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化学课件

时间:2023-12-25 03:35:33 作者:囹婷芙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囹婷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初三上册化学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初三上册化学课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初三上册化学课件

初三上册化学课件

课型:实验探究课

课时:1课时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科学素养目标:初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实验器村,学生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复习讨论:

研究性学习,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情况,同学们调查情况如何,互相展示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消除或减少污染。

参考要点:

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原因a工业“三废”

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

③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建议

a严控工业“三废”

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

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

讲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要点:1、无色无味液体

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

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

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要点:∵VH2:VO2=2:1ρH2:ρO2=0.899g/L:429g/L

∴mH2:mo2=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在水中,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即在每个水分子牛,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所以水分子为HzO

引导学生观察书P49图34,让学生讨论图的科学含义:

要点:形象地说明了水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布置作业:书P49习题1,2

篇2:初三化学课件

人教版初三化学课件

人教版初三化学课件:过滤和结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

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

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情感目标:

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

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

(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

(2)操作注意事项

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另加一课时)

(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

(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11.1g,80℃时为21.4g)

关于过滤和结晶的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从温度变化对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影响的不同,讲解应用这种方法的道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本节内容不但要以前面学习的溶液、溶解度及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等相应知识为基础,还与过滤等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相联系,如过滤法要跟物质的溶解性及过滤实验操作相联系,结晶法(或重结晶法)跟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知识相联系。

总结分离、提纯物质的两种方法,可用下表表示:

方法

过滤

结晶

适用范围

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使纯净结晶与母液分离。

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依据原理

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或过滤层,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或过滤层。

利用固体物质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主要操作

制过滤器、过滤

浓缩结晶,降温结晶

课堂引入指导

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课堂结束指导

列表对比过滤法和结晶法

篇3:初中化学课件上册

初中化学课件上册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气、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1)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

(2)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

(3)掌握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4) 认识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②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②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以氮元素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式为背景,引发学生联想自然界中的“闪电”现象,让学生带着“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有什么意义?”等质疑进入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学习,并以氮循环中N2 、NO 、NO2、HNO3、NH3、铵盐等重要的物质的性质及相互转化为核心知识,同时联系环境保护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教材采用了“从自然界→化学→社会→实验室→社会生活”教学脉络,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为今后构建重要的元素及物质的知识网络奠定重要基础。

2.学情分析

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在第1章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在第3章第1节又学习了碳的多样性,这是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生相对陌生,本节以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为探究的起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的性质、氮的固定

2.难点: 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的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引导法、自主合作法

[教学资源]

1.课标、教材、导学案

2.视听材料 雷电发庄稼、雷雨视频

3.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空矿泉水塑料瓶、感应圈、单孔橡皮塞 蒸馏水、红色石蕊试纸

【教学设计理念】

我们的教学设计应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生为本”,落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宗旨,渗透STS教育,通过在具体的教学、学习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内化而形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通过教师、学生、个体、群体、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情感态度等等多元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因此本课时以“固氮”为线索,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教学内容设计更加连贯和系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学习效果好。二是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印象深刻,学习热情高,能主动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增强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导入]

导入设计一:播放 “闪电”、“雷雨发庄稼”等动画及幻灯片。并提出问题:闪电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闪电过后庄稼长势会更旺,这里面涉及了那些物质发生了哪些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氮的循环》这一节内容。

[设计思路]以学生所熟悉的自然界的“闪电”和农谚入手,创设相关问题和情景,让学生认识到含氮元素的物质广泛存在自然界,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探究的动机。

导入设计二:闪电是我们最熟悉的自然现象,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电闪雷鸣的情景——动画伴声音),在这电闪雷鸣的雨天,空气中的氮气能否发生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本节内容——氮的循环。

[设计思路]从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发思考,聚敛思维,把学生带入本节课学习的场景中来。

[推进新课]

【问题思考】上节课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以下2项探究任务:请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你们的探究结果。

