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

时间:2024-07-02 03:39:13 作者:menfan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menfan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初二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初二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初二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

一、课标要求

1、通过事例或者实验来了解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手在桌子上的三个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摩擦力并归纳摩擦力的概念。

3、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控制变量法。

4、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会改变摩擦力的方法,能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把课本和互动逐页相互交叉,只提起课本的边缘,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 学生动手做实验,发现提起一本书,另一本也随之被提起。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用实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

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指导学生把手放在桌上做三个实验体验摩擦力,学生会感觉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的阻碍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1。)

任务二:归纳摩擦力的定义

引导学生讨论:说出你的感觉,试着表述这个阻碍作用,试着给摩擦力下定义。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摩擦力的定义。学生会提到:阻碍手的运动、阻碍手将要运动、产生在接触面上等。都要给与表扬和鼓励。教师总结用物理语言得出摩擦力定义。从而达成教学目标2。)

篇2:初二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

任务三: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根据摩擦力的定义思考: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里?(学生会很快答出:方向和作用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学生猜想不全面,引导学生再做手放到桌面上的实验: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推或拉,感受摩擦力用什么不同力?用大小相同的力将手平放在桌面上或准备好的棉布上推、拉,感受摩擦力什么不同力?学生就很容易猜想了。)

4、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组织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同学前面的猜想正确的用红笔打√错误的打×以加深印象)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处理数据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3。)

任务四: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指导学生看课本61页科学世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通过改变摩擦力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热爱科学到科学的意识,从而达成教学目标4。)

(三)达标训练:导学案:1、2、4、5

(通过1、4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通过2题检测目标4的达成,通过5题检测目标3的达成。)

(四)布置作业:

观察自行车应用了那些摩擦知识?

(检测对摩擦力的认识、及目标3、4的达成)

五、教学反思:

在关于摩擦力,主要是认识摩擦力的存在,以及摩擦力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而没有要求学生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所以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没有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若说到产生条件就会牵扯到动摩擦、静摩擦,它们的产生条件是有区别的,讨论起来就非常的难。

篇3: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方法2:从新奇实验引入,提高学生兴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请学生分析讨论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从而引出新课。

手提空瓶的实验: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由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摩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要发生相对运动,指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发生,这种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方法1: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可判断即可。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可参考下面的讲解。

如图9-4-3中一汽车水平向右运动,在某段时间内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此时箱子相对与地面是向右运动的,但箱子与地面间无摩擦。箱子相对于车的运动,是以车为参照物,箱子相对于车向左运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阻碍箱子相对于车向左滑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的方向应为向右,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会有很多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问题:1)怎样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讨论,然后在老师不给出正确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分组完成不同的验证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准备适当的录像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巩固练习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 )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2、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摩擦与我们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写出专题报告,进行交流。

【参考方案】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摩擦。例如可以归纳摩擦的种类,摩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例如“体育中的摩擦”、“静摩擦的应用”等等,还可以设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将会怎样”等问题,自己确定题目,写出专题文章。

【备注】

1、写出专题报告。

2、写出发现的新问题。

篇4: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参考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参考

教学目标

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初中学习方法.

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对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是非常清楚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篇5: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知道摩擦力;

2.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

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工具

多媒体、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那位同学给我们分析一下,如图手持杯子静止时,玻璃杯受到什么力?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这个力不是弹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讲授

讲授实验内容,体验摩擦力

在分析摩擦力之前,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摩擦力。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但手掌相对桌面静止。

2.将手掌用较小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

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

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感受,纠正学生的错误

一、摩擦力(F摩)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

a.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

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c.接触面不光滑

3.摩擦力的方向: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

从力的三要素看,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呢?

那我要想知道某种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比如这个木块放在这个长木板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我该怎么办呢?

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摩擦力吗?

介绍实验装置,指导学生实验

好,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测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引导

从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组的同学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由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

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注意要说明你猜想时是根据什么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

刚才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可是这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我们怎么来研究呢?

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控制变量法

下面就请你根据经验,进行猜想,并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注意实验表格自行设计,实验后交流

实验后,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与物重、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重、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引导

大家说:摩擦力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三、摩擦的利用和防止

在许多情况下摩擦是有用的。

讲授

大家说的很好,其实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情况都是有用的:

展示多媒体图片

比如,利用传送带将货物运送到高处时,传送带和货物之间有摩擦;拔河时手和绳子之间有摩擦;人走路时,脚和地面有摩擦;体操运动员手和单杠之间的摩擦;自行车车闸闸皮与车圈之间的摩擦;拧瓶盖时手和瓶盖的摩擦;这些摩擦都是有益的,都是需要增大的。

你还知道那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

这些时候,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增大摩擦的呢?

