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二课时 之六

时间:2022-05-18 10:58:38 作者:獒龙女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獒龙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观潮》第二课时 之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观潮》第二课时 之六,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观潮》第二课时

《观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 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感受如临其境。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多媒体设计]

1、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课室。

2、教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

3、准备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切入课文

1、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天下奇观”是什么?

2、《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

板书:“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4、可是到了“午后一点左右”呢?人们又怎样?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1)形容声音:“闷雷滚动”

(2)描写心情:“潮来了”(学生比读,说明急切心情);

“踮”(学生示范,说明人多)

“沸腾”(学生示范,说明高兴)

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磅礴气势。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视屏导入  ,感受情景

(1)、[课件]视屏放映“潮水”片段录像。

(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势磅礴?

(3)、学生互相说感想。

2、引入课文,精读句子

(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

(2)选读课文: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逐句分析,感受壮观。

A、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课件]放声音,体会“山崩地裂”的声音。

再读句子

B、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或句子:(板书:色)

“白色”

[课件]放图片,感受颜色

再读句子

C、找出描写形状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课件]放图片,直观形状。

再读句子

D、找出描写气势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势)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课件]放“战马”录像,感受“浩浩荡荡”的气势

再读句子

(4)放映声音,展开想象。

A、[课件]放一段潮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感受如临其境与气势磅礴。

B、说感想,把你刚才的想象说一说,在画一画。

C、[课件]学生展示(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上传到教师机,全班讨论)

三、基础教学,写作特色

1、词语教学

(1)看得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课件]屏幕显示(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作品展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2)大家评论,体会用得好的地方。

2、写作顺序

(1)文章要有顺序,这篇文章总的顺序是什么呢?

(2)那“观潮时“的顺序呢?大家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课件]屏幕显示:(教师显示部分学生作品,集体反馈校对。)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

篇2:《观潮》第二课时 之一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安排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

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

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

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

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什么?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出,各说明了什么?“依旧”、“恢复”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表述学习成果(归纳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5、布置作业: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今天作业中的一个必做题;另一个选做题是:查找资料,探讨钱塘江东宽水深,西窄水浅的地形与浪潮的形式有什么关系?

作业的布置安排了两种题型,即: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课堂教学到此结束。

(四)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篇4:《观潮》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 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观潮》课件。

教学过程:

一、“潮来前”

1、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⑴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⑵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 读中找: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⑵ 读中听: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二、“潮来时”,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

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板书: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2、请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板书设计:

21观潮

(钱塘江大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 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篇5:周密观潮教案第二课时

周密观潮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

3、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课文导入。

二、赏读课文。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军来描绘钱塘江大潮的?

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2、通过水军演习场面,你感受到南宋军事实力如何?

强大。场面扣人心弦,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动静相衬,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

3、哪些词语表现出了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补充解释:弄潮儿①在潮水中搏击、嬉戏的年青人,也指驾驶木船的人。②比喻敢于在风险中拼搏的人。“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的运用,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作者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

4、哪些词语表现了观潮者之多?写观潮人多有什么作用?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可见人数之多。真是人山人海!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作者写观潮之盛反衬出江潮之美。如果江潮不美,怎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

5、上节课我们讲到:课文选自周密的《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但读了本文后,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太平盛世:南宋首都临安的繁华热闹与人们悠游闲适的生活。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抗金英雄岳飞就是被“莫须有”罪名被斩的。那么,南宋真的是一个太平盛世吗?能不能从《观潮》中发现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

观潮图中写到“珠翠罗绮”,这些应该是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了,可他们年年来看表演,应该是不理朝政的表现。《观潮》选入课本时,省略的最后一段:禁中例观潮于“天高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真若萧台蓬岛也。连一国之君也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国家不灭亡那才真叫怪?我突然想到一首诗就是对这种类似现象的讽刺,你们知道是哪首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水军演习一节,从表面看,这南宋军队的战斗力还不弱。可据历史记载:元军南犯,宋军战船数千,舳舻相接,不堪一击。可看出这宋军的战斗力是很弱的,练兵可不能花拳绣腿,不能作表演,而要真刀真枪地练,才能有战斗力。

6、南宋已经灭亡了,为什么周密却南宋时的生活津津乐道欣赏留恋呢?

南宋灭亡后,周密深感亡国飘零之痛,在残山剩水之间过着苟延残喘的遗民生活,对昔日临安繁华的追忆,既包含着周密内心无限的感伤,也包含着他对南宋君主的留恋,更有对蒙古文明入侵的拒斥,是他在“文化”上的坚守与不妥协。

三、结束语:

《观潮》一文让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更感受到作者亡国飘零之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们以我们的国度有这样的奇观而自豪。让我们继往开来,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努力吧。

篇6:《观潮》第二课时 之四

《观潮》第二课时 之四

教学目的:

1、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3一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平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师:文章三四小节,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b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自由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 ]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 ・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

3、细品背诵

①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平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这段话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江潮的。作者把比作。着力描写了大潮涌来的动感,使人身临其境,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

(学校第17届教研会研究课)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船长》第二课时

《田忌赛马》第二课时 之二

《空城计》第二课时 ..

《北京》第二课时 之二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

社戏 第二课时

背影 第二课时

《落花生》第二课时说课稿

21 《从现在开始》第二课时

《观潮》第二课时 之六(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观潮》第二课时 之六,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