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NeunWelt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咬文嚼字第二课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教案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最新教案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让学生默读《不求甚解》一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1.请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 “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承,并行不悖
附: 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①这篇短文中写道: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 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②,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①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 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①[《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一篇自况的短文。因宅边有五株柳树,作者就自号为“五柳先生”。
②[普列汉诺夫(1856--1918))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后成为修正主义者,孟什维克领袖之一。
③[王粲的《英雄记钞》)王粲(177—217),东汉末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史书无王粲作《英雄记钞》的记载。本文所引《英雄记钞》中语,与《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鱼豢《魏略》中语,文字悉同。
篇2:咬文嚼字教案 第2课时
咬文嚼字教案 第2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 显得更天真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文章的内容讲得也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起。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 ,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的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①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地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
篇3:琵琶行第二课时
琵琶行第二课时
长篇叙事抒情诗《琵琶行》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琵琶行第二课时1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重点鉴赏课文第二节。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重点
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对比阅读《听颖师弹琴》中的音乐描写。
教学媒体
录音机 多媒体图片
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 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分别是:数学,文学,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那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根据学生发言总结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
三、重点鉴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
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分组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3. 对比欣赏: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颖师:西域僧人,“颖”是其名,“师”对僧人的尊称。②昵昵:亲昵的样子。③蛴攀:登攀。④丝篁:丝竹等弦乐器,这里借指音乐。⑤滂滂:流淌的样子。⑥诚能:确实擅长(弹琴)。⑦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热,忽忧忽喜。
[阅读提示]
《听颖师弹琴》一诗在音乐的描写上也十分地成功,试与《琵琶行》作一比较分析。
[参考解说]
相同:1.两诗均运用了“以形喻声法”。在描摹琴声的时候都能以形喻声,赋形于声,特别是比喻句的反复运用,形象地描绘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琴声巧妙地转换成有形的立体的视觉形象,使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2. 都运用了“以情传声法”,将自己的倾听的感受写进去,并传达给读者,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3. 都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法”,均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衬托为辅。
不同:1.《琵》诗不仅描写了琵琶女弹唱的起始—发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而且对弹唱的每一个阶段均作了声声入耳、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听》诗虽也写出琴声时而高扬、时而低沉的节奏感,但没有对颖师整个弹琴的全过程作具体的描写。2. 《琵》诗的设喻角度是多方位的;而《听》诗主要是从视觉设喻。3.《琵》诗不但写有声,也写无声,声中有情,声情并茂;而《听》诗主要是摹声。另外,《听》诗在形式上采用的长短不一的杂言体,与忽高忽低的琴声及诗人忽起忽落的感情相适应。
总之,两诗对音乐的描写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能曲尽其妙,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
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
四、讨论: 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
琵琶女 诗人
年少时:欢乐、风光 年少时: 欢乐、得意
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 年老时:被贬、漂沦憔悴
诉身世 伤迁谪
商人妇:轻别离,啼泪 江州司马:孤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小结:
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六、课外拓展:
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篇4:Unit5Canyoucometomyparty?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说明】
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的一个单元。本单元学生将要学习礼貌地发出、接受、拒绝邀请,谈论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并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如何向别人发出邀请的“can you...?”句型,如何接受邀请“sure,i'd love to.”和拒绝邀请“i'm sorry.i have to ...”的句型。本课时,学生将继续练习如何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本课的话题。
我的教学思路是:从生活中的话题入手,设计任务,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目标】
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下,在与同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发出邀请、拒绝或接受邀请,练习礼貌地使用本课的目标语言。学会将所学的语言运用到真实的交际生活中去。
【本课重难点】
学会礼貌、自如地发出邀请、拒绝邀请或接受邀请。
【教具】
录音机、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1.从生活中的话题入手,激活课堂,导入新课。
step 1:free talk
(1) talk about every day activities.
讨论家人每天的活动,每个学生至少说出一个。教师将这些活动的短语写在黑板上。
例如:visit my friends,babysit his sister,rent the vcds,go to the dentist,have a piano lesson,study for the english test,etc.
(2) make sentences.
用黑板上的词造句,每个学生至少做一个。
for example:i can't visit my friends,because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test.
2.设计任务,层层推进,形成能力。
step 2:task
pre-task
(1) listening 2a & 2b
(2) pairwork
student a invites his/her partner to do something.student b declines he/her invitation and give reasons.
task circle:every student invites at least five classmates to do something.
每个学生至少成功邀请 5 个同学做事情,如邀请不成功,需写被拒绝的理由,最后完成下表。
name
reason
mary
has to help her parents
lucy
sure
...
...
...
...
...
...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结构:
can you come to ...?
sure,i'd love to.
sorry,i can't.i have to ...
that's too bad.maybe another time.
thanks for asking.
post-task:
(1) tell your neighbor who accepts your invitation and who refuses your invitation.why?
(2) write a short passage.
for example:
mary can't come over to my home,because she has to help her parents.but lucy can come here.she is free.
