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川神社火野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萝卜白菜保平安散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萝卜白菜保平安散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萝卜白菜保平安散文
萝卜白菜保平安散文
昨日偶听见一句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脑海中飞速运转,并想到,这句话与萝卜白菜没啥关系,但我想起了萝卜和白菜。说起萝卜、白菜,大家肯定不陌生。白菜和萝卜是中国最常见的蔬菜了。我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对萝卜的记忆却少得可怜。我对萝卜仅有的两次记忆,却和偷有关。在我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萝卜,也很少吃萝卜。当我在集市上、或者田间地头看见水嫩嫩的胡萝卜,心中的馋虫马上就被勾起,立马口水四溅,就想拿过来咬在嘴里,听着噶嘣脆的声音,甜啊!
还记得我上小学冬季的一天。男孩子嘛,我从小就调皮。下午放学回家了,同学们都顺着公路往家里走,我却一个人走到了白龙江边,沿着河边小路蹦蹦跳跳走回家。走着走着我发现了一块地,里面全是胡萝卜,有些胡萝卜还长出了土面。直溜溜的眼睛盯着胡萝卜,冲动的心就想着下去拔几个。贼溜溜的眼睛巡视四周,有人!算了还是回家吧。心中的胆怯,让我放弃了当时就去偷的冲动,但是我记下了这块地。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吃过晚饭后,黄昏时分。书包里的书已被我掏空,拿上自家的小锄头,第一次做贼行动开始。因为是冬季,走到那块地里已经伸手不见五指了。我小心翼翼,鼓足勇气,伴随着噔噔心跳的声音,我走进了胡萝卜地里。同时,心砰砰砰地跳地更加快了。手忙脚乱中摸索着胡萝卜叶,先用小锄头把周边的土抛开,再使劲一拔,拧掉胡萝卜叶子,把胡萝卜装在书包里。一个、二个……五个,正干得带劲儿,突然听到白龙江河边上有说话的声音。这时我隐约看见有俩人缓缓从远处走来,好像是一对男女。有一女子还咯咯地笑着。而我听见声音,立马爬在地里,一动不动。当时的我就像电视剧里的狙击手,爬在冰凉、潮湿的胡萝卜地里,盯着眼前的目标——这一对男女。没想到,他俩却坐在了河边树底下石头上。我爬在胡萝卜地里,等啊等!在这时候,河风像钢刀一样,劈向自己的脸颊,我爬在地里承受着千刀万剐。脚冻的没有了知觉,脚趾好像有一万只针扎向了自己的脚趾,一直痛到了心窝,有一种说不出口的痛。四肢已经麻木,上下牙齿在打颤,更加可怜的是我的小手,本就冻裂的手更加疼痛了。这时候我也不管脏了,胡乱把冻得没知觉的手,在身上擦了擦就放到了自己嘴里。这时,我的小手才感觉到了一点温暖。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这一对男女起身又缓缓地走了。我也没心思再去偷萝卜了。拖着冻地发麻的全身,急忙跑回了家。
现在还记得那晚的胡萝卜真甜,因为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劳动成果吧。还有一次偷胡萝卜就纯粹是一种好玩了。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家养了一头驴。给驴割草的事就落到了我们兄弟三人的身上。那时候我们村里养牲口的人家比较多,每周星期六、星期日就会相约几个伙伴去给自家的牲口到田野里割草。说是去割草了,其实就是为了玩。在当时,就不要让我们这些学生娃,看到田间地头有能吃的农作物或者水果。只要是桃、苹果、梨、石榴等等果子,一直到玉米杆、高粱杆、只要是能嚼到嘴里有味的,只要让我们能逮着机会,肯定会吃到嘴里,还要糟蹋一地。
已经是晚秋季节了,我们这些学生娃还是会三五成群相约去割草。背着小背篓,手里拿着镰刀,顺着田埂走啊走。我的眼睛又一次直了,我看见了胡萝卜地,不仅我的眼睛直了,随行的小伙伴们的眼睛也直了。有大胆一点的早就跑到地里想拔一个。没想到拔断了,来了个四脚朝天,哈哈一笑中大家都行动了。有用手抠土的,也有用粗一点的木棍刨的,反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胡萝卜挖出来。挖出几个后会去水渠边洗干净,随即咬在嘴里听着嘎嘣脆声音。吃着吃着我们发现大一点的胡萝卜不甜,像大拇指一样粗的水分足、还甜。我们又开始找小一点的胡萝卜,挖出来大的胡萝卜就随即扔了,或者使劲摔向地里,看着它分成两半。就这样一块胡萝卜地让我们糟蹋的不成了样子。满地都是胡萝卜叶,胡萝卜四处可见,胡萝卜地里一片狼藉。我们是吃饱了,玩够了才想起了割草。背起背篓,拿起镰刀继续游玩。胡萝卜地可就惨了,只能等待农民来收拾残局。
