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芒果冰冰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教学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运用情景模拟的形式讲授的,模拟学生去参观博物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趣味。通过三个展厅即三个方面来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个方面是工业革命的成就和背景,第二个方面是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三个方面是工业革命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总体上条理分明,学生可以形成大的知识框架。
具体讲授时,运用图片、视频、表格、历史材料等资源来吸引学生注意,感知知识,同时生动有效:采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主动性和主体性。同时使学生感受科技带来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在整个过程中,失去先机,后来夜郎自大,最后沦为被侵略的境地,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大,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这也是现在中央为什么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重视科技及自主创新的原因。其二让学生对“对外开放“也有一定的理解。
本节课内容较多。时间有限,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同学有些吃力,没法自主完成探究。
解决措施:让学生进行提前预习,教师进行课前指导;把学生进行分组,几人一组,设组长,学生间互补学习,进行合作探究。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焕发生机。
篇2:《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发端及其扩张、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等,教科书部分中分了3个:珍妮机的故事、瓦特与蒸汽机、火车的诞生。编者煞费苦心的在这三个部分的众多知识介绍中埋下了对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的传授。但对学生来说本课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更别谈从中找出或发现历史规律。所以老师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备这一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把课文的板书进行了重新设计,活动一:追根溯源——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活动二:身临其境——寻访工业革命之路。一方面基础知识可以传授到位,另一方面把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清晰的展现出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
“历史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对知识点的讲解通过材料题的形式,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
我从以下几个角度反思自己在整堂课中的表现发现:
一、讲解的有效性
本节课主要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运用课外史料来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影响,针对性强,效果良好。但材料分析、讲解的有效性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而且要结合书本知识一起分析。
二、探究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中学生并不具备高层次的理性分析能力,他们更习惯于从直观、感性的图片、视频中获得对问题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为学生铺设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探究平台,在此基础上,用层层深入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探究的佳境。
三、学生活动
上课能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能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但集体讨论总体不够。课堂问题设计要思路清晰,简单易答,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从而造就出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
篇3:《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中外关联。如“请同学们想一想,假想你是一位企业家,现在投资办一个工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然后由学生逐个回答,最后由教师精讲。此步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如“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个问题中外关联,也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既给中国带来了灾难,有客观上促进这个近代化发展。本环节学让在独立思考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使教学双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这就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不管学生回答得怎样,教师都要肯定学生的表现,学生贵在的是参与。
采用大量的图片展示,让学生能直观的感知工业革命的成果,加深了记忆。表格图例也很好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本课讲述线索鲜明。从工业革命的条件——进程——影响来讲,进程又从棉纺织部门——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发展来讲,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效果明显。
篇4:《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我在讲授社会《工业革命》一课时,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工业革命的经过及它的伟大意义,然后就当时世界及中国的社会背景状况作了拓展。
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期的工业革命即第一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工业革命把人类从手工时代带入了机器时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生产力迅猛发展(举例说明),它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工业革命起源于欧洲,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840年,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47%,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新课程倡导大教学观,反对就教材教教材,就社会课而言,应通过具体社会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之所以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状况进行拓展,就是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大,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这也是现在中央为什么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重视科技及自主创新的原因。其二让学生对“对外开放”也有一定的理解。
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还不能完全掌握或理解所拓展的知识,但我认为这样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对背景知识了解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同时还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兴趣等等。
篇5:《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本课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7课的内容。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本课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进程以及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的原因,阐述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本课内容学生较为熟悉,经过对学生和教材的认真分析,我作了精心设计,用一个课时授完。下面,我对这一节课做一总结反思。
本课优点:
1、注重历史概念的阐释。例如“工业革命”、“机器”、“手工工场”、“工厂”等。通过概念的阐释,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开展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次认识工业革命。
