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tonykil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整组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整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 目录
- 第1篇:四下第四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篇:《负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八年级)第5篇:人教版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第6篇:人教版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第7篇:四下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8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9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0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1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2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3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4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5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6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7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8篇: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9篇: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1:四下第四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塔前中心小学 shenghuo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看图能力,细心观察,从中提取此次作文的核心信息。
2、当堂完成情景描写练习。
3、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激起学生对和平的关注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1、细心观察图片,从中提取此次作文的核心信息。
2、合理展开想象,当堂完成情景描写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好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听音乐猜声音”,老师会播放一段声音,大家来听听看里面出现了那些声音,听出来的同学不要说出声,举手告诉老师,好吗?我看看哪个同学的耳朵最灵!(播放音乐)课件一
2、教师:在座的各位同学,把这三种声音都听出来的请举手。看来,我们班的学生都很聪明,大家的听力都很敏锐呀!
那么,你们是在什么地方听到过这些声音的呢?(学生:电视电影当中。)也就是说,大家都没有亲耳听过是吗?可是,在74年前的中国,在日本长达八年的侵略中,与你们一般大小的孩子们最常听见的,就是飞机声和枪炮声了。现在老师播放一个相关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我们大家来评评看哪个同学是最棒的“小小观察员”。(播放视频《日本侵华纪实》)课件二
二、图片解读
1、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学生针对视频与照片自由发言:战争的灾难是深重的,虽然我们在图片上看不到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但是我们面对画面,似乎听到了飞机的呼啸,看到了硝烟中惊惶的人们……)板书
2、教师介绍照片背景:同学们对视频最后的那张照片是不是很熟悉呢?(学生:书上的。)是的,那谁还记得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呢?(学生举手回答)(出示课件三)
补充:一位供职于美国报系的中国摄影记者赶到现场,在已经成为废墟的站台上拍摄下了这个幼小的幸存者,并取名为《中国娃娃》。
今天我们就是要围绕这幅照片进行写作。下面,老师提供两种写法供大家写作时参考。
三、指导写作
(一)再现照片,指导构思。课件四
第一种写法:看图法(看图想象场景)
第二种写法:亲眼目睹法(假设你就是那个孩子)
(二)学生自主写作。
请大家放飞自己的想象,把你看到的和想说的化为文字写在本子上吧。(学生自主写作,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四、集体会诊,创新行文
1、写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
2、教师放大亮点,找出精彩的地方,加以评点。
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大家比一比,看谁拟定的题目最新颖。(《战争中的孩子》、《一件真实的事情》等)
4、对照佳作,找出自己的不足,修改自己的习作,二次创新行文。
五、情感升华
1、过渡:这张名为《中国娃娃》的照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社会上的巨大反响,它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战争中的平民的处境,也使隔岸观火的美国民众了解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从而促使许多美国人开始同情并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2、教师:看到这张照片,除了对儿童的同情之外,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学生:我觉得战争太残忍了,让许多人死去,没有了家。
学生:有什么事非要打仗,只有像希特勒那样的疯子才会喜欢打仗。
教师:只有远离战争,人们才能过上快乐的生活。
3、(出示课件五)教师: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位中国孩子有感而发(示意学生齐读):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4.(出示课件六)教师:这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心声,我们呢?
学生:我们要维护世界的和平,让战争远离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教师:同学们的愿望是多么美好,让我们用心浇灌“和平之花”,让爱满人间,让每个人都能出会心的微笑。(出示图片课件七)
六、变格创新,自由表达
1、教师:在这堂课中,我相信每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更感受到了人性的洗礼。假如每个中国人都能去感受人性中崇高的一面,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更有了希望,我们就能在未来的世界中,抵御外来侵略,制止战争,维护和平!
2、(出示课件八)课外延伸:同学们,希望你们通过课文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板书设计: 中国娃娃
看到的:孩子、废墟等
想到的:轰炸前后的情景、孩子此时的状况、他的父母等
你的感想:孩子可怜、侵略者可恨等等
[四下第四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2:《负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负数
单元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初步认识负数。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教材,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负数。通过明细中存入和支出的对比,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另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用正负数表示相对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京时间的其它地区的时间等。
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通过活动情境,在直线上表示从一点向两个相反方向运动后的情形,也就是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借助数轴来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初步体会数轴上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单元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并了解它们的读法和写法,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在数轴上比较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
单元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负数
内容:负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负数。通过明细中存入和支出的对比,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另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用正负数表示相对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京时间的其它地区的时间等。
设计理念: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教学与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的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要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这才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精髓。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初步认识负数,为此学生很容易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1.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宜昌、哈尔滨的温度。
提问: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宜昌是零上16度,哈尔滨是零下16度
引导:宜昌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16℃(+16℃)-16℃
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小结并板书:“+16”这个数读作正十六,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6的前面加一个正号,“+16”也可以写成“16”;“-16”这个数读作负十六,书写时,可以写成“-16”。
【通过“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16”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
师::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取款预存款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存入2000元用+2000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
2.归纳正数和负数。
【通过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2000元用+2000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师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16、19、+2000、、6.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6、-、-7、-50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
三、反馈练习:
(1)完成第4页第1题。
(2)完成第4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
(3)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2、3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负数的客观存在,初步具有了负数的数学思想和学习了表示负数的数学方法,认识到了负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客观存在和非常广泛的。
第二课时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7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通过活动情境,在直线上表示从一点向两个相反方向运动后的情形,也就是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借助数轴来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初步体会数轴上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设计理念:在比较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时,明确两层含义:一是所有负数小于0、小于正数;二是负数之间的比较,即值大的反而小,值小的反而大。总之,利用数轴来比较它们的大小,是最直观和有效的。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通过活动情境,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正数、0和负数的,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同时借助数轴来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会在数轴上比较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过程:
一、旧知孕伏: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复习旧知,为探究新知作孕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什么数?从0起往左依次是什么数?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学生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对应数,很直观的体会到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3、反馈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学生通过对温度高低的亲身体验进行交流、比较和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第3题: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负数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如果不引入负数,这些问题将无法表示,也无法解决。以此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
