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7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作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 目录
- 第1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作文第2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500字第3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第4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英语作文第5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英语作文第6篇:《杂交水稻之父》 之一第7篇:《杂交水稻之父》 之二第8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2第9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概括第10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概括第11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概括第12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概括第13篇:16《杂交水稻之父》第14篇:16《杂交水稻之父》第15篇:杂交水稻之父教案第16篇:杂交水稻之父教案第17篇: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第18篇: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第19篇: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第20篇: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第21篇: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第22篇: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第23篇: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第24篇: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第25篇: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第26篇:《杂交水稻之父》的教学反思第27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作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作文500字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在如河的岁月中,有非常多的爱国英雄。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爱着祖国。今年,我看了一本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书,看完以后,我心中思潮起伏,深受鼓舞。
书中,袁隆平在小时候就萌发了长大要当一名农业学家的念头,而他也为这个梦想而努力着。在那个时候,祖**亲备受战乱之苦,亲眼目睹了饿殍满地的惨景,袁隆平患者自己童年的理想,他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线。有一次,袁隆平培植水稻的地方地震了。明明他可以去安全的地方居住,但是他放弃了宝贵的机会。依旧在已变成了废墟的`房子旁盖草棚,住了下来,他要看着芽长大。
袁隆平几经风雨,几经考验,终于以响当当地事实证明:中国人不但有能力养活中国人,而且,还可以昂住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他说:“我就是一位知识农民,我的根在中国。”“袁隆平”这个名字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他救活了十三亿中国人民。我有许多的梦想:画家,书法家,外交家,我从小就一直为了这些目标而奋斗着。有人说:“人的梦想可以有许多,但实现一个就够了!”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人需要梦想,因为有了梦想,人生才有动力,才有希望。因为有了实现梦想的过程,生活才会变得充实而充满意义!
篇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500字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500字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在如河的岁月中,有非常多的爱国英雄。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爱着祖国。今年,我看了一本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书,看完以后,我心中思潮起伏,深受鼓舞。书中,袁隆平在小时候就萌发了长大要当一名农业学家的念头,而他也为这个梦想而努力着。在那个时候,祖**亲备受战乱之苦,亲眼目睹了饿殍满地的惨景,袁隆平患者自己童年的理想,他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线。
有一次,袁隆平培植水稻的地方地震了。明明他可以去安全的地方居住,但是他放弃了宝贵的机会。依旧在已变成了废墟的'房子旁盖草棚,住了下来,他要看着芽长大。袁隆平几经风雨,几经考验,终于以响当当地事实证明:中国人不但有能力养活中国人,而且,还可以昂住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他说:“我就是一位知识农民,我的根在中国。”“袁隆平”这个名字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他救活了十三亿中国人民。我有许多的梦想:画家,书法家,外交家,我从小就一直为了这些目标而奋斗着。有人说:“人的梦想可以有许多,但实现一个就够了!”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人需要梦想,因为有了梦想,人生才有动力,才有希望。因为有了实现梦想的过程,生活才会变得充实而充满意义!
篇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教学要求:
1、能自己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概括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讨论回答: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4、回答问题。
5、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三、总结
四、作业
谈学后的体会
篇4: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英语作文
Yuan Longping is known as Chinas “father of hybrid rice”. Its said that in China, we eat depending on “Two Ping”—— Deng Xiaoping, who made the policy of System of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Yuan Longping, who invented hybrid rice. Yuan Longping, who was born in September, 1930, graduated from Agriculture Department in Southwest Agricultural Institute.
He has been working on agriculture education the research into hybrid rice since he left the institute. In the 1960s, when China was suffering serious famine, he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hybrid rice, which has a high yield. Ten years later, he succeeded in inventing a new species that produced a 20 percent higher yield than common types of rice. Yuan devoted himself to the research into agriculture, was honored by UNESCO FAO. Although he is 70 years old, he is still working on the research into agriculture.