任务一:预习课本查阅资料,查找为什么 “雷雨能发庄稼”?在电闪雷鸣时,氮气和有关氮的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反应?这些反应和生成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任务二: 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简单图示,并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成果展示】学生汇报展示查阅课本或相关资料所得结论。(也可上黑板演示画图,以下是部分小组的氮循环示意图)

[设计思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通过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课本资料及联系身边化学,了解氮元素在自然界存在形式。让学生分组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空气中的氮元素与前一节课学过的碳元素一样在自然界中能实现循环,为下面要学习的各种重要物质做铺垫,也为日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素材。

【概括整合】自然界中氮元素存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游离态,如N2;另一种是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如KNO3、NaNO3)、氨、蛋白质等。

【情景导入】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设计思路]将教学内容自然转移到第二部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问题思考】N2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占78%,N2与O2一样,可以说与我们朝夕相处,请同学们谈一下对N2的认识。

[设计思路]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初中化学中已经对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所了解,所以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温故知新,使学生意识到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从而激发学生对氮气性质稳定原因的思考。

【知识支持】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故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的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实验来模拟放电条件下氮气和氧气的反应。

[设计思路]“结构决定性质”此处把N2的结构做一简略介绍,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N2性质稳定的原因。此处学生可能较难理解,可以打一个比喻,“一根筷子,三根筷子,哪个更容易断?学生自然就理解了。

【观察思考】在一个空矿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处,对称地钻两个小孔,

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

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接通电源观察实验现象。待矿泉水瓶中产生

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溶液。

【讨论互动】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结合前面提到的“闪电”等现象,思考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通电时矿泉水瓶中会产生红棕色气体?

2.蓝色石蕊试纸颜色为什么会变红?请推测生成的产物是什么?

[设计思路]自然界中的闪电司空见惯,但在电闪雷鸣之际到底发生了那些化学反应,可能知之者甚少,此处将自然界的现象拿到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及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科学的魅力与作用。

【归纳总结】在放电或高温的条件下,空气中的氮气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空气中很不稳定,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板书】

① N2+O2 2NO

(NO有毒、无色气体、难溶于水)

② 2NO+O2=2NO2

(NO2有毒、红棕色气体、能与水反应)

③3NO2+H2O=2HNO3+NO

[设计思路]通过对演示实验或视频的分析师生一起总结出“雷雨发庄稼”的原因,解决了课前导入所提出的问题,也解决了这节课的重难点问题。

【概括整合】氮的氧化物都有毒,都是大气污染物。请比较它们的性质,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

[设计思路]以表格的形式进一步明确NO、NO2的主要性质,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情景导入】植物只能利用化合态的氮,除了闪电等自然方法外,能否用人工的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呢?通过大量实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氨。

[设计思路]此处意在由自然固氮转到人工固氮。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2页合成氨的反应方程式及《知识点击》栏目,认识什么是可逆反应。

【板书】

N2+3H2 2NH3(可逆反应)

[设计思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点击》,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可逆反应,为后续研究化学平衡的移动建立基础。

【教师点拨】像这样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研究学习】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讲解以及教材内容总结氮的固定的方式。

【概括整合提升】

留给学生一定时间,分组讨论、自主概括整合,每个同学都描绘出本节本节所学内容的知识树图形,然后全班各组简交流分享整合,加深认识,提升理念。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中,在知识方面的收获,在观念、技能与方法和能力方面的提升。

【课堂评价】

1.在新疆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有时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的晴天顷刻间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常遇雷击而倒毙,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奇怪的是这里草木茂盛,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起固定氮作用的化学反应是

A.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B. 硝酸工厂用NH3氧化制NO

C.雷雨时空气中的 N2转化为NO D.由NH3制碳酸氢铵和硫酸铵

3.在大气中N2是很有用的,因为

A.助燃B.稀释大气中O2的浓度,使燃烧及腐 败速度减慢

C.帮助呼吸 D.帮助植物光合作用

4.在NO2与水的反应中,对NO2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B.只是氧化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只是还原剂