第三课时 负数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负数的练习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页的练习一第4、5、6、7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是通过练习一第4、5、6、7题,反复借助数轴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已达到巩固负数的意义,正确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能熟练的比较大小的目的。
设计理念: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练习课,通过师生双边活动、生生合作,相互启发。反复借助数轴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巩固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正确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能熟练的比较大小,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活动、学生与学生相互合作与启发,反复借助数轴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很容易达到巩固负数的意义,正确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能熟练的比较大小的目的。
教学重点:巩固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
教学难点: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负数,会结合具体的量进行大小比较,懂得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
2、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渗透有关科学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数,是什么数呢?(负数)经过前几次的学习,你现在知道负数的哪些知识了?(回忆整理负数的内容)今天,我们来进行相关的练习。
[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引入:我们的“天气预报员”给我们调查了明天几个城市的天气情况,我们一起听一听,当当记录员。
(1)一个学生报天气预报,其他的学生进行记录。
(2)从记录的情况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反馈。(复习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写法,比较温度的高低,知道温差的大小)
(4)同桌合作,互相启发,提出数学问题,请同桌解答。
2、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会用到正数和负数,请同学们一起来举例说一说。
学生:知识竞赛扣分用负数表示。
学生:向前走用正数表示,向后走就可以用负数表示。
学生:收入和支出分别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
[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由浅入深,提出问题,应用数学方式解答]
三、指导练习
1、练习一第4、5、6题。
2、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课堂作业
1、用正、负数表示。
我要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好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的火烧云。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组的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重点背诵《观潮》3、4自然段;《鸟的天堂》第七、八、十二、十三自然段,其它部分熟读;《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3、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背诵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四、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景物图片 生字卡片 背景资料
“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
六、教学设想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第一篇课文为主,附带其他两篇课文。同时,积累语言,通过熟读背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四篇课文连学,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归类、概括。同时积累语言,把景物描写的词语、句子进行归类整理。
3、实际能力练习。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语文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能力上。
七、教学时间安排:
《观潮》 2课时
《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课时
《鸟的天堂》 2课时
《火烧云》 2课时
《语文园地一》 3课时
观潮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 潮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师制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实验教具
录音机、磁带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交流汇报
4.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却更具情趣和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应接不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天堂)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2-3人)那么,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在广东省新会市有一个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这里为什么被称作鸟的天堂呢?它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我们熟悉的巴金爷爷来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光吧!
二、教学过程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 我们一起来看这课的生词。(出示)
3、 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出示课件)
去了几次?什么时间去的?每次都见到了什么?
4、 学生回答,板书
5、找出描写榕树的部分,读一读,想一想:这株榕树有什么特点?划出有关的语句。
6、 榕树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那些语句?读给大家听听
7、你找到了那些句子?(出示句子)从中能看出什么?(板书:榕树大)谁能再读给大家听听?(2人)全班一起来读读,读出榕树的大来!
8、还有什么?(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2人)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板书:充满生机)(学生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多美的画面呀!同学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也许是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受。让我们融入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9、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榕树,欣赏一下这迷人的风光吧!(播放录像)
10、 现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1-2人)
11、多么奇妙的景色呀!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是赞美榕树,赞美南国,更是赞美这神奇的大自然。
12、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这独木成林的美景吧!让我们怀着对榕树的赞美之情,一起再来读一下文章的七、八字然段!(齐读)
13、多么美丽的榕树呀!朋友说这里被称作”鸟的天堂”,可是呢?--在这里作者没有看见一只鸟!如果是你,这时会想什么呢?
第二课时
1、第二天清晨,作者又一次经过了这个地方,这次他有什么新发现呢?
(录像)第二天清晨,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树梢上,我们又一次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让我们继续拍掌……
2、 这次作者见到了什么呢?(很多鸟)板书
3、 从那能看出来鸟很多?找出来读一读
4、 除了鸟很多外,从这部分你还能体会出什么来?(小鸟很快乐)
5、从哪能看书来?如果你是这只画眉鸟,你会站在枝头上唱些什么呢?(1-2人)
6、多么热闹的景象!多么活泼可爱的小鸟呀!让我们一起融入自己的感受读一下12、13自然段。(齐读课文。)
7、看到此情此景,作者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回答:”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呀!)
8、 谁来再读读这句话?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感觉?全班齐读。
9、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略了”鸟的天堂”的奇妙景色,那么”鸟的天堂”指得是什么?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小组讨论交流)
10、只要我们能够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那么,其实处处都可以称为”鸟的天堂”,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天堂!
11、 “鸟的天堂”因为巴金的这篇文章更加美名远扬,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今天的作业就是为”鸟的天堂”写一份导游解说词或设计一份广告词,让”鸟的天堂”因为我们的生花妙笔更加扬名万里!
12、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相信会给同学们很多启示。
火烧云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二、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火烧云》是一篇状物物抒情散文,主要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人们看到火烧云时欣喜的心情。全文描写细致动人,情趣横生,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熏陶,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上乘之作。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色,抓住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寓美育于读讲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高尚情操。
一、 抓住一个”奇”字,想象情景美
课文1-2两节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和天空的景象。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教学这两节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奇”字,启发学生思考:
1、火烧云的霞光有哪些奇妙的地方?
2、人们的心情怎样?
3、什么是火烧云?为什么用”烧”而不用”红”?
二、 抓住一个”多”字,领略色彩美
课文的第三节主要描写火烧云的颜色纷繁艳丽,变化万千,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
1、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
2、”还有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你能说出来吗?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的色彩?
三、 抓住一个”快”字,体味形态美
课文的第4-----7节主要写了火烧云的万千姿态及其无穷变化。教学时抓住三幅画面动静相间的美,启发学生理解火烧云少纵即逝的神奇变化。
四、 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
课文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片段,做到读写迁移,激发美好情感。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 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 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 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 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 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 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4: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八年级)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
( ) 1.- _________ students in your class are from Yishui? - Only three.
A. How many B. How often C. How much D. How long
( ) 2. Anny likes fruits, ___________ she doesn’t like vegetables.
A. but B. and C. or D. also
( ) 3. - __________ do your grandmother come to see you ? - ______ Twice a week.
A. How often B. How many C. How D. When
( ) 4. Doing morning exercises is good __________ our health.
A. to B. with C. for D. at
( ) 5. What ___________she_________on weekends?
A. is ,do B. does, does C. do ,do D. does ,do
( ) 6. Do you think he has ___________ healthy style?