2、在教学方式上,本节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教师不断提问引导,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出基本历史史实,从而加深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和影响等的理解。采用问题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师生互动。如“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是18世纪英国的一个资本家,你想对传统的工场生产来一次根本性的变革,需要哪些条件呢? 你觉得当时的英国具备这些条件吗?”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回答,最后由教师精讲。这样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能力,这就突出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本节课的最后,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并形成“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采用大量的图片展示,让学生能直观的感知工业革命的成果,加深认识。表格图例也很好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
4、本课讲述线索清晰。从工业革命的条件——进程——影响来讲,进程又从棉纺织部门——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发展来讲,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思路比较清晰。
5、本课教学结构较完整,包括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布置等。
不足:
1、本课因为对蒸汽机等的工作原理不懂,对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作用这个知识点上讲解不够充分,学生也没有深入理解。
2、由于时间较紧,本课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这个知识点的讲解稍显仓促。对“世界市场”没有解释,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初步”也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强调。
篇6:《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基于课程标准:列举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描述工业革命给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所以本堂课的教学形式,主要为讲述法,列表法。
在导学案的部分,我主要罗列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行业?结合书本59页,引导学生从市场、体制、资本积累等角度分析,第一个问题解决的很快。但第二个问题,则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课堂的主体部分,我出示了:列举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时间、人物、发明罗列。在学生上台展示之后,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基本没有问题。
最后采纳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共同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社会结构的变化,出现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对于这个知识点,要多交代,因为这与下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诞生有着直接联系。城市化的推进,则从生产力提高着手。以及改变世界形势,英国成为世界强国。引导学生也从这些有利因素中,总结得出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感悟:历史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的研读和结合史料分析,真正的要做到学生对于知识的通俗易懂,还得培养学生使用史料、分析史料,论从史出的能力。
篇7:《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本课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7课的内容。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本课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进程,阐述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本课内容学生较为熟悉,能上出新意,又能帮助学生突破表象认识历史本质也是不那么容易。经过对学生和教材的认真分析,我作了精心设计,用一个课时授完。下面,我对一节课进行总结反思。
本课优点:
一、注重历史概念的阐释。例如“工业革命”、“机器”、“手工工场”、“工厂”等。通过概念的阐释,帮助学生体会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根本原因。从而,引领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工业革命。
二、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学生熟知的内容,采取教师从思维方法上引导。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基础历史史实,从而加深理解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三、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利用上海世博会引导学生回答第一届世博会是在英国伦敦举行的。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在伦敦举行?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工业革命,导入本课。
篇8: 《第一次工业革命》课文反思
本节课,从整体上看,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得当,教学效果较好。但也有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主要有一下几点:
首先,教学内容上缺少相应的知识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巩固运用是一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应设计恰当的题目,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及时地巩固,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小组讨论没有充分展开。小组探究活动中,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积极思考,讨论,踊跃发言。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又能使教学井井有条,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提高。
篇9:高中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第一次工业革命》 执教者 陈翔 课时 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河人版九年级上13课 教材分析 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讲述发明“旅行者号”蒸汽机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的世界历史知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本课的历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历史知识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而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通过本课学习,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其作用
英国工业革命影响 难点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环节相互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欧美国家的巨变这个单元的三方面的变:一是文艺复兴,是思想领域的巨变;二是新航路的开辟,这个是地理发现方面的巨变;三是英国和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是政治方面的巨变。
下面我们来学习欧美国家的另外一方面的巨变,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来看看这个经济领域的革命给欧美国家乃至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巨变。 师生共同回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8,确立资产阶级统治,成为工业革命的大前提
采用衔接式导入, 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一、工业革命的曙光
