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卢瑟福实验证明了,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卢瑟福实验证明了,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卢瑟福实验证明了
卢瑟福实验证明了
卢瑟福实验证明了:这一装置的成本极为低廉,但用显微镜观察屏上闪烁的工作极为艰苦!这一实验的成功引起了一场热烈争论,最后以云室照片证明了卢瑟福的正确而告终。这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实现了改变化学元素的人工核反应。古代炼金术士转化元素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此外,他还预言了重氢和中子的存在,这在后来都得到了证实。他同查德威克和艾利斯合作,于1930年出版了巨著《从放射性物质发出的辐射》,这部著作是早期核物理学的总结并具有当代水平。
在20世纪初叶物理学革命迅速发展时期,为什么卢瑟福能取得其他人难以取得的一连串巨大成功,成为第一个深入原子宇宙的成功探索者?大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1)紧紧抓住关键问题扎扎实实地进行一系列准确而简单的实验。卢瑟福一生的许多重大成就贯穿着一条红线:透彻地研究α粒子的本质,并利用其巨大的能量与动量作为“炮弹”去轰击原子和原子核,揭开原子组成与变化的奥秘。他极其热爱实验,允许助手和学生们大胆提出设想,但实验时必须一丝不苟,提倡自制和利用最简单的仪器,实验结果必须绝对可靠。在19QS年诺贝尔化学奖受奖演说中,他描述了他和盖革长时间利用低倍显微镜在暗室中“枯燥地”计数a粒子击中硫化锌屏上的闪烁次数,并与其他方法比较。结果使最顽固的怀疑者不得不心悦诚服。这样的工作精神也导致大角度散射即原子有核结构的发现。正是在这些目的明确、烦琐、单调的常规工作中,实验者的`耐心和毅力导致了辉煌的成就。
(2)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卢瑟福在1929年皇家学会曾以“理论与实验”为题说过:“每一个新的实验观察立即被抓住,以检验它是否能被现有的理论所解释。如果不能,就要寻求理论图式中的改正……过去十年中物理学明显的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理论与实验的密切结合”。卢瑟福的c粒子散射公式的推导及有核模型的提出,就是一个光辉例证。
(3)特殊的勤奋、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伪科学直觉。他能在最易于被人们忽视的新一现象出现时洞在它的本质,分辨某些假说的正误。例如也位子大角度散射瑰象出现未引起其学生盖革够的注意时,他就意识到原子内部可能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核。马斯登偶然发现0粒子轰击氢原子产生类氢光谱的带正电粒子,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从氢原子内打出的氢核…等等。卢瑟福惊人的工作毅力与极度勤奋,从他几十年两百多篇论文和三本专著中可以看出,他的学生前苏联卡皮查回忆说:“卢瑟福无休止地工作,总是在研究新的课题──他发表的只是占他工作的百分之几,其余的有的甚至他的学生也不知道。
天才来源于勤奋,卢瑟福也证明了这一点。
(4)卢瑟福善于识别、选择和培养人才,并能团结一大批卓越的物理、化学和技术人才一起工作,他平易近人,知人善任,热情关怀,精心培育。在J.汤姆孙和他两代领导下,卡文迪什实验室英杰辈出,成为世界物理学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这是他对科学事业的又一项贡献。他的学生在剑桥皇家学会蒙得实验室的大门右侧墙上,刻了一条鳄鱼(这是卢瑟福的绰号人以此来赞誉他勇往直前的坚毅性格和勉励来者。
卢瑟福曾大声疾呼,组织国际声援抗-议法西斯德国对爱因斯坦等的迫-害,站在科学家反法西斯斗争的
篇2:米勒的实验证明了
将水注入左下方的500毫升烧瓶内。 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CH4、NH3和H2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500毫升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H2O)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 实验结果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如表1所示)。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以后,米勒认为,设想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的成分是CH4、N2、微量的NH3和H2O的混合气体更为合理,因为NH3不可能在大气中大量存在,它会溶于海水中。他和他的合作者于1972年在上述混合气体中进行火花放电,结果得到35种有机物,其中有10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即甘氨酸(440微克分子,以下均同此单位)、丙氨酸(790)、缬氨酸(19.5)、亮氨酸(11.3)、异亮氨酸(4.8)、脯氨酸(1.5)、天冬氨酸(34)、谷氨酸(7.7)、丝氨酸(5.0)和苏氨酸(~0.8)。若在分析之前进行水解,还可生成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若增加H2S,则可生成甲硫氨酸。在CH4、NH3、H2O和H2S混合气体中进行光解作用,可以找到半胱氨酸。