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橶淡不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清明之乡情作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明之乡情作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清明之乡情作文
中国人的节日大抵都是为了纪念逝去的先人么。——题记
在我的纪念中,清明的印象渐渐已落得模糊了。
南方的清明节,神与鬼似讲好了的,大多是阴雨连天,特别是农村,前日的细雨,已然将路变得湿稠不堪(南方的土大多是红土,很黏胶,一下雨,踩上去,土就粘着鞋,极难甩掉),翌日清早,穿着高筒雨鞋,打着雨筒伞,踱着泥泞的土路,深浅不一,踩上去噗哧的响,一不小心,滑将到路边的水沟里,打了一身的湿土,稍有的趔趄狼狈,但阻不了对祖先的思念。
小时候,每遇清明节,家乡的人们纷纷赶印“清明馃”,所谓“印”——老家那边的清明馃很特别,是用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过程很简单,将馅用馃皮包好后,放进一个刻着花纹的木质模子里(模子可以有很多形状和纹路,最后一个带有花纹的清明馃就出炉了。馅也分猪油和豆腐咸菜,还有用植物碾成粉的“绿馅”,什么植物如今已记不清了,特别有趣的还是,将粉团混了“洋红”,做成各种动物的形状,猪、羊、牛等,好似都用着祭祀祖先的,且还可以吃。
“上坟去咧”,在睡梦中隐约露出父亲的幺声,推开房门,被褥一掀,我梭鱼般的从床上跳将下来,洗漱一番,就在屁颠乐的跟着父亲脚后,嘴里还嚼着“清明馃”。需祭奠的坟位是有好几处的,高高的土丘就是祖先们的归位,有些需步行几里地,而多数因为年久无修,已被荒草湮没,祭台也被芜草占了地方,所以需要用火烧去,好摆放那边祭品,酒,清明馃,双刀肉,果品,一一摆起。酒是需要撒坟前,然后点香,等父亲祭拜后。我也规规矩矩的朝祖先们的归位拜上一拜,于是烧一些“锡箔”和“元宝”(南方的冥钱),在坟头包上用石块压放一张方形红纸(红纸的用处,至今我还未考证过),点起了鞭炮,于是周遭的亦相照应,整个村园将度过一个响炮天,甚为壮观。粗粗算来,整个祭祖需要半日的时景,回家的时候,从田里折一些水生植物,(那种植物有些尖硬,属何种何科,未曾查证),做成剑的摸样,插在大门的门扣上,为的是镇宅驱鬼之用。
长大了一些,到外地读书去了,因此很少回家过清明,也很少能吃到家乡的“清明馃”,真不知祖先们会不会怪罪,托梦于我,讼我之不孝子孙。如今,家乡的清明已经在我的脑子里淡去,好在可以写一些东西,将儿时的碎忆留下来,给我的子孙们,也算不为过了。
篇2:清明之乡情作文
在家乡的故土上,可以聆听山风的歌唱,呼吸泥土清香的气息,乡情便会疯长起来,那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浓情,牵挂一生。
清明是怀念祭祖的节日,杜鹃花开,芬芳无限,我们悼念亲人,到坟上给祖先扫墓添土,在坟上挂串白纸以此寄托哀思,为活着的人更好的生活。清明时节,草木纷长,思乡之情也在纷长。
故乡的清明是美丽的,青翠欲滴的松树和五颜六色的山花,把整个山岭点缀得如诗如画。晨光熹微,衣挂蓝天,虚无缥缈,若隐若现。我会一天天老去,但清明却依然年轻。清明的的幽香,是故乡的味道。故乡的形状,在游子心中,就是挂在清明的乡情。
故乡的清明,总有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和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绿树抽枝发芽,各色的花朵竞放,草儿是嫩绿嫩绿的,一切都美得令人心悸。每到清明节,大人总会领上孩子,到已故亲人的坟上磕头、烧纸钱,然后挂上亲手剪裁的清明条。五颜六色的清明条随风飘舞,像是在传递着阴阳相隔的亲人间最醇厚的思念。
清明时节,故乡散发着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远方的儿女们,当雨水滴落在我的脸颊上,我便会被乡情灌醉。感怀故乡山水的养育之恩,无论身处何方,官拜何位,心里都要有故乡,每个有乡情的人都不可能幸免,因为这种魅力的吸引,就在于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情。逝者已矣,乡情在心房肆无忌惮地蔓延。很小的时候,每年清明,父亲总是叮咛我:“清明这一天,要给爷爷、奶奶和祖辈们上坟,这叫饮水思源,这是孝道。”祖辈在上,家是一生的魂魄,清明就是挂在故乡的乡情,年年召唤我回家,回家看看父母,给逝去的祖辈烧香嗑头。
