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中山陵(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3 03:56:29 作者:美式加冰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美式加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游中山陵(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游中山陵(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游中山陵(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4、游中山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说出“我”游览中山陵的顺序及沿途所见,了解课文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2、学会14个生字,理解“兴致勃勃、洒落”等词语,能根据词语确定“陡、安、生”等字的意思。

3、能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悟

1、出示课题,齐读。

2、揭示课题,介绍有关中山陵的知识。(出示课件)

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第二峰南麓。始建于1926年,历时3年多。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奉安大典,葬中山先生遗体于此。

二、整体进入

1、昨天同学在家里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先来检查一下朗读情况,思考问题。

2、请同学们用文章中的语句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先生及中山陵留给你们的初步印象?

3、出示课件,介绍中山先生。

(我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领导过辛亥革命、历史伟人;雄伟庄严。)

三、学习重点段,了解叙述的顺序

1、课文的第几节到第几节是具体写“游中山陵”的?(2-7节)分段

2、重点学习文章第二段,学习新的叙述顺序。默读。

①用[ ]括出文章中出现的过渡句。交流。(8句)

②用小圈圈出过渡句中以及文中表示地点的词。

③交流、整理、板书:

中山门→陵园路→博爱坊(入口处)→神道→正门→碑亭→石道(平台)→祭堂→墓室

3、师生配合读第2-7节。(教师读过渡句部分,要求学生注意这类句子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4、经整理后明确文章的叙述顺序:按地点转换顺序。

5、组织交流,深入体会。

①小组朗读第二段,讨论学习:2/3、4/5/6、7四组分配学习。

“我”在游览过程中在哪些地方看到些什么?用“--”划出。

有什么感受?用括出。

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②大组交流:

▲中山门→陵园路:个读,齐读。(第2节)

偶然有几缕阳光……金线图案。(比喻,突出了美丽。)

两边树林深处……鸣声。(听到的,突出了幽静,美丽)

朗读出语气:清爽、幽静、美丽。

▲博爱坊(入口处)→神道→正门:个读,师生配合朗读。(师过渡句,生文。)(第3、4节)

神道两旁……挺立着。(比喻,突出了威武。)

出示课件,理解“天下为公”(感到孙中山是一位伟人。)

找词替代“毕生”。(一生)

▲碑亭→石道(平台):个读,齐读。(第5节)

出示课件,了解石道建筑奇妙

设计者的别致、严密……惊叹不已。(奇妙在哪里?师引读:朝上面望去--,转身朝下看时--

概括说:朝上望,只见石阶,不见平台;朝下看,只见平台,不见石阶。)

放眼望去……闪闪发光。(瑰丽多姿)

▲出示课件,(了解石膏座像)祭堂→墓室:个读,师生配合读。(第6、7节)

这卧想雕塑得真切……似乎仍在散发着清香。

(逼真,传神,反映了人民对历史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深情。

“真切、自然”表现了这两座像工艺精湛、技艺高超。)

这句话是不是比喻句?(不是,是想象)

四、第三段,总结

1、回道了陵园出口处,小作者站在博爱坊下,抒发了对孙中山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出示课件)

齐读第三段,补上板书:→博爱坊(出口处)

2、让我们怀着对孙中山这位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中山陵》资料。

板书设计:

中山门→陵园路→博爱坊(入口处)→神道→正门→碑亭→石道(平台)→祭堂→墓室→博爱坊(出口处)

[游中山陵(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游中山陵

坐落于南京的中山陵依山而建,隐于山林之间,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它是伟大的民主革命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步入中山陵大门,我一下子就被中山陵的高大和雄伟所吸引了,我们首先来到了陵园广场。广场四周屹立着一棵棵苍松,它们看上去是那样的青翠欲滴,那样的生机勃勃。继续往前走,一座巍峨耸立着的花岗岩石牌坊便映入眼帘,抬头仰望,由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博爱两个大字赫然显现在牌坊中央,这苍劲有力的两个字告诫人们,要只求奉献,不求索取。

