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五柳笑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中学教学研究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学教学研究总结,欢迎阅读借鉴。
- 目录
篇1:中学教学研究总结
本学期,教研室本着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点,教育科研工作是兴校之策,强校之路的理念,充分发挥教研室“管理,研究,指导,服务”职能,规范有序地开展了各项教科研工作,现将所做工作总结如下:
营造科研氛围,激化教师内需
教育科研是一只“隐形”的手,它在无形中推动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教育科研是一种“内动力”,它促进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是一副“催化剂”,它加快着学校办学特色,办学风格的快速形成。为此,教研室积极开展了如下工作:
1,召开了“三会”。召开了学科组长及教研员会议,部署了学科教研工作;召开了市级课题负责人会议,重申了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召开了区级课题研讨会,对前段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认真反思,肯定了成绩,找出了不足。
通过召开“三会”,明朗了我校教研的“四个点”,即:教研的重点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
2,安排了“两课”。市级立项课题展示课,课题研究探讨课。
安排“两课”的目的是:一是,对已在自治区与呼伦贝尔市立项批准的课题,力争做到课题到组,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认真落实,不务虚名,分阶段检测评估,逐渐积累成果,切实做到在研究中探索,在研究中推广成果;二是,将学科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重抓学科教研,将教研活动落在实处。
①严格执行教研管理制度。
各学科组有教研活动计划,教研工作总结,教研活动记录,课题活动记录,保证每周召开一次教研组教研会议或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②各学科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
如语文组:开展硬笔书法比赛;开展文化节活动;化学组: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请名师做专题发言,开展案例评析式教研活动;数学组:开展数学竞赛活动;做学生考前心理辅导及备考工作;历史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开展指导性教研活动;地理组:按年段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开展竞赛活动;计算机组: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并负责维护大济中学网站;体艺组:开展各种球类比赛,英语组:开展教学叙事活动,课例研究活动;政治组:开展小论文写作比赛,开展高三教学研究活动。生物组:组织开展生物趣味知识竞赛活动;物理组:开展高一基础辅导,高二,高三拔高辅导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我校上下形成了浓浓的教研氛围,而且丰富了教学的内涵,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③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组,深入年段和教研组,了解教师教学情况,课题研究落实情况,与一线教师共同切磋教材教法,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诸如:课题总结报告的撰写,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整合,如何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因材施教,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等。
④开展“教育叙事”和课例研究活动,并与教务处协调抓好教育教学常规检查督促工作。
⑤限定课题数量,保证课题质量。为保证课题研究质量,避免科研泡沫课题的产生,本学期我们采取了限定课题立项数量的措施,把精力放在了已在市,区立项的课题上。
二,继续实施试题命题质量反馈制。
为促进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会考试题,高考试题,真正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进而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教研室在严审试题的基础上,对基础年级51套期中试题,33套期末试题的命题质量,从页面制作,试题结构,考场反馈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反馈,保证了试题的命题质量,强化了教师的研究意识,质量意识,规范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打算
课题研究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扎实,有些立项课题缺乏实验班与对比班的详细数据档案材料;教研培训还不够到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比例不高。在下一步工作中,通过加强学习及宣传,努力让教师从思想上深刻理解“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重要性,明确科研与提高教学质量,科研与提高自身素质的关系,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重头越”。四季轮回,播种,耕耘,收获,花朵在岁月的交替中孕育美丽,我们坚信,有领导的正确领导,有全校教职工的鼎力支持,我校教研工作也必将在铿锵的求索脚步中盛开得更加灿烂。
篇2:中学教学研究总结
我们巨化中学语文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新课程教育,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
重视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最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市、区教研室的文件精神,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学习,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深深体会到:当一位语文教师不容易,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不容易。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组的教师们和学生一起,开展了“读好书,好读书”的活动,并积极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做读书卡片。促进校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在区读书征文活动中,我校有多篇师生的读书征文获奖。
做好备课组的组织工作,每两周保证一次集中讨论交流和学习的时间,各备课组统一进度,资源共享。从本校学情出发,重点研究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何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注重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资源,力求体现 “以学生为本”的 新课程理念,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情境、情景,让学生多动、多思,展开联想,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形成了有“生命”的课堂。
加强教改与教学科研。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这一学期,我们着重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率为目标,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在隔周一次的公开课中,每一位上课老师都认真准备,认真上课,老师们的课体现了新的理念,尤其是新老师的课堂教学有可喜的进步。评课过程中,在教学骨干老师带领下,评课气氛活跃,中肯而有价值的评议,使听课、授课的老师都获益非浅。在教学反思和论文撰写方面,我们组的教师都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写写教学心得论文、案例。以此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我们平时鼓励教师随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多写教学反思、多写教学论文,积极负责或参与课题研究。
一学期来,在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语文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如:应该更多地学一点新的教学理论,再多一些交流、探讨,教学设计多一点创意,校本课程的研究成果欠缺,读书活动开展的力度不够,尚未创建如书院中学那般的“书香满园”之境。在日后的教研组工作中,将虚心向先进教研组学习,向有经验的老师求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本组教学、教研工作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篇3:中学教学研究总结
本学期根据市教研室与学校教学工作安排,化学教研组本着勤奋、求实、科学、创新为教学标准,全面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听课和评课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的培训工作,通过新课程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各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一、号召全组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做到“四个为主”、“四个环节”、“体现七个字”。四个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全面育人为主旨。四个环节:当前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贯穿:“问题产生——探索解决——建构应用——问题延伸”,这样一条由四个环节组成的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探索主线。每节课体现七个字:少、精、实、活、准、巧、高(即:时间少、讲课精、步骤实、方法活、知识准、设计巧、效率高)全体化学教师每人准备一节课,在教研组内进行,推动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合学校搞好“青年教——师基本素质考核”,组织全组教师听课、评课和总结工作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各教研组的精心组织下,举行了“青年教师基本素质考核”活动,本次上课的教师有董琳老师,能够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全面育人为主旨的指导思想,课后组织全体教师评课和互相交流,许多老师都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讲课老师能够诚恳的接受。
三、辅导竞赛以及结果
由何宏明、张萍老师组织初三化学竞赛辅导工作,两位老师所带的课都很重,一人带四个班的课,就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两位老师给学生认真辅导,无丝毫怨言,真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生的成绩喜人,有八人次分别获区级一、二、三等奖,在吴忠市名列前茅。
四、组织实施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1、由冯芳、马秀惠教师参加吴忠市教研室、区教研室组织高考复习研讨教学活动。
2、组织化学组的全体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我校化学教学风采的展板;收集并整理了我校申报绿色校园的材料;老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编写了内容丰富的校本教材,各位老师各尽其能,全力以赴,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得到了校领导的一直好评。
3、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懂琳老师拜常丽君老师为师,常老师经常指导小懂老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并听课和评课,她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自己已有的渊博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小懂老师,不论在专业知识还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小懂老师都进步很快。
