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化日语作文

时间:2023-03-21 03:49:34 作者:槲寄生 作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槲寄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6篇茶道文化日语作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茶道文化日语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茶道文化作文

茶道文化作文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的起源地,是世界产茶、饮茶最早的国家,制茶饮茶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发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茶与文化的结合,也必然有新的延伸,新的形态,新的载体。它可以和现代艺术结合起来,用于茶艺演示;可以和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结合起来,在茶馆、剧场、和盛大的茶会上演出;也可以制成光盘、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供人欣赏,成为新的.文艺作品,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新内容。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

研究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还能观察到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儒家、释家、道家和民间人士都非常重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明,非常重视茶与文化的结合。

研究儒家的人士,从茶性平和、高洁,引伸出茶道和、和为贵的哲学命题,把饮茶和修身养性结合起来;释家提出茶禅一味,把饮茶与修禅悟道融为一体;道家重视茶的怡情养性功能,认为饮茶能轻身换骨,进而追求精神的永恒。民间人士则以茶为礼,以茶会友,以茶待客,形成各有特色的社会习俗。

中华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而且已经对世界茶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国际茶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有利于增进友谊、促进和平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中国多种多样的茶叶产品,促进国际茶叶贸易的发展。

弘扬茶文化的总体目的是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具体到茶行业本身,弘扬茶文化应该是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几千年的茶叶发展史,历代茶人著书立说,积累下来的茶叶历史资料也是中华茶文化教育的重要宝库,也是弘扬茶文化必需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必将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饮茶有利于健康,这是人们的共知,合理的喝茶对人体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但是如果不合理的话那就对人体有害处了。喝茶要看体质中医认为人的体质有燥热、虚寒之别,而茶叶经过不同的制作工艺也有凉性及温性之分,所以体质各异饮茶也有讲究。燥热体质的人,应喝凉性茶,虚寒体质者,应喝温性。

在当前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城市居住的人们,更应经常喝点茶,因为喝茶具有;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能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饮茶对预防龋齿也有很大好处,茶叶中所含鞣酸能杀灭多种细菌,故能防治口腔炎、咽喉炎,以及夏季易发生的肠炎、痢疾等。据英国的一次调查表明,儿童经常饮茶龋齿可减少60%。茶叶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有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饮茶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其中喝茶对人身的好处有太多,我这里就不再一一的介绍了,还是让各位爱好茶文化的人去慢慢的品去。

说喝茶不应当说喝,应说去品,喝是指渴了喝,品则是用心去品,品出人生,品出茶的灵魂,饮茶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的行为道德。小小的茶杯,就像一个大千世界,而每片茶叶则如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人生如茶,茶似人生。闲暇之余,我们品茶时也不忘品人生,人生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人生况味,深感人生如茶。虽说茶盏小,但启示却是不少,人的生老病死乃自然之理,正如夕阳西下总有旭日东升的时刻,难得的是不懈奋斗精神和愈挫愈勇的斗志。人生数十载,弹指一挥间,几多悲欢,几度沉浮,而永恒的却是人类崇高的事业,正如这沁人心脾的清茶幽香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可贵的是那份执着和赤诚。

篇2:茶道文化礼仪知识

各地的喝茶风俗

茶的品种 喝茶有喝茶的习惯,就拿茶叶来说,各地嗜好不同,喜好喝茶的品种也不一样。北京人爱喝花茶

上海人爱喝绿茶

福建人爱喝红茶

有些地方,喝茶时还喜欢往茶里放些佐料,如南方的湖南一些地方常用姜盐茶待客,不仅有茶叶,而且有盐、姜、炒黄豆和芝麻,喝茶时边摇边喝,最后把黄豆、芝麻、姜和茶叶一起倒入口中,慢慢地嚼出香味,所以不少地方又称“喝茶”为“吃茶”。

沏茶方法 中国东北部中国东北部一带喜好用大茶壶,客人进门 ,把茶叶放在壶中,冲上开水,待茶泡好后,再倒在茶杯中,请客人用茶。

中国东南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省漳州一带的工夫茶,不仅茶具别具一格,而且沏法也很特别,形成了独特的茶道艺术。