3.布置实用型作业,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step 3:homework
design an invitation card.invite your friends to have a barbecue on weekend.tell them the time and place.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比较成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将所需要的语言进行熟练的运用。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用外语交际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地进行体验参与。英语课堂教学应该遵从这一原则,注重语言的实践性特征及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篇5:《詹天佑》 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詹天佑》 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一、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长城》,假如有一天有机会乘上从北京到张家口的这一趟火车去饱览长城的景色,当火车经过长城的脚下的青龙桥车站时,你就会看到月台旁矗立一座铜像――他目光炯炯,正视前方,神情刚毅自若。看到这尊铜像,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学生畅谈)
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怀念他?他的重大贡献是什么?(学生简谈)
二、 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自由读文。
三、 学生汇报,老师适时归纳概括板书。
爱国:受命于危难之时
勘测线路
杰出: 开凿隧道
设计线路
四、 找自己最喜欢的伙伴,自由分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学这几部分。
五、 交流汇报。
汇报设想:1、汇报险恶的社会环境,体现其爱国。(模拟招标会)
2、竞赛美读第四节。(老师适时引出全班的朗读高潮)
3、画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施工方法。
4、演示“人”字形线路。
(在汇报中适时完成读书任务)
六、写赞歌。(在帝国主义的讥讽声中,在清政府的腐败万能下,詹天佑战胜了险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建成了我国铁路史上第一条铁路。这样的伟人,我们应该把他留住,留在我们的心底。我们每个人在心中用一两句话赞美他。)
六、 播放录象资料,进行课外拓展。
七、 延伸:一代伟人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品质,他的形象已经矗立在我们心中。我们该怎样表达这无比的怀恋之情呢?(把伟人的精神品质世世代代传下去,永远继承和发扬它。)
作者邮箱: wf-pfan@163.com
《詹天佑》教案第二课时(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6:《军神》(第二课时)
《军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 许建华
--------------------------------------------------------------------------------
设计理念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让学生自读感悟,自我探究。通过读一读、演一演,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3?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表现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篇7:《军神》(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_________,这是________对他的敬称。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
??(一)导学“求治”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刘伯承是军人的?
??3?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导学“术前”部分
??1?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药?
??2?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3?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
??4?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三)导学“术中”部分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2?课堂交流(CAI演示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
??比较句子(正面描写):
??一条崭新的垫单竟被抓破了。
??一条崭新的垫单被抓破了。
??比较句子(侧面描写):
??手术中,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
??手术中,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
??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对比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5?小结
??(四)导学“术后”部分
??1?默读课文。
??2?刘伯承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
??3?沃克医生听了有什么反应?
??4?你觉得沃克医生可能会“失声喊”些什么内容呢?
??5?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6?指导感情朗读:“做完手术……了不起的军神!”
??7?震惊的沃克医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可能会怎么想呢?
??8?为什么问名字时,要“关上手术室的门”?
??9?画出本节中的提示语,根据提示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语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10?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这一段。
??四、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军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8:蒙蒙细雨第二课时》
蒙蒙细雨(第二课时)》
蒙蒙细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3、利用文中的空白,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了解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为了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本文介绍的人物,也知道了文章所描写的是一个蒙蒙细雨的早晨发生的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反馈。(妈妈冒雨回家取借给许小燕的蓝制服。)
(3)学生自读,读后议一议(四人小组讨论)
A、母女俩有哪些意见分岐,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B、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为什么?
(4)交流。在交流中落实句式训练。
①比较句子。(投影出示)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
(相同点:前后两句话表达的是对妈妈这样做所持的不同看法及其理由。
不同点:句式不同。后一句将两个理由一气说出,缺乏重点和层次,前一句则先说出其中的一个理由和看法,而将要强调的另一个理由“还下着雨”放在后面,以“再说”带出,强调了说话的语势,使该句具有一种理由充足,无可辨驳的'意味。)
读句子――比较异同――感情读
②练习:根据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改写句子,并说出句子表达的不同作用。
A、再见了,亲人!
B、家乡杨梅那舐津津酸溜溜的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5)教师小结。
(6)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妈妈的品质。)
3、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课文。
(2)结尾与课文的开头有什么联系?(出示文章的开头)
(3)比较,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4)比较读,体会.写作的特点。(与文章的开头呼应,照应文章的开头,语言优美,且耐人寻味。课文对“细雨”的描写,不但突出了妈妈的忘我精神,而且具有象征意义。作者运用象征手法用蒙蒙细雨来比喻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
4、.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一对学生位无私奉献,对工作默默无闻的老师。)
5、读写练习。
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真相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制服后,会怎么对做,怎能么说,其他同学会怎么说,结合自己的想象,续说: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真相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制服后……
6、课外延伸。
阅读《红色的烈焰》一文,体会作者的结尾的含义。
蒙蒙细雨(第二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船长》第二课时
★ 社戏 第二课时
★ 背影 第二课时
★ 第二册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集锦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