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设计反思

时间:2024-06-29 03:35:20 作者:傻_狼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傻_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设计反思,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设计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设计反思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设计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产生原因、内容、意义,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与反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当小参谋解决周王面临的问题的形式进行讲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二、教育重点、难点。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难点: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武王伐纣主题曲mv

以新版电视剧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礼乐文明的确立

1、西周的建立

电视剧《武王伐纣》的海报直接引出这一段历史。(原因、时间、人物、战争、都城)

2、分封制

(1)活动我是御用小谋士1:这么大一片疆土我管理不过来怎么办?

(2)播放视频《宗法制》

(3)周王和诸侯的权利义务。我是御用小谋士2:下列情形是否要判罪?

3、宗法制

(1)我是御用小谋士3:属意的3个儿子由谁继承?“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长以嫡不以贤。”

(2)图解宗法制。

(3)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有什么作用?

4、礼乐制度

(1)我是御用小谋士4:如何迅速辨认出各级官员?(如服饰、交通工具等)

(2)礼乐制度还对哪些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

鼎的数量、对死的称呼、编钟、乐目、乐舞人数,教案《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与反思》。逐一举例分析讲解。

(四)小游戏:命运选择。抽签决定四种命运(天子、诸侯、平民、奴隶)站在改角色角度上谈谈对礼乐文明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1、作业本联系2、寻找现实生活中礼乐文明的影响。

教学反思:寓教学于情境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材内容逻辑清晰、明确,主要阐明礼乐文明包含的三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逻辑清晰,知识性强是本节课的特点。所以如何做好三个知识点间的衔接和如何让学生在面对这么大段文字的时候不觉得枯燥乏味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和难点。为解决这两个难题,我思考了很久,社思组的'各位同事也给予了不少帮助,终于有了不少突破。

首先,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电视剧《武王伐纣》直接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以剧名直接讲解周代商的历史,简洁明了。

其次,以周王开国后所面临的四个问题“这么大的疆域我一个人统治不过来怎么办?诸侯的下列行为我要不要判罪?我三个心爱的儿子中该选哪个作为王位继承人?举行祭祀如何让士兵能快速辨认出各级官员,以便有序入场?”为线索,通过视频辅助教学、学生争当御用小谋士帮周王解决问题、教师讲解等方式将三种制度自然地串联起来并生动地加以讲解,以期使学生对三种制度能有较深的理解。

最后,再以小游戏“命运选择”加以深化学生对礼乐文明的认识。“命运选择”是通过让学生抽签决定其小组的命运:天子、诸侯、平民、奴隶,让各小组分别站在各自角色的角度谈谈其对礼乐文明的看法。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兴趣很浓,也可以深化其对礼乐文明的认识。

当然,实际上课后发现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由于时间限制,有些问题没时间讲;教学机智方面还有待提高等等。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有需要,我会多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对于自身的不足,也会多加注意,尽可能地尽快改进。

篇2:《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 --礼仪之邦的渊源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讲述的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教材先讲周朝的分封制,再以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过渡到宗法制,然后以“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与宗法等级制度相衔接,层次清晰。 教材讲述了在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治理国家的方略,与前面所学的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古老文明相对应,对后面教学中学生理解2000多年王朝统治的基本体制作了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便于学生理解“制度”这类抽象概念,教材中用了一些具体实例、图片、活动等内容,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来理解“制度”的产生与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华文明主要特征的起源,初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特色。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体会。 2.学会运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与完善。 教学难点: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落实与突破:通过小品表演、图片观察、资料收集、组织活动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去感知、去体验,自己得出结论,使抽象的知识感性化,加深理解与认识。    教学方法 情境化教学、讨论法、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相结合 礼仪之邦的`渊源―礼乐文明的确立 一、分封制 学生阅读课文,分小组思考、讨论: 1. 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 (受封者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和仪仗等物品。受封者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2.分封制在当时的社会有何重要意义?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 3、对比:西周的分封制与中世纪欧洲的分封制有何不同? (欧洲:“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 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承转]:那么,周王是如何进行分封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二、宗法制度 学生观看宗法制度的视频,并阅读课本《西周等级示意图》,提问: 1.宗法制与分封制有何联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2.宗法制的含义? (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利的制度。) 3、为什么说宗法制是周初巩固政权的一个重大的措施? (嫡长子与其他诸子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周天子与各诸侯像树干与枝叶的关系,周王可以有效地控制诸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 [讲述]: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结合起来,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地位得到加强。比起夏商时期众邦林立、各地与王都之间关系松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提问]: 1.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怎么决定的?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何根本差异? (答:由血缘关系决定。现代社会崇尚民主、平等、公平竞争和个人的奋斗,而当时则重视人的出身。) 2、周王这样大规模地分封土地,时间一长,会不会有消极影响?他还能安枕无忧吗? (答:由于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大宗与小宗之间,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独立性的诸侯国离心倾向越来越大,越来越不满足于做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君。一些势力较强的诸侯国更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互相侵占土地,掠夺财富,甚至是吞并小国,战乱由此而开始,500多年争霸战争由此而产生,从此人民将陷入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承转]:宗法制实际上就是等级制,那么周朝统治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维护等级制度的呢? 四、礼乐制度------贵族生活的行为秩序 [讲述]:“礼”的制度是核心,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使贵贱、长幼有序,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贵族的“死”(避讳) 天子――崩、驾崩 诸侯――薨 大夫――卒 文士――不禄 [展示]:“曾侯乙”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州出土图,让学生猜猜它是什么。 阅读教材71――72页内容,学生讨论回答以下内容: 1、古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如何体现等级制度的呢? 2、孔子为何如此重视礼乐制度? (答: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3、你认为礼乐制度有什么用处或害处? (答: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 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还能感受到礼乐制度? (答:中华礼仪的源头――周代礼乐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周礼的许多细则被废止,政治色彩,社会地位逐渐减弱。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礼仪更大程度上属于一种社会公德,由周礼的强制执行变成了公民自觉去遵守。 但是周礼奠定的“重礼敬德”的中华礼仪的精神传统却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二十一世纪,礼仪仍然是评价一个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活动:我为宏扬民族文化出微力: 1.当发现身边有不合礼仪文明的现象时──    2.为宏扬民族文化我是这样做的── 3.……

