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祖父的园子到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24 04:03:48 作者:zt8210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zt821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从祖父的园子到呼兰河传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从祖父的园子到呼兰河传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优美文句,扣住精妙词语感受祖父的大花园给作者带来的种种快乐。

2、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写作动机。

教学过程:

一、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教学活动

【引子】

简介读一篇文章的几种方法(过程)

速读—美读—品读—理读

【活动一】速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一句话。

呼兰河这小城住着我的祖父。

变式:

1、呼兰河这小城住着祖父。

2、呼兰河这小城住着我的爷爷。

3、呼兰河这地方住着我的祖父。

(小结)简单的一句话中蕴含了无尽的深情。

投影出示: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已经七十了。(齐读)

要求:续写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已经七十了。现在,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过渡)这样一座城,城里住着一位老人,这个老人到底有什么值得“我”如此怀念的呢?作者把她的怀念都寄托在了上。

【活动二】美读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大花园呢?

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大花园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文段。仔细品读,用以下句式表达你的发现。

示例:这是一座的大花园,你看。

这是一座色彩斑斓的大花园,你看那金的蜻蜓、绿的蚂蚱、白的蝴蝶。

隐藏: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真的很美,这样的大花园确实让我们也心向往之。难怪课本的编者也是这样说:

【活动三】品读

投影出示:

课文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蝶飞舞的后园的一段生活。这是一片自由的天地,“我”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就连鸟儿虫子都自由自在地生活。(突出““我”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再次仔细品读课文,找出能印证编者这一观点的文字,细细咀嚼,能把这种自由自在的氛围读出来。

篇2: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清新活泼而充满灵气的语言,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

2、理解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品味生动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内心情怀,理解文章深层的寓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那些花儿》)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你觉得最美好的是哪一段时光呢?(童年)你记忆中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巴尔扎克曾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下面让我们随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走入一片让人怀想的馨香园地,回到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让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19岁时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她的代表作《生死场》。鲁迅亲自为《生死场》校阅、作序,并列入他主编的“奴隶丛书”。萧红由此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萧红与萧军的情缘,在结识六年后的1938年最终走到尽头。之后,萧红遇上端木蕻良。1940年,国难之际,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便是此时写的,1941出版。她说“若是那时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该多好啊!”而故乡已经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于香港一家医院凄然离世,时仅三十一岁。她死的时候,那两个她曾深爱过的男人,没有一个在她身边。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正如书名所示,《呼兰河传》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课文节选小说第三章,是萧红生命中一段最温暖的记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班得瑞的钢琴曲《童年》)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圈出生字词。

2、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思考:本文作者回忆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地点:后花园;

人物:祖父和“我”;

事件: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摘黄瓜、追蜻蜓、采花心、绑蚂蚱、浇水、……

时间:春夏(锄谷子,挖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

作者回忆童年和祖父在后花园里的自由生活。

四、深入品析,合作探究

在后花园,我常和祖父一起下种、铲地、浇水,劳动本是苦力活,而我却感到快乐无比,我的快乐源于什么呢?下面我们再细读课文,思考:

1、后花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景物的语句加以朗读、品析。(提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怎样来描写?圈点关键词句,从修辞、句式、表达效果、阅读感受等方面品析)

明确:这是一个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生机勃勃、明亮、热闹、自由自在、充满童趣……的园子。如:

第2段,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写。“金的”“绿的”是写颜色,“嗡嗡”是摹声音,“圆圆”状形态,“飞”“落”是写动态。第4段的“明晃晃”“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从颜色与光泽来写。这两段的描写,突出了园子的五彩斑斓,丰富多姿,光鲜亮丽,热闹,有趣。

第6段写印象最深的一棵大榆树。力避静态的描写,而是把它放在“风中”“雨中”“阳光下”,来表现榆树的不同情态。写榆树的叶子,用沙滩上的蚌壳作比,独特新颖,极富想象力和儿童情趣,突出了榆树的熠熠生辉,生机勃勃。

第27段,写出了在孩子的眼里,园子很神奇:太阳特大,天空特别高,太阳特别亮,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想象。

第28段,景物的描写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形态、声响,呈现景物本来面目,平实贴切,清新自然:①这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有生命的,有灵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说话似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花、鸟、小虫的富有生命力的运动,富有灵性,写出了花园的活力与生机。②这里的一切都活了,所有的植物和小动物都在“动”:花开、鸟飞、虫叫、倭瓜爬、黄瓜开花、玉米长、蝴蝶飞。③这里的一切无比神奇,也无比自由:倭瓜随意地爬,黄瓜随意地开花,玉米自由地长高,蝴蝶自由地飞……无论是植物还是小动物,愿意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都按照自己的天性生长,没有任何障碍。④运用了多个“……愿意……就……”的句式,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万物能适情任性、自由自在地生长。

2、你能仿写这样清新活泼富有灵气的句子吗?(句式:“……愿意……就……,愿意……就……;若都不愿意,就……)

3、本文笔触所至,皆有灵气,无拘无束,散漫细腻,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万物都随性生长、生机勃勃的后花园。那么,置身于后花园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举例说说。

明确:园子里的一切都自然随性地生长,置身于园子里“我”是快乐的,因为“我”与那些花草和小虫一样自由。如:

