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诗韵教案

时间:2022-11-29 10:03:42 作者:vls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vl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洛阳诗韵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洛阳诗韵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洛阳诗韵优秀教案

洛阳诗韵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同时,圈点课文表达洛阳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词语,体会本文诗意浓郁,韵味悠久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悠的情思;

2、勾画、圈点和评注文章构思上的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

3、圈点和评注本文采用的记叙、议论和抒情等等各种表达方式和比喻排比的修辞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4、体会和理解本文诗的韵味;

5、采用典型的材料体现洛阳作为文化名城的“况味”。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1课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第1部分课文内容)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第二大城市。洛阳古,有“天下第一寺”白马寺;洛阳美,有“群芳之寇”的牡丹;洛阳绝,有1300多年的唐三彩;洛阳奇,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洛阳是一个充满诗韵的城市。

《洛阳诗韵》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题目就有着特殊的含义--白居易在江南忆的第二首中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写出了对江南杭州的忆恋--借用此诗叶文玲老师写出了对洛阳思念。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二、让学生明白:本文是采用了先后果的逻辑顺序叙写的。先写对洛阳的笃诚的崇拜,后写洛阳的古、美、奇和绝--因。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做书间笔记,分析段落层次。

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以下的点拨:

第一部分(1至5)写作者对洛阳的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6至15)写洛阳的四大特点--古、美、奇、绝。

四、品味课文的语言指导。

1、课文的第一段说:“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A、句中的“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长久地思念)

B、“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对洛阳浓烈的感情。)

2、第一部分中有两个比喻句。找出来,说说它的含义。

第一句是(2节)“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一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这是暗语。“水是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一语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诗《将进酒》,原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昨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它是黄河的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的代表。

第二句是(3节)“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这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和动人。

3、如何理解第3节中的“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洛阳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因为洛阳曾经是东汉、魏、晋、随唐时代有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的。

4、为什么洛阳有特殊的“况味”?--洛阳有悠久的灿烂文化遗产。“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5、第一部分总写了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的偏爱和笃诚的崇拜?--概括地说,是因为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地说,因为洛阳它曾经是九朝古都,是全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历代人才辈出,在东汉时代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6、阅读4、5两段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A、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我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B、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C、是什么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使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陆机入洛,名噪才名。--30年前,我曾抄灵这一古句,慰勉当时发落邙山的兄长。)

D、“洛阳诗韵”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洛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的馈赠和沉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诗,韵味无穷。)

五、学生继续反复阅读第一部分课文,体会发上的知识点。并预习第二部分课文。

第2课时(指导阅读第二部分课文)

一、复习上一教时的要点。

二、阅读和品味第二部分课文的要点。

1、阅读第二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并概括这几些层次的大意。

第一层(6)总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第二层(7、8)写洛阳的古。

第三层(9) 写洛阳的美。

第四层(10)写洛阳的绝。

第五层(11至15)写洛阳的奇。

2、课文在写洛阳的古、美、绝、奇时,选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材料?

古--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为什么作者认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因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之源,名列全国第一。课文引用了史料加以佐证白马寺之古。)

美--群芳之冠的牡丹。现今,它是洛阳的市花,引笑传加以佐证看花人之多。令人信服。

绝--1300多年的唐三彩。最优美的马和骆驼已经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课文为什么说:“而今,唐三彩驼、马,已经带着它特有的明光丽色,‘走’向世界中地。”这个“走”字上面为什么加了引号?--理由有二个,一是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它们以生命和省活力;二是形象地写出了唐三彩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如果说,白马寺前的白马是“走”进不定期的瑰宝,那么这唐三彩驼、马便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瑰宝。)

奇--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悠久历史和开凿技艺。(描写龙门石窟开凿时,作者用了哪些数字?有什么作用?--“现存在1352个石窟,785个龛,9.7万余尊造像,3680种题记。”作用是:用数字说明龙门石窟开凿工程之浩大和辉煌,说明它的开凿凝结着文化精华,具体,可感。

小结:这些材料,最具体地体现了洛阳这一古代文化名城的“况味”。

3、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作者将全部情感倾注于对洛阳的古代文化的赞美之中。请回答下面所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①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洛阳的牡丹花会)

