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ngmebrea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陋室铭》说课稿(八年级必修),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陋室铭》说课稿(八年级必修),欢迎阅读与借鉴!
- 目录
篇1:《陋室铭》说课稿(八年级必修)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主旨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等学习活动中来。但本课牵涉到人生志趣追求问题,学生对此理解不深,另外牵涉到骈文这种古文体知识,应加以指导。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合作翻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4. 适当指导认识骈文特点,找准对偶句。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竞赛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给学生展示两个住房的画面,提问:你会选择哪个?为什么?然后引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选择,进而导入本课。
(二)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试带感情课文,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合作探究文章大意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互相合作,查阅资料,搞清课文大意。教师巡视,适时的指导学生。
(五)反馈合作学习成果
小组间互相发问,教师引导纠错。
(六)阅读思考 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借助图片逐句指导理解,并加以引申。)
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刘禹锡的生平简介,了解《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情感。
2、再次朗读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理解疑难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三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七)再练朗读,感受语言美。
(八)练习检测。
1、检测题。
2、鼓励学生当堂练习背诵。
(九)总结写法
(十)作业(略)
篇2:八年级必修《陋室铭》
苏教版八年级必修《陋室铭》
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解释题目,介绍写作背景
1. 导入课文:
师:前一阶段有一首《考试铭》流传很广,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 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哪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 。“考试铭”读起来很好笑,但没有什么价值。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对比一下就会明白,不管是从节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铭都远远高于考试铭.
2. 解释题目: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房子.“铭”是什么意思?----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结合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
3.介绍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关刘禹锡的事?给大家讲个有关这篇文章来源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二.解释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1. 解释字词:
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等同学们没有问题后,有重点地解释课文.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2. 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一遍课文,提问同学来翻译课文,老师从旁提示.
(译文: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 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 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平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 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 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给课文分层: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词统领全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点明全文主旨.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说明“陋室不陋”三句话分别从环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个角度来说明。
(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课文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再朗诵一遍课文,结合意思,在朗诵的过程中,试着把它背诵下来。
三.完成课后作业,:
1、做课后的思考与练习题一
2、课后练习与思考题二
篇3:八年级上册《陋室铭》说课稿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一篇精读课文。因短小,一课时学习完毕。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能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粗知文意,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言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目标定为:(见教案)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情境导入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合作探究阅读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3、诵读
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生自由读,扫除文字障碍,师范读,从字音、节奏、语气方面做示范。生齐读。
4、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忙指正,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小组代表疏解文意。
5、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文本。
找出的主旨句,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中心的?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1)、开篇一、二两句在中的作用?
(2)、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矛盾吗?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3)、结尾引入三位古人有什么作用?
(4)、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6、探究作品,联系实际。
教师创设情景,延伸迁移:我们现在如何看待“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设计意图:为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能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培养他们注重自身修养的好品质。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图示,能概括本课学习重点。为此,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此板书融入了本文所提的几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通过板书对一目了
然,且加深理解。
篇4:《陋室铭》教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陋室铭》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陋室铭》教案 执教人:胡付彪
(阜阳市第三届多媒体教学大赛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目标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短文的寓意,能与作者进行对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1、讲述刘禹锡被欺写陋室铭的故事。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 大家先仔细看视频,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1、明确朗读的要求技巧。2、初步掌握词句的意思。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通内容
学生合作翻译全文,提示:
(1)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注意字句,翻译课文
四、细读句子鉴赏美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也可由学生提问,老师补充问题,引导大家挖掘课文内涵。)
