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15 04:05:03 作者:juaoquyesu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juaoquyes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琥珀》语文教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琥珀》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琥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琥、珀、嗡”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正确理解“拂拭、挣扎、怒吼、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

这是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的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学生们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

2.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

怒吼、松脂、灰尘、拂拭、美餐、划动、晌午、热辣辣、淹没、挣扎、成千上万、冲刷、断绝、泥沙

推测、详细、情形

3.指名再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生动、具体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的科学依据。)

教师提示:按“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②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③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就是文中的那块琥珀,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又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篇2:《琥珀》语文教案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代替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同学运用自身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同学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效果,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学设计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同学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同学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

(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同学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同学自身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同学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同学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同学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同学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需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流露出来,让同学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同学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干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同学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干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同学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同学“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考虑。强调同学“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需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学设计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同学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同学读课文后让同学讨论两个问题:

(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同学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同学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同学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学设计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同学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需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需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竞赛课、经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方教师要同学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同学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学设计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篇3:《琥珀》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者

钱素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

5、组织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篇4:《琥珀》教案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欣赏琥珀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琥珀)读准字音。关注字型,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猜测一下“琥珀”会是什么?为什么?

2. 老师课前搜集了一些琥珀图片,想不想一起来看看?(大屏幕出示琥珀图片)欣赏。

看到这些琥珀,你想说什么?想知道什么?

4.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琥珀》,研究这些大家感兴趣的这些话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琥珀常识,研究文章脉络。

1. 自读课文,要求:第一,轻声朗读,把课文读通,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同时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难懂的词语划下来;第二,再次默读,边读边思考,琥珀到底是什么?琥珀是怎么形成的?琥珀有什么价值?

2. 检查交流:

(1)说说刚才划了哪些词语。指名朗读并理解“飒飒、拂拭、前俯后仰、澎湃、黏稠”等词语。

A.飒飒:课文中用飒飒形容什么?风吹树叶飒飒地响,哪是一种怎样的声音?

B.拂拭、前俯后仰:边做动作,边说说意思。

C.澎湃:课文中用澎湃形容什么?澎湃的波浪是怎样的?

D.黏稠:填一填:黏稠的(   )。

(2)读了课文,你对琥珀有什么新的了解?琥珀到底是什么?

A.理解“化石”:化石是什么?看到过什么化石吗?

B.理解“松脂球”:松脂球是什么?

C.出示资料,小结:

琥珀是由远古时代树脂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因为它的漂亮,神奇,成为非常珍贵的宝石,其中里而包裹有昆虫的,尤为珍贵。在我国古代琥珀又叫“江珠”、“顿牟”、“遗玉”等名字。

(3)课文中写到的这块琥珀又是怎么样的呢?文章哪段在写这块琥珀的样子?

A.指名朗读。

B.说说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

C.课件出示这块琥珀的图片:用自己的话介绍这块琥珀的样子。

(4)这美丽神奇的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课文哪些段落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A.默读2-12自然段,用一两句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B.小结:松脂球滴落到蜘蛛和苍蝇上;松脂球被埋在地下;变成了化石。

3. 研究文章脉落:

(1) 琥珀的形成过程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板书:推测。)什么叫推测?

(2)这篇文章,作者是依据哪些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推测哪些不知道的事情的?

(3)因为我们是从已知的事情去推测未知的事情,所以,按照一般的记叙方法,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们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4)如果先介绍琥珀的样子,我们会怎么介绍?