跟随祖父劳动的三个场景:下种、锄草、浇水(第7段、第9段、第25段),尤其是三段中分别写到的三个词“瞎闹”“乱勾”“乱闹”这里不仅写出了“我”的调皮、捣蛋,还写出了孩子根本没有什么劳动意识,什么事在儿童的眼里都可以变为玩耍,她的“劳动”就是玩耍,因为是玩耍,所以是快乐的,是随心所欲的。

第9段中的“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写出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振振有词,理直气壮,一副儿童的率真形态如画展现,写出了“我”的`幼稚,无知,天真。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我”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不太在意与用心,“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追蜻蜓去了。”写出了孩子的贪玩,好动,自由自在。

4、作家周国平曾说:“人生有两大幸运,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我”的快乐来自这片生机勃勃的园子,来自于“我”自由自在的活动,更来自于“我”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那么,在“我”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影响?请结合具体情节说说。

明确:“祖父一天都在后花园里”写出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我太小,拿不动那锄杆头,他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写出祖父对“我”的关爱与呵护,而“我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菜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我”虽然犯了错误,但是祖父不但没有责骂,反而大笑,笑够了之后再慢慢教“我”如何识别“狗尾草”与“谷穗”,谆谆教诲,循循善诱,“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祖父对我没有任何限制,只有宽容、豁达、慈爱。

小结: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宽容、通达、慈爱的老人。他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呵护童真,对我平等、厚爱,包容,使我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充满快乐,使我得以茁壮成长!

五、提升拓展

1、写下此文时萧红已是成熟的作家,为什么她还对这段童年生活念念不忘?

明确:苏轼的词里有写:“此心安处是吾家”。从那个花园走出来,作者20岁起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定,国难之际亡命香港,情感一再受挫,贫病交迫。人在孤独寂寞困顿焦灼之中越发喜欢回首美好往事,怀念过往。儿时的后花园寄托着她生命中全部美好的记忆,写《呼兰河传》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让孤独的心回到故园,成了她精神最后的慰藉与依托。

补充:列侬的歌曲中是这样唱的:“你应该明白,男人的内心只有一个孩子。”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像孩子般简单快乐,成年之后命运多舛的萧红更是如此!

2、“后花园”是童年的乐园,是精神的家园,也是作者内心最美好的憧憬。那么,作者回忆这段童年生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每一句话都在诉说着自由快乐,“后花园”是自由快乐的精神家园,本文不仅是一种回忆与眷恋,更寄托着作者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那就是对光明、对自由、对美好人性的渴望和追求。

补充:萧红曾自叹:“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在苍凉的人世,在低矮的天空,祖父的爱给予萧红奢侈的温暖,成为她前行动力,而她始终没有逃脱寂寞的樊篱,寂寞地生,寂寞地死。但是,她至死也在寻找温暖,追求光明、自由与快乐!

3、精神的自由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庄子的快乐是“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陶渊明的快乐是“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徐志摩的快乐是“在康桥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海子的快乐是“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美好的憧憬。同学们,你憧憬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能与大家分享吗?

六、结束语

梵高说:“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便欣欣向荣。”因为爱,生命便可以随性生长,自由快乐。让我们珍爱一切美好的生命,爱自己,爱他人,爱整个世界!

七、板书设计(略)

篇3: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一、简要导入

童年,在很多人心里,就是一个“后花园”。那里有故乡,有亲人,它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它是心灵的栖息地,精神的后花园,比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比如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大花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

二、走进一个园子

1、走进一个美丽的花园。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园子的特点,并结合有关描写读一读,说一说。小结:这里有色彩缤纷、翩然飞舞的大蝴蝶,有胖乎乎小毛球似的蜂子,还有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大榆树,真是一座色彩斑斓、生机勃勃、趣意盎然、新鲜漂亮的大花园。

2、走进一个自由的乐园。用一个词概括“我”在园子里度过的时光,请结合有关描写读一读,品一品。

①一读第28自然段:自由朗读,就“你觉得应当如何读”进行交流。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并选择一个片段朗读,其他同学简要点评。

②二读第28自然段:师生合作,用舒缓的语调带领学生读出文字的诗意。

(师)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女生)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男生)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③将第28自然段改写,老师朗读改文,请生比较。

倭瓜的藤蔓沿着花架往上攀,一直爬到了房顶,再挂下来,随风摇摆,甚是婀娜。黄瓜开花了,这儿一朵,那儿一朵,她们仰着黄色的小脸,向着和风点头。玉米苗伸展着腰肢,向着天空微笑。一群群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分享着这场花的盛宴。

原文用四五岁的小女孩的视角看万物生长,全段洋溢着童真童趣,作者的语言灵气十足、干净纯粹,表现出一种可爱的孩子气。用11个“就”尽情表现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牵绊的生命状态。她这种看似不加修饰的语言,和作者描写的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最为协调。自由纯净的文字流露的是自由率真、任性原始的天性。

④三读第28自然段:师生再合作,用较为急促、欢快的语调读出后园的自由和惬意。

(师)花开了,(生)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师)鸟飞了,(生)就像鸟上天了似的。(师)虫子叫了,(生)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⑤四读第28自然段:填空式朗读,结合创意续写。

(师)花开了,(生)。(师)鸟飞了,(生)。(师)虫子叫了,(生)……李子树愿意结几个李子,冬瓜愿意长多胖,蚂蚱,蜻蜓,蜜蜂……

⑥快乐和自由是不怕啰唆的,爱更是不怕被重复的。这种重复式结构在文中不止一处,还有第7自然段。(师生合作读“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好快乐!”)