对CH4及其它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下进行热解,可以得到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到目前为止,用米勒模拟实验和其它类似实验,已能合成出20种天然氨基酸中的17种;其余三种(赖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相信在改进技术之后,不久亦能合成。 由此实验可以证明:有无机物合成小分子有机物是完全有可能的。 机理分析氨基酸生成的可能机理:米勒在火花放电的头125小时内,不断打开“U”形管的活塞抽样,进行分析,发现首先合成了大量的氰化物和醛类;以后它们的合成速度逐渐下降,而在整个实验期间,均以近乎恒定的速度合成氨基酸,就是说,首先甲烷与氨作用生成氰,甲烷与水作用生成醛类;然后氰、醛类与氨作用生成氨基腈(aminoni- trile);氨基腈水解就生成氨基酸。 星际分子和陨石资料的`佐证上述过程现今在宇宙和其他天体还在发生,星际分子和陨石中有机物的发现可以证明。据我国天文工作者统计,到1985年为止,已发现星际分子66种,其中除氨、氰等十几种无机分子外,大都是含C的有机化合物如甲醛、甲醇、甲酸、乙醇、丙炔腈(N≡C-C≡CH)等。星际分子中甲醛和氰的量很大,与米勒放电实验中最初的中间产物相同。当它们与氨反应再经水解就能生成氨基酸。1969年9月28日,一颗碳质球粒陨石(carbonaceous chon- drite)堕落在澳大利亚的麦启逊(Murchison)镇,经克文沃尔登(K.A.Kvenvolden)等化验,发现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有6种(甘、丙、缬、脯、谷、天冬)是生物所含有的,其种类与含量同米勒放电实验生成的颇为相似(见表2)。此外,1971年沃森(G.Wat-son)用紫外线照射含有NH3、CH2OH和HCHO的混合气体25天,结果获得了甘氨酸、谷氨酸与少量的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脯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这个实验没有水,原料都是已知的星际分子。以上种种事实表明,原始大气由无机物生成生物小分子不但是可能的,而且这种过程现在宇宙间仍在发生。 编辑本段科学意义生命起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难以研究的问题。虽然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指出:“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20世纪代奥巴林和霍尔丹也相继提出生 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观点,即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直到演变出原始的生命体;但这些都只是理论的推测,还缺乏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米勒首次在实验室内模拟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的雷鸣闪电,结果从无机物合成出有机物,特别是多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这是生命起源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后来,科学家们仿效米勒的模拟实验,已合成出大量与生命有关的有机分子。例如,有人用紫外线或γ射线照射稀释的甲醛(HCHO)溶液获得了核糖和脱氧核糖(1966);用紫外线照射HCN获得了腺嘌呤和鸟嘌呤;用丙炔腈(N≡C-C≡CH)、KCN和H2O,在100℃下加热一天得到了胞嘧啶(1966);将NH3、CH4、H2O与聚磷酸加热到100~140℃获得了尿嘧啶(1961);将腺嘌呤和核糖的稀溶液与磷酸或乙基偏磷酸盐(ethyl- metaphosphate)放在一起,用紫外线照射,可生成腺苷(1977);将腺苷、乙基偏磷酸盐封入石英玻璃管中用紫外线照射,可产生腺苷酸(A)(1966)。此外,长链脂肪酸也可通过在高压下用γ射线照射乙烯和CO2而获得。可以说,几乎全部的生物小分子,现在都可以通过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在实验室内合成了。 编辑本段对米勒实验的质疑:(1)米勒试验提供持续的电能,但是原始时代的地球不一定。 (2)不能完全确定米勒试验各物质浓度的配比。 (3)氨基酸很可能是宇宙流星和彗星在撞击地球的时候带出的,因为当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科学证明氨基酸可以在宇宙的恶劣环境中存在。 (4)地球的高温环境和强烈的紫外线会使有机物迅速分解。
篇3:傅科摆证明了什么
傅科摆指仅受引力和吊线张力作用而在惯性空间固定平面内运动的摆。为了证明地球在自转,法国物理学家傅科(1819—1868)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是在自转,傅科摆由此而得名。
傅科摆解释
傅科摆是一个单摆,底板有一个量角器。单摆振动时,振动面依理应保持不变,但因地球在自转,在地面上的观察者,不能发觉地球在转,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却发现摆的振动面不断偏转。从力学的`观点来看,这也是由于受到了科里奥利力影响的缘故。这项显示地球自转的装置,是1851年傅科在巴黎首先制成的,虽然早在1650年,已有人观察到摆的振动面在缓慢地旋转,但却未能对此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所以我们现在把用来显示地球自转的这种装置叫傅科摆。
