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英继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采松果教学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采松果教学课件,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 目录
篇1:采松果教学课件
采松果教学课件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并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好吗?
生:好。
师:“样子像耗子,尾巴当被子,爬在树枝上,忙着采松果。”
生:松鼠。
师出示松鼠图片:你们知道松鼠喜欢吃什么吗?
生:松果。
师:今天松鼠妈妈带领小松鼠一起去采松果,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出示主题图并板书课题“采松果”)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2: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采完了松果,松鼠妈妈想考一考小松鼠,要给它提一些数学问题,松鼠妈妈会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3: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4: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你能帮小松鼠解答吗!
生:能。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数学问题:“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解决呢?
生:25+4=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思考一下25加4等于多少,同学们借助小棒或计数器代替松果,摆一摆,拨一拨。
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怎样拨的。想一想在摆和拨的过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讨论计算的方法。
(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学生边说教师边演示)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发现了什么计算规律?离开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会口算吗?学生回答,集体评议。
师小结:教师一边演示摆小棒的过程一边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在摆小棒、拨计数器和口算的过程中,都要注意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解决第二个数学问题“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同样请各小组用小棒和计数器代替松果摆一摆、拨一拨。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和怎样拨的,想一想在摆和拨的过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讨论计算的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汇报: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从个位上取掉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1个珠子,就是21。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从5根里取掉4根,就剩下21根。
师: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发现了什么计算规律?离开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会口算吗?(学生回答,集体评议。)
师一边演示摆小棒过程一边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在摆小棒、拨计数器和口算的过程中,都要注意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要个位减个位,不要减到十位上。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棒!剩余的两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自己解决吧。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师:瞧!那发生什么事了?小企鹅想坐火车出去玩,可是找不到自己的`车厢了,你能帮他们找到正确的车厢吗?(出示情境图)
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车厢呢?
(学生读图,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
2、师:淘气看见大家这么聪明,也想考考大家。(出示第1题情境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3、瞧!大恐龙和小恐龙在讨论什么问题?(出示第2题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4、想一想、填一填。
(出示第4题情境图)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指名回答。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举例)
5、小猴看见同学们这么聪明,也想请你们帮它摘树上的桃子,你们愿意吗?
(出示小猴摘桃情境图)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棒!
篇2:《采松果》教学反思
《采松果》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根据新课改要求进行备课、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一些适合儿童特点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彼此合作交流和活动中逐步形成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成功之处:
1、通过创设“采松果”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加减法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都积极欲试,强化了学生的思维。
2、通过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
1、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在本节课中,一些强调计算方法的`总结,似乎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留出时空让学生解释算法的灵活性、合理性。新理念强调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教学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去研究、去发现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2、要引导学生在“趣”中感悟和发现,教师的教学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有所感悟和发现。否则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流于形式,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思维训练层面上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3、开发一些数学游戏,使学生在“乐”中学,“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创造多种数学游戏,并把知识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不知不觉地学会知识,技能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开发。让学生在“玩中长智,乐中成才”,这将是教育的最佳境界。4、教学节奏太缓慢,学生的语速不够,语言的完整性还没有训练到位。
5、过于强调口诀的倒正,口诀是强化记忆的辅助,只要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篇3:采松果教学反思
