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咏鸟诗教案设计

时间:2023-05-27 03:38:55 作者:爬爬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爬爬”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古代咏鸟诗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古代咏鸟诗教案设计,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古代咏鸟诗教案设计

古代咏鸟诗三首教案设计

八册下古诗教学教案之一《闻雁》《池鹤》《迎燕》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

3、学习这个专题,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寒假背诵并上网查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蝉》虞世南(唐)

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孤雁》杜甫(唐)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3《鹧鸪》郑谷(唐)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从题材上看,以上属于什么诗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2、分工合作:第一首《闻雁》第一组;第二首《池鹤》二三组;第三首《迎燕》四五组。

要求:必须每个人会讲解内容;加分奖励。

3、按序讲解,教师补充。

4、质疑问难。

三、当堂背诵。比赛。

四、课堂作业:

五、课外巩固背诵

篇2:咏}诗

,是一首五言八句式的古体诗,诗的.作者是南北朝诗人沈约,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赏析~!

咏}诗原文:

江南箫管地。

妙响发亟待枝。

殷勤寄玉指。

含情举复垂。

雕梁再三绕。

轻尘四五移。

曲中有深意。

丹诚君讵知。

翻译:无

赏析:无

作者资料: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

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与谢I交好。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十二年(5),忧惧而卒,时年七十三。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有司谥请谥沈约为“文”,梁武帝道:“怀情不尽曰隐。”故改谥为“隐”。天监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卒于任,归葬蔺村(今浙江德清县新安镇群益村百子堂)。沈约生前与名道陶弘景相交,沈约死后陶弘景悼好友沈约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应是陶弘景痛苦心境的写照。

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明人由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有《沈隐侯集》。

咏}诗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篇3:古代诗

古代诗三首

五律 感冬

谁人抛素练,天地荡悠悠。

欲让红梅笑,当埋浊气休。

物华随可变,荏苒复何求!

独步临阶履,回眸鸿爪留。

七律 岁暮感怀

午马辞春又一旬,冯唐易老不由身。

垂头常悔蜗居陷,伏枥仍怀旷野巡。

总梦东坡研古墨,偶同陆羽品香醇。

可邀诗友烹诗韵,绿蚁红炉对雪嗔。

念奴娇 冬悟

浮生半世,鬓额藏风雨,雪泥留足。一缕暗香摇碎月,可叙平生心曲。

名利如烟,虚空是色,世事谁能卜。追寻年少,也曾慷慨诵读。

我欲拈雪寻梅,清茶煮韵,醉与斜阳沐。垂钓寒江钩往事,忘却世间尘俗。

拜谒文姬,游方李杜,谁把诗笺束。东君知我,此生最恋梅竹。

篇4:古代诗

古代诗五首

五律贺友人某嘉礼

琼树与萝枝,缠绵结不离。漆胶融夜夜,龙凤洽时时。

烛下婀娜影,花中美丽儿。醉人何必酒,和合就成诗。

五排甲子春洪泽湖漫趣回首之(4)、垂钓

春溶柳絮烟,风拽鹭推船。旅客摩琴瑟,渔夫橹水天。

白潮摇岸树,青浪扑人肩。掷线捞沉梦,垂芦钓逝年。

篓中无旖旎,竿上少娇妍。忽羡追龙鲤,纠缠老子山。

五排伤吊莫愁

常为你勾留,今宵逐梦游。泪成花上露,心作水中舟。

月怅徊星斗,霜伤绕鹭鸥。客吟哀曲径,鸥唳恸幽楼。

弱柳孤擎恨,微风独举愁。叹颦长不解,千六百年秋。

五律咏大胜关

长江帝阙西,波与汉河齐。叠巘擎红日,排涛卷白鲵。

旅帆追赤凤,行斗逐云霓。远眺青春杳,苍龙雪里栖。

五律夜游古鸡鸣寺二首

风云与月朋,常在峻山凭。缱绻围雄殿,缠绵绕女僧。

烛流胭脂液,天转玉轮冰。送我圆融梦,铭心照作灯。

台城锁锦心,惆怅笼山林。磬里潜禅语,云中隐佛音。

巘磴连北斗,湖水接东岑。怅月无相伴,痴人亦独斟。

篇5:《花之咏》教案设计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作者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诗一样的语言,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蕴涵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花之咏》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唱,品读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书。

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进而再体会如何读好,让孩子我口述我心,联系上下文品读、体味,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把字写美观、工整。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写一篇关于花的想像作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花之咏实际上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咏花呢?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4、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采取你所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各自练读,同伴互读。

(3)小组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2、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学会了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请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生字,要读通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

记评评自己学得怎样,小伙伴学得怎样。

3、词语朋友都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看,他们全都跑到屏幕上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请两名学生带读)

(1)出示生字。湛蓝天幕孕育入眠赠物招徕啜饮琼浆聆听

(2)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等。重点指导幕与慕、墓等形近字的区别。)

(3)齐读词语。

4、书写生字。

(1)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指名让学生回答。)

(2)写这几类生字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赠的写法。

(4)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花儿到底唱了什么。(指名读。)

2、你有什么感受?