清明是挂在故乡的乡情,清明时节,雨纷纷,乡情也纷纷。春风伴梦回家乡,又见村头炊烟起。
篇3:清明之乡情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记不清是几岁了,我跟着爷爷奶奶去看望长眠在地下的祖辈们。
随着这个清明节的到来,关于家乡的记忆,一股脑地扑面而来。
一岁多,我就被父母送到奶奶身边,一直到我快过六岁生日,父母才把我接走,所以我的童年快乐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爷爷奶奶给的。那时有很多好吃的野生植物,像是这个时候的麦苗,针茅草,桑椹,还有满后园的果树和前院的碧绿的青菜都是家乡美味的见证。
记得邻居爱种花,不论春、夏、秋都是芳香扑鼻。奶奶说过,她二十几岁嫁到这边的时候,那满池的荷花就已经存在了,几十年过去,那池荷花依然存在。而我便因为奶奶的话对这池荷花充满了好奇。于是,每个夏天的早晨我都会去看满池的荷花。当她长成外层粉白,内部淡粉娇嫩,恰似一个个妙龄女子时,我就会坐下来细细的观花。那花朵,真是人间的极品,可是我喜爱的确是荷叶。碧绿的叶子,层层叠叠,虽说“绿叶衬红花”,可绿叶也有一种别致的美,脱俗的美,幽柔的美。邻居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姐姐,领着我摘荷叶,把它扣在头上当帽子,那真是童年时候难得的记忆。最欢乐的是把水洒在荷叶上,让阳光照在上面,看着它折射出的晶莹剔透的光,然后轻轻摇动荷叶,让大水珠“啊呜”一口吞掉小水珠。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水珠落在叶子上,可是叶子不会湿呢?为什么它摸起来总是绒绒的?
一番玩弄之后,总是会被奶奶骂,不安全,不听话。那时候的奶奶故作凶样的厉声喝斥,真是充满着无限的精力,唠唠叨叨地能说一整天。但是一到夏天我们依然会玩,而奶奶依旧唠叨,我却笑呵呵地傻傻地乐此不疲。
荷花总会枯萎的,奶奶的美好年华也会逝去。如今的我,再也不会经常听到奶奶的责骂声,我才明白,那片荷塘,是我童年的回忆,也是奶奶疼爱的记忆。荷花结出的芙蕖供人们观赏,奶奶付出的爱让我们无忧。
家乡的花是城市比不了的,尽管会有名贵的品种,却没有奶奶责骂我的花,没有被粗心的小手弄断的花,没有见证着我成长的花……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快到了,又该去看望他们了。爷爷的酒有些辛辣,奶奶的花有些淡雅。
篇4:清明之殇作文
实训对于我来说是很陌生的字眼,因为我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没有经历过实训,这是第一次实训,他将全面检验我各方面的能力:学习、心理、身体、思想等等。就像一块试金石,检验我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关系到我将来能否顺利的立足于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中。
由于时间短暂,在那几个礼拜里就接触到这些东西,但是我很知足。
不实践很多问题都考虑不到,实践后才知道什么情况都可能遇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像刚刚走出校门的实训生实践经验还很不丰富,但理论中的东西要是也什么都不会,那在实训过程中就吃不开了。到了施工现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才体会到并不是课本中学的东西用不上,而是要看你会不会用,懂不懂得变通和举一反三的道理。
一开始到这工地了解施工图纸,自己慢慢一边走一边看.还是看不出什么问题出来.只看见框架柱和基础面.木工棚.钢筋棚等….隔几天,李师傅叫我小李跟他一起去放线,放线是建筑的基础,对于我们初学者是必要的。在此期间,我对水准仪、经纬仪有了更好的了解,更熟悉的操作了测量仪器,更让我在工地上实践了仪器的观测,使我适应了在不同条件下操作仪器。
这个工地我主要负责放线和打标高.有时候还帮别人在搞土方测量,测标高,是一种让我们在更恶劣的条件下适应实地操作的技能,要适应最恶劣的环境才能更好的锻炼自己,让我们学到更多更坚实。在土方工地是最累人的事,每天带着水准仪跑上跑下的.还要完成测量任务,这是一个对于我刚实训的大学生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体现我适应能力的考验。