《采松果》这节课,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新课,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结合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探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法。用充满民主氛围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己去领悟。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竞争,又让学生互相合作,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注意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总体来说算理比较清晰,配合度高。教师不仅关注了自己的活动,也关心了孩子的活动。整个课堂以孩子为主,锻炼了孩子完整的语言和思维。我觉得在一节课当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够减少学生产生的错误,怎样做才能提高一节课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准备,所以教师的备课十分重要。数学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在开课时我选择讲故事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孩子上课认真听讲了在课后才不会出现错误。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还是有以下几点不足的地方:
1、加减法意义讲的不多。由问题引出的算式25+4,必须要孩子们能够说出为什么用加法。或者为什么用减法。这一课的学习目标中就有体会加减法意义。
2、细节扣的还不够,首先是没有单位名称。
3、对孩子没有评价,低年级的孩子特别需要评价,一定要给与鼓励,问题说对了还是说的不够准确一定要给出明确的`评价。
4、在课上一定要用专业术语来说,孩子在前一节课上已经学习了加法算式中各个位置的名称,所以在讲解时一定要用加数、和来进行叙述。
5、在操作中没有讲清楚25-4不是从25里去掉4个。而是在进行比多少,环节一定要说清楚。
6、活动设计的比较到位,孩子们也很配合,但还是一点走过场的感觉。课上的活动必须要和课堂教学内容融合贯通。
7、情境图的利用还不够。一年级教材中每一课的重点内容就是都是有情境图引出来的,教师应该好好利用,从图中抽离出算理和思维方式还有分析过程。
篇4:采松果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根据新课改要求进行备课、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一些适合儿童特点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彼此合作交流和活动中逐步形成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成功之处:
1、通过创设“采松果”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加减法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都积极欲试,强化了学生的思维。
2、通过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
1、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在本节课中,一些强调计算方法的总结,()似乎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留出时空让学生解释算法的灵活性、合理性。新理念强调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教学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去研究、去发现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2、要引导学生在“趣”中感悟和发现,教师的教学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有所感悟和发现。否则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流于形式,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思维训练层面上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3、教学节奏太缓慢,学生的语速不够,语言的完整性还没有训练到位。
4、过于强调口诀的倒正,口诀是强化记忆的辅助,只要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篇5: 采松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 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故事)
教师: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头,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师:听完故事后你知道了什么?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二、讨论探究。
(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预设:
生1: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3: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4: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最先列出算式?
生齐:25+4=?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算器等。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学生预设:
生1:我用摆小棒的方法解决的。
生2:我用拨计数器的方法解决的。
生3:我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的。......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些种算法。那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算器、口算、摆小棒、列竖 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单?
(三)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它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 法却是一样的?
学生预设
生: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出示课件“练一练1”,学生看课件,说一说图的意思.
师:有22只小熊,小猴比小熊多6只,由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
怎么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集体订正,并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2.出示课件“练一练2”.
问;图中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了大恐龙和小恐龙的身长,就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求“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或小恐龙比大恐龙短多少米”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学生做完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3.爬杆比赛.
31+6=
46-4=
66-5=
33-3=
3+64=
53+6=
82+5=
25+3=
67-2=
69-3=
5+64=
79-7=
同桌的两人进行比赛,看谁爬得快.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及时纠错
4、发现规律,提高速度.
填一填,看你能发现什么.
(1)42+3=□ (2) 62+5=□ (3) 7+40=□
3+42=□ 5+62=□ 40+7=□
让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再观察,或先观察再计算,说一说发现什么,怎样能很快地填出得数.
试着给同桌出一组这样的算式.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很开心吧!当然,开心的同时又学到了许多知识,
有很多收获。把你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数学课堂因有你们会
更加精彩!
