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神神叨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数学《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数学《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数学《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能整除的除法是用乘法来验算的,不能整除的,要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首先用商乘除数,再用所得的积加余数验算的方法。验算的.方法学生是会的,按理说关于除法的计算是不会有错误的,但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错误,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学生没有进行验算。
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总认为验算太麻烦,每道题都去验算花费时间,导致作业的效率差。可是为了保证正确的计算率,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其实验算有两种,一种大约的验算也就是估算,一种是整个的验算,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验算呢?如果觉得自己计算还是比较细心,那就可以用估算,如果觉得自己不放心,就可以用验算算一遍。
平时可以做一题验算一题,也可以全部做完了一起验算。但没有时间的限制下可以用前一种方法,如果有时间限制就用后一种方法,这样可以保证所有的题必须都要做。如果是平时的作业,我们则倾向于做一题验算一题。我们的学生在做作业时做完了就觉得任务完成了,很少主动去检查,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养成好的验算习惯呢?
首先老师让学生了解验算的好处,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要求与方法,最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验算过程。如果没有验算,让他自己去验算一遍,这样子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就能够慢慢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篇2:三年级数学《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一、用教材而不死守教材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旧知与难点巧妙的结合,又成了我这节课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设计时,我从简单的口算入手,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规律,很快,孩子们就发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因为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所以兴致特别高。接下来,就是如何解答的问题,这时的我已经十分兴奋。接下来,同桌两人一人计算,一人验算,所以学生做起事来也十分流畅,看来,我的预期目标即将实现,看得出,学生的数感还是很强的,抓住了要点,列坚式计算得心应手。
二、发挥集体优势,适时突破难点
在解决了第一个难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出现了两种验算的方法。当我把两种结果放在展台上以后,一切就象烧开的水已经把壶盖顶开了似的,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声浪将我推向了又一个兴奋点。最后,我加以规范即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上到这,我抵制不住心中的那份激动,互动时的那份碰撞让我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之间的不同的影响关系,可使课堂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并得到其他要素的支持和支援。
篇3:《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旧知识与难点巧妙地结合是本节课要慎重思考的问题。设计时,从简单的口算入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探究验算方法。很快学生们就发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因为这个验算方法是学生们自己找出来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高。接下来,就是如何解答的问题。我让同桌两人一个计算,一个验算,学生完成的十分顺利,全班基本没什么问题。由此不难看出,学生的数感还是蛮强的,只要抓住要点理解了题意,列式计算就会得心应手。
在解决了第一个难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余数除法的验算的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验算方法。当老师让学生把这两种方法展示到黑板上时,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后全班统一意见并加以规范,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被除数=商×除+余数。
我认为,小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具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的结果上。在教学设计中能够把学习习惯的培养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需求,一种方法。让良好的习惯来改变学生的一生,成就其成功的一生。
篇4:《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除法的验算是使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凡是题中有要求验算的,一定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应该用口算或在草稿上用笔算进行验算。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验算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错误的计算及时纠正,以减少计算错误。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时,验算在将商和除数相乘后还要将余数加上。
本节课,我觉得做的好的方面:从教学的导入到教授新课都能创设情境,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学生的个性,学生完全处于自主地学习过程中。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动脑解决问题时,没有让他们进行小组的的合作与探讨,智慧的火花没有充分点燃,思想的灵光在优等生身上得到体现,一些学困生没有充分的思考;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现象,如果联系中加入一些判断题型,就会引起学生注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另外,在教学中评价方式过于单调,要注意增加评价意识,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
篇5:《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除法的验算是使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凡是题中有要求验算的,一定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应该用口算或在草稿上用笔算进行验算。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验算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错误的及时纠正,以减少计算错误。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时,验算在将商和除数相乘后还要将余数加上。
这一节课,我开始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解决问题中感受验算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除法验算的兴趣:使学生知道学习除法验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来导入新课。教学例题4时,我先创设让小明帮老师购买笔记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100÷5=20(本),他算得对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概括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教学时要求学生把例4这道题的竖式列出来,按照除法的法则一步一步地计算,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题中要求验算的除法算式做了统一的要求:在除法竖式的右边写出相应的乘法竖式。对于题中没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验算,则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教到有余数的除法,100元可以买几本红色的笔记本?100÷7=14……2,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除法的方法,如1、14×7+2=1002、100-2=14×7,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练习的设计,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时通过多层分散练习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除法的作用,在练习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教育重点是培养习惯,我想习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具有这种培养良好习惯的教学目标理念,而且在教学设计中能够让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方法。让良好习惯的种子来改变我们的孩子,成就其成功的一生。
篇6:《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首先创设了4人吃一块蛋糕,共有96人,需要多少块蛋糕,派一位同学做采购员,解决需要几块蛋糕的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想当采购员,很快列出除法算式得出需要24块蛋糕。好,同学们采购了蛋糕,那我怎么才能知道这24块蛋糕是否正好给我们大家吃呢?学生说检验。很好,请大家做一做小小检验员,算一算,24块蛋糕究竟够多少人吃。孩子又通过24×4=96(人),算到了确实够96人吃。这就证实了我们采购员采购正确了,刚才的检验过程就是除法的验算!