②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随代的三彩骆驼)

③“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的艺术瑰宝。(浩大辉煌的龙门石窟。)

④以上的这些材料,都说明了:洛阳文化的悠久、灿烂。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代表。

三、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的第三、四、五题。做在书上。

第3课时(复习上两课时的内容,指导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练习)

一、复习上几课时的内容。

二、指导写作方法的分析和归纳。

1、采用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叙写几件事。

E、围绕的一个中心是:通过抒发对洛阳的热爱、赞美了悠久的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F、文章描述的几件事是:用白马寺表现洛阳的古;用牡丹表现洛阳的美;用唐三彩表现洛阳的绝;用龙门石窟表现洛阳的奇。

2、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抒情在先,然后通过记叙提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记叙中有议论。

A、找出记叙和抒情的段落:第一部分1至5段是抒情;第二部分6至15段是记叙。

B、作者在描述中,对洛阳的古、美、奇、绝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围绕了怎么样的一个中心?(采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围绕赞美洛阳这个中心。)

3、格调清新,文字优美,引用古诗文,表现洛阳特点的中心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A、古诗文有--陆机入洛,噪起才名。愿借明驼千里足。(引用名句,使文章增添诗的韵味,能体现出洛阳的文化味道,说明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

B、对洛阳赞美的排比句(略)(作用:使表现形象生动,句式整齐,尤如读一首诗,与全文的格调浑然一体。)

三、小结课文:

1、作者叶文玲,浙江人,现代作家。本文是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

2、因洛阳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地显出诗意的浓郁,韵味悠长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长情思,正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文化无限的热爱。

3、全文写本文,独具匠心。先抒发对洛阳的悠悠情思,说它有特殊的“况味”,然后写洛阳的四大特点。全文由总到分。先写感受,后进行描摹。

4、从表达方式上看,采用了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多种表达方式。从修辞格上看,有排比、比喻等等。

四、学生交流课后练习。并订正。

篇2:洛阳诗韵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基本思路,把握文意。

2、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精炼的选材、严谨的结构、优美的 语言、新颖的标题。

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洛阳、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 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3、继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文章第二部分是怎样选材、组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 用?作者旁征博引,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却形散神不散。

【教学方法】

1、互动式。

2、探究式。

3、“三个尝试”。

(1)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偶遇叶文玲》。 介绍叶文玲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创作宗旨。

(2)分三个层次阅读散文:整体感知鼍植垦卸俩稣体理解。

(3)把学生的自由发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正音释义,熟读课文,标出疑问之处。

二、配乐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导入新课。

1、全体学生配乐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朗诵了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作为唯美主义的经典之作,请哪位同学谈谈它美在哪里?(个别提问,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全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诗节匀称,抒发了诗人热爱、留恋母校剑桥大学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2、教师小结

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有真情才有美作。在20世纪代末,徐志摩先生怀着对母校剑桥大学一往情深的眷恋之情,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再别康桥》。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一位女作家在对一座古城的寻访过程中,感受到了诗的韵律,这座古城使她如临仙境、如品诗韵,使她梦牵魂绕,于是她思如泉涌,提笔为我们写下了这首不是诗的“诗”。这就是女作家叶文玲为我们献上的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3、板书:《洛阳诗韵》

同学们,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方法的学习,下面请同学谈谈你们在阅读散文时都使用了哪些好的方法?(自由发言)

三、谈阅读散文的方法(个别提问)

教师归纳阅读散文的方法:

1、诵读入手,感知全文。

方法:观其大略

重点:主要内容

基本情感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方法:推敲揣摩

重点:理解内涵,体会表达

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方法:前后贯通

重点: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三百年的中国,请到上海;如果你想了解五百年的中国,请到北京;如果你想了解三千年的中国,请到西安;如果你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请到洛阳来。”我们的家乡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才俊辈出,人文荟萃,那么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就立体全方位的再现它的美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找到答案。下面我们一起循着这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来欣赏叶文玲女士的散文《洛阳诗韵》。

四、阅读分析叶文玲的《洛阳诗韵》

1、诵读入手,感知课文

(1)配音朗读《洛阳诗韵》的`第一部分(1~5段)。(教师示范朗读与学生集体朗读结合。)

教师示范朗读文章的第1~3段。

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的4~5段。

(要求声音洪亮,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2)默读文章的第二部分(6~结尾段)。(迅速浏览,观其大略。)

(3)要求: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抓住关键句段,借助课文导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

如何抓住文章中关键句段?