五、组织实施学校常规教学检查及期中期末考试工作。
1、协助学校进行教学检查,本学期共检查教案四次,通过检查每位老师都能按课时备课,课时量足,教学环节比较齐全,其中何宏明老师的教案比较干净整洁,能够反映出教师和学生活动的过程,常丽君老师、张萍老师、魏建仓老师、陈永军老师、马秀惠老师、田毅老师、懂琳老师等的教学过程比较详细,检查结果在教研组会议上进行反馈。
2、组织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出卷工作,由于各位老师能够认真的批阅试卷,没有出现失误现象。
六、注重教学研究工作
本组教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注重教学研究工作,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并且根据学校的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三本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每学期总结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反思,优秀教学设计,每学期争取在市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或书写一篇教育教学总结,到本学期末全组教师都能够按时完成。
篇4: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口语教学对于学生说的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英语口语教学进行了研究,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作 者:陈红霞 作者单位: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江苏,盐城,224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29)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 口语 教学篇5:中学年度教学研究工作计划
中学年度教学研究工作计划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学校师资和学生生源素质,特拟定本学年学校教学研究工作要点:
一、完成教研组常规工作和临时工作,组织听评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等,重点指导参加全州、全省优质课评比的教师上好准备课。每月对本组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教学效果测试情况作一次检查记录,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教研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节次。教研活动定时召开展,做到不走形式和过场,真正起到教学研究的作用。
※二、加强对年青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每学期第十周前教研组长应组织本组教师听取3次以上公开课,课后及时评课,对可取之处给予明确肯定,对不足部分应提出指导性建议,作好评课、指导记录。教研组长根据本组实际,有意识地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一帮一”、“老带新”等指导活动,明确指导教师,帮助年青教师完成备、讲、批、辅、考、研六个教学环节工作。指导教师每学期指导备课不少于3课时,听课不少于5课时,其余指导可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每次指导都作好检查记录。教务处、教研处每月检查一次,全面了解年青教师教学情况。
三、组织学习新教学大纲,研讨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引进、吸收和使用新的教学辅助手段,积极开展各项教学研究活动,组织课题专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总结教学经验。每学期每位教师教学论文不少于1篇。
※四、参加省、州教改培训的教师,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开展再次培训,带头进行教改研讨活动。写出教改培训心德,打印后向学校领导书面汇报(第十周前)。
五、指导督促教师积极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会上网查寻教学资料,丰富教学 内容,学会应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用微机处理个人资料。
※六、本学期期末,参与统考科目的任课教师均与学生一道参加考试,担任不同科目或不同年级的教师任选一个年级或科目进行考试。考试成绩作为教师业务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教研组长抓好本组内统考科目教师的教学督查工作;所任学科统考成绩低于全县平均的`,下一学期不列入拟聘教师名单。
※七、本学期组织各学科校内教学能手评选活动。要求每个老师必须上一节公开课,由各组组织评比后推荐参加比赛(具体操作办法另外下发文件)。
八、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有计划安排教师参加年会,主动与周边州、县、市同类学校的教研组联系,开展教研交流。
九、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各科竞赛,并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指导。组织初三年级各科教师搜集中考信息,研讨中考教学工作。
十、做好本组教师思想工作,加强团结,增强凝聚力,组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带“※”号的为本学期工作的重点内容。
行政办
篇6:中学学年教学研究工作报告
在年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学校采取了多种渠道进行,上半年我校举行了全校教师新课程展示课,下半年举行了绩效课。这两项活动,对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很大促进,对学生主体的认识在逐渐加深,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一、新课程理念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
从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开始,我们只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思想制约着教育教学工作,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发展带来不利,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如何把握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认识模糊,操作困难;教师的讲述与学生的活动有无轻重,如何辩证地融为一体是一大难题;开放型教学是在每门课程,还是在每节课;专门的一门学科,还是融入到每一门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事情,还是每一位教师的事情继续教育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树立了良好的开端。
二、展示课给我们带来了摸索性前进的步伐
在展示课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已初步形成双边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阅读教材,思索问题,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小组回答,集体讨论,教师指导升华。
在展示课中,我们也看到了如何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还看到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得到尊重,否则就会没有效果;我们更看到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生身心疲惫,昏昏欲睡;满堂灌,效果甚微。
展示课给了同行和非同行以启迪。
三、绩效课展示了教师的风采
在绩效课中,我们的教师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45分钟是学生的“天堂”,学生在思考、在讨论、在实践,教师在指导、在归结、在升华,教师不是旁观者,是一个更重要的角色。我们打破了传统的45分钟,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习惯;我们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讨论、合作、探究。
在绩效课中,我们也看到了学生的活跃场面,看到了他们的能力被教师承认的笑脸,听到了他们银铃般的笑声,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的收获。
在绩效课中,我们真正感觉到老师的伟大,老师那无形的力量是学生前进的真正动力。
四、绩效课也显示了教师的`弱点
在绩效课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一节课只是让学生练习,虽然有讨论,但教师一节课没有讲授一个主题;虽然看了学生的练习,却一句话也没有把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作重要的探究;学生虽然知道在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今后应该怎么去做,才能预防犯同样的错误不清楚。总之,教师一句话不讲并非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绩效课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位老师设计的题目相当具有开放型,但教师却教授时没有更深入引导学生探究。1元钱打固定电话依据现行收费标准(3分钟内0。22元,3分钟以外每分钟0。11元)最多能打多少分钟?不是简单的一个不等式,而是与生活实际相连的。
五、对一堂课的评价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我们如何评价一堂课: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必须动起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是“活起来了”。
篇7: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
思维导图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加以具体化的方法,而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当中,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在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将已经建构的知识结构加以浓缩,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层面来简要的探讨思维导图在其中的应用和作用,更为深入的了解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1学习阶段
众所周知,在学习中学生要记录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可以通过做笔记来完成,另外在学习中他们也可以收集其他同学的想法和意见,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绘图程序时,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在编程中的效率以及精度。另外,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更好的思想写作和作品开发。当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时,学生可以通过图形的记录来记住操作复杂化的操作步骤。此外,在进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对话,而不仅仅是作为知识单方面的接受者,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信息加以分类、组织,然后进行深入的思考,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结构等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着很大的作用。
1.2复习阶段
