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楠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1篇年糕的由来_高中作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年糕的由来_高中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年糕的由来_高中作文
年糕的由来_高中作文
年糕的英文翻译可以是“new year cake”,意思是新年吃的一种食物。在我国,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新年吃年糕的习俗。每到过年的时候,几乎家家都要准备点儿年糕,借着年糕――“年年高”的谐音,表达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寓意,企盼着来年的生活、身体、事业等各方面都更上一层楼。比较讲究的人家还要准备黄、白两种颜色的年糕,以象征金、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财源滚滚。我国的民俗就是这样,喜欢以“象”取“意”来表达吉祥与祝福。
年糕从多年前用以充饥的食物,逐渐演变为民俗节日中的应景食品,还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提出的“立城郭”的建议,构筑了“阖闾大城”。城垣建成后,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得食。”当时随从以为伍子胥喝多了,没理会。但后来,伍子胥遭诬陷身亡,吴国被越军横扫而灭。城内断粮,随从想起了伍子胥的话,便带领人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就像我们现在吃的方方正正的年糕。从此,人们便在每年的第一天吃年糕,以纪念伍子胥的功绩。
因为制作年糕的糯米原产自长江流域,所以在北京称为江米。北京人在新年吃年糕的习俗在明朝就已形成了,明崇祯年间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记载,“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以前各家都是自己动手做年糕,其中也是乐趣无穷。原来我们楼上住着家上海人,每到快过年时,便把江米泡上,用石磨把米一点一点地磨成浆,放到一个布袋子里控水,就成了江米面。这种做法免去了和面的步骤,面稍软些的时候可以做汤圆,再多控出些水分,就可以蒸年糕了。现在用这种原始方法磨面的越来越少了,一般都是用江米粉和面,但做年糕的面要和得硬些,只要能粘到一起就行,因为蒸的时候还要给面补充一些水分。蒸好后的年糕放到阴凉处,随吃随取。年糕的'做法各地不尽相同,省事儿的蒸白年糕、年糕坨,要么就往面里掺上大枣做成枣年糕,放点红小豆或芸豆做成豆年糕,精细点儿还可以放果料、果仁之类,成为百果年糕,也有把豆沙或枣泥馅包进去,做成带馅年糕的……
年糕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像我这样的懒人系列,只是把年糕加热后,蘸点白糖就开吃。有时也心血来潮,把大块的白年糕或年糕坨切片,过油一炸,再蘸着糖吃,那粘粘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简直太诱人了。但是好吃归好吃,要注意的是,年糕一次不宜多吃,尤其是肥胖人、有糖尿病的人,或肾脏病、高血脂的人更要注意少吃,还有特别关键的一点是,年糕一定得加热后食用,否则不易消化哦。
篇2:年糕的由来及寓意
年糕作为一种传统的风味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年糕的由来一关于春节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眼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年糕的由来二关于年糕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意欲借兵伐楚。吴王不同意,伍子胥便杀了吴王,率兵攻破了楚国京城郢都,另立新吴王即位,伍子胥也受封申地。为了防止侵略,伍子胥带人修起了著名的阖闾城。城修好后,他对心腹说:“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人民受饥,可在城门下掘土数尺,自可找到食物。”不久,伍子胥遭陷自杀身亡。越国乘机伐吴,战事连绵,申地饿殍遍野。危难时,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于是暗中拆城墙挖地,原来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砖石、人们用它制成一种食物,度过了难关。这种食物就是后来所说的年糕。以后,人们在腊月里,用糯米制成年糕,来祭祀伍子胥,同时也取“年年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年糕的寓意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篇3:年糕的由来与传说
关于春节年糕的来历,有一个故事。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眼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
篇4:年糕的由来与传说
据说年糕是从苏州传开的。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造城池。城池建成后,吴王之子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子胥临死前对其心腹说:“我死后,如果吴国遭难,人们饥苦无着时,在城下掘土数尺,可救饥民。” 后来越国进攻吴国,城中军民断粮,饥民饿殍遍野。伍子胥的部下想起了伍子胥的话,就带领军民在象门城下挖地, 果然挖出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原来“城砖”是糯米粉压成的,这是伍子胥生前设下的“积粮防饥”之计, 吴国军民就靠这些城砖渡过了难关。 此后每逢过年,吴国百姓都要压制类似“城砖”的年糕,纪念伍子胥。
年糕的制作方法
将糯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的像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朝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篇5:年糕作文
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早上爸爸妈妈和弟弟都出去了,家里只孤苦伶仃的我了,早饭,五个小笼包。撑到中午,实在不行了,我“连滚带爬”的进厨房找东西吃,没有东西现在就可以吃的,只有那几条年糕平平的躺在水中。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吃年糕,年糕是不熟的,要烧。
我把年糕切成片装,在锅里放入适当的开水,过了一时间后,我把年糕放入锅了,煮了片刻之后。发现软软了,我就放上调料。OK,大工告成!尝了尝不错哦,真不愧是妈妈的女儿,因为我可遗传到了她的那厨艺。我尝了之后发现年糕其实也不是很难吃。
等我吃好了,想去该整理整理这个被我折磨过的厨房,简直是惨不人睹啊!如果被妈妈看见这一目的话,我想我应该是瘸着腿来上学的吧!