A. an B. a C. the D. /
( ) 7. Ed’s parents want him ___________ lots of healthy food every day.
A. eat B. eating C. eats D. to eat
( ) 8. Although he is very old ,___________he works very hard.
A. and B. butC. so D. /
( ) 9. The old man is well ,becausehe often ___________ .
A. exercises B. drinks C. plays D. sleeps
( ) 14. His father was ill, so he had to _______ him at home.
A. look after B. look at C. look for D. look like
( ) 10. -How often does your brother go to the movies? -___________.
A. Six days B. Once a week C. For two days D. Three times
( ) 11. -What can Bill and Cindy do?
-Bill can play _______ soccer and Cindy can play ______ piano.
A. the, the B. /, /C. the, / D. /, the
( ) 12. -Does the girl do _____ ? --Yes, he does.
A.morning exercises B. eyes exercises C. math exercise D. eye exercise
( ) 13. Bill is in good _______ . He is pretty _______.
A. health , health B. healthy ,heathy C.heath ,healthy D. healthy , health
( ) 14.They a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 _______next week.
A.sometimeB. some timeC.sometimesD.some times
( ) 15.My little sister is trying __________ an elephant there.
A. draw B. to draw C. to drawing D. draws
二、完形填空
1 is a result of the student activity survey at our school. Most students exercise three or four times 2 week. Some students exercise once 3 twice a week. Some students exercise every day. 4 homework, most students 5 homework every day.
Some students do homework three or four times a week. Most students do homework every day. 6 students do homework once or twice a week.
The result for “watch TV” is 7 . Some students watch TV once or twice a week. Some watch TV three or four 8 a week. But most students watch TV every day. 9 think it’s helpful for them 10 TV. They can be relaxed and learn much knowledge(知识) by watching TV.
( )1. A. Here B. There C. Here’s D. There’s
( ) 2. A. a B. an C. the D. /
( ) 3. A. and B. but C. or D. so
( ) 4. A. With B. By C. To D. As for
( ) 5. A. did B. do C. does D. doing
( ) 6. A. Not B. No C. No of D. No one
( ) 7. A. interesting B. interests C. interested D. interest
( ) 8. A. time B. times C. a time D. some time
( ) 9. A. They B. Their C. Them D. Theirs
( ) 10. A. watch B. to watch C. watches D. watching
三、阅读理解 A
Bill and his brother Dave are in the same class. The teacher tells them to write a composition (作文) “My Father”. Dave finishes it and he wanted to give it to his teacher. But Bill says to Dave, “Let me copy it.” In the afternoon, there teacher asks Bill, “Why is your composition the same as Dave’s ?” “Because we have the same father , do you know this?” answers Bill.
( ) 1. Bill and Dave ________.
A. aren’t at school B.are brothers C. are the same D. are brothers
( ) 2. The name of the compositon is “ __________ ”.
A. Bill B. Dave C. My Mother D. My Father
( ) 3. Dave studies _________. Bill studies _________.
A. well, badly B. badly ,well C.well , wellD. badly ,badly
( ) 4. Who copy the composition in the class?
A. Dave B. Bill C. The teacher D. No one
( ) 5. Bill and Dave ________.
A. are at a facctory B. are brother and sister C. are good students D. are classmates
B
Jim is a very busy 8-year-old boy. He is good at many kinds of sports. It is (A)__________ to see that Jim is very active after school. In contrast (相比之下), while most American children are in school, they have a PE class just (B) 每周一次 for 45 minutes. Boys and girls from Grade 1 to Grade 12 do not have to exercise.
Not all American children are (C) as active in sports after school as Jim is.Therefore, these boys and girls need to exercise in school.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D) 美国孩子们的健康 is in trouble.In fact, 40% of children aged 5 to 8 may be unhealthy already. For example, many are overweight. Doctors believe that these are the results of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poor diet (饮食).
In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 all school children have to do one hour of exercise every day. These exercises do not have to be team sports.(E) They may not be difficult , such as running or jumping. Doctors believe that habits learned early are more probable to stay with us all our lives. School is the good place to learn these habits, or practices. Active, healthy children who exercise often can become active, healthy adults(成年人)
6.在(A)空白处填入一个适当的单词:____________
7.将划线(B)译成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划线( C)译成汉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将划线( D)译成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将划线( E)改写成 _______they ______difficult, such as running or jumping.
四、词汇考查
A.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完成句中所缺单词。
1. The old grandpa is in poor h_________.
2. My father likes to s_________ on the Internet.
3. Smoking is a bad h____________.
4. He is a student and he is n__________ late for school.
5. The old man e _________ every morning.
6. M_______ of my claassmate are working hard.
7. I’m p______ healthy.
8. Most children like to go to the I________ Bars(网吧).
9. Healthy lifestyle helps us get good g________.
10. Li Lei visits his grandpa o_______ a week?
B.短文填空。
根据短文内容和括号内所提供的汉语提示,写出所缺单词的正确形式。
Here are the 11 (结果) of the students sports survey in our class. 12 (60%) students exercise every day. 13 (25%) students exercise three or four times a week. 14 (15%)students exercise twice or three times a week. 15 (0%) student exercises only once a week. As for sports, 16 (100%) the students 17 (做) morning exercises every day, 18 (25%) students run in the morning. 19 (15%) students play soccer after school. 20 (60%) students swim once a month.
C.用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21. Are the people_________(shop)?
22. Why ______ you ________ (call) him Sam?
23. ---Would you like ________(drink) coffee? ---Yes , I’d love to.
24. Sunday_______(be) the first day of a week.
25. He tries______ ( find) his lost dog.
五、句型转换
1. Eating a lot of vegetables help us to keep in good health.(同义句转换)
Eating a lot of vegetables help us to________ ________.
2. She often does her homework in the evening.(改成否定句)
She ________often _________her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3. My brother exercises three or four times a week.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 _______ does your brother exercise?
4. We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ike. (改为一般疑问,并作否定回答)
______ you usually ______to school by bike ? No , _____ _______.
5. I sleep eight hours every night.(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do you sleep every night ?
六、补全对话
A. Shall we have something to eat?
B. I agree with you.
C. Where is the supermarket?
D. Is there a supermarket near here?
E. How long does it take?
F. How far is it?
G.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Mike and John finished swimming ) M=Mike , J=John
M: How nice the water is ! But I’m feeling a little hungry now. (1)___________
J: Sounds good .