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代表着那时3亿9千2百万中国同胞。导游介绍道:这是中山陵的独特设计。从下往上看,只有台阶。寓意着前面的路很艰辛。而从上往下看,全都是平台。寓意着当经过了艰辛和磨难后,看自己走过的路,发现过去的路也很平坦。

拾阶而上,祭堂就位于山顶最高峰,有三个拱门,上面书写着孙中山先生所创导的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 、民生。堂中置放着孙先生的坐像,他神态安详,腰板挺直,双手放在膝盖上展开的问卷上。再进入一扇铜门,便是圆形墓室,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孙先生的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他的遗体。我久久地站着,心里默默的向这位老一辈革命家致敬。

这就是中山陵,它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境,而且也是建筑名家着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篇3: 游中山陵

今天一大早我们就出发去中山陵游玩。

我们在下马坊下了地铁,感觉此时如果有马多好,畅想穿过中山门的英姿,像民国期间的威武将军。我们走在一条蜿蜒曲折的林间小道,苍绿的大树给我们带来了阴凉,空气真的很好。走过这片树林,来到陵前路,中山陵:民主的圣地,庄重而又简洁。

首先看到“博爱”的牌匾,也许是要我们要学会包容,拾级而上,来到了三民主义牌匾:名族,民生,民权,今天看来依然那么的宏大,高度的民生和民权才是国家强盛的源泉,想到了孙先生为民请命,奔走疾苦的伟大壮举。有三百多级台阶吧,终于到了顶了,看到了第三块牌匾“天下为公”,公能坚不可摧,有了公,才生廉,廉生威。孙文,先行者,100多年前,在那个浓缩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下,这是惊雷,也是伟大之处。

下去时我在“民主塔”照了相,感受民主的力量。

篇4: 游中山陵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中山陵春游,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座上了去中山陵的大巴。今天的活动安排很丰富,有登中山陵瞻仰孙中山、游音乐台、喂鸽子、体育公园放风筝。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登中山陵。

我们一层一层地登上了中山陵台阶,台阶共有392个,爬上山顶时我已气喘嘘嘘的了。在山顶上向下望,山下的景色实在是太美、太壮观啦!一个个房子像模型一样竖立在那里,山上的空气很新鲜,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我们来到孙中山的雕像前,只见中山先生身穿白卦安静地座在那里,注视着前方,人们来到这里上香,瞻仰孙中山。后来我们又来到了音乐台,美丽的喷泉,绿色的草地,伴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喂了一会儿鸽子,休息并吃了午饭,最后就向着体育公园放风筝去了。

篇5: 游中山陵

中山陵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旅游景点之一,去那里游览的人不计其数,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中山陵位于南京这座文化名城,是纪念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的陵园,这里的景色优美,陈列着不可计数的历史文物,堪称旅游圣地。孙中山先生的雕像非常高大雄伟、栩栩如生,表现出了孙中山先生的英雄气概。在雕像旁边的一块大石碑上记载着孙中山先生生前的丰功伟绩。

在孙中山先生雕像的`前面,有一条笔直的路,通向中山陵,直达第一座寺庙。因为我们去的时候,第一座寺庙正在修缮,所以我们没有进去。站在第一座寺庙前俯瞰,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近处层峦叠翠、游人如织,远处的街道上行人和车辆川流不息,座座高楼林立。

孙中山先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他作为伟大的爱国先驱和民主先驱,推翻了封建制度,为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就是中山陵,如果你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来到这里游览、了解历史以及感受历史名城的魅力。

篇6: 游中山陵

孙中山安葬在南京,名为中山陵。于是我们慕名而来,游览中山陵的景色。

中山陵坐落在紫金山的山麓上。经过神道向中山陵走去,两旁都种着绿色植物,名曰“八角金盘”。神道附近种着许多参天古树,那高高的枝叶如同翡翠一般,遮住了我们头上的太阳,让神道更显得庄严、幽静。走完神道,中山陵便呈现出来了。我乍一看,吃了一惊:要到中山陵,还要走这么多台阶呀!台阶中连着几个平台,有许多游人。导游向我们介绍,这里有几百级石阶,奇妙的是,这台阶从下向上看全是石阶,从上往下看全是平台。

