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霞宝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诺曼底号遇难记》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诺曼底号遇难记》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诺曼底号遇难记》,本来的设想是在理清小说的情节之后进行人物分析的,从而让学生能对小说的人物性格有所把握,在教学中,我想通过学生的朗读,从船长的语言中体会他坚毅、沉着冷静的品质,最后对教材进行拓展,让学生对价值观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反观这一节课,虽能从小说文体的特点着手,但整篇文章的切入点却值得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未能从整个单元教学目标着手。
本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编者对这一单元的教学设想是通过介绍不同文体的文章,让学生对文学有个初步了解,让学生能喜欢文学,走近文学,理解文学,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在教学中,虽然我考虑了单元主题,虽然我也介绍了不同文章的文体知识,但却没有想到要让学生从各种文学样式的特征中去理解文学的多样性,从而去亲近文学。正是因为没想到这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本册书的第一课,我总觉得很多余,现在想来,在教学中一定不能主观下结论,不能就课论课,一定要在单元分析前多思考,多从整体角度出发,将眼光放高些,古人说高屋建瓴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从细节上来看。
作为一片小小说,虽短却五脏俱全,情节、人物、环境一个都不少,对于初次接触小小说的学生来说,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对小说的特征有很明确的了解,通过分析文章,让学生知道小说的情节应该有开端、发展、**、结局四个部分构成,在这块我所给学生的要求显然是高了点,既让学生概括情节,又要用四个字去归纳,虽然给了一个事例,但却未能很好地分析这个短语的结构,所以学生在归纳时总是不知道该如何用四字去概括情节。因此我觉得教师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细节,既然是给了事例,就该带着学生认真分析这个事例,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如何去仿照事例。对于人物的分析,也是同样的问题,虽能介绍小说塑造人物是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并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人物,但却没能从其他角度让学生领略小说的人物刻画是通过这五个方面塑造的,很是遗憾,只能在以后慢慢补救了。当然还有情节,本节课没作为重点提出,虽然在分析中也多次提到,但究竟没能给同学们最直观的感觉。
最后就是拓展问题,我本想展开一个辩论,围绕主要人物展开,却忽视了另一个与我们生活紧密的形象——玛丽号,对于玛丽号的.行为要比船长哈尔威牺牲值与不值更有探讨的价值,更能接近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中,更能达成一致的共识,也更能引起他们对价值观的思考。
上完课,我思考了很多、很久,觉得在交流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有很多是没能写下来的。课堂中一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可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绊脚石,所以课后常反思常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会不断成长!
篇2:《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觉得自己又有了很多的感触,因为以前也教过这课,相比,感受不是很深,更谈不上感动了。首先,在这节课上我经历了我教学生涯中再次让自己感动的40分钟。也许是年长了,容易动情了,也许是独到的教学设计吸引了孩子,也许是我的情感感染了孩子,也许是文章的内容打动了孩子,我心落泪了,学生落泪了,听课老师落泪了,这真挚的情感体验完全来自于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这节课后我细细反思,有几处感觉得做得比较好、比较实、比较细。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的?如:“船长大声吼道”(指名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不能,看视频(再男女读、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对体会船长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有帮助。对话部分,让学生分角色读,关于命令的句子指名再读,重点读“够了”,从而体会在危急时刻,在别人乱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哈尔威船长能做到镇定自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让所有的人变得井然有序,更体会他是怎样的人及伟大的灵魂。
二、读思结合,大胆提问
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不仅会提问题,更会思考问题。一个月的学会学习模式训练,让学生对提问更深入,更到位。本节课,孩子提了有价值的问题“船长真把自己忘了吗?”“真开枪打吗?”“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即时关注,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他们能结合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来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学生的发言竟成了这节课最大的闪光点。
三、主线清晰,中心明确
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的做的,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一次次喊话中走入人心。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课文中。结尾处在伤感音乐的伴奏下,那声声呼唤催人泪下,那句句真言震憾人心。哈尔威船长那高大的形象,那高耸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孩子们的心间。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
2、对阅读方法关注还不够。
3、对雾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没来得及总结,其实课文的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旨在衬托船长的果断,凸现船长的高大形象。而我却忽视了这一点,说明备课时还需深入些、细致些。
总之,我觉得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们给予多多指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诺曼底号遇难记》已经结束,而我对这篇文章,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将继续。
篇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通过描写哈尔威船长在轮船遇到海难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指挥抢险,将船上60人安全救出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尽忠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从两方面入手: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的?让学生自己朗读哈尔威船长的话,再指导学生读,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也读出了感情,从而体会了船长镇定自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品质。
