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时间:2022-12-24 04:06:04 作者:一只鸽子精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只鸽子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黄鹤楼送别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

从以下四题作业中任选一题完成。

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收集几首送别诗,并背诵。

3、以《朋友》为题,写一位你的好朋友,表达你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4、从你背诵的送别诗中选择一首,模仿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改写。(以叙事为主)

(课外作业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它能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篇2:《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

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

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

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

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

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

“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品读

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这一部分教学先以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挑战朗读,并根据自愿配上音乐激励,在稍作准备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在

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篇3:《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离别类的诗词。

(课外作业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它能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篇4:《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里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学重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教学难点:感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时,我把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全过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采取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以“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朗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学习、积累、感悟语言。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想象情境,使学生不但能从读中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

“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抓住“藏”体会。

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寄情”

1、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2、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俗话说得好,“送君干里,终有一别”!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

想象说话: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鸥点点,好像。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说。

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

3、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別》这样的文包诗。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思路、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篇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一、古诗导入。3分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送别了孟浩然后,将自己的满腔真情化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千古传唱。出示古诗:指名一人读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精读第一、二段。8-10分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

2、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吧。齐读第一段

3、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再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的心情是——【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4、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深深的藏在心底

这个藏用的得实在太好了,他们是怎样藏的?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地情谊。让我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15分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的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请一个同学嘟读读李白的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自己再轻声读读李白的话?读完后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感受?(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红颜弃轩(xuān)冕(miǎn),白首卧松云。”赞誉孟浩然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爵车马,有了成就后又归隐山林与青松白云相伴的.高洁品质。)

(3)学生谈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什么是誉满天下?哪首诗誉满天下《春晓》

(4)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3、指导朗读

(1)李白的话中前两句主要表达了敬仰之情,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读前两句时,我们的语气要高昂些。读前后句时,我们的语气要低沉些。谁来试试。

(2)志同道合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4、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他是怎样宽慰李白的的?自己读读孟浩然的话,多读几遍,看能否读懂。(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品析: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孟浩然忍住离愁宽慰李白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安慰李白。(指名读)

5、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指名2对表演)。

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一二两组读李白,三四两组读孟浩然感受两人是如何通过对话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齐读。

四、讲读第四自然段。 5分

1、送君千里,终需一别,孟浩然他得走了。人有情,景也通情,你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引读这段),

2、“伫立”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李白久久的伫立在江边,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慢慢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它带走了李白的对孟浩然的牵挂和祝福,留下了李白的回忆与思念。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可以回忆他们一起把酒谈心的美好时光,也可以回忆孟夫子昔日的悉心指导;可以抒发对孟夫子的牵挂,也可以写写对孟夫子的祝福……写一写。

五、讲读第五自然段,理解诗意。5分

1、过渡:此时此刻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信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频出示范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一二两句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诗的三四两句又是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吗?

3、联系课文想想:故人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谁?孤帆又是什么意思?

4、长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应该是白帆点点千帆竞发的,却为什么李白眼中却只有孤帆呢?情到深深处,眼里心里只有对方,只有对对方深深地情谊。谁来读读这首诗,读出李白深深的情谊。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情字,却处处藏着——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情谊。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齐声诵读。

六、积累拓展,情感迁移。5分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谁来展示一下。

2、你能背出里面的名句吗?

3、课后把你制作的送别书签送给你的朋友,表达你的真情。

4、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再现了故事背后的故事,帮我们理解乐诗意,品位了诗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一首送别诗,查阅资料,将他改写成一个美丽的故事。

篇6:小学课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课文以饱满的情感、如诗的语言,描绘了大诗人李白在长江边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感人场景。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所以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友情的可贵;

4、学习理解表示“看”的词语,并积累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文中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惜别之情,但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不易于体会这种情感,只有指导他们去学习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因此我把“品读关键词句、想象送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示目标

1、首先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要学生说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找出文章中最能表达他们心情的词语——“依依惜别”,顺势导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想象送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略读课文,聚焦惜别