3、随机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学习第四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我还会做些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可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四、内化语言,多样表达

1、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如用几个成语概括,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引用一首诗词等。)

5、全班配乐读文,鼓励背诵。

五、拓展升华,领悟内涵

1、思考: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吗?谈谈的理由。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2、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本文的写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举办摘录笔记展览活动。

2、根据课文1―4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自己仿写一段,要写出真情实感。

篇6:咏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体味中国古诗 词的韵味,感受乐曲中描绘的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2、在美的感受中加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在体现诗、歌的完美结合中,通过画的形式进行再现。

教学重点及难点:体会歌曲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并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音乐情绪。

教具准备:课件、打击乐器、彩笔、图画纸、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发声、和声练习

二、铺垫练习:请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欣赏完之后,告诉老师,在这一段视频中看到些什么?感觉怎么样?(多媒体出示)

1、教师引导出唐诗《咏鹅》。

2、大家齐背《咏鹅》。注意朗诵的情感。

3、师:这首诗大家很熟悉了,有的同学甚至三岁就会背了,那么哪为小朋友愿意来讲讲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4、师总结:大家说得真好,诗人骆宾王起七岁时写出了《咏鹅》用简单的几句诗就把鹅那优美的体态以及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首诗更是被千古吟唱,经久不衰。

5、谁能用下面这条节奏朗读一下唐诗?(多媒体出示节奏)

三、学唱歌曲:(板书课题)

师:以往我们是朗诵《咏鹅》,今天我们为它谱上乐曲唱一唱《咏鹅》。

1、聆听范唱(多媒体出示)

2、教师教唱歌曲:(生看书学唱)

3、学习歌谱一遍,教师简单地讲解歌曲中出现的四分休止符和反复记号,让学生了解它们在歌曲中的作用。(板书休止符、反复记号)

4、教师唱谱,学生唱词并打拍子

5、再次聆听,学生跟范唱音乐模仿口型,默唱歌曲。

6、学生跟音乐轻声的演唱歌曲。

7、学生看大屏幕自由演唱。(多媒体出示歌词)

8、全班齐唱,教师纠音。 在多次的聆听和演唱中,相信学生已经对歌曲的旋律有了大概的熟悉 .。

9、歌曲分析: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每个乐段演唱两遍。第一乐段音调由do开始。第二乐段有sol开始。歌曲形象的表现了鹅由悠闲自在的在湖面游动转向情绪高昂的过程。

清晨鹅妈妈高兴地在湖里游泳,引项高声的唱起了歌曲。(鹅妈妈声音更深沉浑厚)鹅宝宝听见妈妈的歌声 ,成群的来到妈妈的身边,和妈妈一起高兴的'游泳,玩耍。(鹅宝宝声音更清脆甜美)

10、男女生分乐段唱。并自编动作表演

11、四人小组带上头饰表演 。

四、拓展练习(画)

五、小结

师生问好歌上课

一、复习《云》

(出示课件:歌曲云的图片)

1、复习《云》的简谱

2、复习《云》的歌词

二、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吗,那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看片断背古诗的活动。老师这有一些跟动物有关的视频片断,小朋友们看了以后要举手背出一首跟视频有关的古诗,并模仿这个小动物的动作。师 (出示课件:动物视频片断)

视频1:《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视频2:《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视频3:《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 曲 项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绿 水,红 掌 拨 清 波。

1、请小朋友简单讲解《咏鹅》的诗意

2、师补充《咏鹅》的诗意 (课件出示:《咏鹅》的诗意:

鹅,

弯弯的脖子对天唱着歌。

一身白毛浮在绿水上,

一对红掌拨起清水波。)

3、请小朋友们大声朗读一遍

(出示课件:《咏鹅》的图片和音乐)

小朋友们,这首歌好不好听呀,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咏鹅》

三、学习新歌《咏鹅》

这是一首根据唐朝诗人骆宾王的著名诗篇创作的歌曲,黄国群作曲,描述了鹅在上自由自在游泳的神态,在学习怎么唱这首歌之前,我们先来学唱这首歌的简谱。

1、学唱歌曲简谱

a、师一边范唱一边讲解跳跃反复记号

b、师用琴分句教唱,学生听唱(两遍)

c、师弹奏完整连贯乐曲,学生内心默唱完整连贯乐曲

d、学生大声音演唱完整连贯乐曲

2、学唱歌词

a、师范唱歌曲一遍

b、师分句教唱歌词,生听唱

篇7:咏鹅教案设计

《咏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体味诗的情趣,指导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语感目标)