对于萝卜就这两件事记忆犹新,对于白菜的记忆倒是很多的,但都是七零八落的,也不算是个事。因为我种过白菜,收过白菜,卖过白菜,更重要的是,在我小时候只要到了冬季天天吃白菜。那时候从白菜长到三寸一直要吃到农田里长出新的菜种。
说起种白菜那是在我一位远房舅舅家,他们家地多,每年都会留下七八亩地来种白菜。拿个小锄头在地里挖个小坑,洒上五六粒白菜籽,再在坑里抓一把农家肥。行对行,排对排,整整齐齐白菜就算种完了。随后就是等待白菜长到手指一样长后,间苗(把多的菜苗拔掉)。在五六柱白菜苗里,把长得最大的、最强壮的留下,弱小的拔出来。说到这,我记起了小白菜面片,啊呀我的口水,真香!好长时间没有吃过了。
白菜长到成型了之后还要用稻草或者麦草在白菜的偏上部位绑一下,不然会长成花一样散开,不绑不会包心。我最喜欢就是拔白菜了,说是拔白菜其实是不用拔,你只要拿把菜刀、铁铲,拿个铁片也行,只要是平的锋利的东西,保持与地面平行,使劲推向白菜的根部,白菜就像砍下的头颅,睡倒在了地里,就等着你去拾捡。如果没有这些刀具,你也可以用手抱住白菜的全身,使劲一拧,就像侠客拧断坏人的脖子一样——咯嘣!白菜顺势睡倒在地里。如果你想试一下,来一次正真的拔白菜,别费劲了,很难拔出来的。
说起卖白菜,这事就有点搞笑了。那年也不知道咋的,农民种的白菜没人买。那年只要逢赶集,集市上的白菜就跟一座座小山一样。把种白菜的农民愁的啊!那年的白菜价都降到了一毛钱,甚至几分钱,有些都烂在了地里。这一天,我舅舅拉了一农用三轮车白菜,从早上到下午三四点了,还有多半车没卖完。正自发愁,我过去找他了。他说让我看会摊儿,他去上厕所。我舅舅刚走,我就大声吆喝了起来,直接降价。只要给钱,随便扒皮,随便挑,随便买。有时候直接拿个买,一个白菜五毛六毛钱。转眼我舅舅来到了他的摊位,看到他的摊位前围着这么多人,就像哄抢他的.白菜,他都傻眼了。有扒皮的、挑白菜的、还有捡菜叶的,都忙的不亦乐乎。我也没见过这阵仗啊?都忙得不会算账了。我舅舅反应过来,马上制止了这次降价行动。不过已经晚了,好白菜就剩下一点,还有一堆没人要的烂菜叶。还好,这一堆烂菜叶给我家年猪做了贡献。
也不知道当年的白菜为什么就那么香,也不知道现在的白菜就是吃不出当年的味。那天无事我还在网上查了一下白菜,白菜还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蔬菜。作为本土蔬菜,白菜在中国的贡献可就大了,这养活了多少代人,解救了多少贫苦百姓?尤其是冬季,没有别的蔬菜,只能吃白菜。这不,至今白菜还是饭桌上常见的一道蔬菜。比如说,清炒小白菜,酸辣白菜,猪肉白菜炖粉条,肉丝白菜汤。尤其在我的老家,甘肃陇南,只要到了冬季,白菜便成了每家每户必备的蔬菜之一。并且在我的老家还有这么一句说:“百菜不如白菜”。发明这话的人肯定是一位爱吃白菜的专家。
不过现在有了反季节蔬菜大棚,在冬季里白菜备用量少了。在以前,没有反季节蔬菜,食物应季节变化,家里没有备好白菜那肯定是困难户了。
到了冬季万物枯萎,食材稀少,唯有白菜在霜冻后味道更加甜美,并且耐存储不易坏,因此深受我家乡百姓的喜爱。
如果你生长在农村,并且你见过大田里生长的白菜,你肯定会看见过,让霜冻折磨的,外面的一层已经干焦焦,或者已经看见坏透腐烂的白菜。其实这个你不用担心,只要你剥除坏的、剥除外面的干黄叶子,里面会露出翡翠色的绿叶白嫩嫩的白菜,甚是好看。
我觉得白菜最好吃的时候,还是经过霜冻以后。因为霜降以后的白菜更加甜美,好吃极了。有一位宋朝诗人还这样赞叹过白菜:“拨雪挑来塌地菘(白菜在古时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还记得在我小时候,只要一到冬季,霜降已过,父亲就会拉着架子车去集市上,精心挑选个大饱满的白菜,买半架子车回家,然后召集我们弟兄几个帮他干活,把白菜运到房顶。这时候我们是最高兴的,一个个抱着白菜,摆放整齐,再在上面盖上麦草或者稻草,再用玉米杆围堵起来。这样,白菜的家就算盖好了。有时候也会有亲戚送我家几个白菜,我们也会把它安放在白菜的家里。然后就是,一日三餐不离白菜。早上白菜土豆汤吃馒头,中午白菜面片,下午白菜炒粉条,再加一个白菜萝卜汤。
我总觉得,白菜萝卜深受大众喜爱并不是因为它的味道,跟它的营养价值也不无关系。古人有句话:“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萝卜保平安。”也许我是一位素食爱好者吧。
吃肉解馋就行,吃得多了会得各种各样的病。比如:高血压、脂肪肝等等。最可气的是有些人,天天大鱼大肉还口口声声说,我要减肥!我要减肥!其实你不需要减肥,你只要管住自己的嘴经常吃素就行了。听说,经常吃素食可降低并调节体内胆固醇,且不至于因吃肉类食物而摄进过高的尿酸,不至于提高肾衰竭及肾结石的发生率。此外,吃素还有助于体质的酸碱中和,延年益寿。
看来古人说的:“白菜萝卜保平安。”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篇2:白菜萝卜紫甘蓝
白菜萝卜紫甘蓝
快到许村了,由于路滑,小奥拓陷进了路边的.沟里,再也走不动了,甘蓝只好步行进村.甘蓝打开车门时,听她司机对她说,你要坚强.甘蓝看了司机一眼,那是个俊朗的男人.