关键句:

①文中的总起句。

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句子。

③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④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抒情句子。

关键段:

①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

②文章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③文章中议论、抒情的段落和详写的段落。

(4)请哪位同学来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个别提问)学生板书

《洛阳诗韵》(抒情散文)

叶文玲

(5)教师小结:初读课文,我们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又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的材料?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题目拟为《洛阳诗韵》有什么含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阅读的第二个环节: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1)分成四人小组讨论,教师个别点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教师布置的以下七个问题(以下七个问题包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①第一段作者为什么用“醉意”一词?“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连笔尖都带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文章第二、三段用了几个比喻句,请找出并来谈谈它们的含义?

③为什么说洛阳有“特殊的况味”?

④为什么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⑤作者在写洛阳的古、美、奇、绝四个特点时,选择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这些材料?

⑥结尾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⑦题目的含义?

(2)班级交流。

下面我们把讨论的结果在班级进行交流。(个别提问以上七个问题,答案略。) 教师小结:作者开篇即打开了感情的闸门,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情感。接着在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作者使用一名一暗两个比喻句表现洛阳明媚动人的阴柔之美和激扬雄浑的阳刚之美。但这些还远远不能够代表洛阳的本质,洛阳的本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下面请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偶遇叶文玲》,请同学从中找出答案。

(3)学生表演自编自导的小品《偶遇叶文玲》。(详见多媒体课件。) 看完了小品,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

——因为洛阳有“特殊的况味”。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赠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

——特殊的况味:“况味”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大量选取典型的材料从古、美、绝、奇四个方面表现了洛阳“特殊的况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却形散而神不散。作者是怎样选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4)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跟随画面复述课文的第二部分。)

洛阳古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引史料写石马作评价

洛阳美群芳之冠的牡丹写盛况作描述再议论

洛阳绝有13历史的唐三彩写颜色讲流传后总结

洛阳奇举世罕见的龙门石窟绘景色描石窟再点睛

形散特殊的况味

神聚

(5)请同学集体朗读结尾段,讨论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升华全文。

(6)请同学们谈谈《洛阳诗韵》的含义。

洛阳是一首古、美、绝、奇的诗。

洛阳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厚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具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激越雄浑的史诗,韵味无穷。

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教师串讲,整体理解。采用前后贯通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篇3:洛阳诗韵 教案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 教案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       作者  叶文玲

杭州余杭    退休老师   葛  杰  编写

备课日期:2002/11/23下午

一、教学目标:

1、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同时,圈点课文表达洛阳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词语,体会本文诗意浓郁,韵味悠久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悠的情思;

2、勾画、圈点和评注文章构思上的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

3、圈点和评注本文采用的记叙、议论和抒情等等各种表达方式和比喻排比的修辞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4、体会和理解本文诗的韵味;

5、采用典型的材料体现洛阳作为文化名城的“况味”。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1课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第1部分课文内容)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第二大城市。洛阳古,有“天下第一寺”白马寺;洛阳美,有“群芳之寇”的牡丹;洛阳绝,有1300多年的唐三彩;洛阳奇,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洛阳是一个充满诗韵的城市。

《洛阳诗韵》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题目就有着特殊的含义--白居易在江南忆的第二首中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写出了对江南杭州的忆恋--借用此诗叶文玲老师写出了对洛阳思念。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二、让学生明白:本文是采用了先后果的逻辑顺序叙写的。先写对洛阳的笃诚的崇拜,后写洛阳的古、美、奇和绝--因。在此基础上,学生 独立阅读课文,做书间笔记,分析段落层次。

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以下的点拨:

第一部分(1至5)写作者对洛阳的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6至15)写洛阳的四大特点--古、美、奇、绝。

