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备课笔记(论坛)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05 03:35:02 作者:双色风格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双色风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说木叶》备课笔记(论坛) 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说木叶》备课笔记(论坛)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借鉴。

篇1:《说“木叶”》备课笔记教案

《说“木叶”》备课笔记教案

一、课文悟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一味想方方正正分析诗的人,读诗必将是顾此失彼的折磨——诗人跳跃的思维恰是调皮的小精灵,它不守理性的规则,自然也就不会顾及跌跌撞撞的老学究。

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曲子《天净沙秋思》,展示了秋天夕阳下的特有的意象,表达了游子浪迹天涯的孤独与愁苦。曾有一位数学老师发问:什么“枯藤老树昏鸦”,什么“小桥梳水人家”,什么“古道西风瘦马”,什么“夕阳西下”,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凑在一起说个啥意思呢?我无意贬责这位老师。我想,如果他读过《说“木叶”》,定会化解心中的疑团。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答案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很值得一提的是,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这样,读者也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亮点探究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探究学习: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探究学习:“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探究学习:“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探究学习: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学习: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三、选题设计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篇2:说木叶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说木叶 教案教学设计]

篇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

鲍志慧

一、课文悟读

本文如一支古筝曲,让人听到的是铮铮的旋律;又如一杯清茶,稍苦却回味无穷;亦似一场“对簿公堂”的话剧,精彩处让人不禁为剧中风趣的台词而哑然失笑……

这是一篇典范的驳论文,作者成功地运用反证法、归谬法,从分析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入手,对所谓“新解”先质疑,接着逐一反驳,或驳论点,或驳论据、论证,腾挪变化,层层推进,说理透辟,条分缕析,绵里藏针。

文章在第1段中直接摆出对方的“新解”--对“乌啼”、“江枫”、“愁眠”的考证,作者连用三个“是……吗?”的疑问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提出对“新解”的质疑,驳其论点。在第2段中运用严密的措词、复句句式,,:旷无论如何不在于……,而在于……”,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一针见血地指出,《枫桥夜泊》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其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而绝非其考证的“三座桥”、“一座山”,对方论点的虚假由此可见一斑。

文章写到这儿,尚嫌单薄。在第3-7段中,对“新解”所考证的“乌啼桥”、“江村桥、枫桥”、“愁眠山”的论据逐一予以反驳。作者运用了引证法,引用大量的实例,如《乌夜啼引》、《乌夜啼》曲、《短歌行》等,论证“乌鸦夜啼”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不能用普遍概括特殊。在第4段中,作者又巧妙运用归谬法,得出即使“新解”能够成立,这首诗的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白”了的结论,语言幽默、犀利,指出其考证实在无多大价值,毫无必要。在第5段中对关于“江村桥、枫桥、渔火、愁眠山”的新解,连用两个“索然无味”,以反衬这些考证毫无意义。接着又运用归谬法,论证诗因染了主观感情,才有动人的意境,相反按某些考证,“月落”全变成死的了,全诗也就变成死的了,“夜半钟声”也变成没来由的了,引出其荒谬的结论,从而间接驳倒其论点。作者接着又驳其论据,“无文献证明”不仅指出其沦据的虚假性,而且照应开头,指出这样的“新解”其实质是贬低了诗的艺术价值,糟蹋了诗。

这篇驳论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准确运用关联词“首先……其次……第三……”“再者……最后……”使得文章极富条理性。作者还巧妙运用设问、反问、短句和复句等多种修辞手法和句式,使句子变化多样,摇曳多姿,行文跌宕起伏,开合有致。

此外,本文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作者以轻松、自如的笔调信笔写来,如聆听长辈谆谆教诲,变枯燥深奥的学术研究为浅显易懂的随感,深入浅出,易于中学生接受,具有-定的可读性陛和趣味性。

二、亮点探究

1.《枫桥夜泊》给人们编织了一幅美好的夜泊图景,悠悠的寒山寺钟声几乎成了羁旅之思的象征。当然,此诗也引发了人们众多的鉴赏、考证,本文即是面对众多“新解”,从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出发,本着不媚俗、不功利的思想,批驳某些牵强附会“新解”的好文章。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可取之处?

