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馒头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米》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米》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 目录
篇1:《米》教学设计
《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材是全日制培智学校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看图读拼音识字5中的内容。这一课共有六幅图、四个音节、和四个生字。本课时学习生字“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由于我校目前正在进行智障学生低年级语文生活化校本教材课题研究,所以我在本课基础上要求学生认识“大米” 、“小米” 、“玉米”三个词语,复习学过的“大” 、“小”两个字,认识“玉”字,学会“米”字,正确书写“米”字。熟练说句子“我爱吃――”。
二、学情分析
本班同学入学不足三个月时间,从无拘无束到跟随教师上课,他们刚刚适应学校生活。班级10名学生中,7男3女。他们入学时间短,认知能力有限,但他们都来自农村,对本课时要求识记的大米、小米、玉米,并不陌生,要求学生说的句子也是学生天天都见到的,经常吃到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
三、学习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A.轻度智障学生目标:
1.复习汉语拼音和大小两个字。
2.观察画面,弄懂图意,对照图意学会生字“米”,正确书写“米”,认识生字“玉”。
3.认识本课学习的三种粮食,了解这三种粮食做成的食品。
B. 重度智障学生目标:
1.复习大小两个字。
2.观察画面,弄懂图意,认识生字“玉”和“米”。
3.认识三种粮食。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说出通顺、流利的话。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珍惜农民的劳动,不浪费粮食。
四、教学重点:学会三个词语,能流利地说句子。
五、教学难点:流利地说句子,正确书写“米”。
六、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和谐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七、多媒体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前准备好水稻、谷子、玉米生长的课件,看画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引出新授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请来了三位粮食宝宝,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师出示分别装有大米、小米、玉米的三个盒子:同学们,这三位粮食宝宝就分别藏在这三个盒子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他们。
师请同学逐个打开盒子,同学们一起看,说出是哪种粮食宝宝。(大米、玉米对智障同学们来说很熟悉,不难回答。可能大多同学对小米不熟悉。)
看后教师总结:看来,有的同学对这些粮食宝宝很熟,有的同学还不熟,不要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三个粮食宝宝。有信心吗?自己为自己加一下油!
(二)看一看,说一说
1.学习“大米”
(1)师出示大米实物。问这是哪位粮食宝宝呢?你认识它吗?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
生:这是大米。(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何山、孙陈旭口语很差,只要求他们说出“大米”一词即可,矫健双唇音发不好,“米”字要纠正发音。)
dàmǐ
师板书:大米
齐读词语,再逐个学生读词语,纠正口吃不清同学的发音。
(2).师:同学们知道“大米”这个粮食宝宝来自于哪里吗?它是从哪种农作物中长出来的?(有的同学知道,有的同学可能不知道)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屏幕。
师出示带有水稻和大米两幅图以及大米字样的课件。师生共同看画面认识水稻,农村孩子都见过水稻,容易理解。了解大米是水稻长出来的,稻子磨出来的米就是大米。
(3).同学们知道粮食宝宝“大米”都能做成哪些食品吗?你吃的`什么食物是由大米做的?
生:大米饭是大米做的。(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
生:大米粥是大米做的。
生:大米花是大米做的。
生:粽子是大米做的。
……
大屏幕出现带有以上食物的课件。
(4).大米可以做成这么多的食物,你最爱吃什么呢?
生:我爱吃大米饭。
生:我爱吃粽子。
……
(要求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让口语较好的学生先说,矫健和李海平需要教师单个词语教说)
2.学习“小米”
(1)师出示小米实物,问:同学们认识这个粮食宝宝吗?很多同学对小米不熟悉,对说得对的同学给予鼓励,这位同学热爱生活,观察仔细,老师奖励他一颗星星。
xiǎomǐ
(2)师板书:小米
师生齐读词语,再逐生读,纠正学生的发音。
(3)同学们知道小米从哪里来吗?
师出示带有谷子小米图画以及小米字样的课件。师生共同看画面认识谷子,让学生了解小米是谷子磨出来的。
(4)那么,小米这个粮食宝宝可以做成哪些食品呢?
生:小米粥是小米做的。
师:你爱吃小米粥吗?
生:爱吃。(鼓励学生说完整话。)
3.学习“玉米”
今天我们准备认识三个粮食宝宝,现在认识了两个,还有一个,看,是什么呢?出示玉米的实物。
生:是苞米。
师:对!苞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玉米”。
yùmǐ
师板书:玉米
玉米可以做什么食物呢?
你最爱吃什么呢?
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三个粮食宝宝你记住了吗?看大屏幕你会读这些词语吗?每人读一遍。看黑板,没有了图画你还会读吗?指同学读。同学们真棒!读得真好!