我爬上台阶,中山陵便出现在我眼前,屋顶是青色的,中间带点黄。至于墙吗,我也记不清了。走进内部,我们就走马观花地看了个遍,就去瞻仰孙中山的陵墓。我们来到个漆黑的长廊,随着人流往前走,穿过了一扇厚厚的门,来到了孙中山安葬的地方。这是约四五十平方的小屋,到处是汉白玉砌成的,洁白无暇,屋顶是圆拱形的,上方有透气的孔,屋中间是陷下去的,周围有护栏。靠着护栏往下看,只看见孙中山躺着的汉白玉雕像。原来,孙中山的遗体就安葬在下面6米左右的地方。这时,导游说:“它之所以设计成这样,是你们在往下看时,便自然而然地向孙中山鞠躬了!”

我不得不佩服设计师的独具匠心。游览完中山陵,我不禁对孙中山产生了一股敬佩之情。

篇7:游中山陵作文

新春佳节,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南京中山陵游览。汽车行驶了一个半小时进入了南京,下了高速我们就进入了丛山环抱中的中山陵风景区。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假期里的中山陵景区人真多啊!放眼望去,山路上到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步入陵园大门,拾阶而上我被中山陵的高大和雄伟所吸引了,我们首先来到了陵园广场。广场四周屹立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苍松,它们看上去是那样的青翠欲滴,那样的生机勃勃。它们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永远不倒,又恰似革命事业万古长青,生生不息。沿石阶继续往前走,一座巍峨耸立着的牌坊便映入眼帘,抬头仰望,由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博爱”两个大字赫然显现在牌坊中央,这苍劲有力的两个字告诫人们,做人应只求奉献,不求索取;要用大海般的胸怀去关爱天下每一个人 。

从牌坊仰望山顶的祭堂,映入眼帘的除了台阶还是台阶,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台阶有394级之多!我有点想打退堂鼓了:那么多台阶,我肯定走不上去的。妈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你一定可以的!”我才勉强答应走上去。

大概走了200级,我再也走不动了。抬头望去,似乎只有漫长的台阶,而且这台阶没有个尽头。我扭身一屁股坐下来,像泄了气的皮球对妈妈说:“我不走了,你上去吧,我在这里等你。”妈妈却笑笑:“你上下看看这台阶发现有什么特点吗?”我抬头向上只见台阶向上延伸,而当我回头往下看时,台阶没了!眼睛所见竟是一片整体的平台。“奇怪啊!”我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啊?”妈妈说:“中山陵的台阶设计得这么巧妙,可有深层意义的哦!从下往上看,只有台阶,寓意着前面的路很艰辛。而从上往下看,全是平台,寓意着当经过了艰辛和磨难以后,看自己走过的路,发现过去的路也很平坦。”奥,我明白了:其实学习也是一样,会经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一旦你弄明白了,才感觉并不是那么难。我终于鼓气勇气一口气登上了顶端。

来到了中山祭堂前。中山陵的`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正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的大厅里坐着一个人,我再走近点,是孙中山的雕像,他正看着前方,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哇!太壮观了!站在这里,可以俯视全部台阶和远处的美景,台阶上,有些人正休息,也有些人正努力地迈出脚步……

我忽然有所感悟,这或许就是造这么多级台阶的原因。孙中山先生想让我们明白:成功之前一定有困难,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最终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我又看了一眼孙中山先生的雕像,他的嘴角微微上扬。啊,他在笑……

这次春节游览中山陵,我颇有收获。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坚持不懈,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才能走向成功。

篇8:游中山陵和植物园

游中山陵和植物园

这次是九年级最后一次秋游了,突然有点惆怅,但是对秋游依然怀揣着一丝憧憬。

我们坐着大巴一路上欢声笑语的来到了中山陵。

对于中山陵,总是怀揣着一丝敬畏吧,我们一路小跑着来到了目的地。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爬上了那如山高的一层层台阶,大家大步流星的走着,由于实是太高了,我似乎听到了大家的.喘气声。望着终点似乎又一股力量带着我前进。爬到了最高点之后俯视这一切,之前的辛苦至少也没有白费,只见群山若隐若现般的在身后闪现着,那种感觉甚至让我没有办法用普通字比拟,只能说是人间仙境吧。最后去瞻仰了孙中山先生,便走了。

