檐。翼:古代建筑的飞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形胜:山川胜迹。最:的事物。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蓯”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第四层最后四句侧写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为何一定要到漱乡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才可以观赏到应时的景物,遇会到神仙呢!

濑乡九柱:指位于漱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东阳八咏楼: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今浙江金华)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三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又称其楼为“八咏楼”。灵仙:神仙。

在上文中,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经描写尽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犹未尽,为了确立这座楼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濑乡的老子祠和东阳的八咏楼来作陪衬,用带有强烈感叹语气的反问句,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赏观时物”“会集灵仙”,突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交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为神仙而命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也正因为这楼高耸入云,云烟缭绕,所以它是“会集灵仙”的所在。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

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节选部分只有115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疑,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这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富于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最后又用了长长的中间略加停顿的感叹加反问的句式,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至此。文章戛然而止,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总之,这篇短文极具文采,使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一样,因文而更有名,因文而更使之流传千古。

篇7:《黄鹤楼》语文优质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作者满怀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情怀。

说明:

崔颢的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中的第一位。(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

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首联、颔联中多处触犯律诗大忌,但却显得气势奔腾,

由传说起头,一泻而下,转、承、起、合一气呵成,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通过各种

形式的朗读,体会这首诗的气韵。探寻作者从感怀传说到远眺风景最后抒发情怀的情感脉络,

了解作者写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是读懂该诗的重点。

2.多样式的反复朗读是体会诗人归思、怀旧之情的重要方法。

说明:

尾联诗人抒发了思乡、怀旧的情怀,这种种情感的产生由首联、颔联的传说引发,因此

了解相关传说,有助于感受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促使学生感受诗种创

设的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教师范读《黄鹤楼》(如有录音也可)。

引起兴趣,初步熟悉古诗。

以学生熟悉的大诗人李白的故事入手,并补充前人对该诗的赞誉,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朗读课文

熟悉内容

要求以自读、散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悉古诗所写的内容。

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以多形式的朗读感受诗的气韵,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

深入了解

整体感知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通过“为什么愁”和“愁什么”这两个提问,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感受该诗,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的情感。

熟读成诵

复习旧知

要求:

学生课后反复朗读背诵该诗。

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

课后背诵《黄鹤楼》

回忆、背诵《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在学习新诗的基础上,把具有相关内容的古诗组合在一起,便于学习积累。

思路点拨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练习举隅

1. 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展开想象,作15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

2. 收集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典故等文化资料,增加文化积累。

篇8:《黄鹤楼》语文优质教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 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 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 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

迷蒙

饯行

敬仰

暂时

友谊

伫立

凝视

远眺 飞檐凌空

一饮而尽

繁花似锦

誉满天下

脍炙人口

唯一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过渡: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2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二、精读课文

过渡:学贵有疑。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时间

地点

人物

心情

2、同学们,刚才我们自读了一遍课文,现在把你找到的答案交流一下。

3、“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1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4、在美丽的春景中,如果是平时,他们会干什么?心情会怎样? 而如今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你们能在文中找到一个词概括吗?

5、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课件出示第2节

(1)问:你是如何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2)还从哪些词体会出来?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和心情。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过渡: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9、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李白的话,细细品味,从李白的话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生自由读)交流 :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依依惜别之情 问: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师:是的,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在今天送别的5年之前,也就是公元725年,李白乘船来到襄阳,带着自己的诗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10多日,热情款待,两人一起饮酒吟诗,游山玩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 c、全班表演读李白的话。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安慰的? e、(课件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交流:不管两人在哪里,我们的心在一起,像邻居一样永不分开。

师小结: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问: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永世不绝”既是说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更是说——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1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此时此刻岸边的杨柳、江上的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2)李白又有什么表现?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是在远眺江上景色吗?(依然伫立

凝视远方)

(3)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这两个词。

(4)李白伫立,看到的是什么?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再一次体会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12、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无论是多么的不舍,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板书:行

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课件出示

(1)什么叫“脍炙人口”? (2)理解诗意。

三、回顾全文,总结

1、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其实还有很多送别诗,如《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等。同学们课后可收集读一读,领悟他们间深厚的情谊。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板书设计:

25 黄鹤楼送别

烟花三月

繁花似锦

依依惜别

敬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友谊永世不绝

伫立

凝视

篇9:《黄鹤楼》语文优质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体会诗意,品味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背诵全诗,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 (3)能用诗意的语言抒写自己的乡思乡愁。

2、过程与方法:读、品、展、赛有机结合,在讨论和探究中让学生感悟历史,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蕴藏诗中的思乡之情,加深学生对亲情、家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朗读,体会是的音乐美、绘画美,感受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用意象来表达人内心的情感。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长江南岸的三大名楼,古人登楼,总喜题诗赋词,以表自己的览物之情。诗人崔颢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发,脱口而出,一泻千里。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这首七律,人称最佳。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唐诗中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七言律诗。

(二)感悟诗意: (1)、诵读感悟:

A、请一位朗读能力好的同学用“二二三”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其余同学闭眼认真聆听。思考:古人写诗讲究平仄对仗,而此诗首联的

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是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全不顾对仗,这是为什么呢?