⑦小结:这里没有黑暗,只有让万物健康漂亮的灿烂阳光;这里没有羁绊,只有一颗热爱自由的心灵在大自然尽情飞翔。这真是一个儿童的天堂,自由的乐园。

3、走进一个精神的家园。这种快乐、自由源于谁?(祖父)

①学习有关祖父的描写,主要抓住“笑”的细节,感受祖父的慈爱、宽容。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引导学生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修饰语,然后师生合作朗读,男生读祖父的话,女生读“我”的话,师读旁白。

②链接一段材料,理解祖父对萧红的爱——

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③“我”的童年里有冷淡可怕的父亲,有冷言恶语的后母,有会用针刺我手指的祖母,但幸好有祖父,是他以爱释放了孩子的天性,是他用暖融融的爱将“我”包围,让“我”拥有了温暖自由的童年。

④齐读第1自然段,理解作者在看似平淡的文字里透出的淡淡的苍凉。

⑤将开头第一句改写成“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这小城里”,你觉得强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原文更强调了祖父,一座城因为一个人而温暖。)

⑥作者不厌其烦地细数年龄,你读出了什么意味?(细数年龄,可见对祖父的熟悉和爱,这里有对祖父的依恋,希望能有祖父永远陪伴,也有对祖父无可挽回的老去的伤感。)

⑦(屏显《呼兰河传》的结尾,师配乐深情朗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⑧(屏显作者写作的情感背景,生深情齐读)

19,萧红生于北国呼兰河。18岁那年,那个带给她温暖和快乐的祖父永远地走了。19岁她被迫离家,离开这个“新鲜漂亮”“一切自由”的园子,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的流亡生涯。她在贫病交加中极力挣扎,最后孤独地死在炮火纷飞的香港,年仅31岁。《呼兰河传》就是在她去世前两年写下的。整整,她再也没有能回到那个魂牵梦萦的园子……

⑨是的,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忘不了那蝴蝶、蚂蚱、蜂子,忘不了那高远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更忘不了祖父那孩子般盈盈的笑,但她只能在梦里一次次回想园中的一切,她只能一个人在孤岛一遍遍怀想那已回不去的时光。她以含泪的微笑回忆着寂寞的呼兰河小城,将天真、单纯与孤独寂寞相融合,写下了这样温暖而又苍凉的文字。让我们再读这段。

⑩五读第28自然段:读出深沉的情意,读出对祖父的眷恋,对童年的怀念,对自由的向往……

11在萧红的心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12小结:这是孤独时可以温暖心灵的园子,这是艰难时精神可以寄托的园子,这是漂泊时可以安放灵魂的园子,这是永远的精神家园。

三、重拟一个标题

祖父、后园、呼兰河小城……对于漂泊困顿中的萧红意味着什么?请带着新的感悟重新为课文拟写一个题目,并说说为什么这么拟?

四、结束语

我常在想,萧红在漂泊寂寞中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为什么却在最艰难的时候,用她如此温暖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洒满阳光的画卷?

篇4:《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2、反复诵读有关片段,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3、在质疑中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2、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当你们回忆童年的时候,记忆里或许更多的是老师、粉笔、作业和考试,榕树上的知了总在远远的池塘边呼唤着你,蝴蝶只停在上课时的秋千上引诱着你……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童年却与你们截然不同,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萧红笔下的大花园,去感受什么才是童年的天真烂漫。聆听歌曲和老师的讲述,进入课本。

2用投影介绍作者萧红,了解她的坎坷经历,做到知人论文。诵读投影内容,并作必要的记录。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带着问题浏览课文,问题设计如下:

1、文章回忆了哪些人和物?他们分别有些什么特点?

2、作者是用怎样的感情去回忆和描写这些人和物的?

3、读完文章唤起了你哪些联想?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人物:“我”和爷爷(特点:“我”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爷爷勤劳、慈爱、通达。)

事物:大花园里的蜂子、蝴蝶、蚂蚱花、果、树……(特点:自由而充满活力,充满童趣,洋溢着诗意。)

2、作者感情:喜爱、怀念、向往。

3、羡慕?向往?讨论、交流

三、反复诵读,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入:大家都还没有忘记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吧!作者把它描绘得如此令人神往,可很多人到了真正的百草园却很失望,觉得事实上百草园没有那么诱人,是鲁迅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同样的,平常的大花园在萧红笔下的也充满生机与活力,请同学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语言艺术的独特之处。在老师引导下反复诵读相关片段,揣摩语言特色。

例:第27、28节,

1、文字充满对自由的向往。

2、文字充满生命的活力。

3、文字里有儿童对生命的敬畏

4、文字里充满着诗意。

2教师小结:本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灵气,很好地体现了天真烂漫的童趣。

课后学习:

模仿作者的语言特色,描绘一下你儿时生活过的园子或到过的菜地,来表现你的童趣。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深入探究分析,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1、请2—3位同学朗读自己的文字,让同学当评委,看看有没有与作者相似的语言风格。听同学的朗读,并能恰当地评价同学的语言特色。

22、引导思考:同学们能把童年生活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你们离开童年并不遥远,可作者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已经成年,为什么她对这童年生活记忆如此深刻,又这般的怀念呢?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联系鲁迅写《百草园》,思考,交流

3交流明确:

童年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往往会怀想童年。

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又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因而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

明确作者的情感根源。

二、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在那样的年代,作者回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仅仅是为了表示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吗?揣摩一下作者是否有别的用意?