二、读思结合,大胆提问
新课伊始,我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不仅会提问题,更会思考问题。孩子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船长真把自己忘了吗?”“真开枪打吗?”“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等,我把学生提出问题抛给了孩子们。没想到他们能结合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来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学生的发言竟成了这节课最大的闪光点。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
这节课,让我发现了孩子的潜力,相信孩子,他们会给你带来奇迹。
篇4:《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细细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读的重要性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助读、闭着眼睛想想读等等。此外,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生“船长大声吼……”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吼”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声些。学生读得又好一点。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由此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学生才能提问。这里的“能”包含着爱提问、敢提问和会提问。爱提问是会提问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太没有价值而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就会不敢问,也就谈不上爱问,更谈不上会问了。学生由于敢问、爱问,问得多了就会发展到会问。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才敢问、爱问;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问。本节课,我的存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不留下,而选择与船共存亡……”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孩子的提问,才能使不同提问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会慢慢从没有问题到有问题再到善于提问转变,质疑水平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疑问”会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不正是当今教育之所需吗?善待每个孩子的问题,课堂中让每个孩子都有感受、体验的机会掌握质疑的艺术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不同质疑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学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灵性才会自然而快捷地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执教本课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活动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质疑、释疑、争辩……
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正因为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学生一整节课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不断地涌现,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忽视了学生语言的完整性,没有强调学生说完整的话;
2、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虽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老师表现不够幽默。
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多看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把驾驭课堂的能力再往上提高一个档次。
二、多看文学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具魅力。
三、多听课,多向专家及周围的教师学习。
四、多动笔,课后经常写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文笔。
篇5:《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读的重要性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助读、闭着眼睛想想读等等。此外,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生“船长大声吼……”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吼”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声些。学生读得又好一点。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由此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学生才能提问。这里的“能”包含着爱提问、敢提问和会提问。爱提问是会提问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太没有价值而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就会不敢问,也就谈不上爱问,更谈不上会问了。学生由于敢问、爱问,问得多了就会发展到会问。
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才敢问、爱问;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问。本节课,我的存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不留下,而选择与船共存亡。”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孩子的提问,才能使不同提问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会慢慢从没有问题到有问题再到善于提问转变,质疑水平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疑问”会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不正是当今教育之所需吗?善待每个孩子的问题,课堂中让每个孩子都有感受、体验的机会掌握质疑的艺术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不同质疑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学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灵性才会自然而快捷地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执教本课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活动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质疑、释疑、争辩。
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正因为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学生一整节课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不断地涌现,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忽视了学生语言的完整性,没有强调学生说完整的话。