M: (2) __________.
J: Yes , there is .
M: (3)__________
J: It’s only five minutes’ walk. Let’s go .
M: OK. Oh, I nearly forgot my MP3.
J:(4)_________
M: Pop music. How about you?
J: Light music. I think it can make me relax.
M: (5)_____________
1. _________ 2. __________ 3. 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
七、书面表达
根据下面问题, 写一篇短文, 告诉大家怎样保持健康
1. Is it important to keep healthy? 2. What can we do to keep healthy?
3. What is your favorite sport? 4.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人教版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篇6:人教版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下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课的开始我借助刚刚考试的语文第二单元成绩,比较黄鑫雨小组和张鸣一小组的成绩,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老师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了学生。引发学生思考,此时比总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一组人数多,一组人数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揭示本节课的课题。接下来通过问学生今天是什么日子,给出一个收集废旧塑料瓶情境,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既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将统计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哪个组成绩好?还不知道呢?”学生带着悬念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探究合作、展示点拨
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在学生请出平均数之后,首先出示简洁明了的学习提示,为学生自主探究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结合学习提示先学。然后再小组合作学平均数的求法、意义、特征,达成共识。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面的交流展示做好准备。学生会画图用圆圈代表塑料瓶,然后用箭头表示移动多的补给另外几个,此时我设问: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他们就得出:移多补少。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接下来学生又交流另一种计算的方法(先合再分),并总结出是计算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总数除以总份数。
针对平均数的意义,学生在讲解后,我利用超链接转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题型来引导学生,虽然水深是110cm,但是实际上水最深的地方达到200cm,设问:小明下去游泳会有危险吗?此时很多学生出现困惑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解平均数的例子,还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样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平均数这一概念。这一环节中,通过我的手势学生理解的较好,感知了平均数的范围,使学生对平均数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总结反思
整节课着眼于认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探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感知平均数的范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不只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孩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后继续回归课始,让学生计算哪个小组的成绩好,学生学得有味道,不枯燥。比如成绩好坏问题、小明会不会有危险,无一不是孩子们熟悉的而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但是本节课教师在学生展示时指导太多,以致于学生展示时太过胆小,思维不够清晰,再有就是时间把握不太好,课末准备回到课前让学生来看看哪个小组成绩好,形成首尾呼应,结果这一任务却没有完成。
篇7:四下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四、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信息窗1:小数的读写和意义
教学1/10;0.4 4/1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这些小数有哪些共同特征?(小组 0.01)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片。
谈话:如果正方形纸片用“1”表示,那么把它平均分成10 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把
它平均分成100 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发言。)
(师板书:0.1——1/10 0.01——1/100)
(2)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谈话:我们知道了0.01 就是1/100,那么你能在这张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吗?它表示
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明确0.25 就是25/100,也就是25 个1/100。)
板书:0.25 25/100
(3)教师多媒体出示0.05、0.10 的方格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板书:0.05 5/100
0.10 10/100
(4)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3.学习三位小数的意义。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猜想:那么0.001 表示什么?0.365 表
示什么?(学生口答。学生在两位小数的启发下,可以自然迁移)
(2)教师多媒体出示大正方体塑料块动态平均分产生0.365 的过程(教材51 的图),引导
学生理解0.365 就是365 个1/1000,也就是365/1000。)
(3)多媒体出示0.305、0.360 的阴影方块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概括出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4.总结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
(1)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0.25 和0.365 这样的小数,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小数吗?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结合实际 说出它们的意义。)
(2)小组讨论:你认为小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数?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集体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正方形纸片和正方体塑料块的观察、涂色、操作等活动,以及学生对
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小数的寻找和理解,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顺利抽象概括
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感受小数应用于生活的广泛性。
三、情境练习,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学生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篇8: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比较式阅读
【课时安排】
8课时
第一学时
【活动内容】
一、学习“赏析指导”,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二、结合注解,疏通《长恨歌》一诗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两千年前汉朝的李延年就高唱着这首歌打动了汉武帝的心,而这首《北方有佳人》也被清人姚际恒叹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二、知作者明背景。完成“学案”上的第四题。
三、赏音乐诵诗歌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诵读诗歌。
四、阅读赏析指导,回答问题(见“学案”)五、结合工具书,自读《长恨歌》,疏通脉络,并做批注。六、作业:围绕作者收集材料,互相提问、交流。
第二学时
【活动内容】
1、诵读《长恨歌》,学习“以意逆志”赏析诗歌的办法。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活动过程】
一、导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正说明这两首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所以清人赵翼指出,白居易“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瓯北诗话》。
二、分学习小组活动,再次朗诵诗歌,研究探讨情感线索。
三、品味诗歌语言,找出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景物描写,分析其用法,并进行归类。
四、结合作者情况和写作的背景,分析诗歌的写作主题。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杨李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2、改写《长恨歌》,文体不限,互相批阅,互相修改。
第三、四学时
【活动内容】
自主赏析《湘夫人》,分析文中“比兴”手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活动过程】
一、知人论事,知作者识作品。
二、整体感知,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诗歌。
三、诵读体味,熟读诗歌,直到成诵。
四、品味语言,总结楚辞的特点。
五、作业:
1、背诵全诗
2、试选择一篇浪漫主义的诗歌与《湘夫人》进行比较,并写下自己的体悟。
第五学时
【活动内容】
自主赏析《拟行路难》
【活动过程】
一、诵读感知,梳理诗歌的情感变化历程。
二、分析诗歌比喻、反问手法的运用。
三、结合鲍照生平及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形势,体会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从《拟行路难》看,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的处境怎样?
五、对比阅读《拟行路难》与李白的《行路难》,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拟行路难》对于唐代诗歌的影响。
第六学时
【活动内容】
自主赏析《蜀相》并研究中国的“诸葛亮”情结
【活动过程】
一、解题,弄明白诗人以“蜀相”为题的用意。
二、探究讨论
1、标题为“蜀相”,为什么诗歌却从祠堂入手写起?
2、分析诗作从哪些方面写诸葛亮的?结合杜甫身世,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诸葛亮辅佐刘禅匡济艰危,尽忠蜀国,死而后已是英雄;而诗人虽报国无门,却仍心忧民生,你认为诗人杜甫算不算一位英雄?