四、品味课文的语言指导。

1、课文的第一段说:“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A、句中的“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长久地思念)

B、“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对洛阳浓烈的感情。)

2、第一部分中有两个比喻句。找出来,说说它的含义。

第一句是(2节)“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一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这是暗语。“水是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一语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诗《将进酒》,原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昨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它是黄河的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的代表。

第二句是(3节)“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这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和动人。

3、如何理解第3节中的“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洛阳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因为洛阳曾经是东汉、魏、晋、随唐时代有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的。

4、为什么洛阳有特殊的“况味”?--洛阳有悠久的灿烂文化遗产。“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5、第一部分总写了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的偏爱和笃诚的崇拜?--概括地说,是因为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地说,因为洛阳它曾经是九朝古都,是全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历代人才辈出,在东汉时代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6、阅读4、5两段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A、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我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B、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C、是什么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使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陆机入洛,名噪才名。--30年前,我曾抄灵这一古句,慰勉当时发落邙山的兄长。)

D、“洛阳诗韵”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洛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的馈赠和沉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诗,韵味无穷。)

五、学生继续反复阅读第一部分课文,体会发上的知识点。并预习第二部分课文。

第2课时(指导阅读第二部分课文)

一、复习上一教时的要点。

二、阅读和品味第二部分课文的要点。

1、阅读第二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并概括这几些层次的大意。

第一层(6)  总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第二层(7、8)写洛阳的古。

第三层(9)   写洛阳的美。

第四层(10)  写洛阳的绝。

第五层(11至15)写洛阳的奇。

2、课文在写洛阳的古、美、绝、奇时,选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材料?

古--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为什么作者认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因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之源,名列全国第一。课文引用了史料加以佐证白马寺之古。)

美--群芳之冠的牡丹。现今,它是洛阳的市花,引笑传加以佐证看花人之多。令人信服。

绝--1300多年的唐三彩。最优美的马和骆驼已经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课文为什么说:“而今,唐三彩驼、马,已经带着它特有的明光丽色,‘走’向世界中地。”这个“走”字上面为什么加了引号?--理由有二个,一是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它们以生命和省活力;二是形象地写出了唐三彩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如果说,白马寺前的白马是“走”进不定期的瑰宝,那么这唐三彩驼、马便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瑰宝。)

奇--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悠久历史和开凿技艺。(描写龙门石窟开凿时,作者用了哪些数字?有什么作用?--“现存在1352个石窟,785个龛,9.7万余尊造像,3680种题记。”作用是:用数字说明龙门石窟开凿工程之浩大和辉煌,说明它的开凿凝结着文化精华,具体,可感。

小结:这些材料,最具体地体现了洛阳这一古代文化名城的“况味”。

3、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作者将全部情感倾注于对洛阳的古代文化的赞美之中。请回答下面所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① 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洛阳的牡丹花会)

② 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随代的三彩骆驼)

③ “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的艺术瑰宝。(浩大辉煌的龙门石窟。)

④ 以上的这些材料,都说明了:洛阳文化的悠久、灿烂。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代表。

三、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的第三、四、五题。做在书上。

第3课时(复习上两课时的内容,指导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练习)

一、复习上几课时的内容。

二、指导写作方法的分析和归纳。

1、采用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叙写几件事。

E、围绕的一个中心是:通过抒发对洛阳的热爱、赞美了悠久的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F、文章描述的几件事是:用白马寺表现洛阳的古;用牡丹表现洛阳的美;用唐三彩表现洛阳的绝;用龙门石窟表现洛阳的奇。

2、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抒情在先,然后通过记叙提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记叙中有议论。

A、找出记叙和抒情的段落:第一部分1至5段是抒情;第二部分6至15段是记叙。

B、作者在描述中,对洛阳的古、美、奇、绝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围绕了怎么样的一个中心?(采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围绕赞美洛阳这个中心。)

3、格调清新,文字优美,引用古诗文,表现洛阳特点的中心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A、古诗文有--陆机入洛,噪起才名。愿借明驼千里足。(引用名句,使文章增添诗的韵味,能体现出洛阳的文化味道,说明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