(5)小结出示句子: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可以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6)读课文最后一段,比较两段话在介绍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感受:“仍旧好好地躺着、可以看见……还可以想象、因为”等词与上文的连接作用。)

(5)说说两种不同的记叙顺序各有什么特点。

篇5: 琥珀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的想象要科学合理,培养想象了。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二、合作交流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篇6: 琥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3.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2.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提问:经过上学期的提问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这一单元,我们将继续学习关于提问的迁移运用。

2.(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琥珀吗?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它吗?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一)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记录自己的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疑难点。

1.如果是读音方面的问题,顺势个别指导。

2.如果发现好的问题,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启发其他同学。

预设:

(1)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

(2)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

(二)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点拨:重点理解“推测”一词,可以让学生先查字典,找到其正确的解释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和它的近义词“猜测”进行比较。

(三)小组讨论,交流问题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的发现过程→琥珀的形态)

三、指导书写

1.师出示会写字,生根据字的结构进行讨论后,全班交流。

2.师范写:餐、辣、渗。生描红、练习。

篇7: 琥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哪一部分讲了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3)请同学们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篇8:《琥珀》教案

《琥珀》教案_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_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3.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2.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提问:经过上学期的提问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这一单元,我们将继续学习关于提问的迁移运用。

2.(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琥珀吗?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它吗?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一)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记录自己的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疑难点。

1.如果是读音方面的问题,顺势个别指导。

2.如果发现好的问题,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启发其他同学。

预设:(1)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

(2)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

(二)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点拨:重点理解“推测”一词,可以让学生先查字典,找到其正确的解释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和它的近义词“猜测”进行比较。

(三)小组讨论,交流问题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的发现过程→琥珀的形态)

三、指导书写

1.师出示会写字,生根据字的结构进行讨论后,全班交流。

2.师范写:餐、辣、渗。生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部分问题,这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看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1)组内交流,整理问题。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划去相同或相似的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或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小组问题清单上。

(2)汇总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清单。

预设: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1.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2.学生交流过程中想象画面,找出相关句子。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树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三、苍蝇和蜘蛛在一起,且挨得很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住。

第四、松脂不断往下滴,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4.(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归纳变成化石的条件。

(二)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根据课后提示进行推测)

2.分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三)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1.默读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用“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说话。

三、小结拓展

今天的课上,我们做了心思敏捷、细腻的推理家,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琥珀图片,边看边想象,这些琥珀中又发生了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

[教学板书]

5.琥珀

琥珀松脂球天气热

松树老

苍蝇、蜘蛛恰巧一起

松脂不断滴落

化石时间漫长

地壳变化科学价值极大

[教学反思]

学了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根据文中说的条件推理出其他琥珀的形成过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产生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美文。所以我在课程的最后出示了一组琥珀图片,让学生编故事,他们对这个十分感兴趣。

本次教学中我在小组汇总问题时把学生抓得过紧,学生自学汇报时间过短,提出的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同时课堂略显沉闷,后来拓展练习时他们才兴奋起来。看来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给学生提好要求再让他们充分自学讨论,相信效果会更好。

篇9:小学五年级语文琥珀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琥珀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吗?(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松脂: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拂拭:指掸掉或擦掉。

粘稠:形容液体的粘性很强。

飒飒:风的声音。【例句】风越刮越大,树叶飒飒作响。

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一种化石,浅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透明固体。可用它制造漆、装饰品等。

断绝:指原来有联系的失去联系,原来连贯的不再连贯。

推测: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生机:生命力、活力。

澎湃:形容涛声互相撞击。

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俯,头向下;仰,脸朝上。

约摸:估计,大概的.意思。

怒吼:原指猛兽发威吼叫。课文中比喻水的风浪声很大。

热辣辣:形容热得像火烫着一样。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明确: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教师出示琥珀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篇10:琥珀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琥珀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流浪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

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与(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

1.晓拍卖物或仿制品以及挂图。

2.收集有关琉璃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激起,揭示课题。

出示瑰油实物或者挂图。(板书课题。)谁能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说说什么是琥珀?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这块奇异的流浪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2.字词检查。

(l)读准字音:脂(zhi) 渗(shen) 拭(Shi)澎湃(peng pai)

(2)注意字形:辣  湃  拭  黏

(3)多音字:黏(nian)黏稠(zhan)黏贴

(4)理解:拂拭——掸掉或擦掉。

松脂一一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三、结合预习,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