袁隆平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这是说,在中国,我们吃饭靠“两平”——邓小平,谁制定了生产责任制政策与袁隆平,谁发明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自离开研究所以来,他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和杂交水稻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当中国遭受了严重的饥荒,他提出了杂交水稻的思想,具有较高的产量。十年后,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新品种,其产量比普通水稻高出20%。袁隆平致力于农业研究,并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的尊敬。虽然他70岁了,但他仍在从事农业研究。
篇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英语作文
Yuan Longping (born September 7,1930) is a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and educator,known for developing the first hybrid rice varieties in the 1970s.His “hybrid rice” has since been grown in dozens of countries in Africa,America,and Asia —providing a robust food source in high famine risk areas.
Mr.Yuan won the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f China in 2000,the Wolf Prize in agriculture
and the World Food Prize in 2004.He is currently is DirectorGeneral of the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D Center andhas been appointed as Professor a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 my of Engineering,foreign associate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and the 2006 CPPCC.
Mr.Yuan was born in Beijing,China.He loves playing Majong and the Erhu (Chinese violin),swimming and motorcycling.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9月7日)是中国农业科学家和教育家,以开发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在1970年代。他的“杂交水稻”已经在几十个国家在非洲,美国,亚洲提供一个健壮的食物来源在饥荒风险高的地区。
Mr.Yuan获得中国国家杰出科技奖,狼农业奖。并在世界粮食奖。他目前是中国杂交水稻研发中心总干事,并且被任命为湖南农业大学的教授,长沙。他是一名中国Acade工程,对外联系美国国家科学院(2006)和的“两会”。
Mr.Yuan出生在北京,中国。他喜欢打麻将和二胡(中国小提琴),游泳和骑摩托车。
篇6:《杂交水稻之父》 之一
《杂交水稻之父》 之一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之一佚名
教学要求:
1、能自己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概括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讨论回答: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4、回答问题。
5、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三、.总结
四、作业
谈学后的体会
五、教学后记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7:《杂交水稻之父》 之二
《杂交水稻之父》 之二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之二佚名
教学目标
自学课文,了解袁隆平敢于创新,经过细致、艰苦的科学研究,历经失败和磨难,终于取得大面积栽种水稻的成功的历程,学习其身上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作业设计、安排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了解概况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并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讨论交流。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抓住全文,指导读懂
1、分清课文层次
学习第二段
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阅读第二三自然段解决问题
2、袁隆平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阅读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关语句。
想像当时的`情景,如何艰苦,如何细致等,指导朗读。
3、默读第六自然段。
找出这部分内容里的几个有关数字,从中体会到什么?感受袁隆平经受的无数次失败
4、自读七、八自然段。
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三、.总结全文
1、为什么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
2、为什么本文以“杂交水稻之父”为题?
3、袁隆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教后感: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在阅读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组块要大,让学生谈课文中最深的感受,不必逐字逐句去理解,学生愿意谈哪一方成就谈哪一方面。可以结合朗读、想象说话、算算帐等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去体验、感悟。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2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口语交际:当一回小记者
写作:写一则本地或本校的消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学习目标:
1. 积累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2.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3. 理解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方法。
4. 理解课文着力表现的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文体常识:
1. 作者简介
谭士珍,著名记者。
2. 背景资料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任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
[4]
篇9: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概括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特别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这件事给予袁隆平很多启迪:凡符合实际的“不服气”思想,不一定是消极因素,有时可以变成积极因素。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催他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去争取胜利。也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在他科研实验中遇到更大困难时,总是给他精神力量,促使他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攀登高峰!
篇10: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概括
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知道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们想知道,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平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轻松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篇1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概括
袁隆平6岁那一年的初秋季节,他随母亲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讲,那简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母亲牵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红红的桃子灿烂地挂在树梢、绿绿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间种着在那个年代还稀有的西红柿。毛茸茸的枝杈上,结着红、白、黄、绿几种颜色的果实,真是美极了。还有那绿葱葱的片片竹林;
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这美丽的果园,爱上了这绿色的世界,他实在不愿离开这里。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
巨人的诞生总是需要机缘巧合的。正如牛顿童年那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引领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5岁时遇到了他钟爱的罗盘,最终成为物理学界世界级的泰斗一样,这次美丽的游园惊梦,正是带领袁隆平一步步走向农业科学巨人之路的那只闪亮的萤火虫。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那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
就是这次郊游,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础,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果园,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
篇1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概括
如果说母亲带领他祭拜“神农洞”只是为袁隆平的学农之门开了一条缝,那么那次初秋的游园之行则彻底为袁隆平打开了立志学农的大门.