作 者:祝国防 作者单位: 刊 名:当代小说(上半月)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SHORT STORIES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篇3: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作文400字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作文400字
如果从一开始我真的能够理解当时你的想法是不是现在就有很多的东西不一样了还是说从贺州以前我们就没有能力做这样的方向,而是在很多人面前我们一直都在家装着自己的那副慈善的面孔。
可是如果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表演给他们看,或者是已经摊牌,说出了自己心中真正的目的。是不是很多事情现在就已经变得不再样了。
因为有的时候坦白,也并非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有的人喜欢拐弯抹角而委婉,有的人喜欢直白的。
所以无论怎样,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我们这好像你写的那篇文章一样,也许有的人喜欢一些,有的人根本就不在意。
那个时候你到底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这里,说这些话的,也许根本就没有人在意呢,你发的那些朋友圈里面的动态,所有的都是他们精心雕刻的,或者是他们不想看的,无论你屏蔽谁或者是不屏蔽谁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甚至都不会多加在意。
除非你们心有灵犀,非常有默契的在玩同一场游戏。
就是这么简单。
篇4:青菜豆腐保平安散文
青菜豆腐保平安散文
一般人小的时候,大多爱吃肉,对青菜等蔬菜不屑一顾。看《傅雷家书》,傅聪小的时候吃饭,筷子总是伸进有肉的盘子里,专挑肉吃,父亲傅雷便将一盘青菜放在他面前,只准让他吃青菜而不准吃肉。看了,徒生羡慕之情。毕竟,还是在解放前,至少傅雷家经常有肉吃。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餐桌上,三百六十五天一成不变的是青菜萝卜,少油寡盐,淡而无味,很多时候都是白水煮熟就当菜了,因难以下咽而难以下箸,吃肉是极其难得的事。少不更事的我们常常噘着嘴嘟哝着,故意敲打着碗边,或者咀嚼食物时发出很响的声音,表达着一种不满。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祖母总是那么一句话:“青菜豆腐保平安”。
现在,我已记不清祖母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中有没有无奈的成分,甚至也有一丝怨气?不过我想,无奈的成分一定有。她何尝不想自家的餐桌上,隔三差五能出现鱼肉荤腥,哪怕是一盘炒鸡蛋。但平时,即使家里来了关系很热络的亲戚,也没有多少余钱到集镇上买肉。能有青菜萝卜端上餐桌,而不是一日三餐咸菜萝卜干就饭,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至于怨气,倒不一定有,左邻右舍,放眼整个生产队(那时还不叫村),有几家能时常吃到猪肉?就算家里有点钱,也没有那么多的肉票啊。没有肉票,到了集镇上,也只能望“肉”兴叹。
总是青菜豆腐萝卜,甚至饭也吃不饱,当然是面有菜色了。奇怪的是,那时候的.人,遑论青壮年的男子,就是妇女,百多斤的担子挑在肩上,走在逼仄的田塍上,也是气不喘,腿不软,虎虎生风。要是能够吃到肉,增加一点营养,一定会更不得了。那时,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库房,堆放粮食和农具等,库房前面有一块打谷场,场边有一个石头的碾子,用于碾平打谷场(那时基本没有水泥浇筑的打谷场),更用于秋收的时候碾谷物。这些石头碾子小一点的也在两百斤的样子。我曾亲眼见过生产队的几个年轻人打赌,看谁能夹住这个石碾子走得最远。没有打赌,就是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现在,能够有豪气打这样赌,并且能够夹着这样重量石碾子走一段路的人,恐怕是凤毛麟角了。
家家都吃不饱、吃不好,干农活休息的时候,大家凑在一起说笑,最乐意打赌的,莫过于吃了。父母讲过两个与吃有关的打赌的故事。他们都是在场的“目击证人”。
一次是打赌喝香油。我们那儿所谓的香油,就是炒菜用的菜籽油。其实,那是连菜籽油的少见,更多的是棉籽油。不知谁说,如果哪个能把一瓶香油喝下去,他就再给他(她)一瓶。结果马上有个妇女“应战”。此人立刻跑回家拿了两瓶香油。如果这个妇女能当场喝下其中的一瓶,另一瓶就归她所有。众目睽睽之下,只见她胸有成竹地拿起瓶子,仰起脖子,“咕嘟咕嘟”喝起来,围观的人正为她喝彩时,她却毫无征兆地一口喷出来。打赌失败,另一瓶香油当然没拿到。
还有一次是中秋节来临,大队的小商店里,进了月饼。几个熟人在小店的门口遇上了,闲聊中打起赌来。挑起话题的说,谁能把五块椒盐月饼吃下去,他出钱。条件是十分钟时间内吃完,不得喝水。这次欣然“应战”的,是和我家有点亲戚关系的一位表伯。第一块,很轻描淡写就下肚了,还能和边上打赌的、看热闹的说笑几句。第二块,表情就有点凝重,吞咽的速度也慢了一些,但还是吃下去了。到了第三块,每咬一口、咽一下,喉结都很明显地上下动一下,看出下咽已经困难了。最终的结果不说也知道,我这位表伯挑战失败。而且据说他以后就再也不吃月饼,见到都会反胃。
篇5:萝卜白菜的意识阅读及答案
萝卜白菜的意识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我不懂画艺,却爱看画。少年得环境熏陶,多看国画;稍后受西方人文思潮感染,一度醉心西画;于今中年情怀十分秋,仿佛悟出了疏影横窗的玄机,竟又耽悦浮现传统风骨的国画。既有这份偏爱,照说应该学点画理,看画才可看出真乾坤;但我毕竟疏懒,总觉得心之所爱,何须讲理?于是,我说的传统、风骨,指的也就不是画的技巧,而是画的意识了。张大千画过一幅萝卜白菜,题了石涛一首七绝:“冷澹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教子书!”绿缨红头的`萝卜、鲜嫩青翠的白菜,此处已成寒士操守的象征,配上那首诗,风骨自是越发峥嵘了。
