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xr之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关于推荐的河南洛阳导游词,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关于推荐的河南洛阳导游词,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河南洛阳导游词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 南北宽约168公里。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篇2:河南洛阳导游词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镐京,是陕西省省会。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绕长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 西安历史悠久,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 ,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 。
盛行于关中以及西北等地的 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以关中话,即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中原官话之一 陕西话,虽然深受 普通话影响,但还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词用法。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长安,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截至,西安有佛寺 百余所,僧尼约700人,信教群众约8万人。在中国和东南亚影响深远的八大宗派中,有六个宗派的祖庭在西安市(三论宗祖庭 草堂寺、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密宗祖庭 大兴善寺、华严宗祖庭华严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净土宗祖庭 香积寺)。唐朝时,日本空海大师来长安学佛,并学习中国文化,被誉为中日民间交往的友好使者。其他寺院如青龙寺、兴教寺、草堂寺、隋仙游寺、藏传佛教寺院 广仁寺等在历史上都有很大的影响。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 于东汉顺帝时期 ,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全市现有道教宫观27所,道教职业人员约200人,信教群众约5万人。影响较大的宫观有周至县楼观台(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西安八仙宫、户县重阳宫(该宫是道教全真派的祖庭,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全真教派的发源地,位于户县 祖庵镇),临潼骊山老母殿,户县财神刘海故里,户县钟馗故里遗址。
____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记载算起,传入西安市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基督____量传入并有较大发展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西安市现有基督____堂点138处,教职人员372人,信教群众8.3万人。建于唐代的基督____大秦寺,位于周至县终南山下,楼观台西侧,该寺现仅存一古塔,影响较大的基督____ 南新街礼拜堂、东新巷礼拜堂等。
西安市现有天主教堂点94处,教职人员297人,信教群众近6万人。影响较大的教堂有五星街天主教堂、糖坊街天主教堂、高陵县 通远镇天主教堂、周至县天主教总堂、户县围棋寨天主教堂、户县北市天主大教堂等,在秦岭户县境内还有西北著名天主教朝圣场所-十字山等。
伊斯兰教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传入西安,有1300多年的历史。全市现有清真寺21所。影响较大的寺院有 化觉巷清真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大皮院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等。
篇3:河南洛阳导游词
朋友们:
你们好!
欢迎光临古都洛阳。现在向各位介绍一下洛阳市的概况。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缘,因在古代城区洛水之阳而得名。它东扼虎牢,西据崤函,北依邙山,南对伊阙,东南面向嵩、洛、伊、廛、涧四条河流蜿蜒其间,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胜甲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誉。现洛阳有一市八县六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达到544平方公里,总人口在2003统计时为615万,市区人口140万。