(三)动动手,写一写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粮食宝宝,这三个粮食宝宝里有一个共同的字,大家找一找,是什么字?同学们真聪明,都能找到,是“米”字。你们想学会写“米”字吗?
2.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米字里面有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字?睁大眼睛找一找?对!米字上面的两点拿掉就是木字。下面请大家看一下米字的书写笔顺。师采用动画在大屏幕上书写米字。米字要先写上面的两个点,再写下面的木字。
3.举起你们的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米字。
4.看大屏幕老师写了三个米字,你认为哪个最漂亮?为什么?中间一个最漂亮,因为左边的那个字上边的两点写得大了,右边的那个字下边的部分写得大了。写这个字时要把它写匀称了。师巡视,及时表扬,写不好的及时纠正。
5.拿起笔在你的田字格本上写两个米字,老师要看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四)演一演,练一练
下面老师发给大家每人一份礼物。你收到礼物了吗?说说你收到的是什么礼物。同学们将图片和词语手拉手,成为好朋友吧!
(五)情感教育:同学们知道粮食宝宝是谁种出来的吗?让学生说说粮食来之不易,很辛苦!
师:对,粮食宝宝是爸爸、妈妈和数不清的叔叔、阿姨这些农民种出来的。
我们以后要珍惜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不乱倒剩饭剩菜,吃多少就盛多少,不浪费粮食。
还记得前几天我们背过的要珍惜粮食的那首古诗吗?让我们一起再背诵《锄禾》这首诗来结束这节课吧!
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篇2:“认识米”教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
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2、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 ,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
(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
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4、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 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曲别针长3(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5、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六、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2、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绸带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
篇3:“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较小的各个长度单位。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了解了在测量时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并掌握了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所指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这些测量只限于整厘米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米和厘米接触的比较多,比如操场一圈约长200米,自己的身高是1米38厘米等等,而对于毫米、分米的接触相对就比较少,但是现在的学生能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他们对于毫米、分米并不是一无所知,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毫米、分米这些名称。但经过实际的了解,发现这些学生多数仅仅是能说出单位名称,至于1毫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并没有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表象,也不清楚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单位,对于毫米、分米只是一种模糊的了解,还需要深入的学习与探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另,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通过实际测量,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长度单位的意义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篇4: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触景生趣。
师:谁能猜出老师的身高呢?(猜老师身高)昨天老师回去测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触景生疑。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三、触景探究
1、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同桌之间量身高。
四、触景实践。
1、下列长度单位对吗?
(1)数学书长26米。
(2)灯管长50厘米。
(3)房间高3厘米。
(4)字典厚6米。
(5)大树高8米。
(6)教室长10厘米。
2、量一量。
3、想一想。
小红身高90厘米 小军1米20厘米三位小朋友比身高,小军最高,小红最矮,小刚的身高可能是( 米。
五、触景升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厘米
篇5: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4—65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疑点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可以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如果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费时、费力,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自然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你的哪个手指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拿出尺子,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2厘米?3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你的练习本,看它有多宽。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手指、尺子、练习本这些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让学生直观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二、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都学会了用直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现在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来测量一下讲台的长度。
这样测量方便吗?
教师出示米尺,如果用它来测量呢?教师示范用米尺来测量讲台。
用哪种尺子量方便一些?为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用直尺测量与用米尺测量两种测量方法,感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体会选择的重要性。
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时候,用直尺来量,用厘米做单位,如果我们要量讲台或者更长的物体的时候,我们就要用这种尺子——米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
三、新课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 1米长的小棍,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 1米,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1米。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1米的实际长度,直观感受1米有多长。
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1米有多长?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③同桌比划1米有多长。
④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从我们周边的物体中寻找1米,将数学直接运用于生活之中,这些物体大多数是估计,由此可以说一说“估计”与“实际”的区别。
(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米尺。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尺上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有多少个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设计意图:在上节课“数大格”的基础上,这节课可以让学生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大格,也就是有多少个1厘米。大单位与小单位之间的进率需要联系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多多体会。
2、试一试
(1)明确要求:用米尺量。
(2)示范方法:每量出1米,做好标记,再接着量,一边量一边数,有几个1米。
注意表述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米尺,往往不止1米,有的小朋友会直接拿左端到右端去量,这是错误的,所以在示范的时候,一定要着重“做标记”!避免出现所量物体的不准确性。
四、巩固练习
1、第2题
指派学生操作。其他同学观察。
点评操作过程。
2、第3题,
先估计,说明思考过程,再测量。
说说自己估计的怎么样?