袁隆平6岁那一年的初秋季节,他随母亲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讲,那简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母亲牵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红红的桃子灿烂地挂在树梢、绿绿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间种着在那个年代还稀有的西红柿.毛茸茸的枝杈上,结着红、白、黄、绿几种颜色的果实,真是美极了.还有那绿葱葱的片片竹林……
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这美丽的果园,爱上了这绿色的世界,他实在不愿离开这里.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美丽的特别感悟与无悔执着.可见当年,这片美丽的中科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
巨人的诞生总是需要机缘巧合的.正如牛顿童年那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引领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5岁时遇到了他钟爱的罗盘,最终成为物理学界世界级的泰斗一样,这次美丽的游园惊梦,正是带领袁隆平一步步走向农业科学巨人之路的那只闪亮的萤火虫.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那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
就是这次郊游,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础,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果园,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人.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 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篇13:16《杂交水稻之父》
教学要求:
1、能自己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 :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概括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讨论回答: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4、回答问题。
5、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三、总结
四、作业
谈学后的体会
五、教学后记
篇14:16《杂交水稻之父》
16《杂交水稻之父》
教学要求:1、能自己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概括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讨论回答: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4、回答问题。
5、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三、.总结
四、作业
谈学后的体会
五、教学后记
16《杂交水稻之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15:杂交水稻之父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经过,学习他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准备:了解袁隆平的`事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篇16:杂交水稻之父教案
质疑 “杂交水稻之父”指谁?为什么称他“杂交说稻之父”?
读课文第一小节回答第一个问题。
交流自己了解的袁隆平。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标好小节,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1)读书,纠音。(2)质疑解疑。
3、默读,文章主要写上什么?
三:学习重点段。
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读课文二、三自然段。首先明确袁隆平是为了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其次明确这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无人试验过,而且外国专家武断地肯定“此路不通”。但袁隆平坚信有天然杂交水稻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再次袁隆平作出这个决定要有极大的勇气,要有创新精神,更要付出艰辛和心血。
2、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读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并通过想象去体验和感悟。
学生边说边指导朗读。
3、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读七、八小节,对文中的几个数字算算账,具体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巨大的贡献。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1、为什么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
2、为什么本文以“杂交水稻之父”为题?
4、袁隆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篇17: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记叙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20世纪60年代到1975年这十多年里,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故事,表现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歌颂和崇敬之情。
教学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布置课前预习,初知文本内容。
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通过略读、默读课文的方法,先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了杂交水稻的重大意义和培育杂交水稻的百劫千难,并为课文的四个部分添加了小标题。
2、搜集适当资料,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熟悉这位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袁隆平,知道他在科学事业上取得的杰出成绩,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了神农氏的资料,与袁隆平有关的资料和他在我国乃至国际上获得各种奖项的图片,使学生对这位“水稻之父”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精神。