1.叙述顺序。

故事发生的时间(第1自然段)。

琥珀的形成过程(第2~12自然段)。

①松脂球的形成;②化石的形成。

琥珀的发现过程(第13~17自然段)。

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第18自然段)。

2.比较和《黄河象》一课的叙述顺序有何不同。

(1)回忆《黄河象》的叙述顺序。

《黄河象》先讲大象骨骼化石;再通过科学家的假想,讲化石形成的`过程;最后讲化石的发现和挖掘。

(2)《琥珀》先通过科学家的设想,讲琥珀形成的过程,再讲发现。

(3)比较异同,从中感悟到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清楚合理。

四、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演示多媒体课件,进行讨论。

(1)松树林。琉璃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赶巧蜘蛛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瑰油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才能积成球。

3.练习有感情地读这一部分。

提示:

(1)天气环境,小苍蝇出现的语段要读得轻快些,心情是愉悦的。

(2)蜘蛛爬过去一节读的语调要轻,请速放慢。渲染出紧张气氛。

(3)蜘蛛扑上去一节速度加快。注意读出重音。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玻确的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注意讲全四个条件。

松脂球形成后,怎样变成化石的呢?请学习下面的部分。

二、理解“化石形成过程”这部分。

1.默读课文。

2.思考: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总结出变成化石的条件:

1)时间长。

3)松树腐烂

2)陆沉水漫。

4)泥沙掩埋。

三、有感情地朗读化石形成的部分,了解发现过程。

提示:要读出孩子的高兴,父亲的惊喜。

为什么令人惊喜?可以让学生讲讲原因。

四、默读第四部分。

思考:这块瑰油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科学价值?

理解: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五、自由想象。

作者根据这块琉璃里面的两只小动物的特征,运用有关知识想象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可以想,这块琅琅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

篇11:《琥珀》公开课教案

关于《琥珀》公开课教案

(一)揭示课题,质疑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天,在大海边,一位渔民带着小朋友走在沙滩上,小朋友赤着脚,忽然小朋友踩着了一块硬东西,他把它挖了出来。“爸爸,你看这是什么? ”渔民接过仔细地看了看,“这是琥珀,小朋友”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个蜘蛛,一个苍蝇,这是很少见的。”接着出示琥珀图片。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同学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提得非常好,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聪明的小朋友,也是最棒的小朋友。下面我们看这块琥珀(出示CAI课件),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世界真奇妙,竟有这么巧的事,两只活蹦乱跳的动物,竟同时被一滴松脂包在里面。这就是今天课文里要介绍的琥珀。下面我们用自身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刚才哪些同学的问题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同学。

(2)边读边画出字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2.指名读课文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黑板上写词语

同学读词语

4、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考虑

课文写的`琥珀是什么?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

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5、小组内讨论交流。

(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局部。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同学仔细观察并用自身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琥珀样子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局部?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出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局部。

篇12:课文《琥珀》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C

AI课件、尺子、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CAI课件出示琥珀的图片。

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这块琥珀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的痕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

二、学习松脂球形成的部分(2—9自然段)

1、[CAI课件出示有声动画——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学生看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2、看完故事后你觉得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板书:松脂球形成。

3、小组同学讨论,合作找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帮助。

4、全班汇报交流。学生读出相关句子,归纳松脂球形成的相关条件。

根据汇报情况板书:

太阳光:暖暖的、火热、热辣辣

松脂球形成松脂:厚厚的、继续滴

苍蝇、蜘蛛:巧遇

5、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太阳光热辣辣的,这会对松脂球的形成起到什么作用呢?指名读相关句子

(暖暖——火热——热辣辣,阳光热度的变化说明天气很炎热)

6、课文中哪一句话说苍蝇、蜘蛛同时巧遇松脂球呢?在这里“刚好”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读相关句子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刚好——说明极少见、非常巧合。)

7、齐读2—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个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三、学习形成化石部分(10—12自然段)

1、过渡:松脂球的形成我们都了解得很清楚了,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应该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下面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由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0—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松脂球成了化石的原因。

3、学生汇报并归纳松脂球成为化石的原因,板书:时间长、被淹没

指名读相关句子体会漫长的变化过程:“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剩下的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4、[CAI课件出示动画——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过程]

(1)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展开想象,看看整个形成过程是如何变化的?