B、对洛阳赞美的排比句(略)(作用 :使表现形象生动,句式整齐,尤如读一首诗,与全文的格调浑然一体。)

三、小结课文:

1、作者叶文玲,浙江人,现代作家。本文是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

2、因洛阳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地显出诗意的浓郁,韵味悠长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长情思,正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文化无限的热爱。

3、全文写本文,独具匠心。先抒发对洛阳的悠悠情思,说它有特殊的“况味”,然后写洛阳的四大特点。全文由总到分。先写感受,后进行描摹。

4、从表达方式上看,采用了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多种表达方式。从修辞格上看,有排比、比喻等等。

四、学生交流课后练习。并订正。

篇4: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内部联系,抓住文章的重点

2理解作者选材和组材上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古称豫州,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城市。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城市的兴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今天我们借助叶文铃优美的文字,游览以下洛阳。

(二)理解字词

璀璨(càn)词义:形容朱玉等光彩鲜明。

笑靥(yè)词义:此处指笑脸。

贬谪(zhé)词义:封建时代指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谙熟(ān)词义:非常熟悉

龛(kān)词义:供奉神佛的小阁子。

棹(zhào)词义:桨

(三)课文结构解剖,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5)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1如痴如醉的感情——“最忆是洛阳”,突出了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

“情思悠悠”,强调了思念之长。

“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更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情感。

2地理位置——黄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堪称黄河文明的代表。

3洛阳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4、5作者偏爱洛阳的原因

字面上:机遇和亲缘——抄录古句,慰勉兄长

深层原因:特殊的况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6~15)写洛阳的古美和奇绝。

第六自然段:过渡段,也是第二部分的总写

7~8洛阳古——白马寺

学生朗读

教师讲解: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15公里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座官办佛寺,是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也是古代亚洲的佛教重地。因佛经是用白马从天竺(今印度)驮回,故命名为白马寺。现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提问:

为什么作者认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见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

回答:

因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之源”,是名副其实的“第一”。

9洛阳美——牡丹

学生朗读

教师提武则天贬牡丹一传说,欣赏关于牡丹的诗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10洛阳绝——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彩陶,主要由赭、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总称唐三彩。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制陶技术发展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

作者重点介绍的是“造型优美的马和骆驼”。描写新近发掘的隋代的三彩骆驼,不仅说明它的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突出它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

如果说白马寺门口那匹粗拙的石雕白马,作为中外文化使者的象征,曾经从域外“走”进洛阳,那么今天洛阳的唐三彩驼、马更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使者“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11~15洛阳奇——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合称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石窟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长达1公里。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共2100多个,佛塔40余座,碑刻题记3600多块,全山造像10万余具。这些佛教石雕艺术杰作,大的高达数尺,巍峨雄壮,小的仅方寸见长,精巧细致。因时代的不同,佛像有的体态丰盈,有的身姿纤秀,仪态万千,栩栩如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灿烂,更令人感慨人力之艰。

这里又分数层:先写东西两山与伊水之奇,次写石窟之奇,再写最雄奇的奉先寺,末写游赏沿线的壮美景观。

揭示题意

洛阳诗韵的内涵:洛阳因为有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使它诗意浓郁,韵味悠长;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正是表达了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挚爱。

篇5:诗韵

诗韵

诗韵shī yùn[释义]

①(名)做诗所押的韵。

②(名)做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平水韵》。作诗要讲究~。(作宾语)

[构成]  偏正式:诗(韵

篇6:诗韵

诗韵三篇

【其一】

春风劲吹绿杨柳,

枯木逢青日日春。

枝接南北欢歌鸟,

叶送东西风雨情。

一遭踏尘青春显,

与峰齐身受人尊。

笑踏山河仍然美,

依吾胆识定乾坤!

【其二】

一首不尽心中阑,

此时拱手拜上苍。

为男似女又何样?

撑槁腹阔怕海洋。

今生不成来生赋,

来生不燃与辉光。

宁在地府参拜忙,

不信佛主心不动。

长发不隐仍霓裳,

效仿痴女醉汉当!

【其三】

痴人说梦笑中甜,

偏爱诗赋为那般?