篇3:初二人教版历史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1)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特点。(2)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3)选用典型事件,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课时,“礼乐文明的确立”阐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教材先讲分封制度,再以“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过渡到宗法制,然后以“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与前面宗法等级制衔接,层次清晰。为便于学生理解制度这类抽象的概念,课文运用不少具体实例,图片,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理解制度的产生与作用。

●学生分析

学生对我国号称“礼仪之邦”的由来有较大的兴趣。因为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虽然现今早已不复存在,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影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用一些图片、资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展开讨论这一热门话题,以期学生能够感悟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感悟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周灭商的史实。

2.周代礼乐文明包含的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内涵。

3.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评价礼乐文明的作用和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体会礼乐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加强对中国“礼仪之邦”的渊源的理解、认识,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基本内涵。

难点:评析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作用或影响。

●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启发引导、营造情境,分析问题,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认识。

●教学准备

制作powerpoint课件

【教与学的过程】

一、视频导入

师:上课之前想请大家来看一段录像——《封神榜》。

师:它讲述的是我国哪一段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故事?

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其他小国,在牧野展开激战,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走进西周,到我国文明的起源地去看一看。

出示课题:礼乐文明的确立。

二、新课学习

(一)分封制

阅读观察、自主探究

师:观察西周形势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找找那时最繁华的城市(首都),比一比周朝的疆域……

小结:通过读图、大家已经了解了西周的疆域、远远超过前代。

师:假设你是周天子,你一个人如何来管理这偌大的国家呢?

生:分封制,除了王都周围地区由我直接统治外,其他地区封赐给其他人,建立诸侯国。

师:周天子分封哪些人当诸侯?

生:亲属和功臣。

师:周天子用什么赏赐诸侯?

生:土地、人口和仪仗等物品。

师:这些诸侯必须履行哪些义务?

生:服从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

师:分封制的实行对周王是有利还是不利?

现在请大家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评价这种分封制对周王的统治是有利的还是不利?(

(生分组讨论找出利弊)

利:是帮助周王守住疆土,管理国家,确保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

不利:可能是诸侯权力、土地的扩大会威胁周王的统治……

师:可见看待评价一种历史现象,应该用辨证的观点、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分析历史现象。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师:好,周王通过分封制将土地分给了各诸侯,实现了周朝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治理;那么在若干年之后,随着周天子的驾崩、诸侯王的薨,那么他们的地位又将由谁来继承呢?

生:由周王和诸侯王的儿子……

师:是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呢?让我们一起在下面的视频中寻找答案。

(二)宗法制

播放视频《宗法制》结合《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思考。

师:西周社会分为哪几个等级?西周的上层统治阶级是哪些人,底层的被统治阶层又是谁?

生: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统治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被统治阶层:平民、奴隶。

师:各等级是由什么决定的?不同等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的,不同等级间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师: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何根本差异?

生:西周强调社会等级,现代社会提倡民主平等。

师:可见宗法制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社会等级,成为分封制的基础,其实质就是等级制。

师:作为在西周旅行的现代人,你更愿意生活在西周还是现代,为什么?