(2)出示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过程的CAI课件,激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3)小结:琥珀的形成是一种地壳运动、沧海桑田巨变的结果。咱们读读这一部分的课文,再来感受一下这一过程。

5、全班齐读10—12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课文的写作顺序: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黄河象》:先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特点,再假想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最后讲发掘过程。

《琥珀》:先假想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再讲如何被发现,最后介绍这块琥珀的样子、特点及其价值。

2、总结全文:作者由苍蝇和蜘蛛的腿的四周显出的几圈黑色的圆环想出它们挣扎的过程,又由这块琥珀是从海边捡到的想象出松脂球被淹没在海底的经过。可见,作者的想象是有依有据的。学习了这篇课文,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抓住内容的要点,考虑周到,有顺序地把事情叙述清楚。

板书设计:

20

琥珀————————————

太阳光:暖暖的、火热、热辣辣

松脂球形成

松脂:厚厚的、继续滴

时间长

苍蝇、蜘蛛:巧遇

被淹没

松脂球化石————————————————

篇13:《琥珀》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AI课件、尺子、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CAI课件出示琥珀的图片。

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这块琥珀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的痕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

二、学习松脂球形成的部分(2—9自然段)

1、[CAI课件出示有声动画——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学生看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2、看完故事后你觉得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板书:松脂球形成。

3、小组同学讨论,合作找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帮助。

4、全班汇报交流。学生读出相关句子,归纳松脂球形成的相关条件。

根据汇报情况板书:

太阳光:暖暖的、火热、热辣辣

松脂球形成松脂:厚厚的、继续滴

苍蝇、蜘蛛:巧遇

5、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太阳光热辣辣的,这会对松脂球的形成起到什么作用呢?指名读相关句子

(暖暖——火热——热辣辣,阳光热度的变化说明天气很炎热)

6、课文中哪一句话说苍蝇、蜘蛛同时巧遇松脂球呢?在这里“刚好”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读相关句子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刚好——说明极少见、非常巧合。)

7、齐读2—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个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三、学习形成化石部分(10—12自然段)

1、过渡:松脂球的形成我们都了解得很清楚了,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应该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下面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由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0—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松脂球成了化石的原因。

3、学生汇报并归纳松脂球成为化石的原因,板书:时间长、被淹没

指名读相关句子体会漫长的变化过程:“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剩下的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4、[CAI课件出示动画——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过程]

(1)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展开想象,看看整个形成过程是如何变化的?

(2)出示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过程的CAI课件,激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3)小结:琥珀的形成是一种地壳运动、沧海桑田巨变的结果。咱们读读这一部分的课文,再来感受一下这一过程。

5、全班齐读10—12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课文的写作顺序: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黄河象》:先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特点,再假想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最后讲发掘过程。

《琥珀》:先假想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再讲如何被发现,最后介绍这块琥珀的样子、特点及其价值。

2、总结全文:作者由苍蝇和蜘蛛的腿的四周显出的几圈黑色的圆环想出它们挣扎的过程,又由这块琥珀是从海边捡到的想象出松脂球被淹没在海底的经过。可见,作者的想象是有依有据的。学习了这篇课文,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抓住内容的要点,考虑周到,有顺序地把事情叙述清楚。

篇14:《琥珀》课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的想象要科学合理,培养想象了。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二、合作交流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三、品读体验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琥珀吗?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师:请读一读书中语句,

生:我还知道琥珀的形成还经过了地壳的变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被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这也是琥珀形成的条件。、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理解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那么这些全是科学家的推测,你认为他们推测的合理吗?