板书设计 加减
25+4=29(个) 25-4=21(个)
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篇6: 采松果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之后,初步认识、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本课时利用“采松果”童话情趣,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探索过程,把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和合作意识。设计练习1、2题,目的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练习第3题和游戏活动的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快速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第4题的计算探索,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本节课主题图)、游戏棒、计数器、有算式的萝卜卡片若干个、小兔头饰若干。
学具准备:
计数器、游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开火车游戏(大屏幕显示整十数相加减算式),学生口算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大屏幕展示主题图,讲故事导入:冬天到了,松鼠妈妈带领小松鼠去采了些松果准备过冬,大家看看小松鼠和妈妈分别采到了多少松果?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
生1: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探索计算方法:
(1) 根据提出的问题列算式。
师:我们一起结局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我列的算式是25 C 4。
师:第二个问题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2) 怎样计算25+4和25 C 4,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提示:用自己的学具)。
(3) 交流反馈:
请小组长汇报自己小组内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算法演示和讲解。
生1:我用5+4=9 20+9=29
生2:我是用小棒一根一根数的。
生3:我是用计数器先拨25,再在个位上拨4就得29。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可以用小棒一个一个数,也可以用计数器拨,还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几,然后进行两个一位数的加法,再加上这个数。)
三、深入练习,巩固新知
1、用所学的知识解决23页第1题和第2题。教师激发引导: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数学问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的知识解决吗?(独立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2、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理由。
3、试一试:(课本23页第3题),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4、游戏:小兔拔萝卜。
出示卡片,请同学们戴上小兔头饰抢答,谁先答对卡片上的算式,请谁拔去一根萝卜,看谁拔得又快又多。
5、想一想,填一填。(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大屏幕展示:
24+5= 13+5= 7+40= 62+6=
5+24= 5+13= 40+7= 6+62=
(1) 先计算第1、2组题,找出上下对应的两题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很快填出得数?
(2) 再计算后两组,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仿照自己想一组算式,并计算。
四、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口算:
15+3= 27 C 4= 38 C 7= 22+6=
2、比大小:
28 20+6 32+7 7+32 46 C 4 40+6
13+6 20 19 26 C 6 63 68 - 3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非常棒,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在计算时要注意把两位数先看作整十数加一位数,再计算。
篇7:采松果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你们看,它们是谁?(对了,就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下面呀,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松鼠采松果》的故事:小松鼠和小动物们商量好星期天去郊游,懂事的小松鼠没有让妈妈给自己买许多好吃的,而是和妈妈一起采一些松果。于是它和妈妈来到大森林里,采了一会儿,你们想知道它们各采了多少个松果吗?谁愿意来猜一猜,松鼠妈妈采了多少个?这样猜看来比较困难,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吧,松鼠妈妈采的松果比20多一些,谁再来猜一猜,哎,看来比20多一些的数有很多很多,那老师再给你们一点提示吧!松鼠妈妈采的松果还比30少一些,谁来猜一猜?(25个)恩,我们一起来看看 松鼠妈妈果真采了25个松果 课件演示松鼠妈妈采的个数(25个)。
那小松鼠采的松果可比妈妈少的多 它采的松果个数可是在5的前面。谁知道小松鼠采了多少个?谁来猜一猜!恩,真不错一下子就知道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课件演示小松鼠采的个数(4个)。
那现在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松鼠妈妈和小松鼠的劳动成果,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多少个?
生3: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
同学们一下子提了这么多问题,我们首先一起来解决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也就是把松鼠妈妈和小松鼠采的松果个数合起来一共有多少?那现在谁能列出算式?举手回答25+4=?(大部分都能回答的出来)哎,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25表示什么:表示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 4表示什么:表示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那25+4表示什么:就是表示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那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多少个?
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 如何列式呢? 25-4=?
那2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5-4表示什么(松鼠妈妈与小松鼠之间相差几个)
师:那现在呀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看,你们能否求出这个算式的和吗?(25+4=29)
(25+4=29)这个29你们是怎么样想的呢?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是29呢?
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求出29的方法:
2、探索算法,掌握规律。
摆一摆
师:同学们想要进行摆一摆求出25+4的和,那现在请你们利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松果,进行摆一摆,并且边摆边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先摆25也就是先2捆小棒在旁边添上五根小棒,再添上4根小棒
那现在同学们数数有多少根?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几。
我们在进行摆一摆的时候要使他们的数位对齐,整捆对整捆,一根对一根
课件演示
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方法求出25+4的和呢?