5.用大试管收集一试管NO2气体,倒扣在盛水的水槽里,不久看到试管红棕色气体消失,试管里水面上升至容积的大约2/3处。再往试管里通入适量的氧气,又出现红棕色,接着红棕色又消失,液面又上升。试解释上述现象的原因。

篇4:初三化学课件ppt

初三化学课件人教版ppt

教学目标

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变度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一课时主要是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知识。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区别上,也就是看两种微粒在化学反应里能否再分,可以采取总结、对比、讨论的方法促进理解。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认识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础知识。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能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 教学对象分析

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学中,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在此化学启蒙阶段,学生又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用描述原子结构的动画片,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

在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分子的形象,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析反应导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清楚的对原子和分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之处。

在教学中,对于电子的运动,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去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学生将无法建立起有关的形象,应该向学生指出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线性轨道。

●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能否再分?

引出课题 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1、为什么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2、原子核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3、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讨论交流 结合教师的讲解对原子的结构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 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教师总结,学生练习检查对本节课内容是否全面掌握

● 教学过程

[教师]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

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

18,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书】一、原子的结构

【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结合动画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

[学生]观察、领悟。

[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最后一段。

【设问】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讨论】小组活动,回答:核外电子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设问】不同种原子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思考。

[教师]科学证明,不同类的原子,其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同。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

都相同,同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解说氢、氧、碳等原子。

【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图(教材P46)。

【设问】在原子中,电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它有什么用途?

【板书】二、原子中的电子

[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学生]填写下表,对分子和原子、离子进行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微观粒子的共性

本质区别

联系

【设问】电子非常小,可是它所“占据”的空间却非常大,它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中怎样运动?

[教师]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球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轨道。我们无法知道它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只能想像,电子在核外运动时就像一团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所以形象地把它称为“电子云”。

【小结】原子的结构

[学生]记忆

[教师]布置课堂学习

[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原子有哪些印象?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告诉你的同学。

(2) 以“我相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学作。

篇5:初三下册化学课件

课题名称:第六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海洋是人类天然的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1. 知道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学会用辨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过程:

我国的万里海疆,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它蕴藏着种类繁多、储量巨大的资源,被人们誉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煤海”、“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一、海水中的物质

1、海水中都有哪些物质?

我们知道海水的滋味是又苦又甜的,谁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海水中溶解着大量的盐。

酸碱盐的组成特点

仔细观察书中的图表,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2、从海水中提取镁盐制取镁

读书P2-3的有关内容

海水和卤水有什么区别?海水中本来就有氯化镁,为什么不直接提取,而是先加石灰乳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加盐酸得到氯化镁?

富集的方法是化学上常用的。海水晒盐得到卤水,这个阶段已经经过了第一次富集。加石灰乳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的作用兼有净化和富集的作用。

书P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属于什么类型?

默写制取镁的化学方程式。

二、海底矿物

书P3-5

当你了解了海底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矿物之后,你有何感想?

大海的宽容是有限的。要用辨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海水淡化

教师演示书P6的实验

1.如何证明得到的冷凝水已被淡化?

2.对蒸馏装置的观察发现:试管是被竖直加热的,连接试管和烧杯的导管很长,请思考并解释其中的.道理。为使水蒸气的冷凝效果更好,你认为还能对装置做哪些改进?

篇6:初三下册化学课件

课题名称:化学改变了世界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九种仪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2.初步学习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与称量,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4.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认识常见的九种仪器。

2.学习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与称量,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结合P138附录Ⅱ认识常用仪器。

二、验室安全规则

P137附录Ⅰ; P21发生意外怎么办?