那么洛阳的地理位置也非常好,也因词使洛阳成为历代帝王建都之所。根据历年的考古发掘和大量历史文献证明先后曾经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立国,时间长达1500多年。此外,又有8个朝代将其作为陪都。所以,洛阳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天下名都。由于洛阳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所以许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有许多重要人物活动都在这里。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就是说洛阳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人家都说:想了解历史去北京,那如果你想了解50的中国历史,你必须来看洛阳。
即使在今天经过历史的冲刷,洛阳依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名胜古迹。比如:中国最早的一座寺院:白马寺,以及中国三大石窟之首的――龙门石窟还有儒家、道家、佛家都崇尚的三教合一的关林也在此洛阳。
洛阳不仅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且也是举足轻重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工业与科技实力和外贸出口在河南省也是首屈一指。有第一拖拉机场,轴承厂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和研究所;洛阳还有丰富的煤炭、钼、黄金、铝土等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有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口岸及海关;还有全国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市场----关林商贸城;有享誉中外的历史名酒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阳水席;有甲天下的国色牡丹。每年四月15日到24日的牡丹花会,曾吸引无数中外朋友前来一睹盛况,大饱眼福。真可谓:花如海,人如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俗话说:洛阳有三看:白马龙门和牡丹,洛阳有三绝:水席,龙门和牡丹。
洛阳又被称为牡丹花城。为什么呢?这里面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相传,唐代武则天在寒冬时设宴赏花,命令其百花绽放,第二天,由于许多百花仙子害怕武则天的威严,不敢不从,结果就使自己在反季节时开花,唯有牡丹不从,武则天看到之后特别生气就将牡丹贬之洛阳,谁知迁到洛阳候竟然吐蕊弄放,武则天得知后命令火烧牡丹,虽然当时牡丹枝干烧焦,但次年却依旧枝叶茂盛,而且花更大,色更艳。之后洛阳牡丹就驰名天下成为花魁,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也日盛成俗。
好了,洛阳就先简单的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最后祝大家今天的洛阳之旅能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篇4: 河南洛阳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洛阳,参加洛阳文明的发现之旅。我是您的导游员xx,请允许我代表本旅行社及次辆旅游客车司机师傅向诸位致以诚挚的敬意。
我们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访古老辉煌文明,创和谐灿烂生活。今天我们的旅游目的地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
黄河小浪底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境内,是黄河中游的最后一个峡谷,属于典型的山岳河川峡谷景观,现在我们的旅游车正位于洛阳市政广场,这里有,借此时间大家可以观看一下新洛阳风貌,我把洛阳的情况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各位朋友们,现在我们的车已经驶出了洛阳市区,再过一会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了。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她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呈几字形流向,最终注入渤海。她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成为了全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因此中下游水体呈黄色,故名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温柔美丽又波澜壮阔,她塑造了广大的华北平原,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孕育了数千年华夏文明,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灵魂。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依偎在黄河母亲的身旁去感受母亲的美丽与伟大。