“忧心忡忡”,“心急如焚”表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当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时,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用“偏偏”表现他迎难而上的决心,“硬骨头”突出了这一任务的艰巨。
“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像大海捞针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透过稻叶,滴进水中。”本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方法,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寻找的困难,即这种试验的难度之大,体现袁隆平坚忍不拔的精神。
“第一天,没找到”。“第二天,没找到”。“第三天,还是没找到”体现时间漫长,表现袁隆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
“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地把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表现了科学家们对实验成果的珍爱和成功时的喜悦。
通过讨论,学生对袁隆平有了深入地了解,不但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而且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以及作者对他的歌颂和崇敬之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课文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比如:“第一天,没找到……”,当学生反复有感情地读着这些句子时,自然而然感受到袁隆平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为了科学研究矢志不移、知难而上、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读着这样的句子,学生本身也深受鼓舞,达到“情感的迁移”。读的目的性明确,层次也十分明显,不是为了读而读。学生的每一边朗读都有每一遍的收获,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通过教学,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多读多悟上存在着一些遗撼——课堂上的读不够、也较单调。我们知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本课中,科学精神的培养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学生的自读自悟不容忽视。
篇18: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记叙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20世纪60年代到1975年这十多年里,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故事,表现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歌颂和崇敬之情。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重点设计一个问题:面对困难,袁隆平是怎样做的,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答案,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上批注,和同桌交流感受。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如:“第一天,没找到……”,当学生反复有感情地读着这些句子时,自然而然感受到袁隆平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为了科学研究矢志不移、知难而上、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读着这样的句子,学生本身也深受鼓舞,达到“情感的迁移”。读的目的性明确,层次也十分明显,不是为了读而读。学生的梅一边朗读都有每一遍的收获,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不足之处是,本节课我还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主动阅读,积极思考,并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在过渡语的处理上,应更精简,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19: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
在中国如今还在世的科学家中,要说贡献最大的恐怕就应该算是袁隆平了。虽然如果把这个其貌不扬的老人放到人群中就立刻会被淹没,但依然掩盖不了他伟大的光华。
还记得有一次和大姑夫谈起他,大姑夫一脸不屑地说,他有什么,我在九江的时候,我们那里也有一个人在杂交稻,几乎和袁隆平是同时搞的,只不过,他没有袁隆平那么幸运罢了。说实在的,当时实在是不以为然:其实,袁隆平只是一个代表,一个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口粮问题而努力工作的群体的代表。
试想,如果没有他们这一批人的努力,目前的中国,还能够到处征地建工业园,造大楼吗?那么多的农民工还能离开家乡去城市打工吗?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曾写道:刚刚解放时,故乡的水稻亩产只有三四百斤,一亩地的产出也就只能养活两个人了。而如今呢,去年还听叔叔说,一亩地最少都有一千五六百斤的收成。想一想,如果爷爷活到现在,看到收获时那金灿灿的稻谷,该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啊。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所以在上课之前,先介绍了一下杂交稻的相关知识。其实,我知道,这本应该让孩子们课前去预习的,但上周末时并没有计划今天上新课的,可今天一来才发现,这么多课,不上就要闲着了。只好让孩子们课堂预习一下,开始上新课了。
课文的内容的内容包括引子,尾声,加上中间的四个部分确实很长,但归纳主要内容却并不难。虽然预习就花了近一节课的时间,但在学生自读环节,还是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自己去质疑,解惑,自己去给文章归纳段意,写小标题。可能是因为准备的充分吧,今天课堂上举手的孩子比平时要多,看来,平时上课举手的人少并不是之前孩子们自己说的老师的问题太难了,而是因为他们的课前功夫没有做到家。可是,孩子们,你们哪里知道,如果每一堂课我都给你们这么长的时间进行预习,那我们的课堂上除了讲这几篇课文,就没时间做别的了,那些练习册,试卷还怎么做呢?预习真的很重要啊!