对了,还可以进行拨一拨
那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来拨一拨25+4 待会请同学们上台来讲讲你是如何进行拨一拨的。现在分别请男生、女生代表到前面的计数器上分别拔出25+4 ,并讲讲你们是怎样拨的。
课件演示
数一数
连续往后数四个数,连续往前数四个数。
课件演示
还可以用算一算
25+4=?我们可以把25分成20和5
先算5加4等于9
再算20加9等于29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有这么多种方法了可以摆一摆,拨一拨,数一数,算一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合作,用你们最喜欢的方法求出25-4等于几?待会请同学来说说
通过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已经初步懂得求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和与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目吧!
活动三: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1.出示图片“练一练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师:有22只小熊,小猴比小熊多6只,我们可以提出那个数学问题?
怎么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集体订正,并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2爬杆比赛.
32+5=
47-5=
88-5=
44-4=
4+65=
83+6=
72+5=
26+3=
67-2=
66-3=
5+74=
78-6=
同桌的两人进行比赛,看谁爬得快.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及时纠错
活动四:发现规律,提高速度.
填一填,看你能发现什么.
(1)42+3=□ (2) 62+5=□ (3) 7+40=□
3+42=□ 5+62=□ 40+7=□
让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再观察,或先观察再计算,说一说发现什么,怎样能很快地填出得数. 试着给同桌出一组这样的算式.
篇8:《采松果》教学反思
《采松果》教学反思
《采松果》教学反思正文:《采松果》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我探究、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地方是: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就出现了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来与别人有所区别, 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了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了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从而经历、体验知识形成、获得的过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算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篇9:《采松果》教学设计
《采松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采松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课:秋天到了,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出来玩耍。松鼠妈妈想看看小松鼠“采松果”的本领有没有进步。于是他提议要和小松鼠进行一场采松果的比赛。经过激烈的比赛,结果出来了。你想去看一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力图创设一种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轻松和愉悦。)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从屏幕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同学们先和同桌说一说。
2. 同学们可能提出的问题有这几个(大屏幕列出,一共有采了几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几个松果?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几个松果?在此说明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几个其实就是求小松鼠比妈妈少几个)。
同学们我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你会解答吗?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出示: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3.师:我们要求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必须知道什
么条件?怎样列算式呢?(25+4)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呢?(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求一共采几个松果,要用加法计算)究竟应怎样解决25+4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或计数器代替松果摆一摆、拨一拨。
4.组织学生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和怎样拨的,要求:想一想在摆和拨的过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讨论计算的方法。
5.指名上台演示摆和拨的过程,且边演示边叙述。(1.先把4根和5根合并在一起,再把2捆和9根合并在一起一共是29根,2.在计数器上先拨上25,在个位上再拨上4,)(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活动,不仅可以得到结果,还能体会到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6.揭示算理: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发现了什么计算规律?离开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会口算吗?学生回答,集体评议。(强调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设计意图:因为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牢记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形成了这种认识后,才能在笔算学习中不出现大的偏差。体会到口算和笔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有利于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便于进位和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教学。)
7.课堂小结:一边演示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算法一边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同学们25+4= 29(个)你会算了,那么 4+25=你知道等于多少吗?(为什么25+4= 29(个) 4+25=29(个)也等于29呢?(在此进一步渗透加法交换律:因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要求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要把“松鼠妈妈采来的25个”和“小松鼠采的4个”合起来,在摆小棒、拨计数器和口算的过程中,都要注意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要个位加个位,其实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8.讲解完成后出示第二个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究竟应怎样解决呢?请各学习小组用小棒和计数器代替松果摆一摆、拨一拨。学生在前面加法的基础上,自主探究25-4的算法。
9.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和怎样拨的,想一想在摆和拨的过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讨论计算的方法。
篇10:《采松果》教学反思
《采松果》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 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的过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数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篇11: 采松果教学反思
课堂上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一年级上册教学过的`,包括例题在内,总共有四个实际问题,其中加法计算的求和问题和减法计算的求差问题,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很明确的,唯一感到生疏和困惑的可能是求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例题中要求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只要让学生体会到从25个里面去掉和小松鼠一样多的4个,剩下的数就是妈妈比小松鼠多采集的,从而列出算式25-4。练习4小题也是相同的问题,只是表达的词语发生了变化,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长多少”实际就是“多多少”后,解答就很容易了。
综上所述,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正确进行个位上的加减是一年级上册1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遇到的实际问题都是已有经验能够解决的。学生在本节课,本单元,本册教材,甚至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牢记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形成了这种认识后,才能在笔算学习中不出现大的偏差。体会到口算和笔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在一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小棒和计数器在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以及数的加减运算方面有着直观的效用。而熟练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不仅是本册计算教学的基础,也是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一个根基。
篇12:《采松果》第二册优秀教学设计
《采松果》北师大版第二册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能正确进行计算,并在计算中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看图讲故事)
二、探究新知
1、 学生看图,结合老师讲的小故事,自已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自已提出的问题?