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哪个国家? 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预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主要是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可以提问学生,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回答,最先开始于英国。如果学生不懂“工业革命”,可提示:我们学习完了再来探讨、归纳这个问题。
可以趁势提问:工业革命为什么最先开始于英国呢?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之后出示演示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发生的几个原因。劳动力、市场、资源、资本、技术。可以强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资产阶级统治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一个前提。 二、解放双手的变革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展示欧洲的旧式织布机,
让学生了解识记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和凯伊发明飞梭的史实。
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并提示,工业革命是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的。认识珍妮机。强调是手摇的。
2、瓦特改进蒸汽机。
下面我们来看看瓦特是怎样改进蒸汽机的吧。提示:
他是在棉纺织业大机器生产的发展,需要新的动力情况下吸收前人的成果面制成的蒸汽机。蒸汽机可不是他发明的噢,是另有其人呢。
展示瓦特制造的第一台改良的蒸汽机图片。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示并归纳,重点强调蒸汽机的优越性:效率远超畜力和水力,且不受地区和季节的限制。
强调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很快运用于纺织、采矿、运输等部门,使社会生产开始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要求学生正确书写“蒸汽”两字。
学生思考: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有哪些重大发明,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作答。
学生说说所知道的瓦特小时候的故事。
回答:你知道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吗?比起人类原来使用过的原动力来,它有哪些优越性? 直观展示棉纺织业的一系列发明,重点强调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这是历史联系实际的一个好机会,以史为鉴使人聪明嘛。
训练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铁路时代的到来 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也是由于蒸汽机的应用推动的作用下面进行的。
补充问题: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请结合课文说明。
提示工业革命结束的时间英国是19世纪40年代,法美德俄等国是在60-80年代。
影响主要是,使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东方从属于西方,亚非拉的贫穷与落后。 学生阅读课文罗列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铁路交通迅速发展和富尔敦发明汽船的史实。 以图片、图表直观展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领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篇10:高中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教材分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本课在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教材首先分析了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前提和条件,并介绍了工业革命中的一些成就。课文以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讲述了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推动世界市场发展演进的过程。
[设计理念]
1.学情分析:现在高二年级的历史已进入复习阶段,对于工业革命的相关史事,学生经过新课的学习有所掌握,现在进行复习,总体上说应该会比第一次学习好。课上通过情境创设、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进行质疑、动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2.设计思路:在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有效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发表观点的论坛。因此我在设计和构思本课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着力于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识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各领域取得的成就等基本史实。
(2)认识蒸汽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分析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3)归纳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市场形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学习分析,学生不断提高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等方法,对工业革命中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学生能逐步树立起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启发学生认识:伟大发明创造来源于亲手实验、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难点:如何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那么,工业革命指什么?
一、工业革命兴起
师: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它是社会生产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飞跃,即发明、使用机器并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过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
【合作探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教师作如下总结:
1.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前提和条件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政局较稳定;
(2)条件:
①资本:通过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等,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工场;
教师讲述圈地运动:最早进行圈地运动的是地主。圈地养羊对英国农业从小农经济到农业大生产起了推动作用,同时种草养羊也许更适应英国的自然环境。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历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要解决市场和生产的问题,又进一步推动了圈地运动。
③市场条件: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市场 需求扩大;
④技术条件: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⑤资本条件: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聚了丰厚的资本。
(多媒体展示)
(提问)工业革命什么时候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2. 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珍妮机的发明——工业革命的开始:(18世纪60年代)
二、工业革命的过程(成就)
1.棉纺织业技术的发明和使用
(学生)依据教材例举,了解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认识纺纱与织布不断相互促进。
(教师)媒体展示棉纺织行业的机器发明
篇11:高中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3、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难点】
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30分钟)
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回答】:
【教师解答】: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教学环节:(27分钟)
何为工业革命?(2分钟)
【教师讲述】: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首先发生在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基本结束。
从珍妮机到蒸汽机(10分钟)
1、为什么“工业革命”会首先从英国开始?
【教师提问】:为什么“工业革命”会首先从英国开始?