伴随测量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做一些其他事情,充实我们的实训生活。挖土、挖石子、搬砖……是锻炼我的意志。虽然我对于这些锻炼效果不佳,但在此同时也磨练了我,让我知道工作的辛苦的,我要慢慢适应工地生活。
二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二个月的生活总算是充实的,该做的也做过了,该经历的也在慢慢经历,相信今后还有更精彩的生活,我会更努力去奋斗。
本此实训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适应环境。通过这次实训我适应了这种工地生活。虽说以后不一定去工地工作,但有了这段时间的锻炼,不论以后做什么工作心中都有了一种吃苦耐劳的毅力,也学会了适应环境。另外就是在工地上知道了一些与学校不同的问题,就是在工地上知道了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应该怎样去和工人交流等。
通过这次实训使我对建筑方面的有关知识在实际上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应该说在学校学习再多的专业知识也只是理论上的,与实际还是有点差别的。这次实训对我的识图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识图时知道哪些地方该注意、须细心计算。在结构上哪些地方须考虑施工时的安全问题,在放线时哪些地方该考虑实际施工中的问题。达到能施工又符合规范要求,达到设计、施工标准化。没有这次实训也许只是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会考虑太多的问题,更不可能想到自己看到的图纸是否能施工。工地虽苦,但能学的是一些现实东西,锻炼的是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实训二个月后有必要好好总结一下,首先,通过这个月的实训,通过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亲身经历,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建筑的构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基础的知识。
大学生活是紧张而又充满期望的日子,学习的闲暇时总是憧憬着背起行囊,远离亲人朋友以及师长护佑,去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然而当我终于可以像刚刚长满羽毛的雏鹰般离开长者们搭建好的巢穴,独自一人走上社会工作这个大舞台时,却发现人生的道路原来是如此的坎坷不平,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经历一番狂风暴雨的。短短60天的`实训生活中,让我学会了不少东西,会对我以后工作有很大帮助的,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走入社会,第一次走向工作,感觉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实训实质是毕业前的模拟演练,在即将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之即,这样的磨砺很重要。希望人生能由此延展开来,真正使所学所想有用武之地。
篇5:清明之殇作文
城郊牧笛声,落在那座公墓,祖先坟前祭祀,盼——永恒。
——题记
今天是清明节。难得是阳光明媚,放眼望去,好像是从天上铺下来的一张朦胧的金色大蓬布,将大地罩着。这个日子,我是一定要去山上扫墓的,天气再热,都不能阻碍我的行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吟着古典的诗句,踏着四月的风尘,挡着刺眼的阳光,携手家人,带上满满的思念,捧着素雅的花卉,踏上去往公墓的山路。
公墓落座在山腰。仰望山上,树木葱葱,颜色深浅有别。无名的野花开了,花朵淡白微黄。微风吹来,它们轻轻摇着,就像是天真的小孩,无忧无虑的在嬉耍。在我的印象中,清明时节必定是雨纷纷,很少见晴天,可今天在这朦胧的阳光里,更加增添了几分忧愁,几分凄美。
我与家人有序地去到墓前,锄草,叩头,献花,烧纸钱,拜祖先,吃东西,思想如潮!留下一些食物残渣才算完成任务。最有意义的可数烧纸钱了,这不,就开始烧了。
来到指定的焚烧池旁,在火光中,只见家人把几大叠冥币投入火中,黑烟一出,钱就算“送到”了。我看着那一团火焰,看着渐渐焦黑的纸钱,心中不觉地有种莫名的忧伤——这是在给自己逝去的祖先烧纸钱啊!