喝茶礼节 北方在北方例如北京,主人端上茶来,客人应立即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说声“谢谢”。南方在南方例如广东、广西,主人端上茶后,要用右手指弯曲后轻轻地敲三下桌面,以示谢意。其他在另一些地区,客人想继续喝茶 ,茶杯中应留些茶水,主人见了会继续加茶水,如果将茶水全部倒完,主人认为你不再喝了,也就不给你加茶水了。

礼节

茶道中,表示尊敬的形式(礼节)和仪式即为礼仪,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茶道活动中。宾主之间互敬互重,美观和谐。

(一) 鞠躬礼

茶道表演开始和结束,主客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1.站式鞠躬:“真礼”以站姿为预备,然后将相搭的两手渐渐分开,贴着两大腿下滑,手指尖触至膝盖上沿为止,同时上半身由腰部起倾斜,头、背与腿呈近90°的弓形(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略作停顿,表示对对方真诚的敬意,然后,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对对方连绵不断的敬意,同时手沿脚上提,恢复原来的站姿。鞠躬要与呼吸相配合,弯腰下倾时作吐气,身直起时作吸气,使人体背中线的督脉和脑中线的任脉进行小周天的循环。行礼时的速度要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以免尴尬。“行礼”要领与“真礼”同,仅双手至大腿中部即行,头、背与腿约呈120°的弓形。“草礼”只需将身体向前稍作倾斜,两手搭在大腿根部即可,头、背与腿约呈150°的弓形,余同“真礼”。

2.坐式鞠躬:若主人是站立式,而客人是坐在椅(凳)上的,则客人用坐式答礼。“真礼”以坐姿为准备,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前移至膝盖,腰部顺势前倾,低头,但头、颈与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顿,慢慢将上身直起,恢复坐姿。“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移至中部,余同“真礼”。“草礼”只将两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

3.跪式鞠躬:“真礼”以跪坐姿为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指尖斜相对,身体倾至胸部与膝间只剩一个拳头的空档(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身体呈45°前倾,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同样行礼时动作要与呼吸相配,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速度与他人保持一致。“行礼”方法与“真礼”相似,但两手仅前半掌着地(第二手指关节以上着地即可),身体约呈55°前倾;行“草礼”时仅两手手指着地,身体约呈65°前倾。

(二) 寓意礼

茶道活动中,自古以来在民间逐步形成了不少带有寓意的礼节。如最常见的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欢迎。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回转斟水、斟茶、烫壶等动作,右手必须逆时针方向回转,左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招手“来!来!来!”的意思,欢迎客人来观看,若相反方向操作,则表示挥手“去!去!去!”的意思。另外,有时请客人选点茶,有“主随客愿”之敬意;有杯柄的茶杯在奉茶时要将杯柄放置在客人的右手面,所敬茶点要考虑取食方便。总之,应处处从方便别人考虑,这一方面的礼仪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掘和提高。

(三) 伸掌礼

这是茶道表演中用得最多的示意礼。当主泡与助泡之间协同配合时,主人向客人敬奉各种物品时都简用此礼,表示的意思为:“请”和“谢谢”。当两人相对时,可伸右手掌对答表示,若侧对时,右侧方伸右掌,左侧方伸左掌对答表示。伸掌姿势就是:四指并拢,虎口分开,手掌略向内凹,侧斜之掌伸于敬奉的物品旁,同时欠身点头,动作要一气呵成。

喝茶中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1、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如果是女主人亲自为客人泡工夫茶,还应避免涂抹红指甲。男性应避免着装随便,不修边幅。除了仪表整洁外,还应举止庄重得体,落落大方。

2、喝工夫茶时忌“一口闷”,喝杯杯茶时忌“亮杯底”。记住,喝茶与喝酒是有区别的。

3、第一泡的第一口茶汤千万不能当着主人的面吐了出来,否则被看作十分不礼貌。

4、喝茶不能抽烟。这主要是指在别人家作客喝茶时而言。如果实在想抽烟,要征得主人同意后到旁边去抽。

篇3:中国茶道文化礼仪

茶道礼仪

一、容貌

俗话说:聪明面孔笨肚肠,有的人由于动作的协调性及悟性水平很低,给人的感觉是紧张,并不觉得美。而有的人虽相貌平平,但因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得体的行为举止,靠自己的勤奋,以神、情、技动人,显得非常自信,灵气逼人。茶艺更看重的是气质,所以表演者应适当修饰仪表。如果真正的天生丽质,则整洁大方即可。一般的女性可以淡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以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有失分寸。来自内心世界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