在学生学习的复习阶段,思维导图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整理和建立知识结构,以此来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进行长期的知识保留。另外,在思维导图的`审查过程中,学习者还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系统化的结构和记忆。当一个人学到了很多知识时,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来获得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通常会把学习到的知识来运用,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概括,学生在知识的复习阶段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思维导图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2.1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知识以几乎纯文本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做法既不生动,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又由于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的了解知识的结构,更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劳,因此,心灵地图的构建是很有必要也很有帮助的。将思维导图应用到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可以将知识转化为一种可视化的理解,通过导图的展现让学生轻松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同时也更容易明白教师自身的思维过程,即所谓的“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也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无声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出现一定困难的时候,教师应适时的应用心智地图来解决问题,发挥出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实际用途和价值。
2.2进行高级思维的工具
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总是困扰师生的一个问题是“主体”的轨道偏离,这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思维很容易跑向其他方面。这时思维导图就能够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让关注者知道焦点在哪里,然后围绕着这以问题进行学习、讨论,最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提高和质量提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是教师一个首要责任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容易发生方向迷失的情况,在教学和学习中常常把重点弄混淆。这个时候心智地图的作用就更加的凸显出来了,根据心智地图的引导可以引导师生遵循良好的思维安排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重点,而且教师也能够通过对学生思想设计图的观察,了解到他们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的学习情况,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加以调整和改善。
2.3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的工具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材、教师等都向学生传达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如果信息是无序的就很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能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和课程设计,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完成整合和管理知识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少能够学习和了解到课堂以外的知识,在新课程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学会应用思维导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有效的设计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实践和理论都已经证明思维导图对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的是其在促进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并不能保证教师一定能做出最优的教学设计,思维导图能否发挥出作用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思维导图的作用并不能取代教师教学设计本身。因此,在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积累起丰富的理论和实际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将思维导图更好的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3结语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技能,同时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进行主动的探索,并最终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
篇8:中学作文的教学研究
作文教学应该是彰显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的一种有效载体,是教师在主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展自我,逐渐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大写的“人”的运动历程。有关作文的教学,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一、现状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除了教师的或从别人那里借鉴来的,就很少有自己的,在作文创作中缺失自我创造内容。此情形恰似张志公先生所讲:“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中恐怕算得上是一个‘老大难’②,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这个‘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具体言之,我认为中学作文教学这个“老大难”,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共性凸现而个性全无,文中难以找到自我主体思维的影子。
中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以眩目的政治道德泡沫掩饰社会现实与精神现实的真相。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各种考试中获取高分,以达到自身功利目的,于是在教学中便一味地宣扬“崇尚+光明”这一主题,使中学生作文普遍出现情调轻浅甜腻的状况。让林黛玉似的病态审美的文章逐渐登台亮相,有时反而成为上乘之作。
其二、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常以主流与支流的堂皇托词反对学生在作文中展示生活的全貌(包括对社会阴暗面和人性缺陷的展示),导致学生为文与做人之间出现两极对立。即“对作文中所描写的生活形态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原生态之间的完全背离”③,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总在客观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之间徘徊,出现文学与人学、作文与做人的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学生为了能在作文中实现为自己迈向成功,以达到浓墨重彩地涂抹一笔的功利目标,不得已之时,只得以主流内容的写作来博得评价人的“好感”。久而久之,文学与人学就会完全在两条线上相悖而行。
其三、学生理性认识水平较低,理性思考能力薄弱,加之中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对生活本质尚缺深层次思考和探索。本来,写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它以“对生存意义的揭示去唤醒人类的灵魂,去洞见被遮蔽的生活底蕴”④,作者既要有对生活的外在表象性的认识,更要对生活现象和本质内容作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才能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诱发其创作灵感,从而揭示出生活中深刻的哲理和意蕴,才能创造出来源于生活而更高于生活的精神产品。由于中学生对生活理性思考的缺失,使作文创作自然地停留在生活表象的展示上,既不能“杂取种种”地嫁接、浓缩生活内容,也无法挖掘现实生活中表象背后的实质性的东西,所以写出来的作文总是显得平淡无奇。
中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突出,在作文创作中把生活概念化和理想化,教师把作文教学模式化,未让学生在作文中尊重客观现实生活和洞察、反映社会生活轨迹,于是,作文教学中伪主体和伪科学现象十分明显。
其实,生活就如万花筒。有人认为它是一杯浓浓的咖啡,苦涩之中蕴含着几分缠绵与悠长;有人认为它是一朵美丽的浪花,让人充满着奇妙幻想;也有人说它是一杯苦酒,牵肠挂肚,绞痛难耐。其实,这样的理解才是生活的本真,才是尊重客观现实生活,把生活内容融入作者自身情感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理解、感悟和思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无独有偶,但在我们的许多中学生笔下,要么把五彩缤纷的生活概念化,要么通过作变形手术进行美容,把它理想化,以扭曲客观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编造出自己“心中的生活”以服务于写作。一旦他们写老师,就离不开深夜窗前的那缕灯光,写父母就逃脱不了雨中送伞、冷天送衣等生活情节。这在学生心中已把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生活模式化、概念化、理想化了。
我们主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充分体现阅读欣赏过程中读者思维的再创造。其实,作文亦然,有一千个人就应该有一千种思维,对某一事物就会产生一千种体验,引发出一千种、一万种思考,而今天的情形正好相反。在广大语文教师“大一统”教育观念和学生作文为适应单一主流主题去创造生活的思想影响下,出现一千个人只有一个鼻孔出气,一张嘴巴说话的状况。而且,不少学生在写作中没有生活素材编素材,没有语言套语言。他们所编出的生活素材要么与客观现实远离万里,要么麻皮不爬豆杆,风马牛不相接。他们为了向老师交差,编造出一系列的伪素材和伪语言,使作文完全远离客观现实生活,远离自我,把写作主体完全置于理想化的“真空”世界。
由于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精神和自主精神缺乏,于是在学生潜意识中出现“我写的不是我”,致使教师命题中的“无我”和学生写作中的展示“自我”之间进行抗争。尤其是教师总要求学生写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为国、为民、为时、为事的题材,总是把“利他”放在首位,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不到渲泄,自我形象得不到展示,个性得不到张扬。在老师必须要求学生作文与学生无心作文的矛盾中,使作文中并非自我的伪主体形成。在老师的强硬要求下出现的伪主体写作,并非是学生自我主体的情感自然流露,何以让他们写出有血有肉有骨头的富有灵性的佳作呢?
再者,不少语文教师在学生习作时习惯性地运用程式化方式教学作文。当然,作为初习者,这种方法能很快地让他们掌握一些作文套路,不致于让写作天马行空,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但作为中学阶段学生而言,老师依旧有意无意识地在作文教学中强调“三段式”、“四段式”谋篇布局,强调作文审题、立意上的“鱼池”和禁区,学生在写作时自觉不自觉地被教师思维所左右,并逐渐地把镣铐箍紧,因为他们生怕考试时由于作文失败而招致十年寒窗付之东流,生怕因高考、中考失败而改变人生航向。这样,在学生潜意识里,他们毫无知觉地利用“学业上的功利性代替了学问上的进取性、探索性。”⑤由于作文教学中教师强调太多,要求太规范。再加之教师以程式化的思维去要求和影响学生创作,不但会使其丧失对自然生活本真的领略和感悟,反而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作灵感的产生,这便使作文教学中的伪科学现象出现。这对中学生作文创作是极端不利的。
二、对策
首先,教师须转变教育观念,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探究意识等方面入手,大胆实施学生作为自然人的影响和教育,把他们逐步培养成“学会创造,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完整的、鲜活的“人”。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文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活写作内驱力,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体验、感悟,逐渐“内化”为能力,并以此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他们逐步踏上展示和超越自然人的坦途。