2、会认“鹅、向天、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学会“向、白、毛。(技能目标)

3、逐步培养对古诗的兴趣。(情感目标)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

学具:写字本、彩笔及填空图。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这位新朋友的打扮和我们大家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诗人形象)

2、介绍诗人:他是古时候的人,他生活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叫--?请大家拼拼音节,看谁最先拼出他的名字?(出示名字和音节)指名一人拼。

二、初读古诗

(1)有一天,骆宾王正在河边玩,忽然他看见了--?(出示鹅,练习说话:他看见了美丽的大白鹅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是啊!他看见这些美丽的大白鹅,喜欢极了!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来夸夸大白鹅。题目就叫”咏鹅“(出示咏鹅)咏是

夸的意思,咏鹅就是--

(2)接下来老师学着骆宾王的样子来咏鹅。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3)要读得好听,首先要读准词语的音。(再听老师咏鹅,听清哪些字读翘舌音)

(4)显红”绿水、红掌“清波(后鼻音)鹅、向天、白毛、”再听老师读,听清这些词念什么?自由读--小老师教大家--师点词生认读。

(5)单独出示词认读。(同桌互读--小火车读)(词的意思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出示图理解绿水、红掌、清波、向天)

(6)记忆认词。(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的记忆力,给你6秒钟的时间,请你记这些词,看谁记得最多?)

(7)请同桌互相念念这一首诗,注意把音读准。

(8)小朋友们读得真准,古诗光是会读,不算稀奇,还要读出诗的味道来。注意诗的停顿很重要,听老师来有味道的读诗,注意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为什么鹅、鹅、鹅要说三个?出示停顿的地方(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

1、小朋友学会了有味道地读古诗,现在请你有味道地背一背这首诗。(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2、谁愿意回家背给妈妈听。师扮演妈妈的角色,进行师生对话式背诵(随机理解前两句诗意)。

(1)看图片理解“曲项”的意思。(曲项向天歌就是鹅弯曲着脖子朝天歌唱。)

(2)“向天歌”它可能会唱些什么呢?

3、孩子,你学得真不错。请你找出后两行诗中描写颜色的词(白毛、绿水、红掌),这些颜

色是写什么的?我手上有只大白鹅,请你给这两只大白鹅正确地涂上颜色。

(1)给大白鹅涂色(红掌、白毛、绿水)。

(2)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练习,理解后两行诗意。)

4、小结:白白的毛浮在绿绿的水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多美的画面啊!难怪骆宾王要咏鹅----------

四、写字指导

这首古诗中还有三个生字要请我们小朋友自己学习。请大家拼拼音节,看看笔顺,想想意思。

(1)出示田字格中三个生字(向、白、毛)。你学会哪个字?指名拼读音节。

(2)指导书写“向、毛”。

(3)老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写字。写完的同学给字找个朋友。

五、课后延伸

像这样优美的古诗,唐代还有许多,李老师介绍一本好书给大家--唐诗三百首,请课后去读读这本书。

篇8:诗教案设计

诗二首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夜雪》,让学生了解作者根据观察到的几样事物推测出下了大雪,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景物和由此及彼进行推测的兴趣。学习《塞下曲》,让学生了解古代边关将士为抵御外族入侵而过的紧张艰苦的战斗生活,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报效祖国、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诗句中关键词的意思。

3、初步学习古诗今译的方法。

4、看插图,根据《塞下曲》的诗句展开适当的想象,把诗所描写的场面讲一讲。

5、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6、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一首古诗,根据诗意配上一幅画。

教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新课:

1.(播放电脑动画。)萤火虫求学记

2.引出课题:(出示古诗《夜雪》。)这首诗就是我们书上第二十四课《古诗二首》中的《夜雪》,(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帮助萤火虫过关,好不好?

二、读《夜雪》,复习翻译的方法,翻译一、二句。

1.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我们可以通过

(出示学习方法:(1)读

(2)拆

(3)释

(4)连

(5)添)

这些方法来学习古诗。

2.这首诗可难倒了萤火虫,小朋友,你们能不能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给萤火虫听听?(出示方法1读,自由读,个别读。)

3.出示方法2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先通过拆,把诗句分解成独立的词。想想,一、二两句怎么拆?