你还能从文章中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或疑问吗?把它拿出来,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研读课文,寻找自己独特的发现或疑问。

2引导学生在质疑后用讨论和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讨论、交流。

组织交流并明确

课后学习:

1、阅读下面《童年的回忆》,体会成年人对于童年的特殊感情,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2、研读文章,设计5个问题,与同桌交流探讨并互相作解答。

篇5:《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呼兰河传》是一部散文体小说,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贯穿全文始终的人物,祖父的后花园与自己的童年生活就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节选的部分,作者先描绘后花园中美丽的景物,再写在园中自由自在的活动,最后又写自己对于园子的美好印象。有人说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都是写景,两者有些重复。其实这不是重复,如果说前面是一种客观的描绘,后面则是一种主观印象和感受,在作者儿童时代的眼中,花园里的一切都那么神奇美好:动植物都是自由的,都是活的,太阳和天空都充满一种神奇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以亲切朴实的语言描写花园景物,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品味生动贴切的景物描写。

过程与方法

简要介绍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文中所描绘的轻松、欢乐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了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2.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简要介绍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指导自读。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利’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二)指名朗读课文,布置学生思考: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试举例体会。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四)检查自读效果。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提示: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

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

3.体会课文中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

提示:如:“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类似的句子很多,可引导学生自己细心体会。

三、学生总结,教师指导。

四、布置作业。

写一段回忆童年的文字,要注意用儿童的口吻表现生活。

篇6:自由快乐永存心间--从《祖父的园子》到《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陈李娟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设计理念】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后的“作家卡片”向学生初步介绍了萧红,推荐学生阅读《呼兰河传》。萧红的这部小说运用第一人称自传性的怀旧笔调,通过回忆,叙事记人,写景状物,讲述了童年故事,其中伴随着苦难、凄婉、悲凉以及温情和快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特别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五年级的学生,正值天真烂漫的童年,他们爱回忆幼时的趣事,也向往自由快乐的生活。教师如果将课外阅读的目标定位在体会作品凄婉的情调,了解人物悲凉的境遇,探究苦难背后的原因,未免过于沉重,也很难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因此,笔者将阅读的主题定在“自由快乐”,带着学生在自由快乐的回顾中走进祖父的园子,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探寻祖父给予“我”的自由快乐,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感受祖父对“我”无私的爱;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将小团圆媳妇这个同龄人和作者对比,也与学生自己对比,让学生懂得对所拥有的幸福、快乐要心怀感恩;最后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感悟作者在孤独寂寞中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以及想把这份自由快乐永远留存心间的美好愿望。

【阅读内容】

《呼兰河传》,重点阅读第三、五章。

【阅读目标】

1.从课文链接到小说,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品味:作者童年的自由快乐以及祖父对孙女特别的爱。

2.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以小团圆媳妇的悲惨衬托作者童年的自由快乐,体会作者用独特方式表达出向往自由快乐的心声的方法。

3.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感悟作者对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重温自由、快乐

1.概括印象

(播放歌曲《童年》。)师:同学们,还记得《祖父的园子》里那个淘气的小女孩吗?她就是童年的萧红。学了课文,你感受到她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用词来概括。(板书:自由快乐。)

【设计意图:《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笔调清新活泼,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完课文后,他们对祖父的园子、对萧红的童年产生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用词来概括自己的感受作为开篇的第一个问题,正好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在概括的同时也对自由、快乐的童年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2.回忆细节

师:课文哪些具体的情景让你体会到了小萧红内心的自由、快乐?回忆一下,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细节说一说。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具体的场景,抓住印象深刻的细节说体会,看似在重复课内阅读教学,其实是为下面拓展的课外阅读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细节,能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情感。】

3.模仿表达

师:谁能把刚才这些自由、快乐的情景用这样的句式连起来说说?

出示:祖父栽花,我就;

祖父拔草,我就;

祖父种菜,我就;

祖父,我就;

祖父,我就;

祖父,我就……

【设计意图:萧红喜欢用绕口令般的重复语言来叙述故事,教师让学生模仿这一表达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梳理整合了课文中自由、快乐的画面,还让他们在语言运用中初步体会了萧红独特的语言风格。】

二、走进小说,寻找自由、快乐

1.概括有趣情景

师:《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这一章记录了童年的萧红和祖父在一起时自由自在、快乐逍遥的美好生活。通过课前的初读,你还找到哪些有趣的情景,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

2.感知人物形象

师:从一个个充满童趣的镜头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那祖父对我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设计意图:阅读《呼兰河传》第三章,到里面继续寻找作者童年的那份自由和快乐,为课文阅读过渡到课外阅读架起来最理想的桥梁。教师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有趣的情景,一为过渡,渲染氛围;二为深化“自由”和“快乐”。由此,小萧红的童真童趣和祖父的慈善宽容进一步深入人心。】

3.品味祖父之爱

(1)“有意的成全”

师:正是在祖父的包容庇护下,“我”的调皮瞎闹才免于责罚,“我”的童年才有了自由、快乐。请同学再细细地品读作者给祖父的草帽插玫瑰花的情景,思考小萧红给祖父戴玫瑰花时,祖父知情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作者说“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思。)