其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引导学生探索生活的奥秘,找回缺失的自我,满足自己作为人的本能的基本心理需求,引导他们多写解剖自我,表现自我的作品,从而找回自我的存在价值。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在动力,培养其写作兴趣。
1、强化学生“我能行”的潜意识信念,克服他们的惧怕、怯懦和悲观心理。因为“培养心灵力量的唯一要求是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只有树起他们的强者信念,才能让他们找到自信心,产生我不是弱者,我能把作文写得更好的欲望。这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事物,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⑥因此,作文教学要让学生首先认识自己,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外界事物巧妙融合,方能逐渐培养其写作热情。
2、大胆鼓励学生写作“放胆文”,引导他们多角度展示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使其在作文中讲真话,抒真情、探真理,从而实现做人与为文、理想与现实、客观主体与创作主体的吻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切忌用功利眼光去权衡得失,因为这样反而会钳制自身思维发展,不能引导学生大胆为文。其实,学生作文只要是积极的健康的,只要写出了真情实感,哪怕是他用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去揭示社会的阴暗面或人性的弱点,均可进行大胆鼓励。这正如萧统在《文选》中所语:“文章之道与立身异,立身须谨慎,文章且要放荡。”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放胆写作,学生在文中就无法“放荡”,无法表现出生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个性就难以张扬。
3、在作文中教师要不断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鼓励他们写“我想写”、“我愿意写”的作品。虽然古之有“不依规矩,不成方园”之说,但规矩太多也会阻碍学生潜能开发。作文教学要切实改变轻生活、重技法的状况,要把学生生活宝库的开掘与探索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多作写作生活素材和语言的积累,让写作源头活水逐渐丰富起来。教师不可只在技法指导上打转,要引导他们打破一切写作中的固定框框套套,并且把写作内容、形式、主题的选择权完全交给学生,赐予学生自主选择的力量,使他们在写作中逐渐学会“独立行走”,定能写出“我乐意写”的好作品。
4、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人文,以提高学生审美价值,使人本精神在作文实践中得以复归。
在作文教学中,要把作文的工具性、实用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实现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把变化多端的人间万象、千姿百态的人文景观、奥妙叵测的精神世界和神秘悬妙的社会自然完全渗透到作品之中,通过展示人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来提高作品的艺术审美。因为,要使作品震憾人心,除要表现一种原生态的要义外,还必须把人的精神、情感融于外物之中,才能产生出超然于物外的东西。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文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挖掘出他们作为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内涵,并恰当入文,不断在创作中完善自己,健全自己,并在庞大社会体系中学会恰如其分地进行人生定位。这样,人本精神在作文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归。
改变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策略颇多,在此,我反从未能彻底改变当前教育体制和作文评价体系的前提下,对如何暂时改变这种不堪的状况,表征性地提出几点思考策略。但作文教学归根到底落实到一点,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塑造自身人格,实现人本精神的复归,是让他们健康成长,形成健全人格,最终达到“为文 ”与“做人”和谐统一的一个有效措施。
参考书目:
①《教育探索》2001.11.18
②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版
③陈斌等《当代语文教育的改革及对策》《天津师大学报》(基教版)2001(第二卷).1.8
④梁惠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语文教学通讯》2002.3.28
⑤吴敬东《从两份高考模拟作文分数说起》《语文教学通讯》2003.3.34
⑥(苏)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北京出版社 1943年版
[中学作文的教学研究]
篇9: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策略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因为考虑到研究涉及统计、研究模式设计或解释数据等方方面面说将研究“拱手相让”给“专家”去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颠倒黑白的做法”。我们应让教师基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践和研究。因而任何有帮助的研究者应高度重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过程,并帮助他们提高。但这里有一个矛盾。事实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可是又不太清楚自己应该怎么样去研究。本文简要论述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些问题。
一、研究内容
其实,课堂教学的研究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天天在做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透视课堂教学,除了对课堂教学理论的探究外,还可以对教师、教材、学习策略、学生心理、交际能力、学生自我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在英语课堂上的使用等进行研究,如讨论课文内容时pair work和group work的运用、设置情景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时录像资料的使用,讲解语法时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交替使用等等。有些课堂教学研究时间较长些,如学习者策略(learner strategy)、值日报告对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作用、阅读技巧训练对阅读理解的作用等。
有些教师对自己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能力存在着疑虑,总在想“我行吗?”其实,他们同时还在考虑其他问题,如:
l. 我的研究能否“击中要害”?
2. 我怎么知道我的研究方法是否恰当?
3. 如何统计和处理各类数据?
4. 我的研究成果会有用处?
好问题──你在搞研究了!研究正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
二、将想法(idea)转变为特殊的问题
仅仅有想法不能使研究进一步深入。将想法转变为特殊的问题,可使研究者明确问题,为范围较广的课题寻找到切入点。这实质上是一个“聚焦”(focusing)的过程。如“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有什么关系?”这里,“中学英语教学”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也可以研究听、说、读、写、译教学的某个方面。即使是读,还可以讨论阅读速度、阅读正确率、题材、朗读等。“文化”的概念更广,可以结合教材讨论“问候”、“问路”、“禁忌语”、“身势语”等某些话题。
三、确定研究要素,使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果要研究初中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作用,“初中”、“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三种”(如pair work、group work、games (bingo)、role play等)和“作用”成为四个要素,而研究的着眼点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特定的教学技巧的作用。再如,许多教师了解交际法,也尽力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上使用这一专教法。但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听一些示范课上得很好,却又觉得方法自己都能想得到,而操作时却没办法做得好一点。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在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课堂教中如何使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相吻合。此时,最重要的数据便是课堂教学实录(录音或录像),以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差异,找出这些差异(gaps)到底在哪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去改进教学实践。
四、查阅相关文献,决定研究方案
笔者认为,在选定研究专题或课题前后,查阅相关文献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研究是“踏在别人肩膀上”做的。在申报课题时,我们一般有“与本课题相关的.先前研究成果”一栏。订阅一些刊物,阅读一些专著对了解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大有裨益。语言学的专著、中学英语教育学和教学法专著、科研方法专著、中学英语教学方面的杂志对于中学英语教学科研至关重要。
在开始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时,不管用什么研究方法,都需要搜集数据。例如研究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也许要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量的依据,然后,在一段时间里,用录音机进行课堂实录,从课堂活动总量、teacher talk、student talk及研究对象的参与量、学习成绩等多个变量来看问题。思辩法、文献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可以适当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也应相互结合。
五、分析数据,报告成果
课堂教学研究的数据,可分为定量数据(quantitative data)和定性数据(qualitative data)两类。定量的数据均为一些数字,较为直观,可直接用来进行统计、描述或计算相关性、概率、方差等。而定性的数据则是一些文本、采访、观察记录、学习日记、社会现象的描述等非数字材料。定量研究由于它有一定的研究套路,因而可以使研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更加有效。而定性研究会给研究者加重负担,因为它更需要研究者的洞察力、直觉和理解力。不过,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研究应两者有机结合,依据课题内容确定研究方案后去收集数据,应以能完成课题内容为原则。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 什么是“行动研究”[J]. 教育实验与研究, 1999(2):60-67.
2. 葛炳芳. 行动研究:中学英语教师科研新方法[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0(2):41-44.
3. 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 NJ: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4. Cook, G. & B. Seidlhofer, Principles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 Oxford: OUP. 1995.
5. Kemmis, S. Action Research and the politics of reflection[A]. In D. Boud et al (eds), Reflection: turning experience into learning[C]. London: Kogan Page. 1985:139-164.
6. Sch?n, D. A.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333.
7. Seliger, H. & E. Shohamy.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 [M]. Oxford: OUP. 1989
8. 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OUP. 1998.