加上预习的时间,整整花了三节课,课文的内容是上完了,却并没有像前面几次课那样进行全文的写法指导,而是对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的理解进行了一些指点。
如:不少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一句中,“断言”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起什么作用?现在想来,如果当时不直接提出这个词,而是让孩子们自己找找这一部分的关键词,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词,可能效果会更好些吧。毕竟,孩子们自己找出来的东西比起老师直接加给他们的印象会更深些。
看来,以后课前的准备还要更充分些才是呢。
篇20: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熟悉这位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袁隆平,知道他在科学事业上取得的杰出成绩,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了许多与袁隆平有关的资料和他在我国乃至国际上获得各种奖项的图片,使学生对这位“水稻之父”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所以,第一课时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略读、默读课文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了杂交水稻的重大意义和培育杂交水稻的百劫千难,并为课文的四个部分添加了小标题;然后,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从“百劫千难”入手,理出了“难度大”“时间长”“挫折多”这三大学习点,于第二课时再进行深入的学习。
第二课时的学习除了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主人公的科学精神外,还要渗透“写人文章如何选材组材”的.教育。课上,我用“为了写清楚‘难度大’(‘时间长’‘挫折多”’,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写?从中你体会到主人公身上的什么优秀品质?”的话题导入。
让学生从“偏偏要啃‘硬骨头’”等关键句子来感受袁隆平知难而上、坚忍不拔、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等科学精神。不但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而且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以及作者对他的歌颂和崇敬之情。在“小练笔”的设计上有两步考虑,课堂上,我主要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正确选材——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述,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材料(事例)才能更充分地表现中心;选材后,怎样有条理有主次地表达出来,则留待学生家庭作业交上来后的再次评讲中落实。
通过教学,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多读多悟上存在着较大的遗撼——课堂上的读不够、也较单调。我们知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本课中,科学精神的培养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学生的自读自悟不容忽视。
篇21: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 西街小学 胡潇燕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记叙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 20 世纪 60 年代 到 1975 年这十多年里,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培育杂交 水稻的故事,表现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 者对袁隆平的歌颂和崇敬之情。
为了在“三段六环”模式下充分体现孩子们的自主能动性,教学中从他的科 学精神入手,重点体会文章内容,我重点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哪些重 点词句体现出袁隆平的科学精神? 重点一:“忧心忡忡”,“心急如焚”表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当西方 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时,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 头”。
用“偏偏”表现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硬骨头”突出了这一任务的艰巨。) 重点二:“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像大海捞针 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 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透过稻叶,滴进 水中。”本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方法,比喻的修辞,表现了 寻找的困难,即这种试验的难度之大,体现袁隆平坚忍不拔的精神。
重点三:“第一天,没找到”。“第二天,没找到”。“第三天,还是没 找到”体现时间漫长,表现袁隆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
重点四:“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地把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 表现了科学家们对实验成果的珍爱和成功时的喜悦。
重点五:“像慈母似的抚摸着”。比喻句再现袁隆平当时兴奋、喜悦、失 而复得的复杂心理。表现他对自己研究成果的珍爱,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重点六
“不论晨曦初露,或是日落黄昏;不论晴空万里,或是阴雨霏霏”, 时刻都能够体现他一丝不苟、对工作认真的态度,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