师:交流第一个问题,进一步思考:祖父为什么装作毫不知情呢?(板书:有意的成全。)

师:现在交流第二个问题。只有在自由广阔的园子里,天真烂漫的萧红和慈善可亲的祖父才会拥有属于他们祖孙俩的快乐时光。因此,作者说--(引读)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设计意图:在萧红的童年生活中,能给予她自由快乐的人是祖父,能给她创造自由快乐的地方是后园。教师抛出“祖父知不知情”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产生争辩,进而潜入文本,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体会到祖父对孙女那份有意的成全。学生只有通过这样的品读,才能真正抵达人物心灵,明白文本语言的内涵。】

(2)“别样的启蒙”

师:童年的萧红不仅跟着祖父在后花园里嬉戏玩耍,还跟着祖父念诗。现在老师来当祖父,请一个同学当一回小萧红,其他同学读旁白,我们一起再现一下当时学习的情景。(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祖父教我读诗的目的是什么?

师:我们刚学过《月光启蒙》,孙友田小时候在月光下听母亲唱民歌童谣、讲神话故事、猜谜语,从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那祖父对我的启蒙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师:如果这个祖父板着脸,非要我照着大人那一套一本正经地学,也许会怎样呢?

师:这是一种别样的启蒙。萧红在快乐中受到了文学的启蒙,为她后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打下了基础。(板书:别样的启蒙。)

【设计意图:充满趣味的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感受到小萧红学习时的自由快乐。启蒙方式的对比,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自由、快乐的背后是祖父耐心的陪伴和别样的启蒙,而这启蒙不经意间在萧红的内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3)“无条件的满足”

师:除了念诗,“我”还喜欢吃,你们看,这是小萧红赶鸭子的情景。请小组内两个同学分别扮演祖父和小萧红,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一个同学读旁白,注意读出趣味来;另一个同学给予指点。好,大家在小组内练一练。(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教师选一组上台表演。)

师:多可爱、多调皮的小女孩!不赶鸭子“我”还有鸭子肉吃吗?祖父把我抱回家,会怎么做?不管是吃还是玩,祖父对我的要求总是无条件的满足。(板书:无条件的满足。)

【设计意图: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着重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一小段情景表演将自由快乐的氛围渲染到极点,一个调气任性的小女孩跃然于读者眼前,一个对孙女尽是疼爱的祖父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中。】

4.小结“自由快乐”

有了祖父有意的成全,“我”银铃般的笑声飘荡在园子上空;有了祖父别样的启蒙,“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知识的种子;有了祖父无条件的满足,“我”的童年变得有滋有味。正是因为有了祖父的宽容和疼爱,“我”才觉得自己的心是--自由的、快乐的。而当快乐和自由被浓浓爱意滋养时,这份快乐和自由才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

【设计意图:教师的小结让自由、快乐在学生的心底荡漾,这正好和接下来体会小团圆媳妇的凄惨形成鲜明的反差,为对比阅读奠定了基础。】

三、对比人物,欢呼自由、快乐

1.感受小团圆媳妇的悲惨

师: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不仅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还写了另一个小姑娘的故事,那就是--小团圆媳妇。读了第五章,你觉得小团圆媳妇的童年怎样?

师:(出示小团圆媳妇被打的段落。)读了这段文字,你的心情如何?

2.对比体会小萧红的自由快乐

师:和小团圆媳妇相比,你觉得萧红的童年怎样?为什么?

师:因为她--有一个自由自在的大花园。在园子里,她可以尽情嬉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因为她--有一个爱他的祖父。祖父陪她玩、祖父教他念诗、祖父给她做好吃的,多幸福呀!

【设计意图:将小团圆媳妇毫无理由被打的悲惨境遇呈现在学生面前,不是要深挖那个时代人们的愚昧、冷漠,而是为了和萧红的童年生活对比,衬托出自由快乐的难能可贵。在对比交流、情感冲击中,学生会由衷地为萧红拥有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和一位和善可亲的祖父而感到欣慰。】

3.朗读欢呼小萧红的自由快乐

师:比起小团圆媳妇,萧红的童年是自由、快乐甚至充满梦幻色彩的。所以她看到花开了就觉得--;看到鸟飞了,就觉得--;看到虫子叫了,就觉得--。在她眼里一切--(引读)。

师: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这段话?说说理由,然后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师:不管用什么方式读,你们都表达出一个小女孩的心声,你们都在为这份自由、快乐而欢呼。让我们一起加上动作把这份自由、快乐表现出来。(集体读。)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处不同方式的朗读设计正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独特感受和体验的重视。最后的表演读是一次情感升华的过程,学生不仅读出了小萧红心中的自由、快乐,也喊出了自己对自由、快乐

的无限向往。】

4.回顾想象小萧红的自由快乐

(1)回顾萧红童年里那一个个有趣的镜头,

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用下面的方式表达出她心中

的自由、快乐!

我愿意就;

愿意就;

愿意就;

愿意就;

就算,也没有人管。

(2)这一幅幅充满乐趣的画面又出现在了我们眼前,我们也跟着感到快乐。

【设计意图:用“愿意……就……”的句式回顾想象萧红童年里的情景,不仅对“自由、快乐”进行了一次回望,还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言语实践的机会,以进一步体会萧红语言的自然而有韵律。】

四、联系背景,领悟自由、快乐

1.童年对于我们都是值得怀念的,但对于萧红来说,童年有更深的意味,请同学们联系作者经历,读背景资料后思考:为什么萧红要写她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呢?