9. Stenhouse, L. Authority, Education and emancipation[M].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83:36.
10. Widdowson, H. Aspect of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UP. 1990.
11. Williams, M. & R.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tructivist Approach [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浙江省桐乡市教委中学教研室 葛炳芳 《教育信息报》211月11日第15页)
篇10:中学教学研究学期计划
中学教学研究学期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要求,结合中学发展实际,围绕“精细管理、有效教学、优质发展”总体目标开展工作,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和科研质量,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服务功能,着力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我校持续快速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拓展教师教育视野,浓厚学校科研氛围,落实科研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2、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积极性,指导并规范教师课题研究工作。重视过程性管理,重视强化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
3、认真落实教科研常规管理,正常有序地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论文征集评选活动。
4、紧密结合我校实际,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措施具体、积极稳妥地开展有效教学实验。
三、工作要点
本学年度将围绕“认识再提高,制度更完善,队伍再培养,研究更实际,课改见实效”总体思路,切实抓好常规教育科研及有效教学两大方面工作。
(一)常规教育科研工作方面
1、进一步加强教科研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促进教科研发展。本学年要以现有的学校教科研规章为依据,加大执行力度,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努力通过制度建设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加强科研培训,提高师资素质。一是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校外培训,开阔视野,提高学识,更新理念。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市、区两级的教科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学习先进经验,提高科研认识。通过创造条件,不断加速教师的成长。二是不断加 大校本科研培训的力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全面关注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一是对五年内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充分落实传、帮、带,鼓励青年教师乐于学习、勤于研讨,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对五年以上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建梯队、抓重点、压担子的方法,不断为骨干成长教师提供条件、搭建舞台,加快成长脚步,争取让更多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3、规范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做好各级教科研课题的开题和研究工作,主动召集各课题组成员适时开展工作研讨,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和资料汇总工作,定期收集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征集课题研究论文,认真做好到期课题的结题工作。推行“四个一行动”,即教师每学年必须参加一项课题研究、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完成一次教学课例(案例)分析、上好一堂公开研讨课,并将其作为考核评优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积极探索和逐步形成在课题引领下的“学习、设计、实践、反思、提高”反复实践而又螺旋上升的校本教研运行方式和内在机制。
4、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比赛活动。开展校内教育教学论文、教学方案、教育随笔等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和反思能力,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区级、市级、国家级的各类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比赛活动。
5、做好校内优秀教学法的研究及推广工 作。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作用,加强对校内优秀教学法的研究总结和推广工作,认真开展学校优秀教学法(教学模式)的评选活动,并采用公开课、讲座等形式首先在校内推广,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水平,条件成熟时向外推介,增强学校影响力。
6、积极开展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及科技创新活动。本着提升学科教学水平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相关奖励方案,积极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力求以竞赛为载体,为学生搭建拓宽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内在素质。同时,进一步推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发明创造活动的开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知识竞赛及科技发明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科学,强化学生科学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7、强化我校教科研工作宣传。一是通过学校网站宣传推介我校科研动态;二是创办校级科研刊物,将我校教育教学成果进行汇编成册,定期出刊,以反映学校最新教育教学动态,提炼并推广学校教育教学思想,反映学校的新发展、新变化。
(二)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方面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切实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强化课程领导,重视制度建设;重视课程研究,开发课程资源;加强课堂研究,转变教学方式;实施发展评价,开展学分认定。力争通过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建立富有我校特色的新课程体系和评价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师整体形象和学校办学品位,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1、课改思路
坚持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具有七十八中学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活力的课程改革实施体系;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特点的课程改革新路子;倡导并实践新教育理念,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队伍专业成长,有利于加快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和有利于形成七十八中学特色的学校管理新机制,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课改原则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畏手缩脚,又不能不切实际,要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对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要正确对待,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胆创新、量力而行,积累经验,为我校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加强学习,思想先行。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要通过广泛的思想教育,使广大干部、师生和家长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把新课程实验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把新课程实验变成学校的自觉行动,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因此,加强学习、思想先行是新课程实验的首要任务。
③专家指导,科研引领。新课程实验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学校要在充分借鉴全国、全市教育研究 部门新课程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实验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本的研究机制,积极探索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④以校为本,知行结合。“知”就是理论,“行”就是实践,知行结合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需要多方人员全方位参与,因此,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理论来统一人们的思想,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课 程改革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总结经验,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羁绊,闯出一条课改新路。课改人员观念与行为到位是保证课改顺利运行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摒弃那种先观念、后操作即理论学习与行为跟进脱节的做法,又要反对缺乏先进理念引导、用旧经验老做法来进行新实验的蛮干,把观念转变和行为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课改实验顺利进行。
⑤全员互动,协同推进。新课改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要积极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为新课程实验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⑥开拓创新,以人为本。要注重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教育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2、主要任务
①全面落实新课程实验工作。实施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实践、反思,进一步积累我校新课程实践经验,完善我校新课程实施体系,促进我校新课程的稳步实施。
②建立和不断完善校本管理制度。制定我校高中新课程的管理制度,构建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重建新课程条件下的班级管理,建设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创建学校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文化,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
③探索服务新课程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构建教育教学的新格局。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④探索有效的实施经验。立足我校实际,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方案的推广提供有益的、可借鉴的经验。
⑤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探索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推进学生学 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探索建立与高中新课程相配套的学分认定制度和考试制度,促进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继续探索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测试,分层评价的新机制。
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充分挖掘和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创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加快把七十八中学建设成为内涵丰富、活力充沛,学生素质全面,教师专业优秀的名校的步伐。
四、具体工作安排 (具体时间由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各部门协调决定)
1、拟定新一年工作计划
2、与教育科研职能部门紧密联系,保质保量完成各种教科研活动。
3、经常开展教育科研学术研讨活动。
4、组织参加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
5、定期开展或参加各级教育科研知识培训。
6、开展课题研究追踪检查,规范课题管理,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记载、有结论。
7、收集研究资料,迎接课题中期检查,作好评估验收,争取年底申报结题。
8、做好立项(结题)课题及科研室主任网上平台信息整理工作部
9、积极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案设计、优质课竞赛。
10、根据市教科规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并开展“小课题”研究。
11、积极参与“区有效教学的校本研究”课题协作工作。
12、加强反思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本学期,学校将进一步要求教师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思路,辛苦笔耕。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后提高,要求教师主动撰写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研论文。鼓励教师向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投稿,组织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在研究中发展。
13、认真做好学校校本教研及培训工作
14、抓好继续教育的宣传、登记及组织参加各科继续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
15、抓好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根据市教育局文件精神,继续选派教师参加 英特尔未来教育等培训。
16、认真组织开展教师多媒体教育教学技术培训。
17、认真贯彻各级各类学会的精神,做好布置的统计、上报、造册等工作。有效组织开展科研月活动。
18、做好教科研年度考核迎检工作。
19、收集汇总本期各级各类教科研成果。
20、迎接上级主管部门工作的各种检查及调研。
21、认真完成上级相关部门安排的其它工作。
22、做好学校安排的其它工作。
篇11: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策略
本文提要本文认为,一线中学英语教师应重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他们应当成为这一研究的主体。但是,许多英语教师想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却又不知道该怎样做。本文简要论述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研究什么,如何确定课题、研究要素、制定研究方案和分析数据等。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问题;研究要素;研究方案;数据
On Doing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Research
GE Bingfang
Zhejiang Tongxiang High School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 314500
AbstractThis paper tends to emphasize that EFL teachers, rather than EFL researchers alone, should be the principal part of researching the EFL classroom. Though many high school EFL teachers want to do research on it, they more or less find it too difficult to conduct formal research. This paper briefly talks about what to research, how to find something worth researching, how to decide on the all parts concerned, how to make research plans as well as how to interpret data.