4、继续读课文,进行讨论,共同交流。

5、分角色读这一部分内容

师:那么这块琥珀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你们想知道吗?赶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还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我还知道远古时代,蜘蛛就吃苍蝇。

四、巩固延伸

1、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20琥珀

太阳晒松树滴松脂包苍蝇蜘蛛

形成琥珀

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也可以采取课下进一步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探究式学习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篇15:《琥珀》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2. 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你们见过琥珀吗?如果见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图片。

3.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

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 小组交流朗读成果,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小组学习的力量解决。

2.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朗读课文。并说一说小组内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解决,全班讨论解决。

四、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篇文章,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理解课文。

1.假如你就是科学家,面对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生答)

2.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说的?

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课文,深层次理解课文。)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4.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后回答。

三、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四、布置作业。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篇16:小学五年级语文《琥珀》优秀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

1.学会“琥、珀、蝇、脂、掸”等12个生字,理解“翻腾怒吼、拂拭、热辣辣、松脂、渗出、琥珀、挣扎、澎湃、粘稠、推测”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像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像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能力训练点

1. 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流浪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

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与(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

1.晓拍卖物或仿制品以及挂图。

2.收集有关琉璃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激起,揭示课题。

出示瑰油实物或者挂图。(板书课题。)谁能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说说什么是

琥珀: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这块奇异的流浪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2.字词检查。

(l)读准字音:脂(zhi) 渗(shen) 拭(Shi) 澎湃(peng pai)

(2)注意字形:辣 湃 拭 黏

(3)多音字:黏(nian)黏稠(zhan)黏贴

(4)理解:拂拭——掸掉或擦掉。

松脂一一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三、结合预习,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

1.叙述顺序。

故事发生的时间(第1自然段)。

琥珀的形成过程(第2~12自然段)。

①松脂球的形成;②化石的形成。

琥珀的发现过程(第13~17自然段)。

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第18自然段)。

2.比较和《黄河象》一课的叙述顺序有何不同。

(1)回忆横河外的叙述顺序。

《黄河象》先讲大象骨骼化石;再通过科学家的假想,讲化石形成的过程;最后讲化

石的发现和挖掘。

(2)(流浪)先通过科学家的设想,讲琅琅形成的过程,再讲发现。

(3)比较异同,从中感悟到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清楚合理。

四、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演示多媒体课件,进行讨论。

(1)松树林。琉璃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

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赶巧蜘蛛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瑰油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

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才能积成球。

3.练习有感情地读这一部分。

提示:

(1)天气环境,小苍蝇出现的语段要读得轻快些,心情是愉悦的。

(2)蜘蛛爬过去一节读的语调要轻,请速放慢。渲染出紧张气氛。

(3)蜘蛛扑上去一节速度加快。注意读出重音。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玻确的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注意讲全四个条件。

松脂球形成后,怎样变成化石的呢?请学习下面的部分。

二、理解“化石形成过程”这部分。

1.默读课文。

2.思考: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总结出变成化石的条件:

1)时间长。

3)松树腐烂

2)陆沉水漫。

4)泥沙掩埋。

三、有感情地朗读化石形成的部分,了解发现过程。

提示:要读出孩子的高兴,父亲的惊喜。

为什么令人惊喜?可以让学生讲讲原因。

四、默读第四部分。

思考:这块瑰油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科学价值?

理解: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五、自由想象。

作者根据这块琉璃里面的两只小动物的特征,运用有关知识想象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可以想,这块琅琅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

篇17:小学五年级语文《琥珀》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熟悉课文

(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

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

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篇18: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课件出示琥珀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柏吉尔: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而著名的《琥珀》一文,则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认读生字词语。

着重指导读音:热辣(là)辣 晌(shǎng)午

3.理解词语意思。

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拭、餐、晌、辣”,在田字格中示范。(“拭”字不要多撇。“餐”是上下结构,左上方是五笔写成。)

5.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预设:(1)那只苍蝇和蜘蛛当时在干什么?(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琥珀里的?(3)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的是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被发现的,同时讲述了这块琥珀的价值。)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形态和价值。

四、布置作业。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同桌互相交流琥珀形成的过程。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二、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推测的合理性。

1.这块琥珀的形成始于几千万年前,作者是怎样知道琥珀的形成过程的?(推测)