三、本操作练习

㈠、液体药品的取用

练习内容

练习步骤

注意事项及原因

1.取试剂瓶中的水向试管中倒入约1/3体积。

1.将盛水的试剂瓶取出;

2.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

3.标签对着手心,拿稳试剂瓶;

4.试管略倾斜,试剂瓶口靠紧试管口倾倒液体。

1.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防止污染瓶塞;

2.标签对着手心,防止残留液沿瓶壁外流下腐蚀标签。

2.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约20滴水。

1.将盛水的试剂瓶取出;

2.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

3.取胶头滴管,先挤压排气后,再伸入试剂瓶中吸取液体;

4.滴管于试管的正上方垂直滴入。

5.滴管用后洗净插在试管架上。

1.不可把滴管伸入试管内,会污染滴管;

2.不可把滴管放在实验桌上,会污染滴管;

3.不可倒持滴管,滴管内的试液会腐蚀胶头。

㈡、固体药品的取用

练习内容

练习步骤

注意事项及原因

1.取少量细砂于试管中

1.将盛细砂的试剂瓶取出;

2.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

3.取宽窄合适的纸槽,用药匙取少量食盐倒入纸槽中;

4.试管平放,用纸槽将食盐送到试管底部后,将试管竖直起来,慢慢取出纸槽。

1.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防止污染瓶塞;

2.若药匙大小合适也可直接将药匙伸入试管中,不用纸槽。

2.取石灰石颗粒于试管中

1.将盛石灰石的广口瓶取出;

2.打开瓶塞并倒放在桌上;

3.试管平放,用镊子取一粒石灰石放入试管口,缓慢将试管竖直使固体滑落。

1.试管由平放到竖直,保证固体滑落,防止块状固体直接坠落砸破试管。

㈢、物质的加热

练习内容

练习步骤

注意事项及原因

1.点燃和熄灭酒精灯

1.将酒精灯放在实验桌中央;

2.取下灯帽正放在桌上;

3.用火柴点着酒精灯,将废火柴梗投入废液缸中;

4.观察酒精灯火焰,然后用灯帽盖灭。

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用一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用嘴吹灭酒精灯火焰。否则会引燃灯内酒精而着火!

2.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时,要重复盖一次,使空气进入,以免灯帽内酒精蒸汽冷却后形成负压,灯帽难以打开。

2.加热试管中的水至沸腾

1.取少量水于试管中(同㈠中1的步骤)放在试管架上;

2.点燃酒精灯(同㈢中1的步骤);

3.将试管夹从下往上套夹到距试管口1/3处,手握试管夹的长柄(拇指不能按在短柄上)。

4.试管与桌面成45。,试管口不能对着人,试管底部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并来回移动。

1.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否则加热时液体可能溅出;

2.试管口不能对着人,万一液体溅出可能伤人;

3.试管底部接触酒精灯外焰,因为外焰温度最高;来回移动是为进行预热。

4.加热后的试管放回试管架上,冷却后再洗涤。

㈣、物质的称量

练习内容

练习步骤

注意事项及原因

1.用托盘天平称量2g食盐

1.调节天平平衡,并在两盘上各放一张质量、大小相同的纸;

2.用镊子将游码调至2g;

3.取少量食盐向左盘添加至天平平衡。

1.在两盘上各放一张相同大小的纸,如果是易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防止药品污染和损坏托盘。

2.称量物必须放在左盘,因为游码的质量是加在右盘的。(即左物右码)

2.用量筒量取20mL的水

1.取25mL的量筒;

2.向其中倒水至接近20mL(取用液体的方法同㈠中1);

3.改用胶头滴管向量筒中滴加水至恰好20mL。

1.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底处保持水平,仰视时读数偏低,俯视时读数偏高。

2.量筒不能用来溶解物质,不能用来进行化学反应。否则会影响刻度的准确性。

㈤、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书P25

四、实验练习

——对基本操作的实际应用

实验内容

操作步骤

现象

1.氢氧化钠、硫酸铜、酚酞三种液体间的反应

试管1:倒入氢氧化钠滴加硫酸铜;

试管2:倒入氢氧化钠滴加酚酞;

试管3:倒入硫酸铜滴加酚酞。

2.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2-3块石灰石,滴入2mL稀盐酸,观察石灰石表面的变化,然后将一根燃着的木条伸进试管口。

3.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取少量氧化铜粉末装入试管,滴入约2mL稀硫酸;

加热上述试管。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仪器和练习基本操作,同时要掌握几个反应的实验现象。

[课后作业]

结合学习提纲理解记忆有关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

[课后记]

学生首次进入实验室,准备的很充分,进行的也很顺利,学生纪律情况整体也很好,对动手操作的兴趣很大。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篇7:初三化学课件ppt

初三化学课件ppt

初三化学对初中生来说十分重要,那么应该怎么去进行生动的初三化学教学?又该怎么使用初三化学课件ppt去进行化学课教学呢?一起来看看这个精美的初三化学课件ppt吧!