探究学习:

结构严谨,善设波折--纵览全文,作者在引出对“新解”的怀疑后,采用“列出+批驳”这样“1对1”的方式,依次摆出对方关于“乌啼”、“江枫”、“愁眠”的所谓“新解”,并一一批驳,这样逐一解决“问题”,紧凑利落,毫不拖沓。同时,这三项内容照应原诗的描述顺序,顺应人们的阅读感受,层层推进,娓娓道来,逻辑性强。最后用“总之”一段收束全文,呼应开头,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文章浑然一体,使人有淋漓尽致、水到渠成之感。

语言准确,不乏幽默--议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这必然要求作者措词精当严密,不遗漏洞,经得起推敲。本文多处体现了这一特色,如,“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一般情况”既承认一种事实的`存在,也预示第二种“情况”的可能;“不等于”、“绝对不会有”,用双重否定的方式强调了“乌鸦夜啼”存在的极大可能。严谨的语言,是该文有较强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带有学术争鸣的成分,不是有关政治立场的“刀光剑影”式的驳论文,而似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用机智幽默的语言陈述观点,很多句子令人忍俊不禁,于心悦诚服间欣然接受其观点。如,“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除非你那座桥是建在突起的小山冈上的专给诗人写‘月落乌啼’用的怪桥。”“这首诗的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了,这行吗?”“难道渔家掌灯之后就不许旅客睡下?或者,旅客睡下之后就不许渔家掌灯?”

2.作者既然要质疑“新解”,为什么在文章第一句却谈到“前两年就听到有人对这首诗中的‘乌啼’、‘江枫’、‘愁眠’作了考证,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己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惭愧……”而不直接否认“新解”呢?

探究学习:

在生活中,当我们听到对古诗词翻新的解释时,也往往很好奇,觉得新鲜,同时“反思”自己对此诗的原来理解,--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作者这样起笔,易与读者形成共鸣。然而,细心的读者也可以发现,作者暗藏伏笔,一个“初听”预示这是直觉反应,并非理性认识;紧接着作者发出三个疑问,“这些考证是可靠的吗?是必要的吗?它究竟是提高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还是贬低了它?”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将读者带人了深层思索的空间,这样“迂回作战”,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利于读者对自己观点的接受。

三、选题设计

本文与第15课的《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同属驳论文,都以驳倒对方论点为目的。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它们在语言风格和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

研究指向: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一文关乎民族的利益,因此作者言辞较为激烈,对敌论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本文则从文艺鉴赏的角度出发,探讨诗歌的考证,意在规范治学的作风,因此语言恳切幽默,娓娓道来。其次,《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主要采用事实论证的方法,以雄厚的不可辩驳的事实驳斥对方的谬论,使文章显得大气、厚重,说服力较强;本文则运用了事实论证、归谬法等方法,灵活多变,步步深入,易于令人接受。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8月

篇4:《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

汪南松

一、课文悟读

我对庄子缺乏研究,只知他和盂轲同时代且声望不相上下,二人所著在先秦时期均属显学。庄子地位发生变化,大概是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的主张实行以后。光阴似水,一泻两千多年,庄子走红运、被尊崇(“被利用”?)的日子当然有,但在个人印象中,背黑锅、受批判的时候似乎更多,尤其是近代国门大开之后,革命的先进的外来学术思想更新着国人观念,一顶又一顶的“帽子”争先恐后地飞过来扣到这位“槁项黄馘”的哲人头上,什么虚无主义、遁世主义、悲观主义、不可知主义、神秘主义、极端自由主义,什么开历史倒车、否定真理的客观标准、宣扬宿命论等等。其中虽有学者战战兢兢、颠来倒去指出庄子哲学中某一点某一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消极因素”既已汇成“大海”,说“大海”里有“针”,其本意显然不是为了让人去“捞”。诚然,对于庄子的文笔,都持“肯定”的观点,没有哪位“大批判专家”站出来说三道四,但内容错误、思想反动的作品,越是艺术性高就越有毒害作用,就越要反对,谁又敢“饮鸠止渴”,放胆去读那些“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意识的光怪陆离的散文”呢?中学生也读《庄子》,不过那是“洁本”--《庖丁解牛》《望洋兴叹》等,而且要先“打预防针”,将作者的消极面和危害性讲明讲够,千万不能让幼稚的青少年因喜爱作品简洁、生动的语言而对作者产生“盲目崇拜”。想到这些,我不禁自问:为什么把庄子弄成这样?如此对待庄子,是庄子的不幸,还是我们自己的不幸?……