4.讨论、交流,电脑显示一、二句拆的情况。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5.出示方法3释,谁来说说释是什么意思?(解释)

6.现在,让我们看看书后的解释,或查,把自己还不明白的词解释一下。(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7.学生交流,电脑出示:

已讶衾枕冷,

(很)(奇怪)(棉被)

复见窗户明。

(又)(明亮)。

8.我们知道了诗句中的每个词的意思,把他们连起来,就能说出每一句诗的.意思了。(电脑出示方法4连)

9.电脑显示连一、二句。(自由读读连好的句子。)

10.这样的解释你们满意吗?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得出:这样的解释不通顺、不准确,还应在加上谁;哪里的。(电脑出示。)古诗语言精练,常把句中的一些成份省略了,我们解释的时候要添加上去。(揭示方法五添)

11.那么第一句该怎么添加呢?出示:很奇怪()的棉被寒冷了。

12.讨论,得出答案:我很奇怪盖着的棉被寒冷了。(允许有不同的答案。)这次的解释好多了,不过还可以更好。(引导学生加上表示疑问的词语。)

13.谁能用添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讨论,交流:我又发现窗户显得非常明亮。

14.谁能把第一、二句连起来说说?

四、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自己翻译《夜雪》三、四句。

1.同学们,你们学得很好,已经胜利了一半了。下面让我们学习三、四两句,出示: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2.四人一组,用刚才所学的四种方法进行自学、讨论,特别注意重、时的意思。

3.交流重和时的意思和诗句的意思。(交流重时,联系折竹图片。)

五、质疑问难,理解诗的意思。

1.出示《夜雪》插图,看看图讲讲诗意。

2.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学生提问。

3.你们问的都很好,那个守卫也有两个问题要问萤火虫,这可把萤火虫急坏了,瞧它急得在原地打转呢。(出示问题:1、深夜,窗户怎么会明亮的?2、深夜,诗人怎么会知道屋外雪下得很大?)

4.四人小组相互讨论,指导解决疑难。

5.交流:(问题1)屋外下着大雪,积雪很厚,泛着白光,所以复见窗户明。

(问题2)学生自由说后,出示填空:白居易睡在床上感到衾枕冷,看到(窗户明),听到(折竹声),他推测到(夜深雪重。)

6.问:作者的推测是否正确?为什么作者的推测会如此正确?

讨论、交流、板书:仔细观察、合理分析。

7.小结:作者根据触觉、听觉、视觉,再进行合理的分析,所以不下床,就能正确判断得出结论。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十分仔细,分析十分合理,判断也就十分准确了。

8.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古诗《塞下曲》。

1.出示《塞下曲》。《塞下曲》是古代一种军歌。这是作者写的一组反映边塞军营生活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2.这首诗的作者是:卢纶。(学生跟读。)

3.根据刚才的方法自学《塞下曲》。

出示要求:(1)读通诗句。

(2)用释的方法,搞懂加点字欲、逐、满的意思,有不理解的地方先做个记号,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3)用添的方法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想一想《塞下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场面?

4.交流。

(1)加点字、句。

(2)整首诗的意思。

5.齐读全诗,说说《塞下曲》描写的是一个什么场面?

6.问题讨论,你觉得边境将士的生活怎么样?(紧张、艰苦。)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7.配乐朗读、背诵。

六、表演、吟唱。

1.我们已经翻译了诗句,并且体会了作者写诗的用意。我们知道古诗的语言精练,省略了许多东西,第一首《夜雪》中就省略了作者内心丰富的心理描写,第二首《塞下曲》没有描写敌人是如何逃走的情形,也没有写我方将士如何追敌的过程等等,这些就需要靠我们的想象了。让我们看着图,加上适当的想象,挑选其中一首诗来表演一下。

2.同学们都知道,古诗是可以吟唱的,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熟悉的五言绝句的曲调来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吟唱一下。

七、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描写雪的古诗和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古诗,你们还能说说其他有关于雪和战争场面的诗句吗?(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篇9:《诗》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I.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点:

(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

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正课

(一)《进社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

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3.评点:

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从长安城实际上望不见“五津”,这里是诗人的想象。它使人感到气象开阔——既然五律风烟在望,则此行并非远别,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官而离乡背井,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时哭哭啼啼、缠绵排恻的老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

这首诗格律上属五言律诗。首句人韵。中间颔联和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

(二)《黄鹤搂》

1.朗读《黄鹤楼》(注意节奏、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有人评价,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传说李白到黄鹤楼要想赋诗,忽见崔颢之诗,日有此诗在此,何必我写,遂罢笔。作者崔额,唐代诗人,汴州人,开元进土,官司朦员外郎。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矾头。

3.评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飘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的.家乡此时比这更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江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顿生思乡之愁。

这首诗把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物与作者的思乡之情结合起来写,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中实写楼上所见的景物,虚写仙人乘鹤的形象,实虚相生,意味无穷。

这首诗属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

三、小结

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都属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黄鹤楼》是七律。律诗的共同特点是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当然还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们可暂不管它。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从内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于送别诗,写得开阔雄浑,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黄鹤楼》属于思乡诗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它们确是唐诗中的精品。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2.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课

(一)《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

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它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白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附: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风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泊秦淮》

1.朗读《泊秦淮》,注意朗读节奏,读出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秦泊,河名。发源于江苏省漂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两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