我是不是很厉害啊,没有人交,可是却烧的如此美味,真是无师自通啊!
篇6:年糕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我的记忆中,令我最难忘的是外婆做的年糕。
我的外婆都不知道自己做过多少年糕,那手艺远近闻名。只要有人请教,外婆总是说:做成方砖状,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做成圆饼状,寓意着团团圆圆;做成各种小动物状,卖相好,吸引孩子们,图个热闹。
年糕做好了,外婆就开始蒸了。只见外婆往大锅里倒满水,把灶膛里的火烧得旺旺的,等雾似的蒸汽冒了出来,锅里的水就烧开了。外婆连忙把做好的年糕放进蒸笼里,盖好盖子,开始蒸。还要点燃一支香,等香烧完了,年糕也就全都蒸熟了。
最高兴的当然是品尝年糕啦!我端着装了白糖的搪瓷碗,乐呵呵地站在外婆身旁等着。外婆则把一笼笼蒸好的年糕倒在一块干净的白布上,年糕发出了诱人的香味,我忍不住拿一块,蘸了蘸搪瓷碗里的白糖,咬一大口,一不小心烫到了舌头,尽管如此,我也不舍得把它吐出来,因为那味道实在是妙不可言!
年糕是新年的味道,是丰收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
篇7:年糕作文
春节里,吃多了山珍海味,嘴也变刁了,肚子还是准时“咕咕”响了,可就不知吃啥好。爷爷想了想对我说:“今天吃个不一样的,花荠菜炒年糕。”我吃过花荠菜,吃过年糕,但不知道两者炒会是啥味道,我期待着爷爷的美食。
我趴在厨房门边望着爷爷,他像极了五星级酒店的大厨,一阵“铛铛铛”等锅铲碰撞的声音后,香味渐渐飘过来了,不一会儿,一盘香喷喷的年糕就出锅了,像是白玉上点缀着绿翡翠,我闻着香味,忍不住咽了下口水。我往嘴里塞了一大块年糕,仔细地嚼着,那可真带劲儿,再往嘴里塞了几片荠菜,一阵青香就着糯糯的年糕。不知不觉被我吃了一大半,今天我可是“大胃王”,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能为了减肥而少吃呢?于是又吃了起来,这时,冒出一块酱油色小东西,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爷爷神秘地笑着,我带着一脑子的疑惑,轻轻地拨开了那一小块,原来这个小惊喜是一块牛肉,这样和荠菜年糕一起吃,味道就更好了,于是,我津津有味地把剩余的荠菜年糕都吃完了。
美味久久围绕舌尖,我真佩服爷爷的厨艺,总是能有这么多的美食惊喜。
篇8:年糕作文
今天
过了一会儿,打成团的糯米粉从石臼里拿了出来,放在于净的桌子上,打粉团拎成一小块一小块,最后把每一块放在印模里,双手在印模上按压,打开印模,白花花的年糕就这样出来了。
我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块年糕,咬了一口,真软、真香、真好吃啊!