Key wordshigh school EFL classroom research; questions; research constituents; research plans; data
篇12:中学声乐教学研究论文
中学声乐教学研究论文
任教农村高中的声乐、古筝、视唱练耳和音乐理论。我的教学都是两年基础加一年提高,所教的学生的成绩都不错,都掌握了科学的演唱方法。现在可以登台演唱一些有难度的曲目。如何进一步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益呢?我结合教学实践,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音乐的需求是人的本能,都说每个人都有成为音乐家的可能。记得我当我担任一个班的音乐教学法时,在第一堂课我都会问学生:“你们喜欢音乐吗?”学生总是开心地回答:“喜欢!”我又再问:“那你们觉得音乐是怎样的?”学生说“就是唱歌。”那接着我就会请学生自愿上台为大家表演唱一首,可几乎没有学生敢单独上台演唱。因为大部分学生都缺乏信心,认为自己的嗓音不好,唱得也不好听。他们大部分所理解的音乐就是唱歌。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之下,音乐课的设置一直都是可有可无,偶尔的音乐课也是让学生随意唱几首歌,场面开心,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学生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唱,不懂科学用嗓,合理用声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心中没有自信心,主要还是缺乏对声乐学习的认识。为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重点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让学生明白:1.虽然每人人的嗓音好坏有天生的原因,基础存在着差异,但只要经过认真、勤奋地训练,都可以很快地改变原状,并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2.不管自己用的是何种唱法,或者演唱各种不同类型的歌曲,都需要运用正确的声乐技巧和方法,这样才会对自己的演唱提供帮助,使演唱更好听,更完美。3.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歌唱家,这也不是我们音乐课的目标,我们只是希望通过声乐课的学习,让你把想唱的歌唱得更动听,把想表达的情绪表达得更到位。事实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后,学生对声乐课越来越有兴趣,对于有点枯燥的练嗓教学也不觉得无味,每次掌握了一点声乐的技巧,他们都非常开心。后来,我再邀请学生自愿上台表演,大家都争先恐后要求自己单独演唱,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辅导。这种浓郁的学习气氛使我的课堂轻松愉快,让我发现声乐基础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从声乐训练的基础抓起,注重听觉、音准训练、培养节奏、感知能力
多数女生在训练的初期,在真假声的`过渡上非常困难,存在着明显的真假声,训练中由中声区进入高声区时,常常挤紧喉头喊出高音,这种声音不仅音准偏低,而且音色欠美,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用小声哼鸣,注意音准,并在哼鸣的同时嘴巴做任意咬字动作,而不影响哼唱,把声音由上向下叹唱为好,不脱离呼吸,演唱时在换声上多下工夫,最终解决了真假声混合及音准问题,调整了声音平衡,找到了歌唱的整体感觉。声乐课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重要,要多用亲切、生动的形象的语言,这样更能启发学生。比如有的学生咬字不清晰,就要启发学生注意用舌尖、唇尖、齿尖结合发声。我就说:“你是一只快乐美丽的百灵鸟,请用你灵巧的小嘴唱出来,啊,你的歌声多美呀。”多与学生交流,把声乐教学中的神秘复杂技巧问题以直观、形象简单化的方法教授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持久的保持兴趣,增加信心。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该的朋友,因为歌唱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在课堂上我从不板着脸和学生说话,对于学生的错误也是委婉的指点,让学生始终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使学生知道最好的歌唱状态应该是舒展、自然、优美的。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个文综知识很好的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思想情感的表达上较为全面。初学声乐的学生往往偏重于声音位置,忽视了歌曲情感的表达。例如,有一个各门功课比较优秀的女生,在声乐课上的演唱还比较完整自如,在我的提示下,有一定演唱表达能力,但一上台,光听声音还可以,但面部表情非常呆板,就像一尊雕像,通过让学生看自己的演出录像,分析原因,不断克服心理紧张因素,加强表演训练,终于纠正了“有声无情”的现象。歌要唱得好,光在课堂上练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感觉声音的通透,尤其练习高音时,我会组织学生清晨爬到学校后面的山上练习。通过十几分钟的爬山,学生锻炼了肺活量,在清新的空气中向远暸望,然后开始练声。一首歌的灵魂在于有没有用心去唱,在声乐课上,首先要启发学生从心去唱,去体会,以情带声,让学生在演唱中进行二度创作,发声练习时就进入一个兴奋的歌唱状态,也就是“未成曲而先有情”。总之,培养声乐人才的工作辛苦、忙碌而充实,并为此付出许多宝贵时间和心血的工作。让我们努力探索出更有效,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的方法,使热爱声乐的学生,加快进入音乐殿堂的步伐。
篇13: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策略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因为考虑到研究涉及统计、研究模式设计或解释数据等方方面面说将研究“拱手相让”给“专家”去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颠倒黑白的做法
[1] [2] [3] [4]
篇14:个人教学研究总结
参加一些听课活动,有时我也注意观察听课老师们在做什么,发现听课的老师们除了听课外,在觉得“不好听”的时候,还有不少在听课的教师在那里玩手机,还有在那里注视窗外美丽的风景……那么,听课到底听什么呢?
第一,应当听授课者的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体现了授课教师的基本教学思想,从整个过程安排中,我们能考量教师的基本素质,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程序,如果程序都不对,课肯定是失败的,就谈不上什么效果和理念。
第二,捕捉课堂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堂课上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总会有些细节值得研究,这些细节可以暴露缺点,也可以体现优点,因此,听课者可以选择一些细节细心体悟,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就是在一些高级别的课堂教学大赛中,我们听一些专家评课,都能感受到他们对细节要求的苛刻,往往一个细节就能使这节课成功。让人感受到授课人的良苦用心,同样,一个细节让人发现授课人的基本素质上的一些大问题。
第三,听理念体现。
理念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没有先进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设计肯定不会符合最新的要求。反过来,课堂的设计又能反映教师的理念。所以,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发现授课人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触动,如果发现他的理念落后,以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就改进;如果发现别人很先进,就在自己以后教学中模仿。
实际上,听课有很多讲究,关键是看听课的老师能否投入进去。如果发现课“不好听”,就可以在听课记录上写点批评感想,因为你觉得不好,肯定会有所想法,这时写出来是很有真情实感的。这也是最基础的课堂教学研究。
篇15:个人教学研究总结
1、少限制束缚,多激发好感
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自觉中往往给学生设置了许多障碍,在一种处处受限制的氛围中写作,势必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更少地限制束缚,多一些拓展扩散,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拘无束地去驰骋思维,多写“放胆文”、“真情文”。近几年来做了大量改革,高考作文要求中常见的“文体不限”,即是减少束缚的体现,这样学生可不受文体框架的约束,能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我们可以将优秀篇目推荐给学生,并不时将自己偶尔发表的好的作品与学生共赏,不断熏陶。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与学生同题材,同要求,同时间多写“下水”作文,与学生共同体味习作的甘苦,做学生习作路途上的贴心人、同行人来激发学生的好感。
2、少刻意强迫,多激发兴趣
当前很多中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写作,对写作没有兴趣,认为这只是完成教师的作业、任务,教师尽管苦口婆心,学生却是唉声叹气!逼得急了,高压之下完成的作文也只是敷衍之作。而新课标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从这表述中不难看出,它强调了表达的兴趣和欲望。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只要我们关注他们兴趣的焦点,把握住他们流行的话题,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要写,把话写好,鼓励学生写自己的话,写与别人不同的话,自然能提起他们表达的兴趣来,而不是刻意要求、强迫写作。这就要求教师能有更多的激趣方法,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主动”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3、少敷衍抄作,多阅读积累
古人讲究“厚积薄发”,作文教学也要重视对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好作文都有一股浓浓的醉人心脾的底蕴味儿。没有积累,临写作时自是“腹中空”,抄作有时也就难以避免了,只有积累,才能信手拈来,才能“腹有诗书文自华”。新课标明确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写作的出发点、写作的实际活动还是写作的结果,都应该深化对感性的语言模块的认识,大量积累各种生活经验材料,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大纲》也同样指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届时,只要激活储存于学生大脑中的材料,就可产生综合效应,使写作能力得到整体提高。材料越广泛,可以展开的思维空间就越开阔,文章就越大气、越灵气,越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越富有创新精神,在作文的舞台上就可以上演自己“创新”的性灵文章。
在新课程写作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少限制束缚,多激发好感”、“少刻意强迫,多激发兴趣”、“少敷衍抄作,多阅读积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及时把握和巩固学生主动作文的状态,认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我们就不怕他们无话可写,不怕他们写不出独特的感受和细腻的体验,到那时,孕育许久的思想火花才会在人和事或景与物的撞击中迸发起来,真正实现突破写作教学瓶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篇16:中学基础素描教学研究论文