3,评点: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写作者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皎洁的月光洒在烟雾迷蒙的水面上,栖在水边的白沙上,显得那么旖丽、凄迷。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乐妓。《后庭花》又名《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终朝与押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世人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诗人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歌声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并加以艺术概括,具有典型意义,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这首诗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淡烟寒水,夜幕朦胧;一幅是歌楼酒树,灯红酒绿。迷惆的景色与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三)《夜雨寄北》

1.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牛党令狐1的排斥,失势被贬,一生不得志,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

3.点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而我因事耽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时已入秋,年关将近。夜里只听雨声淋漓,池水定涨了不少。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而今我只身独处边远异乡,什么时候回到长安,夜晚与妻剪烛夜谈我在巴山夜晚听雨思乡的愁情。这两句是虚写,想象回家后与妻子团聚时的情景。

这首诗把秋雨夜景与思妇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三、小结

这三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七言律诗。后两首是七言绝句。《酬》是酬答诗,表现作者长期遭贬的愤慨不平的心境。《泊秦淮》是讽喻诗,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夜雨寄北》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篇10:《诗》教案设计

【教学构想】

这是三首语言风格极为相近的外国诗歌,诗人都把大海作为寄托自身理想的意象。大海的神秘,大海的宽广,大海的气象万千,带给人的是美丽的享受,心灵的释放,更是情感的共鸣与寄托。因此,教学中,我把联想和想象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文字在头脑中变成活生生的画面,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同时,我把象征的含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象征含义的挖掘来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诗歌的主题。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

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的精华,富含音韵美、.节奏感,在这三首诗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朗读中探讨诗歌的内涵,更让学生在自由创造性的朗读中展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篇11:《诗》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诗歌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1.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意境。

2.借助与作者、诗歌相关的资料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反复的朗读,感悟诗歌语言的凝练美、音韵美、节奏美。

二、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从中感受诗歌各自的特色。

三、让学生在对诗歌的品析中,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并从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象征意义的挖掘,带动学生体会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难点:通过对这三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1、学生查阅三位作者的相关资料。

2、学生温习巩固以前所学的三首现代诗歌,并回忆总结一些学习现代诗的方法。

3、多媒体课件:大海的各种画面。大海上可以有船夫划船和船乘风破浪、扬帆航行的画面。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聆听着大海的涛声,深蓝的大海像一个神秘的梦,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思和向往。同学们,你们有过这种站在大海边的体验吗?

同学们自由发言。见过大海的,描绘自己见到的大海的样子和见到大海的感受;没有见过大海的,描绘自己心中的大海的样子,并抒发自己对未见过的大海的情感。

播放大海的相关画面,并配上音乐。

请几个同学再述见到的大海的特点和感受,特别引导同学们领悟到大海的美不仅在大海本身,狂风巨浪中勇敢拼搏的船夫、孤独航行的船帆更是大海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语文课堂是艺术,而艺术往往通过细节展示其魅力,导入便是体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的细节。一个好的导入重在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并激起认知冲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为解读课文找到突破口、切入点。学生根据已有的体验进入课堂,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然后在聆听多个学生的不同描绘中,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大海的向往。最后让学生在多媒体优美的视听画面中走进对新课内容的感知,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相应的情感和走进文本的热情。)

二、朗读三首诗歌,感受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1.教师配多媒体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思考:

这三首诗歌分别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2.学生根据朗读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不发表任何指向性意见,以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3.让学生根据学习诗歌(既有现代诗,也包括古代诗)的经验,自由说说领会诗人情感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读懂诗人的情感,不仅要多读,读懂诗歌本身,更要联系诗人的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这首诗歌的特定背景。)

4.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所查阅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再读诗歌,讨论每首诗歌的作者的情感。注重第三首诗歌和前两首诗歌的情感的差别。

5.根据各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讨论各首诗歌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圈出重音。)

6.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前两首诗歌。

(诗歌是最好的朗读材料,朗读又是学习诗歌的最好的方法。因此,我的整体感知是由探讨如何朗读开始的。这时候的朗读是浅层次的。是引起学生们更深入地探讨的前提,同时,把握诗歌的情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因此,通过讨论朗读,引出讨论诗歌的情感,再回到诗歌的朗读是这一环节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中最终达到了了解并掌握诗歌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三、想象前两首诗歌的画面,走进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中

1.学生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两首诗歌中作者情感的不同载体。

提示:引导学生回忆冰心的《纸船》中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的。

小结:情感因为有了载体而形象,景物和画面则因为有了诗人的情感而有了永恒的生命。

2.我们会永远记得冰心对母亲的思念,因为深蓝的大海上的一只一只洁白的纸船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这就是将作者情感具体化的优美意境。