随后又去了植物园,那的绿化的确不错。树下铺满了落叶,从树下走过,踩在软软的叶子上,发出“沙沙”的声音。一阵风吹过,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一片叶子飘落在手中,红红的是一片枫叶,上面写满了春华秋实,很诗意也有一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受。走着也累了,一辆双人自行车从眼前掠过,一种新鲜感油然而生,于是和同学一起合租了一辆。但是万事开头难,我们两个人步伐不统一,有几次差点从车上摔下去。万般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和其他同学重新组合了,上坡是虽然很困难,我们两个人骑得气喘吁吁,但是下坡就好得多了,我们一起聆听风的声音,有一种想放开手的冲动但是有些胆怯,终究没有这样做。

最后大家筋疲力尽的坐在椅子上,但是一看时间还早,便往植物园中走去,总算没有白走,我走到了一个可以喂鸽子的地方,一时冲动买了几包鸽子的饲料喂鸽子,一开始鸽子们也不过来只是远远的望着。我把一包饲料拆开,拿出一点扔在地上。他们似乎收到了信号般的跑了过来,啄食着地上的饲料,不一会地上的饲料就没了。我手里捧着饲料,蹲着,他们马上聚拢过来,放心的吃着我手中的食物。一看时间不早了,便马上原路返回了。

回学校的路上,静静的听着音乐,回忆着一天的行程,默默地睡着了。

篇9:游中山陵作文

今年夏天,我和

我们乘坐了近五个小时的火车到达南京。下了火车我们直奔钟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中山陵园风景区—中山陵。中山陵是

[1] [2] 下一页

篇13: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不少段落运用了描写。这篇设计在引导学生掌握课文要点时,加强诵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1.导入,介绍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突出民主革命的先驱、革命的先行者。

2.请去过中山陵的学生介绍中山陵。

3.诵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音:fQ遥悖瑷n灵柩jiù坡陀tuü牾茫妯辈未恚悒ィ睿悖酲跋讼福iān等。

4.结合探究二,了解中山陵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以及说明的顺序。①学生填图,教师解说“钟”形。②归纳说明顺序:按空间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由南而北、由下而上)。

5.研读第2段,①学生诵读,体味优美的语言。②探究:为什么这一段用较多文字描写钟山地理形势、优美景色?(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优美,孙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这也是钟山南麓被选做中山陵墓址的原因。)

6.研读第9段,①反复诵读,欣赏优美的景物描写佳句。②随文学习所用的修辞手法。③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描写和说明相结合,使客观事物得到准确贴切的表现,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7.回顾小结:中山陵的主要特征,“巍巍”的含义(①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②它在广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中包含不少历史、文化知识,这篇设计重点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积累知识,掌握阅读的方法。

教学步骤:

1.导入,出示相关图片,展示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大字。①请学生解释意思,说明出处。②教者归纳:“天下为公”源于《礼记大同》,是孙中山先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他为此奋斗了一生。这也是人民爱戴孙中山先生的原因。③解说课题“巍巍”的含义。

2.学生默读课文,同桌合作探究,小结应积累的知识,制作资料卡片。

3.请几对同桌示范探究过程,检查知识积累,师生共同点评。引导学生就下列话题展开讨论:①哪10个朝代、政权先后在南京建都?②“先驱”的含义。③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入选的原因有哪些?④文章按怎样的顺序说明中山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⑤设计者怎样体现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4.知识积累小结,投影显示:卡片一:南京是10朝古都,先后有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建都。卡片二:中山陵兴建于钟山风景区,于1926年1月动工,1931年10月竣工。是辛亥革命以后,我国为革命领导人兴建的一座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陵墓。卡片三:中山陵的设计者是吕彦直,中山陵的钟形图案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卡片四:工笔画--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意细部的描绘;泼墨画--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纸上,画出物体形象,像把墨汁泼上去一样;写意画--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卡片五: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驱,他领导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于1925年3月病逝于北京,1929年6月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中山陵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钟山风景区的一部分。这篇设计把读写说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1.导入,简介孙中山和中山陵。