在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教学中我这样安排:三(2)班50人,要分成4人小组学习(正好此前我还没有分4人小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剩几人?学生通过除法,很快算出可以分成12组,还剩2人。同样,我们来检验一下,你们的分组是否正确(12组多2人是否我们全班50人),请你们已经形成的4人小组按顺序站起来,12个四人小组依次起立,还没有说完,学生就在说,“对的!对的!我们12组就是48人,再把邢雪枫他们2人加起来就是50人!”我赶紧接着问:“那你们知道该怎么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吗?”“12×4+2=50”
到此,我再让学生打开书本,花3分钟自学例题,并分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种情况总结抽象出除法验算的一般方法。
接下去就是巩固练习,感觉效果还不错。
篇7:《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是除法的验算,除法的验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不仅要让学生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通过情景的创设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旧知与难点巧妙的结合,又成了我这节课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由于除法计算的结果可能有余数,也可能没有余数,所以除法的验算相应地也有两种情况。本课教材分两段:第一段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第二段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而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是教学的难点。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怎样直接体现教师教的如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怎样,能力得到了怎样的锻炼,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但关注学习结果却很少,学生对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数学思维的培养还不够。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现象。
篇8:《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利用书本情景,充分理解除法算式各部分关系,如搞清楚“100元买7元一本的笔记本,可以买14本,还多2元,所以应找回2元”,如何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在具体情境中各表示什么含义,让学生结合情境说一说,这样学生才真正明白7乘14的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加2才等于100。这样学生在今后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就不会忘了加上余数。
让学生讨论有余数的除法还可以怎样验算时,同学们思维放得很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多小组都能说出还有另外两种,可以用(被除数-余数)÷商=除数或商×除数=被除数-余数,从这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几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理解清晰,为今后解决问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给同学们充分的肯定与赞叹,说你们真会动脑筋,能想出这么多验算的方法,说明你们对几个量的关系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这对今后学好数学是很有帮助的,我们数学就要有这种灵活多变,举一反三的思想。不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比较习惯用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这个等量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我在这里强化这种方法。
篇9:《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我开始用生活当中最常见的情境引入,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让学生在模拟解决问题中感受验算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除法验算的兴趣:使学生知道学习除法验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来导入新课。
教学例题4时,我先创设让同学帮老师购买笔记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100÷5=20(本),他算得对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概括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教学时要求学生把例4这道题的竖式列出来,按照除法的法则一步一步地计算,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题中要求验算的除法算式做了统一的要求:在除法竖式的右边写出相应的乘法竖式.对于题中没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验算,则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教到有余数的除法,100元可以买几本大的笔记本?100÷7 = 14??2,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除法的方法,如1、14×7+2=100 2、100-2=14×7,3、100-2=98 14×7=98 98=98??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在教学新课以后还应引导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加以概括,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指出:今后做除法题时,凡是题目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查看本站更多关于数
练习的设计,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时通过多层分散练习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除法的作用,在练习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通过练习进一步比较得出有余数除法与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和运用除法的验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整节课,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内容处理的经验来设计教学环节,处理教材层次清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通过各宗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学生的个性,学生完全处于自主地学习过程中。
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怎样直接体现教师教的如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怎样,能力得到了怎样的锻炼,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但关注学习结果却很少,学生对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数学思维的培养还不够。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现象,如果联系中加入一些判断题型,就会引起学生注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增加评价意识,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
除法的验算是使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凡是题中有要求验算的,一定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应该用口算或在草稿上用笔算进行验算。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验算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错误的及时纠正,以减少计算错误。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时,验算在将商和除数相乘后还要将余数加上。