算式的结果是多少?
2、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讨论:你是怎么算的`?
你是怎么想的?
谁能用小棒代替松果摆一摆?
(让学生用自已的语言说出是怎么想的,并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松果边摆边说,说一说是怎么样算出得数的。)
3、 摆小棒,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1) 教师摆小棒,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2) 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根据摆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4、 游戏:看谁算得快。
师:同学生喜欢做游戏吗?谁想和老师一块做游戏?
老师和学生做游戏。
老师举卡片,学生抢答得数。如:
师:45+3=。
生:得48。
师:67-4=。
生:得63。
5、 练习
6、 课本第23页第4题,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
学生做完后,讨论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篇13:《采菱》 教学课件
《采菱》 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
1、读谱知识:切分音;反复记号D.S.
2、综合训练:(一)节奏练习
3、歌曲:《采菱》曲谱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切分节奏。
2、认识和运用反复记号D.S.。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切分节奏。认识和运用反复记号D.S.。
教学难点:学习和掌握切分节奏。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综合训练一)
1、请同学们唱一唱综合训练一的旋律。
2、想一想:你觉得这两条旋律哪最难唱?(导出切分节奏)
师:这局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切分节奏。
二、读谱知识:切分音。
1、教师出示以前学过的比较简单的切分节奏,请同学拍手读出节奏。
2、出示切分音图式。
教师讲解:请同学将书上的几种节奏拍手读出来。(得出切分节奏的时值)。
3、请同学两人一组反复拍拍,看谁拍的准确。
4、将刚才演唱的两条旋律再唱一唱,请同学边唱边按书上要求的节奏打出拍子。
三、歌曲《采菱》曲谱。读谱知识。
1、教师范唱歌曲。请同学们说说有什么感受?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
2、听录音范唱,请同学跟着哼一哼。(注意:不要哼歌词,鼓励同学主要要哼曲谱)。
3、请同学将今天所学过的切分节奏找出来,并依次唱一唱。
4、再次听教师范唱,请同学说出教师演唱的.顺序。
师:我为什么要依照这种顺序来演唱呢?因为歌曲中出现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反复记号D.S.
5、教师讲解反复记号:注意:D.S.必需与 结合起来使用。
请同学讲一讲书中的反复记号如何应用。
教师出示几个反复记号,请同学说说怎样应用。
6、跟教师唱唱曲谱。注意:切分节奏处的唱法。
板书设计:读谱知识:
反复记号D.S.