初三化学课件ppt

篇8:初三化学课件ppt

课件制作方式:

广泛方式

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多媒体课件形式是 PPT(用office PowerPoint 制作的幻灯片),由于它编辑、播放,各种操作简单易学,但是严格来讲并不是为制作课件而开发。PPT虽然学会容易,但学精难。目前的PowerPoint已经到了2013版本,但大部分学校教室以及教师的笔记本电脑上的Office还停留在2003版,教师做课件“将就能用就行”的思想,加之不愿去了解熟悉从2007版就革新使用的Ribbon界面,所以对PowerPoint能做什么的判断还停留在2003版上(在我编辑本段之前,这里还写着“不能对图片做透明处理”,其实是可以的,只是需要一点小技巧。编辑词条的人尚且了解如此,普通人更是难以做到正确的`判断)。或许对Word来说,日常的操作就是文字输入,2003和2013差别不大,但对于PowerPoint来说,两个版本区别可谓是天壤之别。这种区别不单是多一些少一些功能那么简单,2013版制作方式过程的革新,人性化的设置,说它和2003版是两个软件都毫不为过。关键是要去学习去运用,去追求更好的效果,而不是停留在放一段文字几张图片加几个动画就以为自己会做PPT了的地步上。

其他方式

其他应用较广的还有Flash和Authorware以及几何画板(数学老师常用)等等,它们更加强大的功能,尤其是在动画方面更为精彩的表现能力十分吸引。只是对制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多花一点时间学习和练习,另外从网上找到的这一类资源虽然广泛,但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二次编辑,因此有一点点制约性。不过其丰富表现力仍然使它们应用广泛,只要刻苦钻研,就能利用多种手段,制作出精良的课件。

篇9:初三下册化学课件盐

初三下册化学课件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习使用酸、碱、盐溶解性规律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2.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前人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教学工具

1.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2.[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3.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前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等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大理石。

二、新课教学

师:碳酸钠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它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许多柱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碳酸钙还用作补钙剂。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你们能写出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们的俗称吗?

生: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碳酸钙:CaCO3,俗称石灰石。

师:我们知道,纯碱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那我国是不是最早生产纯碱的国家呢?

[投影]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

纯碱工业始创于18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碱技术把持在英、法、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19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侯德榜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师:侯德榜先生凭借自己对科学的一片赤诚,怀着一颗爱国的心,为我国的制碱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工业。希望大家也能利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为社会做点事情。

师: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生:CaCO3+2HCl===CaCl2+H2CO3

H2CO3===CO2↑+H2O

师: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玻璃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杯底,一会儿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

[讨论分析原因]当鸡蛋遇到盐酸时会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产生气泡,由于鸡蛋的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边冒气泡边下沉。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CO2气体不断地附着在蛋壳表面,于是它们的总体积就比鸡蛋原来的体积大得多,被它排开的水量不断增多,浮力也就逐渐增大,等到浮力大于鸡蛋重力时,鸡蛋便慢慢上浮。当鸡蛋浮到接近液面时,附在它上面的气泡破散逸出,这时平衡被破坏,鸡蛋又下沉。以后,继续重复以上过程,表现为鸡蛋不断地上浮下沉。

师:碳酸钙、碳酸钠及碳酸氢钠在化学式组成上有无共同点?