二、姿态

姿态是身体呈现的样子。茶艺表演中的姿态也比容貌重要,需要从坐、立、跪、行等几种基本姿势练起。

(一)坐姿

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必须端坐中央,使身体重心居中,否则会因坐在边沿使椅(凳)子翻倒而失态;双腿膝盖至脚踝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敛,舌抵下颚,鼻尖对肚脐;女性双手搭放在双腿中间,左手放在右手上,男性双手可分搭于左右两腿侧上方。全身放松,思想安定、集中,姿态自然、美观,切忌两腿分开或翘二郎腿还不停抖动、双手搓动或交叉放于胸前、弯腰弓背、低头等。如果是作为客人,也应采取上述坐姿。若被让坐在沙发上,由于沙发离地较低,端坐使人不适,则女性可正坐,两腿并拢偏向一侧斜伸(坐一段时间累了可换另一侧),双手仍搭在两退中间;男性可将双手搭在扶手上,两腿可架成二郎腿但不能抖动,且双脚下垂,不能将一腿横搁在另一腿上。

(二)跪姿

在进行茶道表演的国际交流时,日本和韩国习惯采取席地而坐的方式,另外如举行无我茶会时也用此种座席。对于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南方人极不习惯,因此特别要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免动作失误,有伤大雅。

1、跪坐:日本人称之为“正坐”。即双膝跪于座垫上,双脚背相搭着地,臀部坐在双脚上,腰挺直,双肩放松,向下微收,舌抵上颚,双手搭放于前,女性左手在下,男性反之。

2、盘腿坐:男性除正坐外,可以盘腿坐,将双腿向内屈伸相盘,双手分搭于两膝,其他姿势同跪坐。

3、单腿跪蹲:右膝与着地的脚呈直角相屈,右膝盖着地,脚尖点地,其余姿势同跪坐。客人坐的桌椅较矮或跪坐、盘腿坐时,主人奉茶则用此姿势。也可视桌椅的高度,采用单腿半蹲式,即左脚向前跨一步,膝微屈,右膝屈于左脚小腿肚上。

(三)站姿

在单人负责一种花色品种冲泡时,因要多次离席,让客人观看茶样、奉茶、奉点等,忽坐忽站不甚方便,或者桌子较高,下坐操作不便,均可采用站式表演。另外,无论用哪种姿态,出场后,都得先站立后再过渡到坐或跪等姿态,因此,站姿好比是舞台上的亮相,十分重要。站姿应该双脚并拢,身体挺直,头上顶下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松。女性双手虎口交叉(右手在左手上),置于胸前。男性双脚呈外八字微分开,身体挺直,头上顶上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松,双手交叉(左手在右手上),置于小腹部。

(四)行姿

女性为显得温文尔雅,可以将双手虎口相交叉,右手搭在左手上,提放于胸前,以站姿作为准备。行走时移动双腿,跨步脚印为一直线,上身不可扭动摇摆,保持平稳,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收,两眼平视。男性以站姿为准备,行走时双臂随腿的移动可以身体两侧自由摆动,余同女性姿势。转弯时,向右转则右脚先行,反之亦然。出脚不对时可原地多走一步,待调整好后再直角转弯。如果到达客人面前为侧身状态,需转身,正面与客人相对,跨前两步进行各种茶道动作,当要回身走时,应面对客人先退后两步,再侧身转弯,以示对客人尊敬。

礼仪

- 茶席布置 -

简单无需奢华,不使用的器具尽量在桌面以外。花器等装饰品,应符合主题,颜色、材质应细细选择,尽量与主要茶具、茶席融为一体,避免喧宾夺主。

- 茶具清洁 -

所有茶具从外观上看必须是干净的,杯子里没有茶垢、杂质、指纹等之类的异物附着。许多人喜欢使用老物品,因为上面残留着岁月的痕迹,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不包括残留的令人不悦的水渍或茶渣。

