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册教案:咬文嚼字

时间:2024-05-18 03:39:57 作者:guanlaoshu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guanlaosh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高二册教案:咬文嚼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二册教案:咬文嚼字,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高二册教案:咬文嚼字

高二册教案: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脉络,理解“炼”字在阅读写作中的重要意义。 2.了解文章正反例举证明的写法。 3.在阅读写作中要时时注意思想情感和语言要精练。 4.、写作中要尽量避免“套板”。 教学重难点: “炼”字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朱光潜: 中国美学家。安徽桐城人。 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主要编著有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 、《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 一、题解: 咬文嚼字,实际讲解的是写作阅读中都要注意“炼”字。 在写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套板”,生活中也是这样。 该文属于文化随笔,就是针对某一文化现象,进行评论。这种品论,可以批评,可以讨 论,也可以说自己的看法,表现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二、速度课文: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简析:  1.课文脉络与品评过程: (1)举例说明“炼”字的重要。证明例举、反面例举。(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例举古典小说中炼字例子。(《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古人炼字不当。(《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炼”字要结合思想和感情。(“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炼”字要根据注意根据环境进行联想。(《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写作阅读中要尽量避免套板(“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5、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 讨论课后练习。  

篇2: 《咬文嚼字》高二册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高二册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

2、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预习点拨:

1、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

一、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主要著作有和、

2、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二、概括,分析:

1、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阐明的密切关系,意味不同、

,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讲的使用

负面:

三、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咬文嚼字》教案4,

2、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四.分析、借鉴:

1、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咬文嚼字》教案4,

2、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巩固训练:

1.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导练:

一、进一步分析借鉴:

1.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咬文嚼字》教案4,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2.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3.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

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5.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咬文嚼字》教案4,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深化理解:

1.结合文中的`分析,你从所读古诗词中举例谈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2.结合个人写作情况,谈一下自己对“套板反应”的认识及克服的方法:

《咬文嚼字》教案4,

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Α、尺牍剥琢有声学福五车刻苦自励

B、蕴藉点铁成金斟酌清沁肺腹

C、俗滥自鸣得意流涎索然无味

D、岑寂不即不离凝炼锱铢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谁说的:

①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惟陈言之务去、

③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作者认为王若虚对lt;lt;史记gt;gt;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咬文嚼字》教案4,

4.拓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写何景,口头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点。

〈〈咬文嚼字〉〉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1.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文艺心理学〉〉〈〈诗论〉〉

2.zīzhūzúcéndúchéngyùnjièzǐ

词义:略

二.

1.略

2.阐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句式,文字增减,字眼)

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面: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套板反应,全无新奇意味。)

三.1.(见篇末)

2.略

3.一致。其基本性在于注意表面意思而忽略精神,在文中强调的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抓住了“精神”。

四.

1、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

3、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二课时

导读导练:

一、

1、前者:意义固定,偏于类型;后者,意义游离,偏于个性。

:清茶泡在泉水里和明月照者泉水都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

:AC不符,BD符合。

2、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创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4、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5、由字的联想的意义形成新的意境。

6、(1)、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2)、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略。

巩固知识:

1、C

2、分别是:谢灵运、韩愈、丘迟、王安石

3、略

4、提示:从展示的画面及意境方面理解。

篇3: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 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 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

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e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篇4:《咬文嚼字》教案 (高二必修五)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安徽省定远县第二中学  王传河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并能尝试写作。

2、了解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习咬文嚼字。

3、

二、过程和方法:讲解为主配合多媒体演示和课堂讨论。

三、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

四、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咬文嚼字”的含义:这是一个贬义词,指过分的斟酌字句而不了解文句的实质内容。但是本文却用它来表现什么意思?(讨论、明确)

作家作品:(见多媒体显示)

朱光潜,(18-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他的《谈美书简》是教育部指定高中课外必读书籍。

文体知识:文艺随笔,属于议论文范畴。(见多媒体显示)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

二、合作、探究:

1、提问:从议论文角度来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课文中哪句话?(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能放松的谨严。

2、课文前两段引用郭沫若的材料目的何在?这给我们写议论文带来什么启发?(学生回答)

明确:引出中心论点;突出文章的针对性和必要性;我们写议论文往往开门见山的提出论点然后论证,以后不妨学习这种从现实事件谈起的方法,这样使得文章更具有让人信服的力量。

4、课文前两段对郭沫若先生既有肯定也有否定,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作者目的在引出论点,同时告诉我们要敢于怀疑权威。

5、第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承上启下。

6、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下文也举了两个例子。那么我们用朱光潜先生教给我们的知识对他自己举的两个例子进行质疑:(讨论、提问)

教师提示性探究:对于《史记》的例子,王若虚说多三个“石”有没有道理?他是从哪个角度谈的?