中学基础素描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中学生为什么必须开设美术学科,基础素描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学阶段基础素描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需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这些都是在教学一线的中学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美术;美术教育;素描教育
一、美术教育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合,基础素描教学要适时出现
学生由儿童时代步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也逐步增强,这时候的美术课程学习也应由易到难,逐步递进。在初中到高中阶段,基础素描适时地加入了美术课程。从儿童时期的想象绘画、自由发挥、天马行空毫无约束的涂鸦创作,到通过科学的观察,理智地表现客观事物,这也是一个学生身心成长的过程。此时的基础素描课,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个别课外美术辅导班,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进行基础素描教学,这种做法是让人担忧的。首先这一做法违背了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再者,素描学习相对儿童的多彩世界是单色的,不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甚至使得学生对于绘画一筹莫展,从此不再喜欢绘画。这会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限制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进行素描教学
美术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要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要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和从古至今的文化脉络传承。人类的进步需要摄取知识和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语言、文字、图形、影像、表情、动作等多种媒介方式获得的。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认知能力,对于学生审美能力、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中没有重点学科和非重点学科的区别,所有开设的课程都是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知识能力的积累而服务的。我们的孩子会观察、能表现,懂得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怎样创造美,我们民族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这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通过素描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为今后涉猎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素描本身也是一门艺术,素描之美在于它利用单色线条、块面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创造出可视的、具有质感、量感、体积感、空间感、光感的客观形象,它是人们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空间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的集中体现。一张好的素描,同样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许多大师的素描作品被后世不断地欣赏、传承、摹写,堪称优秀艺术作品的典范。
三、素描教学的方法
(一)入门很重要,固有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要改变,方向决定速度
对于学生来说,基础素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各个艺术门类的基础,可见其重要性。素描教学要有严格的理论支撑,其中涉及透视知识、明暗知识、结构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难免枯燥,但是必须要学,还要学扎实。这就需要教师的情感渲染,教学中力求方法灵活、机智,语言风趣幽默,范画和讲解相结合,有声有色,给枯燥的知识以声情并茂的表现,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和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中学生在教师的素描辅导过程中,逐步学习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感受用基础素描语言去表现所感知的物象。尤其要注重整体观察方法的培养,从物象的结构、空间、黑白灰关系、动态、体积,以及画面中上下、左右、前后的视觉关系等入手,变盲目的观察表现(甚至照抄黑白灰)到有法可循且准确生动的表现。
(二)素描没有捷径,基础决定高度
在素描基础教学中,既要给学生绘画的法度、规律性知识,以及素描本题语言的掌握。比如教师经常讲的注意轮廓,轮廓是物象的外形,更是物象与周围环境的空间边缘,它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条简单的线,它是有空间的。这些必须让学生通过感觉和触觉实实在在去理解。再如,明暗交界线是什么?它是物象受光与背光即亮部和暗部两个面的分界线,根据物象形体的变化及空间前后的变化,明暗交界线也产生着深浅、虚实、强弱的变化。还有基本的透视知识,物象前后距离的远近,在素描中表现为透视关系,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种种变化。这些变化通过掌握素描的本体语言去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二维空间的素描纸上塑造具有三维空间的物象视觉效果。
(三)临摹是提高基础素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临摹不是简单的摹写,更不是对一幅作品的简单黑白灰的照抄。它是一种带着观察、带着思考的临摹。首先教师要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阶段的、最适合每个学生基础水平的、最适合各个学生素描特点的,并且是最能够针对学生的素描问题的优秀的范画作品。这样的临摹才不盲目,更能对学生素描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多问些个为什么,“这幅作品为什么要这么画呢?”“黑白灰的.对比关系是怎么处理的?”“画面的空间关系是怎么拉开的呢?”“为什么范画的形体很结实而我却画得很松散很平呢?”这样,从起稿到铺大关系,再到进一步深入刻画和整体调整,用观察、思考、整体、结构、空间等带动着临摹活动,这样的临摹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经过适当的临摹、写实、再临摹、再写生,反反复复,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带动学生基础素描的不断进步。
(四)基础素描也要注重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对素描的感觉能力各有不同,加以有针对性的引导。由于教师在课堂上作范画时,容易使学生产生模仿,而误入素描教学的标准化,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多元化,不搞“一刀切”。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素描感受及对素描语言的感知能力,从其对特定素描语言的偏爱和侧重加以辅导,开发学生素描语言的潜能。基础素描教学属于视觉传达造型领域,教师做范画时不能光动手不讲解,还要将自身感受到的结构关系、视觉效果以及如何去观察、物像的远近大小、黑白灰关系对比、强弱虚实等因素在画中加以解说,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培养感知能力。根据每个学生对物像感知能力的侧重,有的擅长写实表现,有的对物像在光照下的光影对于形体的表现更感兴趣,有的更注重画面整体的粗旷效果,有的更加细腻。这都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加以相应的辅导,并根据学生素描学习的进度,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分组做范画,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让学生既能够掌握科学的素描方法又保持自己的个性。甚至在给学生提供临摹范画的时候,范画的选择也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中外大师的作品,教师再加以分析和辅导。
(五)开拓眼界,多读画多思考,素描的高度源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即使是在学习基础素描阶段的美术生,也不能闭关在狭隘的画室空间里,遇有好的展览,素描的、油画的等都要去学习观摩,更多地了解优秀的素描或其他绘画作品。如果没有好的展览,就需要教师搜集图片、照片等资源,制作幻灯片,定期给学生上鉴赏课,这样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延展学生的知识结构,给学生更广阔的绘画空间去选择,让他们的思维在更广阔的艺术领域驰骋。经过欣赏和分析后,看得多了想得多了,学生难免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不要怕学生提出一些还有些幼稚的问题,更不要紧张学生会提出超出范围的、甚至跟教师意见相反的看法或意见,任何的问题都说明了学生的思考,这正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教师要耐心解释,用绘画语言、手段去阐述他们的问题,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这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氛围,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互动力。教师不可以搞“一言堂”,不能硬性地规定学生就这样画、那样画,这样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严重影响学生判断能力的形成,还会让学生对绘画失去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础素描虽是“基础”,但是绝不简单,教师要充分重视基础素描教学对于学生绘画生涯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扎实这个基础,为学生艺术大厦的构建打好第一夯,这是一个负责任的美术教师必须完成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武彦君.浅谈初中美术课堂创新教学的有效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3,(6).
[2]石荣艳.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3,(27).
[3]田建锋.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策略[J].成才之路,2013,(32).
[4]李小钒.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D].华南师范大学,2004.