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大压力;

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引导

当然还有很多时候,摩擦是有害的。比如我们要推动一个重物时,这是我们可能会在重物下放上圆木,就能减小摩擦;再比如机械零件之间的摩擦,这时我们会用到滚动轴承。

下面大家一起阅读一下教科书第36页的“科学世界”,看看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小摩擦。

减小摩擦的方法:

减小压力;

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用滚动代替滑动;

是两个相互接触的表面隔开。

篇6: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

1、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哪种摩擦。

当用铅笔写字时,笔尖与纸面的摩擦是 摩擦,用转笔刀削铅笔时,笔刀与铅笔之间的擦擦是 摩擦。圆珠笔写字时,笔尖与纸的摩擦是 摩擦。

2、如果世界上不存在一切摩擦, 那么下列哪一现象不会发生 ( )

A.吃饭时,饭将从我们的嘴里滑掉 B.人将寸步难行

C.不能用螺钉螺母固定工件 D.物体将远离地球而去

3.下列现象中可以减小摩擦的是( )

A 拔河时用力握住绳子 B 旅行箱的下面安装小轮子

C 钢笔拧得太紧不易打开,往往在手与钢笔之间垫一块毛巾

D 为了把桌面上得污渍擦干净,常常用大一点力压抹布

4.下列事例中,增大摩擦的措施是( )

A 为了容易推动很重的木箱,在木箱下面垫上几根圆木

B 在汽车轮胎上做成有凹凸的花纹

C 在机器的传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 D 自衣服的拉链上涂些蜡

5.下列事例中,增大有益摩擦的是( )

A 推动笨重物体时,常垫滚木 B 旅游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C 雪橇的底部非常光滑 D 给机器的轴承加润滑油

篇7:初二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密度的定义.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

通过密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单位.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从上节实验中学生已经看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

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在数学中虽然学过比例的知识,但是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是有困难的,所以课文中对此作了解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表示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考虑到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比较抽象,教材在说明比值的含义之后,仍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以便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然后通过例题说明利用公式求密度的方法.并且在例题计算的基础上讲述密度的单位,使学生对密度的单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学习.

教法建议

建议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

篇8:初二年级物理力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 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 ,速度变快。 ③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 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 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篇9:初二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

一、重点、难点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1.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公式

为了加深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

对于公式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

篇10:初二年级物理力教案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 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后巩固练习

一、达标自查

1、人推车时,是 和 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 ,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 ,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

3、力的 、、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 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二、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么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

篇11:初二年级物理质量教案

I.知晓目标

1. 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

2. 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 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重点: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教具:铁钉、铁锤、木桌、木凳、托盘天平、彩色挂图等

II. 导入激趣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思考、回答

III.合作学习

1. 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 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换算关系: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天平的使用

A.托盘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

梁恢复平衡。

C. 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小结:(在板书中小结)

观察实物

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

查看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

三、思考与作业 如何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

IV.板书

篇12:初二年级物理质量教案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1000进制

二、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

3.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V.课后作业

同步练习册

VI.导学后记

篇13: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 , 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工具

木 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 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不光滑、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 有:

(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方法:控制变量法。原理:二力平衡条件:f=F(转换法)

表格设计:

(三)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 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接触面越粗糙, 摩擦力越大。

(四)摩擦的利与弊:

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五)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六)、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

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篇14:初二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初二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版教材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3节《平面镜成像》,本节内容是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及应用。本课中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还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镜子所成的像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比如感觉到“镜中的像与物左右相反”、“像近大远小”等。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仔细的研究过,对“像”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概念外显、认知冲突、概念澄清、变式练习”四阶段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尽管本课的探究是学生光学中的首次科学探究活动,但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经历了几次科学探究,这就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基础。

【设计思想】

一、重视思维训练

学生探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避免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和形式化,使探究活动达到启迪学生思、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我没有为学生直接提供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做”、“应该这样做”,而是转变角色,既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交流环节,让学生自己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在教学反馈环节,安排了“找图中错误”等思维练习活动,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过程体验

学生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离不开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创设探究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正是为学生搭建这种舞台。例如:在提出猜想的环节,让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根据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有感而发,更真实、更实际。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或者兴趣自主选择、进行实验探究,同时,为学生提供电池、胶棒、国际象棋子这些色彩鲜艳、易操作、易观察的器材,让学生在可选择的条件下通过动手、动眼和动脑来完成科学探究。

三、关注交往与合作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在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我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师生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实验探究环节,采用了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方式;在交流总结环节,采用了小组交流、师生共同评估的方式。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四、体现学科综合

新课程倡导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改变学科本位,推进课程整合,让学生在科学情境、人文情境中感受求知的快乐。我在本节教学中,开发了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承的其它学科资源,如小女孩在镜前玩耍的生活片段,CAI动画课件,找错误的图片,对称的自然风景,优雅的配乐等,将它们合理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深刻感受科学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难忘的生命之旅,学生良好的心理感受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心向,促进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了持久学习愿望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生活中的平面镜。