2.学生阅读课文,理清下列问题:①中山陵的主体特征和组成部分。②文章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说明?③找出文中生动说明的段落并诵读。

3.组织讨论:把本文提供的材料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游览区简介,应怎样取舍?(要突出钟山风景区的'景色优美;突出介绍中山陵的规模和建筑特点;略写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中山陵的兴建过程;补写去中山陵的交通路线和周边景点等。)

4.学生写作后进行交流、点评。

5.口语训练:假若你是一名导游,正带领一批游客乘车行驶在从中山门开始的宽阔的陵园大道上,你现在开始向游客介绍中山陵……(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按游览顺序,把握每一景点的要点,模拟导游。)

【资料整合平台】

孙中山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1866.11.12)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三月十二日逝世于北京。幼名帝象;稍长名文,字德明,号日新。1886年改名逸仙。18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因名孙中山。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兴起反帝反封建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剧变时代,孙中山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振兴中华,争取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建立了丰功伟绩,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吕彦直 中国近代建筑师。字仲直。生于天津,九岁随姊侨居法国巴黎。回国后在北京读书,19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进美国康奈尔大学,攻建筑学。毕业后回国工作,曾参加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北京燕京大学校舍的设计,首次提出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中华民族形式的建筑。他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第一名,后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设计竞赛中获第一名,享有盛名。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中国近代建筑中的杰作。

中山陵 位于南京东郊钟山第二峰茅山南麓,平面布局呈铎形,含有“木铎警世”之意。陵墓建筑以古代传统形式为主。陵坐北朝南,依山建造,从牌坊前的平台至墓室,水平距离约700米,上下高差70余米。建造面积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依次有牌坊、墓道、陵门、牌亭、祭堂、墓室等,还有当时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集资兴建的建筑分布在陵墓四周,如音乐台、行健亭、革命历史图书馆、光华亭、仰止亭、藏经楼等。陵墓前面为广场,与陵园大道相接。广场南面设八角形三层石台,上置紫铜宝鼎一尊。广场北面为石阶和两层平台。正中是一座三间三楼式花岗石牌坊,顶盖蓝色琉璃瓦,正中石匾上刻孙中山手书“博爱”两字。墓道长约435米,宽约39米,分成3道,道旁植松柏和银杏。陵门通面阔约24米,高16米,花岗石砌造,重檐九脊上盖蓝色琉璃瓦。下部3个拱形门洞,正面石额上镌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4字。碑亭面阔约12米,高约17米,重檐歇山琉璃瓦顶。亭中立墓碑,高约8.1米,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碑亭至祭堂的正道,全部用苏州金山石砌成,共有石阶290级,分8段,每段设一平台,最上3段两旁建石栏。石阶两侧植草坪和树木。祭堂前面两侧立石华表一对。祭堂通面阔约27米,通进深约22.2米,高约25.8米,重檐九脊蓝色琉璃瓦顶,檐下有石制斗拱和铜质椽子,正面上下檐之间,嵌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4字直额。堂前有廊庑,正面3个石拱门,安装镂空紫铜扇门,门楣上分刻“民族”“民权”“民生”篆字。堂内大理石铺地,前后排列着青岛花岗石柱12根,顶部为“覆斗”形天花。四壁下部嵌黑色大理石,东西两边分刻孙中山遗著《建国大纲》全文。堂正中为孙中山石雕坐像,高约4.6米,像座四周刻有反映孙中山革命历程的浮雕6块。墓室位于祭堂之后,呈半球形,直径16.2米,高约9.9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表用香港大理石铺砌。内部券顶饰“马赛克”,四壁镶米色人造大理石。正中为圆形大理石圹,直径约3.9米,上围石栏。圹中央是长方形石墓穴,上置孙中山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遗体安葬在卧像石座下5米处。墓室与祭堂通连处有2道门,内门楣上刻“孙中山先生之墓”7字,外门额上刻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4字。

使用建议:配合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注意分辨和课文的不同说法,增加学生模拟导游的资料。