各位朋友,我们的团队是一支探访文明的团队,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用行动来表达我们对文明的尊重。请大家保持景区卫生、爱护文物。在游览的过程中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我将会呈献给大家一个美丽的龙门、一个辉煌的龙门、一个如泣如诉的龙门。
还需要提醒大家请各位一定要注意人身和财物的安全,记好我们的车牌号,一会我们准时回来集合。
谢谢大家的配合!
篇5: 河南洛阳导游词
河南洛阳导游词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市)人。关羽才兼文武,绝伦逸群,通经熟史,骁勇善战。建安二十四年(2),败走麦城,被东吴孙权杀害,终年五十九岁,生前汉献帝封他为“汉寿亭侯”,死后蜀后主刘禅追溢他为“壮缪侯”。
“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惟公号帝君”。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何其多,关羽之所以脱颖而出扬名天下,正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儒学立国的国度,几千年的道德观念是“仁、义、礼、智、信”,关羽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忠义仁勇”壮歌,他的品德与我国传统道德相契合,所以受到历代帝王和黎民百姓的无比敬仰,成为封建社会的人伦楷模,以至于“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根据礼制,皇帝的墓称“陵”,王侯的墓称“冢”,百姓的墓称“坟”,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称为“林”。清雍正八年(1730年),关羽被封为武圣,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就有了埋葬文圣孔子的“孔林”和这处埋葬武圣关羽的“关林”了。
关林始建何时已无从稽考,现存的关林位于洛阳市南7.5公里的地方,重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清乾隆年间加以扩建,形成现今占地180亩的规模。关林的建筑很有特色,它是按帝王宫殿式样建造的,它以舞楼、大门、仪门、大殿、二殿、三殿、牌坊、墓家到后门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他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严谨有序,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院内800余株古柏遮天蔽日,蓊郁苍翠,掩映殿字楼阁,使关林别具林园特色。历代碑刻100多通,成排成行,记载有关关林的沧桑岁月。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气魄宏大的关林广场。广场中央的舞楼,是祭祀关羽时献戏的舞台。舞楼平面布局呈“凸”字形,突出的部分为前台,不设山墙,从建筑形式看,它把前台的歇山式顶和后台的硬山式顶组合在一起,又在上面巧妙地加似歇山式顶,使整个建筑的外观宛如一座重榴楼阁拔地而起,蔚为壮观。如此巧思设计,精妙构筑的舞楼,殊为罕见,是中国早期舞台的精华之作。
关林大门建于清代,两边的八字墙上篆书“忠义仁勇”4个大字,昭示着关羽精神不朽。朱漆大门镶嵌九排九行八十一颗金黄色乳钉,标志关羽的至崇地位。门外这对白色大理石石狮,雄健威武,是洛阳地区现存明代石狮中最大的一对。请再往大门东西两侧60米处看,高高耸立的是对称的三门道石牌坊,坊额上都是颂扬关羽的题字。
仪门为关林第二道门,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原为关林大门。清代扩修大门后,改此门为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正门额上悬有慈禧太后所题“威扬6合”匾,意思是关羽的`英各威震天下。仪门檐后檐下访上绘有大幅反映关羽生平事迹的故事图等,再现了关羽当年激战沙场的生动场面。大家注意看仪门上的乳钉只有49枚,为什么和大门不;样呢?噢,有些朋友已经猜对了,这是因明代修此门时关羽的封号还是侯爵的缘故。
在仪门东西次间与尽间的五花隔墙上,各镶嵌刻石一方。东侧为岳飞画“关圣帝君像”,相传是岳飞因缅怀关羽的英勇忠义而作。西侧为“关帝诗竹”,宽54、高120.5厘米。画面上有两竿竹子,一竿枝叶飘飞,宛如狂风袭竹,一竿枝叶低垂,又似骤雨落叶,所以又叫“风雨竹”。这幅竹画妙就妙在全部竹叶组成了一首诗:“不谢东君意,丹表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由仪门到大殿之间这条长35米、宽4米由石栏板夹筑的甬道,是我国关庙中惟一的一条石狮甬道,被誉为“洛阳小卢沟”,关林有三个最绝妙的景观,这是第一绝。据碑文记载,现在的甬道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七年,这是在洛商客捐资,依帝王宫殿式样修建的。36根望柱上雕刻了大小104个石狮,它们分立在甬道两旁,像两列卫士夹道护卫。这些石狮没有凶猛威严之感,个个活泼生动,逗人喜爱。这些可爱的石狮,给关林的庄严殿宇、苍郁古柏、如林石碑平添了无限生机和温馨氛围。