3、第4题
先测量身高,再测量1庹。
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
4、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回顾这节课与上节课不同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说一说,加深对1米的认知结构,从而了解1米与1厘米的区别。
板书设计
1米=100厘米
篇6: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具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继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寻找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主题图。
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老裁缝决定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出现了分歧。他们为什么出现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情境,以出现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认识1米。
(1)出示米尺。
教师: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让学生也拿出准备的米尺)大家观察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
学生:1厘米。
教师:老裁缝从0刻度开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议论。
学生:1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对,1米=100厘米。“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1米有多长。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么程度是1米。 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学生寻找和测量。
(3)利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长,有多宽,教室的门有多高,黑板有多长。学生实际操作。
三、自主练习。(教材第79页“自主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可以怎样量?
(1)用拃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先让学生独立选一选。 说说你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测量教室的长不用拃呢?
学生:教室的长比较长,用拃做单位太短,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2)用步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
说说你选择什么,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当的单位。
(3)学生用选择的单位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和凳子的长。
3、第3题: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
(1)你打算有什么测量?
学生1:用步测量。
学生2:用拃测量。
学生3:用尺子测量。
学生4:用铅笔测量。
(2)教师:如果用步测量,说说你怎样测量。 学生谈自己的测量过程。
教师:用步、拃或铅笔等物体测量,必须首先知道一步、一拃、一枝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一测,用了多少步或多少拃,或用铅笔量了多少次,最后根据每次的长度和次数算出总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怎样测量一步的长度。
(3)学生实际量一量。
4、第4题: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第5题。
(1)你想量什么?回家试一试。
(2)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活中物体的边可以测量出长度,即长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练习设计:
1、填一填。
1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20厘米+50厘米=( )厘米 1米—40厘米=( )厘米
30cm+50cm=( )cm=( )m
5m+3m=( )m 32cm—20cm=( )cm
2、画一条长度是10厘米的线段。
3、连一连。
旗杆的高度 男孩的高度 米老鼠的高度 杯子的高度
10厘米 5米 1米 2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课的“自主练习”中出现了用多种形式或多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运用这些测量方式之前,要让学生学会熟练、准确地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教师需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步子的大小要均匀,借助铅笔或文具盒测量时一定要做好记号等,另外在计算时注意准确。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很可能不准确,但这里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认识米》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经验,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为学生搭建操作与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经历学习、交流的全过程,进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1、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
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或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汇报课前测量的身高,使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自主地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
2、以活动促进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本设计创设了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如运用多种方式比较1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米的实物,测量多种实物的长度等,变换方式和角度帮助学生加深对米的认识,使学生通过1米的实际表象。
3、注重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他们在“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的长度和用米测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逐渐得到培养与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米尺、绸带、剪刀、胶带、标签纸
学生准备:尺、每组一把米尺、标签纸、胶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师: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
篇8:《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0~21页例1及想想做做1~5。
教学构想:
例题首先呈现了三幅涉及长度单位“千米”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产生认识千米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千米。这里的介绍包含了三个要点:第一,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而且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第二,指明了它的应用范围,作为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通常被用来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第三,千米的不同名称及字母表示方法。初步了解上述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思考“1千米有多长”这个核心问题,联系他们的具体感受,进一步明确: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在掌握千米基本含义的同时,初步形成对1千米实际长度的体验。最后,再要求学生联系学校环形跑道的长度,试着说说“大约几圈是1千米”,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丰富对1千米实际长度的体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单位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提问:这是四个不同的长度单位,回忆一下,我们一般将这些单位用在什么地方?
谈话:我们以前学习过上面这四种长度单位。知道了每个单位的实际长度大约有多长,测量长度时会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比如较短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比较长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那如果有更长的长度,会用什么长度单位呢?
(让学生创造更大的长度单位:十米、百米、千米……着重介绍千米)
提问: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知道了千米,你想知道千米的哪些知识?
(有多长?和其他长度之间的关系?用在什么地方?)
2、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3、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4、出示教材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让学生课前去操场跑100米,课件出示操场图示,从起点开始标注100米跑道)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照样计算,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
(课前布置让学生计时、计步)
结合交流讨论:学生走20xx步的路大约1千米,走15分钟的路大约1千米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说明:把几千米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可以想1千米=1000米,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从中得出结果,比如4千米就是4个1000米,等于4000米;反过来把米作单位的数换算成千米作单位的数,可以想要换算的数量里面有几个1000米,得出千米作单位的数,比如3000米里有3个1000米,等于3千米。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2、强化千米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先找出速度最快的和最慢的连线。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小结:选填长度单位时,要联系实际的距离和数据。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设计
1、比大小
2千米○20xx米1千米○900米2米○30分米
49厘米○5分米95毫米○10厘米
2、学校运动场的跑道是一圈400米,芳芳每天早晨跑5圈,她每天跑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3、东东家、成成家和学校再同一条直线上,东东家距离学校3千米,成成家距离学校2千米,东东家距离成成家多少千米?