篇9:年糕作文
过年了,大家都知道过年要吃什么?特别是小孩子,哈哈,猜对了,年糕。“年糕”谐音是“年高”,也就是年年都长高的意思。很有趣吧!大人和孩子们为了图个吉利,所以在吃年夜饭时,年糕成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
篇10:年糕作文
春节快到了,我们山村家家户户捣年糕,准备快快乐乐过新年。腊月26这天,天才蒙蒙亮,爸爸、妈妈就起床了。立即灶间响起“瑟瑟”声;堂屋中传来整理杂物和扫地声。我正纳闷,忽然听见爷爷在院子里大声地说:“阿培怎么还没起床?阿培,快起床,相帮捣年糕!”啊,原来我家今天捣年糕!我一骨碌爬起来,跑到灶间一看:锅中的水已“嗤嗤”地沸开了,饭颤也已热气腾腾了。爸爸把饭颤端到堂中去,把炊熟的糕粉倒在石臼中。早有大力士老三站在臼边等着。捣年糕开始了,只见老三袖子一挽,高举石捣柞嘴里哼着“一呀,二呀,三呀”捣了起来。石臼旁边不知什么时候围满了小孩子,他们也学着喊着:“捣年糕,有糕奶吃了。”大伯笑眯眯地翻着年糕块,嘴里说:“姆姆别慌嘛,年糕捣韧后,就给你{l吃嘛。”大伯说着话,一不留心,糕团被捣柞带出,滚在地上了。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爷爷皱着眉头说:“这样不留心。看,弄脏扫”“弄脏了给我们做米人玩呀!”旁边的孩子插嘴说。爷爷睁大眼睛说:“你们这些‘现世宝,真是乐傻眼了,粮食是宝啊!没粮食,看你们乐什么?”说着还把一些掉在地下的熟粉粒捡起来放在嘴里。孩子们又笑起来,说:“爷爷太小气,爷爷太小气J”爷爷说:“宝嘛,吃得的。”说着,笑着,一臼的糕粉成团了。大伯刚把热腾腾、软呼呼的糕团放在板床上,妈妈就从灶间走了出来,满脸笑容,热情地朝大伙儿说:“大家快来吃糕奶呀,只管吃,快活地吃。”她嘴说手也动,拿着菜刀,把糕团切成块块,一一分给孩子们,塞给大人们。孩子们一边吃着,一边跳着,笑着说:“真香呀,真好吃!”
这时我觉得妈妈很大方,可过去别人都叫她“卖好嘴”呢。这也难怪啊,俗话说“有米才煮得饭。”前几年我家粮食不多,年糕当然捣不多。记得大前年,我家捣了二斗米,这在我村来说还算捣多的呢,那天刚开始捣年糕,不料石臼旁边围满了孩子。妈妈总是嘴说手不动:“大家吃块糕奶吧,孩子们―也吃块吧。“20斤分给谁吃呢?只是眼巴巴地盯住糕团,直吮手指头。妈妈真难做人,不分不好,分也不好,要分,10斤米还不够呢!因此,总是说些卖好嘴的话。现在呢,可惜孩子们的肚子太小了,100多斤米!再说挨家挨户捣年糕,他们的肚子偏偏又早被糕奶塞饱了。开始做年糕。年过八旬的爷爷高兴地做“寿桃”。
小孩子们把爷爷围得水泄不通,七嘴八舌问道:“爷爷你做什么?”“做‘寿桃’嘛!’,”做‘寿桃’干嘛?”爷爷摸了摸雪白的胡子,笑着说“国泰民安,人寿年丰,做‘寿桃’贺喜嘛!别看爷爷年纪大了,可身子板比往年还硬朗呢,再说他又是雕刻匠人出身,手特别灵巧。他做的‘寿桃’染上色,放在茶盘中,远远看去可真像一个仙桃。孩子们看了乐得直拍手。这时大伯做了“ ”,尖尖的嘴,一片片的麟,形态十分逼真。孩子们都争着要,有的还唱着:“ ,王不留,妇人吃了奶长流,孩子吃了解热毒。”爸爸早年一高兴就会编快板,这时他做了个“金元宝”举起来说:“元宝金,元宝好,中央送来大,嘻趁,包产到户责任制,农民个个都叫好,经济发展粮食多,家家户户捣年糕,年糕年糕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众人听了哄堂大笑。一颤糕团捣好了,接着又是第二靓,第三颤。…直捣得老三头上、身上冒热气。孩子们唱着,笑着,跳着,堂屋中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篇11:年糕作文
年糕作文
年糕
我们嵊州的特产有很多优秀作文 ,茶叶、领带、竹编……其中最受大家喜欢的就是年糕了。
到了秋天,农民伯伯把金灿灿的谷子收回家,农民伯伯把谷子晒干,然后去加工成大米,再把大米放进机器碾成粉,然后把米粉蒸熟。最后放进做年糕的机器,年糕就出来了!