当然,今天的情况不同了,许多不愉快的东西,有的'已成过去,有的即将消逝,庄子和庄子哲学的本来面目正在世人面前清晰地显现。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史研究专家的辛劳业绩不容低估,但真正为庄子和庄子哲学提供确凿证据、使世人幡然省悟的则是现实的发展、历史的运行。发端于20世纪初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物质享受,也给人们造成心灵的空虚,使人在精神上陷入难以摆脱的烦恼与困扰。于是,以领导科技新潮流自居的西方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哲学,解读《庄子》成了他们的热门功课。在我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同样让有识之士忧心如焚。我们深知,庄子不是神,庄子哲学并非灵丹妙药,但庄子精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开始反省生命何以如此陷溺,理想的人生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坚信:只要我们正视现实的教训,不忘对历史所作的承诺,真心实意地想从庄子思想宝库里觅取为我所用的精神资源,而不是把今天的重读庄子当作“与世界接轨”的一种表示,我们就会摆脱目前的窘境,就会沐浴着新世纪的和风丽日,逐渐使自己的生命清新澄澈,把我们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起来。

二、亮点探究

1.课后练习三指出“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而课题则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似乎“文不对题”。这是作者的一时疏失,还是有意留出空白,让读者运用心智进行必要的填充?

探究学习:说是“解读”,的确不假。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对庄子著作中彻底的反世俗倾向及其“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做了简明的概括,对庄子鄙弃权势利禄、追求个性自由、坚持生命?

篇5:说说教学模式(论坛帖) 教案教学设计

说说教学模式(论坛精华帖) 教案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论坛 (/vbb/index.php)

- 教学疑难 (/vbb/forumdisplay.php?forumid=2)

-- 说说教学模式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1633)

--------------------------------------------------------------------------------

由 df_xue 于 06-27-2002 20:26 发表:

说说教学模式

我们这里上课一定要遵照固定的模式,是这样的:

一、出示目标(当然你可以在之前进行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三、局部分析

四、整体评价

五、布置作业

大家说说这样的利弊!谢谢!

__________________

常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由 df_xue 于 06-27-2002 20:58 发表:

语文课应该是精神的自由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

常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由 絮影萍踪 于 06-27-2002 22:11 发表:

俺几乎不能再看什么模式啦。

有点反感。

盖凡模式,都是僵死的东西。

任何模式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创造者的个人特征,无视学生学识水平、年龄特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无视施教者性格、气质、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等诸方面的差异,有意猎奇,削足适履地照搬某种模式,肯定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也肯定无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与其无所适从或作茧自缚,不如独辟蹊径。

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的爱大于恨

让我的假小于真

让我的所欲渐化虚无

让我的付出渐近无倦

--------------------------------------------------------------------------------

由 df_xue 于 06-27-2002 23:42 发表:

其实老兄你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当我在备课的时候,一位多年从事高三教学的老师说:“你说的有道理,但是高考还是考路瓦栽夫人是资产阶级妇女啊”。

今晚与网上的一位老师聊天时想到,教师的个性与学生的个性二者怎么样融合的问题,看来又有论文可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

常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由 aimin 于 06-29-2002 00:02 发表:

模式问题,我的看法--

在教学中,不可能没有模式,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或者少数几种通用模式!

关键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便宜活用、有效即佳!

至于“教师的个性与学生的个性的融合”,这个命题似乎不很确切!

简单的、孤立的“融合”,没有意义,也不可能。

从逻辑上讲,“个性”是什么?一“融合”,还叫“个性”吗?

我想,比较准确的提法,似乎应该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师生的个性推动有效教学的实现!

__________________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

由 df_xue 于 06-29-2002 23:17 发表:

专家就是专家,说话就是有风度啊。

我们总希望少谈些模式,多研究问题的。

握手。

__________________

常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由 aimin 于 07-25-2002 17:15 发表:

怎么又是开个头,就不想深入了?