避免接触 -

他人的杯子, 都应该一只手托住杯底的一个点,另一只手则扶住茶杯的1/2以下部分,手指切莫触及杯口,如果有条件,在奉茶时尽量使用茶托。

请客选茶赏茶 -

主人在泡茶前,应先拿出一些名优茶放在茶盘中,供客人挑选,以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同时让客人仔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

取茶 -

将茶筒中的茶叶放入壶或杯中,应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匙取茶,不要用手抓。若没有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或杯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落入壶或杯中。

注意事项

1.由于是待客,所以忌讳把茶水泡到发白的程度,这个视为是失礼。当然你可以询问客人是否需要换茶,如果客人坚持再泡,最多再泡一至两次也要换茶的。

2.准备茶点:不为客人准备茶点的,同样视为失礼行为。当然茶点的种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花生,蜜饯,腰果,杏仁之类的。不过茶点不必特别的分盘,摆放在茶盘前的适当位置,由客人自行取用。

3.交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语言平和,品茶和喝酒是有质的区别的,要的是那份“从容”、“自在”和“平和”而已,作为主人而言,忌讳对自己的茶叶自吹自擂或者夸大其词。同时应该注意谈论话题的选取,避让那些低俗的八卦话题,谈论层次应该是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4.动作应该优雅。喝茶就是一种修行,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举手投足之间要有一份自信和优雅。赵老居士说过:“爱茶的人,就是坏也坏不到哪里的。”

5.如果你是一个抽烟的人最好忍忍,正规的茶道是严禁抽烟的。不过如果你和主人的关系很好的话,你也应该在喝了几泡茶之后,征询一下主人的意见,得到同意以后方可吞云吐雾,才坐下就发烟的,视为失礼。

6.服装整洁。因为有客人在场,所以千万不可以是什么睡衣之类的,至少是着干净整洁的正装出场,如果是参加评茶会,还得是“三件套”。

篇4:日语文化论文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摘要: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必须要融入文化教学。

中日两国的文化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独特性。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出发,说明了在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具体阐述了文化导入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语言;文化;日语教学;文化导入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负载了人类世代相传的特定社会经验和文化,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各种知识来源,因此要实现语言的知识功能,除掌握一定的词汇和必要的语法知识外,还必须重视语言的文化功能。

文化无所不在,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中形成的独特风格与传统的总和。

长期以来,在日语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认为只要掌握了其语法以及有熟练的口语便可以同日本人交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了解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日本人的语言表达形式、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用中国人的思维去理解日本人的话,往往会引起双方的误解,而不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

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滋养了日本文化,在日本的语言结构中溶入了大量中国文化。

因此有人说:“日语很容易学,一看日语里的汉字就能大体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其实不尽然。

尽管日语受汉语的影响很大,其假名来源于中国汉字的偏旁冠盖或利用草书创造而成,其汉字更是由汉语传入,但经过长期的演变,日语已经变成了完全不同于汉语的一门独立的语言。

比如,中国人在见面时,通常说“到哪儿去?”“吃了吗?”,其实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对方到底要去什么地方或是否吃了饭。

而日本人见面时则多说「こんにちは。

いいお天気ですね。

」(你好!今天天气真好啊!)「よく降りますね。

」(最近总下雨啊!)等等,都是有关天气状况或环境之类的内容。

即使是问「どちらへ。

」(你去哪里?),回答也只是简单地说句「ちょっとそこまで。

」(到那儿去一下。)。

再如,中国人接电话时通常先问“喂,你哪里?”“你找谁?”等,而日本人无论接电话还是打电话,通常先报自己的姓名或所在单位名称,然后再进行交谈。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的社会文化有相同之处,但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有必要导入文化阐释,这样学生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学习日语,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文化导入的方法与途径

文化导入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课堂融入讲解法。

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一些风俗、习惯或日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所体现的文化特质进行详细的说明。