香喷喷的'年糕看着就想吃,如果客人来了的话,我们就会炒一碗香喷喷的炒年糕,客人们都会赞不绝口。
篇12: 年糕作文
爸爸从超市里买回一块年糕。
“哇,这么大一块年糕呀!”我捧起年糕,左瞧右瞧,这个年糕比砖头还大两倍,够我们全家吃两顿了。
“奶奶,明天早上我要吃年糕。”我把年糕递给了奶奶,撒娇道。奶奶可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连声答应:“好好好,明天我们的早饭就吃这个吧。”嘿嘿,有年糕吃喽!“奶奶万岁!”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睡眼蒙地看了看钟:“八点了,还好今天元旦放假。”我又懒懒地想躺下,可又感觉自己忘了什么。忽然,我一激灵坐了起来:“对哦,今天早上有年糕吃啊!”我立刻像打了鸡血一样两三下穿好衣服,洗漱好。
“报告奶奶!”我直挺挺地站在奶奶面前,“我可以吃早饭了吗?”“快啦,快啦!”奶奶一边说,一边炒着年糕。
“好了,大菜上桌,趁热吃吧!”奶奶把放了红糖的热腾腾的年糕放在我的面前。年糕被奶奶切成了拇指宽,一小片一小片的,盛在盘子里,好像一群小懒猪挤在一起。我立马拿起筷子,夹了一块放在嘴里。这年糕吃起来滑滑的,又甜又糯,而且还甜而不腻,真是美味无比啊!“嗯,真好吃!”我塞了满满一嘴巴年糕,对着奶奶夸赞道。我的眼睛看着这碗年糕,一刻没离开,筷子不停地夹,三两下就把一大盘年糕给吃得见底了。
没想到这不起眼的年糕被奶奶这么一烧,变成了那么美味的食物!
篇13:春节美食年糕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美食年糕的由来与传说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就发现了颗粒饱满、保存完好水稻的种子,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早在辽代,据说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习俗。到明朝、清朝的时候,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吃,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年糕美味废闾鸱醇香,具有浓重的历史气息。
年糕的来历
关于春节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眼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
年糕传说
据说年糕是从苏州传开的。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阖闾夺了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整年经武、强盛国势,但后来阖闾志得意满,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以显示他的功德。
城垣建成后,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
没过多久,吴王阖闾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谗言,伍子胥力谏吴王拒绝越国越王勾践的求和,遭到嫌弃并被赐死。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这时那位随从记起伍子胥从前的嘱咐,便急忙召集邻里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才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拜谢伍子胥。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于是在伍子胥的家人主持下,分给城内饥民,大家暂时度过了饥荒。苏州人敬仰伍子胥的爱国忧民的精神,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一来表示对伍子胥的怀念,二来可供在送旧迎新的春节与亲朋好友分享。所以,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篇14: 打年糕作文