甬通东西两侧分别坐落着钟楼和鼓楼,两楼建筑形制一样。中国的寺庙里,多有钟鼓楼,晨钟暮鼓不仅作为报时之用,更为隆重的祭祀平添几分神秘与神圣,关林的钟鼓楼,起的便也是这个作用。
焚香炉位于甬道两旁,东西各一。明清时期,关林每年要举行春秋二祭,按当时朝政祀典规定使用太牢,祭祀在月台之上拜殿之下进行,隆重而热烈。为了防止庙宇着火,保证殿堂安全,就在月台下建焚香炉两座,可见古人很早就有防火安全意识。焚香炉高6.52米,四面坡亭式顶,为清代所建的砖砌仿木构建筑,充分展示了清代高超的砖雕艺术水平。正面雕刻窗根,其余面砖雕“腾龙戏珠”、“松树麒麟”、“双狮戏绣球”和“岁寒三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侧焚香炉后壁的大幅砖雕“岁寒三友”图,它寓刘、关、张桃园结义之意于画中,用松、竹、梅喻三人的高风亮节、博大正气,构图巧妙,寓意深刻。
大殿前月台两侧有龙头柏和风尾柏,西为龙头柏,东为凤尾柏。龙头柏因柏树一枯枝向下勾曲,形如龙头而得名。风尾柏树根裸露,成扇面形,环纹极密,似凤凰尾巴。
月台之上,前为开敞的拜殿,后力宏阔的大殿,两者相连,浑然一体,巍峨壮观。拜殿为五开间卷棚式建筑,为祭祀关羽时百官僚属谒拜之场所,又称为“启圣殿”。拜殿虽梁架结构简单,但斗拱檀枋色彩斑斓,与高耸的赤柱相映生辉。拜殿下高挂着一块块歌颂关羽的匾联,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乾隆皇帝亲自书写的“声灵于铄”匾和“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联。拜殿西端放置着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所用的“青龙偃月刀”。此刀高3.5米,很是神气,每每吸引着游客前来一试身手,领略当年关大将无尚英风。
大殿为关林最大建筑,位于关林中心,充分突出了居中为尊的建筑意图。大殿为砖木结构的单檐庑殿顶式,高近20米,面阔7间,进深3间,总面积760平方米。庑殿顶上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威。殿四周飞檐外伸,如燕展翅,檐下斗拱交错,檐柱耸立,绕以回廊。大家抬头看大殿四据角,是不是都站有一人,有种说法说他们分别是庞涓、韩信、罗成、用瑜,只因为他们都曾背信弃义,遭世人唾骂,被称作历史上有名的“四短人”、“走尽人”,他们与关羽的浩然正气形成鲜明对比,让他们站立檐角也是在警示世人啊。
大殿正门上方高悬慈禧太后题的“气壮嵩高”匾。大殿门窗雕饰精美,看大殿正门,自东向西的高浮雕是关羽生平故事十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斩蔡阳、水淹七军、三结义、三顾茅庐、斩车胄、单刀赴会、挑锦袍、战吕布、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等共十二幅,还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龙戏凤等,无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充分表现了明代木雕艺术的杰出水平。而且这些木雕因为有高大宽阔拜殿遮蔽,所以较少遭受风吹雨蚀,因而木雕上色彩依然鲜艳如初。大殿内现有塑像五尊,中间这位帝王装扮、神圣庄严的就是关圣帝君像,此像高6米,为我国关羽塑像中最大的一尊。两侧分立的是威猛暴烈的周仓、沉着稳健的廖化、深谋远虑的王甫、英姿飒爽的关平。我们走到大殿后门,看这组正对后门的高浮雕,中间这位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脂、身着绿战袍、手拂长髯、睿智英武的关羽像,真实地再现关羽音容笑貌。罗贯中据民间传说关羽是个红太阳大汉的说法,塑造出了《三国演义》中一个肝胆侠义、正气凛然的关将军形象。这个关羽像就是依罗氏描述雕塑的,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关羽左右则分别是扛大刀的忠诚侍卫黑脸周仓和儒雅英气的义子关平。
走出大殿来到二殿,光绪皇帝题的“光昭日月”匾高悬于正门上。二殿是关林现存建筑中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殿宇,五开间单檐庑殿顶式,面阔5间,进深3间。前后檐下主要绘有反映关羽骁勇善战的故事图。殿内塑有关羽戎装坐像,旁边侍立手持大刀的周仓和手捧玺印的关平。二殿后门有一对圆雕盘龙石墩,设计之巧在石刻中罕见。整个看来似一方柱体,细看则见是由一条龙盘缠,龙的眉、眼、唇、须乃至片片龙鳞无不点画到位,而且龙的气势不减,真可谓绝!
二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东为“圣母殿”,内主供关羽夫人胡氏。西为“五虎殿”,内供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位虎将。
结义柏和旋柏长在三殿前,西为结义柏,东为旋柏。结义柏为一棵三叉柏,树身在一人多高处分为三枝,而三枝树权粗细相当,正合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意,故名为结义柏。旋柏则如螺旋一样生长,不仅树干旋生,而且连大小枝条都呈旋转状,甚为罕见,被列为中国“三大奇柏”之一。