篇9:“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学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习内容:
1、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探究我们身上的小秘密。
一扎长( )厘米。 伸开手臂一庹长( )米,
我们的脚长()厘米。
一步长( )厘米 一肘长( )厘米 一巴掌长()厘米
3、拓展性学习包:
1、游戏:我说你做。教师说长度,学生用身体上的小尺子进行表演。
15厘米(一扎) 20厘米(一脚)1米(一庹) 36厘米(一步)
100厘米(一庹) 1米25厘米(身高)
(三)实施途径(整合课程资源)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第二课时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是本单元的重点,把我学会了吗,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放到第一、二课时中进行补充。
2、学科间整合:把体育中的立定跳远距离在本单元中加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培养学生的距离感,能够估出物体的长度。
3、体验式活动:探究我们身上的“小尺子”,让学生借助身体可以解决没有工具带来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时安排:4课时
案例分析:
《认识厘米》教学片断
一、初步探究:
1、自主探索。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福的上衣怎么会小
了?从刚才的小故事里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阿福的上衣做小了,就是因为师傅和徒弟的不一样长造成的。要想测量的准确,标准必须一致才行。也就是进行测量时单位必须要统一。
师:怎样测量才能把阿福的上衣做的合适呢?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三、合作交流
1、认识厘米。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适时引导学习有关厘米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的cm表示。”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并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
2、用尺子量
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要测量的物体的左边,看看尺子的右边对这几,就是几厘米。
引导学生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适时引导纠正。
三、巩固练习
1、联系生活。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你想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手掌的宽度( )厘米 立定跳远的长度()厘米
2、填空:
1m=( )cm 200cm=( )m
1米-20厘米=( )厘米 37cm+18cm=( )cm
10cm+35cm=( )cm 90cm-21cm=( )cm
注: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数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让学生在充分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立定跳远的距离等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给他们估测方法及实际测量的方法,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篇10: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过学生一般都有一根20厘米长的小尺子,从尺上可以看到厘米。所以教材先从厘米讲起,然后再讲米,以及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直线的概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采用描述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并利用实例让学生辨别直线和线段,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注意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教材还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际作业,给学生较多的实践机会。
教材说明
1.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的用处以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量图钉的长度,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帮助学生看到1厘米的大致长度。教材还安排了让学生量一段线和量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习,以及练习三的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学生年龄小,初次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所以不可能量得很精确,有1~2毫米的误差是难免的。
2.认识米 用米量
这一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教材先说明要用米做单位度量长度的理由,安排了一幅米尺图,使学生对测量工具有一些感性认识。例4,是让学生把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米长的'表象。例5,通过数一数折尺上厘米的刻度,知道1米=100厘米。为了加深学生对1米实际长度的认识,教材安排例6是实习作业,让学生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这部分内容的“做一做”和练习三中的练习基本上是让学生实际量物体长度的题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教科书上的例1~例6,完成练习三中的第1~8题。
2.教学认识厘米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拿出他们自己的小尺子,说明尺子的用途,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其实际长度。
3.1厘米到底有多长,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很重要的。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识尺上1厘米、2厘米……的长度,再用尺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再教学例2,让学生量量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1厘米。通过这些实际量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例3,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以后,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方法。量时,要把纸条左端对准尺上标有“0”的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的另一端所对着的尺子的刻度是几厘米,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在学生自己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纠正不正确的量法。要把量得的结果写在括号里。
5.教科书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是用尺量实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看铅笔的右端所指的刻度,就可以读出长度来。但是,量削过的铅笔时,铅笔尖靠近不了米尺的刻度,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如下页图。
第2题,是让每个学生量一量自己手掌的宽度和一的长度。量的结果不可能很精确,只要大约是几厘米就可以了。教学时要注意每个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量法。
6.教学米的认识之前每个学生要准备一把1米长的尺子(或用竹竿、木棍等制成)。
7.教学时,要先说明量比较长的东西或距离,通常要用米做单位。为了使学生印象比较深刻,分别用米尺和学生用的小尺子量讲台的长度,并说明用米尺量比较方便。
8.教学例4时,教师指着手中的米尺,告诉学生这把尺的长度是1米,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并相互比较一下,使学生初步认识1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两臂伸平相互量一量、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使学生借助于自己的身体,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科书第11页的“做一做”,要让每个学生都量一量绳子,能了解1米、2米、3米等有多长。
9.例5,是通过看一看、数一数厘米的刻度,通过实际观察得出1米=100厘米的结论。
10.例6,是实际度量的练习。在进行实际量长度时,要告诉学生一定要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量的实物,要注意多选一些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如黑板、课桌、铅笔、课本……等。使学生通过量实物,初步学会量长度的方法,并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