通过讨论,学生对袁隆平有了深入地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22: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结合我校的“读悟式”阅读教学课题,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重点设计一个问题:面对困难,袁隆平是怎样做的,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答案,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上批注,和同桌交流感受。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比如:“第一天,没找到……”,当学生反复有感情地读着这些句子时,自然而然感受到袁隆平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为了科学研究矢志不移、知难而上、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读着这样的句子,学生本身也深受鼓舞,达到“情感的迁移”。读的目的性明确,层次也十分明显,不是为了读而读。学生的梅一边朗读都有每一遍的收获,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主动阅读,积极思考,并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在过渡语的处理上,应更精简,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23: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的故事1:给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回信
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袁隆平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题写道:
“……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而且会越来越美好。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助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一定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美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来,袁隆平回这封信是充满着真切的情感的,对于一个素昧平生而来自远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够认真对待,并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亲笔回信,从中,我们不难读懂这位科学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会责任感是何等的强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丽。
<<<返回目录
袁隆平的故事2: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
跟袁隆平很亲近的人说,袁隆平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非常强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习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牌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平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新人……
<<<返回目录
袁隆平的故事3:骑摩托车去实验田
袁隆平手里掌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
长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来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他觉得这玩意儿轻便、快捷。没料到,玩摩托车、飙车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他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十多年来,他先后换过八、九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如今,虽已70余岁高龄,他还是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
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袁隆平买了一辆赛欧牌家用汽车。朋友对他说,骑摩托车是“肉包铁”,开汽车是“铁包肉”,还是开汽车安全一些。他兴致勃勃地学起开车来,感觉还不错。有时,他把汽车开到了田边。他还笑着说,要去考一个驾驶证哩。
<<<返回目录
袁隆平的故事4:农民的“米菩萨”
出生在1960年的曹宏球,是湖南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农民,因为出生在粮食大饥荒的年代,小时候吃了不少苦。自从改革开放的春风拂暖大地,脑子活络的曹宏球率先在村里种起了杂交水稻,他家责任田的粮食产量,年年都有好收成。此外,他种的蔬菜瓜果也比别人好,还培育出无籽苦瓜新品种。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将田里的活交给妻子打理,他则改行专门养蜂,口袋渐渐鼓了起来,不久就被郴州地委表彰为科技致富典型人物。
他对袁隆平心怀感激和敬重,萌生了自费为袁隆平雕塑一尊汉白玉塑像的念头。为了弄到袁隆平的照片,他给袁隆平写了一封信,收到曹宏球情深意切的信后,袁隆平请同事回了封信。袁隆平在回信中说,“你和广大农民的心愿,在我看来,比诺贝尔奖还更荣耀。你们的这份情我就领了,但我为人民为国家做一点贡献是应该的……因此,请你千万不要把钱浪费在为我塑什么石雕像上,我实在受不起你的这种厚爱。请你尊重我的意见,并恕我不给你寄照片。”
后来,曹宏球为了表示对这位“米菩萨”的崇敬之情,他自己拿出五万元的积蓄,请人为袁隆平雕塑了一尊真人大小的汉白玉雕像。在竣工时乡亲们放鞭炮,扭秧歌,还在雕像前供上象征长寿与祝福的寿桃果品。在乡亲们眼中,袁隆平是恩泽乡里的米菩萨。袁隆平听闻之后很不高兴。但后来听说曹宏球家因为自然灾害而陷入困境时,袁隆平赶紧让人给他送去了两万元钱。而因为日晒雨淋,曹宏球无力维护雕像,这位老实的农民只好又跑来长沙,希望袁隆平能资助一下,但这回他却碰壁了,袁隆平听说是要钱维护雕像,他坚决不同意给一分钱。
<<<返回目录
袁隆平的故事5:花钱“抠门”
20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刚结束对委内瑞拉的应邀考察,就乘飞机直抵香港,出席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的仪式。平时穿着极随便的他根本没带领带,为了出席正规场合穿西装配领带,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买领带,同伴都劝他买条金利来领带,他嫌贵,不肯买,拉着同伴到地摊上去,买了一条花100元港币能买到6条的领带。他拿过领带,在胸口上比试着,笑笑说:
“蛮漂亮嘛,怎么样,精神吧,这叫价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里去,来来,你们都来买……”
“不买,不买,袁老师,你当然啰,身份不一样,再差的东西穿到你身上,都成了名牌,我们不行啦,要靠名牌撑门面。”
见同伴都不愿买,他只好自己买了几条,调侃道:“哦,我晓得了,你们不买是舍不得掏钱,我老袁大方得很,见人白送一条,怎样?”