出示句子: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作者根据这块琥珀作了哪些推测呢?你觉得这些推测科学合理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1)天热,松树才会滴下松脂。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

读一读这几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天气非常炎热,气温越来越高。)

请你读出气温的不同。

作者为什么推测天气很热?(因为只有天热,松树才会渗出大滴的松脂并不断滴下。)

(2)松脂恰巧滴在苍蝇和蜘蛛上。

请大家朗读第3~8自然段的内容,推测作者描写的小苍蝇和蜘蛛是什么样子的。

①小苍蝇很快乐。(从“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可以想象到小苍蝇很快乐。)

出示句子: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读出小苍蝇的快乐。

②小苍蝇停在松树上很放松。(从“伸”“掸”“拂拭”这几个词,可以体会到小苍蝇很放松。)

出示句子: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读出小苍蝇的放松。

③蜘蛛小心翼翼,很谨慎。(“小心”一词,写出蜘蛛偷偷摸摸的样子。)

出示句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读出蜘蛛的偷偷摸摸和小苍蝇面临的危险。

小苍蝇想好好地歇歇,蜘蛛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这个大祸就是——落下的一大滴松脂!它“刚好”落在树干上,把小苍蝇和蜘蛛包在里头,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3)松脂继续滴下来。

一大滴松脂能形成松脂球吗?(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小家伙拼命挣扎,说不定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即使形成球,如果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4)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出示句子: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又是几百万年过去了……(说明时间长)

出示句子: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说明时间漫长,沧海桑田,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作者是怎样做到科学合理地推测的?(观察仔细,推测有据。)

2.请你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因为这块琥珀是在海滩上发现的,而松脂只能在树林里产生,所以这里经历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因为要形成琥珀必须要有松树或柏树,所以在作者想象中,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因为琥珀要有松树渗出的松脂,所以作者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因为琥珀里有苍蝇和蜘蛛,所以证明远古时候就有苍蝇和蜘蛛了。)

3.如果让你来推测,你会怎样描写小苍蝇和蜘蛛被松脂包裹住的过程?(在一片长满了松树的森林里,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风吹来,蜘蛛被风吹了下来,被树枝上的松脂粘住了脚。松脂特有的香味引来了一只苍蝇,它好奇地飞到松脂旁,想尝尝松脂的味道。一大滴松脂突然掉了下来,正好把蜘蛛和苍蝇包在一起,形成一个松脂球。经过地质变化,几千万年以后,松脂球变成了化石,就形成了琥珀。)

板书设计

琥珀

形成松脂球:阳光、松脂、苍蝇、蜘蛛

变为化石: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1.抓住重点。本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通过梳理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以及分析作者推测的依据,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

2.注重培养想象力。在理解了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之后,再来自己推测小苍蝇和蜘蛛被包住的过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3.注重语言训练。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通过练习说话来积累语言,培养表达能力。无论是读还是说,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篇19: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和新词。

2、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懂得作者这样想象琥珀形成的依据。

(重难点)

3、激发想象,合理叙写一个琥珀形成的故事。

4、激发探索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体会“稀奇”

1、今天我们学习《琥珀》一课,板书课题,两个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都是“王”,可见这种东西是珍宝。

2、字典里怎么解释?黄褐色透明体,是古代松柏树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可做香料或装饰品。

3、这种东西有什么稀奇的呢?

交流预设:

时间。松脂球形成后,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由于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森林被水淹没了,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琥珀形成时间的久远,我们可以看出琥珀是稀罕之物。

数量。“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这里作者用“成千上万”形容多,“两只小虫”形容少,对比描写,突出了“这是很少见的”。由于这样的琥珀极少极少,从而突出了它是稀罕之物。

形象。“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里描写了琥珀的形状,一切都保持着上万年以前那一时刻的情景。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可见是稀罕之物。

价值。课文最后一段,科学家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人们由此还可以了解生物演化、地壳的运动及地层年代。这样看来,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极其珍贵,从而也突出了琥珀是稀罕之物。

