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晓景作文

时间:2023-05-07 03:41:33 作者:要啥自行车 作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要啥自行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春江晓景作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春江晓景作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春江晓景作文

寒冷的冬走了,迎来了美丽的春,

春江晓景作文

。看,明媚的

瞧!那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在树上做窝,麻雀在高低不同的树枝上站出五线谱,为春歌唱,勤劳的蜜蜂正忙着采蜜,它们在花丛里快乐的飞舞,

小学生作文大全

鱼儿在江水里敖游,一会儿潜入水底,一会儿从水面跃起。馋嘴的鸭子率先跳入变暖的江水中捕食已苏醒的鱼。

走在江边,看见满地的蒌蒿,可芦芽还没长大。渔民的小船挨着小船。江水上泛起了一层层波涛。

这个季节不正是美味的海豚要浮上水面的时候吗?

春是可爱的,她不像夏那么热情,秋那么多情,冬那么无情。

春是活波的,她不像夏那么暴躁,秋那么单调,冬那么纯洁。

春是大方的,她不像夏那么自私,秋那么成熟,冬那么羞涩。

春!我爱春!我爱富有生机的春

篇2:《春江晓景》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读书指导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读书感悟法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磁带

教学过程: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篇3:《春江晓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会读、会写、会用。

2.诵读、背诵两首古诗。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习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反复吟诵,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l.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

2.是啊,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美春天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描写春天的古诗。

(喜欢)

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读课题。

二、学习《惠崇春江晓景》

春天令人心旷神怡,你们想知道宋代诗人苏轼是怎样写春天的吗?课件展示《惠崇春江晓景》诗。这首诗就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而写的。

1.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请大家翻开第5课,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出示词语卡片:

惠崇蒌蒿河豚。

指名读、齐读。

强调崇是翘舌音。

蒌蒿是一种植物,上面草字头表意,下面表音,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并且是上形下声的字。

了解河豚(课件出示河豚资料)。

(3)把词语送回诗中去,老师相信孩子们会读得更好。

2.理解诗意。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遇到不懂的怎么办呢?

(2)春天江水温暖,群鸭最先感觉到。老师和同学都想知道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读出来。春天江水温暖,我们看得见吗?这一句是诗人怎样体会到的呢?(变换方式读诗句)

(3)多么聪明的一群孩子啊!知道了这么多,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正是河豚欲上时,欲上时是什么意思?

指名答。

春天,诗人想到河豚逆江到上游去产卵了。诗人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巧妙地结合起来,这首诗美吗?美丽的画,配上优美的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再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读。

3.体会意境。

(1)画画。

这么美的面面,咱们也来学惠崇,用灵巧的小手把这美丽的画画出来。也可以与你的合作伙伴把你对诗意的体会画出来。画好后,一边欣赏,一边读。

(生在音乐声中画画)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孩子们用手中心爱的笔,表现诗的意境。

(2)投影出示学生的画。

你能给这美丽的画卷配上优美的诗吗?(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

还有小诗人想给自己的画配上诗吗?(学生诵读)

生齐背诗。

1.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学习词语:惠崇蒌蒿河豚。

学习形声字。

了解河豚:又叫江猪,其形状身大,尾小,头圆小,背部黑褐色,有花纹,腹部有白色肉刺,其味奇特而鲜美,河豚的血液、肝脏

含有剧毒。河豚原来是近海的鱼类,在开春之时,从海中逆江而行,游入长江产卵。

(看注释、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

(看不见)

(想到的)

了解词意。

(美)

读诗。

画画

体会意境。

配诗。

背诗。

三、归纳学法

今天,孩子们学得真不错,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但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会背古诗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是怎样学这首诗的。

抽生说。

课件展示学法:

学生读诗。

讨论学法:

1.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理解诗意。

(读懂诗句意思,提出不懂问题)

3.体会意境。

(画画、朗读、表演)

4.反复吟诵。

四、学习《清明》

1.小组合作学习。

请孩子们根据这样的学习方法,在组长带领下,一步一步学习另一首诗《清明》。

2.小组汇报。

(1)刚才老师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中,发现孩子们真会学习,现在请孩子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通过小组学习,读懂了什么?(生汇报后,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诗句)

(2)理解欲断魂。

(3)体会意境。(小组通过朗读、表演、对话等形式)

①学习伙伴一起学习,选择喜欢的方式体会意境。

②抽小组上台表演。

(4)吟诵。(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

合作学习。

分组汇报。

读诗。

理解诗意。

五、课外拓展

孩子们,《惠崇春江晓景》和《清明》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但诗人笔下的春天各不相同。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第二首诗《清明》表达了诗人惆怅、茫然的心情。老师还收集了其他写春天的诗句。

1.课件出示诗句。

2.齐读诗句。

3.老师相信孩子们也收集了许多关于春天的古诗。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愿大家多读,多背诗歌,用心去品味诗人笔下的诗所蕴含的意境。