当时,袁隆平的三儿子和三媳妇正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听说此事后特意上街买了条金利来领带,晚上到老爸下榻的宾馆给他系上,嘱咐老爸明天出席仪式时,系他们买的这条,但第二天,他还是系上了自己在地摊上买的那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了。事后,他将儿媳买的那条领带留给了儿子。
或许有人会说,花自己的钱,当然心痛啦,花公家的钱,就不一样。此言差矣!应该说,他花公家的钱,比花自己的钱更“抠门”。他是全国政协常委,2月25日,他乘飞机到北京去开3月3日召开的每年一度的“两会”,出发前,他就“沉下”脸交代买机票的人:
“别买头等舱,就买经济舱,就是买了头等舱,你也得去退掉。”
原来,有一次买机票的同志考虑他工作连轴转了几天,为了让他在飞机上休息得舒适一点,就买了头等舱。登机前,他才发现是头等舱,硬逼着送行的秘书退掉头等舱,换了经济舱。上机后,头等舱里空着位置,加上空姐熟悉他,尊敬他,请了他几次去头等舱,既然不花钱,他就去了头等舱。事后,身边的同事笑他专坐不花钱的头等舱,他说,空着也是空着,浪费资源可惜。
袁隆平这位“中心”主任坐飞机花钱“抠门”,审批费用更“抠门”。当初,“中心”建好分子实验楼装修铺地砖时,经办人递交给他一份购物清单,他一看,一块600 x 600的地砖单价50元,嫌太贵,便仔细询问怎么回事,经办人回答说,分子实验楼搞实验时经常用化学溶液,而这种地砖防酸、碱,防腐蚀,防滑,材料不一样,所以价钱就贵。袁隆平这才同意购买。
<<<返回目录
袁隆平的故事6:“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
由于工作需要,院里几次决定给袁老师换大一点的办公室,再装修一下,但袁老师不同意,说:“这间办公室蛮好嘛,我都习惯了,有感情了,再说,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大家拗不过他,只好算啦。袁隆平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手里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的经费。按理说,像他这样的身份,弄一间大一点装修得像样一点的办公室于公于私都在情理之中,但他就是不同意,让人在当初的不理解之后,幡然顿悟,这就是袁隆平的本色,“梅花本高洁,香自苦寒来”。
<<<返回目录
袁隆平的故事7:担任小报的顾问
2001年8月21日下午,《致富快报》的记者走进了袁隆平的办公室。袁隆平热情地招呼记者坐在沙发上,请秘书给来访者泡茶,又递上香烟。他知道来访者是江西老乡,又是为“三农”服务的一份实用性很强的报纸的新闻工作者,向农民传播党的各种惠农政策,提供信息和可操作的技术,方向很对头,农民朋友喜欢,长期坚持下去,报纸就有生命力。
他说:眼下农民朋友的生活不是很富裕,相当一部分农民朋友渴望着脱贫致富而又一时找不到门路,你们这些高参肩上的担子不轻啊。听说《致富快报》全年定价不到50元钱,一天不到一包“梅雀”牌香烟钱。我看农民朋友是订得起的。你们的报纸是办给“穷人”看的,是办给弱势群体看的,所以注定你们也是“穷人”。也是媒体中的弱势群体,现阶段,这是正常的,又不很正常。依我看,不能小瞧“穷人”,毛主席有一句至理名言:“卑贱者最聪明”,因为“富人”、城里人是靠数亿“穷人”养活的……
当他明白记者代表报社大热天远道而来恳请他担任报纸的顾问,以及请他题词时,他爽快答应了:“好。我反正有60多个头衔了,多一个无妨。不过头衔太多了,好累,反而成了包袱。但你们的报纸是办给农民朋友看的,我愿意当这个没有级别的顾问。”
然后,他伏在办公桌上,颇认真地在白纸上写下“祝农民朋友早日致富”和“祝《致富快报》越办越好”两幅题词。
尔后,经记者请求,袁隆平和来访者在办公楼前的台阶上合影留念。
一位享誉中外的大科学家,多次请辞和推掉了许多声名显赫的头衔,偏偏欣然担任一张不起眼的小报的顾问,这段佳话很快被传为美谈。
<<<返回目录
袁隆平的故事8:“对钱不能看得太重”
在一些人眼里,似乎袁隆平很有钱,但他是一位拿国家俸禄的科学家,每个月的全部收入连工资和补贴加起来,总共4000多元钱的样子。他乐呵呵地说,这些收入不低了,够我花的了,所以,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表彰和扶掖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此外,他还出资捐助过教育事业。
他对于金钱的观点,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他说:“钱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没有钱,饭都吃不上,是不能生存的。但钱够一般日常生活开销,再小有积蓄就行了,对钱不能看得太重。”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
对人生,对金钱,对地位,乃至对家庭,袁隆平悟得很透彻明了,他向来对自己很“小气”,对别人却有一份古道热肠,侠义肝胆,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会尽全力帮助他人。他是博士生导师,带过许多博士生,其中有一个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生活较困难,有一次,这位学生打电话给他,说是父亲病重住院,急需用钱,他十分同情,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给那个学生寄去了两千块钱。
<<<返回目录
袁隆平的故事9:一位坦诚和直率的科学家
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知道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们想知道,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平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轻松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返回目录
袁隆平的故事10:“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自己作何评价?”