2、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虽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老师表现不够幽默。
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多看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把驾驭课堂的能力再往上提高一个档次。
二、多看文学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具魅力。
三、多听课,多向专家及周围的教师学习。
四、多动笔,课后经常写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文笔。
篇6: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通过描写哈尔威船长在轮船遇到海难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指挥抢险,将船上60人安全救出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尽忠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从两方面入手:
一、整体感知,了解事情梗概
课堂伊始,简单向学生介绍作者雨果,以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课文,整体感知主人公哈尔威船长的高尚品质。
二、读思结合,大胆提问
在课堂的学习中,围绕人物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文中画同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边画边在句子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舍已为人,尽职尽守的高尚品质。
在感悟朗读中,采取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读,感受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语言、动作等的特点,从而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这节课,让我发现了孩子的潜力,相信孩子,他们会给你带来奇迹。
篇7: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哈尔威船长在轮船遇到海难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指挥抢险,将船上60人安全救出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尽忠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体会船长镇定自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品质。如: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的?“船长大声吼道”(指名读), “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不能,看视频(再男女读、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对体会船长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有帮助。对话部分,让学生分角色读,关于命令的句子指名再读,重点读“够了”,从而体会在危急时刻,在别人乱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哈尔威船长能做到镇定自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让所有的人变得井然有序,更体会他是怎样的人及伟大的灵魂。
二、读思结合,大胆提问
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不仅会提问题,更会思考问题。一个月的学会学习模式训练,让学生对提问更深入,更到位。本节课,孩子提了有价值的问题“船长真把自己忘了吗?”“真开枪打吗?”“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即时关注,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他们能结合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来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学生的发言竟成了这节课最大的闪光点。
三、主线清晰,中心明确
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的做的,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一次次喊话中走入人心。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课文中。结尾处在伤感音乐的伴奏下,那声声呼唤催人泪下,那句句真言震憾人心。哈尔威船长那高大的形象,那高耸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孩子们的`心间。
篇8: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一、师生共读很快乐
今天讲《诺曼底号遇难记》,我先让学生依据自学指导自主学习课文,让后和全体学生大声的齐声共读这篇课文,我们师生共浸在这种美妙的朗读当中,每个人都很快乐,每个人都很专心,每个人都很忘情的读着,送着。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师生共读可以到达如此美丽的境界,看来,以后还得多和同学们一起来读,单个读自有其好处,但让学生都活动起来,似乎比什么都重要。自读用于预习,用于提问,但课前共读真的可以提倡了!
二、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
讲《诺曼底号遇难记》,我在预习和共读之后,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大家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李韩说,老师我觉得他有一点愚蠢,为什么他不想着拯救自己呢?他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让自己逃生的,为什么要和轮船一起沉没呢?我说,李汉同学的问题提得好,然后让学生找出从哪里可以看出哈尔威船长有足够的时间逃生?紧接着,学生发言,把理由找得很充分。我说如果你是船长,你会不会和船一起沉没?学生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我总结说,是呀,说会的同学和哈尔威船长一样,誓与轮船共存亡,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我们说他是一个伟大的船长,尽职尽责的船长,热爱事业如生命的船长。但他的做法也不可取,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在营救出所以的人之后,在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之后,在完全有可能逃生的情况下,他应该好好地活下去,为人们做更多的贡献,妻子孩子父母都渴望着自己平安归来,怎么随随便便就放弃生命呢?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有的说,哈尔威船长钟爱自己的事业,恪尽职守,誓与轮船共存亡。有的说,哈尔威船长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以死谢罪。邵曾浩说:‘老师,我觉得我不会,我会弃船而逃,先自己活着!”我说,你说的也没错,在危机关头许多人想到的只是自己,这是所有动物和人在面临危险时的本能反应,所以说,我们只能成为平凡的人,普通的人,而不能成为伟大的人,这正是伟大与渺小的本质区别呀!所以课文的结尾是这样赞美哈尔威船长的:“”。学生充满深情的朗诵,这时,哈尔威船长的形象一下子深入同学们的心中。然后我趁机诱导,你觉得哈尔威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这时,将阅读教学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在读中体悟,学生感受比较深刻,且有理有据,哈尔威船长的形象一下子完整起来了!