三殿为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因殿内原有关羽睡像,故称“寝殿”。其平面布局呈“凹”字形,搪下昂头外伸,刻以龙首,可谓群龙相聚,气势非凡,这在斗拱木作中比较少见,非常有价值。三殿额枋上彩绘表现关羽英勇形象的三国故事画面。殿内塑关羽夜观《春秋》像,关公左手捋须髯,右手持《春秋》,神情专注,研读《春秋》,再现当年秉烛达旦情景。殿内还有采用先进工艺制成的关羽睡像,他能翻身坐起,怒目圆睁,颇能吸引入。殿内后壁为气势恢宏、场面宏大的“关帝出巡回宫图”彩色壁画,展示出关羽至尊的武圣人、帝王之风。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座石坊,分别为明清所建。前面这座宽10米,高6米,正额题“汉寿亭侯墓”,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由钦差太监胡滨所书。后面这座规模较小,正额题“中央宛在”,意思是关羽的头颅依然在此,为清康熙五十五年由三韩弟子高镐所书。两坊柱各面分别题刻不同时期对联九副,书体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对关羽忠义仁勇品行极尽赞美之辞,充分反映出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比如“义参天地,道衍春秋”、“浩然之气塞天地,忠义之行澈古今”等。
紧靠石坊为清康熙五年所建林碑亭。该亭为八角攒尖歇山项,碑亭结构复杂,它集历代斗拱之优点,拱昂上下连接,环环相扣,众多的拱昂似一座密据式阁楼外观。各昂自上而下依次绘成绿、蓝、黄、红诸色,富丽华繁。整座碑亭全用木构件架接勾连,其用力之均衡、构筑之奇巧、造型之典丽,尽得鬼斧神工之妙。使它在经历了300余年暴风骤雨,依然稳固屹立,是清代亭式建筑的精粹,全国亦为数不多,此为关林第二绝。亭内立石碑一通,高近4.8米,龟趺座,碑首雕刻盘龙,碑额九叠篆书“效封碑记”,碑阳正书:“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这是道光元年磨石重刻的关羽最高封号,碑阴是康熙五年董笃行撰写的《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对研究关羽的生平事迹以及封号建庙等情况,提供详细资料。朋友们,看到这林碑亭华丽典雅,美妙绝伦,您可知道它凝聚着一位海外赤子的赤诚之心!新加坡华人梁三旺先生多次越洋跨海前来拜谒关林,瞻仰圣容,见林碑亭彩饰剥落,木构朽坏,于是概然捐资8万元重修碑亭,才使这座经典之作焕然于天日。
最后面这个高在丰隆、青草茂密的土丘就是关冢了。据《三国制・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这则史料说的是孙权杀关羽,但又恐刘备兴兵报仇而使的嫁祸之计,但被曹操识破,曹操将计就计追赠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城南十五里,即今关林。古今中外,世间关庙何只千万,只有关羽葬首处的洛阳关林、葬身处的当阳关陵、出生地的解州关帝庙称为三大关庙。尤其是洛阳关林作为埋葬武圣关羽首级的圣地,是我国惟一的家、庙、林三把合一的古遗存,亦是封建品级最高、地位独尊的“武圣陵寝”,位居全国三大关帝庙之首。
关林土家南墙有清康熙时期修筑的石墓门,门两侧行书对联一副“神游上宛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深切地表达了对关羽的怀念之情。民国二十五年,遂倡议集资,“培而新之”,并立碑铭记。,台湾富景集团连万生先生在捐资30万修钟鼓楼、仪门广场之后,又捐资15万元,再次对此围墙进行重修。台湾同胞报效祖国,保护文物的拳拳之心和对关羽的真诚爱戴尊祟之情,令人感动!
参观完关林,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关林第三绝――“关林奇柏”。关林古柏参天,蔚茂成林,浮苍滴翠,与红墙绿瓦的古建筑群交相辉映,颇具特色。尤其是风中登上关家南望,看到的是柏叶飞舞,碧浪翻卷,如绿海叠翠。所以,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关林翠柏”、“关林叠翠”的美誉。关林的柏树有800余株,树龄最老的达700余岁,树干围最大的达1.2米。
最后,我要给朋友们说一说关林朝圣大典活动。千百年来,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祟,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道德追求和做人淮则,朝廷达官,黎民百姓,景仰日深,海外华人更是把关羽奉为平安神和武财神,香火之盛,无以复加!海外华人纷纷来关林寻根谒祖,他们一致要求关林祖庙恢复设坛致祭,以答神明。为了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高涨的祭关热情,1994、1997、1999、,关林成功地举办了四届“东方文化寻根游暨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大典期间中外游客云集,关林香火鼎盛,尤其是大批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华人不远万里前来祭拜关帝。而且从起,每年金秋十月举办一次“朝圣大典”。
朋友们,关林游览结束了,但我相信:关林一定会让您魂牵梦萦!