切分音
课后小记:
篇14:采山 教学课件
采山 教学课件
教材分析:
歌曲《采山》是一首活泼、轻快的少儿歌曲。歌词中的“踩”、“采”、“跑”、“带”、“飘”等动词,形象地描绘了乡村孩子在雨中采山的形象。全曲为2/4拍子,五声徵调式,三句式一段体。四度跳进与级进的旋律进行,使歌曲具有浓郁的山歌风格,密集的.典型节奏,形象地表现了乡村孩子赤脚在山村中奔跑的脚步声及天真、顽皮的形象。第一乐句将音乐主题进行反复,强调了歌曲的音乐形象。第二乐句将音乐主题的典型节奏发展变化,进一步强调音乐形象的动感。第三乐句中包含了“转”与“合”,它将前两个乐句的音乐语汇进行了变化和重复。结束时的九度大跳,给人以强烈的收束感。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学唱歌曲〈采山〉,用轻快的歌声表现愉快、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2.通过小组创造,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
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让学生对歌曲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琴、录音机、各类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做奥尔夫游戏。
2.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用谈话法导入。
出示一个小姑娘图片,介绍小姑娘。(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这个小姑娘特别喜欢到森林里去。你瞧,她挽着小竹篮,她会去干什么呢?)
学生回答,由老师引入课题,解释“采山”,让学生理解采山的含义,板书课题。
2.播放《采山》,让学生视听结合,体会歌曲情绪。
(三)新课教学
1.学唱歌曲
(1)师教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2)齐读歌词
(3)范唱,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
(4)跟琴轻唱歌曲,学生跟琴轻唱、自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5)师生接龙,用游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程度,并对学生所学进行指导纠正。
2.处理歌曲。
(1)小姑娘在山上采到了那么多的蘑菇、山菜,她的心里真高兴,我们也用最好听的声音来唱一唱,体会小姑娘的心情,好吗?
(2)为歌曲伴奏。请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并请学生对他们的演奏作出评价。
(四)编创活动
1.师生共同编创,学生分别扮演“小姑娘”、“蘑菇”、“小鸟”等角色,分组创编,自编自导,老师巡视指导。
2.分组汇报展示,并请学生评价。
(五)小结延伸
小姑娘在山中采山多快乐呀,希望我们也能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的美。
教后记:
为了熟练歌曲,在练习中我通过表演启发学生随音乐创编一些采蘑菇、采木耳、采山菜等动作来表现歌曲情绪,熟悉歌曲的旋律;通过让学生用拍手、跺脚的一些简单律动演唱歌曲,帮助他们感受歌曲的节奏和句式,效果很好。
篇15:《采薇》教学课件
《采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今昔对比,写出了戍边战士回乡归途中伤心悲苦的心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字词,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
⑵ 了解《诗经?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
⑶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诵读,感知课文。
⑵ 小组合作探究,积累相关字词,理清课文大意。
⑶ 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⑵ 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体会本诗中融情于景、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
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
篇16:《采薇》教学课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播放《说句心里话》歌曲导入新课
这首歌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表现的是和平年代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而思乡的情感在战争年代尤为浓烈。几千年来,表现战士思乡主题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长河中,这些优美的诗句涌动着无穷魅力。饮水思源,当我们追溯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耀着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诗集的《诗经》,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第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作品。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检查预习
1、自读一遍课文,勾划出你认为要注意的字音。
多媒体展示生字:
遑 靡 载 疚 戎 牡 腓 弭
2、第二小组文字障碍是如何解决的?
⑴ 通假字
莫──暮 棘──急 华──花
⑵ 词类活用:
雨雪霏霏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
岂不日戒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日日)
⑶ 古今异义:
小人所腓小人
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今义:道德卑劣的人。
君子所依君子
古义:将帅今义:道德高尚的人
⑷ 重点词语:
作 柔 刚 思 维 止 斯
3、翻译课文。
4、齐读课文,注意重音和节奏。
四、整体感知
1、概括本诗内容:
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走在回乡的路上也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沉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2、理清思路(多媒体展示):
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
五、赏析课文
1、研读第一部分:
⑴ 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
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
⑵ 怎样看出时间推移?从文本中找。
明确:开头两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绽放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
⑶ 你能描绘出士兵采薇的画面吗?