再说,山水画中的一山一水大半萦绕故园梦影,难免纠缠几丝有爱有恨的政治联想,这时候,家国之感的传统,绝俗超尘的风骨,只好又向丹青之中去细辨了。黄宾虹一九二四年为陈柱画过一幅山水,陈柱因有绝诗二首作答,其一是:“万壑千峰欲插云,依稀莫辨故山村;斜阳远映红于血,知是江山是血痕?”第二首更说到“神州破碎难回首,只向先生画里看”!陈柱虽然晚节不全,在汪伪政权下当过南京伪中央大学的校长,他到底深明中国艺术的意识和中国画家的气节,诗中不至于辜负黄宾虹画里的寄托。至于李可染画《万山红遍》,画《井冈山》,用意当然也在于描绘“改变中国命运”的山水景致,笔底的政治意识再清楚不过了。到了打成“黑画家”,饱受迫害,他关在画室里坚持原则写出来的作品,想来又把故国山水纷纷化成胸中丘壑;这些墨痕,一定更见出古典中的今情了。
李可染论山水画有“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八字,不仅涵盖了画艺的经验,兼且流露画人的怀抱。我每次听画家论画,想到的往往不是画,是人。前几天,关山月趁来港之便,带了几张近作的菲林给我发表。关老写梅,不知颠倒多少人;我读过他的一幅墨梅,大字题了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铁干虬枝,孤标粲粲,真是神品!那时,和他谈起时下画人不知进出传统、终致不能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问题,关老说:有东莞人卖席,顾客嫌席子太短不合身长。席贩说:是给活人睡还是给死人睡?客答曰:当然是给活人睡!席贩说:既是活人,难道不会蜷着身子睡吗?客哑然。席子如此,传统如此;写画如此,看画亦复如此。万山的一遍红,可以是斜阳,也可以是血痕:中国画可贵者意,所要者识,意与识会,萝卜白菜当然不再是萝卜白菜了。
1.文中为什么提及张大千和黄宾虹作画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席子如此,传统如此;写画如此,看画亦复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萝卜白菜的意识”是指什么?有人认为这个题目起得妙,你认为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可染论山水画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作者说“中国画可贵者意,所要者识”,就他们关于中国画的看法,你更倾向于谁的观点?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用这两个例子表明国画中有画家的操守,有绝俗超尘的风骨;有政治联想、有家国之感。(意对即可)
2.席子是一样的,关键是人怎样使用它;传统是固定的,关键是人如何突破传统;作画有一定之规,关键是如何在传统中创新;赏画有迹可寻,关键是赏画人的见识。(意对即可)
3.“萝卜白菜的意识”指国画的传统、风骨。妙处:以“萝卜白菜”代指国画(或象征传统、风骨),蕴含丰富,耐人寻味,以违反常规的词语搭配形成表达的张力,生动形象,吸引读者。(意对即可)
4.李可染:“胆”指突破传统,敢于创新;“魂”可指传统、风骨、襟怀。(作者:“意”指画者的思想情怀,“识”指艺术、人生的独到见解。)(意对即可)
篇6:董桥:萝卜白菜的意识
董桥:萝卜白菜的意识
我不懂画艺,却爱看画。少年得环境熏陶,多看国画;稍后受西方人文思潮感染,一度醉心西画;于今中年情怀十分秋,仿佛悟出了疏影横窗的玄机,竟又耽悦浮现传统风骨的国画。既有这份偏爱,照说应该学点画理,看画才可看出真乾坤;但我毕竟疏懒,总觉得心之所爱,何须讲理?于是,我说的传统、风骨,指的也就不是画的技巧,而是画的意识了。张大千画过一幅萝卜白菜,题了石涛一首七绝:“冷澹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教子书!”绿缨红头的萝卜、鲜嫩青翠的白菜,此处已成寒土操守的象征,配上那首诗,风骨自是愈发峥嵘了。
再说,山水画中的一山一水大半萦绕故园梦影,难免纠缠几丝有爱有恨的政治联想,这时候,家国之感的传统,绝俗超尘的风骨,只好又向丹青之中去细辨了。黄宾虹一九二四年为陈柱画过一幅山水,陈柱因有绝诗二首作答,其一是:“万壑千峰欲插云,依稀莫辨故山村;斜阳远映红于血,知是江山是血痕?”第二首更说到一神州破碎难回首,只向先生画里看“!陈柱虽然晚节不全,在汪伪政权下当过南京伪中央大学的校长,他到底深明中国艺术的意识和中国画家的气节,诗中不致辜负黄宾虹画里的寄托。至于李可染画《万山红遍》、画《井冈山》,用意当然也在于描绘”改变中国命运“的山水景致,笔底的政治意识再清楚不过了。到了打成”黑画家“,饱受迫害,他关在画室里坚持原则写出来的作品,想来又把故国山水纷纷化成胸中丘壑;这些墨痕,一定更见出古典中的今情了。
李可染论山水画有”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八字,不仅涵盖了画艺的经验,兼且流露画人的怀抱。我每次听画家论画,想到的往往不是画,是人。前几天,关山月越来港之便,带了几张近作的菲林给我发表。关老写梅,不知颠倒多少人;我读过他的一幅墨梅,大字题了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铁干虬枝,孤标粲粲,真是神品!那么,和他谈起时下画人不知进出传统、终致不能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问题,关老说:有东莞人卖席,顾客嫌席子太短不合身长。席贩说:是给活人睡还是给死()人睡?客答曰:当然是给活人睡!席贩说:既是活人,难道不会蜷着身子睡吗?!客哑然。席子如此,传统如此;写画如此,看画亦复如此。万山的一遍红,可以是斜阳,也可以是血痕:中国画可贵者意,所要者识,意与识会,萝卜白菜当然不再是萝卜白菜了。
一九八六年六月
篇7:《萝卜白菜我都爱》教学反思
《萝卜白菜我都爱》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3月13日,我在一年级开设了《道德与法治》公开课。课的主题是:《萝卜白菜我都爱》。本节课我分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分享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主要是为了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是引...