篇6:河南洛阳导游词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镐京,是陕西省省会。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绕长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 西安历史悠久,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 ,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 。
盛行于关中以及西北等地的 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以关中话,即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中原官话之一 陕西话,虽然深受 普通话影响,但还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词用法。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长安,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截至,西安有佛寺 百余所,僧尼约700人,信教群众约8万人。在中国和东南亚影响深远的八大宗派中,有六个宗派的祖庭在西安市(三论宗祖庭 草堂寺、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密宗祖庭 大兴善寺、华严宗祖庭华严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净土宗祖庭 香积寺)。唐朝时,日本空海大师来长安学佛,并学习中国文化,被誉为中日民间交往的友好使者。其他寺院如青龙寺、兴教寺、草堂寺、隋仙游寺、藏传佛教寺院 广仁寺等在历史上都有很大的影响。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 于东汉顺帝时期 ,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全市现有道教宫观27所,道教职业人员约200人,信教群众约5万人。影响较大的宫观有周至县楼观台(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西安八仙宫、户县重阳宫(该宫是道教全真派的祖庭,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全真教派的发源地,位于户县 祖庵镇),临潼骊山老母殿,户县财神刘海故里,户县钟馗故里遗址。
基督教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记载算起,传入西安市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基督教的大量传入并有较大发展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西安市现有基督教礼拜堂点138处,教职人员372人,信教群众8.3万人。建于唐代的基督教景教大秦寺,位于周至县终南山下,楼观台西侧,该寺现仅存一古塔,影响较大的基督教堂有 南新街礼拜堂、东新巷礼拜堂等。
西安市现有天主教堂点94处,教职人员297人,信教群众近6万人。影响较大的教堂有五星街天主教堂、糖坊街天主教堂、高陵县 通远镇天主教堂、周至县天主教总堂、户县围棋寨天主教堂、户县北市天主大教堂等,在秦岭户县境内还有西北著名天主教朝圣场所-十字山等。
伊斯兰教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传入西安,有1300多年的历史。全市现有清真寺21所。影响较大的寺院有 化觉巷清真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大皮院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等。
篇7:河南洛阳景点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玄奘故里,参观玄奘故居纪念馆。
大家知道,玄奘是唐朝举世闻名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是中外文化交流杰出使者。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玄类文化。他的精神和成就,是中国人民的骄傲。1400年前,也就是公元600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玄奘法师出生在偃师市级氏镇陈河村,也就是诸位脚下这块景色秀美的土地。这座玄奘故居纪念馆,坐落在陈河村中部,北依白云岭,南望伏牛山,占地25亩,期工程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依照故居遗址原有的地势层层北上。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能幸会各位与此,共同探讨玄奘大师的人生历程与思想真话,实在令人高兴。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玄奘大师故居的门前。让我们先来欣赏这一用汉白玉作材料而建成的精美石刻建筑吧--它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名字,叫做“乌头门”,和富丽堂皇的高大门闾交相辉映,成为这一儒学世家不同凡响的标志。“乌头门”的由来相当久远,据说,它是由远古母系社会群居的“衡门”演变而来。先民在自己家族的土寨子门口,竖起两根圆木立柱,上端加固横梁,形成一个大门,立柱超出横梁的柱头部分被涂上黑色,“乌头门”就成为很形象的命名。到了唐代,这种建筑形式被达官贵人接受,建筑材料被石质所替代,位置依然建在大家族聚居的出口,以显示门第的高贵。唐代以后,这种建筑形式逐渐消失。