把学生分成两组,边读边想象诗歌所创造出来的画面,并准备用优美动情的语言加以描绘。

提示学生根据诗中的文字,结合作者的相关资料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融人自己的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诗歌在头脑中变成一幅一幅的画面。

3.学生分四人一小组交流,然后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各自的大组里交流,最后各大组选派两人在全班交流。

4.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中意境的异同。 (侧重于相同之处)

5.师生共同探讨意境相同之处的原因。

提示:从作者的情感方面来探讨,并补充介绍两位作者经历的相似之处。

6.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

(想象是填补诗句与诗句之间的空白的有效方式,因而,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是这一环节的重点。在对画面的想象和描绘中,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比较阅读的能力。同时,本课在不同形式的分组交流中,保证了每个孩子在不同层面上的参与,同时又大大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展开全文阅读

三、揣摩象征手法,和诗人的心灵对话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因而诗歌中活跃着诗人自身的形象。

1.学生讨论诗歌中诗人的形象。

(提示学生结合诗歌的意境,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句子,然后再根据作者的`资料介绍加以整合。)

2.全班交流对诗人形象的理解,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如此理解诗人形象的原因。

3.教师小结出诗人的形象是借助象征的方法活跃起来的,然后和学生一起温习所学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重点是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利用对重点句子的揣摩理解象征意义的方法。)

4.学生四人一组揣摩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提示学生结合诗歌的象征意义来体会,并通过品味重点句子的言外之意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重点句子揣摩举例如下: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讨论、明确:孤独的帆表明是孤独的船,当然这里的船是有所指的,它实际上是指人生的经历,人在生活的苍茫大海里漂泊、前进,会遇到不少的风浪、曲折,可也有风平浪静“清澈的碧流”和“金色的阳光”伴随。然而“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事实上是赞美了奋斗的人生,有作为的人总是追求理想,在追求理想中顽强拼搏,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追求着一种拼搏向上、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

5.学生自由谈谈学了这两首诗歌后对作者的认识和理解,或者谈谈从中受到的人生启迪。

(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唯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因而,在这个环节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

②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切忌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

③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再现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

1.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为两首诗歌选择配乐朗诵的音乐。

2.配乐朗诵诗歌。

3.比较和刚上课时的朗读的区别,并以此总结出读好诗歌的一般方法,从而小结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学一”的目的是为了“学百”。因而,这一环节的小结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总结,教师不要包办,硬塞进学生头脑中的东西是短暂的,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探讨出来的深刻体会才是永久的记忆,也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

六、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

第二课时

一、讨论总结前两首诗歌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二、学生按这样的方法分学习小组学习第三首诗歌

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交流学习中得出的结论。

2.提出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四、把自己找到的三位诗人的其他的诗歌朗读并赏析给同学们听

【教学后记】

语文课堂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就像文章条理清晰的脉络,要有起承转合的美感,行云流水的自然。在本节课中,教学的思路是很讲究的。大的教学过程的推进既符合诗歌教学的规律,又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学生的思维;小的教学环节的安排则做到了丝丝相连,环环相扣,既符合学生思维的规律,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就连每一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也做到了既是对上一环节的整合讨论的归结和深化,更是引起学生对下一个环节的思考的开始。

篇12:《诗》教案设计

【教学构想】

这是三首语言风格极为相近的外国诗歌,诗人都把大海作为寄托自身理想的意象。大海的神秘,大海的宽广,大海的气象万千,带给人的是美丽的享受,心灵的释放,更是情感的共鸣与寄托。因此,教学中,我把联想和想象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文字在头脑中变成活生生的画面,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同时,我把象征的含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象征含义的挖掘来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诗歌的主题。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

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的精华,富含音韵美、节奏感,在这三首诗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朗读中探讨诗歌的内涵,更让学生在自由创造性的朗读中展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诗歌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1.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意境。

2.借助与作者、诗歌相关的资料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反复的朗读,感悟诗歌语言的凝练美、音韵美、节奏美。

二、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从中感受诗歌各自的特色。

三、让学生在对诗歌的品析中,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并从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重点:通过对象征意义的挖掘,带动学生体会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难点:通过对这三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学习的一般方法。

两课时

1.学生查阅三位作者的相关资料。

2.学生温习巩固以前所学的三首现代诗歌,并回忆.总结一些学习现代诗的方法。

3.多媒体.课件:大海的各种画面。大海上可以有船夫划船和船乘风破浪、扬帆航行的画面。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聆听着大海的涛声,深蓝的大海像一个神秘的梦,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思和向往。同学们,你们有过这种站在大海边的体验吗?