一切完毕,在略带死气的山中,我们踏着坑洼不平的小路往回走。路上扶老携幼的扫墓者,或三五成群,或一两个姗姗独行,或邀着亲朋好友驱车而行,为的都是亲临祖墓向自己的祖先寄去哀思。
就在我为此思考时,已到了车前,我进了车,随着汽车一声呼啸,远方的一切模糊了。赏着沿途的花,带着淡淡的思念,带着清明之殇,伴着夏季的凉风远去了……
篇6:家乡端午节作文:乡情散记之端午节
当粽子成了地地道道的商品之后,这个节日失去了它固有的气息,悄然出现在我面前。那天午后,听着窗外哗哗的雨声,我忽然有些心慌,有些失神,关于故乡端午节的记忆,就那么散散地飘出来……
在家乡,每年端午来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采集艾叶和菖蒲,艾叶都是整条枝干剪回来的,而菖蒲则巧妙地做成了一把宝剑,这两者一起被悬挂在门框上,它们下方的门上则贴着五毒符,门槛下方,古老的青砖上盘着一圈粗粗的蚊香,正飘出阵阵青烟(不知道什么材料做的,看起来像用极细长的纸筒装了木屑然后盘成的),而厨房的大铁锅里,粽子的清香正随着白腾腾的蒸汽弥漫开来——所有的这一切,混成了一种特殊的味道,打上了故乡的标签,刻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端午节的时候,老人们总会用五彩丝线编一些好看的手绳,给调皮的孩子系在手腕上,再小一些的孩子,还会挂上漂亮的小香囊,据说是辟邪驱毒的。记忆中,只有邻居家的奶奶给我系了一次,更多的时候我都是羡慕地看着别的孩子,心底不明白为什么我家就没有这种五彩丝线。我之所以羡慕,并不是我有多喜欢这种五彩交错的丝线镯,仅仅是因为,好多小朋友都有,而我竟然没有。
只是,我并没有因此不喜欢端午节,相反,我特别期待它的到来,不仅仅因为有粽子可以吃,还因为这一天相对于一年中的其他日子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一点,我一直都觉得奇怪,好像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已经非常清楚有一些日子是特殊的,这种特殊一年才能轮回一次,而一年,在那时候的我看来,是极其漫长的时间。
我们家从来不曾种过艾叶,所以每到端午,妈妈不是跟别人家要点,就是让我去寻找野生的艾叶。我喜欢去野外寻找,也知道有那么几个地方,每年都会长艾叶。每次剪回一把艾叶杆子的时候,我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我也尝试过寻找菖蒲,据说那是长在水里的,但是除了茭白,我没见到过跟它相似的东西。每次都是邻居从野外取了回来,我拿现成的来做宝剑。这一度成了我心头的大遗憾。
端午节的重头戏当然是粽子,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莫过于祭奠投身汨罗的伟大诗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应该带着一股浓重的悲情色彩。但是我从来没有感受到过这种氛围,对我来说,粽子就是粽子,有区别的也就是它的各种味道。只是想起数千年前的这位爱国诗人,心中还是不免唏嘘,这纵身一跃,是何等悲壮、何等绝望啊!
