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人民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折线统计图的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折线统计图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折线统计图教案
[设计意图]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后,在应用部分设置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条形统计图
(1)某电影院上月各类影片观众人数统计图
(2)新芽书苑3月第一星期故事书销售情况统计图
2、提问:你已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3、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统计图,你见过吗?出示:折线统计图。
(1) 上虞电影院20(1~6)月观众人数统计图。
(2) 百官镇一农户96~2000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二、展开:
(一)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 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结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从折线统计图上我们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吗?还能了解到什么?
4、结合课本进一步深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1、你认为哪幅条形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来绘制更合适?
2、小组讨论:把这幅条形统计图绘制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办法?
A、小组讨论
B、汇报
C、提问:绘制的关键是什么?
3、学生尝试绘制。
(1) 出示“我们的调查资料”。
(2) 想一想,哪几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绘制比较合适?
(3) 请选择其中一组数据绘制。
(4)小组交流绘制情况,分析增减变化的情况,并 推断发展趋势。
(5)大组交流绘制情况,并纠错。
三、应用
1、出示: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提问:看图后,你能推断出什么?
2、出示:百官镇一农户96~2000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思考:
A、看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B、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对比练习:
(1)出示:“吉祥鞋店2000年凉鞋、棉鞋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
A、两种鞋的销售趋势分别怎样?
B、你有什么建议?
(3) 出示:两家游泳衣专卖店的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
A、比较这幅图,说说哪一幅比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B、猜猜为什么乐乐专卖店会有这样的销售现象
四、总结
你又有什么新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课外作业
篇2: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教材分析:
“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过,并且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特点。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课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而统计观念的形成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二、加强习题的开放性,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提高与发展。
学生分析:
这节课教学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前知识调查,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投球游戏这一体育活动项目很感兴趣。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但间隔时间较长,且我校学生来源复杂。因此,关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审美、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的思想,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统计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4、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六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分析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练习卡、方格纸、彩笔
课前活动:
师:在体育课上你们做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投球时单手投的远,还是双手投的远?
师:究竟谁的想法合理呢?请同学们试一试,并收集小组单手、双手投球的数据。制统计表(学生开始投球游戏,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课外,同学们做了投球游戏,那么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式统计的?
生1:统计表。
生2:用统计图。
教师:用哪个方式好呢?
生1:统计表。
生2:条形统计图。
二、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来展示小组的统计方式。同学们来看看哪种方式更好。
(先展示统计表再展示统计图)
生1:统计表方便操作。(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表)
生2:统计表可以制成统计图,统计图能更直观的看出单手和双手的差别。
教师: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的数据呢?(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学生设计出的统计图各式各样,整理后共有五种情形:第一种将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两幅条形统计图;第二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小组所有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全都挨在一起制成条形统计图;第三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人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一起,用颜色区分;第四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个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挨在一起;第五种在同一张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条形分别表示两种情形:有纵向的,还有横向的。)
教师:请同学们评价,哪幅统计图既美观又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谈谈你对这几幅图的看法。
第五种比较起来最方便,形象直观。
教师:我们把像第五种这样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竖着的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着的叫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优化统计图:
教师:请各小组修改统计图。
教师:谈谈从你们组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一边展示自己组的统计图一边说)我们组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的远。
四、巩固练习:
1995—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城乡居民平均每年旅游消费迅速增长,下表是1995—19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情况。
1、把作业纸上的统计图补充完整,遇到困难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和老师。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五、回顾总结: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收集一些报纸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看看能获得那些信息。
篇3: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目的要求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把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重点难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能根据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问:你知道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吗?
师:气象小组的同学将他们一天内的观测到的气温情况记录成表,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吗?
师: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出示例题折线统计图)
师: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道,可由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认识折线统计图特征:
1、你能从这张图上了解到什么呢?
(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交流,指名交流)
(学生可能答:
从7时到19时,每隔2小时记录一次气温;
在13时气温最高是24℃,在19时的气温最低是10℃。
从7时到13时这一段时间内气温在上升,在13时到19时这段时间内气温在下降。)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2、师:我们以前学过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为什么这些数据不用条形统计图二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出示用条形统计图)
(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气温的变化请况。学生点不到位时,教师加以引导:你觉得这张图更能反映什么情况?)
3、教师小结:看来刚才统计表中告诉我们的一些信息在统计图中都能反映出来,并且我们还可以从图上很明显的了解到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4、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生活经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些相关图片,加深印象。(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体温情况图、股票分析图等。)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优势。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
完成“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中的统计表。请学生简单介绍从表中知道的情况。
2、制作统计图。
你认为在制图时应做哪些工作?有什么注意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在交流中,教师顺应学生回答,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名称: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日期的前后;
(2)纵轴:标明数据,反映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
(3)制表日期和单位。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指名演示,同学互相评价并改正。
3、统计分析:从这张统计图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相互交流,也可以提问请同学回答。)
师:你能预测今后几年中我们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呢?(可能逐渐稳定、也可能还有上升空间,但上升的空间不是非常大。)
师:比较统计图、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本班同学家庭计算机拥有量的一种变化请况。)
四、综合运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同学们都喜欢运动吧,你有没有注意过运动前后咱们的心跳情况?谁能说说?这里也有一个小朋友在跳绳前后得心跳统计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情况,出示图。
从这张图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吗?
