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时间:2023-03-15 03:59:16 作者:银河小卖部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银河小卖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折线统计图(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折线统计图(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折线统计图(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 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篇2:《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教师出示完整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看看和刚才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种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3、掌握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提问: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哪个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奥运代表团夺取金牌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6、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十九的相关习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篇3:《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济南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如下: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从条形统计图中的直条的长短可以看出气温的什么?

师:条形统计图可以反映出各个数据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的引入:

师:从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每月平均气温值,并能直观地比较每月平均气温的大小,但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用怎样的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呢?

3、揭示课题: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新授

(一)探究一

1、认识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1)在折线统计图中看到了一些什么?

(2)介绍横轴与纵轴、刻度

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月份、温度)

师: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多少℃?(1℃)

(3)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

相同点:横轴与纵轴

不同点:直条表示数量、点表示数量。

(4)看数据 师:203月济南市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你是怎样看的?(先看横轴、再看纵轴) (11℃)

师 : 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7月)

(5)看上升与下降幅度

师: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上升幅度表示什么意思?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你是怎样知道的?(看折线越陡峭程度) 2~3月,3~4月

师: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10~11月)

师: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统计量变化的情况。

(6)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趋势。

(二)探究二

快去看“科技展” !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数量变化趋势

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在这里又一次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折线统计图主要通过折线的起伏,来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总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略号省去空白部分。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优点)?

(1)“条形统计图”主要反映的是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体现数量的增减变化。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某地区一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图

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都反映一天各个时刻气温的高低情况;

(2)不同:折线统计图还更能反映一天中气温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2、比一比:

当然是折线统计图!

3、选一选:

(1)某厂长想了解今年每个月生产

增减变化情况,那生产科长该制作( )。

(2)某数学教导主任想了解期中测试各班每个分数段的人数,进行比较分析,每班数学老师会制作( )。

A.统计表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4、用一用: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5、猜一猜:

下面的图谁说得对?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使用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 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五、课后请欣赏折线统计图

篇4:条形统计图(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制条形统计图的第(2)、(3)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

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

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特点: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

l、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图中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分别表示什么?

3、每个车间多少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二)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1、出示例1 某地1996~的年降水量如下表.

年份 20

降水量

(毫米) 920 860 1005 670 704

根据上表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2、教学制作方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讲述: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

先画一条水平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降水量.

教师说明:水平射线下面及垂直射线左面都要留有一条空白,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垂直射线旁要注明各直条的数据,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因为那样会因高度不够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

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教师提问:例1的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③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讲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垂直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在垂直射线上方要注明单位.

④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师讲述:为了准确地表示各个数据,还应在每个直条的顶上注明数量.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降水量最少,670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是1.5倍)

教师提问: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说一说,用哪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四、随堂练习

1.某地区2000年下半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月份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降水量(毫米) 190 175 205 150 86 52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2.下面是某班学生1分钟跳绳成绩的统计图.

3、我国五座名山主峰的海拔高度如下表.

山名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峨眉山

海拔(米) 1524 1997 1873 1500 3099

篇5:五年级下册统计图折线教案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统计图折线教案设计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比较上面两种统计图,思考:

(1)折线统计图是怎样来表示具体数量的?

(2)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哪些异同?

(3)你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2.汇报。

预设

生1:我们组认为它们的相同点是都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不同点是画法不同。

生2:我们组补充一个相同点,它们都有横轴和纵轴。横轴都表示年份,纵轴都表示参赛队伍的支数;这两种统计图都是对2006~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统计,所以无论哪种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每年的参赛队伍支数。

生3:我们组认为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来表示数量的,而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这是它们的不同点。

生4:折线统计图中的点都用线段连起来就能知道2006~20参赛队伍支数的变化情况。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两种统计图有许多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那么你们认为这两种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预设

生1: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来表示数量的,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

生2:折线统计图用线段将各点连接起来,而条形统计图不需要。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通过这幅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与条形统计图一样,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年的参赛队伍支数,另外折线统计图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支数的变化情况。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之处是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不同之处是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折线的起伏变化可以显示出数量之间的变化。

4.分析预测。

这幅折线统计图显示的`参赛队伍支数大体上呈上升趋势,你有什么感想?同学们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预测一下会有多少支队伍来参赛吗?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两种统计图并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还显示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5.动手绘制,阅读思考。

(1)绘制折线统计图。(出示课堂活动卡)

①想象一下陈东0~10岁的身高情况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大概是怎样的。

②想一想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应先画什么,再画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③让学生在准备好的格子图上独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

④反馈交流,纠正问题。

(2)阅读思考,引导学生从绘制好的折线统计图中找一找、填一填。

①陈东从( )岁到( )岁时长得最快,长了( )厘米。

②陈东身高115厘米时是( )岁。

③陈东11岁时身高可能是多少厘米?12岁呢?