篇4:证明了自己作文
在六年级那个冬天里,我证明了自己。
我在班里跑步最慢的.,即使班里有几个严重超重的同学,也没有改变我的最终排名。所以当体育老师说两周后考1000米,我顿时紧张起来了,我甚至想象到同学们的奚落声。我知道,我该好好练习了。
每个胖子都有一颗减肥的心,可真正做到的却没几个。尽管我不是大胖子,但不爱锻炼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我也总会找理由为自己不去锻炼开脱,比如:作业太多了;天气不好了;心情不佳了……不知不觉,三天过去了。我心中莫名地着急,却总不愿出门锻炼。
一天放学路上,我发现小广场边的几株红梅开了。当时阴雨蒙蒙,真有点陆游写的“更著风和雨”的韵味。不过这几株梅花并没有向风雨低头,而是傲然挺立,我突然想到“梅花香自苦寒来”大概就是这个意境吧!红梅历经磨难而最终开花,我也应该坚持锻炼,最终实现自己人生的逆袭。
没有借口,不讲理由!晚饭后,我径直去了学校操场。操场上锻炼的人很少,与夏天熙熙攘攘的情形迥然不同。我没热身,就跑了起来。第一圈没跑完我就口干舌燥,但我还是坚持往前跑。终于第二圈结束,我来到400米后,再也坚持不下去了。我看到有老人在走,我就开始走。我知道自己不能停,一停就前功尽弃了。走了两圈后,我觉得又可以跑了。就这样,我又跑了一圈。这个“1000米”终于结束了。我突然觉得我还是可以再跑的,我又满满地跑了一圈。我想,如果走两圈算一圈的话,我就是跑了名副其实的1000米。看来,很多事情并没有我想象得困难,关键是看我们愿不愿做。第二天晚上,我直接就跑了个1000米。第三天、第四天,我不断地练习着,速度越来越快,用时越来越少……
直面困难,坚持不懈,本身就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考试那天,我几乎一路领先,并顺利到达终点,得到了95分。那个宣称要看我笑话的小郑自己成了笑话,狠狠摔了一跤。用行动证明自己,不畏生活的困难,这将是我今后做事的基本方式。
那天放学,我特地去看红梅。它们已经凋谢,但枝条雄姿不减,在寒风中精神抖擞,仿佛在讲述着它们曾经的故事……
篇5:证明了自己作文
我深深懂得,想要证明自己,只能靠自己的行动。
学校艺术节,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竟然推荐我参加演讲比赛,我顿时就傻眼了,我从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呀!班里也炸开了锅,有人直接说:“老师你选她去就等于弃权呀!”我听到随声附和者众。我的脸更红了,窗外绵绵的阴雨一如我当时暗淡的心情!
班主任说:“我看好她!她最近有进步,我也想培养一下她。再说,演讲不就是当众说话嘛,练一练就好了。”说完,她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
下课后,我就被叫到办公室。班主任问:“有什么困难你就说?”我终于鼓足勇气说:“老师,能不能换他人,我真的不行。”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你不做怎么知道自己不行,你还记得林清玄的《百合花开》吗?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是花儿不是一株草,我相信你也是一朵绚丽的花!”我心里被老师说得暖融融的。班主任接着说:“宣传委员下学期就回老家了,你是咱们班里画画最好的同学之一,我想提拔你!所以我需要你多参加一些活动,锻炼一下自己的综合能力,你明白我的苦心吗?”啊,原来班主任这么关心我,我内心好激动呀!我小声说:“我试试吧!”班主任笑着说:“不是试试,我觉得你一定能拿奖的。”
结合演讲主题,我选了一篇《青春。梦想。责任》的文章,一遍遍读了起来。由于比较用心,我很快就能够背出来了。晚饭后,我当众向家人讲第一遍。尽管是家人,我还是出现了卡壳现象,在妈妈的提示下,我终于背完了。妈妈说:“你这是‘背’的,不是‘讲’的,还有就是没有肢体语言。对了,下次你可以自己对着穿衣镜练习,注意语言和肢体相匹配。”尽管妈妈批评更多些,但我觉得演讲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困难了。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每天早起,呼吸着清早新鲜的空气,大声练习着自己的演讲内容。一周后班主任让我班会课上当众预演一遍,我自信地走上去,熟练优雅地结束了任务,留下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证明自己的过程。
结果总是尊重过程的,我获得了二等奖。今后我不会在任何困难面前踟蹰不前,要会在行动中证明自己的存在。
颁奖在升旗仪式后进行的,站在讲台上,拿着红彤彤的奖状,我心里暖融融的,一如洒在身上的阳光,那样迷人,那样温暖。
篇6:高智商名人欧内斯特·卢瑟福
欧内斯特·卢瑟福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语:Ernest Rutherford, 1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嬗变。他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α射线与β射线,并且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卢瑟福领导团队成功地证实在原子的中心有个原子核,创建了卢瑟福模型(行星模型),并最先成功地在氮与α粒子的核反应里将原子分裂,还在同实验里发现了质子,并且为质子命名。卢瑟福的发现对世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于19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其被世人称为“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人物生平