生:大部分愿意生活在现代,因为对比等级森严、层层统治的西周,现代社会更加平等民主。小部分愿意生活在西周做统治阶级,若不幸生为平民,便要逃回现代。(通过此活动使学生能较深入地了解西周宗法制的实质)

师:在等级制度如此森严的西周,既使是作为上层统治阶层的族贵内部,等级也不同,怎样来区分、规范他们的身份地位呢?

生:礼乐制度。

(三)“礼乐制度”

师:下面就让我们继续坐在时光穿梭机上深入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一下。听,是谁家的院子里传来奏乐声,我们去看一看吧!

播放编钟音乐(了解编钟是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中使用的主要乐器。)

师:这么好听的音乐在西周是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呢?

生:……

师:在这里,让老师想起了一个成语叫“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哪些同学知道这一成语的意思和这一典故的出处呢?

生: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言论。

师:可见孔子对这件事很生气,音乐不是供大家欣赏的吗?为什么孔子如此生气?那时的音乐与现代的音乐有什么不一样?

生:孔子生气是因为大夫享用了天子的乐舞礼仪,逾越了等级界线,可见那时音乐是区分不同等级的标志之一。

师:对,这就是西周的“乐”制度,只有贵族才能享用音乐,而不同等级的贵族享用的礼乐的规格都不一样。(乐目、乐器、组合)

师:西周的“乐”制度严格区分了不同贵族的等级差别,而其“礼”制度更是深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具体、细致地规范、区分贵族的生活的各方面,具体、细致地规范、区分贵族的身份地位。甚至不同等级对死的称呼也有不同的礼遇。

师:另外西周王“礼”为“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西周的服饰分弁、冕、冠、巾、帻,其中弁为天子服饰,冕为王公诸侯服饰,冠为有身份的人的服饰,巾、帻则是一般人的服饰。

师:可见在西周贵族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受到“礼”的严格规范限制。

师:为什么不废除礼乐制度呢?

生:不能。礼乐制度可以保证贵族的身份、地位不动摇,不受威胁……

师:可见礼乐制度最终是为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服务的,是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此严格的等级制度对人民来讲是否有害处呢?

生: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四)“命运选择”小游戏

师:通过一趟“西周之旅”,我们发现,在那个时代,每个人的命运、地位不是自己决定的,有很大的偶然性,那么我们现在做个小游戏,四大组各选一张纸条来选择四种不同的命运:天子、诸侯、平民、奴隶。之后来谈谈你对西周这三种制度的看法。

师(小结):归根结底,西周这三种制度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巩固自己的地位。

三、回归现实

观点一:礼尚往来、礼贤下士、尊老爱幼、这样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不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有所变更,殃殃中华之所以被誉为“礼仪之邦”,就是因为这些良风美俗使炎黄子孙展现着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风采。所以当今社会要大力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

观点二:礼乐制度是为了维护古代等级制度,体现社会的不平等,当今是民主的社会,所以不能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

你认为礼乐文明对现代是否还有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礼乐文明?

篇4:初二人教版历史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材内容逻辑清晰、明确,主要阐明礼乐文明包含的三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逻辑清晰,知识性强是本节课的特点。所以如何做好三个知识点间的衔接和如何让学生在面对这么大段文字的时候不觉得枯燥乏味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和难点。为解决这两个难题,我思考了很久,社思组的各位同事也给予了不少帮助,终于有了不少突破。

首先,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电视剧《武王伐纣》直接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以剧名直接讲解周代商的历史,简洁明了。

其次,以周王开国后所面临的四个问题“这么大的疆域我一个人统治不过来怎么办?诸侯的下列行为我要不要判罪?我三个心爱的儿子中该选哪个作为王位继承人?举行祭祀如何让士兵能快速辨认出各级官员,以便有序入场?”为线索,通过视频辅助教学、学生争当御用小谋士帮周王解决问题、教师讲解等方式将三种制度自然地串联起来并生动地加以讲解,以期使学生对三种制度能有较深的理解。

最后,再以小游戏“命运选择”加以深化学生对礼乐文明的认识。“命运选择”是通过让学生抽签决定其小组的命运:天子、诸侯、平民、奴隶,让各小组分别站在各自角色的角度谈谈其对礼乐文明的看法。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兴趣很浓,也可以深化其对礼乐文明的认识。

当然,实际上课后发现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由于时间限制,有些问题没时间讲;教学机智方面还有待提高等等。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有需要,我会多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对于自身的不足,也会多加注意,尽可能地尽快改进。

礼乐制度

职业目标确立范文250字

我选我教案设计及反思

认识物体教案设计及其反思

《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反思

文明小公民教学反思

苏州金龙倡议确立大安全观

确立目标勇往直前励志故事

怎样确立数学作业价值观

教师节是在哪年确立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设计反思(集锦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设计反思,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