大抵前世连篇错,

今生妄自揽狂澜。

应是上苍多眷顾,

眸前春景日夜盘。

一年三百六十五,

首首自出无阻拦。

篇7:秋雨诗韵

秋雨诗韵_抒情散文

秋天到了,秋雨来了。

叶子还散发着青春气息,花儿还开得五彩缤纷,新冒出的幼芽还怀着蒸蒸日上的希望,秋雨就像一位多情的少女,迈着轻盈的脚步,在某一个清晨或者黄昏,早某一个山脚或者原野,悄然降临。

秋雨,其实伴随着一种心情。当你满怀希望的时候,雨丝将希望浇灌;当你满怀忧伤的时候,雨丝将忧伤滋润;当你得意洋洋的时候,雨水让你清醒;当你惆怅徘徊的时候,雨丝更让你迷茫。

秋雨,是一本青春的日志;秋雨,是一部成长的故事;秋雨,是一曲爱情的赞歌;秋雨,是一首流泪的长诗。

真正的爱情,不一定是互相占有,而是一种呵护与珍惜。相聚的时候,柔情蜜意;分别的时候,牵念于心。相思不仅是春雨的欢腾,更是秋雨的缠绵。没有经过痛苦磨难的感情是肤浅的感情,没有经过失去的熬煎的珍惜是浅薄的珍惜。真正的深情,即使没有得到,依然钟情;即使距离遥远,依然忠贞;纵然千辛万苦,依然百折不挠;纵然历尽艰难,依然矢志不渝。我常常望着秋雨,感悟人生。

丝丝秋雨,如轻拨琴弦,在我的心头颤动;绵绵秋雨,如悠悠碧波,在我的心田激荡;大雨倾盆,如战马嘶鸣,在我的想象里驰骋;冷雨寒霜,如绝情的转身,似车站的离别。

雨洗之后的青山,更加苍茫;凋零之后的花瓣,更加令人恋恋不舍;经过风雨之后的友谊,胜过无数甜言蜜语;经历过磨难之后的爱情,胜似万千海誓山盟。

秋天的庄稼,有一种丰收的自信;秋雨之中的漫步,更有一种优雅。秋雨,没有年少的懵懂与天真,散去了青春的热烈与冲动,剥去了稚嫩的羞涩与脆弱,更有一种柔韧与坚强。少女有少女的美丽,少妇有少妇的风姿。

秋雨,有一种沉静。抖落了一身的繁华,驱散了尘世的喧嚣,散放着秋天的芬芳,不张扬,不炫耀,不争春意,在优雅的舒缓的.音乐中静静走来。

秋雨,有一种情怀。不再计较得失,不在沉溺往事,不畏未来的坎坷,有草原的辽阔,大海的宽广,和天空的浩瀚。面对尘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包容之心,都有微微的温馨,都有淡淡的温情,不苛求,不任性,顺其自然,厚德载物。

秋雨,有一种诗意。不是眼泪,却又泪水的晶莹;不是友谊,却有友谊的心情;不是爱情,却有爱情的诗篇。微雨敲窗,仿佛初恋的少女;细雨缱绻,恰如初恋的情人;秋雨绵绵,好像倾吐不尽的情话;冷雨淋漓,恰似难舍难分的别离。

秋雨,落在荷花上,如粒粒珍珠;秋雨,落在玫瑰上,似伤心的眼泪;秋雨打在芭蕉上,延长了多情的思念;秋雨打在梧桐上,敲醒了异乡人的乡愁。

一段往事,可以在秋雨里增添温暖的回忆;一段感情,可以在秋雨里恣意膨胀;一次伤心,可以在秋雨里慢慢融化;万千心事,可以在秋雨里细细品味。

秋雨,连接了往事与未来,粘连了天涯与海角,模糊了白天与黑夜,冷却了冲动与盲从,涤荡了浮躁与虚伪,净化了心灵与灵魂。在秋雨之后,自然更为成熟,心情更为宁静,心境更为辽远。