4、结合《蜀相》反映的唐代社会现实,思考为什么人们称杜甫为“诗史”?
三、作业:
1、积累有关诸葛亮的诗词。分析中国人对诸葛的推崇。
2、将此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散文。
第七学时
【活动内容】
自主赏析《书愤》并探究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过程】
一、诵读感知,完成学案相关的题目。
二、诗歌探究
1、结合律诗的特点分析本诗押韵的特点,并指出有什么好处?
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对本诗的诗歌形象与情感进行分析。三、梳理探究1、联系陆游生平,体味分析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感。2、积累陆游吟咏诸葛亮的诗词,结合作者生平,与杜甫进行比较,寻找二者的异同。
第八学时
【活动内容】
单元活动主题
【活动设计】
活动一: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结合本单元的几位诗人的生活背景,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描述出他们各自的写作风格。
活动二:选择本单元推荐的诗歌进行改写,用散文的形式重现诗歌的意境。同学间互相批阅修改,并推荐优秀作品,整理成文稿。活动三、学生分小组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看谁搜集背诵的和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诗歌多。
篇9: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2、学会修改作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从小学到中学语文一直是门很重要的功课,你知道为什么要学好语文呢?学好语文有什么意义?
2、要想学好语文是不是就是上好语文课,读好语文书呢?请你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平时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二、指导看图,了解、掌握学习语文的渠道。
1、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学习语文的途径,除了这些还可以有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我们一起来看图。
2、学生看图,思考:有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
3、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广播电视、电脑、参观、访问、图书、讨论……
4、讨论:在这么多的渠道中你喜欢采用哪些形式去学习语文?为什么?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5、小结,通过看图,讨论交流我们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的渠道希望你们能学以致用。请大家说说看本学期自己准备怎样学好语文?
三、总结。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希望大家说到做到,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的小主人。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质疑,明确修改的重要性。
1、(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二、指导如何修改作文。
1、过渡:我们都明白了修改的重要性,那到底如何修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2、讨论:一篇文章写好后,要修改些什么呢?
3、对,找出这些毛病后我们要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来修改符号,来修改也就是我们平时做修改病句所使用到的符号,只不过那是句子,现在将句子组合成文章。
4、回忆复习所学修改符号。5、自学书上例文《小花猫》
6、汇报:这篇文章中修改了哪些部分?毛病在哪儿?7、练习:
8、讨论总结:如何修改作文?
三、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多修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文章不厌百回改,期待着你们写出一篇篇优秀的文章
篇10: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讲课的内容是小学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始第六册第五模块第一单元It’s big and light.本单元主要内容是玲玲的包坏了,Ms smart 与她一起去商店买新包,课文中涉及到很多描写事物特征的形容词,着重于broken,light,heavy等词的学习及其用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英语单词,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事物的特征。这个话题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兴趣的保持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听、说、读、写本课的重点单词:heavy, light, broken, pocket. 掌握句型This black bag is nice. It’s big. This blue one is big and light .It’ll be easy for her .
(2)能力目标:能在创设的情景中描述事物的特征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描述图片,主动与他人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新授单词:lightbrokenheavypocket
(2).新授句型 :This black bag is nice. It’s big. This blue one isbig and light .It’ll be easy for her .
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地用英语描述事物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篇1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由于“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倍”的概念。第二,通过反复用学具操作,在学生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为得出用乘法计算作铺垫。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
五、课时安排:4课时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倍的认识
篇12: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
《口耳目》是一篇看图识字的课文,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身体部位。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含有生字的图画,其色彩柔和体现浓郁的中国风,展示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孩子在轻松的识字活动中感知字形,理解字义,产生喜爱汉字、学习汉字的愿望;第二部分以两幅京剧人物形象,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坐、立规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语文教学内容及策略
1识字、写字板块
(1)识字
字音方面:重点是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字读音,把字音读准。例如“手、站”可以利用对照贴字的小游戏来识记。教师应多示范,多带读。
字形:独体字的字形识记,例如“口耳目手足”可以通过字源和我当检察员的游戏识记,“坐”可以通过编小儿歌的方法识记;左右结构的字形,如“站”可以通过偏旁表意的特点进行识记。
字义:重点是口耳目手足身体部位的区分,通过“对照贴字”的游戏活动,将音形意联系识记。
(2)写字
本课4个生字,重点写好横折、撇、弯钩3个新笔画,例如“口、目”都有横折,但是横折的写法不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写好不同的横折。本课新笔画弯钩,与竖钩相似,要注意区分。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
2朗读积累板块
(1)表达特点分析
①文本特点分析
本课以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分别指向人的立站行卧,告诉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语言凝练,节律鲜明,易于诵读,通俗易懂。
②语言特点分析
本课两句俗语结构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低年级孩子朗读。
③课后习题分析
◆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
要求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身体部位的作用,发展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帮孩子拓展思维,说清身体部位的作用。
3朗读、表达板块
表达部分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说清口耳目手足的作用,学生借助图片,结合生活实际说清身体部位的作用。
二、单元整体架构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游戏激趣导入
1导言:孩子们我们一起玩儿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你指我猜”,请一名同学到前面,老师偷偷告诉他一个身体部位的名字,他来指这个部位,其他同学猜。
(教师偷偷提示的词语有:眼睛、耳朵、嘴巴、双手、脚丫)
2可真了不起,同学们很快就说对了这些身体部位,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
活动中识字
1游戏活动认读“口耳目手足”
(1)你们刚才是用两个字猜对的,那你们能用一个字再猜一遍这些身体部位吗?(预设:口、耳、目、手、足,学生说不出来老师提示。)
(2)刚才你们猜的又快有准确,那你认识这些汉字宝宝吗?听清老师怎么读,然后跟我读。(教师拿出“口耳目手足”的生字卡片,带读。)