生: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师: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CO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师:通过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们就会明白上述问题的。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向盛有0.5 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 m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并分析。

碳酸钠十盐酸

碳酸氢钠十盐酸

现象

试管内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内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现象]两次实验反应试管内都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

师:这两组物质反应都生成CO2气体。上述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Na2CO3+2HCl===2NaCl+H2CO3

CO2↑+H2O

NaHCO3+HCl===NaCl+H2CO3

CO2↑+H2O

师:通过上述三个反应的学习,你能做何归纳?

生: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师板书)

师:你如何检验某物质里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需要哪些试剂?

[板书]CO32-或HCO的检验

生:取少量未知物,加入少量稀盐酸,看能否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师:我们再探究一个实验,看有何特殊现象。

【活动与探究】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现象]试管里出现白色沉淀。

[分析]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难溶物。

师: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如下:

Na2CO3+Ca(OH)2===CaCO3↓+2NaOH

师:分析上述四个反应,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以及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结构关系讨论各反应的共同点。

生:都是化合物间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板书]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师: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生:属于复分解反应。因为这类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例:HCl+NaOH===NaCl+H2O,在这个反应中,H+与OH-结合生成H2O,Cl-与Na+结合生成NaCl。

师:分析归纳上述几个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生1:气体。

生2:沉淀。

生3:水。

[师归纳,板书]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沉淀或水。

(组内互相讨论完成下面练习,组与组之间展开比赛,看谁更快,更准)

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若能反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物质溶解性表)

1.硫酸和硝酸钠溶液

2.氢氧化钾溶液和硝酸

3.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4.硝酸和碳酸钾溶液

5.硝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师:紧张的学习之后,我们来轻松一下,大家一起来参观一下溶洞。

(投影出示一些溶洞的图片)

师:看了这些图,或者亲自参观过溶洞后。你是否会想了解这些石笋和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投影]溶洞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地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Ca(HCO3)2===CaCO3+CO2↑+H2O。

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当钟乳石与石笋相连时就形成了石柱。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三种盐的重要性质和用途,总结出了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检验方法,并分析得出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反应条件。

师:熟记[附录]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质。

篇10:鲁教版初三化学课件

鲁教版初三化学课件

学习目标

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程序

(设问)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引导实验)活动探究一

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交流发表观察所得:

第一次的5 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 mL水后氯化钠又溶解了。观察交流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后的现象。

(继续实验)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再进行上述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结)说明在—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度的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 “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

回忆刚做的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换的方法。(讨论)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

(分析、讨论)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

(设问)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小结)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得出初步结论:室温下,水中溶解的二者的量差不多,但温度升高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就多得多了。

讨论分析。交流汇报:要在一定温度下,还要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根据分析,理解概念。讨论分析:

理解四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阅读教材,理解溶解性是用来粗略表示溶解情况的。

理解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读表)P表。

(讨论)(投影)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和℃时的溶解度。

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见板书设计)

理解表格中各数据的含义。

根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溶解度。

结合自己所画溶解度曲线,讨论、分析问题,并交流汇报。

(过渡)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讨论)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当堂练习,反馈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复习: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人某种溶质,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

二、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

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4.气体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和压强。

篇11:初三上学期卤族元素化学课件

初三上学期卤族元素化学课件

化学是初三才开始的课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进化学的世界呢?以下是初三上学期卤族元素化学课件,一起来学习吧!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卤族元素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因为是第一次出现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的系统学习。其特点是有很强的规律性,并且会出现很多新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变化。而在卤素之后,紧接着还有两章新的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学习,分别是氧族和碱金属。若能在这章的学习中能很好掌握变化规律及学习方法,并能把这些规律和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化学学习中,那么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习也会轻松很多。

2、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卤素的.第一节氯气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里学生已经学习的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学生已经知道了氯气很活泼,能和很多物质反应;知道了氯原子的结构决定了氯气的性质。而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知道化学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四、几点说明

1、为了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本节课的板书利用多媒体显示。

2、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节课的课件是从网上下载,结合教学目标进行了选择利用。

化学课件

初中化学课件

高一化学课件

九年级化学课件

初三上册作文

初三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三上册英语教学计划

初三上册自传范文600字

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

初三英语上册知识点

初三上册化学课件(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三上册化学课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