3月13日,我在一年级开设了《道德与法治》公开课。课的主题是:《萝卜白菜我都爱》。本节课我分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分享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主要是为了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说出一些常见食物的味道,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道。让学生互相观察舌头,用舌头的不同位置品尝不同食物,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舌头上有许多味蕾,通过这些味蕾,我们才可以尝到不同的味道,并且不同的位置对不同味道的敏感性也不一样。
第三个环节是交流自己吃的食物,并通过食物宝塔的观察,通过病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食品有不同的营养,没有哪一种食物可以满足身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只有合理搭配,才能满足身体所需要的营养,保证身体健康。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第四个环节是读儿歌,通过读儿歌,强化学生的认知,做个不挑食的好孩子。
通过我们学科组老师的评课、议课。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作出以下总结:
亮点:
1. 重视学生常规行为的训练,比如:课前准备、学生坐姿、拿放物品、倾听、举手发言等行为习惯的训练。我在发现学生不认真倾听时能及时给予纠正。所以,整堂课学生学得认真、思维积极、回答问题踊跃、课堂井然有序。尤其,在学生品尝食物后,能迅速有序地将食物放起来,继续下面的学习,更体现了常规训练的重要性。
2. 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如学生能说出自己独特见解的时候,老师能及时表扬:你是个善于反思的孩子。在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后,老师能不经意地竖起大拇指给予肯定。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给学生以信心。
3. 课程设计上,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采用内容与色彩丰富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的方式,循育渐进地引导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这个环节体现了本课程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的特点。
4. 能将道德意识不经意地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如在学生把食物放起来时,老师告诉学生要把食物带回家,不能浪费。这种看似无意却有意的教育,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不足之处:
1. 教师语言有些成人化。如开头导入:民以食为天、你很善于反思等语言,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有些高深,应变为儿童语言,如:食物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你很爱动脑筋。这样学生就更易于理解。也容易拉近师生的关系。
2. 在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的时候,老师要读一读学习要求,并确保学生已明白。因为一年级孩子识字数量有限,要避免有些孩子看不懂要求。
3. 在设计尝一尝的环节,可以去掉小镜子,让学生去感受即可。用上小镜子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改进措施:
1. 强化儿童语言的练习,可与有经验的老师多交流、学习。
2. 备课时要更加精细一些,考虑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
3. 多听听其他老师的课,不断学习、善于吸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不断反思,提高专业素养。
4. 多和孩子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将他们的喜好与课程设计结合,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5. 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关爱每一个孩子是上好课的基础,不断提醒自己,提高师德修养。
篇8:白菜·豆腐散文
白菜·豆腐散文
百菜不如白菜,从小时候起,便恋上了这棵菜,直到现在。
白菜
电视里,北京卫视主持人悦悦滔滔不绝地讲着白菜的好处:“白菜是块宝,赛过灵芝草”、“白菜豆腐汤,益寿保健康”、“白菜粉条大锅菜,吃出健康没病灾”。细细想来,还真是这样,如今百姓生活丰富,不愁吃喝,餐桌上鸡鸭鱼肉,高档菜肴,应有尽有,就是在寒冷的冬季,品种繁多的反季蔬菜琳琅满目,夏天吃到的菜,冬天照样能买得到。在这些高档菜面前,价格低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大白菜显得那么羞涩,可是却是百姓餐桌上的时令菜,百吃不厌,味美爽口。现在我依然钟情于大白菜,大白菜就是我的最爱。
吃,是偶然,恋上,是必然。一棵大白菜,菜帮可以剁馅包饺子,猪肉白菜馅,又鲜又嫩,多汁爽口,美味,百吃不厌。菜心,用来蒸煮炒皆可,从小就爱吃大白菜。那时候一到冬天,白菜就是过冬的主打菜,家家户户都要储存。嫩嫩的菜心可以调凉菜,用盐醋香油调制,凉丝丝,清脆脆的,爽口,味道好极了。还可有有另外一种做法,这也是刚刚从电视里学来的,嫩嫩的白菜心用水焯过,切成寸段,码放在盘中,浇上调好的芝麻酱,又是一番滋味。
都说“百菜不如白菜”。白菜,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白菜是家常菜,是蔬菜中的一介草民,更是家中不可缺少的冬储菜。每年入冬,我照例储存几颗大白菜,一是因为爱吃,二是价格便宜,三是吃起来方便。现在冬季蔬菜供应花样繁多,尽管白菜不再是冬天的主角,但是没有了白菜的冬天却感觉没有冬的味道,因为它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我一冬天的温暖,无论是炒、拌、炖等等,都是可口的菜,这一点,餐桌上的其它菜肴却是怎么也比不了的,我的肠胃也是适应了这大白菜的。
大白菜从小就宝,你看看:初秋时节,初长成的密密白菜苗,被农家从田间拔下,码放整齐,绿绿的着实新鲜,这叫做“小白菜”。常常有人在下班路上叫卖,我也乐得买回家,剥下一片片的叶子,用清水洗干净,开水焯过,再轻轻挤掉水份,切一公分长短,捣上蒜泥淋上香油,爽口,自然清香。即使是炒,也是易熟,吃到嘴里滑滑地,嫩嫩地,贴心,舒服。
豆腐