(学生自由读背景资料。)

2.交流:为什么二十多年后,萧红对自己的童年生活仍然念念不忘呢?

3.小结: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的萧红,只有在祖父那里得到温暖和爱,是祖父给了她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所以,当祖父离开人世后,萧红常想起的是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在外漂泊流浪时,萧红常想起的是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而当她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时,她最怀念的还是那充满自由和快乐的童年生活。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背景资料给学生阅读,是帮助他们了解萧红创作《呼兰河传》时心境的孤寂悲凉,感受她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教师的小结反复回扣“自由、快乐”是让学生领悟自由的园子、快乐的童年对萧红精神上的意义和影响。适当的渗透和延伸还是必要的,学生的理解也许是模糊的,但这也正好激起了他们的阅读期待--今后进一步了解萧红的人生、阅读萧红的作品。】

五、吟诵小文,留住自由、快乐

不管是怎样的童年,都是人心灵的故乡,病魔虽然带走了这位充满才情的女子,却把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留在了我们心中。(板书:永存心间。)

让我们轻读下文给萧红,纪念她,纪念属于她和祖父的园子,纪念那段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

(男)园子里

虫子说话倭瓜上架

玉米上天黄瓜开花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女)童年时

祖父种菜我就瞎闹

祖父浇水我就下雨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合)记忆中

慈爱祖父调皮女孩

自由园子快乐天地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设计意图:在哀伤、惋惜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吟诵小文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萧红的怀念,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从而把那份自由、快乐永远留在心间。整节课从始至终围绕“自由、快乐”这条线索展开,情感基调一脉相承。】

六、课后练笔,记录自由、快乐

师:今天的课上我们一起分享了萧红的童年生活,分享了阅读的收获,同学们课后也可以把自己的童年回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设计意图:课后的练笔是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设计的,一方面每个孩子都有快乐的童年记忆,课后的练笔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表达分享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中已经有了言语的感悟和实践,所以写起来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自由快乐永存心间--从《祖父的园子》到《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7: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读《祖父的园子》一文,学生轻轻松松就跨进园子,感受到这里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的气息。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也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孩童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充满梦幻色彩的。这样的话题十分贴切儿童生活,学生学起来不陌生,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情感积累与体验比较单一或肤浅。因此,要让学生从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入手,引导学生课前或课后阅读《呼兰河传》,这样能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为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打入基础。学生先谈谈读书收获,再提出自己的读书疑问,这些在课前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另外,学生个人的读书收获较片面,因此把合作学习、探究学生的精神和方式引进课堂,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二、教学思路

首先是课前先学,为学生提出自主阅读的三维目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读懂作者内心情感,提出个人独特见解”,检查反馈学生的自主读书的收获,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自学基础,在稍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然后教师根据事先获知的学生质疑问题,择其精华投影于屏幕,让全班同学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忘自己“引领和点拔者”的身份,从“园子”直接切入第十三段的教学,然后聚焦于“自由”这个字眼,教学由此展开并形成波澜。接着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体会写作方法,并由此拓展片段写作,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语言内化迁移。最后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获得“自由的背后是爱”这个关键的感悟。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品味人物情感,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感悟作者对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难点:感悟作者对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充分地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课文。

2、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怎样,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运用学过的方法在书上批注。

3、提出你对课文的质疑之处。

4、了解作者的生平,有条件的可阅读《呼兰河传》中与萧红童年生活相关的篇章。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前先学,检查反馈。

1、谈话导入,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2、根据课前布置的预习要求抽查预习情况

3、展示学生的质疑问题

(1)谈自己对阅读的感受

(2)从各个角度谈阅读收获

(3)针对课文提出质疑

二、精讲启迪,注意生成。

1、捕捉教学文眼

(1)请找出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

(2)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感觉,头脑中会跳出什么词来?

2、细读,引发体验高峰

(1)你最喜欢哪句话,你想怎么读才能表现你的心情。

(2)配上音乐请学生在温馨的旋律读书

(3)请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4)小结:是啊,字词有冷暖,语言有温度,这些特殊的词与句式能让我们体会到,萧红的文字朴素又洒脱,字里行间扑腾着“自由”二字。

(5)启发“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十七自然段

(2)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后感受

(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1)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句子读

(2)配乐自主读书

(3)学生赛读,感悟读书方法

(4)用“借景抒情”之手法,课堂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5)汇报写作片段。

三、小组合作,互动交流。

(1)小组自学讨论“人的自由”部分。

(2)抓住学生汇报内容予以点拨、指导。

(3)帮助学生发现“自由、快乐”的背后是爱。

(1)小组成员在组长汇报下,各抒己见,用边读边悟的方法学习。

(2)全班汇报。

(3)在交流中体验一种人性自由的爱。

篇8: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萧红,黑龙江省呼兰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在《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

二、默读课文

1、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在祖父的园子里,“我”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三、自主学文,体会感情

1、童年萧红的眼里,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的呢?