给我一本字典,我无法形容秋雨的情怀;给我一支神笔,我无法写出秋雨的诗韵。我只有站在秋雨里,感受着秋雨的缠绵,领略着秋雨的情意,怀着淡淡的忧愁,品味着这百味人生。

篇8:诗韵优秀作文

诗韵优秀作文

雨夜,窗外一片漆黑,狂风猛烈地拍打着窗户,发出阵阵怪叫,窗帘惊得也左右摆动。

我坐在窗前,黯淡的目光又一次扫向窗外,为什么上天给了我那么多的狂风暴雨,却不能给我一片艳阳天?猛然,一道闪电划过天空,霎时照亮了窗外的一切:被风吹得变了形的树,随风舞动的雨珠。我心生郁闷,正关窗欲睡,你,蓦然出现在我眼前。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停住,细细咀嚼。抬头,雨中,仿佛一个瘦弱的身躯在行走,孤寂而坚强,他不慌,任风吹散他的头发,任雨肆意敲打他的脸颊,仍旧在风雨中走着。雨打不碎他的`心,风吹不乱他的毅力。

那个夜晚,一书一灯一茶,静而美好。

我常与你相伴,你让我了解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境界;亦让我懂得了辛弃疾“可怜白发生”的感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体味这动人的描写,仿佛看得见青衣男子,在青草白露中,望着那“寤寐思服”的女子涉水而来,带着一弯碧潭,朱唇欲张欲合,伫立水边。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如此宁静,如此安详,如此真实的夜,仿佛灵魂可以低语,心灵可以吟唱。《春江花月图》是他在尘间的一阙梦,他便可以淡弃凡念,独享这皎白明月下的夜晚。

悠闲爱菊的陶渊明,怒发冲冠的岳帅,都伴着你而来,陪我度过墨香四溢的时光。

愿在忧郁之时,有清夜,有月色,同苏轼般:“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篇9:诗韵的诗歌

诗韵的诗歌

《青梅煮酒》

青梅设卷煮青梅,

我寻大地巨釜烧。

大小青梅都不剩,

齐倾釜中君求饶。

《竹马撞柴扉》

竹马柴扉撞,

不在韵律间。

棋逢对手算良将,

暂解一时欢。

《友情》

痴人谈梦天,

只作一笑玩。

拱手宾朋拜,

此地景真阑。

篇10:诗韵的作文

泯一口香气扑鼻的茶,令我陶醉其中,给予我精神的慰藉,我像一只贪婪的狼如饥似渴地吸允着知识。

望一轮皓月当空,繁星如许。便不知不觉想起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的一句写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漂泊在外的游子就像柳絮一样到处飘荡。随遇而安。而心里的苦就像那滔滔不绝的江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前我觉得那些诗人应该过着抚琴作诗,饮酒作对的日子,可不曾想是这样的。我想李白内心的孤独应该是无人能懂得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脑海立即浮现出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情景,让我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才华横溢,心有鸿鹄之志,而并没有获得荣华富贵,也没有身居高官。他看不惯官场的官官相护,尔虞我诈。不愿看那些人阳奉阴违狰狞丑陋的嘴脸,不愿与人同流合污,毅然离去。虽然李白在仕途上没有飞黄腾达,但他始终坚守自我,坚守心境的清明。从中我懂得凡事要学会释然,不必斤斤计较。在这大千世界里,试问又有几人能不随波逐流,始终如一坚持自我?当我们真正学会释然,不追名逐利时,生活中的狂风暴雨,看起来就是风轻云淡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仍平生”的豁达令我钦佩不已,“飞蓬”一词,形容苏轼的一生真是名副其实。苏轼的仕途一直崎岖不平,屡遭贬谪,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但他始终都淡然面对,一笑而过,并没有垂头丧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竟然还有闲情逸致,没有极好的心态是不可能的。顿时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我真是自愧不如。一次次考试成绩映入我眼帘,痛在我心。我感觉我的生活都是黑暗,黎明还遥遥无期。我的锐气几乎被成绩磨光了。我像一只一只垂死挣扎的蚂蚁,准备乖乖认命的时候。但又出现了一线生机。苏轼的故事感染了我。生活中的事儿都不是事儿。决定胜负的关键是心境是自己的心态。往往我们不是接受生活的考验,而是在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考验。心中一定要坚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读诗使人灵秀”。读诗的日子是快乐的,诗韵漂荡在心间。

篇11:诗韵的作文

上学期,咱班来了场“班级诗词大会”,那可是拼肚里的存货的,我这“小才女”能差到哪儿去?