豆腐,原料是黄豆,这种工艺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深受人们的喜爱。豆腐品种多,花样多,各地风味或有不同。但其高蛋白、低脂肪、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却是相同的。豆腐是生熟俱可,老幼皆宜的养生佳品。现在菜市场里什么新鲜的菜都不是问题,更何况这种家常便菜。有卤水豆腐,也有石膏豆腐,更有腐乳、豆腐皮、冻豆腐等等多种吃法,在我来说,最爱的还是那白花花的豆腐,其余均是它的衍生品。
小时候,豆腐与梆子是相应而生的,听到梆子声响,便知是卖豆腐的.来了,妈妈就会让我们去买豆腐,或是用豆子来换。冬天的清晨,清冷冷的,缩着脖子,小手也会藏在厚实实的棉袖筒里,怀抱着一碗豆子,一会,白嫩嫩水汪汪的豆腐就端着回来了。如果用钱买,好说,以单价计,好算账;要说换,豆腐与豆子之间有个折价,一斤豆可以换一斤半豆腐。
那卖豆腐的推一辆加重自行车,后座架一个木架子,长约六七十公分,宽约四五十公分,厚度有十几公分,上面盖一白布,湿漉漉的,白布上有杆称,还有刀子。卖豆腐的人身穿棉服,头戴白帽,围着白色围裙。那时候,记得卖豆腐的先把自行车靠在墙边,支好车梯,然后就开始溜达,左手拿着梆子,右手拿一木棍,就象念经的和尚敲的木鱼,“梆梆”声传出很远,然后接着一声长长的“豆——腐——”,拉着长音,大声地吆喝着,嗓音浑厚,悠长,街里街外的老人孩子就开始出来排队买豆腐。只见他摘下手套,掀开白布,再揭开里面裹着豆腐的两层薄薄的白布,才露出新鲜的豆腐,白白地,嫩嫩地。刀子在离豆腐边约十公分的地方划一线,贯通底部,然后从左右任一方向开始,你要一块,我买一块,大半个豆腐就这样被瓜分完毕。
小时候妈妈腌制的豆腐可以佐餐。将豆腐切成一公分厚的薄片,三四公分见方,油烧热,煎两面,直到都煎出金黄色为止,然后在盆里一层豆腐一层盐,凉处放置。要吃的时候,拿出几片,切成细片,淋上香油、醋、葱丝凉拌,爽口,尤其是就着米粥,别提多好吃了。爱吃豆腐,或许从那时开始的,不管是刚刚买回来的,掰一块就吃,香香的,越嚼越香,还有做成的菜肴,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吃到嘴里清清爽爽。用豆腐可以做成多种家常菜。
周日,出门去买豆腐。刚走到大门口,就听到一阵梆子响,那么熟悉,又觉得那么久远,在脑海里使劲地搜索,哦,终于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小时候听到的卖豆腐的梆子声吗?这种声响已经从记忆中消失了很多年。如今再翻出来,已是久远得如同古董了。
有多长时间没有听到这悠远的声音了,说不出。我停下车子,向着那梆子走去,他的自行车靠在大门边,面朝着南面的小区门口,与过来过去的人打着招呼,看样子是熟人。问问,果然不假。他说,在这个小区卖豆腐已经有三十多年,他可以说出这个小区的前世,以及楼群的施工,嗯,我知道,他说的是对的,妈妈搬到这个小区已经有十几年了。而我居然第一次遇到。
他正在吃一个糖三角,一边聊着,我拿起他的梆子,我想等他吃完再买豆腐,反正不急。梆子,是木制的,长方形,象旧时的木枕,中间掏空,黑褐色,显然已经用得时日已久,儿时见到的梆子还有把手,这个已经没有了,只能用手直接拿着侧面,象儿时那样拿起木槌,扬起手臂,冲着中间空隙处敲击,立时,清脆悦耳的梆梆声,起落有致,奏响了周日的晨曲。在这个清早,没有嘈杂声和混乱声,只有这悠扬的梆子声传出很远很远。
如今,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豆腐种类也多了起来,豆制品越来越多,人们的养生观念也越来越强,因而,豆腐依然以它的纯白和清淡赢得人们的青睐。
看到他吃完了糖三角,抹抹嘴,在一块毛巾上擦擦手,随手拿起刀子,问我要多少。我说,来二斤吧。他拿着刀子在豆腐上笔划,这里行不行。我说行。两块五一斤,这是七块钱的。我放下梆子,找钱。直接拎回了家。
大锅菜
白菜豆腐是绝佳的搭配,不要说吃到嘴里,就是听起来,不管是白菜豆腐还是豆腐白菜,都是那么亲切。当然,北方人大都最爱大锅菜。不仅家家会做,人人爱吃,这也北方人最喜欢的菜。那时一到冬天,白菜是主角,白菜炖豆腐,好吃又暖和,从小到大都爱吃,现在依然。一棵大白菜配上猪肉、粉条、豆腐、海带丝,熬上一锅,热气腾腾,有汤有菜,有荤有素,搭配可口,暖暖的身,暖暖的胃,足以抵御严寒,胜过那佳肴美味。村里人办喜事,常常是几口大锅支起来,锅里也是如此的菜,旺旺的火苗烧起来,熟了以后,再转做小火,其实就是烧红的木柴一直在锅底烤着,大锅里也就咕嘟着,冒着热腾腾的气,随时吃都是热乎乎、暖洋洋的。
小时候,伤风感冒很少吃药,一碗白菜豆腐汤,不加盐,滚烫滚烫的,趁热喝下去,盖上棉被,出一身透汗,准好,因此,现在也依然用得到。倒是年轻人不信这个,愿意吃上那苦苦的药丸。
卖豆腐的梆子声难得听到,倒是汽车不分昼夜的轰鸣时时入耳,可是,越是难得听到的越是在心里维持长久,像今天,从遥远的心里再度翻出儿时的记忆,只是在钢筋与水泥交错的世界里,那般美好已然逝去,再也没有泥土的气息,听不到纯朴的乡音了。七块钱的豆腐,被我煎成了片,烧成了块,每顿菜里加上一部分,吃起来有滋有味的。
大白菜陪伴着我,每天都是温暖的,每天都是新鲜的,只要用心调味冬天。冬日里,反季的蔬菜价格一涨再涨,而大白菜,总是体贴着每一个百姓,陪伴在百姓的餐桌上。就跟我们的生活一样,虽然平淡,但是每天充满欢乐,充满笑声,在平凡中享受精彩。
篇9:汪曾祺散文《萝卜》
汪曾祺散文《萝卜》
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杨花萝卜”。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我家不远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屋下有一个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卖供孩子食用的便宜的零吃。杨花萝卜下来的时候,卖萝卜。萝卜一把一把地码着。她不时用炊帚洒一点水,萝卜总是鲜红的。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萝卜极脆嫩,有甜味,富水分。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除了生嚼,杨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萝卜斜切的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小孩子的顺口溜唱道:
人之初,
鼻涕拖;
油炒饭,
拌萝菠。(注:我的家乡萝卜为萝菠。)
油炒饭加一点葱花,在农村算是美食,所以拌萝卜丝一碟,吃起来是很香的。
萝卜丝与细切的海蜇皮同拌,在我的家乡是上酒席的,与香干拌荠菜、盐水虾、松花蛋同为凉碟。
北京的拍水萝卜也不错,但宜少入白糖。
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汆羊肉汤,味鲜而清淡。
烧小萝卜,来北京前我没有吃过(我的家乡杨花萝卜没有熟吃的),很好。有一位台湾女作家来北京,要我亲自做一顿饭请她吃。我给她做了几个菜,其中一个是烧小萝卜。她吃了赞不绝口。那当然是不难吃的;那两天正是小萝卜最好的时候,都长足了,但还很嫩,不糠;而且我是用干贝烧的。她说台湾没有这种小萝卜。
我们家乡有一种穿心红萝卜,粗如黄酒盏,长可三四寸,外皮深紫红色,里面的肉有放射形的紫红纹,紫白相间,若是横切开来,正如中药里的槟榔片(卖时都是直切),当中一线贯通,色极深,故名穿心红。卖穿心红萝卜的挑担,与山芋(红薯)同卖,山芋切厚片。都是生吃。
紫萝卜不大,大的如一个大衣扣子,扁圆形,皮色乌紫。据说这是五倍子染的。看来不是本色,因为它掉色,吃了,嘴唇牙肉也是乌紫乌紫的。里面的肉却是嫩白的。这种萝卜非本地所产,产在泰州。每年秋末,就有泰州人来卖紫萝卜,都是女的,挎一个柳条篮子,沿街吆喝:“紫萝——卜!”