(1~3段)

重点指导朗读:

第一段。

重点学习:

文中描写榆树的句子 体会表达形式与方法。

2、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

朗读体会4~20段,感悟童年的她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地边学边玩,边玩边学自由无虑的生活。

3、多种形式的朗读,表达感情:

重点朗读体会:

16~20段体会“园子”是自由的,孩子的身心都是自由的,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4、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

四、默读全文,领悟表达方法

结合相关的语句 领悟总结:

1、孩子气十足的腔调。

2、春天泥土般清新的语言。

3、诗意浪漫的景物描写。

五、拓展作业

1、简介《呼兰河传》,推荐给学生读。

2、学生读《呼兰河传》中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栽花 拔草 种白菜 铲地 浇水 玩耍 自由

快乐

童年的乐园

篇9: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情感与思想】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走进田野,亲近自然,放松自己的心灵。

【重、难点突破】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又是关于童年的——《祖父的园子》。

板书:祖父的园子

二、既然是关于童年的文章,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园子,更要体会到这座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哪些乐趣(即作者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这两个问题分组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

提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学习,互相交流,教师只是稍稍引导与点拨。

注:一定要在充分朗读的基本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童年的——自由、快乐、幸福!

例句参考: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我” 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留意一下这句话中的'“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4)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三、你们知道作者是如何把这种自由、快乐与幸福的感受表达出来的吗?

提示:通过写“物”的自由和“人”的自由。

四、我们生长在农村,你们家是否也拥有这么一座园子呢?

提示:充分调动学生讨论,意思调动起学生对自由、快乐的向往之情。

板书设计:

物:多种多样,生机勃勃

祖父的园子

人:自由、快乐、幸福

篇10:《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萧红主要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生活,充满童真、童趣、饱含真情实感。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的表达方法,并积累语言。

上课伊始,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以及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广泛交流。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先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再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情景,自读自悟,体会作者的心情。然后,全班交流,畅谈自己的感受。最后,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积极运用于写作实践。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蚱”等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写作手法。

突破方法:

自读自悟,教师点拨。

难点: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突破方法:

联系上下文,品词析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林海音童年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跟随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来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我们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来学习。祖父的园子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园子呢?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提示来学习。

篇11:《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下面我想请问大家在自学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收获呢?自由谈一谈。

学生可以交流字词的读音,片段的朗读,积累的ABB的词语,以及有关萧红的资料等。

师:在《呼兰河传》里边,萧红用了大量的文字写了这个园子,而且写得非常细致入微。一个普普通通的菜园,为什么会让萧红如此留恋呢?那就让我们走进祖父的园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找出来。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找到第一、二和第十七小节。

第一、二小节:请个别朗读。体会园子的五彩缤纷,生机勃勃并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感受色彩美和形态美。

第十七小节:

师:(出示幻灯片)自由读,读着读着,你就会产生一种感觉,脑子里马上会出现哪一个词语呢?

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生机勃勃等等。

请用片段中的一句话解释“随心所欲”。

师结合板书“自由”。

二、品读:

1、自然的自由。

师:仔细阅读第十七小节,你觉得

①什么是随心所欲的,自由的?(花、鸟、虫、倭瓜、黄瓜、玉米、蝴蝶)②这个小节中的哪些词语、句子最能表现“自由”?请做上记号。

学生自读自悟,抓住“愿意……就……”“想……就……”“一会儿……一会儿……”“又……又……”等词语、句子进行交流,感受园子中的花、鸟、虫以及倭瓜、黄瓜等各种蔬菜的自由。

师:注意到了吗?这个片段中一连用了11个“就”字,读起来是不是有点罗嗦?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读起来很顺畅;感觉园子里的小精灵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好像是萧红一口气说出来的;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更能表现自由。)

师:萧红的文字很普通,很朴素,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两个字DD“自由”。

齐读第十七小节。

想像体验。师:(引读并出示幻灯片)。一到了这个园子里,我就玩了起来,闹了起来,不知不觉地,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

我就变成那倭瓜啦!我_____就______;

我就变成那黄瓜啦!我______就______;

我就变成那玉米啦!我_______就_______;

我就变成那蝴蝶啦!我________就________;

我就变成( )啦!我想_______就________。

师:当萧红写到这里时,你觉得她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呀?

生:(手舞足蹈等等。)

师: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呀!读书就是要和作者一起体验,让我们齐读第十七小节。

(幻灯片出示第十七小节,师生合作背读片段。)

2、人的自由。

师:园子里的动植物是自由的,那萧红自由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请大家找到相关语句,并画下来。

交流。(第四、五、十三、十四、二十小节。)

指导朗读第四小节:大家想跟着祖父一起到园子里走走吗?那就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是啊!在园子里,祖父在做农活,而我在做什么呢?我的活动和祖父有哪些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从中感受到什么?

(幻灯片出示第四、五、十四小节内容,分小组朗读。)

师:发现了吗?结合板书“瞎闹”“乱钩”“乱闹”。

她是怎么“闹”的,如何写具体的?找出相关语句。

正是这些让我感到只有在祖父的园子能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所以在萧红一生当中唯有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明白了吗?(板书:快乐)

(过渡:学到这里就结束了吗?那你觉得还有什么让萧红更加留恋的呢?找出相关内容。)

3、感受祖父的爱。

引导读第五到第十二小节,谈谈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祖父对自己的关心。

师:特别是从哪些词语中表现的?