请大家回过头来共同欣赏一下大师故居的门楼。这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大家在广场上已观赏过石碑上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玄奘故里”的精美书法,这里门匾上的“玄奘故居”四字,出自北京大学著名大师季羡林教授的手笔。这里还有启功、程思远、王任重、刘炳森等名人在玄奘故里的题词和匾额,大家不妨仔细地欣赏这些精美的书法和丰富的。
各位朋友,大家对面前这一别致的迎壁墙一定产生了兴趣。迎壁上“六尘六识”四个大字,是台湾同胞靳天锁先生题写的。它是一个佛学用语,意思是指佛学造诣达到的境界--“六根清静”的意思。因为靳先生的小名叫和尚,所以后面画了一个和尚的坐像图,而且是一笔划成,代替他的署名。请往迎壁东边走,绕过丛丛翠竹,有一座雅致的展厅,展示着玄奘家族的“世代书香”。
在玄奘故居纪念馆内,这个展室相当重要。今天我着重给大家介绍的是玄奘大师的籍贯变迁和诸多“先辈”。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法师“俗姓陈,陈留人也”。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是玄奘祖籍。
《慈恩传》上说玄类的祖父陈康,“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周南”属河南府,即今洛阳地区。就是说,玄奘一家从祖父陈康起,迁居河南洛阳缑氏县。玄奘的父母、兄弟就住在陈河村这座大宅院里。如今,陈河村的陈姓居民都是玄类大哥的后裔。
这幅图中的中年男子,就是玄奘的父亲,名叫陈慧,文献上说他是个美男子,而且很有学问,富有正气。图中抱着小孩的妇女,是玄奘的母亲宋氏。宋氏是是隋朝洛州长史宋钦的女儿。两家结亲是标淮的门当户对。公元600年,玄奘出生时,前面已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
玄奘原名陈袆,十三岁出家和称法名玄奘。玄:深奥,奘:宏大。是一个很有气魄的法名。玄奘的先祖都精通儒家经典,到他的父母,又都喜爱佛学,这个家庭研读佛经的氛围对玄奘走向佛门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口水井,被称为陈家古井。据传,此井为北齐年间迁居于此的玄奘的祖父陈康所开。井深25米,水质清澈碧透,甘甜宜人,有人说此水可使人聪明,玄奘就是饮用此水而成世界名人,故而号称“慧泉”。祖籍孟津的台湾同胞靳天锁先生面对这口古井,深悟其妙,捐资4000美金,修建了这座古色古香的井亭。
再来看井边这棵奇树,这是一棵具有千载树龄的皂角树,需两个大汉方能合抱,俗称“望子树”,又叫“慈悲树”。
现在我们置身玄奘故居纪念馆西展厅,主要了解大师玄奘怎样在故乡的土地上皈依三宝,步人佛门。
公元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年方五岁的玄类经受了童年岁月次重大打击,就是母亲宋氏病故。第二年,玄类的父亲一来不满场帝的无道,二来中年丧妻,家有幼子,就辞去官职,回到缑氏故里隐居,他“早通经术”,辞官之后,很注重对少于的培养教育。因此,少年时期,玄奘就对以汉语为载体的儒家文化有很好的修养,为日后准确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玄奘的父母信佛,对玄类的吸依三宝有很大影响,可以说从童年就播下了种子。
公元609年,隋场帝大业五年,玄奘童年岁月经受了第二次重大打击,正直的父亲去世了。这年玄类十岁,在儒学和佛学的学习中,已明显地热衷佛学。加上二哥陈素早已出家洛阳净土寺,法名长捷,在佛门有一定地位。玄奘也就跟随二哥前往东都洛阳净土寺,成了一个少年行者(也称“童行”),开始学习佛教经典。公元612年,隋炀帝大业八年,十三年的玄奘正式剃度出家。
玄奘从十三岁起,以正式僧人的身份,在洛阳净土寺研读佛教经典,一直长到十八岁,没有离开过洛阳。公元618年,隋场帝大业十四年,瓦岗农民起义军攻占洛阳东北的兴洛仓,与隋军展开争夺洛阳的大战,十九岁的玄奘与二哥长捷法师就在这一年的夏天投奔长安,远离故里,直到四十六岁取经归来,才再度返回故乡。
到长安不久,兄弟二人很快又去了当时西南佛教中心成都,住进空慧寺,跟随高僧道基学习佛经。