(从客观记载的角度,历史文献重在写实而不需要夸饰和描摹。但是从文学作品角度来说却恰恰相反。所以我认为王若虚和作者的角度不同。这一点鲁迅先生看的最妙,他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史记》既可以做历史来看也可以做文学来看!)

三、布置作业:用怀疑的态度审视作者关于“推敲”的观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出示教学目标第三点:培养质疑问难的精神。

检查上节课作业:用怀疑的态度审视作者关于“推敲”的观点。

(学生用5~10分钟讨论回答)

明确:要想知道到底是“推”好还是“敲”好,必须不能脱离贾岛原诗:(多媒体)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结合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号无本。我们可以设想诗中之僧应该是作者自况。作者去月夜访友,当然要“敲”了!

另外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诗中主要塑造一种寂静的氛围,那么用敲字恰恰是诗歌中常用的“以静衬动”的手法。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

再次,前句“鸟宿池边树”完全可以看做静态的'“宿”而不是鸟儿盘旋而下的“宿”,否则与“幽居”不太相合。那么既然是鸟儿已宿,就需要“敲”们声音来惊起,才会让诗人看到宿鸟,这样一来又有了“月出惊山鸟”的安静之妙!

教师总结:

当然我们做这样的探讨,并不是为了否定朱光潜先生,或者显示自己多有才学,反而恰恰是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巨大的启示。另外我们做了以上研究实际上也是为了印证作者提出的一个分论点。

提问: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个分论点?

明确: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写到“推敲”这一段结尾实际上已经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了。那么接下来的几段作者又写到什么,为什么要写?(讨论、提问)

明确:作者从正面提出另一个分论点: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从反面提出一种写作坏习惯:套板反应。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它并不是典范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所以围绕中心论点随便写下两个分论点,并且批判了“套板反应”。

2、思考:结合课文最后3段,联想的意义如何体会?

三、教师总结: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它对我们学习语文太重要了。如果说朱光潜先生通过一篇小文章教会我们如何欣赏文艺作品,如何耐心写作是毫不为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笔”虽小它对一个人的学识要求却是很高的!

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论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分论点一: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分论点二: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王传和

篇5:《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5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咬文嚼字》 年级  高二 学期  下期  第5学段

标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有意识地模仿文艺性随笔的写法。

点  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及写作意图。进一步探究文艺性随笔的一般写作技巧。

路   课前自主预习,收集资料→交流有关“咬文嚼字”的相关故事→梳理课文写作思路→探究文艺性随笔的一般写作技巧

主要

教学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  学

源  1、相关网络资料“一字师故事”

2、朱光潜《谈美书简》,江苏文艺出版社

教学过程预设(安排一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课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诗不厌改。”我国诗史中,流传着不少替别人改诗的故事。

唐末的郑谷,把齐已《早梅》诗中的“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因此被誉为“一字师”,名噪千百年。

还有更多的一字师未为人们所熟知,宋代的胡舜陟就是很值得赞赏的一位。他对大文豪苏东坡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出了修改意见,对人说“‘低绮户’当云‘窥绮户’”,甚有胆识。

“低绮户”在该词下阕: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胡舜陟改得有理。“低绮户”不过是说月光低低地照进“绮户”(雕花的门窗)而已;“窥”却是悄悄地看着的意思,这一来,月亮就有生命、有性格了。月亮那清亮的“目光”悄悄地凝视着“绮户”,投射到心事重重、辗转反侧的失眠者身上,是同情失眠者还是嘲笑失眠者庸人自扰?结合下句“不应有恨……”来看,更别具情味。所以“窥”字比“低”字生动、深刻得多。如果苏东坡有知,定会拜胡舜陟为一字师。

一字师不但古代有,当代也有。解放初期,写信给毛泽东对《长征》诗提出修改意见的人,就是其中之一。《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毛泽东根据这位“不相识的朋友”的建议改动之后,避免了重复使用“浪”字的毛病(诗的第三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

一字师是睿智的文学批评家和热心的“园丁”。经他们改动的字(实际上是单音词),都极为准确、鲜明、生动,给全诗增色。

今天咱们学习的内容就与“炼字”有关。

【课前活动】

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教材及搜寻朱光潜的美学著作及其生平简介。

【活动一】

要求学生自主介绍朱光潜的生平简介及其鲜为人知的轶事 :

1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他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2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著作等身,建树颇丰。他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第三次,是在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1故事开头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朱光潜先生的生平事迹的简绍,从而引导学生对现代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 释题,明确:“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活动二】

要求学生说出“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运用了什么修辞?“嚼”字有几个读音?