[5]杨爱霞.初中美术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6,(2).
篇17: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研究论文
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我国中学实施了缩小班级学生规模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小班化模式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体育作为中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实施体育小班化教学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提高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而合作是人类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成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基于此,对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中合作学习意识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合作学习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的变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需要更多知识渊博、能与人合作共事的人才需求。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物质条件充足,使现今的学生争强好胜、唯我独尊,缺乏合作意识,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成为每个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一、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对合作学习意识培养的有利性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非常活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涌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小班化教学模式便是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小班化教学指的是为了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将班级的学生人数缩小,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模式。
1.小班化为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以团队成绩进行学生评价,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学习,共同进步,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目前,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小班化由于学生人数缩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份额大大增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学生,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发展,给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单双脚跳跃的教学中,由于实施了小班化教学,教师能够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合理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体育教师可以用圈环摆好形状,让学生进行练习,在学生掌握好基本单双脚跳跃动作后,把学生分为3组,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摆放圈环练习,通过这样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合作,为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2.小班化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示自我
体育教学课程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营造合作学习氛围,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小班化合作学习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点,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互相激励、互相帮助、互相进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自我、完善自己、展现自我。因此,在体育小班化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给学生独立思考、交流以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断提高。例如,在小组跑步接力中,教师可让小组学生自己分配团队内的接力计划,结合自己的跑步特点安排接力方案,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
二、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培养的重要措施
1.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分别担任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却都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体育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才能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供基础。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身体素质都存在差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实施不同的体育训练办法。例如,在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中,对于胆小内向的学生,通常都不喜欢主动练习,身体素质和协调性都较差,又有自卑心理,不敢表现。那么,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最后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新课改下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在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学生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完成体育训练时,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合作意识,出现抵制与同学合作学习完成任务,这时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活动。
3.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往的教学模式让人觉得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像“上下级”的关系,而非“合作者”,使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所以,在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应该观察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点,为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丰富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一些团队游戏和竞争性比赛,鼓励团队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体育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提高体育小班化教学中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齐超,王艺兵.小班化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J].青少年体育,2016(2):56-57.
[2]罗毅.中学体育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3(3):41-42.
篇18:中学体育互动性教学研究论文
中学体育互动性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学体育互动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体育;互动性教学;实现路径
《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必须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学习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强化学生及家长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参与体育锻炼。
一、转变教学观念,制订互动性教学目标
体育教师要想高效开展互动性教学,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教师要深入解析体育教材内容,站在全局的角度构建知识框架;最后,教师要精心制作教学方案,设计具备实践性和价值性的教学方案,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排球自抛自垫”时,教师要在课前通读教材,浓缩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有效的热身运动和教学环节,凸显互动性教学目标。课前热身可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排球的发展起源、比赛规则、运球姿势及移动技巧等内容,通过运用互动性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二、构建温馨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在与学生相互认可、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不断利用互动性教学构建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情境,不断增加师生的互动。以篮球为例,在教学“三步上篮”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篮球动作不标准,或投篮动作标准却命中率不高等问题。为此,笔者通过主动询问学生原因,找到了答案:有的学生重视“三步上篮”的动作要求,导致重心不稳,投篮命中率低;有的学生眼睛一直盯着篮球筐,忽视了“三步上篮”的动作要求。于是,笔者总结了学生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并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从根本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由此可见,师生间友好的教学互动,不仅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与倾听,还要教师及时依据学生的学情展开诱因解析。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可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构建师生互动关系,不仅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体育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展开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是指依据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擅长或不擅长的体育项目等内容,教师将班级中所有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从小组成员中选出组长。在开展分组训练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结合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设计学习任务,侧重讲解动作技巧和操作要领等。在教学中,分组教学有效促进了师生、生生互动,为初中生提供了充足的训练与思考时间,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是互动活动的'组织者,而是参与者。教师只有真正做到教学平等,才能有效改变师生关系,不断拉近彼此距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体育学科的魅力。
四、教学互评
在开展互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互动评价。优质的教学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使学生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并通过借鉴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此外,通过互动评价,学生能对自己做出最科学、最准确的评价,从而感受到教师与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进而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制订更具时效性的教学方案,真正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性教学具备极大的教育价值,也是现阶段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通过有效开展互动性教学,教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体育动作,从而为体育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长涛.中学体育课堂中互动性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
篇19:职教中学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职教中学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职教中学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的教学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职业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丰富等方面均存在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很多职教中学为了丰富自身教学体系,也开始在校园范围内在保留职业院校的同时,开始兴办正常的义务教育学习。这不但有利于国家人才的培养,还对于丰富学生的成长体系具有积极意义。职业院校中的体育教学是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由于更加倾向于自身所学专业的学习,而忽视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忽视锻炼的价值,这对于现实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存在很大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职教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更好的促进职教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理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认知
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自身专业学习和体育观的影响,对于体育学习的认知存在着一定误区。认为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是自身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安身立命的技能,而体育学习对于自身工作等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进行体育学习,在课上表现出懒散,学习态度差等现实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社会因素,也存在着很多自身体育观念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的有序进行。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梳理,理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认知,让其认识到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一个很好的身体作为保障,工作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影响正常生活和总做的开展。
二、加强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的投资建设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在日后进入社会后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校均采取了加大实验室设备建设,加大学校实验器材的采购,以更好的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教育部门每一年给学校的经费相对有限,而学校将有限的经费过多的投入到现实的职业设施的建设上面,因此,在当前很多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设备相对于一些传统的初高中存在很大缺陷,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学校的`发展。陈旧的体育器材,落后的体育场地,在现实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很难激发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很多学生仅仅是在学习过程中走形式,不愿意投身于现实的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发展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现实状况,更好的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保障现实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需要职业院校正视当前蓬勃发展的学校体育状况,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建设与改善现有体育器材,兴建一些相对前卫且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热情的体育锻炼场所,来更好的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和锻炼热情的培养。
三、加强职教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素养
如今很多职教中学过于迷恋学生成绩的体育,而忽略了职教中学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更加疏于对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部分体育教师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工作态度不端正,对于体育教学的地位与意义认识不清楚,在授课中存在着不端正、教学不认真等现实状况。在职教中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的效果必须很好的落实在学生身上,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了解学生对多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学生为中心教授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拘泥于传统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思维和团队意识的增强,引导学生高素质全面发展,提高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四、革新体育教学评价手段
为更好的促使学生参与到现实的学校体育教学中,职教中学的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仅仅依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树立的全新体育教学与评价手段对现实的体育教学进行评价,以更好的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传统的体育学习的评价手段主要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主要是在学期结束后采用固定的测评手段对学生进行测评,使得很多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在现实的测评中占据优势地位,打击了部分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相对认真,但天赋相对较差的学生,为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更好的培养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体育教师要革新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手段,树立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等在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兼顾学生的利益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开展。
五、结语
职教中学的体育教学是职教中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的学生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与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职教中学的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却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前职业院校体育学习的开展,为更好促进学校体育学习的有序开展,需采用以下四点措施进行改善,分别为:理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认知;加强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的投资建设;加强职教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素养;革新体育教学评价手段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来更好的促进职教中学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9.
[2]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175,43,289.
★ 教师教学研究总结
★ 教育教学研究总结
★ 音乐教学研究总结
★ 中学教学检查总结
★ 中学开学典礼总结
★ 中学兴趣小组总结
★ 教师教学研究论文
中学教学研究总结(共1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