狂天是腊月廿四,爸爸说:“刚收到老家小队长的微信,明天打年糕。宝宝,你想不想去看看,你还没有见过呢!”看得出爸爸充满了期待,我就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我们驱车45分钟,从武康来到了爸爸的老家――新安镇城头村东兜组。一下车,就看见人们已经忙碌开了,爸爸拿出相机就一阵狂拍。我呢,面对老家人的招呼还有些羞涩。打年糕的地方安排在一处房屋前的空地上,尽管寒风刺骨,但似乎人们的热情更加高涨,我也细细地观察起来。
第一道工序是蒸粉。空地上,两座由砖头搭起来了灶头正不断地冒着白汽,负责烧火的老爷爷面色红润,跟烧得正旺的柴火非常般配。据说,这些柴火都是各家自己带来的。两位年轻一点的伯伯负责蒸粉,他们把由粳米和糯米碾成的米粉分批洒在一个特制的蒸笼里。这个蒸笼是竹编,呈圆锥形,上面铺着一层纱布,米粉就一层层地铺洒在上面。我凑过去想看看清楚,大伯说,“以前小孩子是不能看的。”“为什么?”我好奇地追问原因。大伯回答说:“怕小孩子看了蒸不熟。”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奇怪的风俗到底是什么原因。爸爸告诉我,蒸粉可是技术活,不是谁都有这个资格,一定要选对火候掌握地很好的人,爷爷以前就负责这道工序。
第二道工序是打糕。米粉蒸熟后,一位伯伯把米粉团揉成一团,放在一个石臼里。忽然,他揪起一块“年糕”往我手里塞,说道:“‘雪糕’很好吃,那边还有白糖,去蘸蘸吃。”我尝了尝,雪糕松软香糯,味道还可以。接着,两位中年壮汉每人拿起一个石头锤子。这个石锤是圆盘形,直径大约25厘米,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工具。两位伯伯商量好各自击打的部位后,就抡起石锤开打了。他们高高举起,稳稳落下,你一锤,我一锤,发出“砰”“砰”的敲打声,旁边的人都注视着这个核心步骤,仿佛被这场景吸引定格了一般。大约20锤后,负责翻年糕的大伯又上场了,他把年糕从石臼里翻了个身,旁边另一位叔叔往年糕上洒水,新一轮的敲打有开始。大约这样3个回合后,年糕已经不再是松软的样子了,变得很有弹性,颜色也从原来的“雪白”变成了“玉色”。
第三道工序是切糕。打好的年糕被放在一块长方形的门板上,被一件很奇特的工具一分为二。这个工具其实就是一根稍粗的线,两端系着两根筷子,就是这个“筷子线刀”,一下子就把年糕分开了,留下了一道整齐的切口。6位叔叔阿姨齐上阵,分别将年糕揉成长条状,再盖上纱布,不断地抚平年糕的表面,不一会儿,两条圆润的年糕条就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时,“筷子线刀”又出场了,一个人把长条状的年糕切成宽10厘米左右的块状年糕,另一个人则快速地把小年糕放在一个铺了尼龙纸的竹匾里。
第四道工序是美糕。一位老婆婆将调好的“红汁”装在瓶子里,用筷子头微微蘸一下,再往年糕中央点一下,这样,每块年糕就都有一个红色的“胎记”了,就像小孩子眉心的“点红”一样。一位经验丰富的阿姨负责将年糕做成“猪头”和“元宝”,象征吉祥如意,财源广进。做好的年糕有专人送到每家每户。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老家的“打年糕”,虽然没有机器的快速,但靠人力的合作也形成了一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不仅生产嚼劲十足的土味年糕,还生产了快乐、和谐、热闹和十足的年味。明年,我们再去打年糕。
篇15: 打年糕作文
在农村,过春节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传统。年糕,有“年高”之意,意味着一年比一年高、年年高升、年年丰收。
传统的打年糕现在已经不多见了,还有很多道工序,年轻的一辈知道的不多,说到“打”就更不会了。就说纯粹的“打年糕”这个动作吧,不掌握一定的力度还真不行,握槌的方式不对手会磨出泡,所以在农村会打年糕的人不多,而且年龄一般都是些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得年糕卖,最常见的是线板年糕。线板年糕虽然白净,入口润滑,但美中不足的是,它没有农村自己打出来的'年糕香甜。进入冬季,“打”的年糕也在市场上露脸了,从外观上看,跟我们打的年糕差不多,可是,吃到嘴里却又不是那么回事,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抑或是那份丰收的喜悦,抑或是打年糕的人那份纯朴的笑脸,有这种感觉源之于那年糕是机器打出来的吧。还有,机器打的年糕不经煮,一不注意火侯,或许就会煮糊了。所以,每当春节前一段时间,人们还是热衷于自己打年糕,喜欢自己打制的年糕的那份味儿――韧而香。也所以,有难得一个打年糕的地方,附近的村民知道了都会担着米来加工,排上长长的队伍。