提问,从标题的结构角度挖掘其实意,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标题的内涵。

三、教师板书思考题,引导学生看书。

1关于屈原里的婵娟骂宋玉的那句台词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2《史记李广传》里的那句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到底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它们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4引用苏轼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两句诗,其用意何在?

5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活动三】

将学生分成五个学习小组,按思考题的自然顺序进行抢答。比赛之前,指派各小组组长进行统筹安排。

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边阅读边思考,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再利用竞赛形式解答思考题。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

四教师顺势提问:作者列举了四个鲜活的“炼字”事例,外加一个写作中的现象--套板反应,到底要表达一个怎样的写作意图呢?

【活动四】

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课文最后一段: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要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引导学生跳读文章,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把握全文主旨。

五、师生一起总结全文的写作模式:

先举实例--再得结论

(这种写法叫做归纳法)        【活动五】

学生梳理,朱光潜先生的文艺性随笔的一般写作方法。

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文艺性随笔的一般写作技巧

结 六、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

【活动六 】

让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作个小结。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业 七、作业布置。

模仿朱光潜先生的归纳法写作技巧,就当今你看到的社会现象写一篇随笔。 【活动七 】

课后练习:学生写作训练

学以致用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将课内语文延展到课外,激发学生对美学知识的兴趣。课堂内,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较好地运用学生喜欢表现这一心理年龄特质,大胆地分组让学生进行比赛,较好地疏通了文意。课外作业的布置比较合理。

篇6:荷花淀高二册语文教案

荷花淀高二册语文教案

课时计划 第1课时 (总第7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教学方法:阅读鉴赏法、引导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在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城5县(《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

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分析情节线索:

1、让学生概括文中几个场面的内容:

① 月夜编席②夫妻话别③探夫遇敌④助夫杀敌⑤学夫杀敌

2、让学生找出这篇小说的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

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崐──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3、明线暗线分而又合,合而又分:

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 送夫、探夫、遇夫、学夫

暗线──地区队的活动

4、小说要表现那些人物?

明确: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五、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荷花淀》课时计划 第2课时 (总第8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教学方法:阅读鉴赏法、引导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赏析景物描写:

1、学生集体朗读:从“月亮升起来了……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并思考:

⑴、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⑵、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⑶、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鉴赏讨论: 讨论明确:

⑴、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

⑵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⑶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水生嫂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体现了她对家乡的爱。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 ③、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二、鉴赏人物对话: (注意神态描写)

1、朗读“夫妻话别”一节中的对话描写,思考问题:

⑴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三层: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

2、鉴赏讨论:

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舍不得丈夫离开。因为她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所以,这是一种责怪的口气。“总是”有自豪也有嗔怪。

三、作业:诵读课文

《荷花淀》课时计划 第3课时 (总第9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教学方法:阅读鉴赏法、引导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继续鉴赏人物对话: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阻拦,在“小家”和“大家”发生矛盾的时候,她选择了“大家”,说明她能顾大局。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这是她的顾虑。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顾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质。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也表现了她的忠贞。

3、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顾大局、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4、作用:a:反映人物的心理,思想变化和性格;b:发展故事情节,交代事情经过。

5、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确:“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三、小说的主题:描写了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和家国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

四、艺术特点:语言简洁传神,充满诗情画意。点面结合,剪裁得当。

五、作业:完成配套练习

课后记:

篇7: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好句不厌百回改,妙语多从锤炼来。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孟郊的“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无不诠释者美言妙语背后诗人锤炼语言的艰辛,也许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来要创造出足以“泣鬼神”的佳句,还真得好好地“咬文嚼字”。那么,什么是“咬文嚼字”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朱光潜先生的一片文艺随笔《咬文嚼字》。(板书题目)

一、预习检测

字音

xi á n   zhēn    zú    zǎo     jiè     zǐ

倒涎    斟酌    镞   词藻   蕴藉   付梓

dú   zēng    zī zhū

尺牍   憎恶    锱 铢 必较

字义

援例   岑寂    斟酌   杀青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唯陈言之务去

二、作者简介及文体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____家、_______家。笔名____,籍贯是_________。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的__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文艺随笔

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文艺评论是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的文章。

三、解题

咬文嚼字释义

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

2、形容卖弄才学。

3、狡辩或强词夺理。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咬文嚼字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在文字运用上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松的谨严。”

可见,作者赋予了它新的含义,贬词褒用。

四、快速阅读文章,把握主要内容。

1、文章前五个自然段各举了什么例子?有什么作用?