__________________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

由 df_xue 于 07-26-2002 00:06 发表:

我接着说吧。

个人的粗浅看法是:模式来自实践,是经验的积淀。

但是时间有时把经验的面貌会篡改得一塌糊涂。即使成为常规和模式的东西也会在新生事物面前遭遇尴尬。

但是对于新教师而言,旧有的模式有助于迅速适应环境,走近语文本身。

我更期望我们的青年教师能丢下这根拐杖,自己大胆飞翔。

我是不是像校长一样在说话了?

__________________

常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由 絮影萍踪 于 07-26-2002 00:40 发表:

看来校长大人还不糊涂

向你致敬!!!

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的爱大于恨

让我的假小于真

让我的所欲渐化虚无

让我的付出渐近无倦

--------------------------------------------------------------------------------

由 df_xue 于 07-26-2002 11:55 发表:

呵呵,絮影居然真的把我当成校长了,在你的心里我的地位已经开始升级了。

我们学校没有教研室,所以很多理论上的问题无法得到更新,你们那有吗?

__________________

常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由 aimin 于 07-26-2002 16:58 发表:

有没有教科研室有什么关系?这里不就是大教科研室么!

__________________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

由 絮影萍踪 于 07-26-2002 18:29 发表:

俺们学校老师都是各自为政。

各科老师们几乎没有在一起研究过有关教学的什么东西。

不过在应付检查、写报告的时候声称“**教研组”

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的爱大于恨

让我的假小于真

让我的所欲渐化虚无

让我的付出渐近无倦

--------------------------------------------------------------------------------

由 df_xue 于 07-26-2002 23:49 发表:

这里是大教科室,说法豪迈,大气啊~~~~~~~~~~

我们希望这里真的是交流探讨的大会堂~~~~~~~~

其实我们学校的教科研也是各自为政,自己搞自己的,只要论文,不要过程。

这是不是现代化学校的悲哀啊?

__________________

常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由 aimin 于 07-27-2002 15:33 发表:

不过话要说回来,教育科研,在相当程度上确实是个体性较强的活!

现在的问题是,在学校里,单枪匹马,很少能成气候的。

网络给我们很好的机会!

__________________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

由 df_xue 于 07-28-2002 00:21 发表:

合作是越发重要了,无论科研还是教学。

网络确实可以加强交流,但是,时间、空间、计划、步骤、反馈这些与科研相关的东西是网络的硬伤。

再则,真正在网络上由陌生人组合研究课题的毕竟不多,至少我还没有听说过。

不和陌生人轻易说话,即使说话,也不说真的。这可能是隐藏我心里最想说的话,不知道其他同人如何看待。

__________________

常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由 絮影萍踪 于 07-28-2002 00:59 发表:

df-xue老师啊,我们是不是陌生人呢?你前面的那些帖子都是假话吗?

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的爱大于恨

让我的假小于真

让我的所欲渐化虚无

让我的付出渐近无倦

--------------------------------------------------------------------------------

由 df_xue 于 07-28-2002 01:16 发表:

絮影实在。

其实我之所以那么说,是代他人言的。我总不能说别人是虚伪的吧。

责任自己来挑了。

__________________

常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由 随缘而来 于 07-28-2002 12:10 发表:

谁说我们不能在网上合作呢?

我昨天要帮同学写篇论文,因为时间很赶,我求助于神瑛和忍神,他们给我找到了很有价值的资料,今天我就交差了。我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合作啊!

__________________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

由 df_xue 于 07-28-2002 23:23 发表:

艾,都是我的错啊,一棍子打倒一船人啊`~~~~~~~~~

阿弥托福~~~~~~~~~~

__________________

常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由 丐上人 于 07-29-2002 18:57 发表:

教学模式与“鞋子”

看到大家在讨论“教学模式”问题,我突发奇想。

我觉得,如果说教学内容是“脚”的话;那么,教学模式就是“鞋子”。

鞋子的作用确实很大,不仅能保护脚,有时还能使脚更好的发挥功能---比如说田径场上的跑鞋。更何况鞋子还有“包装”的功能,女士的高跟增了美,男士的革履添了帅。教学模式也同样有以上作用。

然而,形式是要为内容服务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脚永远比鞋子更重要!