农村传统的打年糕有自己的一整套工具,包括打年糕用的大木槌、石臼,耐得住烧的灶台、蒸桶等,工具也比较多。打年糕按蒸计算,每蒸年糕用糯米20-25公斤之间。打年糕具体的步骤有八步,分别为淘米、轧粉、搂粉、上蒸、出蒸、打年糕、切年糕、点痣等。这八道工序看似简单,做起来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这里就为大家介绍几道工序,先说淘米吧,你会觉得这个很简单,不就是把米在水里洗干净吗?打年糕用的米可要讲究的多了,在洗之前先要用水浸上6、7分钟,之后再去洗干净。搂粉就是将粉搂均匀了,因为粉太干了会打不到一块去,太湿了会导致下一道工序上蒸时造成窜蒸,都要影响年糕的质量。上蒸呢,也不是把准备好的粉往蒸桶里一放就行了,而是要边蒸边把粉一层一层的撒下去。而打年糕打年糕,具体还在于一个“打”字上,这道工序要有三个人来完成,两个人各自抡一个大木槌“打”,还有一个就是要在石臼里撒上水,以防止年糕粘上了石臼。三个人要讲究配合,“打”年糕的人要准确握槌、抡槌,打年糕时两个人用的力度要均匀,而且要有节奏感,防止两个木槌“打架”,期间撒水的人瞅准时机把水撒进石臼。“打年糕”的过程中,还包含着裹蒸、翻蒸等动作。最后一道工序是点痣,红色代表红红火火,代表喜悦,中国人以红色为喜庆之色,所以红色在这里也成了不二之选,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也叫“点红”。经过这圆圆满满的八道工序后,年糕才算制成了。
要说这打年糕,真是件快乐的事。打年糕预示着丰收,希望来年更有好的收成。老幼妇孺,人人为之欢喜。所以,在以前,打年糕时,还有抢年糕头吃的习俗,那时候,是大家最为激动、最让人开心、快乐的时候。打年糕这一文化的传承,到现在,虽然没有将抢年糕头的戏传承下来,但是,在人们的辛勤劳动下,生活越来越好了,所以人们的笑靥之花开得也越来越盛了。时至今日,过年时,人们还是喜欢自己打年糕吃,不仅在于那份独有的味道,还在于那份丰收的喜悦。
篇16:蒸年糕作文
蒸年糕作文
蒸年糕作文陈永鑫
江南水乡有个习俗,每逢过年总要蒸年糕。那年糕的名堂可多哩!有蜜枣红糕、猪油桂花糕,还有放入果仁、核桃的白果糕,这几种糕我都喜欢吃。
好不容易盼到了过年,我缠着奶奶:“什么时候蒸糕?我好想吃啊!”奶奶总是敷衍我:“去去去,不要瞎掺和!”她还说,“小孩子不懂事,要是说了什么不吉利的话,便会惹怒灶神,那年糕就蒸不熟了。”奶奶不让我看蒸糕的过程,越是这样,我越是想看。她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给蒸年糕添上了一种神秘感。
现在奶奶已年老,蒸年糕的事情就由爸爸妈妈接管,自然,那不许我看的规矩也没有了。除夕也快到了,家里开始准备蒸糕。我自告奋勇做“火头军”,姐姐负责拌糕,爸爸劈柴,妈妈准备蒸笼什么的,一片热火朝天。
爸爸小心翼翼地把年糕粉放进笼里,盖上大锅盖,我不断地朝灶膛里添柴、烧火,整个灶间热气腾腾,烟雾缭绕。爸爸东看看,西瞧瞧,夸我的火烧得旺。他说:“蒸年糕重要的是把握火候,奶奶说的靠灶神爷什么的都是迷信。”我一边听着,一边卖力地掌握着火候。
过了一会儿,爸爸高声呼喊:“起糕喽――”我和姐姐连忙跟着走出去。年糕真香啊!看着他拿刀切下一块,刚放进盘子里,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
篇17:做年糕作文
中秋佳节,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外婆家,正好赶上了大外婆在做年糕,这下我们有眼福和口福了。
下面来看看大外婆是怎么做年糕的?做年糕,要选用当年的晚梗米,粒粒饱满,先把家里浸泡好的米倒入打研磨机,这时雪白的米浆立马从机器下面奔流而下,倾入棉布袋,袋口系上绳子,紧却易解,把它放在一旁,自然静置醒浆,等水分微微渗出。再把一袋袋米浆拿去榨箱,通过杠杆原理用大石头重压,这实在消耗年糕工人太多力气了。现在大外婆家淘汰了老式的原始榨箱,改用千斤顶,这样是对年糕人重大的解放。把米浆榨开出榨箱,留下的是纯纯的水磨米粉。然后把大块的米粉,用一根棍子固定一个点,把它压碎,再用上全身力气不停的揉搓它,将大块小块通通细碎,唤醒每一粒米细胞。接着要把揉碎的米粉倒入木蒸桶,蒸熟的水磨粉,为了防止蒸笼底部的棉布和米粉粘连,大外公会在装米粉之前撒入少许粗盐,最后,将滚烫火热的米粉出锅,用力倒入古老的搅拌机中,这时大外婆早已准备好切年糕,她要把第一次出来的年糕再次放入机器“肚子”里进行一次“旅行”。大外婆说,这样做出来的年糕才会又滑又嫩。年糕出来后,被大外婆娴熟的刀工切成相等的长度,把一条条年糕摆放在竹上。