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我讲一个故事: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我到了后,那12个中国人喜出望外,说,袁老师你终于来了,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因为在5名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人之中,其余4名都是美国人。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返回目录
篇24: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从60年代起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1976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如今,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专家到中国来取经,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引种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为此,我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和“杰出的发明家”荣誉称号。国际同行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
人物故事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平,1949年8月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1953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
由于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需要,袁隆平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为加强和协调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交“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交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学者撰文说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1986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交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交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总理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公斤,并在西南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篇25: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从60年代起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1976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如今,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专家到中国来取经,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引种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为此,我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和“杰出的发明家”荣誉称号。国际同行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
篇26:《杂交水稻之父》的教学反思
《杂交水稻之父》的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我问孩子们:“请大家读一读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你从哪里看出袁隆平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努力?”
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了一些我极为满意的答案,他说:“我是联系课文的前面来理解的',在文章的第二小节,我们可以看到袁隆平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下定决心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的,到了第六小节,我们就看到了袁隆平在1970年,才刚刚发现一颗种子,中间经过了十年的时间,要想想对于一个人来说,你能有几个十年呢?更何况在这十年当中,袁隆平可是一直在找寻适合栽培的种子啊,他一定吃尽了千辛万苦!”
另外一个孩子估计是受到了他的启发,说道:“我也是联系课文的前面来理解的,在文章的第二小节,我们可以看到袁隆平以前一直是待在湖南安江农校做一名普通的教师,但是十年后,他却是在海南的三亚发现了适合的种子,这两个地方相隔的有多远呀,这说明了袁隆平在这十年里,说不定是跑遍了祖国的很多地方,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至宝,我打心眼里敬佩他!”
这两个孩子的答案我特别欣赏,因为他们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意思了,他们真棒!
篇2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班别: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重点)
2、.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理解运用数据的作用;(难点)
3、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新课导入:我国有句古话,叫作“民以食为天”,离开了粮食,也就没有了我们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那么,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人,得到大家的尊敬与关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增收,他耗费了大半生心血,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真正理解一个大写的“人”字的含义。
【知识链接】
(一)人物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水稻研究。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二)文体知识:通讯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新闻文体,但比消息长,内容更为丰富。可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人物和事件。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以写人为主,专门介绍人物的典型事迹、成长过程和精神面貌,可以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写人物生活中的片段,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在统一的主题下写一组人。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字词正音。
籼( )型 祖籍( ) 黔( )阳 大相径( )庭
鉴( )于 兵不解( )甲 矢( )志不移 甲钵( ) 雌蕊( ) 夜不能寐( ) 劫( )后余生 丰硕( )
2、词语解惑。
鉴于:
大相径庭:
矢志不移:
劫后余生:
功成名就:
【合作与探究】
二、用略读的方法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
袁隆平为什么心情沉重?
2、培育杂交水稻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袁隆平是怎样解决的?
3、(1)概括一下,课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2)作者选取了这些典型事例来写袁隆平,有什么作用?
4、(1)用课文中的数字说明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2)想一想:这些数字究竟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呢?
【拓展延伸】
读过课文后,你认为袁隆平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他哪种精神对你启发很大?
【课堂小测】
1、选词填空
(1)与会人员对袁隆平( )的学术报告和答辩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A.精彩 B.精湛 C.优美 D.严谨
(2)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还以( )之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A.迅猛 B.迅速 C.凶猛
2、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立下志愿决不改变。( )
(2)遇上灾难而侥 幸活命。( )
(3)比喻彼此相差太远。( )
(4)神异的光辉。( )
3、本文是一则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用______________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_________________
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态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科学精神。
【课后反思】
吴苗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 袁隆平传读后感
★ 汉语拼音之父
★ 致敬袁隆平作文
★ 缅怀袁隆平作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作文(共2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