④陈东的身高会一直这样增长下去吗?

设计意图:利用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时,既要考虑变化趋势,又要考虑实际情况。要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习数学才有价值。

⊙应用反馈

我们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今天我们又新认识了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判断下面几组数据,什么情况下选用条形统计图合适,什么情况下选用折线统计图合适。

(1)小明每年体重的变化情况。( )

(2)我们学校各班男、女生的人数情况。( )

(3)小兰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 )

(4)图书馆各类图书的数量情况。( )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本领?

⊙布置作业

教材105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篇6:折线统计图(二)

折线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页的例4,第72页的“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六的第l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复习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例4的复式统计图和“做一做”的复式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下面是某市上半年每月降水量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某市19上半年月降水量统计图

1997年8月制

单位:毫米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

学生甲:哪个月的月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

学生乙:6月份的降水量最多,是135毫米。

学生甲:哪个月的月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

学生乙:3月份的降水量最少,是35毫米。

学生甲: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毫米?

学生乙:二月与三月之间下降得最快,下降了13毫米。

学生甲: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上升了多少毫米?

学生乙:三月与四月之间上升得最快,上升了50毫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请大家阅读教科书第71页上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统计表中年份的表示方式跟前面的有什么不同?(前面统计表中的时间间隔相同,而这个统计表中年份之间的间隔是不相同的,有的是间隔三年,有的是二年或一年。)、

(2)画统计图时,在水平射线上表示年份应该注意什么?(在水平射线上表示年份时,应该根据经过时间的长短留出相应的间隔。・例如,1989年到1992年经过三年,间隔应该是留出3个长度单位;1992年到1994年和1994年到都是经过二年,

××市无线电一广、工厂产值增长情况统计图

(1989年一1997年)  1月制

无线一厂

无线二厂

(在下页)

单 位;万元

间隔都应该留出2个长度单位;19到1997年,经过一年,间隔应该是1个长度单位。)

教师指出:只有每一年留的间隔相同,画出的统计图才能正确地表示出产值增长的情况。大家按照教科书上给出的无线电二厂的数据,根据图例自己画出无线电二厂产值增长的折线。巡视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描点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完后,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统计图(如上图),让学生进行订正。

对于画图有错误的学生、要让他们找出出现错误的原因,并改正。然后教师让学生对照统计图回答问题。

(1)哪个厂的工业产值增长得快?(无线电一厂。)

(2)哪一年的工业产值增长得最快?(1996年一1997年)

2.做教科书第72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自己读数据、描点、连线。巡视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做题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教师出示下页图,让学生集体订正。

三、小结

教师: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

计图要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四、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71―72页上的内容。

2.做练习十六的第5、7题。

篇7: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例题、“练一练”,练习四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具准备: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复合投影片,例题的纵轴、横轴方格图每人一张。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单元教学难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以例题中的数据为素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示。指名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提问:你是怎样看出同一年份中两个直条各是哪一个门市部的呢?(根据图例表示的门市部来区别)说明:在复式统计图上,为了区分不同的数量,都要先用图例来说明每种数量各是用哪种图来表示的,才能使人看得清楚。

篇8:复式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为“××电脑公司第一门市部上缴利润统计图”,其中数据为例题里第一门市部的数据。让学生说说折线统计图的意思,说明是怎样看出来的。你认为制作这样一份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年份位置的间隔、纵轴上的数据、相应年份的数据的描点)说明:在折线统计图上,表示经过一年的间隔要相同,像这里的1994年到要间隔两个单位,19到要间隔三个单位;纵轴上的数据要明确,以便于描点,要对应横轴、纵轴找出准确的位置描点。提问: 如果在这个统计图上我们还要表示出第二门市部相同年份的利润上缴情况,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怎样才能在统计图中分清两个门市部的利润上缴情况呢?像刚才这样的问题,就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两个门市部上缴利润情况统计表的意思。