B、请学生加进手势,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来朗读。思考:诗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那些色彩?

C、请学生有创意的朗读。比如反串朗读、表演性朗读等,力争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以桌为单位进行后,请优胜者到台前表演。

2)、理解感悟:

请左边两组的学生联系课下注释,翻译全诗。请右边两组的学生加进自己的想象,用第一人称,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然后请两个组的学生代表发言。看谁能更好的再现诗情诗意。

(三)、品析鉴赏:

(1)、走进作者:用“你”开头写三句话来介绍崔颢,使之构成排比句。

例如:你是盛唐诗人,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你的《黄鹤楼》,情真意切,让诗仙李白折服;你早年为诗,情志浮艳,但晚年风格却雄浑自然。

(2)学生齐读该诗,前后桌为一个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多媒体出示讨论题) A、这首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B、那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些景致触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C、颈联描写了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诗中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D、游子思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这首诗尽管有愁绪,但写得豪迈昂扬,境界壮阔,给人愁而不怨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或游学的人,你能选用几个意象,并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家乡的人或物的思念之情吗?试着写一些。

(2)、积累古今有关思乡的诗词。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多媒体打出有关思乡的名句,学生齐读。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今日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五)、现场比拼:

(1)、以组为单位,看哪一个组的学生最先准确而又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教师讲授记忆的方法:参照板书,理解记忆

(2)、每组派两个代表,一个背诵一个默写,看哪一组的同学完成得最好。 (3)、每组自选一首歌曲的曲调,深情地吟唱这首诗,看谁更能唱出这种乡思乡愁。

(六)、教师小结: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所以,即使我们默默无闻,但只要善于抒真情,论实理,一定会有一鸣惊人的那一天。加油吧!同学们!

篇10:《黄鹤楼》语文优质教学教案

课前展示:古诗词朗读(学生代表展示)

师:听了四个小组八名同学代表的古诗朗读,大家有没有猜到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呢? 生:友情、送别

活动1【导入】

一、课前谈话 师:你们有自己的好朋友吗? 生:有

师:郭文博你的好朋友是谁?每次你们在一起做什么?分别时心情怎样?假如分别的时间很长,你会怎样? 师:刘思涵你呢?

师:看来做你们的朋友一定是一件幸福的事。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曲子,很能表达你刚才的心情。 欣赏《送别》(电脑播放送别歌曲)

男:是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自古重离别,又伤离别。自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令人感慨的事情。

女: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以送别饯行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师:因此,在当时写送别诗就成了一种习俗。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送别诗中的极品。(出示课件) 活动2【讲授】

二、解诗题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写诗题。重点写“陵”,(板书课题)。

“陵”是本课要掌握的生字,观察生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题目中有好几个生字,你认识它们吗?指名读。 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大家了解得可真多。这首诗就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时所做的一首送别诗。(出示古诗,指名读)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古诗,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生朗读目标)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首古诗,大家有感情的齐读一下。 活动3【讲授】

三、知诗人,知背景

师:学习古诗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当时的写作背景,请各小组将预习的知识卡片展示一下。(小组代表朗读诗人及背景) (课件出示图片)(老师介绍)

师:说起黄鹤楼,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出示课件)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讲传说)古代武昌蛇山上有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班不收其酒钱。道士为感谢辛老板的千乘之饮,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此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活动4【授课】

生:提问:诗中为什么是“西辞”而不是东辞?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扬州? 生:作答。

师:真不错,这些难题都弄懂了。看来,还是古人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大家的预习真的很全面。

师:不过老师不明白的是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可以说是过尽千帆,怎么到诗人眼里却是孤帆呢?

生:老师我想用一句话来回答你,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 师:非常棒!掌声送给她。

生:老师,我有问题,船都看不见了,李白还在看什么?

师:这个问题问的好,大家帮老师想一想,李白还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

生:我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深厚的情谊!他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托付给一江春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扬州!

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说些什么?(平安)就让我们带着李白对好友无限依恋之情再读一下这首诗吧!(把书端好,老师起头) 活动5 悟诗境

师: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唐朝,也来做一回诗仙,在黄鹤楼前送一送孟浩然吧。男生站起来,来一次豪情万丈送浩然,女生柔情似水送浩然。师述:老师眼前是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是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那么,当时的情景能想象得到吗?李白的当时的感受你知道吗?最后让我们再带着诗人的向往与深情送送孟浩然吧!齐诵。

活动6【作业】 拓展

师:送走了孟浩然,但老师相信这番送别不仅感动了李白,也感动了你我。曾有人将这首诗改成了一首好听的流行歌曲,一起来欣赏吧。《烟花三月》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更是一种情,一样的离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收集了一些送别诗,请大家自由积累最喜欢的诗背诵下来。出示图片,学生自由背诵。

篇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语文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语文教案

一、话别情,解诗题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平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笔好字。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开课本,放出声音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 【师】画节奏线。节奏出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读。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 伤心 孤独……

【师】这是你的感觉。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有 “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 一起读——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两岸,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江边,桃红柳绿;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天。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生】……【师】真美呀!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 女生读——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 男生读——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无边的花海中。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 一起读——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板书:尽】“尽”是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这些景物带着谁一起消失了?