想知道这些生字在古代是怎么写的吗,请你们观察这些图片,读读下面的汉字。(课件出示图片)
(3)现在有一些小朋友来到知识花园中赏花啦,仔细看图,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片)你能在图片中找到这些身体部位,把这些生字宝宝贴到相应的部分旁边吗?贴上后请你带读这个生字,如果他读对了全班跟读。(每次叫一名学生到白板上贴生字卡片,没有投影设备的地方可以教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画出这几个身体部位。)
(4)你看,神奇的魔力圈出现了!当魔力圈圈住某个生字宝宝时,请你叫叫它的名字。(课件自定义动画分别出示彩圈圈住认读)
(5)你们都会读了吗?(预设:会。)现在全班玩一个游戏,当你看到图片中出现相应的字时,就大声读出生字,并用手指着自己相应的身体部位。(课件出示图片+动画)
过渡: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准确地读出了关于身体部位的生字宝宝,可真了不起,现在有两个京剧演员也要和咱们一起做游戏。
2随文识字,处理“站、坐”。
(1)看看他们现在做出了什么动作,你能用一个字表示吗?(预设:站、坐)(课件出示图片)
(2)请你打开语文书第10页,用铅笔圈出站和坐两个字(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提示图片)
(3)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站、坐。
(4)那你们打算怎么记住这两个字呢?(学生先说自己的方法,教师鼓励,教师可以给孩子方法:站字左边有立字旁,和站立有关,右边是个占,是个形声字,偏旁代表它的意思,就是偏旁表意;我们还可以通过编小儿歌的方法记住坐这个字:“两个小人坐土堆儿”,你看,以后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记住生字宝宝呢。)
【设计意图】
本课课文内容较简单,通过借助图片、偏旁表意、做游戏识字等多元化方式,把识字与认识事物、形成概念有机结合起来,方便学生轻松识记。
观察汉字,指导书写
1认识横折,学写“口、目”
(1)通过复检、造句的形式回顾“口、目”字。(用组词、说句子的方法回忆。)谁还记的在哪见过这个字?能用“我”说一句话。
(2)教师指导:观察“口”和“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预设:都有一个一样的笔画。)
你观察的可真仔细,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新笔画,和我一起读:横折。
那你能再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预设:目比口里面多了两横。)
是呀,你们看,这两个字虽然都有横折,但是目的横折比较长,目字里面还有两横。
师示范书写横折,学生举起手书空:起笔从左往右写横,到折处稍顿笔,再折笔向下写竖。
活动一:
◆小老师讲解:“口、目”
小老师带着从“整体观察结构特点、观察关键笔顺笔画、观察占格(起笔位置、压线笔)”三方面讲解。
写字小老师例子:一看结构,口是个独体字;二看笔顺,请大家和我一起书空,一笔竖二笔横折,三笔横,口字共三笔;三看占格,口字在田字格的正中位置,逐一书写时上窄下宽,字就更美观了。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描红、临写。
◆评价
【设计意图】
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落实课程标准中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小老师的讲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2写好“耳、手”
(1)通过造句的形式回顾“手”字;组词的形式回顾“耳”。(用组词、说句子的方法回忆)
(2)师指导弯钩、平撇的写法。
师示范书写弯钩,学生举起手书空:起笔稍轻,由轻到重右下弧弯行笔,到起钩处略顿笔向左上钩出,收笔要出尖。书写时起笔处和起钩处上下应在一条直线上。
师示范书写平撇,学生举起手书空:起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笔画形态较平,笔画较短。
(3)写字小老师讲解。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5)学生书写汇报。
多种形式读文,认形正音
1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动词是“站”和“坐”,现在放到句子里再读读。
2现在看看图片,你能说对应的句子吗?(站如松,坐如钟)
3现在你能边读边做做动作吗?
4教师范读“行如风,卧如弓”,学生跟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站着要像松树那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那样端正,行走要像风那样快而有力,卧着要像弓一样弯曲。
5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站坐行卧”的要求,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要努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6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俗语。(学生领读、男女生对读)
课后习题,准确表达
1说说在生活中你能用“口、耳、目、手、足”做哪些事?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课件出示图片)
3读一读
情同手足 耳聪目明 口是心非 手舞足蹈
篇13: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理解本单元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复习重点: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风土人情各不相同,江南水乡有迎神赛会的“社戏”,陕北黄土高原上有高亢的“信天游”,有刚健雄浑的“安塞腰鼓”,还有节日时增添喜庆气氛的“红灯笼”。这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在第一单元中由不同的作者,向我们展示。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逛逛江南,游游塞北吧。
回顾内容
一、相关民俗
小说《社戏》和散文《安塞腰鼓》,描写的都是乡村人民的戏剧表演、民俗表演。散文《灯笼》中追忆的与“灯笼”有关的乡俗,诗歌《回延安》则描绘了具有浓郁陕北特色的生活细节和场景(《回延安》借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而“信天游”本身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作者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吗?当然不是。
二、民俗的价值意义
《社戏》和《灯笼》中的“故乡”之于鲁迅和吴伯箫,是他们心中最美的家乡,或者说是心灵慰藉之乐土;《安塞腰鼓》的作者刘成章作为陕西延安人,对家乡传统文化安塞腰鼓无比热爱,用酣畅的文笔展现其磅礴的生命力;《回延安》的作者贺敬之虽非延安人,但延安对他来说也无异于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土。因此,他们笔下“民俗文化”的意义,在于对家乡的热爱。
当然,“民俗文化”之外,还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蕴:例如《社戏》还表达了作者对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淳朴人性的期盼;《回延安》还表现了“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安塞腰鼓》还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灯笼》还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和热情。
那这些情感作者在文中又是怎么传递出来的呢?
梳理表达方式
一、由课后习题导入
《社戏》课后“思考探究”有这样一道题: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回延安》课后也有这么一道题:
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可见,它们都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那《安塞腰鼓》和《灯笼》都是抒情散文,他们也可以从类似的角度来分析吗?
二、结合内容梳理
1.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
◆《社戏》,是篇小说,以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通过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叙述了“我”少年时在平桥村和小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社戏的经历。
文章在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一部分中,运用多种感官对景物的描写,向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夏季的晚上,渲染出了愉悦美好的氛围,烘托了我和小伙伴看戏心情的急切、愉悦,也写出了行船速度之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景物描写中又配合抒情的句子:“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乡的夜气里”,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江南水乡的感情。
除了环境描写外还有人物描写。
文章第6段心理描写:“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7段语言描写:“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第10段动作描写:“点,磕,退后,上前”
这些人物描写,刻画出了双喜驾船动作的娴熟,善解人意,办事果断,勤劳能干的特点,表达出了看戏的急切兴奋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美好的童年回忆。
对“六一公公”的描写虽然不多,但“大拇指一翘”的动作,“得意”的神态,以及语言描写突出了“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的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抒发自己的感情,又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赞扬肯定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回延安》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和抒情吗?