同学们自由发言。见过大海的,描绘自己见到的大海的样子和见到大海的感受;没有见过大海的,描绘自己心中的大海的样子,并抒发自己对未见过的大海的情感。

播放大海的相关画面,并配上音乐。

请几个同学再述见到的大海的特点和感受,特别引导同学们领悟到大海的美不仅在大海本身,狂风巨浪中勇敢拼搏的船夫、孤独航行的船帆更是大海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语文课堂是艺术,而艺术往往通过细节展示其魅力,导入便是体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的细节。一个好的导入重在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并激起认知冲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为解读课文找到突破口、切入点。学生根据已有的体验进入课堂,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然后在聆听多个学生的不同描绘中,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大海的向往。最后让学生在多媒体优美的视听画面中走进对新课内容的感知,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相应的情感和走进文本的热情。)

二、朗读三首诗歌,感受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1.教师配多媒体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思考:

这三首诗歌分别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2.学生根据朗读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不发表任何指向性意见,以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3.让学生根据学习诗歌(既有现代诗,也包括古代诗)的经验,自由说说领会诗人情感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读懂诗人的情感,不仅要多读,读懂诗歌本身,更要联系诗人的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这首诗歌的特定背景。)

4.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所查阅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再读诗歌,讨论每首诗歌的作者的情感。注重第三首诗歌和前两首诗歌的情感的差别。

5.根据各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讨论各首诗歌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圈出重音。)

6.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前两首诗歌。

(诗歌是最好的朗读材料,朗读又是学习诗歌的最好的方法。因此,我的整体感知是由探讨如何朗读开始的。这时候的朗读是浅层次的。是引起学生们更深入地探讨的前提,同时,把握诗歌的情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因此,通过讨论朗读,引出讨论诗歌的情感,再回到诗歌的朗读是这一环节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中最终达到了了解并掌握诗歌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三、想象前两首诗歌的画面,走进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中

1.学生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两首诗歌中作者情感的不同载体。

提示:引导学生回忆冰心的《纸船》中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的。

小结:情感因为有了载体而形象,景物和画面则因为有了诗人的情感而有了永恒的生命。

2.我们会永远记得冰心对母亲的思念,因为深蓝的大海上的一只一只洁白的纸船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这就是将作者情感具体化的优美意境。

把学生分成两组,边读边想象诗歌所创造出来的画面,并准备用优美动情的语言加以描绘。

提示学生根据诗中的文字,结合作者的相关资料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融人自己的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诗歌在头脑中变成一幅一幅的画面。

3.学生分四人一小组交流,然后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各自的大组里交流,最后各大组选派两人在全班交流。

4.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中意境的异同。(侧重于相同之处)

5.师生共同探讨意境相同之处的原因。

提示:从作者的情感方面来探讨,并补充介绍两位作者经历的相似之处。

6.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

(想象是填补诗句与诗句之间的空白的有效方式,因而,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是这一环节的重点。在对画面的想象和描绘中,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比较阅读的能力。同时,本课在不同形式的分组交流中,保证了每个孩子在不同层面上的参与,同时又大大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四、揣摩象征手法,和诗人的心灵对话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因而诗歌中活跃着诗人自身的形象。

1.学生讨论诗歌中诗人的形象。

(提示学生结合诗歌的意境,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句子,然后再根据作者的资料介绍加以整合。)

2.全班交流对诗人形象的理解,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如此理解诗人形象的原因。

3.教师小结出诗人的形象是借助象征的方法活跃起来的,然后和学生一起温习所学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重点是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利用对重点句子的揣摩理解象征意义的方法。)

4.学生四人一组揣摩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提示学生结合诗歌的象征意义来体会,并通过品味重点句子的言外之意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重点句子揣摩举例如下: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讨论、明确:孤独的帆表明是孤独的船,当然这里的船是有所指的,它实际上是指人生的经历,人在生活的苍茫大海里漂泊、前进,会遇到不少的风浪、曲折,可也有风平浪静“清澈的碧流”和“金色的阳光”伴随。然而“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事实上是赞美了奋斗的人生,有作为的人总是追求理想,在追求理想中顽强拼搏,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追求着一种拼搏向上、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

5.学生自由谈谈学了这两首诗歌后对作者的认识和理解,或者谈谈从中受到的人生启迪。

(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唯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因而,在这个环节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

②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切忌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

③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再现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

1.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为两首诗歌选择配乐朗诵的音乐。

2.配乐朗诵诗歌。

3.比较和刚上课时的朗读的区别,并以此.总结出读好诗歌的一般方法,从而小结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学一”的目的是为了“学百”。因而,这一环节的小结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总结,教师不要包办,硬塞进学生头脑中的东西是短暂的,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探讨出来的深刻体会才是永久的记忆,也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

六、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

第二课时

一、讨论.总结前两首诗歌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二、学生按这样的方法分学习小组学习第三首诗歌

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交流学习中得出的结论。

2.提出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四、把自己找到的三位诗人的其他的诗歌朗读并赏析给同学们听

篇13:咏蔷薇诗

,从这首诗的诗题可以看出来,此诗是一首赞咏蔷薇的诗作,由南北朝著名的诗人谢眺所作,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欢迎大家赏析~!