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并在新西兰长大。他进入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23岁时获得了三个学位(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汤姆孙的研究生。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为原子结构的研究做出很大的贡献。18,在汤姆孙的推荐下,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教授。他在那儿呆了9年。于19返回英国出任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系主任。19接替退休的汤姆孙,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剑桥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享年66岁。
人物成就
他关于放射性的研究确立了放射性是发自原子内部的变化。放射性能使一种原子改变成另一种原子,而这是一般物理和化学变化所达不到的;这一发现打破了元素不会变化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进入到原子内部这一新的层次,为开辟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原子物理学,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19,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实验被评为“物理最美实验”之一。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他从氮核中打出的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与质量,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量也为一个单位,卢瑟福将之命名为质子。
他通过α粒子为物质所散射的研究,无可辩驳的论证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举把原子结构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轨道,于是他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由于电子轨道也就是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和经典电动力学的矛盾,才导致玻尔提出背离经典物理学的革命性的量子假设,成为量子力学的先驱。
人工核反应的实现是卢瑟福的另一项重大贡献。自从元素的放射性衰变被确证以后,人们一直试图用各种手段,如用电弧放电,来实现元素的人工衰变,而只有卢瑟福找到了实现这种衰变的正确途径。这种用粒子或γ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的方法,很快就成为人们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核技术的重要手段。在卢瑟福的晚年,他已能在实验室中用人工加速的粒子来引起核反应。
人物轶事
有个外号叫“鳄鱼”
卢瑟福从小家境贫寒,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这个穷孩子完成了他的学业。这段艰苦求学的经历培养了卢瑟福一种认准了目标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后来学生为他起了一个外号——鳄鱼,并把鳄鱼徽章装饰在他的实验室门口。因为鳄鱼从不回头,他张开吞食一切的大口,不断前进。
摇身一变成为“化学家”
1908年,卢瑟福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他对自己不是获得物理学奖感到有些意外,他风趣地说:“我竟摇身一变,成为一位化学家了。”“这是我一生中绝妙的一次玩笑!”
杰出的学科带头人
卢瑟福还是一位杰出的学科带头人,被誉为“从来没有树立过一个敌人,也从来没有失去一位朋友”的人。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中,先后荣获诺贝尔奖的竟多达12人。192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玻尔曾深情地称卢瑟福是“我的第二个父亲”。 科学界中,至今还传颂着许多卢瑟福精心培养学生的小故事。
是我制造了波浪
卢瑟福属于那种“性格极为外露”的人,他总是给那些见过他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个子很高,声音洪亮,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并且极不谦虚。当他的同事评论他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并总是处在科学研究的“浪尖”上时,他迅速回答道:“说的很对,为什么不这样?不管怎么说,是我制造了波浪,难道不是吗?”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同意这一评价。
最后一个土豆
1895年,在农场挖土豆的卢瑟福收到了英国剑桥大学发来的通知书,通知他已被录取为伦敦国际博览会的奖学金生。卢瑟福接到通知书后扔掉挖土豆的锄头喊道:“这是我挖的最后一个土豆啦!”