在成都空慧寺一年后,玄奘受了具足戒,进入高僧行列。由于坚持要读遍全国经书,公元623年,二十四岁的玄奘在成都与二哥长捷分手,泛舟三峡,沿江而下,经荆州、游扬州、又北上至相州(今河南临漳县)、赵州(今河北赵县),一路拜师学经,收获甚丰。公元625年, (唐高祖武德八年)秋天,26岁的玄奘西赴长安,住大觉寺。第二年六月,唐太宗登基,玄奘为读真经,联合众多高僧,上表朝廷,要求西行天竺,却被刑部驳回。因为当时唐朝同西域各国尚属敌对状态,严禁关内人等出国。众僧不再申请,惟有玄奘不屈,不惜身命,伺机偷越国境。公元627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二十八岁的玄奘,混在逃荒的人群之中,开始了他西天取经的壮举。
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县),新任都督李大亮发现玄类的西行意图,通令他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慧威法师的帮助下,连夜西行瓜州,过玉门关、烽火台,穿越八百里大沙漠,九死一生,到达伊吾(今哈密),然后又到达高昌国,与国王鞠文泰结为兄弟,继续踏上天竺取经的征途。跋涉将近一年,行程14000多里,终于在公元628年夏末进人北印度国境。从这张“玄奘负笈图”,我们可以看到大师取经的可敬形象。这个展厅陈列的还有石刻莲花底座,是玄奘取归来的宝贵文物,上面原来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虽经千攫风雨,仍然清晰可见“大唐龙朔三年”等字样。龙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龙朔二年即公元662年,这时玄奘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慈恩堂”,是故居纪念馆的建筑,需攀登二十多个台阶,请大家拾级而上,一同前往。
这座厅堂是纪念馆前院的主体建筑,为仿唐式,歇山顶,出檐深远,举折平缓,斗拱硕大,稳重大方。20世纪90年代初修建玄类故里纪念馆,在玄奘祖辈大厅遗址上新建展室,主要考虑展示玄奘在佛学上的辉煌业绩,并以此来纪念其父、祖营建这一故居、造福后人的恩德。故而取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在春宫当太子,为其早逝的母亲文德皇后建“慈思寺”的故事。命名大厅为“慈恩堂”。
玄奘取经归来,从公元649年五十岁起至五十九岁。奉朝廷之命,主持“大慈恩寺”,修建大雁塔,建立译经院,全身心投人弘扬佛教文化。这座“慈恩堂”,塑了玄奘和两位高足弟子的金身。请大家细看玄奘大师的塑像,高2。3米,像前译案上,放置梵文佛经,译文手稿等,整个形象端庄肃穆,深沉睿智,显示出高僧和学者的博大气质,左为高足弟子窥基,他是玄奘佛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助手,确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的法相宗(亦称慈思宗、识宗)。玄奘右侧为新罗籍(朝鲜)高僧园测,生于613年,比玄奘小13岁,十五岁就人唐朝敬习佛业,玄奘归国后,虚心向玄奘请教,甘愿为徒,弘扬佛法,对朝鲜的古代佛学影响极大。
玄奘一生的事业,可用“读经、取经、译经、建宗”八个字来概括。在西天取经十七年,有两件大事可传永恒。件大事,是公元631年,三十二岁的玄奘到达印度的佛教学府那烂陀寺。并在此求学五年,共受听三遍《瑜迎师地论》,取得了极高荣誉。再一件大事,就是公元641年,玄奘大师参加了在印度首都曲女城举行的全印度佛学辩论大会。公元645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46岁的玄奘回到长安,又昼夜兼程赶到洛阳拜遏太宗,二人相见恨晚,畅谈从早到晚,难以离开。
玄奘大师取经归来,带回了24匹马驮的物件。主要有大小乘佛经六百部,因明学、声明学经典若干(因明学即逻辑学,声明学即语言文字学,这些在古代印度也被包括在佛学之内),佛舍利一百五十粒.5高三尺三寸的金佛像、高四尺的如来银像及大小佛像若干;还有印度的帐舆,做佛事的器具,僧尼的法服、袈裟等,这些物件对佛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流传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玄奘大师回国后的贡献是翻译佛经。从公元645年回国至664年圆寂,20年中共翻译佛学经典74部,1335卷。每卷1万字左右,共计1335万字,占整个唐代译经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印度佛经都是刻写在贝叶上的,翻出的佛经都是线装书。他还撰写了十二卷《大唐西域记》。玄奘在翻译事业上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优势,更突出的表现在质量的上乘。他开辟了佛经翻译史上完全由中国学者主持的新时期,他虽然主持译经院,实际上主要是他一人在翻译。由于青少年时期精通儒学汉语,在印度学习又精通梵文,因而翻译起来得心应手,“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水平之高,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玄奘故居纪念馆前院的观光至此告一段落,请大家到后院继续参观。故居的后院是正在修建的佛光寺。
★ 洛阳景点导游词
★ 河南的导游词
★ 河南导游词开场白
★ 河南红旗渠导游词
关于推荐的河南洛阳导游词(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