这一节课,我开始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解决问题中感受验算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除法验算的兴趣:使学生知道学习除法验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来导入新课。教学例题4时,我先创设让小明帮老师购买笔记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100÷5=20(本),他算得对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概括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教学时要求学生把例4这道题的竖式列出来,按照除法的法则一步一步地计算,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题中要求验算的除法算式做了统一的要求:在除法竖式的右边写出相应的乘法竖式.对于题中没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验算,则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教到有余数的除法,100元可以买几本红色的笔记本?100÷7 = 14??2,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除法的方法,如1、14×7+2=100 2、100-2=14×7,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练习的设计,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时通过多层分散练习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除法的作用,在练习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教育重点是培养习惯,我想习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具有这种培养良好习惯的教学目标理念,而且在教学设计中能够让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方法。让良好习惯的种子来改变我们的孩子,成就其成功的一生。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是除法的验算,除法的验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不仅要让学生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通过情景的创设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对于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我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动方式,学生往往产生不了验算的心理需要,体验不到验算所带来的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验算的意义和功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学会验算,体会验算的实际意义,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
由于除法计算的结果可能有余数,也可能没有余数,所以除法的验算相应地也有两种情况。本课教材分两段:第一段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第二段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而由于除法的验算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除法验算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看情境图,没有用书上给出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100元能买多少本练习本?”然后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学生算出得数后,我接着以:“你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验证?”的话题引起学生探究验算方法的欲望。验算的方法,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但学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数这一方法进行验算,因为学生对乘除法的关系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新旧知识相联系。但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对学生来书有点困难,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个别学生能进行口头检验,但用竖式进行验算很不够理解,对验算的意义和方法还不明确,总忘了加上余数,虽然商乘除数的结果非常明显与被除数不一致,但他们也认为自己进行了验算,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务的进行除法的验算。我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篇10:《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课讲完了,反思整堂课,既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尽意的方面:
一、用教材而不死守教材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旧知与难点巧妙的结合,成了我这节课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上课时,我从简单的口算入手,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规律,很快,孩子们就发现“被除数&pide;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因为规律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所以兴致特别高。接下来,我便创设一个情景:请学生帮老师买笔记本,根据我出示的情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学生自己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计算。计算完后让学生思考怎么知道算的对还是错?有的学生马上回答除法的验算。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验算的方法。看到学生积极的探讨,在本子上写出方法我的预期目标即将实现,看得出,学生的数感还是很强的,抓住了要点,列竖式计算得心应手。上到这,我抵制不住心中的那份激动,互动时的那份碰撞让我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之间的不同的影响关系,可使课堂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二、应发挥集体优势,适时突破难点
在解决了第一个难点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来进行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尽管这课上得较顺利,可课后想想第二个难点教学时处理得不妥,在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口算后,应在小组交流、讨论中,会出现两种验算的方法。我再把两种结果引导学生加以比较,学生们会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我加以规范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我想若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三、要弄清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调节教学策略
在上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在二年级已掌握了演算的格式,因此教学中,我只注重了验算方法的引导,格式没强调,做题时有的学生的演算格式不太规范。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走进文本,又要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既愉快又高效。
篇11:《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为了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验算的作用,创设了购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要对一些计算进行验算。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一个是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一个是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教材简化了教学的步骤,以提示语的新式引出验算,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验算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学习的态度。验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通过情景的创设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除法的计算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学生利用竖式计算除法的能力是一项基本的学习能力。每一节课上课之前,我都要要求学生进行竖式计算的练习。本节课的教学,我也是直接中学生的计算入手开始了新知的学习。学生计算后,我适时组织学生开展点评。对于错误的计算,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来检验,直接的导入到课题的学习。