我望着一条条白白嫩嫩香喷喷的年糕,不禁垂延三尺,迫不及待地去抓了一条,那年糕可真烫啊,大外公叫我蘸着红糖吃,软软糯糯的,真好吃。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二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千人糕,一块普普通通的糕,需要很多人才能做好。是啊,年糕也一样,人们要花好长时间的辛苦劳动才能完成它,我们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能不要浪费。
篇18:做年糕作文
做年糕做年糕任天宇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乡下奶奶家玩。刚进家门,奶奶就说爷爷做年糕去了。年糕?平时我只见过市场上卖的,餐桌上吃的,可从没见过怎么做出来的,于是我吵着要去看看怎么做年糕。奶奶就带我们去了。路上,爸爸告诉我,以前年糕是用手工做的,做年糕时要许多亲戚好友来帮忙,大家一起把米用石磨磨成米粉,蒸熟后放在石臼里用石杵捣,要轮流捣好长时间才能捣成粘粘的大粉团,然后用力揉成长条,切成一段段年糕。那可是很费力气的,现在用机器做可就方便多了。真的吗?听了爸爸的话,我更期待了。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年糕厂,我们看到门口早已排着一个个盛满大米的箩筐,奶奶说这些米事先都浸泡了一夜,难怪看上去湿漉漉的。
小小的厂房里弥漫着白茫茫的雾气,人声、机器声响成一片,好不热闹。年糕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我仔仔细细地观察起来。只见工人先把湿米倒入磨粉机,将米磨成白白的米粉,接着往磨好的米粉里掺入适量的水,然后把这些米粉放入一个个饭蒸里蒸,最后把蒸熟的米粉倒进年糕机,长长的年糕就像一条白龙从机器下方的出口流出来了。坐在一旁的工人用刀把它切成一段段的,其他几位工人把切好的年糕一排排铺在晒台上让年糕冷却变硬。哦!原来年糕是这样做成的。看着这热腾腾的年糕我馋得直流口水,爷爷切了一小截给我,咬一口真香!刚做好的年糕捏上去软软的,还可以当橡皮泥玩呢。我把手里剩下的半截年糕捏了捏,还真的有点象小鸟!
篇19:做年糕作文
今天上午,风和日丽,我、妈妈和她的同事去做年糕。
到了甬东渔庄,我就和桑沂骋、王育文去喂吃奶鱼。吃奶鱼很像金鱼,它吸奶的时候我感觉瓶子有股很大的力量。本来我们还以为瓶子里装的是珍珠奶茶,后来才发现是鱼食。吃奶鱼真多啊!它们一大群密密麻麻地游过来,争先恐后地来吃我们的鱼食。突然,王育文的瓶子被吃奶鱼咬走了,她连忙抓住瓶子,从鱼的嘴里夺回来,我们才放心。
我们觉得喂鱼没意思,就去做年糕。做年糕的伯伯己经把大米做成了热乎乎的年糕团,我们先取了一小团放在模板上,然后用力把年糕压平,再把它拿起来,这样一个有图案的年糕就做成了。我们看着自己做的年糕,高兴地笑了。
这时我看见了袁翰林,她是我的幼儿园同学,来这里找她的同学的。我们一起去走吊桥,吊桥摇摇晃晃的,又刺激又有趣。可桑沂骋不停地摇着吊桥,我们站都站不凭证,只好扶着旁边的网一步一步往前走。
休息时,桑沂骋总是说我是假冒早操组长,我便和他争论起来,可怎么说也说不过他,只好不理他。吃中饭了,上来了鸡汤,我们抢着要吃鸡,妈妈说:别急,每个人都有份。接着,妈妈给桑沂骋鸡腿,给我和王育文每人一个鸡翅,这下每个人都得到鲜美的鸡肉了。
我第一个吃完了饭,等他们吃完,我们又去玩耍了,。这次,我们看见了一只鹦鹉,这只鹦鹉的身体雪白雪白的,头上有一根黄色的羽毛。我们听别人说要用花生喂这只鹦鹉,就连忙找了几颗花生,没想到鹦鹉自己会剥花生,只见它嘴巴一咬,花生就裂开了,真有意思。
可是,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我们要回家了,我们依依不舍地说了再见,各自回家了。
篇20:搡年糕作文
晶莹的雪花漫天飞舞,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听,新年的脚步声近了。
泗门犴舞让我大开眼界,陆埠车子灯让我长了见识。听姚剧,吃豆酥糖,剪窗花,贴春联……东南名邑余姚的年俗文化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小年夜那天,爷爷神秘地告诉我,要带我去一个好地方。
我们走过布满青苔的石板路,穿过悠长的老巷子,远远地就听见此起彼伏的喧闹声、欢笑声和呐喊声。走近一看,哇!还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手工年糕作坊!