(二)读懂想象,叙述“形成”。

1、课文中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块琥珀?课文里的句子。划出。

2、从发现的这块琥珀里,作者想象了它形成的过程。

作者的想象中包含下面这些内容,你能说说这样想象的依据吗?

a) 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b)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

c) 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d) 树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

e) 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结;作者通过想象,记叙了一块里面包裹着一只蜘蛛和一只小苍蝇的琥珀的形成过程。但我们可以发现这想象是有根据的,是根据科学推测出来的,不同于一般的想象作文。

3、读读课文,想想在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根据上面的这些推测,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

蜘蛛靠近小苍蝇

松脂滴落包住两只小虫

形成松脂球

海水淹没森林

松脂球被埋泥沙下

形成化石

5、除了科学的说明,作者还进行了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使一篇科学文充满了情趣。你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

6、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假想这块琥珀可能的其他的形成过程:

约摸一万年前的一个炎热夏日的晌午,一片古老的森林里的一棵老松树上,已经渗出了厚厚的一大坨金黄的黏稠的松脂,一只绿翅膀的小苍蝇飞来了,四处乱窜的它一不留神撞在了松脂上而被粘住了,它只能无助地扇动翅膀试图逃离,这情景恰被一只饥饿的蜘蛛看见了,心中窃喜:送到嘴边的美食不吃白不吃。它不知道那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老松树黄色的泪滴会要了它的小命。它吐出一根丝并顺着降落到苍蝇身边从而也被松脂粘住,一步踏入了鬼门关。松脂继续滴落,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从而将两个小家伙重重包裹在了里面。

松脂球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陆沉水淹、泥沙掩埋的变迁,从而成为了一块松脂化石,也就是琥珀。

(三)欣赏琥珀,推测情景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每一块琥珀都在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

(四)阅读链接,布置作业

1、在中国古代,琥珀曾被称作“虎魄”、“兽魄”、“育沛”、“顿牟”、“江珠”、“遗玉”等等。早期的文献多将琥珀写成“虎魄”,谓“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或认为琥珀是老虎流下的眼泪,或是老虎临死前的目光凝聚成的宝石,唐人段成式《酉阳杂言》中则说:“龙血入地为虎魄。”这些奇异的传说,蕴含着中国古人对琥珀这种神秘物质的揣测和追寻,暗示人们琥珀有趋吉避凶、镇宅安神的功能。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写到:“曾为老茯苓,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在其中,千年犹可觌。”(“觌”读dí,是见或相见的意思。)李白也曾写下“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名句,说明当时人们对它已十分熟知。琥珀用途广泛,能做芬芳的香料,也是贵重的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淤血,痛五淋”。

2、波兰琥珀博物馆 如同玉代表着中国的宝石文化一样,自古以来在欧洲,琥珀就被视为吉祥物,她温暖的特性,矜持的外观,或许是大自然赐予人们最珍贵的礼物,而琥珀又被称做 “北方的黄金”。格但斯克是世界的琥珀集散地,建有“琥珀博物馆”。琥珀博物馆集中了波兰的琥珀艺术珍品,这些“波罗的海黄金”在灯光的照射下异常美丽。其中有完全用琥珀做的首饰盒,盒身用淡黄色的琥珀拼接而成,盒盖上镶嵌着深褐色鸡蛋大小的琥珀,中间还嵌有一只栩栩如生的昆虫;一个高约40厘米的孔雀少女雕像乃是用一整块琥珀雕琢打磨而成,连琥珀内固化的杂质和昆虫也被巧妙地变成了女子身上的饰物和孔雀的翎毛;的藏品则是用琥珀做的一张圆桌。

3、作业布置

将这节课的所学告诉你的父母。

篇20: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案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琥珀》公开课教案

琥珀(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琥珀 1》

《琥珀》教学设计

四年级琥珀知识点

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的教学设计方案

琥珀课后训练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5琥珀说课稿

语文教案

《琥珀》语文教案(推荐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琥珀》语文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