提示:诗歌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摘野菜,一边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那种情感是焦急忧伤的。
明确:是啊!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这里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时光的流逝,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回家呢?思家之情随时间的流逝一步步加深。
⑷ 体会重章叠句的手法及作用:
提问: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板书)这种手法我们以前在《蒹葭》里学过,另外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如周杰伦的《断了的弦》等歌词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⑸ 三读,体会音乐美和战士的情感。
分组比读,用低缓的语调,体会焦急忧伤的情感,看哪一组情感把握得好?
2、研读第二部分:
⑴ 提问:作者除了上文写征夫思归外,第四、五章还写了什么?
明确: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
⑵ 提问: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写了哪些细节?体现什么感情?
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
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盛开的棠棣花,给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平添了一份优美,一缕柔情,折射出士兵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⑶ 你还读出了什么?
提示:将帅们驾着车马上路了,戍卒也踏上了艰难的征途。他们南征北战,一个月要转移多次,不敢安居,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因为他们面临十分凶恶的敌人。
⑷ 提问:戍卒把怨愤归结于周王室了吗?
明确:没有。他们虽有怨愤之情,当面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时,他们能够以民族利益为重。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热爱祖国、厌恶战争等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这样看来,字面上并没有写思归是不是离题了呢?(讨论)
明确:当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子,挣扎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乱箭的时候,当他们日夜不得安歇的时候,怎能不加倍向往安宁和平的生活呢?边疆生活的艰辛,恰恰衬托了征夫们的思家和渴望和平生活的情感。
⑸ 四读,齐声读出高昂的爱国情感。
3、研读第三部分:
⑴ 提问:是啊,在疆场奔波的日子的确让人度日如年呀!那么,他回到家乡了吗?心情如何?
明确:回到了。
提问:战士的心情是不是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狂喜?
明确:不是,而是很哀伤。
⑵ 提问:作者如何表现这种哀伤的?有直接描述的句子吗?从文本中找。
提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⑶ 提问:除此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此时的心情?有一句被东晋谢玄称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作者还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六、品味重点语句
最后一节是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历来为人称颂的诗句,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人王夫之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你是如何理解的?(鉴赏、评价、改写)
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
评价:
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多媒体展示:
韦凤娟在评论中写到:读罢全诗,我仿佛看到了这个身心交瘁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叶天蔚有篇很有韵味的随笔──《刺痛感觉的那一句》,她说:一次,她读《采薇》,读到末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一种痛感传自心底,忧伤填塞胸腔,禁不住潸然泪下。那是苦涩,是孤独的滋味。
自读最后一段,认真体会其中的韵味。
七、理清全文情感变化的思路
忧伤焦急──慷慨雄壮──痛苦悲伤(投影)
八、五读全文,把握情感基调──悲怨,注意音调的变化:低缓──高亢──低沉
九、课堂小结
有人说:诗歌是心灵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诗人用心灵浇灌它,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读《采薇》,我们被那浓浓的乡愁深深地打动了。其实,乡思情结有丰富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每个人都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入自己血脉的故土亲情,故土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的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台湾作家余光中说:烧我成灰,我的汉唐魂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可见,乡愁是离家在外的游子们美好而深情的恋歌。
十、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余光中《乡愁》。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愁的作品与同学们共同欣赏。
【板书设计】
主旨 情感基调
采薇思归 爱国 悲 重章叠唱
疆场思归 归
归家之哀 思乡 怨 情景交融
篇17:采山教学课件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学唱歌曲〈采山〉,用轻快的歌声表现愉快、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2.通过小组创造,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对歌曲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琴、录音机、各类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做奥尔夫游戏。
2.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用谈话法导入。
出示一个小姑娘图片,介绍小姑娘。(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这个小姑娘特别喜欢到森林里去。你瞧,她挽着小竹篮,她会去干什么呢?)