(三个“笑”。)

师:这里一连用了三个“笑”,在萧红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和蔼、慈祥、爽朗等等。)

师:你还从祖父的“笑”读出了什么?(宽容和耐心)

师:是啊!这笑中还有祖父对我的耐心教育,这就是祖父对我的DD爱。(结合板书“爱”。)

师:那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读读,读出滋味!

(师生合作朗读片段。)

三、超越文本。

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了吗?

生交流。(留恋和纪念)

师:祖父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萧红一生坎坷,历经苦难,但萧红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享受到了什么是爱。所以才会对那个普通的园子念念不忘,那是个普通的园子吗?它普通吗?

(师引)那是一个装满DD自由的园子;那是一个装满DD快乐的园子;那是一个装满DD爱的园子。

四、延伸练笔。

师: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一棵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 )。

篇12:《祖父的园子》的教学设计

《祖父的园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揭示课题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园子里》,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按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3、想一想:

你什么喜欢自己读的段落?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四、汇报交流

1、文章开头的描写: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⑴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我对它们非常喜爱;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等等。学生回答后,追问从哪些句中体会到的。)

⑵有感情地读这几句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你觉得我在祖父园子里做的事情哪一件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⑴预设学生喜欢的事情可能有: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有的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踢飞了。

理由是多元的,可以是:

我爱祖父的模仿行为;我的举止很天真、幼稚;我的举止很可爱;等等。

②其实哪里是铲;把狗尾巴当做谷穗留着。

理由可以是:

伏在乱勾,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把谷穗割掉,把狗尾巴留着,这样的举止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干的傻事;等等。

③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

理由可以是:

我见异思迁,是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的缘故,这样的事情,在孩子中间是经常发生,读了这样的句子,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等等。

④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理由可以是:

我很天真、顽皮;祖父对我十分宽容、喜爱和呵护;我在园子里十分自由快乐;等等。

⑵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有趣?

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过程中相机归纳:作者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哪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把孩子的'天真、顽皮写出来,具有真情实感。作者写得很具体,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描写的具体生动,使我们好像就看到我一样。等等。

3、文章后面的几段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心情;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⑵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后面三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五、朗读全文,布置作业

1、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

2、摘抄课文能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篇13:《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读《祖父的园子》一文,学生轻轻松松就跨进园子,感受到这里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的气息。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也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孩童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充满梦幻色彩的。这样的话题十分贴切儿童生活,学生学起来不陌生,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情感积累与体验比较单一或肤浅。

因此,要让学生从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入手,引导学生课前或课后阅读《呼兰河传》,这样能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为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打入基础。学生先谈谈读书收获,再提出自己的读书疑问,这些在课前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另外,学生个人的读书收获较片面,因此把合作学习、探究学生的精神和方式引进课堂,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二、教学思路

首先是课前先学,为学生提出自主阅读的三维目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读懂作者内心情感,提出个人独特见解”,检查反馈学生的自主读书的收获,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自学基础,在稍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然后教师根据事先获知的学生质疑问题,择其精华投影于屏幕,让全班同学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忘自己“引领和点拔者”的身份,从“园子”直接切入第十三段的教学,然后聚焦于“自由”这个字眼,教学由此展开并形成波澜。接着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体会写作方法,并由此拓展片段写作,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语言内化迁移。最后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获得“自由的背后是爱”这个关键的感悟。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品味人物情感,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感悟作者对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难点:感悟作者对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充分地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课文。

2、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怎样,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运用学过的方法在书上批注。

3、提出你对课文的质疑之处。

4、了解作者的生平,有条件的可阅读《呼兰河传》中与萧红童年生活相关的篇章。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前先学,检查反馈。

1、谈话导入,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2、根据课前布置的预习要求抽查预习情况

3、展示学生的质疑问题

(1)谈自己对阅读的感受

(2)从各个角度谈阅读收获

(3)针对课文提出质疑

二、精讲启迪,注意生成。

1、捕捉教学文眼

(1)请找出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

(2)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感觉,头脑中会跳出什么词来?

2、细读,引发体验高峰

(1)你最喜欢哪句话,你想怎么读才能表现你的心情。

(2)配上音乐请学生在温馨的旋律读书

(3)请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4)小结:是啊,字词有冷暖,语言有温度,这些特殊的词与句式能让我们体会到,萧红的文字朴素又洒脱,字里行间扑腾着“自由”二字。

(5)启发“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十七自然段

(2)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后感受

(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1)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句子读

(2)配乐自主读书

(3)学生赛读,感悟读书方法

(4)用“借景抒情”之手法,课堂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5)汇报写作片段。

三、小组合作,互动交流。

(1)小组自学讨论“人的自由”部分。

(2)抓住学生汇报内容予以点拨、指导。

(3)帮助学生发现“自由、快乐”的背后是爱。

(4)小组成员在组长汇报下,各抒己见,用边读边悟的方法学习。

(5)全班汇报。

(6)在交流中体验一种人性自由的爱。

四、拓展延伸,自我评价。

1、请学生说说童年生活的快乐。

2、鼓励学生用本课的写法写一写。

在拓展深化中,能自悟自评。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园子·人

自由·快乐

祖父·爱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读后心得

呼兰河传节选读书笔记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呼兰河传课文教学课件

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600字

经典名著呼兰河传读后感

从祖父的园子到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从祖父的园子到呼兰河传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