桃李满天下
当人们评论卢瑟福的成就时,总要提到他“桃李满天下”。在卢瑟福的悉心培养下,他的学生和助手有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19,卢瑟福的助手索迪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阿斯顿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奖;
1927年,卢瑟福的助手威尔逊获诺贝尔物理奖;
1935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获诺贝尔物理奖;
1948年,卢瑟福的助手布莱克特获诺贝尔物理奖;
1951年,卢瑟福的学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78年,卢瑟福的学生卡皮茨获诺贝尔物理奖。
有人说,如果世界上设立培养人才的诺贝尔奖金的话,那么卢瑟福是第一号候选人。
篇7:我终于证明了自己作文
我终于证明了自己作文
看着眼前的这条大鱼,我已心满意足,远方闪耀着光的灯塔,指引着我,我应该返航了。
我明白,来时和这条鱼拼搏,可返航却充满了危险。此时已是夜晚,我更是提心吊胆,看着天上的月亮星星与眼前的大鱼,它们是唯一能给我带来安慰的。随着无聊与寂寞来的只有睡意,我把挂着鱼的绳子紧紧绑在船头,勒在手心中,才可安然入睡
绳子突然紧了起来,原来,一条鲨鱼闻着鱼腥味赶来,趁我在睡梦中,用尖锐的'牙齿与超强的咬合力迅速撕下一片鱼肉。鱼的血液迅速在水中蔓延,污染了这蔚蓝的海水。我拿起鱼叉向它刺去,鱼叉刺在了它的背上,它迅速向深海中逃去,带走了鱼肉,也带走了我的鱼叉。我无奈地看着这已残缺一角的大马林鱼,失去一块肉并不算什么,只是飘散开来的血液,会引来更多的鲨鱼……
鱼的血腥味还在蔓延,向海中可以清晰地看见几个黑影在徘徊。我并没有畏惧,看着远方的灯塔,灯光越来越闪耀,这给我孤独的灵魂带来了安慰。
鲨鱼跃上水面,冲向了我的战利品,我拿起船上的船桨向它拍去,它却没有任何的反应,只是咬住了我的大马林鱼,我也不停地拍打,它露出了白色的鱼肉,血液随之流了出来,它忙松开了口中的肉,向深海中游去。
几天的不眠不休,过度的饥饿已经使我疲惫不堪。手中紧握着挂着大马林鱼的绳子,我想放手,让它沉入海底,任由凶残的鲨鱼争抢。可我明白它是我的战利品,用来证明我实力的战利品,我不能放弃它。
离灯塔越来越近,鱼肉也越来越少,直到只剩残骸。
终于回到了岸上,我拖着鱼的残骸。它足以向后人证明我的坚持不懈与努力。
篇8:美证明了一切作文500字
美证明了一切作文500字
关于谢霆锋与张柏芝之间的感情纠缠,以及王菲与李亚鹏之间的恩恩怨怨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也不想贸然去评论他们之间的谁是谁非,我也没这个资格。我在心里默默祝福谢霆锋和王菲的同时,想起了张柏芝,想起了那个饱受人们非议,事实上却一直深爱着谢霆锋,即使已成既定事实,却依然望眼欲穿地等候着他直到最后一刻的“玉女”。
人们谈论的最多的自然是“艳照门”事件和张柏芝与陈冠希合影的照片,而这,也许是霆锋嘴上不说,而心里面一直耿耿于怀的原因。其实,谢霆锋如果再成熟一点,他应该理解张柏芝,因为“艳照门”事件纯粹是造谣和中伤,即使是真有其事,那么,当事人是否觉得,他有权干涉别人婚前(即使是自己的老婆)的私事。至于那些照片,那更不值一提,因为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尤其是文艺界,假戏真做又算怎么一回事。
其实,谢霆锋也是深深地爱过张柏芝的,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曾经也是那么的美好,令人羡慕,选择与妻子分手对霆锋来说也实在是迫于无奈,但他不得不离开张柏芝,因为他无法理解张柏芝。
是的,爱缘于理解,一旦没有了理解,就意味着爱情的结束。其实,霆锋应该明白,最爱自己的人是谁,自己最爱的人究竟又是谁。在这个世界上,谁才是真正为了自己不惜付出一切的人,谁才是自己一辈子最值得爱的`人。因为,爱具有唯一性和排它性。这没有什么错误。
庆幸的是,我们的“玉女”似乎走出了阴影,她没有往下坠落。人世间有许多痛苦和悲剧,而最痛苦的莫过于徘徊在爱和不爱之间的人。我们的“玉女”很痴情,因为她爱得深,所以她痛苦。但是,如果有一天,那个事实摆在面前,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的时候,“玉女”也会断然选择离去。因为,她也是人,当她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她只有做现实的选择。这是对的。现在我们看到了,她的脸上又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照与神采,她又长发飘飘,与她的粉丝们合影留念,她好美。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祝福张柏芝、谢霆锋、王菲、李亚鹏,同时也祝福我们自己。无论是谁,也无论他们或者我们有着怎样的过去和未来,曾经相爱过就已经足够了。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美,永远都不会减少;无论在什么地方,爱,永远都不会消失。美和爱,她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她让我们相信,世界上的确存在伟大的爱情。