11.关于练习三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篇11:《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作为自读篇日,本文教学着眼于把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的锻炼与教学过程 中生生、师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养成互相结合起来,并在合作解读过程中激活学生更宽广的爱心世界,以理解爱、善于爱,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态度、价值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教法学法】
本文教学分四个步骤:一、理清情节、了解内容;二、分析人物形象;三、挖掘主题;四、体味、拓展主题。学生自主阅读,简述故事梗概,合作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参与分析,探讨文章主题,引导学生获取文章精髓,达到教学目标 。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词、美词美句积累;学习生字词。(略)
(二)导入 。
相互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真正感情的基础,缺乏相互理解的感情是不可靠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的《山米与白鹤》,看看文中两位人物的感情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想想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三)作者简介。
贝特西・贝尔斯(1928一),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生于北卡罗来纳。主要作品有儿童小说《午夜的狐狸》(1968)《天鹅的'夏天》(1970年获1971年纽伯利奖)《山米与白鹤》(1972)《宾戈、布朗的难题)(1988年)等。
(四)故事情节:默读课文、简略复述故事。
提示:把握时间、地点、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要求人物感情清晰,情节完整。可单人独述,也可多人续讲。
(五)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六)请同学们谈谈,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关于“爱”的故事。
(七)作业 。
篇12:一年级下册《认识米》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认识米》教学设计
一、复习
指定一学生量小绳,量出4厘米,6厘米、10厘米;量得最长一段是多少厘米?这条小绳量了没有?要知道这条绳子有多长?还要接着量。用厘米尺量小绳量的次数多,很慢,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快量出为条绳子的长度呢?揭示“认识米,用米量”
二、新授
1、初步认识米尺
2、教学例4
(1)拿出米尺,把两臂伸平放到米尺上,量一量看一看到1米的什么地方?
(2)借助自己的身体,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3、做课本14页,做一做
4、教学例5
(1)出示折尺,把折尺拉直和米尺比一比,问这把折尺正好多长?
(2)看折尺上的刻度,一共有多少厘米?说明1米=100厘米
5、教学例6
(1)出示卷尺,认识卷尺,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量两地间的距离,在量的时候,一定要把尺子放平拉直,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
(2)量教室的长度
三、练习:做练习三的第4-7题
板书设计:
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篇13: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二、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四、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五、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六、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七、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xxxxxxx米xxxxxx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3)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一张床长2()教室长10()
桌子高90()操场长200()一个杯子高10()桌子长100()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6)一枝铅笔长13米。()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八、布置作业。
篇14:《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作为自读篇日,本文教学着眼于把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的锻炼与教学过程中生生、师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养成互相结合起来,并在合作解读过程中激活学生更宽广的爱心世界,以理解爱、善于爱,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态度、价值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教法学法】
本文教学分四个步骤:
一、理清情节、了解内容;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三、挖掘主题;
四、体味、拓展主题。学生自主阅读,简述故事梗概,合作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参与分析,探讨文章主题,引导学生获取文章精髓,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词、美词美句积累;学习生字词。(略)
(二)导入。
相互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真正感情的基础,缺乏相互理解的感情是不可靠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的《山米与白鹤》,看看文中两位人物的感情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想想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三)作者简介。
贝特西·贝尔斯(1928一),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生于北卡罗来纳。主要作品有儿童小说《午夜的狐狸》(1968)《天鹅的夏天》(1970年获1971年纽伯利奖)《山米与白鹤》(1972)《宾戈、布朗的难题)(1988年)等。
(四)故事情节:默读课文、简略复述故事。
提示:把握时间、地点、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要求人物感情清晰,情节完整。可单人独述,也可多人续讲。
(五)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六)请同学们谈谈,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关于“爱”的故事。
(七)作业。
1.思考本文主题。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歌曲,在倾听它美妙旋律的同时,细细品味歌词的内涵。
师:听完这首歌,读了它的歌词,请同学们以自己的理解,说说“爱一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关于“爱”有如此多的理解,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爱的世界。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山米与白鹤》,本篇小说创作于1972年,通过本篇小说,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人物形象分析。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刻画两位主人公的细节,如关于他们语言、动作、表情或心理活动等句子,并在句子旁边注上你从中分析出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当时人物感情。
(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发言,交流找到的细节并分析成果。
提示:本文在艺术上以细腻的心理描写为主要特色,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小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下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并把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发言交流时教师要着重抓住这方面的闪光点进一步归纳、总结。
参考:A、性格特点:
山米:倔强、任性、天真、善良
外祖父:对生命抱有真挚的爱,倔强、正直
B、山米对外祖父的感情变化:
厌恶——接近——理解——爱
(三)主题探究。
师: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是什么促使山米对外祖父的感情发生变化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细节,并加以分析·
川、组讨论、回答)
参考:外祖父对自鹤的由衷关切,对生命真挚的爱深深感动了山米,使山米的感情世界发生了变化,理解并爱上了外祖父,学会了珍惜生命。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贴切,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互相沟通。
(四)拓展。
在此之前,你对“爱”是如何理解的?学完本文,你是否对“爱”有新的认识?以后的日子里,你会如何去做?