三、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通过对话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在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当机立断,机智勇敢时,我找了三名同学站起来分角色朗读。为了渲染气氛,把大家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说,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在诺曼底号船上,船长正驾驶着他的轮船在茫茫夜雾的大海上航行,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小黑点,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等哈尔威船长发现他的时候,这艘满载货物的大轮船正以全速冲撞过来,要跳投躲闪已经来不及了,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玛丽号重重的撞在了诺曼底号上,诺曼底号被剖开了个大口子,海水立刻灌进船舱,所有的人都被吓呆了,接着船上所有的人恐惧的尖叫起来,吵嚷起来,哭叫起来人们一窝蜂似的涌到甲板上,大家你推我桑,形势混乱极了。这时,船长出现了......接着,让船长、大副、洛克机械师对话,船长威严的声音响起,船上出奇的寂静。这时,完全把学生带进当时的情景当中,是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所以,对话精彩极了。通过读,再谈,在感受形象,通过感受形象让学生反复去读,这样就把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了,船长的形象仿佛一下子屹立在大家的面前。
四、升华情感,写作训练
教师饱含情感的叙述:‘就这样,哈尔威船长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茫茫的大海,消失的无影无踪,就这样这位英雄的船长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曲昂扬的生命赞歌,他虽然牺牲了,但他的形象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活在所有英吉利人们的心中,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你仿照实话实说节目的语言风格对哈尔威船长说一句你的心里话。
五、延伸拓展
出示图片伴随教师的解说:汶川大地震中76岁老人温家宝亲临救灾第一线;汶川地震中护卫学生的英雄教师谭千秋,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落泪。
篇9:《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当读完这篇课文,我的心已经被深深震撼。课上,我致力于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伟大品质,体会作者引人入胜的描写。
一、引导质疑,激起阅读兴趣。
学生进入高年级,解决自己感兴趣的语文问题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中有明确的目的性。本节课利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一段视频,将文中恐惧、慌乱的场面描写进行直观呈现,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朗读体会,以自己的朗读和想象进行情景再现。但是这不是唯一的目的。当学生体会到当时场景的混乱之后,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对比。
①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死亡人数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②诺曼底号:共61人,除了船长,全部生还。”孩子们读到这份资料明显受到震撼,轻叹声传入我的耳中。我即时引导质疑:“读了这两份材料,对比一下,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何君同学立刻提出,“为什么泰坦尼克号死了那么多人,而诺曼底号只死了船长一个人?”当然,通过对比,这个质疑很自然会出现。同样是海上遇难,同样开始的时候是无比恐惧和混乱,正是因为诺曼底号有一个伟大的船长,才会让旅客和船员们安全脱险。教师此时抛出问题:“哈尔威船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竟然能够从死神的手中拯救60个人的生命?默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写在旁边空白处。同时,可以把有关的重点句子勾画出来。”相信这时候,学生的阅读是有一定兴趣的。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本文的情感性需要学生在字里行间仔细品悟,通过相互交流谈出自己的感动。同时,工具性也不容忽视。本课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其一,认识场面描写。其二,词语的比喻义的认识。第一点是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第二点是根据课文理解的需要自行加入的。关于场面描写,在学生阅读后明确“像这样对于在同一时间内众多人物表现的描写和有关情况的描写就叫做场面描写”,并且适时质疑,“表现船长的冷静,只重点描写船长就够了吧?为什么前面还要有大段的场面描写?不会喧宾夺主吗?”徐晨同学体会到:“不是喧宾夺主,描写人们的混乱,这样对比就能更好地表现出船长的镇定自若。”这样,学生通过对场面描写的阅读体会到了具体的衬托作用。
三、分角色朗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体会到船长与机械师和大副的对话中能体现船长的果断与镇定时,我指导学生进入情境朗读,第一组陈宇朗读船长的话虽然以洪亮的声音和很快的语速来表现船长的果断,但是欲速过快,朗读时个别句子不够清楚。于是我提示:“船长啊,我给你提个意见。你刚才说话太快了,让别人听了感觉你有点着急。要让别人体会到你的镇定,就在说话的时候冷静些,让自己的话语落地有声!”到第二组朗读时,我让学生去掉中间的旁白,学生朗读衔接紧密,比较好的表现出了当时紧张的情况下船长的果断与船员们的默契配合。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思考和感悟时有形成。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课堂,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诱发“动态生成”,怎样捕捉“动态生成”的锲机,使“动态生成”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富有生命活力,是我们每位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
篇10:《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课堂小结时,再突出地让学生回想与正确的人生观有关的名句联系起来,会更好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学学《实话实说》栏目的结尾,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并进行引导。
生1、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2、与其浑浑噩噩的活着,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去。
生3、有的人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生犹死。
生4、哈尔威船长,你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在危急时刻,你体现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你维护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你是一个尽责的英雄。想起你与船共亡的一幕,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我只想说,船长,走好——
师: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老师真心地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哈尔威船长那样用自己的正直与善良,用自己的无私与真诚,在人生的历程中,也筑起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真正成为太阳底下大写的人!