篇4:《春江晓景》原文解说

《春江晓景》原文解说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篇5:《春江晓景》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    读书指导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读书感悟法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磁带

教学过程: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春江晓景》 教案教学设计]

篇6:惠崇《春江晓景》苏轼赏析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为元丰八年(1085)所作。诗是艺术,画也是艺术,而题画诗则是诗画兼备,写好是不大容易的。题画诗既要符合画意,又要自出机杼才是上乘之作。苏轼这首题画诗就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据诗意,惠崇这幅画是“鸭戏图”,“春江水暖”用“鸭先知”来加以表现,令人击节称叹。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诗人的想象。遍地蒌蒿,芦苇刚刚吐芽,点出正是江南二月。诗人正是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这句虽离开画面,但仍写春江,题画而不拘泥于画。

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哲理古诗名句),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篇7:惠崇春江晓景 其一的意思

作者:苏轼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其一拼音:

zhú wài táo huā sān liǎng zhī ,

chūn jiāng shuǐ nuǎn yā xiān zhī 。

lóu hāo mǎn dì lú yá duǎn ,

zhèng shì hé tún yù shàng shí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其一翻译: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其一字词解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其一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篇8:惠崇《春江晓景 》原文解说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 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篇9:惠崇春江晓景苏轼古诗

作者: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词注释

(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白话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篇10:惠崇春江晓景苏轼古诗

有争议,以前都是晚景,现在更多的'还是晓景,不过总之晓景色晚景都是那首诗。

惠崇擅长画水禽,江景,尤其描绘尤其描绘荒率虚旷更是一绝,世称“惠崇小景”。他的画名在他死后五十年左右,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达到了鼎盛,沈括、王安石都写诗赞美他。

他的画现在还有些遗存在,但没有这幅《春江晚景》。这幅《春江晚景》,原来应该叫《春江晓景》的,不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原因弄错了,也便以讹传讹了。——这倒应了王安石那句名言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哉?

篇11:慧崇春江晓景古诗的意思

古诗赏析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篇12: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原文及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正上市场的季节。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tún)”,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鱼逆江而上。时:时间,这里指季节。

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清人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赞赏这句诗说:“坡诗……非但风韵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篇13: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原文及赏析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篇14:惠崇春江晓景的教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重走诗歌作者从构思到成型的创作思路,在探究思路的过程中了解诗人的特定心意,在探索诗词的创作技法的同时感受诗词意境,从而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

2.将学生自己与诗词作者同位思考,在追溯诗人的心灵轨迹的同时体验自己的心灵波动;

3.在还原和再现文本语言所创设的人物场景、事物场景、虚拟场景、心灵场景过程中,去认识人物的本质特征,感受人物跳动的情感脉搏,再现其音容笑貌;去探究事物的来龙去脉,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去把握景物的各种特征,欣赏其外在和内在美。在此基础上探求语言的表达方式,文本的构筑法则,文化的博大精深、价值的核心体系。

4.探索一条诗词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全新思路,追求“以诗化人、以诗寓趣、以诗育人、以诗增智”的理想效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

3、能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4、能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5、能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书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堂课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 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

3. 搜集赞美春天的词语、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

2.是啊,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不绝口,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听说你们能背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是真的吗?敢不敢让老师来考考你们?(敢)老师出示图画,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出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一)观察图画

1.(课件出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见过这幅图吗?你们觉得这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2. 学生自由发言。

(二)揭示课题

1.这是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宋代诗人苏轼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惠崇春江晓景》。(课件出示《惠崇春江晓景》诗)板书课题。

这首诗就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而写的。

2.齐读课题。

三、熟读古诗,触摸美景

(一)了解作者,读懂课题

1、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苏轼、惠崇的了解?(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课件)简介惠崇:北宋有名的和尚,能诗善画,尤善画鹅、鸭等小动物。

△(课件)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初读诗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诗文,读准字音。

(课件)提示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文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③借助多种方法落实生字教学的任务,在上下文中理解字、词。如:晓、暖、满、短、欲等。(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三)熟读诗文,读出节奏

1.咱们班同学的朗读能力都很出色,谁来读给大家听?

2.指名读。(学生评价)

3. 师大声范读,生小声跟读。

4、去掉拼音,再读课文。(展示课件)

5、这几个同学读得都很流利。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声调把它表现出来。该怎么在诗句中标出停顿呢?谁来说说?

(学生说:每句都是两个字停顿,两个字停顿,最后三个字停顿。)

是这样吗?

(课件)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咱们一起读一读。

6.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四、(课件) 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南春》《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春江晚景初中作文

春江晚景的诗意

景优秀作文

景作文五年级

晨景作文

雾景作文

中秋月景作文

高二作文景

景 成语

春江晓景作文(合集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春江晓景作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