提示: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从旁指导,契合文意、着眼现实。
(五)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多媒体:播放音乐《LOVE)))
(六)作业设计。
请结合现实,写一篇小作文,谈谈你对“爱”的理解。
【板书设计】
山米 出逃(拒绝、对立)
捕鹤(报复、怨恨渐消)
外祖父喂鹤(理解、爱上外祖父)
篇15:《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会变成一座坟墓。我们曾学过的《巨人和孩子》的主题是“爱心能给世界也能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其实,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的《山米与白鹤》这篇“不以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以深沉动人的至情见长”的作品正是阐述了这一主题。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瞥(piē) 尴尬(ɡān ɡà) 诡计(ɡuǐ)
乳酪(lào) 诅咒(zǔ) 滑稽(jī)
崩溃(kuì) 豢养(huàn) 阿谀(ē yú)
鬼使神差(chāi) 倔强(jué jiànɡ) 咄咄逼人(duō)
2.生词注解
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的样子。龙钟:行动不灵便的样子。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
鬼使神差:好像鬼神在暗中指使,比喻不由自主地作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
无动于衷:本文指没有任何反应。衷,内心。
3.作者名片
贝特西贝尔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生于北卡罗来纳。主要作品有儿童小说《午夜的狐狸》、《天鹅的夏天》《山米与白鹤》、《宾戈布朗的难题》等。
4.背景追溯
本文选自《20世纪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精粹小说卷》(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本文发表于1972年,当时美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表面的繁华孕育着潜在的危机:工业污染的加剧,动植物种类的锐减,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些都直接威胁着人与动物的生存,因而全国上下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保护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环保主义者的作者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奋笔疾书,写下了这篇享誉全球的小说。
5.背景延展
鹤类一向以体态优美、行动潇洒而著称于世。全世界的鹤类家庭共有15种,我国有记录的达9种,有丹顶鹤、黑颈鹤、白鹤、赤颈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蓑羽鹤、沙丘鹤,几乎占鹤类种数的三分之二,是鹤类种数最多的国家。白鹤,根据记载,繁殖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及黑龙江省中部,越冬地为江西省鄱阳湖。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学生逐段阅读全文,理清小说中的情节,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
2.学生简述情节,理解山米情感变化的原因。
【点拨明确】起初,山米因为父母的不辞而别而憎恨外祖父。在他出走的途中,外祖父发现了一只鹤,引起了山米的注意。捕到鹤之后,因他对外祖父的憎恨,并不在意白鹤甚至希望它死掉,还用石头砸它,遭到了外祖父的怒斥。返回途中,外祖父细述养鸟的感受,引起了山米的共鸣,这是山米情感发生变化的开始。他开始理解外祖父,开始喜欢白鹤,并带它回家。外祖父精心照顾它,向山米讲述生命的可贵,使山米的思想受到触动,开始真正喜欢和关心起白鹤来。第二天,他和外祖父一起帮助白鹤捕食,在这期间,他渴望得到外祖父的谅解,并深深的爱上了外祖父。至此,山米的人生完成了一次飞跃。
3.怎样理解外祖父的形象?