“搡年糕哉!搡年糕哉!”吆喝声响彻天际,人们纷纷围拥过去,踮起脚尖观看,伸长脖子张望。我撒开爷爷的手,从人缝里钻进去,想看看年糕是怎么搡的。一进作坊,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光隧道。一道道传统老手艺从远古走来:簸箕淘米,石磨磨粉,木桶蒸粉……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镜头展现了热闹的年味。
噗的一声,一桶热腾腾的糕花落入石臼,米香在腾腾的蒸汽中弥漫开来。一双手高高举起木杵,随着“嗨作”声沉沉落下,糕花被砸出一个深深的凹坑。另一双手浸一浸水,翻动粘在石臼里的糕花,动作如蜻蜓点水一般。紧接着又是一声“嗨作”,一搡一翻,两位师傅在年糕号子中配合得天衣无缝。木杵一上一下,不停地重复,直到糕花成团。木杵搡下去弹起来,米团再不会“起坑”,年糕就搡好了。不过,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卖力地搡捣。
“起臼哉!”汗流浃背的师傅一声呐喊,作坊里人声鼎沸。搡好的年糕现切现卖,爷爷付了钱后,我接过一块年糕。那年糕的外形更像团子,洁白如玉。一股淡淡的米香涌入鼻中,我忍不住咬下一口,软糯的口感让我欲罢不能,先前对搡捣的不解,此刻找到了答案。
搡年糕,过大年,搡出了香糯的味道,搡出了美好的憧憬,更搡出了浓浓的年味。
篇21:年糕作文750字
年糕作文750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于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同,因此大家在春节准备的菜肴也是独一无二的,唯一相同的食材是年糕。吃年糕是中国人民的习俗之一,为的是寄托大家的美好愿望,祈求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年年高”,因此年糕是新年必不可少的节目食品。
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如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年糕、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寓意着新年发财!
外婆对做年糕很有激情,做年糕的时候全神贯注,眼底仿佛燃烧着一团团火焰。嘴巴总会不知不觉地唱着歌,身躯又不停地跳动着。听!这歌声是多么地坚定;看!这动作是多么地轻快。这一出显得周围是多么地生动、多么地潇洒、多么地自信啊!
经过我那么久的观察与记录,断断续续能把年糕的'制作方法总结出来:第一步:先放红糖用水煮成糖浆备用。第二步:糯米粉与米粉混合,再倒入热水10公斤,搅拌成面糊。由于外婆做年糕的动作太迷人了,因此我看着看着就忘了要记录!
外婆说:下午四点到八点是最适合不过做年糕的时机了,那个时候太阳刚好下山了。周围是深红色,有点像红糖色。那时候做的年糕带有着红红火火吉祥的意义!
年糕“终于”出锅了。看起来晶莹剔透,蒸熟后糕面微微隆起,色泽鲜明,带红糖色,特别想咬一口
我连忙抓起一块年糕,当时年糕还冒着热气呢!真是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我便使劲吹等年糕不大热了后。我狼吞虎咽咬了一小口,年糕的香味在我的嘴里酝酿着。
它口感细腻,好吃又不腻口,吃了一口还想吃!软软的很有韧劲,多嚼几下,有浓浓的甜味呢!有一股红糖味,带着说不出的清香。可好吃了!它本身是可以吃的食物,又带有着吉祥的意义,谁能不喜欢呢!
吃年糕其实不仅是为了纪念这种美食,更是因为它有着很好的寓意,表示着“年年高”的愿望。这种美好的寄托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无论是谁过年吃上一口年糕,都会步步高升,事事顺利。
★ 烧年糕优秀作文
★ 爷爷与年糕
年糕的由来_高中作文(精选2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