篇9: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制成折线统计图的名称是什么?先要画什么?(投影横轴、纵轴)横轴上要表示哪几个年份?年份之间的间隔要怎样处理?纵轴上的数量至少要表示出多少万元?(投影方格图)你能在图上用折线表示出这两个门市部各年上缴利润数的增减变化情况吗?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自己的方格上用折线分别表示出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所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在全班说说各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在课本上看一看,书上是怎样画出折线统计图的,想想自己画得对不对。(投影课本上的折线表示的数量)提问:图中两条折线各表示哪个门市部的数量?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强调要分清各表示哪个门市部的数量,一定要有图例,这样才能使人看明白,同时说明图例可以自己确定。强调每个点表示的数量一定要写清楚。

3.加深认识。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个统计图的意思?(统计图的名称,每个门市部的数量)

4.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23~24页统计图下面的几个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让学生在班内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提问:你认为统计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5.加深制图的认识。

提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出:这两种统计图都要有名称和制作日期,都要画出横轴和纵轴来分别表示项目和数量。不同的是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折线统计图用描点表示对应的数量,并连点成线表示增减变化情况。所以条形统计图用来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指名学生口答下面的问题。

2.做“练一练”的题。

让学生说一说统计表的意思。让学生看清图例,在方格图里描点连线,画折线统计图,老帅巡视辅导。让学生相互检查:年、月有没有写?折线与图例是不是一样,数据有没有表示?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有哪些想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你认为统计的过程应包括哪些工作?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画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2题。(做在课本上,老师巡视辅导。)

篇10: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

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20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

2、某地20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平均气温℃

3

5

10

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篇11: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活动说明

这个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2000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

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1997年~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97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

2、某地2001年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平均气温℃

3

5

10

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篇12: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

某地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活动说明

这个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

篇13:折线统计图(一)

折线统计图(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的例3、第70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六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引入新课用的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例3的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做一做”的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折线统计图。它也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但是,它是根据数量多少在图中描出各个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因此,它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以折线的起伏,清楚而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例如,某玩具厂上半年产量情况如下表。

某玩具厂191~6月产量统计图

1997年7月制

一月  二月三月四月  五月    六月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1)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哪个月的产量最低?哪个月的产量最高?

(3)图中所示的1997年上半年的玩具产量是怎样变化的?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69页,请一名同学读出例3统计表中的各个数据,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1)画水平射线、垂直射线和每条射线上所表示的数据与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

(2)按数据的大小,在图上描出各点,如下图。

(3)再用线段将各点顺次连接起来,如下图。

单位;摄氏度

35

30

25

20

15

10

5

0                 一月二月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4)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①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8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为32.5℃,1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为2C。)

②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月和4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上升了6.5℃。10月和11月之间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7.5℃。)

(5)小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教学过程(),回答制作步骤。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的题目。

教师先让一名学生读出统计表中的数据。再让学生看第70页上的统计图,并提问:

(1)统计图的水平射线上每一格表示什么?(表示1天。)

(2)统计图的垂直射线上每一格表示什么?(表示5件衬衫。).

教师让学生按照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统计图上描点、顺次用线段连接起来。巡视时,教师注意学生描点是否正确,发现错误个别纠正。画完后,教师出示已画好的折线统计图(如下图),让学生集体订正。

红叶服装店销售衬衫情况统计图

(1997年5月×日至×日)

单位:件

教师让学生对照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哪天的销售量最低?哪天的`销售量最高?(星期二的销售量最低,为110件;星期日的销售量最高,为165件。)

(2)图中衬衫销售量的点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点趋势是上升的。)

2,做练习十六的第l题。

教师让学生看统计图,然后提问:

(1)统计图的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上的刻度分别表示什么?(水平射线上表示的是4月7―9日量体温的时间,垂直射线上所表示的是病人的体温。)

(2)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护士每隔6.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3)这位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最高是39.5摄氏度,最低是36.8摄氏度。)

(4)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37.5摄氏度。)

(5)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在4月7日6时至12时下降得最快,下降了1.5℃。在4月8日18时至1月9日13时.这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6)从体温看,这位病人的病情是恶化还是好转?(好转。)