你能预测之后几分钟小红的心跳情况吗?(趋于稳定,不会一直下降,因为小朋友的心跳稳定在80—90左右。)
2、想想做做第1题。
师: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让学生尝试说说。)
出示小明的身高情况,及空白统计图。
请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横轴与纵轴的情况,并说说这份统计图与前几幅有什么不同点(纵轴的数据0—110间有一段折线,并且格子图上用虚线表示)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吗?(同桌间讨论后再交流,这些数据中的最低数据高于110厘米,如果将单位长度定于5厘米并且将0—110厘米全部画出的话讲比较浪费纸张,而且也不美观。
学生独立制作并且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后更正。
同桌间统计分析,交流自己从图上了解到的信息,或者互相提问回答,教师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析情况。
3、出示两张某商场衬衫、毛衣销售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说说那张是表示衬衫的销售情况,哪张表示毛衣的销售情况,并说说如果你是商场经理,准备怎样组织进货。
五、课堂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有什么特点或优势?
2、布置作业:
(1)补充习题
(2)将自己6岁至今的体重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并预测自己今后几年的体重情况。
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算完后,说说你想说什么?(节约粮食方面的话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等方法认识了1亿有多大,现在你能谈谈你对一亿的认识吗?
你还很想了解哪些有关一亿的知识呢?
六、补充:
1、一个人的寿命以80年来算,可以算得一生大约有25亿秒
2、一分钟如果是90次心跳,一亿次心跳大约要有2年多。
篇4: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篇5: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
5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20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
2、某地20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平均气温℃
3
5
10
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篇6: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活动说明
这个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2000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
5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1997年~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97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
2、某地2001年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平均气温℃
3
5
10
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篇7: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
某地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活动说明
这个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
篇8:《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三、完成练一练
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O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四、综合运用
练习四第1、4题
五、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六、作业练习四第3题
篇9:《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4~96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引导同学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战略,发展统计意识。
3、使同学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迁移感知
出示数据。
4月10日:27℃;4月12日:15℃;4月14日:12℃;4月16日:21℃;4月18日:25℃;4月20日:26℃。
谈话: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南京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出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谈话: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我们到“金陵气象”网站去看一看吧!
登陆“金陵气象”网页,检查有关气象信息。(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个网页,你发现了些什么?
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出示网页中反映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谈话: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
课件播放:气象播报员依据统计图介绍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配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登陆“金陵气象”,据“南京近期最高气温统计图”显示,南京近期气温变化较大,4月10日最高气温为27摄氏度,14日最高温度仅为12摄氏度。5天时间,最高温度降幅达15度。从4月16日起,天气转晴,气温再度上升。“金陵气象”提醒各位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气温变化引发疾病。)
提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
追问: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情境延续,读图感悟
1、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局部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同学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着重引导同学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描述数据的方法等)。
提问:表示4月12日最高气温的点在哪里?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4月18日呢?
2、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身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每几天记录一次最高气温?
(2)哪天最高气温最高?哪天最高气温最低?
(3)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结。
讨论:人们在表示气温变化情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只能够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情况。)
三、联系生活,再度感悟
1、出示本周南京地区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星期日:24℃;星期一:25℃;星期二:25℃;星期三:22℃;星期四:24℃;星期五:23℃;星期六:26℃。图略。)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假如你是气象播报员,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呢?
2、介绍生活中的折线图。
提问: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同学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内容,以和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四、结合活动,动手制图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自身动手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1、制作统计图。
师:课前我们收集了跳绳的数据,你能根据统计表(某同学在1分、2分、3分、4分时跳绳个数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同学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同学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2、数据分析。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这位同学跳绳的速度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跳绳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实践运用,课外延伸
1、提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私家车数量情况统计图。(图略)
要求同学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题略),并组织全班交流。
完成练习后,提问:看了这幅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
3、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空气轻度以上污染天数情况统计图(图略)。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同时出示上面的两个统计图,提问:面对快速增加的私家车和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你想到了什么?
4、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收集自身从一至四年级的身高与体重的有关数据,都收集了吗?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制作自身的身高或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吗?
同学活动,教师参与。
出示:中国儿童规范身高、体重对照表(略)。
谈话:和规范身高、体重相比,你认为自身的身高和体重怎么样?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出示:某地区新增肥胖儿童数量统计图(略)。
谈话:课前老师还收集到这样一幅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身去查阅有关资料,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篇10:《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某地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篇11:《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篇12:怎么写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怎么写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统计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的社会中,数据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它的发展趋势。统计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绘制图表,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通过数据的整理培养学生的归类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
学情分析:
在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本课在此基础上又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课时的学习将为上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通过对比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利用迁移让学生经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教学难点:
感悟并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法学法:
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2、学法:自主观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永嘉的有很多美丽的景点,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龙湾潭。示龙湾潭图片,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刺激好玩,吸引了很多人们前去游玩。
二、对比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 折线统计图教案
★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共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