大会一开始,同学们就像炸了锅似的搜肠刮肚找关于花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第一组的同学率先喊道。我脑中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暖洋洋的阳光洒在古色古香的围栏上,一枝盛开的红杏斜伸出园外,锦缎似的红花瓣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燃着春日的光焰,寥寥数笔就能概括如此美不胜收的场景,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春意。

第二组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啊,多有气势的诗句!我又忍不住浮想联翩:深秋清晨,秋菊怒放的长安城如一位穿戴黄金盔甲,久经沙场的战士,笑对阵阵寒风,英姿飒爽。这不也正体现了作者宁折不弯的气势吗?

还未从上句诗中回神,耳边下一组同学抑扬顿挫的背书声响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呀,白梅洁白纯净的色泽使它几乎和残雪融为一体,但它独有的幽香却使人远远地就知道了它的存在。

轮到我们组了,品着前几句诗,我几乎不假思索地站起来,眼前是西湖中一池摇曳的绿荷。如同芙蓉玉雕成的一朵朵荷花清新、粉嫩而细腻。淡雅的清香那么迷人而甜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含笑坐下,感觉空气中充满了墨水的清香,一双双因知识和诗韵而流光溢彩的眼睛使我感到我的胸腔、大脑正与其产生强烈的共鸣。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似乎在这一句句诗词中流转、轮回。

诗韵悠长,共享华章!沐浴在这种气氛中,我彻彻底底地投入、陶醉了……

篇12:诗韵的作文

那些旖旎的风景,留在心底……

读王维的《鹿柴》时,年龄还小,想不来“空山人语”是恬寂,也不懂得“返景深林”的静谧。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其中的意义,我还是不懂。青苔上的点点黄昏只是朦胧,而对于摩诘的淡淡佛意则更模糊了。

“为什么要天天背诗?我不学了!”这样的质问与反驳发生在几年前。我把诗高高的举起,又重重地摔下,仿佛摔去一个沉重的包袱,因为会背诗已不是儿时“炫耀”的资本了。那些“萧萧班马鸣”,那些“黄鹂鸣翠柳”,在那一夜间变成了不堪的聒噪。

直到——那夜月光皎洁,细细地织在窗前,百无聊赖的我无意间拾起了久违的诗文。随手翻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明月随良缘,春潮夜夜深。”转念,细思,顿悟——这纸墨间响起的平平仄仄的音韵,不正是天中的那一轮清丽洁白的月吗?原来,原来,诗中也有这样的美景。终于,重拾一份诗韵,重拾一份美好。

爱上读诗,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多么深情的留恋,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多么无奈的叹息。“二十四桥明月夜”隐隐可见当初的繁华,“巴山楚水凄凉地”,听禹锡细细诉说人世的坎坷。

爱上品诗,“白日依山尽”于简单的文字中透着季凌的智慧。“落霞与孤鹜齐飞”于繁华的描摹中漫染子安的才情。“人生有味是清欢”于新的表达中展现了子瞻的胸襟。

更爱上写诗,曾自创《无题》一首:清梦悠悠往事浮,烟雨难浦踏不足,世间古都缀白帆,酒一壶,孤亭对饮余味酥。后来仔细想想,发现此诗并不完整,又创下一段与其对应:无忘心中孤独舟,千千断笛声难求,幽人不辞月下痴,笑一眸,晓风残照云山楼。虽内容生涩,情感浅薄,但也是最美的尝试。

就这样,我越来越珍惜诗韵。因为它的雄浑,因为它的优美,因为它的深厚,因为它的博大……

诗韵人生作文800字

洛阳游记作文

洛阳卫校招生简章

洛阳欢迎您作文

洛阳导游范文300字

洛阳景点导游词

洛阳白居易故居

洛阳实习心得体会

洛阳陌李白

洛阳实习报告

洛阳诗韵教案(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洛阳诗韵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