例子1    演员替郭老改台词         句式不同

(“你这…”句式表示极端憎恶之情)     意味不同

例子2     改“李广射虎”            字数不同

(改后索然无味)                 意味不同

例子3    贾岛诗的“推”与“敲”       字眼不同

推-鲁莽一点,孤僧,显得冷寂      意味不同

敲-拘礼些,略显温暖的人情

2、⑥⑦这两段的论述角度有什么不同?

⑥段  正面论述善用联想意义。

⑦段  反面论述“套板反应”的流弊。

3、⑧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点出题旨--

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的要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咬文嚼字的条件: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五、课堂小结

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

(不少于三条)

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成就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语言文字的套板效应是要不得的。

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品味语言,就要品出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语言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六、课外延伸

1、炼字佳句赏析,试说出其妙处。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 一 )枝开。         -唐齐己《早梅》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 闹  )。 -宋祁《玉楼春》

春风又到(绿)江南,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

眼( 忍 )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 丛 )觅小诗。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2、下文选自宋代张先的《天仙子》,表现一种孤独寂寥的心境。

沙上并禽池上暝,        A  留     B  弄

云破月来花_ 影。       C  倒     D  映

3、下面这首古诗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本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1       面,

月2       繁星满天。

数只船3       浦口,

4________ 声笛起山前。

1 A吹  B掠  C袭   D拂

2  A落   B圆    C明    D上

3  A傍   B依    C 横    D到

4  A声   B有    C几    D一

刘飞

篇8:《咬文嚼字》观摩课教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观摩课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揣摩字词的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2.通过教学,加强学生把握关键句、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单元导读: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体裁都是文化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这些课文属于“社会科学类文章”这个大类。学习这些课文,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汉语大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清代,桐城出了以方苞、刘大猷、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四、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注音:

涎(xián)    锱(zī) 铢(zhū)    镞(chuò)   岑(cén)   梓(zǐ)    牍(dú)

2、多音字及形似字:

恶(wù、è、ě)  藉(jiè、jí)  乘(chéng、shèng)  婵(禅让、蝉联、弹指、箪食)锱(淄博、缁衣、辎重、鲻鱼) 牍(牛犊、渎职、木椟、黩武)

3、词语:

(1)掌握下列成语: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深恶痛绝: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清沁肺腑:即沁人心脾,原指清新空气或花香沁入人的心脏、肺腑,使人感到非常舒服。现在形容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形容学问渊博,富有文才。

(2)辨析第五段的三个词语:

冷寂:冷清而寂静。多形容“物”。

寂寞:清静、孤独。多形容“人”。

岑寂:寂静。但没有冷寂的程度深。

五、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句:

(1)什么是关键句?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

从内容来看,中心句、主旨句和诠释句是关键句。

(2)关键句的类型     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

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

(3)本文的关键句有: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过渡句)(第二段)

“但是我们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过渡句)“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主旨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诠释句)(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中心句)(和上句在意义上又形成一定的反复)(第五段)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主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诠释句)(第六段)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过渡句)“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诠释句)(第七段)

“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中心句)(最后一段)

2、明确观点,突破重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

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旨,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即“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题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

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

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态例子(《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子(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子(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子(“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3、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次。

明确: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1-4段),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5-7段)。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

六、欣赏品味,延伸提高: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

(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炼、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2)根据文中观点,比较以下语言: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3)请你对下面的句子也来个“咬文嚼字”: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

七、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境:(考点:扩展语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示例1: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示例2: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示例3: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示例1: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示例2: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示例3: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八、思考作业:品味课后第二题。

篇9:高二册教案:归去来兮辞自读

高二册教案:归去来兮辞(自读)