学生回答,由老师引入课题,解释“采山”,让学生理解采山的含义,板书课题。
2.播放《采山》,让学生视听结合,体会歌曲情绪。
(三)新课教学。
1.学唱歌曲
(1)师教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2)齐读歌词
(3)范唱,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
(4)跟琴轻唱歌曲,学生跟琴轻唱、自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5)师生接龙,用游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程度,并对学生所学进行指导纠正。
2.处理歌曲。
(1)小姑娘在山上采到了那么多的蘑菇、山菜,她的心里真高兴,我们也用最好听的声音来唱一唱,体会小姑娘的心情,好吗?
(2)为歌曲伴奏。请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并请学生对他们的演奏作出评价。
(四)编创活动。
1.师生共同编创,学生分别扮演“小姑娘”、“蘑菇”、“小鸟”等角色,分组创编,自编自导,老师巡视指导。
2.分组汇报展示,并请学生评价。
(五)小结延伸。
小姑娘在山中采山多快乐呀,希望我们也能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的美。
篇18:一年级数学下册《采松果》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采松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采松果》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开火车游戏(大屏幕显示整十数相加减算式),学生口算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二、探索新知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大屏幕展示主题图,讲故事导入:冬天到了,松鼠妈妈为了教会自己的孩子生活,首先带领自己的孩子小松鼠去采松果准备过冬,大家看看小松鼠和妈妈分别采到了多少松果?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
生1: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 预习反馈,探索计算方法:
(1) 根据提出的问题列算式。
生:我列的算式是25 – 4。
师:第二个问题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2) 怎样计算25+4和25 – 4,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 交流反馈:
请小组长汇报自己小组内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算法演示和讲解。
生1:我用5+4=9 20+9=29
生2:我是用小棒一根一根数的。
生3:我是用计数器先拨25,再在个位上拨4就得29。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可以用小棒一个一个数,也可以用计数器拨,还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几,然后进行两个一位数的加法,再加上这个数。)
三、深入练习,巩固新知
1.用所学的知识解决52页第1题和第2题。教师激发引导: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数学问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的知识解决吗?(独立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2. 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理由。
3. 试一试:(课本52页第3题),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4. 游戏:小兔拔萝卜。
出示卡片,请同学们戴上小兔头饰抢答,谁先答对卡片上的算式,请谁拔去一根萝卜,看谁拔得又快又多。
5. 想一想,填一填。(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大屏幕展示:
24+5= 13+5= 7+40= 62+6=
5+24= 5+13= 40+7= 6+62=
(1) 先计算第1、2组题,找出上下对应的两题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很快填出得数?
(2) 再计算后两组,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仿照自己想一组算式,并计算。
四、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 口算:
15+3= 27 – 4= 38 – 7= 22+6=
2.比大小:
28( )20+6 32+7( )7+32 46 – 4 ( )40+6
13+6 ( )20 19 ( )26 – 6 63 ( )68 - 3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1.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非常棒,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在计算时要注意把两位数先看作整十数加一位数,再计算。
篇19:金好萍《采松果》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
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 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
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的过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数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篇20:金好萍《采松果》教学反思
《采松果》一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加与减》中的第二课,主要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堂开始,我创设了“小松鼠与松鼠妈妈采松果”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25+4”、“25-4”的算法,总结得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不退位算式的算理。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做得较好的方面有:
1、利用有趣生动的情景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让学生说说图中“25”“4”这两个数的组成,即复习以前的知识,也为后面探讨算理做了很好的铺垫。
2、在学习算理时,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拨一拨计数器,明白个位与个位相加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算理。学生由形象的摆小棒、拨计数器到抽象的总结出算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且这个过程很好的额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动口表达的机会不够,在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动口表达算式的算理,才能启到巩固知识增强学生表达力的作用。还有我觉得这节课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教师语言不过儿童化。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今后我要更加关注学生,专研教材,多向优秀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 《采松果》教案
★ 小学诗经采薇课件
★ 教学课件模板
★ 教学课件
★ 《采薇》教学步骤
采松果教学课件(通用2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