1、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文章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韵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3、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用类比的方法从而突出陋室不陋)
4、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更好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根据大家发言整理成板书:
设喻引题 山 水 喻 陋室
仙 龙 喻 德馨
环境清幽(景)
陋室不陋 交往高雅(友)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 反问点题
五、巧取雅称创造美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也可以给刘禹锡送一块匾额,比如──室陋德馨。起名时要说说根据。
启发学生把自己读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结合自己的观察,如电视里看到的、外出时观察的宅名,给刘禹锡的陋室拟个合适的雅称。
六、对话作者表现美
时间真快,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议大家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学生思考后说话。
七、课后练习巩固美
1、将“刘公,我想对你说……”整理成一篇随笔。
2、背诵全文给你的父母听。
胡付彪
篇5:《陋室铭》说课稿(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梁平县柏家初级中学秋季公开课说课稿(修订稿)
上课年级:初2016级1班
上课教师:邓厚甜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确立依据:文言文距离当下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着不同,学生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就必须把文言文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文,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因此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定位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确立依据:背诵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且课后要求学生能默写,本篇课文的篇幅短小,骈散句结合,韵律十足,读起来琅琅上口,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所以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本单元的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但另一方面,由于本班是平行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最高分125分,最低分45分,且全班大部分学生成绩在98至108分之间,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故在教学当中尽可能减轻学生负担,将问题简单化处理,以符合学生情况。
五、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 “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讨论法:本教学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3、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4、多媒体及游戏、比赛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六、说学法: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七、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导入,图片展示能够激发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初步感知,通过物件与使用者的关系,引出题目和作者,暗示本文的“陋室”与主人刘禹锡之间的关系与导入的两对“物-主”关系一致。)
(二) 诵读: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有目标地读,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5分钟内至少读3次。)
(三) 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语: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设计意图: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所以本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注释,利用所积累文言词汇进行翻译,教师适时地指导与归纳总结。)
(四) 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且“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此环节既让学生从分析课文中获得情感体验,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设计意图:《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里所讲的“托物言志”,一方面让学生学习这种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个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芍髦?br>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 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此环节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自行归纳,在归纳过程中去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七)朗读、背诵比赛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找两位同学分别负责计时和内容判定。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背诵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让学生将本文中感受到的伟大情怀,运用到自身,体现出本文的现实意义。)
八、说板书
陋 斯是陋室
陋 主人品德高尚
室 环境清幽 安贫乐道
铭 不陋 交往之雅
情趣之雅 高洁傲岸
反问
托物 言志
(设计意图:板书内容是对文章的整体梳理,可以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脉络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邓厚甜
[《陋室铭》说课稿(修订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6:《陋室铭》 学案设计(八年级必修一)
《陋室铭》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一)
【课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代)大诗人 ,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或洛阳(河南洛阳)人。
2.铭,最初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读音
吾( ) 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调素琴( )
三、解词
⒈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 形:
⒉词类活用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乱: 劳:
⒊一词多义
⒋其它
斯: 惟: 吾: 馨: 鸿:
白丁: 金经:
丝竹: 案牍:
四、译句
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翻译:
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
⒊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
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翻译:
⒌何陋之有?
翻译: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筑陋室并为之做铭,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抱负和高洁傲岸的情操,也流露了社会现实的讽刺。
六、内容写法分析
⒈结构分析:本文分为三层: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作类比,引出写作对象--陋室,并点明主旨--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描写陋室的景、人、事;第三层(南阳诸葛庐--末尾)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⒉写作特色:⑴句式整齐,对仗工整;⑵骈散结合,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⑶运用对偶、反问等修辞,增强了表达效果。
理解性默写
⒈(2010三明)《陋室铭》中,表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⒉(2009牡丹江)《陋室铭》中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⒊(2006陕西课改)刘禹锡在《陋室铭》一文中借陋室喻志的句子是:
, 。
⒋(2006百色)刘禹锡《陋室铭》中用来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句子是: , 。
七、中考阅读链接
⒈(2010岳阳)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⑷无案牍之劳形 ( )
11、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臣不胜受恩/感激 B、今齐地方/千里
B、朔气传/金柝 D、水/不在深
12、翻译(2分)
孔子云:何陋之有?