篇12: 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egrave;ng)、浩(hagrave;o)、陵(liacute;ng)、辞(ciacute;)、唯(wegrave;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篇13:六年级语文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川自贡)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历历:2乡关: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Ⅴ”,错误的打“Ⅹ”

A.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3.(20xx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题)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篇14:语文《黄鹤楼》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单从诗作本身来说,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诗人在仕途失意之时,登临古迹黄鹤楼,看到眼前之景,不由得诗兴大作,于虚实交错间写就了一首自然旷达、音韵和谐的诗。此外,还因“诗仙”李白对这首诗的推崇和钦佩,更为此诗增添了一抹值得品味的亮色。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首古诗,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悟感知诗歌的大意和情感。但是,对于诗歌中包含的较为细腻的意蕴美和不同情感,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小组讨论、品词析句等方式,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示范朗读古诗,进而谈话导入本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朗读之后,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此时,学生可以自由回答。然后,我进行总结,并顺势引出本课:的确,在诗人充满意趣的遐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况。能够想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惬意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么诗人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崔颢的《黄鹤楼》,去一探究竟。导入之后,板书本课标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诗歌大意及情感意图,使学生对古诗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解决重点生字词。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不一样,所以此处我重点强调“历历”是清楚可数的意思,“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

其次,在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在同桌之间交流本首诗的大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对本首诗的大意做出如下总结:早先的仙人乘着黄鹤远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了,只有天边的白云千百年来依旧如此。天气好的时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对岸繁茂的树木,以及鹦鹉洲上茂盛的草木。可是在夕阳迟暮之时,却看到江上泛起的无尽烟波,何处才是我的家乡呢?真是令人发愁啊!

以上两个问题较好地完成了对这首诗的整体感知,也为下面的深入研读环节作了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品析诗歌的细节来理解整首诗歌,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诗作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先看诗歌的前三句,并设置问题: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前三句中一连用了三次“黄鹤”,请同学们思考每次出现的用意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从内容上来说,第一次出现:作者借助“黄鹤”这一令人喜爱的意象开启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驾鹤远去的宏大场面,给读者营造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第二次出现:直接点题,且与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诗描写的古迹对象——黄鹤楼。第三次出现:虚实结合,“黄鹤”是动态虚幻的意象,无拘无束地来往于时空之中,并且能够与眼前实实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令人产生无限联想的画面。从结构上来说,诗的前三句重复出现三次“黄鹤”,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小组讨论:找出你喜欢的字句,并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美?此时,学生会再次朗读诗歌,并在自己的小组内展开积极的讨论。讨论结束后,我会找小组代表发言,并对他们的答案进行分析和总结:“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是说仙人乘着黄鹤飞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这种说法本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情境,可是诗人在诗中却把它当作实际存在的样子来写,还说仙人驾着黄鹤“一去不复返”,不仅为全诗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叹,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营造了虚实结合的意境美。总结之后板书意境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及“日暮乡关”“烟波江上”体现了场面旷达、色彩斑斓的绘画美。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首先在天气晴朗时,看到离黄鹤楼不远的江外长着葱茏的草木,接着又含蓄地描绘了夜幕降临时江上朦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见的树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着雾气的江面,明暗交错,像一幅色彩缤纷的图画。总结之后板书绘画美。

此外,全诗以“ou”为韵,诗中还用到了“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轻快和谐的音乐美。总结之后板书音乐美。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再次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思考诗人的情感。有了前面字、词、句的分析,学生在体会情感时就不那么难了。经过思考,他们会给出答案: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无限慨叹,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无限思乡之愁。此时,我会板书吊古伤今和思乡之愁。

通过以上问题,我实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我在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活动为:配上一段贴合本诗意境的轻音乐,让学生集体朗诵,再次感受诗歌的停顿、气势、意蕴,以及情感。

(五)小结作业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所以小结至关重要。这一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并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

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因此,我的作业设计为:背诵本诗;继续搜集崔颢的其他诗作,品味其诗作风格。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黄鹤楼》语文优质教学教案

黄鹤楼古诗

黄鹤楼 古诗

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导游词

李白黄鹤楼

孟浩然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案

语文教案

黄鹤楼古诗崔颢

语文教案:黄鹤楼(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文教案:黄鹤楼,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