四、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69页一70页上的内容,知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特点和作用。

2.做练习十六的第2、3题。

篇14: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六年级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并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

2、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根据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对于统计图,在生活中我们运用――最主要是看统计图,如何准确分析统计图应该是新课程对统计图的定位,因为生活中处处是统计图:股票、每年政府总结的报告汇总――历年来各方面的经济增长。因此,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如何看统计图――基本的最多、最少,及折线统计图特有的变化等。而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根据统计图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渗透分析、推理的知识。

一、教学的设计:

为达到这些目标,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本课分成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实践应用――全班总结――知识拓展五块内容,

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展示越洋工艺品厂工艺品销量情况的条形统计图来与折线统计图来复习并比较,得出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出现了“不计算,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个月销量增长最快”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相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知识

而不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能准确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演示真正来感受到线的变化而反映的数据的变化。

最后,再通过两图的比较,使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相同,不同的是折线统计图是描点连线,而条形统计图是画直条。从而使学生掌握制图的方法。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两块内容,第一块内容:让学生用课前收集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而第二块对知识又进行了提升,除了能读懂图外,还要求学生能进行分析和一些合理的推测。

在总结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小结,怎样看一幅折线统计图,从折结统计图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最后,在拓展环节,通过不同商品销售量统计图的展示,促进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用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用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能意识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优缺点。

二、素材的选取

学习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本课中的四个素材:身高统计图、气温统计图、体温变化图及商商店品销售情况统计,这些素材要多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三、数学活动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在其中学习、生长、发展和创造等。

本课出示了条形和折线两个统计图,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横轴、纵横等一些基础知识,我提出一个问题:直接看出增长最快,让学生注意点转移到折线图的特点上,学生通过活动、交流,经历了“从计算到直观判断”的过程,学生原来要想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需要计算才知道,而现在只需要看哪段折线最“陡”,就可以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学生通过探索(观察与对比)获得了一个在直观层面上的判断,于是他们就认识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篇15:折线统计图教案

[设计意图]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后,在应用部分设置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条形统计图

(1)某电影院上月各类影片观众人数统计图

(2)新芽书苑3月第一星期故事书销售情况统计图

2、提问:你已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3、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统计图,你见过吗?出示:折线统计图。

(1) 上虞电影院20(1~6)月观众人数统计图。

(2) 百官镇一农户96~2000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二、展开:

(一)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 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结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从折线统计图上我们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吗?还能了解到什么?

4、结合课本进一步深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1、你认为哪幅条形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来绘制更合适?

2、小组讨论:把这幅条形统计图绘制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办法?

A、小组讨论

B、汇报

C、提问:绘制的关键是什么?

3、学生尝试绘制。

(1) 出示“我们的调查资料”。

(2) 想一想,哪几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绘制比较合适?

(3) 请选择其中一组数据绘制。

(4)小组交流绘制情况,分析增减变化的情况,并 推断发展趋势。

(5)大组交流绘制情况,并纠错。

三、应用

1、出示: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提问:看图后,你能推断出什么?

2、出示:百官镇一农户96~2000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思考:

A、看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B、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对比练习:

(1)出示:“吉祥鞋店2000年凉鞋、棉鞋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

A、两种鞋的销售趋势分别怎样?

B、你有什么建议?

(3) 出示:两家游泳衣专卖店的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

A、比较这幅图,说说哪一幅比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B、猜猜为什么乐乐专卖店会有这样的销售现象

四、总结

你又有什么新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课外作业

篇16:《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

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

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组织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从生活实际出发,出示曲阜旅游图片,引出近几年来孔庙旅游的人数统计。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整体观察,初步认识折线折线统计图。知道统计图的名称及折线统计图的构成。

2、在此基础上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可以通过点看出数据的多少,而通过折线的起伏则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汇报时要让学生用手势描绘一下折线的起伏。初步体会倾斜角度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3、这时同时出示两种统计图让学生自主观察对比,思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自由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适时总结通过观察对比认识到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归纳概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下面就进入第三环节

三、知识应用:

1、利用病人体温变化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作用。

2、我国24到29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统计。在这里我安排了一个我国奥运健儿得金牌升国旗的短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片刻,并通过这个视频再一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小小辨析师。通过辨别这样绘制统计图合适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在于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而这个统计内容主要是统计各种文具的数量,所以不合适。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根据统计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灵活运用知识。