篇11: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体会人物品质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主人公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然而至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以身殉职的事。“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力”,文章感人肺腑。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灾难的可怕,领会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会选择和轮船一起沉入大海。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质疑标题,用问题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在讲课初,我先从本课标题开始质疑:“诺曼底号”是怎么遇难的?遇难之后有多少人员伤亡?谁在遇难事件中起主要作用?最后结果怎样?让学生通读文章,一一给出答案。初步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环境描写,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灾难发生后的一瞬间,有一段环境描写“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分,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我让学生围绕这段环境描写展开讨论,学生讨论后得出:这个环境描写突出了当时情况的万分危急,更能突出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乱、沉着指挥、勇于决断的高尚品质。
(三)读好对话,体会人物崇高的品质
这一课中人物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我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船长的话,一组读其他人的话。两次朗读,让学生通过简短的对话理解哈尔威船长沉着指挥、舍己救人、终于职守的高尚品质。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讲课之初,通过不断质疑,让学生随着几个问题,大致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课文有个宏观的把握。
(二)通过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乱、沉着指挥、勇于决断的高尚品质,让学生学会要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三)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让学生通过感受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不足之处
课文里还有许多关键语句,由于时间限制,没有分析到,比如“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这句话突出了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际心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危难之际关心别人的无私品质。以及“诺曼底号”沉船的一瞬间的细节描写,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
四、改进措施
下次再上这节课,我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课文里的关键语句,让小组内讨论体现哈尔威船长的高尚品质的细节描写,集思广益,会把文章分析得更深刻,了解人物更全面。
篇12: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经过组内集体教研,自己的认真复备,昨天,我成功的完成了《“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授课内容。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的思维在现实与文本中进行链接,达到认识上的一个梯度。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人格,教学中我没有直接抓住重点对人物的品质进行剖析,而是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此时你正在电影院看电影,地震来了,你会怎么做?别人会是什么表现?想像当时的情景。之后,再由情景回到文本,让学生对海难发生后的慌乱场面及人们的表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危急时刻利己主义的存在是可理解的,也是必然的,船长完全可以选择逃生,而船长表现恰恰相反,由此让学生初步感受船长伟大的人格。这样做,给了学生一个梯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二、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朗读来感受人物品质,如:“船长大声吼道”“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指名读、齐读、小组读、男女读等。在反复的读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品质。
三、留下盲点,通过小组讨论,给学生一个思维发散的空间,从而达到主题的升华。
课后,为了使学生的认知达到更高水平,我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选择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最后20分钟只能逃出60个人吗?只多了他一个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议论纷纷,最后经过小组合作,理解确实上升到了一个高度,有的说:船上是他的工作岗位,船在人在,船亡人亡,所以他要和船一起沉没。有的.说:其他的60人已全部救出,他的职责已完成,他的价值已得到体现,他已经什么都不在乎了……都好的解释啊,我想:教师只要留给学生一个思维发散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必将得到碰撞,得到升华。
在课改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朋友们,反思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能使我们捕捉灵感,反思能让我们吐故纳新,反思会使我们的经验得以升华。不断地反思,会使你超越自我,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诺曼底号遇难记》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