在这里,不需要言语。因为,美,证明了一切。
篇9:封杀记者,恰恰证明了媒体的力量
封杀记者,恰恰证明了媒体的力量
据8月8日《南方周末》报道,日前,兰州市公安局将一纸“公函”送到兰州市内6家都市类报纸负责人手中,宣布对16名记者予以“封杀”。公函称:由于个别记者因采访不深入,出现了一些严重失实的报道,这些失实报道既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也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鉴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公安局以后将不再接待这16名记者,这些记者也“再不宜到公安机关采访”。但是据《南方周末》记者调查的结果,所谓报道“失实”,纯属“欲加之罪”。公安局有没有权力超越新闻主管部门,而单方面“封杀”记者?对此,一位法律界人士说得好:公安局的做法是一种越权行为,新闻报道失实的判定只能由仲裁机构或者法院作出,公安局的行为是一种行政霸权。这种内部行政行为直接剥夺了多名记者的采访权,构成了职务侵权,是对记者职务行为的直接侵害。
事情已经很显然,因为媒体据实报道了一些公安人员执法犯法、甚至为非作歹的事情,公安机关以为有损形象,所以才有了“封杀”之举。果不其然,“封杀”之后,报上就“平静了很多”。“这就是效果。”一位公安局领导这么指出。
然而我却不明白了,树立和维护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是通过对媒体的“封杀”达到的吗?所谓“效果”,通过“封杀”与通过整肃工作作风到底哪个更有效更真实一些?事实上,“封杀”记者所昭示的,已不仅仅是一种行政霸权,在我看来,它更是一种“护短”行径。
这种“护短”所表现的,首先是一种对于存在问题的视而不见。明明是据实报道,却偏偏认为是“失实”报道,如果不是一种回避,就必然是一种盲目。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兰州公安局所表现出的,正是一种拒绝监督的姿态。举例说来,比如兰州《晨报》与兰州警方之间多年来的关系:1996年《晨报》创办之初,蜜月期,公安全力配合,大篇幅地正面报道;几年后,去采访,泡热茶,递好烟,不说话,打哈哈;第三阶段,连门都难进。这种态度上的转变,随舆论监督的加大而变化。对此,当地一位报社领导说道:他们披露的都是公安系统的害群之马,他们是在向公安部门建言,如果公安部门连这点接受批评的胸襟都没有,如何保持队伍的纯洁性?
不正视问题,将问题藏着捂着,反过来还要“封杀”记者,这种现象,我们也似曾相识。前些年曾闻某地喊出过“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口号,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事故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对外封锁消息,“著名的”南丹矿难发生后,有记者从其他渠道风闻后前往当地采访,竟被百般阻挠,甚至野蛮干预。在我看来,此次兰州所谓的`“封杀”,实质也正是“防记者”的翻版。
然而防也好,封杀也好,却都是可笑的。一方面,他们真的以为可以一手遮天、防民之口吗?南丹事故,尽管当初捂着盖着,真相最终还是大白于天下。前不久的繁峙矿难,尽管死难者被人为地转移、埋葬,尽管出事矿区被做得“像没事一样”,但真相依然被媒体披露了出来。而且,如果不着眼于从根本上正视并解决问题,即便对本地媒体成功地实现了“封杀”,难道就能逃避监督?不信它有多大能耐,可以封住所有媒体的嘴。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在兰州新闻界,一些报社并没有因为一种行政霸权而放弃责任,一家报社的领导在得悉本报一位记者遭到“封杀”后,就明确表示:“这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很称职,我不仅不处理她,还要表扬她。”
应当看到,当一些被监督者对媒体“板起脸子”,封之杀之,恰恰证明媒体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同样应当看到,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公器,它的存在,乃是一种社会公义和良心的选择,而从来不会以某一个群体的意志为转移。(文章来源:《检察日报》)(完)
封杀记者,恰恰证明了媒体的力量
★ 实验教案
★ 实验教学计划
★ 实验心得体会
★ 化学实验范文
★ 实验作文
★ 实验总结
★ 实验反思
★ 实验计划书范文
★ 实验小结
★ 实验设计方案
卢瑟福实验证明了(合集9篇)