60年代强迫全国的语文老师都穿一双“凯罗夫”牌的鞋子显然是荒唐的'。

而如今很多姑娘为了穿名牌磨破了脚或者在山路上穿高根鞋扭伤了脚,也同样是没有正确的处理脚与鞋的关系。

一双鞋穿着舒服不舒服只有脚最清楚,最合脚的鞋就是最好的鞋,不管它是不是名牌。穿什么样的鞋最合适应该完全由脚来决定。甚至也完全可以不穿鞋,只要自己的脚觉得合适----当年南非的女选手光着脚参加田径大赛,不是同样可以破世界记录吗?

--------------------------------------------------------------------------------

由 df_xue 于 07-29-2002 20:02 发表:

上人的比喻很是精辟。

我再烂造一比喻:如果是教学是把学生送往彼岸,那教学模式应该是我们一起乘坐的船了。船有大有小,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有手动的也有机械的。我们老师在渡口的时候,常常要面对这样的选择,选择怎样的船。有的人只要有船,就轻易上去,也有的在寻找,更有甚者,自己在造船。

__________________

常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由 aimin 于 07-30-2002 21:31 发表:

两个比喻都很妙!

__________________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

由 神瑛 于 07-30-2002 22:58 发表:

我交代: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生活中我都不是一个100%诚恳的人,我只是努力 的做到给予和汲取,我们没见过面,但不是一般的陌生人,在这儿我觉得我所得到的信任比在生活中要多的多,我为此而感动,把我最好的拿出来与大家 共享,把我阴暗的一面藏起来或是虚伪的表现出来:)

我是年青教师,除了那些不能现成的拿来用的东西现在基本上不缺什么啦,我会在实践中慢慢的总结并积累经验,但我最想得到的还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因人、环境而异,但并不是说没一套在大部分地区都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我希望能找到,大家能提供给我这和一套模式,让我在实践中把它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真正成为自已的教学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

简单的最好

--------------------------------------------------------------------------------

由 神瑛 于 07-30-2002 23:00 发表:

教学模式异象一把剑:先用玄铁重剑,再用桃木轻剑,最后无剑

__________________

简单的最好

--------------------------------------------------------------------------------

由 絮影萍踪 于 07-31-2002 00:02 发表:

既然是模式,就肯定是死的东西;

不是死的,固定的东西怎么会叫做模式???

丐上人老师的比喻真是说到家了

我这里不免要重复:

人家的鞋子,你穿不得;

人家的衣服,你也穿不得。

即使是自己,也不一定要死守什么模式,

就如你不会终年穿着某一件衣服一样!

恪守别人的模式,唯别人的模式是从,

多平庸之徒,难成大器!盖多为东施效颦也!

语文教学的的形式上,还是多一些随意性的好!!!!!

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的爱大于恨

让我的假小于真

让我的所欲渐化虚无

让我的付出渐近无倦

--------------------------------------------------------------------------------

由 df_xue 于 07-31-2002 01:23 发表:

真理是越辩越明啊,我们已经可以在“教学模式是个个死东西”上形成共识了。

神瑛的话也不无道理,有的鞋子我穿合适,你穿也可能合适,只要我们的脚大小差不多(医治脚气的鞋除外)。不是说每个老师都有一套模式的。

__________________

常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由 星子 于 07-31-2002 11:26 发表:

我们学校也没有什么教研组,也是各自为政

这个教学怎么搞的上去,哎--------

--------------------------------------------------------------------------------

由 丐上人 于 07-31-2002 11:54 发表:

这里就是我们的教研室

aimin老师的提法很好,我们这里就是一个很好的教研室。

希望能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把我们的教研工作做的有声有色!

备课笔记范文

《说木叶》的教案设计

《近体诗》备课笔记

大班备课笔记范文大全

摩西上《孔雀东南飞》(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课堂实录(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论坛

《再别康桥》说课 教案教学设计

木叶散文

《骄傲的孔雀》备课笔记

《说木叶》备课笔记(论坛)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说木叶》备课笔记(论坛) 教案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