咏蔷薇诗原文:

低枝讵胜叶。

轻香幸自通。

发初攒紫。

余采尚霏红。

新花对白日。

故t逐行风。

参差不俱曜。

谁肯_薇丛。

翻译:无

鉴赏:无

作者资料:

谢眺(464~499),南朝齐诗人,并善辞赋和散文。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永明元年(483年),谢眺“解褐入仕”。永明九年(491年)春,谢I作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官名),随同萧子隆赴荆州,留下了不少诗篇。永明前、中期,他担任朝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过着无忧无虑的贵族生活。他广结诗友,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东昏侯永元元年(4),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眺未预其谋,被诬死于狱中。

谢眺入政后,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眺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

东晋初,谢氏举家随元帝南渡长江,迁居京邑建康(今南京)乌衣巷。谢眺的高祖谢据,是“淝水之战”的东晋统帅谢安的`弟弟。作为南朝历数百年经久不衰的门阀士族的冠冕――王、谢、袁、萧四姓之一,谢氏不但在政治上颇有影响和势力,而且也出过很多有名的诗人,诸如谢安、谢道韫(女)、谢灵运、谢庄、谢混、谢惠连等等,都长于写景,每有清新的风格。谢I秉承家风,史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又说他“善草隶,长五言”,因而能与响逸百代的刘宋山水诗人谢灵运并称“大、小谢”,早早地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了。谢I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萧鸾死去后 ,其儿子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在始安王萧遥光,贵戚江u、江祀、刘h等合谋的又一起夺位阴谋中,因为谢I拒绝了他们奉立萧遥光为帝的要求,终于受诬而死。那时,他只有三十六岁。

篇14:咏芙蓉诗

,这是一首简单的.歌咏芙蓉的诗作,一共四句,每句五言,体裁为古体诗,诗的作者是南北诗人沈约,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欢迎大家欣赏~!

咏芙蓉诗原文:

微风摇紫叶。

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

待我泛红光。

翻译:无

赏析:无

作者资料: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与谢I交好。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十二年(5),忧惧而卒,时年七十三。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有司谥请谥沈约为“文”,梁武帝道:“怀情不尽曰隐。”故改谥为“隐”。天监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卒于任,归葬蔺村(今浙江德清县新安镇群益村百子堂)。沈约生前与名道陶弘景相交,沈约死后陶弘景悼好友沈约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应是陶弘景痛苦心境的写照。

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明人由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有《沈隐侯集》。

咏芙蓉诗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

篇15:咏桃诗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古体诗,写闺中女子强烈的.思念之情,作者是南北朝诗人沈约,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可供大家参考赏析~!

咏桃诗原文:

风来吹叶动。

风动畏花伤。

红英已照灼。

况复含日光。

歌童暗理曲。

游女夜缝裳。

讵诚当春泪。

能断思人肠。

翻译:无

赏析:无

作者资料: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

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与谢I交好。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十二年(513年),忧惧而卒,时年七十三。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有司谥请谥沈约为“文”,梁武帝道:“怀情不尽曰隐。”故改谥为“隐”。天监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卒于任,归葬蔺村(今浙江德清县新安镇群益村百子堂)。沈约生前与名道陶弘景相交,沈约死后陶弘景悼好友沈约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应是陶弘景痛苦心境的写照。

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明人由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有《沈隐侯集》。

咏桃诗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篇16:咏甘蕉诗

,此诗为南北朝诗人沈约所作,是一首歌咏甘蔗的诗作,沈约的诗作有许多歌咏植物的.诗作,这是其中的一首,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可供大家参考~!

咏甘蕉诗原文:

抽叶固盈丈。

折本信兼围。

流甘R椰实。

弱缕冠衣。

翻译:无

赏析:无

作者资料: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

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与谢I交好。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十二年(513年),忧惧而卒,时年七十三。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有司谥请谥沈约为“文”,梁武帝道:“怀情不尽曰隐。”故改谥为“隐”。天监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卒于任,归葬蔺村(今浙江德清县新安镇群益村百子堂)。沈约生前与名道陶弘景相交,沈约死后陶弘景悼好友沈约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应是陶弘景痛苦心境的写照。

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明人由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有《沈隐侯集》。

咏甘蕉诗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古代劝学诗

咏鹅课文教案设计

《鸟的天堂》教案设计

《鸟的天堂》的教案设计

《朝天子咏喇叭》教案设计

《南中咏雁诗》赏析

《鸟的天堂》优质课教案设计

古代王维的送别诗

《古代诗》的难点知识剖析

古代诗文中歌咏黄河的句子

古代咏鸟诗教案设计(精选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代咏鸟诗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