这个环节中出示一个学习单,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词语和句子,并写好阅读感受,然后在自己写好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用朗读来体现依依惜别。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的默读速度,能通过自己的个性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情感、审美体验。能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具有一定的品读能力。但有些孩子存在羞涩心理,即使思考了,怕出错而不敢或不主动发言,因此会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不够高。所以,我尽量地给他们搭建一个四人小组合作地平台,让他们自己有了一个静思默想的过程之后再在小组内充分地交流,这样,学生就有感受而谈。

(三)细读课文,感受惜别

如:

句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体会这个句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字“藏”,藏的是什么?然后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藏,问问学生,你现在就是是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情感藏?孟浩然又为什么而藏?理解之后,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这句话读好了。

句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在体会李白的话时我也同样让学生找出体会深刻的词语来谈自己的理解。如“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体会不舍;因为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还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诗人敬仰友人的关键词:“夫子、您、兄长、老师、请”等。并通过多次引读来让学生读出敬仰与不舍的情感。除了敬仰之情还有赞美之情,赞美“诗篇誉满天下”,“人品”令人敬仰,在这里补充介绍梦孟浩然的《春晓》以及李白的《赠孟浩然》,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他的这种抛弃荣华富贵、不为名利的人品。而孟浩然说的话在我的引导下启发学生理解,抓住王勃的这句诗,最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情感。

句3、“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在品读这句话时,我主要由问题:此时的李白在做什么?来引出“伫立”“凝视”“依然”进行理解体会李白的恋恋不舍。由此引入关于“看”的词语的训练。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表示不同的方式或角度的“看”的词,我让学生说完后记下来。又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运用“看”的词,我设计了选词填空的习题来加强训练运用。这样让知识落实得更到位,达到巩固内化的作用,做到有效教学。

最后在这个环节进行了课文的补白、拓展练笔,及训练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又能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加深情感的熏陶。

总之在品读的过程中我围绕着中心问题:“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来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齐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体会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后,顺理成章的引出古诗。本文是一篇“文包诗”,我告诉学生本文“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文是诗的诠释,诗是文的精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与诗句相对应得句子,画出来,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五)当堂检测,信息反馈

1、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充分感悟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思后,我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学生自然能读出诗的韵味、诗的情感。同时,学生的激情已经很好地调动起来了,背诵这首诗也就成了水到渠成。

2、展示几首送别诗让学生选取其中的进行朗诵。

关于送别的诗有很多,由课内的送别诗引出课外的送别诗,这样可以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又能学生充实知识。

3、作业布置:

选其中的一首送别诗,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请你们的老师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的故事编得精彩!

篇7: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这一部分教学先以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挑战朗读,并根据自愿配上音乐激励,在稍作准备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篇8:25黄鹤楼送别

25黄鹤楼送别

25. 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诗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 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刚才我们听了一首送别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送别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引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李白 孟浩然)

这节课,让我们回到暮春三月的长江边,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随着李白一起去送别孟浩然吧!

二、精读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他们的离别之情?

2、交流:依依惜别(理解:惜,舍不得)

它可以换成哪些词?(依依不舍、恋恋不舍、难舍难分)

谁能读好这个词语?大家读得真好!

3、同学们,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的?请读一读第2―3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4、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从这段话中哪些词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的?课件出示:仰望、远眺、藏; 齐读红色的“藏”字。

师:他们藏的是什么?――埋在心里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不愿意。

师:从哪些词知道他们不愿意的?――从“有意不去触动,一会儿……一会儿……,仰望,远眺”知道了。

理解:仰望、远眺(说意思、做动作)(板书:仰望 远眺)

5、师:依依惜别之时,常人可能是深情话别,可能是深情对望,而他们却是-――(引读“仰望蓝天白云,远眺江上景色?)。自古多情伤离别,他们不是在欣赏风景啊,而是不想因离别而感伤。一个“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意啊!你能读出这种离别之情吗?谁来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6.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课件出示)学生接读。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说说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a生:敬仰人品。

是呀,孟浩然的人品令人敬仰,他不愿做官,隐居田园。李白曾写过一首《赠孟浩然》的诗来赞美他。

(出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b生:诗篇誉满天下。(孟浩然不仅人品令人敬仰而且诗篇誉满天下) “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这里指什么?(孟浩然的诗篇多)谁能读好这个词?孟浩然的诗篇誉于满天下,你知道哪些?