我在淮安第一回吃到青萝卜。曾在淮安中学借读过一个学期,一到星期日,就买了七八个青萝卜,一堆花生,几个同学,尽情吃一顿。后来我到天津吃过青萝卜,觉得淮安青萝卜比天津的好。大抵一种东西第一回吃,总是最好的。
天津吃萝卜是一种风气。五十年代初,我到天津,一个同学的父亲请我们到天华景听曲艺。座位之前有一溜长案,摆得满满的,除了茶壶茶碗,瓜子花生米碟子,还有几大盘切成薄片的青萝卜。听“玩艺儿”吃萝卜,此风为别处所无。天津谚云:“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吃萝卜喝茶,此风亦为别处所无。
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一九四八年冬天,我到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听到吆喝:“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打远。看来在北京做小买卖的,都得有条好嗓子。卖“萝卜赛梨”的,萝卜都是一个一个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的响。
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曾参加过收心里美萝卜。张家口土质于萝卜相宜,心里美皆甚大。收萝卜时是可以随便吃的。和我一起收萝卜的农业工人起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就扔进了大堆。一看,这个不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他们说:“吃萝卜,讲究吃‘棒打萝卜’。”
张家口的白萝卜也很大。我参加过张家口地区农业展览会的布置工作,送展的白萝卜都特大。白萝卜有象牙白和露八分。露八分即八分露出土面,露出土面部分外皮淡绿色。
我的家乡无此大白萝卜,只是粗如小儿臂而已。家乡吃萝卜只是红烧,或素烧,或与臀尖肉同烧。
江南人特重白萝卜炖汤,常与排骨或猪肉同炖。白萝卜耐久炖,久则出味。或入淡菜,味尤厚。沙汀《淘金记》写幺吵吵每天用牙巴骨炖白萝卜,吃得一家脸上都是油光光的。天天吃是不行的,隔几天吃一次,想亦不恶。
四川人用白萝卜炖牛肉,甚佳。
扬州人、广东人制萝卜丝饼,极妙。北京东华门大街曾有外地人制萝卜丝饼,生意极好。此人后来不见了。
北京人炒萝卜条,是家常下饭菜。或入酱炒,则为南方人所不喜。
白萝卜最能消食通气。我们在湖南体验生活,有位领导同志,接连五天大便不通,吃了各种药都不见效,憋得他难受得不行。后来生吃了几个大白萝卜,一下子畅通了。奇效如此,若非亲见,很难相信。
萝卜是腌制咸菜的重要原料。我们那里,几乎家家都要腌萝卜干。腌萝卜干的是红皮圆萝卜。切萝卜时全家大小一齐动手。孩子切萝卜,觉得这个一定很甜,尝一瓣,甜,就放在一边,自己吃。切一天萝卜,每个孩子肚子里都装了不少。萝卜干盐渍后须在芦席上摊晒,水气干后,入缸,压紧、封实,一两月后取食。我们那里说在商店学徒(学生意)要“吃三年萝卜干饭”,谓油水少也。学徒不到三年零一节,不满师,吃饭须自觉,筷子不能往荤菜盘里伸。
扬州一带酱园里卖萝卜头,乃甜面酱所腌,口感甚佳。孩子们爱吃,一半也因为它的形状很好玩,圆圆的,比一个鸽子蛋略大。此北地所无,天源、六必居都没有。
北京有小酱萝卜,佐粥甚佳。大腌萝卜咸得发苦,不好吃。
四川泡菜什么萝卜都可以泡,红萝卜、白萝卜。
湖南桑植卖泡萝卜。走几步,就有个卖泡萝卜的摊子。萝卜切成大片,泡在广口玻璃瓶里,给毛把钱即可得一片,边走边吃。峨嵋山道边也有卖泡萝卜的,一面涂了一层稀酱。
萝卜原产中国,所以中国的为最好。有春萝卜、夏萝卜、秋萝卜、四秋萝卜,一年到头都有。可生食、煮食、腌制。萝卜所惠于中国人者亦大矣。美国有小红萝卜,大如元宵,皮色鲜红可爱,吃起来则淡而无味,异域得此,聊胜于无。爱伦堡小说写几个艺术家吃奶油蘸萝卜,喝伏特加,不知是不是这种红萝卜。我在爱荷华南朝鲜人开的菜铺的仓库里看到一堆心里美,大喜,买回来一吃,味道满不对,形似而已。日本人爱吃萝卜,好像是煮熟蘸酱吃的。
《萝卜》拓展——永远的汪曾祺
初夏。
5月28日。
风很清丽,掠过八宝山的每一个树梢,树梢咧咧地作响。
不绝如缕的《天鹅》曲,像一片忧伤的云,在蓝色的天空中流淌;又像是一叶孤独的白帆,随着水波愈行愈远。曾祺先生就在这片云中,就在 这叶白帆中,他远行去了。
红色的玫瑰,黄色的玫瑰,它们被摘成花瓣雨,纷纷飘落,它们覆盖着那个平静的躯体,成为他的披肩与霓裳,就这样,飘着云,踏着海,去了。
曾祺先生一生步履从容,却在人不经意间猝然而走,这好像应证了他一生不愿惹人麻烦的性格。
曾祺先生总是对我说:我死不了的,你放心吧。七十岁时他写道:“看相的说我能活到九十岁,那太长了!不过我没有严重的器质性的病,再对付十年,大概还行。”他真的连自己都没有准备以这样突如其来的方式告别大家。好比我们以急促的脚步赶至海边,茫茫天边,只剩了白帆远影。