《新编日语》第一册十四课会话中有一句话「日本の人はお互いの生活に利益のあることを喜び合います。

また、不利のあることを悲しみ合うのです。

つまり、あいさつを通して心をびつけてしくなるのです。

」(在互相生活中,日本人对有利的事情共同感到高兴,对不利的事情共同感到悲伤。

就是说,通过寒暄语把心与心连接起来,使大家亲近起来。

)这句话如果不联系到日本文化,是不能理解的。

日本自古以来灾祸频繁,台风、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经常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为了预防和战胜自然灾害,人们需要团结协作、共御天敌。

这样的环境也催生了日本人对家族以及对团体的归属意识,只要共处在一个团体中,人们就会为这个团体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大家为了共同的成功而高兴,为了共同的失败而悲伤。

2.对比分析法。

中日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①日本有但中国没有的;②中国有但日本没有的;③中日两国都有但有差异的。

例如,学到“食事の時、日本人は はしを使います。

”(吃饭的时候,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可就筷子这一话题,结合中日饮食文化的不同,解释中日筷子的不同之处。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自古以来,人们吃的菜以鱼为主,而中国地处大陆,所吃食物以动物的肉块为多,为了更好地挑鱼刺,日本人的筷子夹菜的一端比中国式的要细很多;又因为日本人习惯将饭菜分开成每人一份来吃,而中国人更多的是习惯在一大桌子上大家同时夹菜吃,所以中国人的筷子往往造得比日本式筷子较长些—这个话题,贴近生活,将它和学生们熟悉的中国文化联系,学生们便会饶有兴趣,课堂气氛亦会异常活跃。

3.展示·模拟法。

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利用电视、多媒体、广播等直观道具或给学生创造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参加到实际的交流中去,运用自身掌握的语言,加深对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的理解。

例如观看影视作品时出现了打电话或到别人家拜访的场面,教师就可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给日本老师打电话想早上去拜访这一场景,如果老师回答说:“さあ、ちよつと……”,那么学生就会继续问晚上怎样,结果老师的回答还是一样。

篇5:日语文化论文

浅探学习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

摘 要:语言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语言的学习不仅需要言语训练,更要加强对语言产生民族的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日语的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只有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得到突显,才能使语言作用于不同文化间的障碍解除。

因此,本文以学习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为题,进行日语人才培养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学习方式;探讨

前言

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来源于语言与文化间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一个民族语言的来源。

在不同的语言当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可以体现在语言之中。

所以说,语言不仅是人类用来进行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在进行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之时,要摆脱传统的日语学习观念,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日语学习者具备较高的日语文化交际能力。

这也是日语教学者与日语学习者的共同期望。

1、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日语学习的目的就是可以利用日语进行流利的交流,实现交流的目的。

但是,日语的学习如果仅以词汇量和语法学习水平作为衡量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指标,是不尽合理的。

因为一位日语学习者只掌握了大量的日语词汇和日语语法,是很难完成正确的交流的。

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语法运用上的错误,对方可以大方的谅解将日语作为外语的交流者。

而如果日语的语言使用不恰当,则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对方则可以认为日语学习者存在价值观念上的问题,其语言的不当表达属于不友好的表现。

这些都是日语文化交际能力不强所导致的现象。

所以,加强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日语使用者之间的良好交流,更有利于中日两国和谐关系的打造。

2、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因

在我国的日语学习者当中,经常会出现语言运用上的失误,这使得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了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下面,我们来对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因,也就是我国日语学习者出现日语语言使用不当的原因进行分析:

2.1日语教学内容存在漏洞

在我国的日语教学当中,教师大多以日语词汇的积累与日语语法规则作为主要的讲解内容,日语教学的专业性较强。

而对于日语所承载的日本文化,没有进行过多地涉猎,对于日本社会的现状分析较少,使得学生对日本文化不甚了解,不懂得日本的社会礼仪与社交忌讳。

日语教学内容的漏洞,使得我国日语学习者的语言运用失误现象常出。

2.2日语教学活动依赖教师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习活动的重担大多压在了教师身上,学生在日语学习当中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将老师的引导作为学习日语的唯一动力,老师在主动地讲,学生在被动地听,没有得到语言文化交际能力训练的机会。