(出示孟浩然诗篇:《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凉州词》《舟中晓望》《送朱大入秦》……)老师推荐大家课后读读这些古诗,加深对孟浩然的'了解。

师:孟浩然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所以李白一直把孟浩然当作――兄长和老师。谁来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表现出来?(指名读)

李白多么敬仰孟浩然哪!分别在即,可不忍分离,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课件突出“何日才能再见面”、“满饮此杯”)“满”用得好,不仅是酒满,还有浓浓的惜别之情。谁能加上动作来朗读这段话。(指名读)动作做得多好呀!

(2)师:让我们举起酒杯,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齐声朗读这段话。

8.过渡: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引读) 课件出示:?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课件突出诗句)这是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让我们读好这句诗。谁来读?

(2) “知己”在这里具体指谁?从哪可以看出他们是知己?(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你是怎么理解“永世不绝”这个词的?(课件加深词语)谁能读好这个词语?词语读得真好,谁能读好整段话。(指名读)友谊真深哪,让我们齐声诵读。

9.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场面。

(1)先请同桌练习,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2)哪个小组愿意来表演的?(指名表演)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过渡:多么感人的话别场面啊!不忍别,但终须别。(课件出示第四节)引读:岸上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你从中体会到李白怎样的心情?(依依惜别)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1)说得真好!(课件突出“依然伫立”、“凝视着远方”)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伫立”的“伫”字,好像什么?“伫立”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动作来表示吗?

孟浩然已经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这说明什么?(难舍难分) 此刻李白的神态是怎样的?(哪个词写出来了?)(生说师相机板书:凝视)“凝视”是什么意思?前面我们学了仰望、远眺,这三个都表示看,它们有区别吗?(比较仰望、远眺、凝视)你还知道哪些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吗?(生说)

(2)同是“看”的意思,却是不一样的表达,“凝视”用得多好呀,李白凝视着一江春水,他在想些什么呢?

(3)是啊, 李白思绪万千,这一江春水送去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牵挂之情,惜别之情。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再次朗读这段话。

3.友人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啊!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出示古诗)

(1)让我们齐读古诗。(师相机板书:吟诵名诗)

(2)你觉得诗中最能表达作者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什么?你能借助课文来理解这句诗吗?(出示句子)让我们诗文对照,更好地理解诗意。先请男生读诗,女生读文。女生读诗,男生读文。

(3)同是写船,诗句和课文有什么不同?(孤帆、白帆)在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上你认为用哪个更好?“孤帆”是什么意思?(在文本上加“孤零零的一片”后再次朗读体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是,眼前唯有孟浩然”啊!再次朗读全诗。

四、总结课文,拓展阅读。

1、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它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它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学生自由说。(出示送别诗句)

2、送别是永恒的话题,依依惜别,深情满怀,一首好诗,流传千古。我们的课文就是根据李白的诗意改写的,也有人根据诗意创作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3、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满怀依依惜别的深情,高声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课文说说诗的意思。

2、照样子,写几个表示“看”的词语。

仰望 远眺 凝视

3、课后搜集关于“送别”的古诗。

篇9:《黄鹤楼送别》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

己的感受个性化的阅读。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课文写谁送别谁?板书:李白 孟浩然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

4、“依依惜别”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导读。

(二)、抓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藏”的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

3、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不舍离别之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背第四段)指名生读。

6、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伫立”吗?“依然伫立”呢?

7、指导学生体会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四)、扣诗眼,升华感悟离情别意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出示诗。1、 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孤”呢?

2、 指导学生抓住诗眼,升华离别之情。

3、 指导学生读、背诗。

4、 小结升华情感。

篇10:《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课后教学反思

五年级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长亭送别语文说课稿

《长亭送别》高中语文优质课说课稿

黄鹤楼古诗

黄鹤楼 古诗

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导游词

李白黄鹤楼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黄鹤楼送别说课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