【学生回答】:
【教师解答】: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前提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另外还有四个条件:
①劳动力条件:通过圈地运动,大批农民被从土地上赶走,不得不去手工工场做工。
②资本条件:通过殖民贸易和殖民地掠夺获得财富。
③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④市场条件:18世纪以后,英国海外扩张的步伐加快,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商品出口急剧增加,工场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其中市场条件是必要条件,市场的扩大,对商品的需求增加,使工业革命的进行成为必要,这也是促使工业革命进行的直接原因。
引用一段话加以佐证说明: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教师提问】:工业革命首先是在什么行业之中进行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解答】:棉纺织业。
原因:棉纺织业作为新兴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
棉纺织品较便宜,市场需求量较大
2、工业革命的概况
【教师讲述】: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的发明
首先是纺织领域的技术革新,介绍棉纺织机器的主要发明: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 机、水力织布机,并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提问】:工厂利用河流里的水力作为动力,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学生回答】:
【教师解答】:交通不便,而且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限制了工厂的发展
【教师讲述】:其次是机器动力的革新——蒸汽机的改良和运用(瓦特、1785)
影响是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时代”
再次是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轮船、火车的出现
用图片向同学们展示1807美国人富尔敦制造的第一艘汽船和英国史蒂芬孙1826制造的蒸汽机车已经英国早期的蒸汽火车。
3、工业革命的扩展
【教师讲述】: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欧美国家: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标志是: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教师总结】: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从工场到工厂(8分钟)
【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两幅图片,分别是16世纪纺织业手工工场和工业革命后的纺织工厂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两图,从图片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待学生思考片刻)
【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一个表格《手工工场与工厂制比较表》,让学生更明了地理解手工工场与工厂制的区别,表格如下:
【教师讲述】: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法国、美国等后,世界面貌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请阅读教材“从工场到工厂”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方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发挥重要作用
(3)生活方式:工业城市形成,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加快
(4)社会关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
(5)政治: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6)思想意识: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7)国际格局: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6分钟)
【教师讲述】:
原因
经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客观需要(市场和原料)
政治:资产阶级的拓展、抢占使世界贸易范围和规模扩大
篇12:高中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 设计者 甘俊强 单位 历史12班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 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和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三个子目,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
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下启“第二次工业革命”,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开展了贸易竞争和殖民争夺,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条件,而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又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奠定基础,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学情分析 知识结构上: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工业革命,对其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且生活中接触到工业革命的产品,相对熟悉。但对于工业革命对当时的影响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其影响。
初中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且有很强的表现展示欲望,但对于呆板的教学无太大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避免照本宣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并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历程和它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感悟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难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根据导学案完成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2分钟) 展示火车机车的图片
提问学生“大家知道第一辆火车发生在什么时候?”
提问“大家知道工业革命的含义吗?
相信大家经过本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其含义。 1、观看图片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回答“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3、学生给出关于“工业革命”含义的答案,但都不太准确
通过视觉和设置文题的方式,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和兴趣的目的。 新课学习
(30分钟) (一)走进工业革命——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0分钟) 情景一、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史料(详见附件1),分析“为什么工业革命会最先在英国发生?”]
指导学生完成表格(详见附件2),对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进行小结
情景二、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1、引导学生相关图片史料(详见附件3)从“工业革命首先是从哪个领域开始的?
工业革命在这个领域发展的情况如何?”这两个问题来分析工业革命发展的历程
2、指导学生完成表格(详见附件4),对“工业革命期间纺织领域的主要发明”作简要概括 1、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思考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提出相关疑问
3、完成相关表格
1、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识记并能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条件及其发展历程等基本史实 (二)感悟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意义
(20分钟) 情景三、
工业革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史料(详见附件5)理解工业革命的意义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
对工业革命的意义进行总结
情景四、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指导阅读课本并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回到以下2个问题“1、世界市场为什么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
2、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具有哪些意义?”理解世界市场基本的基本史实 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思考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相关问题提出疑问 1、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 化学教师教学反思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教学反思(共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