诗歌《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和比兴、夸张,拟人的手法,通过重返,追忆,欢聚,描述,展望延安五部分的叙述,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一部分:抓,贴,搂,扑的动作描写突出了诗人对延安土地的热爱,以及回到延安的激动喜悦之情。
第三部分:“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增添了几根根”语言描写,写出了诗人与革命群众之间的亲密感情。
第四部分:“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场景描写,描写了延安城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在这些描写中,间接抒发了作者重新回到延安的激动喜悦之情。
当然,文中还用到了直接抒情的方法,比如“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直接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激思念之情和看到延安发展的激动之情。
这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有机结合更好的传递出作者的心情。
◆《安塞腰鼓》中通过写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安静、表演时的激昂、表演后的寂静,三个场面的描写,描绘出了安塞腰鼓宏大激烈壮观的场面,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13,17,22,24,段中“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抒情线索,适时的总结并抒发了每个精彩场面带来的震撼。
◆《灯笼》看似描写的文字不多,但作者把浓浓的情感,融入到了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通过对平淡的童年往事、乡风民俗的叙述,抒发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在历史掌故的叙述中,使感情升华为家国情怀。
◆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得知,这四篇不同题材的文章,在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的运用到了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场面描写。比如《社戏》中对双喜驾船动作和“六一公公”语言神态的描写,《回延安》中对“我”的心理和动作描写以及对延安乡亲的语言描写,《灯笼》中母亲的语言描写,无不传神的刻画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传达出了我对人物的喜爱和人物对我的关心。《回延安》中对延安新面貌的场景描写,以及《安塞腰鼓》中对腰鼓表演前后场面的描写既写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突出了作者的激动喜悦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根据文章内容情感的需要合理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使文章更加出彩,也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本单元主要运用了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和环境描写)和抒情,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人物描写分为从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细节等。
作用:运用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了的情感。
▲场面描写:意在突出场面的宏大壮观,渲染一种氛围。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等
2.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突出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入事)
2.议论的表达方式
《社戏》中:“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一议论句,其中的“乐土”又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怀念之情。
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内心的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安塞腰鼓》中,“黄土高原上,爆发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句中画线短语是议论句,反复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则是抒情句,表达了对安塞腰鼓壮阔,豪放场面的赞美。
议论句中包含感情,抒情句中也包含议论的成分,二者紧密相连完成作者感情的需要。
《灯笼》第2段,第3段,第11段中的“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总结了本段的内容,又表达了对儿时生活怀念之情,以及爱国之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散文和诗歌中,议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抒情。
同学们,本单元中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情况,篇幅虽不多,但都运用得恰如其分,在烘托气氛,凸显主题,传达情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我们今天的复习相信同学们应该清楚了吧。
提升训练
课外阅读
《故乡》节选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①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③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④“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①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寒冷的深冬,渲染了沉寂、死气沉沉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②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渲染了明朗愉快的氛围,烘托出闰土愉快的心情,也表现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推动情节发展。
③④人物描写。作用:运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闰土的活泼可爱,机灵能干的特点,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之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复习,我们了解的不同地域,不同题材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学会了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其中我们还针对描写的表达方式又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希望能把今天学到的运用到你们的阅读和写作中。
篇14: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主要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教材还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三、重点
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四、课时安排:6课时。
1、四边形…………1课时
2、周长…………5课时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6节)
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四边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通过直观教学,学生能很明确的分辩出四边形的图形,了解其特点。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
(2)再拿出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拉一拉。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
2、在方格纸上“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3、折一折、剪一剪。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还掌握了它的边和角的特征。
教学反思: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剪一剪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能实践操作,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性,提高学习兴致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课时:周长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要求: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总结: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认识周长,但在练习中描出图形周长时,有勾边的现象,说明对周长这一概念还模糊,或不会结合周长的意思去描绘周长。需加强认识。
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⑶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1)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2)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教学反思:通过实物开展教学,找周长,求周长,学生清楚长正方形周长的求法,但喜欢用加法求,对与简算(即公式)思维上差生不理解,需进行差生补导。
第五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与长正方式周长公式的运用还不够灵活。
第六课时:估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学生以有长度这一基础概念,能结合生活经验正确估计和判断物体的周长。对于影起错觉的图形,我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清晰的分析出物体的周长,并学会了对边相等,可用移动与组合的方法来比较复杂的图形。
篇15: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体会运用修辞的作用。
2、了解并区别童话、寓言等文学体裁,了解这些体裁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训练点
1、体会出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领会联想和想像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且能有意识地进行联想、想像和夸张的训练。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 领会课文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独特精巧的构思美,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典型美。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知识汇总,编写好知识点汇总细目表。
2、进行巩固训练,知识抢答赛,误点矫正,以练代讲。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文所体现的中心,以及人物刻画的方法。
2、夸张、想像、联想手法。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略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略
七、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学完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
首先能有意识地区分童话、寓言、神话。童话一般以儿童的视点和儿童的语言来观察生活,反映生活,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寓一般很简短,揭示弊端,讽刺“恶”的,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神话一般都夸大或“神”的力量。
其次要注意这些文体中联想、想像和夸张的合理性,而不能想像或夸张的漏洞百出。如《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文中写人们庆祝石像成功纪念会的狂欢,作者运用夸张,但夸张得令人信服。又如《皇帝的新装》中皇帝不穿衣服去游行,这是作者想像和夸张的,但我们除了觉得好笑之外并不觉得奇怪,是因为它符合文章的情理,所以我们在作想像和夸张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想像和夸张的“度”,要合情理,不能天马行空乱想像乱夸张一通。
最后要注意会课文以外的童话、寓言的中心,尤其是寓言,要能把握住寓意。
(二)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细目表汇总成制作知识卡片,提示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汇总
1、字词的形、音、义,加强识记、理解。
2、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区别。
3、课文知识点
(1)童话、寓言的知识讲授
(2)描绘人物的方法
(3)重点的.理解
(4)重点语段加以理解
(5)知识探究
(三)质疑释疑并进行误点矫正
(四)师生互动,进行知识抢答赛
学生根据复习汇总表各设计三个题型不同的题例,集体抢答或分组抢答,教师或请学生做评委。进行评点和误点矫正。
(五)课堂综合训练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 “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_____“我十二分的满意!”