【点拨明确】小说中的外祖父是一个性格鲜明的形象。他已经老态龙钟,连女儿都记不清了,但却能从上千只鸟中认出自己养过的那一只。他家里没有像样的房子,家具破旧不堪,却养着许多小动物。他看见这些动物就兴奋、激动,甚至显得年轻了许多。他常收养受伤的鸟,等鸟养好后就放它们走。他爱那些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他为它们喜,为它们悲。他不光爱鸟,爱动物,也爱一切生命,爱自然。他也希望别人学会爱:爱别人,爱一切值得爱的事物。他言传身教,终于感化了山米,让一个无知任性、漠视一切的孩子变得充满爱心,他也是一个善良而又倔强的`老人。
(二)深层理解
体会下例句子蕴含的哲理
1.外祖父对山米说,那些跟他在一起的鸟,每一只都比他所认识的人还要真实,他甚至无法区分自己的孩子,却可以从一千只鸟中,找出他的山鸟和金丝雀。
2.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了。人类接连不断地发掘了一些死寂的星球,报纸杂志上令人遗憾地报道这些星球上都没有生物。只有当人领悟到浩瀚宇宙中,除地球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任何生物的时候,才会知道生命的可贵。
3.在前一天早上你还恨着一个人,而第二天早上,你却发觉你已经深深爱上那个人了。
【点拨明确】1.在外祖父眼里,鸟不仅是一种动物,更是朋友,鸟和人是生命的不同形态,在这个意义上鸟与人是平等的,爱可以使人与动物成为很好的朋友,建立真挚的情感。
2.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但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其他的生命,它们同样是大自然的儿女,我们应该尊重这些生命,热爱这些生命,同它们和谐地相处,这个世界才会是美好的,如果人类任意伤害生命,毁坏自然,人类最终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3.爱可以拉近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是外祖父对动物的爱感化了山米,也使他赢得了山米的理解和爱,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三)走进主旨
文章通过写山米和外祖父捉鹤、喂鹤等一系列相处的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告诉读者如何去热爱生命、热爱一切值得爱的东西。
四、板书设计
山米与白鹤爱别人
爱生命
爱一切
五、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山米与外祖父之间相处的一段经历,文章以“山米与白鹤”为标题好不好?说说你的意见。
【点拨明确】1.我觉得以“山米与白鹤”为题不好。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写山米与外祖父之间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使山米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他懂得了爱的真谛,使他的人生完成了一次飞跃。
2.我觉得以“山米与白鹤”为题好。文章写了很多山米与外祖之间的事情,特别是写他对外祖父的感情变化,这毋庸置疑。但我觉得,维系他们之间感情变化的关键是外祖父对白鹤的深挚情感。正是这一点让山米感动,并使他对外祖父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文章的主题不仅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而且还表现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爱。
篇16:《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能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的表达效果。(重点)
3、体会“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的道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常常说“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其实,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的《山米与白鹤》“不以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以深沉动人的至情见长”,这一作品正是阐述了这一主题。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文中两位人物的感情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吧!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瞥(piē) 尴尬(gāngà) 了如指掌(liǎo)
诅咒(zǔzhòu)倔强(juéjiàng)无动于衷(zhōng)
豢养(huàn)阿谀(ēyú)咄咄逼人(duō)
2、理解词义。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的样子。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
风范:风度。
鬼使神差:好像鬼神在暗中指使。比喻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
诅咒:咒骂。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明确:关于“爱”的故事。
(2)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第一部分(1-3自然段)故事的开端:中心事件“出逃”。
第二部分(4-1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中心事件“捉鹤”。
第三部分(12-23自然段)故事的高潮:中心事件“喂鹤”。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明确:这篇小说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山米在外祖父的感化下,情感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一段经历,告诉人们: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相互沟通。
2、角色朗读(提示学生读的时候应注意相应的语气)
甲(山米):读出儿童的天真、狡黠。
乙(外祖父):读出老人衰老的语气。
丙(旁白):声音洪亮,咬字清楚。
(二)文本探究
1、阅读课文,看看山米和外祖父在一起的时间里,他的情感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山米并不在意白鹤的死活,甚至盼望它死掉,还用石头砸它,遭到外祖父的怒斥。后来逐渐缓和了与外祖父的对立情绪,帮助外祖父抓到了鹤。返回途中,外祖父细述养鸟的感受,引起了山米的共鸣。这是山米情感发生变化的开始。他开始理解外祖父,也开始喜欢起白鹤来,将受伤的白鹤带回家后,外祖父精心地照顾它,向山米讲述生命的可贵,使山米的思想受到触动,开始理解外祖父并真正喜欢和关心起白鹤来。第二天,他和外祖父一起帮助白鹤捕食,在这期间,他更加理解外祖父,渴望能得到外祖父的谅解,他深深地爱上了外祖父。至此,山米的人生完成了一次飞跃。
2、在文中找出作者对人物心理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其作用。
提示:心理描写是小说中刻画人物的一种方法,通过心理描写,透视人物的心灵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明确:示例:
①这是世上最落伍的诡计,把你骗过去,再突然从什么地方跳出来,一把抓住你。
明确:显示出山米对外祖父的不信任以及儿童的狡黠。