篇14:《巍巍中山陵》(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3、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或查找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事迹及思想。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导入: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较适合?紫金山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余分别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于此。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畅谈孙中山

各抒己见

2 多媒体展示陵墓及周围环境

出示课题、作者

第二块:整体感知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这种特征与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何联系? 学生阅读思考

2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讨论

3 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学生思考

4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三块:深入探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请你联系《展现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说说吕彦知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想一想,课文开头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学生阅读思考

2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讨论

3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讨论

第五课时  巍巍中山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2、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山陵。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探究练习二中的示意图,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阅读,思考,填表。

2 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3 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学生根据课文,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解说词,四人小组交流,选出代表。

4 组织评价 学生解说

5 说说在作者指引下,参观完中山陵,你产生了哪些感觉?为什么? 思考交流

第二块 :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学生朗读、写批注

2 教师点评 全班交流

第三块: 语文活动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自选超市:

1“我心目中的          ”设计比赛。 勾画出自己设计的某建筑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2瞻仰完中山陵,请你说一段话,或者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表达你对中山先生的景仰。 学生设计,准备进行描述

2 组织评比  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继续完善“我心目中的 ”设计草图。

篇15:《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1

《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学情分析: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认识孙中山,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认识这个人吗?(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  (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二、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较合适?(学生讨论、发言、交流)

出示一组紫金山、中山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巍巍中山陵》。

三、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四、钟山的地形、环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主要见课文第二节)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4]

篇16:《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3

《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

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导人。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

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朗读或男女生分角色读。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5.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6.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7.文章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

篇17:《游岳阳楼记》教案教学设计

《游岳阳楼记》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公安派”及写作背景。

2、识记沅湘、皓淼、旁溢、裣衽等生字词,熟读课文。

3、反复品读,赏析课文,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讲授、比较、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学

1.检查背诵《诗两首》。

2.《游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合作探究

1.两人一组翻译课文

2.老师解答学生不会翻译的词句

三、精导精讲

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得水而壮,得山而妍。)分为两个层次,以 “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为界。

第一层主要写巴江水势(与九水对比),交代了岳阳楼之所以有奇特之名的原因。

第二层主要写君山之秀,用君山之秀衬托出岳阳楼的美观。

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

(游洞庭湖美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也可分为两个层次,以“泫然不能自己也。”为界。

第一层:写游览所见之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静、快、汹涌之景象。

第二层:触景生情,叙述了滕子京博大的胸襟,表达了滕子京不应悲伤的缘由,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

四、作业

熟读课文;记会注释。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公安派”及写作背景。

2、识记沅湘、皓淼、旁溢、裣衽等生字词,熟读课文。

3、反复品读,赏析课文,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讲授、比较、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将帅,又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到了岳阳这个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迹可报,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直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精导精讲 行文思路与主旨概括

触景-----思古------伤己

本文描写了洞庭湖一日美景,深刻地表明了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同时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2.从袁文中看,袁中道实地游历了岳阳楼。而据考证,范仲淹当年并未到岳阳,只是参照家乡太湖和有关诗文资料,调动想像,写成了这篇散文(参见汪曾祺《蒲桥集湘行二记》,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那么——

(1)是否由于上述原因,袁中道描写的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景观比范仲淹笔下的更为细致具体?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像,意境也十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3.对比所学内容(本课《诗两首》、杜诗《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1)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彦、柳永那样的离经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而文以载道,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则不是个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它渗透着作者对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像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

篇18:游中山陵的作文

游中山陵的作文

(一)

新春佳节,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南京中山陵游览。汽车行驶了一个半小时进入了南京,下了高速我们就进入了丛山环抱中的中山陵风景区。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假期里的中山陵景区人真多啊!放眼望去,山路上到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步入陵园大门,拾阶而上我被中山陵的高大和雄伟所吸引了,我们首先来到了陵园广场。广场四周屹立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苍松,它们看上去是那样的青翠欲滴,那样的生机勃勃。它们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永远不倒,又恰似革命事业万古长青,生生不息。沿石阶继续往前走,一座巍峨耸立着的牌坊便映入眼帘,抬头仰望,由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博爱”两个大字赫然显现在牌坊中央,这苍劲有力的两个字告诫人们,做人应只求奉献,不求索取;要用大海般的胸怀去关爱天下每一个人 。