填鸭式教学只能使学生记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对于其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没有明显的作用。

2.3日语教学教材内容单一

我国的教育深受应试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影响,在教材的编排上,以考试重点内容为主。

因此,我国的日语教材当中主要涉及日语的词汇知识与语法知识,很少包含日本的社会文化。

这样的教材与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点相差甚远,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与热情。

3、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

提高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水平,就要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下面,是本人就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式提出的几点建议:

3.1灵活文化导入形式

文化的导入形式,对于课堂整体气氛的活跃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有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广大日语教师要肯定课堂导入对于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采用多元化的课堂导入方法,提高日语教学成效。

本人建议日语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之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进行课堂融入。

也就是说在进行课堂教学之时将相关的日本社会知识引入,在引入之时要对中日间不同的文化特点与风俗进行对比,此时就可以利用竞赛或者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去发现中日社会文化间的不同,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的参与程度。

另外,在进行日本社会礼仪的.融入之时,可以鼓动学生进行实体模仿,到教室前为同学做真实的演绎。

这样的文化导入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日语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将日本文化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有利于其吸收与运用。

第二,进行专门讲解。

在进行日语知识讲解的同时,教师可以对日语知识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进行及时的讲解,在讲解之时采用灵活的讲解手段,丰富学生的视野。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日本语言当中蕴含的日本文化。

3.2改革文化课程设置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日语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大学的后两年当中,并且日语教学的内容多与历史性的文化讲解相关,这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是不相称的,学生对这些知识也没了解的欲望。

所以,改革日语文化课程的设置成为了培养学生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然之举。

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调节,在配合日语教学的基础之上,将日本文化课程前移,在大学的前期阶段开设日本文化选修课程。

这样,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日本文化之后学习日语会更加得心应手。

3.3改良日语教材内容

目前,我国的日语教材当中多以日语的词汇与语法为重点,对于日本文化的涉猎很少。

其次,对于中日跨文化交际与中日社会文化对比的教材还处于空缺阶段。

所以,要想使我国日语学习者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就要对日语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改良。

使日语的基本知识与日本社会文化的教育同步进行,让学生在领悟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同时去发现语言的差异,实现学生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小结

综上所述,日本作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友好邻邦,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实现中日两国友好往来的基础。

因此,本文对我国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希望我国的教育部门从大局出发,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实现我国日语学习者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庆荣.略论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习得方式[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11-12.

[2]郭举昆.共同学习的原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索日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5(4):22-23.

[3]黄晓娟.动机的原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索日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7):17-18.

[4]罗坚.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学习和交流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9,5(33):23-24.

篇6:茶道作文

茶(chá)道(dào)

暑假,我的姑爷和姑姑来到了成都,和我们一起渡过暑假

有一天,我看到姑爷从行李箱里拿出了一套茶具,我问:“干什么呀?”“今天我们在院子里喝茶,

茶道作文

。“我好奇地想拿出来看看,可是,姑爷对我说:”晚饭后再看吧。”

……

终于到了晚饭后,姑爷把茶具和茶叶端了出来,我立马对姑爷说:“您能教我茶道吗?”行呀!“姑爷对我说。

“首先,用热开水淋茶杯。注意,千万不要用手去摸茶杯,只能用夹子夹。“姑爷在给我讲洗茶杯的方法,”之后再把一个茶杯里的水倒出来,把这个杯放在另一个杯子里洗,

小学生作文大全

“我慢慢地操作着,生怕把茶杯打破了。终于,我的茶杯洗好了。”洗得不错哦,不要太紧张了。“姑爷评价着说。

“第二步,再把茶叶放在茶盅里,不要放多了。“放好茶叶后,再把水加进去。”我加了一半水,突然,姑爷说:“第一道茶一定要加漫出来。”“哦”

加满后,再用茶盖把茶泡赶出来。过了一会,茶就泡好了。再用茶叶漏把茶水漏出来。第一道茶拿来洗杯子,第2次才能喝。这样,茶才会香而不苦。

闻一闻,嗯,那清香沁人肺腑,抿一抿,真好喝,茶真是香,真是清爽。

今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