2、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了解平面镜成虚像。

4、初步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用“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

2、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

3、通过交流汇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让学生“找错误”、“解决视力表的距离问题”,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中“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对称美与和

谐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利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 一、【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录像、ppt课件、风景图

(2)教师器材:镜子、玻璃板、刻度尺、旋转展示台、蜡烛、火机

学生器材:小镜子、玻璃板、支架、刻度尺、纸、象棋子等

篇15:初二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初二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第二课时

三、练习与提高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2、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状态,物质处于哪种状态跟______有关,当

_______改变时,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3、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________,同一种晶体的________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 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 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 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 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 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 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

A.冰和水 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 D。海波和萘

9、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其中表示晶体凝固的是:

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

A.铁的密度比锡小 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 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 ) 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 水银—39℃ 煤油—30℃ 冰0℃)

A.体温计 B。煤油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 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 D。无法确定 酒精灯对烧杯底( )

15、上课时,有一组同学在用萘做实验,研究萘的熔化过程,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 请你作出萘的熔化图象

(2) 从图象中可看出萘是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

(3) 萘熔化用了_______min

篇16:初二年级物理欧姆定律教案以及习题

4、分析评估

●.展示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并要求学生简要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得出什么结论。对于实验数据出入较大的组别,鼓励其思考出错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

引导回答实验结论: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 I=U/R

●.共同分析展示的学生的实验数据,比较自己实验数据的优缺点,归纳出实验的初步结论,并用图象法表示。

●.提出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能力,学会用图象分析数据。

5、欧姆定律

●.内容: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 I=U/R

单位:U-电压-伏特(V),

I- 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简述欧姆个人生平和他的一些趣事。

●.公式变换:U=IR 或 R=U/I,展示教材相应例题,提醒注意解题格式以及计算过程要统一国际单位。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阅读教材19页欧姆生平内容。

●.阅读教材,留意解题思路和格式,积极回答。

●.帮助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为其应用做好准备。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奋发向上的斗志。

●.学以致用,巩固反馈。

三、额定电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什么是额定电压?

引导回答:额定电压就是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阅读教材,积极思考作答。

额定电压不是本章重点,只作常识性了解即可。

四、短路

问: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是什么?什么是短路?演示短路实验。

从欧姆定律出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短路。

引导回答:短路就是电路中电阻很小,电流很大。

积极思考并回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复习相关知识,让学生知道短路是故障的一种,它的危害,为下来安全用电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五、评价小结

1.学生小结学到的知识。

2. 什么是控制变量法?

3.设计实验探究“电压一定,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3. 课堂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积极回答,思考并完成相关练习。

检测学习效果,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初二年级物理欧姆定律习题

篇17:初二年级物理滑轮教案以及习题

初二年级物理滑轮教案篇一

初二年级物理滑轮教案篇二

初二年级物理滑轮教案习题

1.如图所示,通过定滑轮匀速提起重物G时,向三个方向拉动的力分别为F1、F1、F1,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 ) A、F1最大 B、F2最大 C、F3最大 D、一样大

2.下图中,甲物体重6N,乙物体重10N,弹簧测力计及摩擦均不计,则当甲、乙两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__________N,物体乙所受的合力为__________N。

3.如图表示三种不同的滑轮组,用它们提起重为G的相同重物,在A端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1=__________,F1=_________,F1=_________,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和摩擦。

6.如图所示,滑轮A是__________滑轮,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滑轮B是__________滑轮,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整个装置叫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 _____,若G=200N,不计绳重和摩擦,则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__________N时可使重物G匀速上升。

7.如图所示,绳子与滑轮重不计,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如果m1=5kg,那么m2应等于__________ kg。

8、如图所示,用三个滑轮分别拉同一个物体,沿同一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拉力分别是F1、F2、F3,比较它们的大小应是( )

A、F1>F2>F3 B、F1F1>F3 D、F2

9、工人们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入厂房,他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的横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

11、用图5所示的四种机械提起同一重物,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最省力的是

篇18:初二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初二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

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

3.球面镜的分类.

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P80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3.预习第四节“光的折射”.

五、板书设计

一、平面镜成像

1.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

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三、球面镜

1.定义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

2.分类

凹面镜、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①凹面镜能使平行光会聚在焦点.

②使焦点发出的光线平行射出.

应用

①太阳灶、太阳炉、内窥镜等.

②探照灯、手电筒、汽车头灯等.

4.凸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

应用

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上的观后镜.

六、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像的原理及像的相关特点。同时,主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和体验平面镜成虚像的情景,并通过实验来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认真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摩擦力物理实验教案

摩擦力物理评课稿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

初二物理质量教案

初二物理《质量》教案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声利用教案

初二年级作文

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初二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推荐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二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