归去来兮辞(自读)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导入:关于《归去来兮辞》,宋代欧阳修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死后朋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或陶靖节);又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为“陶彭泽”。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伟大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在他所留下的120多首诗中,歌唱农村美景和田园劳动生活的作品占多数,最著名的有《归田园居》、《移居》、《饮酒》等诗组。由于接近农民和参加一些农活,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他在描绘田园风光,表现闲适生活和心情的同时,也表现出他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题解: 归去来兮:“回去吧!”“回去啊!”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辞: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 课文分析: 第一层写决意归去。文章以第一段的第一节后半组句和第二节承达此意。心为形体所役使,何等可悲!摆脱可悲还来得及,怎么摆脱?归隐。作者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归隐为是;过去入了迷途,今日回到正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之情可见,文章主旨于此亦可见。 - 第二层写途中归心之切。第二段第一节表达了这一层的意思。舟之慢行实为作者归去心切,“风飘飘而吹衣”,表现想象中归去的`轻松欣喜之情,是归去心切的进一步强化;正因为归心切才问前路,恨晨光。田园生活是作者心灵的归宿。 第三层写归家后家室之乐。含三节:第一节写望见家门,欣喜若狂,这与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虽没有隆重仪节,却是那般地充满人情味。二、三两节进一步抒写家室之乐。环境,有小径,有松菊,有小屋;人伦,可与幼儿嬉乐;行为,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小屋虽仅“容膝”,其乐却伸至无限。生活习见事物,一经作者情感的移入,便字字生辉。   第四层写归家后田园之乐。含两节:拄着拐杖,涉园观景,随看随歇;抚着孤松,抬眼望去,云气出岫,鸟倦飞还,太阳将落,斜晖脉脉。对自然的真诚眷恋,带给作者心灵的宁静和旷远。   第五层由息交绝游而写与亲戚、农夫的交往之乐。含两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前一节息交的对象是当权者;后一节交往的对象是“亲戚”与“农夫”,与“亲戚”、“农夫”有说不完的知心话,琴书之乐,足以消忧,哪怕是农人告诉春天来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种了,也是那般的亲切怡情。息交与交往形成鲜明对比,写息交强化交往之心志。   第六层写出游之乐。含两节:驾着小车,经崎岖之路尽阅山丘;划着小船,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山丘之上,树木欣欣向荣;沟壑之中,泉水涓涓而流。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羡慕万物,感叹自身。   第七层写人生感想。含第四段三节:“已矣乎”的感叹与“归去来兮”相呼应,文气一振。作者感叹活在人世没多久了,何不随心所欲?何不伸张心志?何不自由自在?高官厚禄不是所要追求的,神仙居住的仙境是无法找到的,还是除草培苗、登高长啸、临流赋诗吧!人应当委心顺应、乐天知命。   文章层层推进,每一层都承上而来,既顺畅而又回折生姿,决意归去点明文旨,紧接着自然写归去之切,归去之乐,并顺着路上→居室→庭院→郊野依次展开,最后以“已矣乎”回应前文,总结全篇意旨。此中真趣,随意读来,其味无穷。   在自读中,更要着眼于陶渊明为我们创造的言语,在读中感受本文言语之妙。 六、课后思考 (一)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 (答案:联系陶渊明自身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可以这样理解的。陶渊明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望学而优则仕,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东晋士族门阀观念相当严重,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过做官来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实现。另一方面,东晋末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正直之士做官也难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自然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终伴随着生存之限,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可以看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曷不要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就文言文,也可见作者内心的悲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消息。但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自然的快乐表达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说他的确有“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一面。)   (二)文章结尾,作者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想和处世哲学,是否显得消极? (答案:不能说不消极,但理解这种消极的思想要联系作者的经历来看,不能只作简单的判断。作者几次为官,品尝了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身在官场,作者体验到生命的扭曲,这有前面所提及的拒迎督邮例为证。相比而言,田园生活朴实、自在、真诚、舒展。因此,这种消极的思想有一定的复杂性,消极的背后有对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官场黑暗的鄙弃。虽可打上消极二字,但没有颓唐、痛苦之味。) 板书设计  1、归心之切  2、家室之乐 “田园将芜,胡不归” 3、田园之乐抒发人生感想  决意归去4、交往之乐(总结意旨) (点明主旨) 5、出游之乐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G(5-3.9)咬文嚼字?教案

第二册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

美术教案第十册全册

高二上册全册听力原文(人教版高二英语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 (高二)

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生物教案

作文教案高二

高二册教案:咬文嚼字(合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二册教案:咬文嚼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