从牌坊仰望山顶的祭堂,映入眼帘的除了台阶还是台阶,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台阶有394级之多!我有点想打退堂鼓了:那么多台阶,我肯定走不上去的。妈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你一定可以的!”我才勉强答应走上去。

大概走了200级,我再也走不动了。抬头望去,似乎只有漫长的台阶,而且这台阶没有个尽头。我扭身一屁股坐下来,像泄了气的皮球对妈妈说:“我不走了,你上去吧,我在这里等你。”妈妈却笑笑:“你上下看看这台阶发现有什么特点吗?”我抬头向上只见台阶向上延伸,而当我回头往下看时,台阶没了!眼睛所见竟是一片整体的平台。“奇怪啊!”我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啊?”妈妈说:“中山陵的台阶设计得这么巧妙,可有深层意义的哦!从下往上看,只有台阶,寓意着前面的路很艰辛。而从上往下看,全是平台,寓意着当经过了艰辛和磨难以后,看自己走过的路,发现过去的路也很平坦。”奥,我明白了:其实学习也是一样,会经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一旦你弄明白了,才感觉并不是那么难。我终于鼓气勇气一口气登上了顶端。

来到了中山祭堂前。中山陵的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正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的大厅里坐着一个人,我再走近点,是孙中山的雕像,他正看着前方,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哇!太壮观了!站在这里,可以俯视全部台阶和远处的美景,台阶上,有些人正休息,也有些人正努力地迈出脚步……

我忽然有所感悟,这或许就是造这么多级台阶的原因。孙中山先生想让我们明白:成功之前一定有困难,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最终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我又看了一眼孙中山先生的雕像,他的嘴角微微上扬。啊,他在笑……

这次春节游览中山陵,我颇有收获。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坚持不懈,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才能走向成功。

(二)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南京,这里是我们本次旅游的最后一站,游中山陵是我们最后的一个景点,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他的陵墓是依山而建的`,坐北朝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步入中山陵大门,我被中山陵的高大和雄伟所吸引了,我们首先来到了陵园广场。广场四周屹立着一棵棵苍松,它们看上去是那样的青翠欲滴,那样的生机勃勃。它们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永远不倒,又恰似革命事业万古长青,生生不息。继续往前走,一座巍峨耸立着的牌坊便映入眼帘,抬头仰望,由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博爱”两个大字赫然显现在牌坊中央,这苍劲有力的两个字告诫人们,要只求奉献,不求索取;要用大海般的胸怀去关爱天下每一个人。

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 392级,8个平台。我们一边向上攀登,一边拍照留影。走到一半,我向上看了看发现,映入眼帘的只有台阶,没有平台。我再回头往下看时,却只能看见平台,看不见台阶了。我问导游:“中山陵的台阶设计得这么巧妙,可有什么含义呢?”导游说:“从下往上看,只有台阶,寓意着前面的路很艰辛。而从上往下看,全是平台,寓意着当经过了艰辛和磨难以后,看自己走过的路,发现过去的路也很平坦。”奥,我明白了:其实学习也是一样,会经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一旦你弄明白了,才感觉并不是那么难。

处在山顶最高峰的祭堂,有三个拱门,上面书写着孙中山先生所创导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堂中置放着孙中山先生的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再进入一扇铜门,可以看见一座汉白玉雕像-孙中山先生静静地躺在灵柩上.听导游说,孙中山先生的躯体在紫铜棺内,被混泥土浇筑在离地面5米的地下... 我久久地站着,心里默默的向这位老一辈革命家致敬!

中山陵之旅,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饱览美景的喜悦,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思考,对民族的热爱,对领袖的敬意。作为记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游中山陵作文800字

游中山陵小学作文400字

教学设计和教案

《假如》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案

鱼儿游游的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 2

中山陵英语导游词

自我介绍(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母亲河 教案教学设计

游中山陵(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游中山陵(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