②山米有些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小心地朝外祖父那边靠去,他想,无论如何他总是能逃脱的。
明确:显示出山米强烈的好奇心。
③“鹤!”外祖父回答。山米顿时惊奇得说不出话来,但他很快舔了舔嘴唇,作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明确:山米的抵触情绪并未消除,表现出儿童的天真、顽皮和固执。
④“哈!我倒想看看那种事情发生。”山米轻松地说。
明确:说希望白鹤死掉,这反映出山米的逆反心理,他知道外祖父很在意那只鹤,他却偏这么说,想尝一尝报复人的快感。
3、揣摩下面三个语段所蕴含的哲理。
A、外祖父对山米说,那些跟他在一起的鸟,每一只都比他所认识的人还要真实,他甚至无法区分自己的孩子,却可以从一千只鸟中,找出他的山鸟和金丝雀。
B、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了。人类接连不断地发掘了一些死寂的星球,报纸杂志上令人遗憾地报道这些星球上都没有生物。只有当人领悟到浩瀚宇宙中,除地球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任何生物的时候,才会知道生命的可贵。
C、在前一天早上你还恨着一个人,而第二天早上,你却发觉你已经深深爱上那个人了。
明确:
A、在外祖父眼里,鸟不仅是一种动物,更是朋友,鸟和人是生命的不同形态,在这个意义上鸟与人是平等的,爱可以使人与动物成为很好的朋友,建立真挚的情感。
B、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但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其他的生命,它们同样是大自然的儿女,我们应该尊重这些生命,同它们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会是美好的。如果人类任意伤害生命,毁坏自然,人类最终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C、爱可拉近人与动物、人与人的距离,是外祖父对动物的爱感化了山米,也使他赢得了山米的理解和爱,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四、板书设计
山米与白鹤开端: 出逃(1-3) 愤怒、伤心
发展: 捉鹤(4-11)对立、缓和
高潮、结局:喂鹤(12-23)理解、深爱
五、课外拓展
学完本文,你是否对“爱”有新的认识?请你以“爱”为主题写一段话。
示例:爱是外祖父用来震撼山米的一剂心灵良药;爱是山米走向人生新起点的一座桥梁;爱是我们离家时耳边响起的那声叮咛;爱是我们夜归时家里亮起的那盏明灯。
篇17:《山米与白鹤》的教学设计
《山米与白鹤》的教学设计
湖南省澧县城关中学 刘银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生字词。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欣赏
小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继续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主题,努力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在生活中善于感受爱,表达爱,付出爱。
教学重点
分析真实细腻的的心理描写,理解课文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理解文章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采用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解读文本、拓展文本、质疑文本,提示学生圈点、批注,感悟小说丰富的内涵。
教学流程
一、导新课
(课前出示课题、作者,播放翁倩玉《爱的奉献》)
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你讨厌的人? (有) 有没有你喜欢的人? (有) 那你有没有过对一个人由讨厌到喜欢的情感经历呢?说说你的故事,并想想是什么促使你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学生说自己的经历)
有一个叫山米的美国小男孩,他也有着和××同学一样的心路历程,就让我们跟随美国儿童文学家贝特西・贝尔斯走进《山米与白鹤》,看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打开书第136页)
二、查预习
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看看谁落实得好。
1 、(给出灯片)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2 、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请同桌间先相互复述一下故事情节,老师再寻找一个“讲故事能手”上台来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上台复述)
谁能用小标题来概括一下故事的情节?
(灯片给出板书 :山米出逃→祖孙捉鹤→祖孙喂鹤 )
这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部分。
三、读内心
山米和外祖父在一起的这段时间里,他的情感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细细揣摩山米的心理活动。
(学生先找再读,小组内交流探究,分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四、评人物
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山米怎样的性格?
山米的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主要得益于( 文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这启发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用细腻的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那么文中的`外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山米的情感世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谁能用几个关键词语概括出来?
(灯片给出板书:怨恨――共鸣――理解――深爱)
五、探主题
你觉得是什么促使山米的感情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 外祖父对动物的挚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山米。使他由无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满爱心,跨入人生的一个新高度。他终于懂得了如何去爱别人,爱小动物,爱生命,爱一切值得爱的东西。 (黑板板书:爱)
(播放韦唯《爱的奉献》)
六、谈收获
(点出灯片)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七、辩观点
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帮忙:
爱是外祖父用来融化小山米心灵坚冰的冬日暖阳,爱是山米走向人生新起点的一座桥梁,爱让山米学会了爱别人,爱动物,爱生命,可他却用青蛙来喂白鹤,这对青蛙的生命来说,公平吗?
(教师相机组织好辩论)
八、写作业
请同学们就刚才辩论的话题写一篇简单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清楚支持你的观点的理由――事实依据或理论依据,字数不限,题目自拟。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 米谷和我
★ 六一一百米加油稿
《米》教学设计(精选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