篇17:《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一、联系课标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就是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的简单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第六单元第二项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统计的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本单元教材体现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注意所学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复式统计图是在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单式折线统计图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教材以体育方面的素材为例,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局现性,进而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结合教材说目标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需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把第2个学习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预设:情境导入――观察感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四、以生为本说流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将是我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教学过程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谈话:同学们,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性大型体育竞赛中,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嘹亮的国歌冉冉升起时,你们的心情怎样?你曾为中国运动员助过威吗?(学生自由交流:高兴、兴奋、激动……)

2、深情引导:同学的表现真不错,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在上届韩国釜山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几枚金牌?

生:自由交流。此时学生结合教材一定能迅速回答出150枚金牌。

师:那么,你还想自1982年第9届亚运会以来,我国运动员在历次亚运会共获得多少枚金牌?(生自由交流)如果你不太清楚也没有关系,下面老师就要向大家介绍中国代表团和咱们的劲敌韩国代表团近几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

教师在此环节教学中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农村的孩子看电视的兴趣有些单一,他们对体育节目也许兴趣并不浓厚,于是对有关亚运知识及中国在历次亚运的金牌数不一定清楚。当学生出现无法回答的窘态时,教师切忌焦燥!

(二)观察图表,绘制研究

1、出示数据。

2、绘制图表

教师引导谈话:同学们,我从你们刚才的表情再一次感受到了你们的爱国之情。因为你们看到历届亚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都韩国的多。那么你们想用统计图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由交流)请大家再想一想,用什么统计图表最能表现数量的增减变化呢?

生:用折线统计图。师:下面就请大家分学习小组,用折线统计图纸,完成两个国家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

3、交流图表。对图表绘制准确规范的学习小组要予以表扬。

课件展示两幅折线统计图。

(三)细观图表,交流感受

1、教师提问:在你刚才绘制图表的过程中,从你观察这两幅图表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3、教师小结谈话,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

(四)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1、激励谈话:如果我们想方便地了解两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2、自由交流:生:设法把两幅图“重叠”在一起;既然两

幅条形统计图能画在一起,那么两幅折线统计图应该也能画在一起。

3、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五)合作探究,动手作图

1、出示图表。

2、观察图表,交流所得。

从图表中学生不难看出:横轴表示第几届亚运会,纵轴表示的是获得金牌的总数。中国的队的金牌是用实线表示的。

3、相机引导:如果把韩国队的金牌数也画在这张表,你们打算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虚线或者是不同颜色的线)

4、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5、展示图表。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归纳小结: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相同,但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了上不同的数据,为了区别,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

㈤指导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8面的“做一做”,请学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着重说明: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

㈥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1、出示数据,制作图表

2、展示统计图表,交流制作收获。

㈦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可这样设问: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何异同点?绘制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数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什么?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感受统计

学生可根据练习二十五中第4题、第5题提供的数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五、运用所学,课外延伸

上网查问资料,了解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收集重要数据,制作折单式折线统计图。

六、联系流程,说反思

教学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在此,我想结合流程设计,做如下反思:

1、正确把握“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的关系。教学流程,只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这就要靠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当课堂中动态“生成”出现教师“预设”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处理。切忌浮燥。

2、正确把握“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流程的设计尽力突出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设疑解疑等教学方法以达到这一目标。

3、正确处理好知识间的相互衔接。教学中通过表格统计法、单式折线统计法自然过程到复式折线统计法,使知识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

4、正确突出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特点。通过制作亚运会中、韩两金牌总数复式折线统计图、男女学生身高复式折线统计图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5、正确把握教学的重点。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制作且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是教学的难点。为突出这一难点,教师主要是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先制作单式线统计图,再用不同的线条在同一张表上画出第二个或两上以上折线统计图,以此达到突破难点之目的。

篇18: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能够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景。本课资料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经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本事。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此刻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齐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简便,高效的学习氛围。异常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经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资料,

在激趣导入部分:经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量。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

先经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比较,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不一样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最终,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资料: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资料,从而来选择哪一个资料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折线统计图教案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扇形统计图》数学教案设计

折线统计图(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折线统计图(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