怎样进行检验,学生想出了很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引导学生注意除法验算方法和书写的一般的格式。可以说对于除法的验算知识性教学是比较顺畅和自然的。在要求数学格式的时候,我结合了教材上的例题,从数量关系入手,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化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认识。
随后,我引导学生说除法计算过程中为什么进行验算?有的说验算是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有的说是验算是题目的要求,有要求的一定要进行验算等,借着学生的话,我提问学生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验算,我们是不是就不要进行验算了呢?学生纷纷表示可以在草稿纸上验算,也可以进行口头验算等。希望验算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篇12:《除法验算》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除法验算》教学反思是作者在对《除法验算》的教学后,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从亮点与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对各位小学数学老师在《除法验算》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除法的验算是使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凡是题中有要求验算的,一定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应该用口算或在草稿上用笔算进行验算。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验算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错误的计算及时纠正,以减少计算错误。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时,验算在将商和除数相乘后还要将余数加上。
这一节课,我开始用生活当中最常见的情境引入,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让学生在模拟解决问题中感受验算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除法验算的兴趣:
使学生知道学习除法验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来导入新课。教学例题4时,我先创设让同学帮老师购买笔记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100÷5=20(本),他算得对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概括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教学时要求学生把例4这道题的竖式列出来,按照除法的法则一步一步地计算,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题中要求验算的除法算式做了统一的要求:在除法竖式的右边写出相应的乘法竖式.对于题中没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验算,则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教到有余数的除法,100元可以买几本大的笔记本?100÷7 = 14……2,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除法的方法,如1、14×7+2=100 2、100-2=14×7,3、100-2=98 14×7=98 98=98……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练习的`设计,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时通过多层分散练习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除法的作用,在练习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通过练习进一步比较得出有余数除法与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和运用除法的验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整节课,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内容处理的经验来设计教学环节,处理教材层次清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通过各宗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学生的个性,学生完全处于自主地学习过程中。
《除法验算》这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怎样直接体现教师教的如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怎样,能力得到了怎样的锻炼,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但关注学习结果却很少,学生对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数学思维的培养还不够。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现象,如果联系中加入一些判断题型,就会引起学生注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增加评价意识,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
篇13: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能整除的除法是用乘法来验算的,不能整除的除法,要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首先用商乘除数,再用所得的积加余数。验算的方法学生是会的,按理说,关于除法的计算是不会有错误的,但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错误,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学生没有进行验算。
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验算的习惯,总认为,验算太麻烦,每道题都去验算花费时间,作业的效率差。可是,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必须要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其实,验算有两种,一种大约的验算,也就是估算,一种是准备的验算。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用估算,在什么情况下用验算呢?如果觉得自己计算还是比较细心的,那些个时候可以用估算,如果,觉得对自己的计算不是很放心,那么就再认真的验算一遍。
验算,可以做一题验算一题,也可以,全部做完了一起验算。在没有时间的限制下,可以用前一种方法,如果,有时间限制就用后一种方法,这样,可以保证所有的题必须都要做。如果,是平时的作业,我则倾向于做一题验算一题。我们的学生在作业时,做完了,就觉得任务完成了,很少有主动去进行检查、验算的,所以,作业时,一定要养成验算的习惯。怎么样才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呢?
首先,教师让学生了解验算的好处。其次,教师要向学生讲清要求。第三,教师要检查学生草稿纸上的验算过程,如果学生没有验算,就让他去重新完成。这样的检查要实,要坚持一段时间,直到学生养成了验算的习惯为止。以后,有时间还要搞一些突然检查,让学生明白,老师对计算的验算是很在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验算的重要性,并养成验算的习惯。
篇14: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没能板演竖式的验算方法,应该详实地向学生板演清楚竖式笔算过程,从而给学生做好示范,以免学生在练习中出错;当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算出错时,我有些慌了,应认真聆听学生发言,并且把学生中的正确做法和错误做法以投影的形式向全班学生展现出来,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指出来,说明出错的原因,让他们引以为戒,此处我没能给以正确引导和指正,缺乏有效的课堂驾驭能力,今后还要多下功夫,多讲多反思;在整节课的教学完成中,前面的引入部分时间太长,很简单的问题没必要细讲,学生会了即可,把时间多放在教学重难点以及巩固练习上。本课的重点难点我把握的不到位,重点是没有意识的笔算验算方法,我应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学习,从而得出结论,难点是有余数的笔算验算方法,然而我却突破的不够,虽然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自主学习了,学生自己编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体现了自主学习,但我没向学生板演竖式,这是一大失误。今后教学中,我要反复钻研教材,吃透和理解教学内容,首先要把握好课的重难点,围绕重难点来设计教学过程,而不要一味地为了示范课挖空心思设计各个环节,是在秀课,而是真真的讲课,总是不敢讲生怕出错,缺乏实效性,以后要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除法的验算说课稿
数学《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精选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