1、在方格内填人恰当的标点符号。
2、下面四个句子各表示什么语气?答案在括号内。
(1)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
(2)多么美的花纹!( )
(3)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
(4)这可骇人听闻了。( )
3、“这可骇人听闻了”句中的“可”属于_______词(填词类),其作用是______。
4、对“诚实”一词的理解,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
A、从两个官员的所作所为看,他们并不诚实,所以用词不当。
D、指两个官员老实、憨厚。
C、这两个官员本来是诚实的。
D、取其反义,讽刺两个官员的虚伪。
5、画线的句子如果改成:
“不错,”皇帝说,“我满意。”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述文字的第二节运用人物描写中的___描写与___描写,前者写皇帝___,后者写皇帝对根本不存在的布料的赞美,这样对照着写,揭露了皇帝的____。
(六)拓展延伸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天天说: “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我说:“对?再造一句。”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我说:“对,等等,不对!”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的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这句“水很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既要别人看懂,又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
我对天天说:“你造的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天天一脸的不解,问:“为什么?”是啊,我也想问为什么。
1、“习以为常”,的同义短词是____。
画线的句子中“枯萎”的反义词是______。
2、“水很活泼”采用了_____的修辞方法。
3、选出下列不是并列关系的一个复句( )
A、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B、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C、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
D、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题目《水很活泼》与结尾所问“为什么,”联系起来看,揭示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语文教学应怎样改革,请提出两点建议。
篇16: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教学反思: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篇17: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课文
1、燕子2、古诗两首3、荷花4、珍珠泉5、园地一
教学目的:
1、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4、通过颂读古诗学生能理解诗句意思并背诵古诗背诵两首诗。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6、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7、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做着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2、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5、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篇18: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二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件等;学生: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课件演示米老鼠智慧交通)指挥交通干什么?我们平时走路靠那边走?由此引出左右。
二、学习新知:
1、分辨自己身体的左右。
(1)你能指出你的左边、右边吗?
(2)其实我们身上有些部分也左右,你能找出来吗?
(3)米老鼠想做健身操给大家看一看。(课件演示,学生跟着一起做)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肩抖一抖。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肩抖一抖。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脚跺一跺。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脚跺一跺。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放下来。
(4)出示手模型板帖。
2、进一步认识左和右。
(1)你会用左和右说一句话吗?
(2)在日常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事?
(3)说一说你现在坐的位置(左右、左边几个人),
3、左右的相对性。
(1)准备好你的各种学习用品。同位两个合作,动手摆一摆。
(2)提出要求:
①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中间。
②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左边。
③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右边。
④橡皮放在数学书的左边、尺子的右边。
⑤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3)小组内打乱顺序摆一摆、说一说,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我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左边有什么?)
(4)师生共同活动:我举右手,小朋友也举右手,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1、第4页做一做第2题。
你的前面是x,后面是x,
左边是x,右边是x。
从前往后数你是第x,
从左往右数你是第x。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篇19: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本单元由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
1、两篇看图学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二首要让学生弄懂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看图学文
1、马踏飞燕
一、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图文对照学习课文1―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组学习内容、要求。
1、默读导读,了解本组学习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口述。
师强调:在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要重视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基本功,进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生字和易读错的字(如:匀称、仿佛、高亢、膘肥身健、安然无恙、风驰电掣、颈、收缩、卓越)是否读准,相机正音。
2、指名说说铜马主要有哪些特点。(外形美;是一匹奔马;虽然只有右后蹄着地,却能保持平衡。)
3.读读画下来的最感兴趣的`句子。
三、出示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挂图,指导按课文叙述顺序进行观察,口述图意
1、观察、说说铜马的外形,感受铜马的造型美。
2.观察、说说从哪儿看出是一匹奔马,且奔跑的速度很快,感受铜马的动态美。
3.再观察、说说从姿势上看,骏马是怎样保持平衡的。
四、听课文,看挂图,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匹铜奔马的外形、奔跑的姿势以及如何保持平衡的。
五、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从第一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理解“东汉时期”(距现在大约有1800年,年代久远)“艺术珍品”(有很高艺术价值、十分宝贵的艺术品)。
(3)齐读,读出赞美之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骏马图。
(2)具体讲铜马的外形有三句话,每句主要讲的是什么?(第一句概括他讲铜马雄健有力;第二句从头、尾讲它的姿势;第三句从它张开大口,想象骏马嘶鸣。)
(3)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从概括到具体,由静到动,句与句联系紧密。)
(4)在讲读过程中,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骏马:跑得快的马,好马。
膘肥身健:膘,原指肥肉。这个词是讲铜马肥壮、健美。
匀称:本课指铜马身体各个部分比例和谐。
坚韧:本课指铜马的四只蹄子坚实有韧性。
高亢:本课指马的叫声高而洪亮。
(5)个人练读,齐读。力求能随着朗读浮现出铜奔马的形象。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随着朗读观察奔马。
(2)教师引读,帮助学生理解骏马奔跑速度之快。
师:这是一匹……速度之快呢?
生:作者构思……正在快速奔跑。
师:快到什么程度呢?
生:作者匠心独运……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3)奔马速度快,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抓重点句:“让马的右前腿……,左后腿……”“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飞燕竟安然元恙”。)
(4)在理解中抓以下词语,可让学生查字典,结合句子理解。
构思奇妙:本课指设计者的想法新奇、巧妙。
匠心独运:形成与众不同的想法或设计。
安然无恙:恙,原指“病”。没受到一点儿损伤。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么快。
(5)个人练读。齐读。读出奔马“快”的感觉。
(6)小结写法上的特点:①先用一句话概括,再具体描述。②先问后答,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引读:铜奔马……怎样才能保持平衡?学生朗读。
(2)指名读。教师用教鞭随着朗读指图,帮助学生理解铜奔马是怎样保持平衡。
(3)齐读。读出对设计巧妙的赞美。
六、齐读第二、三、四段,以便对奔马的特点有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匀称”“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安然无恙”等词语。
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整组教学设计(精选1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