每次要裹粽子,妈妈总会提前两天用酱油、黄酒等调料把肉腌上。我呢,需要剪一些棕榈叶回来,这个也是有讲究的,要挑老嫩适宜的叶子,并且只要中间那三分之二,回来把叶子中间硬硬的茎去掉,再撕成一厘米左右宽的细条,然后放至半干,再首尾相连接成长绳,绕成一个线球,最后跟粽叶一起浸泡在清水里。端午节那一天,我就帮妈妈一起拿着糯米、粽叶、粽绳等去池塘边,清洗干净回来再用井水冲一遍。然后我开始一项曾经很讨厌的工作——剥蚕豆,把那些或青或黄的皮剥掉,露出淡黄色的豆瓣,偶尔还需要掰开,把里面那个黑色的豆虫给取出来。妈妈则用一个大木盆开始拌米,此时肉已经浸到深红色了,散发着一种很独特的香味,把其中的酱油倒出来,再加上些调料跟米拌匀了,放在一边让米慢慢吸收。最后就是裹粽子,妈妈总是很熟练地拿两张叶子,少量对叠,然后两手一窝,就形成了一个长条的槽,用一只手轻轻托着,另一只手依次放入糯米、豆、肥瘦搭配的肉,再盖上豆和米,然后再那么轻轻地折上去,小心地左右一抹,上头多余的叶子往下再一折,一个细长的粽子就成形了,用粽绳一匝一匝紧紧地缠好,就等着下锅煮了。家里用的是大铁锅,满满一大锅,翠绿的粽子,清澈的水。灶膛里大木柴燃得火焰旺旺的,粽子的香气也一点点地变浓……
小时候家里边穷,吃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妈妈总也舍不得把粽肉切大块了,总是细细的一条,上面的肥肉在煮的过程中会溶成油渗到米里边,只留下小小的一块瘦肉,极香,却总是在我还没吃出味道的时候就没有了。我总喜欢在一旁看妈妈裹粽子,妈妈总会给排骨粽做上我才认得的记号,还会特意包一个放好几块肉的粽子,专门留给我吃。如今,再也不用为吃到肉而雀跃了,对我来说,吃肉跟吃青菜一样,都是补充营养的。于是,肉不再美味异常。可是记忆中的香气,依然挥之不去。
我的大学是在北方念的,那儿的粽子基本上都是甜的,做法极简单,而我一向来不喜甜食,所以怀念家乡肉粽的情结,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积累了。一年又一年,这种思念终因无法缓解而愈来愈刻骨铭心。这个端午节,我终于开始动手,亲自复制妈妈的味道。虽然小有遗憾,但基本上还原了妈妈的手艺,当那一缕熟悉的香咸软糯在嘴里蔓延开来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妈妈的那一句宠溺批评:“你这孩子,什么都不学,将来想吃了可怎么办呢?”
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包了一个放了好多肉的粽子。到了昨晚,粽子吃完了,却不知道被谁吃到了。当几个朋友坐在一起讨论究竟是谁吃了这个爱心粽子的时候,哈哈的笑声里,我忽然间明白,曾经那个专属于我的粽子,我自己是永远包不出来的。就像记忆中的端午节,永远都封存在那个已逝的年代了。
篇7:清明是挂在故乡的乡情的作文
清明是挂在故乡的乡情的作文
清明是怀念祭祖的节日,杜鹃花开,芬芳无限,我们悼念亲人,到坟上给祖先扫墓添土,在坟上挂串白纸以此寄托哀思,为活着的人更好的生活。清明时节,草木纷长,思乡之情也在纷长。
故乡的清明是美丽的,青翠欲滴的松树和五颜六色的山花,把整个山岭点缀得如诗如画。晨光熹微,衣挂蓝天,虚无缥缈,若隐若现。我会一天天老去,但清明却依然年轻。清明的的幽香,是故乡的味道。故乡的形状,在游子心中,就是挂在清明的`乡情。
故乡的清明,总有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和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绿树抽枝发芽,各色的花朵竞放,草儿是嫩绿嫩绿的,一切都美得令人心悸。每到清明节,大人总会领上孩子,到已故亲人的坟上磕头、烧纸钱,然后挂上亲手剪裁的清明条。五颜六色的清明条随风飘舞,像是在传递着阴阳相隔的亲人间最醇厚的思念。
清明时节,故乡散发着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远方的儿女们,当雨水滴落在我的脸颊上,我便会被乡情灌醉。感怀故乡山水的养育之恩,无论身处何方,官拜何位,心里都要有故乡,每个有乡情的人都不可能幸免,因为这种魅力的吸引,就在于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情。逝者已矣,乡情在心房肆无忌惮地蔓延。很小的时候,每年清明,父亲总是叮咛我:“清明这一天,要给爷爷、奶奶和祖辈们上坟,这叫饮水思源,这是孝道。”祖辈在上,家是一生的魂魄,清明就是挂在故乡的乡情,年年召唤我回家,回家看看父母,给逝去的祖辈烧香嗑头。
清明是挂在故乡的乡情,清明时节,雨纷纷,乡情也纷纷。春风伴梦回家乡,又见村头炊烟起。
★ 乡情作文
★ 乡情作文600字
★ 乡村乡情作文
★ 思乡情作文
★ 乡情作文初一
★ 乡情作文700字
★ 乡情学生作文
★ 乡情_初二作文
清明之乡情作文(合集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