13、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2分)
⒉(2009厦门)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3分)
①谈笑有鸿儒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5.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2分)
日: A.太阳 B.白天 C.日子 D.每天,一天天地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17.简答题:(5分)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
魏爱民
篇7:陋室铭(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陋室铭(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0、《陋室铭》
教学目标 :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目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二)揭示目标
1、学会本文生字:馨 儒 牍 陋 铭 庐 ;多音字:调
2、理解课文字词、内容及其寓意。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诵默写这篇短文。
二、自学指导
1、查工具书学会本文生字:馨 儒 牍 陋 铭 庐 ;多音字:调2、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3、借助注释和参考书理解课文字词,翻译全文。
4、问题探究:
(1)你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
(2)“陋室”为什么“不陋”?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4) 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6)作者从那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7) 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8)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有何作用?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按照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的内容认真自学,教师巡视鼓励。
四、自学检测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名翻译课文。
3、指名汇报探究题。
五、课堂答疑,教师点拨
问题探究备答:
(1)你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 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起兴的有关知识。
(6)作者从那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苔痕”两句 --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环境之雅
“谈笑”两句 -- 交往高雅脱俗 交往之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 情趣之雅
(7) 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8)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有何作用?
惟吾德馨。
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当堂训练
1.本文作者是 著名文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教学札记】
篇8: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确立依据:文言文距离当下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着不同,学生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就必须把文言文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文,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因此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定位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确立依据:背诵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且课后要求学生能默写,本篇课文的篇幅短小,骈散句结合,韵律十足,读起来琅琅上口,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所以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本单元的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但另一方面,由于本班是平行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最高分125分,最低分45分,且全班大部分学生成绩在98至108分之间,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故在教学当中尽可能减轻学生负担,将问题简单化处理,以符合学生情况。
五、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 “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讨论法:本教学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3、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4、多媒体及游戏、比赛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六、说学法: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七、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导入,图片展示能够激发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初步感知,通过物件与使用者的关系,引出题目和作者,暗示本文的“陋室”与主人刘禹锡之间的关系与导入的两对“物—主”关系一致。)
(二) 诵读: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有目标地读,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5分钟内至少读3次。)
(三) 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语: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设计意图: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所以本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注释,利用所积累文言词汇进行翻译,教师适时地指导与归纳总结。)
(四) 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且“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此环节既让学生从分析课文中获得情感体验,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设计意图:《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里所讲的“托物言志”,一方面让学生学习这种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个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 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此环节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自行归纳,在归纳过程中去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七)朗读、背诵比赛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找两位同学分别负责计时和内容判定。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背诵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篇9:《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陋室铭》。根据新课标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一文言文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与成就。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为避免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成为必要。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该文为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佳材料。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但是古诗文及其讲究铸字、炼句。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析并作简要批注。
五、说教学方法
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为了更好的上好这堂文言课,不至于枯燥,我选择通过以“读”为核心而创设了情境教学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整堂课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不至于烦闷,才能让学生更加体会到古文的美至而爱上古文。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2、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互译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动发言讲解课文,其他同学的问题可由发言同学解决,老师适时适当点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疏通文意,感知课文
3、深入研读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思考。
“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想像陋室周围的环境。
结合文章想像作者在陋室里经常干些什么?表明作者有怎样的志向?
要点提示:
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我”的道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是写陋室主人优雅的情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
4、拓展延伸
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5、小结
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6、作业
背诵全文
篇10:陋室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2、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3、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确立依据:课文的篇幅短小,骈散句结合,韵律十足,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的兴趣浓,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所以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寓意
确立依据: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及写法定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年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3、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4、多媒体及游戏、比赛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说学法: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在“课前五分钟”时请几位同学谈谈他们的座右铭,教师与学生交流关于座右铭与铭的关系与相关的知识,由此引出课题《陋室铭》以及作者简介。
(二)诵读:
1、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2、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3、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可以以答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诵相关的语句。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三)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四)思考阅读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
1、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2、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4)本文引用历史典故的作用?
经过足够的时间的讨论与教师的巡回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幻灯片展示师生的板书: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托物言志
景人事不陋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诸葛庐
自比“何陋之有?”
子云亭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3、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
Ing: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朗读、背诵比赛:激发学生兴趣。
5、知识迁移
完成下面的对偶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
(五)练习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八年级必修)(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