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汪曾祺一生,寸步没有离开过中国的世俗,在数十年生活的波涛中,他总是被十分随意地卷来抛去,在诸多的芸芸众生的故事中,他始终扮演着一个平常老百姓的角色,他甚至认为,“当了一回右派,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尽管他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沈从文流露过他要自杀;1949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也曾陷入过深深的苦闷,乃至晚年,曾经一度难以摆脱沮丧与无奈,但他最终接受了现世生活的全部,且显得波澜不兴。
这决定了汪曾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长期的平民化生活使他特别敏感于生活的细节。他总是睁着一双睿智的眼睛,来看待并关注生活的冷冷暖暖。终于苦涩地感到什么叫庸俗的赵宗浚(《星期天》),“跟着谁,傍着谁,一心甘当二路角”的云致秋(《云致秋行状》),世代没有能力飞出去的高北溟(《徙》),都给他带来过无尽的感慨与忧伤。他的作品无一不忠实于现世生活,就像他对我说过的:没有生活的启发,我就写不出。
弥作珍贵的是,汪曾祺没有沉湎生活,历经世俗,由俗而脱俗,在混沌的沧海世事中,世俗一次次洗尽铅华。读过《日规》《云致秋行状》、《异秉》、《落魄》,你不得不沉浸到百味人生中去。清贫勤俭而性情孤僻的学者蔡德惠死了,严格方正、不讲情面的高教授“心里很难受”,照例每个星期六晚饭的汽锅鸡他一块也没有吃,高教授忽然想到:“蔡德惠要是每花在情人家里,“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爱得天昏地暗。情意正浓,钱袋却瘪了,宋侉子“就说一声,‘明天我有事,不来了’,跨上踢雪乌骓骏马,没影儿了。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分开时,潇潇洒洒”。
不妨引用北京作家凸凹的一段话:“我爱读汪曾祺到了这般情形:长官不待见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感到人家待见不待见有屁用;辣妻欺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心地释然,任性由她。”
篇10:萝卜碗经典散文
萝卜碗经典散文
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有篇课文《小橘灯》,描写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和一盏橘皮做的小橘灯。那时候,脑海里便会出现一个清纯可爱的女孩,挑着那盏小橘灯,微弱的光亮照着那张圣女般的面孔。脚下的路是昏暗的,但那一线光亮带给她的是希望,是黑暗尽头的光明。
童年最可爱,童年的记忆最美好。
我没有小橘灯,但我的记忆深处有着一盏盏的萝卜碗。
在我们的教室窗口,初冬时节会挂上一盏萝卜做的碗。那是一个挺大的红萝卜,被剖成两片,挖去大部分的果瓤,两头钻上眼儿,用绳子穿起,挂在窗前。萝卜里装着半下子清水,将一些蒜瓣用细线穿成串,排放在萝卜中间。
不久,萝卜的头部长出嫩绿色的缨子,而里面的蒜瓣儿也抽出尖尖的绿色。红的萝卜,白的蒜瓣,绿的蒜苗和萝卜缨儿,趁着蓝天白云的背景,好像装在画框里的一幅画,那么的清新素雅,那么的生机盎然。成为教室里的一道亮丽风景。每天,我们都要无数次的看着那些蒜苗一点点的长高,更加的绿意融融。没有空调暖气的冬的教室,萝卜碗里的浅浅的水会结冰,会把萝卜的内侧冻得变成淡褐色,但是,丝毫不会改变萝卜外皮的艳红,不会改变蒜瓣的洁白和蒜叶的葱茏繁茂的绿。
起初的那只,是老师为孩子们做的`,不久,同学们都学会了做萝卜碗,一只只陆续地挂起来,让教室里始终有着勃勃的生机和翠绿嫣红。大家又纷纷把这个制作带回到家中,在寒冬的日子里赏心悦目。
萝卜里的蒜苗清新着视觉,间或也会为一碗汤添上一小撮蒜花花,飘出诱人的香气。
如今,谁家都会养几盆花花草草点缀居室庭院,有平凡素雅的,也有名贵雍容的。但是,都代替不了心中的那盏萝卜碗。
它记录了那一时代的淳朴,那一时代对生活的热爱,那一时代没有丝毫铜臭味的浓浓的师生情谊。
几十年过去了,当初教会我们做萝卜碗的老师早已作古,但是,她的形象依然那么清晰地刻在我的心头。我相信,与我同时代、同教室的那些同学们,也会记得我们可敬可爱的老师,记得那一盏盏漂亮清新的萝卜碗。
篇11:萝卜白菜的意识阅读题答案
1.文中为什么提及张大千和黄宾虹作画的例子?
2.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席子如此,传统如此;写画如此,看画亦复如此”?
3.根据文意,“萝卜白菜的意识”是指什么?有人认为这个题目起得妙,你认为妙在何处?
4.李可染论山水画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作者说“中国画可贵者意,所要者识”,就他们关于中国画的看法,你更倾向于谁的观点?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 白菜心里的花散文
★ 萝卜报告
★ 卖白菜 教案
★ 白菜 英文怎么说
★ 白菜的作文
★ 卖白菜教案
★ 《萝卜谣》教案
★ 萝卜的歇后语
★ 萝卜蹲游戏规则
★ 倔强萝卜作文
萝卜白菜保平安散文(精选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